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科学入门
第一节 科学并不神秘
【教学分析】
这一节是初中学生进入中学课堂的第一堂科学课,在他们心里更多的是对科学的好奇,科学学什么,怎么去学,针对学生这样的心理,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科学学习的内容,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日 期 授课人 林茂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科学史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②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了解科技改变世界。③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以及影片,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身边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了解科学探究需要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各种自然现象,让学生对科学产成一定的兴趣。这节的关键是让学生意识到“观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及如何通过观察去得出实验答案。
教学难点 从自然现象到最新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并且在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里就要引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了。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 学生情况
教学引入 问题引入:科学是什么?我们学习的科学包括什么内容呢?教师讲述:我们就一起来看这样三个问题。问题:1、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2、你知道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吗? 3、你了解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吗? 学生质疑学生自由发言
课题揭示 科学就是让我们去认识并去研究我们所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并学会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来认识世界,并把科学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实践生产中。同时,科学也并不像同学们想象的那样神秘,其实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新课展开新课展开新课展开 教师讲述:科学并不神秘,因为在我们身边科学是无处不在的。曾经有个老师在我们吃火锅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座的都是科学老师,能不能每一个人讲一个餐桌上的科学知识。比如当火锅加热时,煤气燃烧,这里就包含了科学知识。同样在自然生活中,各个自然现象也同样包含着科学知识。我们可以看看我们多彩的大自然。多媒体图片展示教师讲述:在自然界中,我们不仅可以认识到我们可以看到的事物,认识它们的发生、发展的特点,同样,也需要我们对未知的事物进行研究。比如UFO,麦田怪圈等。因此,科学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任务布置:那你还能说出更多的自然现象吗?教师讲述:在我们所认识的科学家中,牛顿大家肯定知道。在一次生活经历中,让他是声名远播。苹果树上的苹果吊落,让他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苹果为什么会下落,月球为什么不会下落呢?这就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做的一件事,我们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对周围的现象提出疑问,并让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这里同学们要注意的是,我们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搜集资料或者是实验探究,获得问题的答案。多媒体图片展示,让学生试着提出自己的问题。(1)侧光照射下的植物(2)种子长成了幼苗(3)鸟蛋会孵出小鸟(4)食物长霉(5)大雁迁徙而现在有位同学看着鱼缸里的鱼想到了这样一些问题。把石块投入水中将会怎样?软木塞投入水中又是如何呢?金鱼为什么会在水中上浮和 ( file: / / / E:\\七年级\\7年级课件\\第一章\\科学并不神秘\\fish.swf" \t "_parent )下沉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资料查找,但是最为实际的方法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实验。实验演示:在一个气球里装有一定的沙子,然后往里面充气,首先气比较多时,气球飘在水面上,而气不断的减少的时候,气球会慢慢得沉到水底,这跟鱼的沉浮有着相类似的地方。在鱼的体内就有一个可以改变气体体积大小的器官,那就是鳔,鱼鳔的大小可以使得鱼能够在水中自由沉浮。想一想:金鱼的这一原理,科技上还有什么应用?教师讲述:在生活中,科学与技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的进步可以带来技术的革新。图片展示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改变教师总结: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提高了利用和保护环境的能力;使人们的生活趋于方便和舒适。教师讲述: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下面这些情景。(图片展示,科技给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问题:你能总结一下,科技对我们还有哪些影响呢问题:学习科学,我们有什么样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呢?教师讲述:通过科学家们的经历总结,我们总结得出了这样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学习科学不能只记住书本中的结论,还要学会科学探究的本领。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根据现在科技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你能展望一下,未来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的一个时代呢?未来生活的展示2007年,服装可根据天气的变化自动调温,家庭普遍使用能打扫卫生和看家的机器人。
