课件46张PPT。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第二单元
第3课 炮 兽场景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场面描写”。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的社会生活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个一个这样的“面”组成的。本单元以“场景”作为单元的话题,选取了雨果的《炮兽》和蒲宁的《安东诺夫卡苹果》两篇小说,目的在于使同学们了解并掌握场景的定义、场景的功能、现代小说的场景观等理论知识,以便准确地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阅读中快速地融入文本,实现与作者的沟通与对话,达到与作者在思想认识上的共鸣,并在阅读欣赏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文学修养,受到美的熏陶。【课标定位】
1.领会小说的内容与题旨。
2.认识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地位与功能。
3.了解场景描写方法和场景效果。【学法指导】
1.学会阅读小说,关注场景描写,理解场景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体会小说的内容与主旨,把握小说的情节内容,理解小说的主旨。
3.理解场景描写的方法,要关注时间、空间,注意场景与人物的关系。坚守自我
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温馨晨读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温馨晨读 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做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温馨晨读 1.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汉·贾谊《新书·容经》
赏读:凡事做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做过了头和不足都是不好的。凡事都需要掌握分寸,真理再往前跨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温馨晨读 2.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赏读:积累千千万万的家产,比不上学会一种小小的技艺。这句话说明一个人不能靠家里的财产过日子,而应该学会一些技能,掌握谋生的手段,能够自食其力,这样才靠得住。今天,我们讲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其中的学会生活是最起码的。温馨晨读 知识卡片
一、作家作品
雨果(1802-1885),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自主学习 雨果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诗集《光与影》等。自主学习 二、写作背景
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极为关键的一年,也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在革命和反革命斗争最白热化的关口,老谋深算的王党贵族朗德纳克侯爵渡海来到布列塔尼,发起叛乱,向共和国进行疯狂反扑。《九三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1793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自主学习 三、审美视窗
饱经宠辱的雨果
雨果不是出身于劳动人民,是什么思想促使他去关注下层人民的苦难、用小说全部的形象力量来提出劳苦人民的悲怆命运问题?这就是人道主义的思想。这是一种浩博精神的结晶,人道主义精神的结晶。自主学习 维克多·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一个军人家庭,受母亲的影响,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进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上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上获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一生历经宠辱,当过法兰西学院院士、上院议员,也被迫流亡海外长达19年。自主学习 在艰苦的流亡生涯中,他笔耕不辍,始终不向强权屈服。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他是少有的凛然站出来谴责这一野蛮暴行的西方作家。他死时,法国举国志哀,上百万人为他送葬,死后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碑的“先贤祠”。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bǐnɡ zhì wéi zhǒu ɡuǎ xuàn 自主学习 sāi sài sè jì xì chuānɡ chuànɡ yù xū 自主学习 阻止 狙击 沮丧 溽暑 繁文缛节被褥 抛锚 瞄准 描绘 桅杆 诡计 惊骇 言简意赅 弹劾 碾碎 辗转 三、近义辨析
1.琢磨·捉摸
辨析:“琢磨”指雕刻和打磨(玉石),后来引申为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也指反复思索、考虑。“捉摸”指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中。自主学习 例句1.十几年来他一直在____:怎样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成为让学生欣赏的教师?怎样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
例句2.接连的上涨让很多人回忆起2007年暴涨的市场行情,但是市场牛熊难____,究竟现在能否认为就已经进入牛市了还很难说。
自主学习 琢磨 捉摸2.制止·制伏
辨析:制止:强迫使停止;不允许继续(行动)。制伏:用强制手段降伏。也作制服。
例句1.面对在街头持刀行凶的歹徒,民警不怕危险,迅速出手将其________。
例句2.我打了一个手势,________他继续说下去。
自主学习 制伏 制止 四、词语解释
1.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所未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所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动声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受宠若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主学习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 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 受到过分的宠爱待遇而感到意外的惊喜。 本文通过描写一尊二十四磅重弹的大炮滑脱的可怕场面,营造了阴森、神秘、悲壮的氛围,塑造了失职后勇敢挺身而出的炮队队长形象和严厉、冷峻、果断、对下属赏罚分明的将军朗德纳克的形象。合作探究 结构图示合作探究 重点突破
一、文中的将军是什么形象?
提示 将军是一个严厉、冷峻和刚毅的指挥官形象。
将军一开始只是一个不起眼的乡下老头,在事故发生时的可怕场面中,船长和大副犹豫不决,而他走到了楼梯底。他勇敢而又有策略,他不像炮队队长那样冲上去和炮兽格斗,而是冷静地站在旁边观察,寻找时机,临危不乱。合作探究 在队长被逼到绝境时,他迅速地在大炮的车轮中间塞入伪钞,动作准确而敏捷。处决炮队队长时,他赏罚分明,具有卓越指挥家的风度,而他对海上形势的准确预测又显示出他丰富的作战经验。
合作探究 二、炮队队长的形象是怎样的?三、为什么要详细描写炮兽被制伏后军舰的情形?