2010年,动物器官移植人体的医疗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1年,微型生物医疗器材技术取得突破。
2016年,研制成全息摄影式可视电视。
2025年,制成人造子宫,妇女可望免去生育之苦。
2030年,可服用药物,避免酒精中毒或使醉酒人在数秒钟内恢复清醒。
2040年,有利的氢化合物作为重要能源。 作业布置:1、同步课时训练第1节2、写一篇对未来生活的设想的短文 学生举例
基础知识巩固 1、科学是一门研究 、寻找它们_____、 _____的_______的学问。2、鱼能在不同的水层中上下游动,是因为其体内有一个 ,它的体积变 ,鱼就可以上浮。3、下列不属于科学研究的是( )
A.小明到杭州旅游,发现西湖十大美景B.苹果落在地上,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C.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发明了蒸汽机D.麦哲伦航海探险,发现地球是圆的
4、科学家有许多发明和创造,其科学研究的首要工作是( )
A.记录结果,分析论证 B.写论文报告,资源共享
C.关注现象,提出问题 D.搜集资料,考察验证5、有下列现象:
A.夏天雨后美丽的彩虹 B.火山爆发 C.海岛附近看到美丽的“海市蜃楼”
D.含羞草开花 E.伊拉克战争 F.“神舟六号”上天 G.种子发芽 H.大雁南飞
I.昆虫蜕皮,青蛙冬眠 其中属于自然现象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第1节 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提高了利用和保护环境的能力;使人们的生活趋于方便和舒适。同时科技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3、科学的学习方法: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
第2节 观察和实验
【教学分析】
在科学探究中,观察和实验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两种方法,这一节课主要是从观察出发,让学生认识到观察的局限性,提出了实验来验证的方法。同时,在这一节中,还为学生介绍了很多实验仪器,让学生认识他们的用途以及他们的使用方法也是这一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日 期 授课人 林茂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观察和实验的意义,基本了解实验仪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初步学会操作溶解等试验过程②了解人的感觉不一定都是客观的,科学研究必须借助于仪器与实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一些图片的观察,让学生认识到观察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在情境和矛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观察简单的实验并记录现象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认识和实验研究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引入教学引入 多媒体展示几幅画让学生进行观察引入。问题1:这个是圆还是螺旋?问题2:这两个一样大吗?问题3:这两个一样长吗?教师讲述:在大家的观察过程中,发现答案总会出现分歧。有正确也有错误。问题:我们看到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呢?答案:这是因为人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是有限的,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错觉。问题:那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减少失误呢?教师讲述:在我们的科学探究中,除了观察以外,我们还需要去实验。这是科学探究中两种最重要的方法。因此,通过实验的探究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误差,使我们的观察更加准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观察和实验。 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
新课展开新课展开 问题:那在做实验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一些什么呢?我们首先要了解些什么呢?教师讲述:请同学们一起来看我这里的一个实验。现在我要配置一杯食盐水(平时我们也叫配置氯化钠溶液,食盐的化学名叫氯化钠),我需要用到哪些仪器呢?教师演示实验,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中器材的使用,讲讲各个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用途。实验仪器用途简介:烧杯:容器。药匙:取少量的固体小颗粒和固体粉末。表面皿:盛放少量的固体物质。玻璃棒:搅拌。(教师讲解:如果我把把溶液慢慢地倒入另一个烧杯中时,我们可以沿着玻璃棒往下流)因此,我们可以把液体沿着玻璃棒倒入烧杯中。此时,玻璃棒的作用叫做引流。教师讲述:接下来,让我来给大家变个魔术。实验1:现在,我这里有一瓶无色的溶液,用胶头滴管滴到试管中,然后再往里面滴加一种无色液体A,观察试管里颜色的变化。实验2:再往红色溶液中滴加无色液体B,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颜色。实验3:再往无色溶液中滴加无色液体A,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颜色变化。教师讲述:在这个魔术中,我们也用到了很多实验仪器,比如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那你能讲讲这些仪器的用途吗?教师引导并加以补充。试管:盛放反应物,但是液体反应物不能超过试管容量的1/3。试管架:放试管等物。胶头滴管:取少量的液体物质。教师讲述:假如现在我要对试管进行加热的话,我们需要加热的仪器,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是酒精灯。加热试管的时候,我们不能用手直接拿着,我们需要一个夹持的工具——试管夹(教师展示,并演示如何夹试管,从下往上)。问题:大家看到我夹试管了,能否讲讲如何使用试管夹。教师补充讲述: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要把试管在酒精灯的外焰上预热一下,可以来回移动酒精灯加热,然后放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加热的过程中,不能让试管口对准任何人,这样很危险。教师讲解:以上,是我们实验室中用的一类实验仪器,在实验室中,还有一些仪表类的仪器,比较我手上的这两个,有些同学说,这两个不是一样的吗?那谁能讲讲,它们两个的不同呢?教师评价:大家看的很仔细,在一个表上是A,它是电流表,也就安培表,是测量电路中电流大小的。而表上标有V的表示电压表,也就伏特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大小的仪器。教师展示机械秒表教师提问:大家肯定知道这个是什么仪器了吧,一起来讲讲。教师提问:如果要测量我手中的这支粉笔,你用什么工具来帮助你呢?教师讲述:在市场上,我们会使用称来称物体的重量大小,而实验室中,我们有特有的工具,那就是天平,平时也叫托盘天平。刚才,我们认识了很多实验仪器,这是我们在实验操作中首要解决的,之后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用途以及使用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仔细地去观察实验的现象,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所包含的数据资料。通过我们的进一步的分析,得到实验结论。讨论:现在我们要观察更加细小的物体,你可以借助什么仪器?要观察遥远的星体,你会使用什么仪器?教师讲述:通过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我们的观察范围。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先进的仪器吗? 学生回答:讲他们在小学中知道的知识学生讲他们所知道的学生回答:红色学生回答:无色学生回答:无色又变成红色。学生根据他们所看到的进行简单的介绍学生讲述:从下往上夹持试管学生回答:仪表的颜色不一样,表中间标的字母不一样。学生回答:秒表,测量时间的工具学生回答:称学生回答: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学生自由发言
基础知识巩固
板书设计:
第2节 观察和实验
1、科学探究中最重要的方法:观察和实验
2、实验操作的要求
①熟悉实验仪器
②了解实验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第3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教学分析】
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已基本了解长度以及体积测量的方法,在初中,第三节中,主要是帮助学生养成更为科学的测量以及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来提高他们的知识。
【教学目标】
日 期 授课人 林茂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的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②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实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学会选择不同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③知道体积和体液体及的常用单位,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能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动手测量,认识测量中的错误,学会长度的测量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和实践养成规范使用仪器的习惯,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积极思考习惯。
教学重点 ①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及读书的时候的估算②液体体积的测量和读数
教学难点 ①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及读书的时候的估算②排水法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引入 〖思考引入〗你能通过什么方法大致判断出家中用于喝水的玻璃杯所盛一杯水的体积 教师总结:我们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很显然的一点就是都用一个标准,或者已知的体积,跟被测物体比较,看体积大小关系,像这种方法,我们科学上叫做测量。测量就是把待测得量与公认的标准两进行比较的结果。今天我们就开始来学习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首先我们来学习长度测量的有关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新课展开新课展开新课展开新课教学 一、长度的测量思考:长度在生活中我们非常熟悉,你能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测量长度吗?教师讲述:长度的测量在很多地方都用到,那你的身高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写下你的身高。教师根据学生书写的情况分析,在同学们的记录中有数据,也有单位。如果缺少其中一个,都不能看出你给的数据是长度。那因此,我们来看看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也就是普遍使用的统一标准的长度单位是米(字母标示m),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光年。那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呢,同学们在小学数学课上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我们来做一个填空1千米= 米。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纳米。教师讲述:其中,同学们对纳米这个单位可能都很陌生,但在科学技术上,这个词用到很多。这个是长度的单位,与米的单位换算关系是怎样呢?同学们把书翻到第9页,看最后一行,1米=106微米=109纳米。106表示的是6个10相乘,结果是一百万,这种记录数据的方法叫做科学计数法,十分常用。109表示的就是9个10相乘。同学们再把书翻到第10页,我们来认识几个常见物体的长度,在这里同学们要注意的是有一个数据是人的身高是~100,这个表示的是~可以用数字取代,你可以加1或者是2,或者是带小数点的数也可以,其中100=1。其中长度最小的,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是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这个表示的含义是1÷1010,记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这样来记,10-10表示1的前面有10个零,在最前面的两个零之间有个小数点。