提示 炮兽虽然被制伏了,但它造成的后果异常严重:船壁上有五道裂缝,炮舱里只剩下九尊大炮,舱底已经进水,为了抢救不得不挂起船灯以至于暴露自己,船偏离了航线。所有这一切,使得军舰几乎丧失了战斗力,而即将到来的大旋风或暴雨或许会使船遭受灭顶之灾。这一切都是炮队队长的疏忽所致,所以后文将军处决炮队队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一个严厉、冷峻的将军看来,这些都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合作探究 艺术审美
1.生动的场面描写
《炮兽》中大炮滑脱的情景是典型的场面描写。
在这艘行驶的军舰上,一尊二十四磅重弹的大炮从炮座上滑脱了,它变成了一头怪兽,它在舰上滚来滚去,旋转,冲撞,击破,杀害,歼灭,又像撞城槌在任性地撞击城墙:“这是物质获得了自由,也可以说这是永恒的奴隶找到了复仇的机会;一切仿佛是隐藏在我们所谓无生命的物体里的那种恶性突然爆发了出来;它那样子像是发了脾气,正在进行一种古怪的神秘的报复;再也没有比这种无生物的愤怒更无情的了。合作探究 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儿的皮球似的跳弹起来。……暴雨可以停止,台风会吹过去,断掉的桅可以换一根,一个漏洞可以堵上,火灾可以扑灭;可是对这只庞大的青铜兽怎么办呢?”这门大炮完全解除了军舰的战斗力。雨果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个场面描绘得令人叹为观止。合作探究 2.对照法的巧妙运用
(1)炮兽的强大、疯狂与人的渺小、怯懦对照
在这一场景里,炮兽越是凶猛、庞大、威力无穷,就越显得人怯懦、渺小、无能,人越是怯懦、渺小、无能就越能显出炮队队长的勇敢。困苦越大,就越能显出人的力量的强大。这样的对照,为炮队队长的出场作了有力铺垫。合作探究 (2)勇士的六神无主与老人的沉着冷静对照
面对“炮兽”巨大的破坏能力,大家内心似乎都充满了恐怖,连“勇士”都犹豫不决,只有老人沉着冷静。这一对照暗示了老人作为一位领导人物所具有的临危不乱的优秀品格,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个神秘的人物身上。合作探究 “诺曼底”号遇难记
雨 果
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这条航线。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船长站在舰桥上,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诺曼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在英伦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了。它装货容量六百吨,船体长二百二十尺,宽二十五尺。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七岁,是1863年造的。延伸阅读 雾愈来愈浓了,轮船驶出南安普敦河后,来到茫茫大海上,相距埃居伊山脉估计有十五海里。轮船缓缓行驶着。这时大约凌晨四点钟。
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
像这类英国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延伸阅读 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像一座山峰。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那是“玛丽”号,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它从敖德萨起航,船上载着五百吨小麦,行驶速度非常快,负重又特别大。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眼看就要撞船,已经没有任何办法避开它了。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人们还没来得及一一看清,就要死到临头,葬身鱼腹了。延伸阅读 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在它的船身上剖开一个大窟窿。
由于这一猛撞,“玛丽”号自己也受了伤,终于停了下来。“诺曼底”号上有二十八名船员,一名女服务员,三十一名乘客,其中十二名是妇女。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地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延伸阅读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个人救出去。”
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儿把小艇都弄翻了。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而且,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延伸阅读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炉子怎么样了?”“海水淹了。”“火呢?”“灭了。”“机器怎样?”“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到!”延伸阅读 船长问道:“我们还有多少分钟?”“二十分钟。”“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在,船长。”“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玛丽”号也放下救生艇,赶来搭救由于它肇祸而遇难的人员。延伸阅读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延伸阅读 过了一会儿,他喊道:“把克莱芒救出去!”
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轮船在深深的海水中慢慢下沉。
人们尽力加快速度划着小艇在“诺曼底”号和“玛丽”号之间来回穿梭。“快干!”船长又叫道。
二十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船头先下去,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延伸阅读 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延伸阅读 品读 本文的行文思路:灾情场面——具体事例(突出细节)——感受(或者议论)。
其中场面描写就是把事情发生时的状态描绘出来。例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场面描写:“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地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场面描写突出灾难的可怕。延伸阅读 作者在塑造哈尔威船长时,主要运用了间接表现的方法。小说中的哈尔威船长,语调威严,音节短促而有力,动作坚定果断,毫不拖泥带水,临死也是神情刚毅。作者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表现了哈尔威船长作为一个强者的自制力和临危不惧、舍生忘死的英雄性格。同时,作者也成功地运用了直接表现的手法。小说中那些穿插在描写和叙述中的精粹的议论和概括,深化了主题,写活了人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延伸阅读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