任务布置: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完成任务。1.70 米 = 厘米。 25毫米=______分米=______米。 填入单位:a、某同学身高17.0 、 b、教室的长度约为8 、 c、1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 。〖课堂练习〗下列物体中,长度最接近40厘米的是( )A、钢笔的长度 B、热水瓶的高度 C、铅笔盒的长度 D、墨水瓶的高度题目分析:要解决这样的估算题目,我们需要掌握估算的方法。任务布置:现在我们用手中的直尺来测量一下,自己拇指和食指展开来的长度是多少?教师讲述:在我们所认识的长度单位中,纳米是与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项技术。〖材料介绍〗以0.1至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学科,这就是纳米科技。纳米科技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和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正如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的那样,纳米将会带来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将引起21世纪又一次产业革命。问题:纳米和纳米技术是一样的概念吗?多媒体图片展示纳米旗和纳米机器人。在生活中,我们也使用不同的工具对长度进行测量,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是带刻度的尺子,我们统称为刻度尺。任务布置:你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吗?请你用手中的刻度尺测出《科学》课本的长和宽并填在书上。提问:在你使用刻度尺测量的过程中,你觉得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以下这两种操作方法正确吗?操作方法正确了,那在读数的时候,哪一种读数方法是正确的?教师讲述:因此在使用刻度进行测量时,我们需要很多的注意事项,我们总结了一下,主要有这样四个过程要多加注意。认、量、读、记 。①认:就是看看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以及分度值是多少。量程就是刻度尺能测量的最大范围;分度值是指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在以前叫做最小刻度值。②量—放:就是要放正确。在测量时要注意:零刻线对准被测物体,如果零刻线磨损了,则应让其它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未端读数与起点读数之差,就是被测物体长度。刻度线应紧贴并平行被测物体。 ③量—看:就是看正确。在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④读:就是读正确。在读数时,要进行估读,即,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是估读就不可能绝对精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一些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它是不可避免的,但采用“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可以减少误差。⑤记:测量完了,就要记录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只有数字而没有单位是无意义的。展示多个测量情景,让学生进行读数训练。问题:此时物体的长度是多少?谁能讲讲你的方法〖学生活动〗动手动脑(1)你能测出一张纸的厚度吗 (2)你能测出一根细金属丝的直径吗?多媒体展示测量方法。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思考学生动手测量:大概是15厘米学生回答:不是,纳米是长度单位。学生回答:操作方法2正确,读数第三种是正确的学生进行读书训练。针对特定的题目讲解读数的方法。
基础知识巩固 1、用直尺和三角板测圆柱体直径,下图中方法正确的是( ) 2、下图是中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方法正确的是( )
板书设计:
第3节长度的测量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1、 长度的测量:
国际制单位:米
其他单位:千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单位的关系: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一分米==10厘米 一厘米==1000微米 一微米==1000纳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
2、 正确使用刻度尺
1、 零刻度线、最小刻度、测量范围、
2、 使用:放正确、看正确、读正确、记正确
【教学过程设计】第2课时体积的测量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引入 问题直接引入:你能找到带有体积标识的商品吗?多媒体展示多种商品的标签,认识体积的标识。问题:那谁知道什么是体积呢?教师总结:体积指物体所占的空间,即是固体的物体,或只液体的物体,又或是气体物体它们所占的空间大小就是我们所说的体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体积的测量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新课展开新课展开 二、体积的测量问题:你知道体积的单位有哪些吗?教师讲述:在国际单位制中,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用m3表示,表示的含义是边长为1米的立方体的体积等于1立方米。较小的体积单位还有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而这些都是用在固体体积上,液体的体积单位常用升(L)和毫升(mL)。这些单位的换算关系如下:1立方米=1000升 1升=1000毫升 1立方厘米=1毫升1升=1立方分米〖学生活动〗考考你请你在下列物体的体积记录中填上合适的单体:1、明明的铅笔盒体积为200 ;2、芳芳书包体积为5 ;3、光明纯牛奶0.25-----------;〖演示实验〗1.观察量筒2.量筒应如何使用?3.俯视或仰视对结果会造成怎样的影响?量筒的使用方法 a、观察单位、最小刻度和量程 b、必须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使用 c、视线与凹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俯视—测量值偏大,仰视—测量值偏小〖学生活动〗请你思考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此时的体积大小?教师讲述:在测量液体的体积工具中,除了量筒以外,还有量杯也可以对液体体积进行测量。那你知道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任务布置〗现在,我给大家一些仪器,请同学们用这些仪器测量你身边物体的体积。你能测出哪些物体的体积呢?你是什么什么方法来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介绍〗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V2-V1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注意,此时的被测物体它要不能吸水,不能溶于水。〖问题引申〗探究1:若被测物不能沉于水下怎样测量体积,如木块?探究2:溶于水的物质怎样测量体积,如冰糖?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根据看到的量筒和量杯来讲解它们之间的不同。
基础知识巩固 单位换算0.5米3= 升;500毫升= 米3一位同学测量了几个物体的长度,请你帮他补上长度单位:王磊的身高为1.56 ;课桌的长度为0.7 ;指甲的宽度约为0.8 。
板书设计
二、体积的测量
1、体积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立方米
常用单位:(固体)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液体)升、 毫升
2、液体体积测量的工具:量筒或量杯
第4节 温度的测量
【教学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温度已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知道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但是在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上学生还是不能很准确的进行,因此,在这堂课中,既要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同时也要让学生加深对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的印象。
【教学目标】
日 期 授课人 林茂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和温度计的原理。②学会正确实用温度计,学会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③了解温度计有多种不同的类型。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和单位,观察不同温度计的不同构造。②通过使用温度计,掌握温度计使用的操作坊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情景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①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②温度计的使用、读数
教学难点 ①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②温度计的使用、读数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引入 播放多媒体动画《我不想说》引入教师讲述:在禽流感时期,人们对自己的吃进行了关注,而在非典时期,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体温有没有变化,而对于温度你了解多少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四节,温度的测量。
新课展开新课展开新课展开 一、什么是温度问题一:什么是温度?教师讲述:平时我们讲的热水的温度高,冷水的温度低,指的就是物体的冷热不同,温度的含义也就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就像我刚才讲的,我们可以通过感觉热水和冷水温度的不同,那人的感觉准确吗?我们就来看一个介绍实验。一个小孩把自己的两个手指分别伸到热水和冷水中,然后把两个手指同时伸入温水中,结果发现,刚才放冷水中的手指会感觉到温度高点。问题二:假如现在给你大理石和棉被,分别用手摸它们的表面,你会有什么感觉?问题三:村里的老人说,这里有一口井,井水在冬天比较暖,夏天却比较凉快,你是怎样认为的?问题四:人的感觉可靠吗?二、温度的测量1、温度的测量工具教师讲述:那有什么工具可以对物体的温度进行准确的测量呢?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现在,同学们可以观察一下,温度计的构造和特点?2、构造和特点:(1)有均匀刻度(2)内径很细而均匀的玻璃管(3)充满水银(液体)的玻璃泡(4)玻璃管与玻璃泡相连问题五:那温度计上的读数是怎样确定的呢?规定: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0到100之间均分为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摄氏度。那如何读取数据呢?教师讲述:我们可以对甲的图形进行倒置,这样读取数据会快点,也准确点。学会了记录的同时,也要会读,我们来练一下,首先大家必须知道温度的单位,因为单单一个数值是没有意义的。(安排学生进行读的练习)而对于温度计,现在在我们的市场上有很多类型,最传统的算是以下这几种了。比如酒精温度计,它的测量范围是-114-----78摄氏度。水银温度计:测量范围-39------357摄氏度。体温计:测量体温,范围35----42摄氏度。(图片展示体温计的特殊结构)思考有一根刻度模糊的温度计,现要你重新标上它的刻度,该怎么办?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讨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使用温度计应注意哪些问题?(1)使用前: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观察量程选择刻度尺。(2)测量时:玻璃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3)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出,视线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4)记录时:注意单位教师讲述:整个操作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五步,估、选、放、读、取。4、其它一些测量温度的工具: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光测温度计、辐射温度计、色带温度计等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思考:不可靠学生齐声回答:温度计。学生回答:规定0摄氏度的温度和100摄氏度温度的位置。
基础知识巩固 一、填充题1.常用温度计是根据 ______ 的性质制成的。所用液体可以是______、______或______。2.实验室常用的是水银温度计,它的下端是_____,上面连着一根内径很细的_____,当温度稍有变化时,细管内水银面的______就会有变化。3.温度计上的字母“℃”表示这个温度计采用______温标,它的低温点是______大气压下 ______ 的温度定为0度,高温点是 ______ 大气压下______的温度定为100度。4.体温计的最小刻度是______℃,测量范围从______℃到______℃。5.-20℃的正确读法是 [ ]A.零下20度B.零下摄氏20度C.负摄氏20度D.零下20摄氏度
板书设计:
第4节 温度的测量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2、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3、温度的常用单位:摄氏度,“0C”
4、370C读作:三十七摄氏度
5、温度计的使用:估、选、放、读、取
第5节 质量的测量
【教学分析】
质量作为物质的一个基本属性,在科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质量的测量是科学实验中最基本的测量内容之一,学生学会测量质量的方法,为后继的科学探究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
日 期 授课人 林茂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质量的大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②知道质量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 ①观察天平的构造,在观察中培养观察能力;②在自主探究的使用方法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天平结构中蕴含着的平衡美、对称美。
教学重点 ①质量的概念及单位;②托盘天平的使用。
教学难点 ①质量的概念及单位;②托盘天平的使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引入 教师提问:在市场上,我们都要称一下物体多重,这是称其物体的什么呢?教师讲述:在科学上,我们叫这为质量,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质量的测量。 学生回答:重量
新课展开新课展开新课展开 教师提问:那什么是质量?多媒体展示一辆自行车教师讲述: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幅图,这是一辆新型的自行车。这两自行车有什么组成呢?对于一辆自行车,它基本上由钢铁、塑料和橡胶组成,这些都是组成自行车的一种物质。自行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体。对于不一样的自行车,他们有重有轻,这是因为它们所含的物质多少不一样,我们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教师举例说明:比如这里的一杯水和一桶水,它们不同之处在于什么呢?杯子中所含物质少,所以质量小。最初,国际上规定4℃时,1000cm3蒸馏水的质量为1千克;但是水会因为蒸发而减少,所以在1878年,国际上规定用铂铱合金制成“国际千克原器”(圆柱体,高、直径都为39mm)作为1千克物质质量的标准,其他的物体跟这个比较,比这个大2倍就是2千克,大1.5倍就是1.5千克。千克就是质量的国际制单位,用字母kg表示。除了千克以外,质量还有其他的常用的单位。比它大的有吨(字母用t表示),比它小的单位有克(用字母g表示)和毫克(用字母mg表示)。而生活中,还有一些常见的质量单位,比如斤、公斤。它们与质量的大小关系怎样呢?1千克等于1公斤,1千克等于2斤。〖你会吗?〗练习巩固学生的单位换算0.5吨=————千克 420克=————千克 0.45克=————千克8斤=—————千克教师讲述: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了解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作为以后的估算之用。比如一个苹果,一只公鸡,一个小孩子(或者一位中学生),一头大象。任务布置:你能猜猜它们的质量大概是多少吗?约500克 约2千克 约20千克 约6吨〖想一想〗给下面的数据加上单位(1)成人身体的质量是50~70——(2)最大的鲸质量大约可达120——(3)一粒大米的质量约为2—— ( 4 ) 一升水的质量约为1_____问题设置过渡:假如我现在有一个200克的苹果,从地上带到月球上,苹果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呢?教师引导: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以什么为标准呢?我们要看其所含物质的多少有没有发生变化,如果物体所含物质变多了就表示这个物体的质量增加了,而所含物质的变少了,表示这个物体的质量减少了。那同学们思考一下,将苹果从地球带到月球,苹果所含物质的多少有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练习〗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下列三种情况下,物体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冰块熔化成水,泥团捏成泥人,飞船飞向月球。教师讲述: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通过刚才我们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质量它不会受到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练习〗1、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 ,解放牌载重汽车自身的质量是3.8吨,合 千克= 克。2、关于质量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千克铁熔化后,质量变小B、1千克铁带到月球上,质量变小C、1千克棉花压缩后,质量仍为1 千克D、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的质量小3、一块质量为1千克的铁板,把它卷成密闭的圆铁筒后,内装质量为5千克的水被宇航员带到太空中,当水结成冰时,它们的总质量是 。教师提问:我这里的苹果,我如何知道它是200克呢?你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它的质量?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多媒体图片展示各种测量工具教师讲述:在实验室中,我们也有测量质量的专用工具——天平,它可以称取少量的物体质量。〖任务布置〗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本上的内容以及书本中天平的结构图,认识一下天平的结构,以及各个结构的功能?教师针对实物天平介绍学生认识天平的结构,并通过图片上学生识别各个结构。教师提问过渡:那我们如何去使用天平呢?教师介绍天平的使用第一步: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放平、归零)第二步: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当指针偏向左边时,右边的平衡螺母应向右调。假如指针偏向右边时,平衡螺母应向左调。第三步: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第四步: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第五步: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读取读数。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读数。教师讲述:在使用天平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事项。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1.不要超过量程.每台天平能够称的最大质量叫做天平的量程.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用镊子往盘里加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 2.保持天平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不要用手直接拿砝码,不要把砝码弄湿弄脏,以免锈蚀。 学生回答:铁、不锈钢、塑料、橡胶学生回答:所含物质多少不一样。学生尝试练习学生猜测学生进行填空训练学会自由发言:变小了,不变,变大了。生回答:没有,所以苹果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学生回答:杆秤、电子秤学生回答:磅秤也可以测量物体的质量
基础知识巩固 1、调解天平横梁平衡时,若天平指针往右偏( )A.调解天平左端的螺母,使它向左移B.调解天平右端的螺母,使它向右移C.同时调解横梁两端的螺母,都向外移D.同时调解横梁两端的螺母,都向内移2、天平调平衡后,左盘放上被测物体,右盘加上一定量砝码后,发现指针稍偏中央刻度线右侧,则下一步操作应是( )A.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左调 B.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调C.将游码向右调节 D.取出右盘上最小的砝码,再调节游码书本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5节 质量的测量
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国际制单位:千克(kg)
吨(t)克(g) 毫克(mg)
1千克=1公斤 1千克=2斤
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会随物体的形状、温度、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4、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
5、天平的使用
读数: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读数
第6节 时间的测量
【教学分析】
时间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而时间的测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科学探究的技能。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探究计时的原理,通过不断进步的计时仪器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的教育。
【教学目标】
日 期 授课人 林茂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时间爱女的单位,会估计一段时间的长短。②初步学会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停表的使用和读数,了解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古代计时工具的发明,树立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①时间及单位;②停表的使用步骤。
教学难点 停表的使用步骤及读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引入 〖谜语引入〗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教师讲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最为熟悉的时间的测量。 学生一起回答:时间〖〗
新课展开新课展开新课展开 〖你知道吗?〗问题:假如我们没有任何现代计时工具,我们该如何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呢?多媒体展示各种古代的计时工具〖思考〗古代这些计时工具和计时方法有什么缺点? 教师讲述:除此之外,日升日落、月形变化、四季变化、枫叶红了、候鸟迁徙等都可以用来做计时的方法。在民间有这样一首描写植物生长与时间关系的诗。牵牛花拂晓四时吹喇叭,野蔷薇清晨五点迎风梳妆,浦公英六时争相计妍,午时花午中怒放。 〖想一想〗杆影、沙漏等为什么可以用来计时?教师讲述:各种计时的方法,它们在运行的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运行一次后,可以再重新开始。同时,第二次和第一次运行的方式是一样的,即有规律性。因此,任何具有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如人的脉搏、单摆、音乐的节奏等。 多媒体演示单摆的规律性运动。教师提问:同学们,你知道有哪些现代的计时工具吗?多媒体展示各种现代的计时工具。教师讲述:原子钟,是现在最为精确的计时工具。现在,同学们手上也有计时的工具,请问,现在几点了呢?同学们讲了数字之后,也会加上时间的单位,时间都有哪些单位呢?国际制单位是什么?在国际制单位中,秒是时间的国际制单位,用字母s表示。单位中除了秒以外,还有哪些?问题:那各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呢?1天=24小时 1小时=60分 1分=60秒 1秒=1000毫秒〖算一算〗1年= 天, 1天= 小时= 秒,15分= 秒= 小时,1800秒= 分= 小时, 1小时= 秒,1秒= 毫秒。教师讲述: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是一天,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是一个月。多媒体展示一个作息时间表教师讲述:大家看一下我这里的一个时间表,第六节课是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教师提问:第七节课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那第六节下课后,到第七节课有多长的休息时间?教师讲述:在同学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表示时间的不一样的方法,比如,10分钟,14点25等,这些表示时间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我们画一条时间轴,在时间轴上把这些时间表示出来看一下。在这条时间轴上,我们可以看到14点25,15点05,15点15都是这条时间轴上的点,而40分钟,10分钟,是这条时间轴上的一条线段。因此根据这个特点,我们把时间分为时刻和时间间隔。时刻,也就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时间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多媒体播放刘翔以12秒88的时间打破世界纪录的视频。教师提问:这时候,刘翔的跨栏时间,用我们的手表能测量得出来吗?教师讲述:因此,在时间的测量上,我们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如,实验室中,我们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是停表,包括电子停表和机械停表。教师介绍停表的使用,观察停表,回答下面的问题。1、观察停表大的一圈是多少?小的一圈又是多少?2、大圈上的每一小格是多少?小圈上的每一小格又是多少?〖学生读数练习〗给出一个表,进行读表练习。注意如何让学生读出几分钟。展示不同的秒表,认识它们的不同之处。教师讲述:今天,我们对时间的讲解就到这里为止,那你对世界了解多少呢?你对时间的观念怎样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叙们猜猜,这些音乐的播放时间是多长?〖学生活动〗多媒体播放几段音乐,让学生猜测。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思考学生回答:钟、表……学生回答时间学生呢个回答:年、天、月、日、分、毫秒学生呢个回忆学生回答:14点25开始,15点5分结束的。学生回答:15点15开始,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学生回答:操作方法2正确,读数第三种是正确的学生回答:不能学生回答:30秒,15分钟,0.1秒,0.5分学生进行读书训练。针对特定的题目讲解读数的方法。
基础知识巩固 针对书本课后练习进行训练
板书设计:
第6节 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国际制)秒(s)
时(h)分(min)毫秒(ms)
2、实验室时间的测量工具: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
第7节 科学探究
【教学分析】
本节“科学探究”是前面6节渗透科学探究基本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对科学探究的方法作了直观的阐述,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
【教学目标】
日 期 授课人 林茂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并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大致了解科学家一次成功的探究活动——天花和牛痘的故事,尝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喜悦和艰辛,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方式、方法,领悟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和探究意识的养成。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引入 〖课外知识练习引入〗用多媒体打出几位学生熟悉的科学家和他们的发现,让学生进行连线练习。其中对居里夫人的爱国精神进行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讲述:琴纳发现了治疗天花的方法。今天我们的主人公就是琴纳医生。我们从一个故事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学生回答
新课展开新课展开新课展开 〖天花与牛痘的故事〗任务安排,让四位学生来扮演四个角色,琴纳医生、挤奶女工、詹姆士和詹姆士的爸爸,通过他们的自述,来认识“天花与牛痘的故事”。琴纳医生:我是琴纳医生,天花实在是太可怕了,这么多人的生命被夺走了。我作过调查,奇怪的发现患牛痘的女工不会感染,另外得过天花的人也不会再次感染。这是为什么呢?一定有秘密在其中。挤奶女工:我是一名挤奶女工,其实牛也会得天花,患病的牛身上会出现很多牛痘,我们因此也会感染小脓包,但是很快就好了,更奇怪的是我们以后再也不会得天花了。琴纳医生:或许人得过一次天花以后就会产生免疫力。可以抵挡病毒的入侵。那我一定要好好想一下,如果可以让人们像挤奶女工那样先感染牛痘,就不会得天花,那该多好啊!我该怎么实验呢?这是个很难做的决定。沒有任何人会让我拿他们的孩子做实验。詹姆士:我是詹姆士。八岁了。我喜欢和邻居一起玩。但去年其中的一个因得天花死了。我不知道我会怎么样。琴纳医生说假如我很勇敢能做这个实验的话﹐明年他就送我上学。我真得很想上学。詹姆士的父亲:我是詹姆士的爸爸。我很穷﹐要养活七个孩子。我是琴纳医生的园丁。琴纳医生是个好医生。他对我很友善。我不知道他要对詹姆士做什么﹐我只是相信他不会伤害詹姆士。琴纳医生:尽管还有很多人怀疑,但是实验成功了。这个小男孩很勇敢,他种了牛痘之后,就再也不怕天花了。太棒了!我的假设是正确的。那我们以后就可以通过种牛痘来预防天花了。教师讲述:在这个故事中,琴纳医生针对自己所看到的现象,提出了问题,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天花对人类的威胁呢?根据这个问题,他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他又怎样的假设和猜想呢?教师补充讲述:此时,同学们要注意了,提出自己的假设和猜想要建立在一定的事实依据上的,琴纳医生的假设是建立在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上,因此,观察室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问题提出:在此之后,琴纳医生做了什么事?教师讲述:是的,琴纳医生设计了实验方案后,就通过实验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他找到詹姆士。通过实验的验证,他的假设得到了证实。琴纳医生所经历的这样一个对问题的研究过程,也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分别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提出问题,是针对自己遇到的现象,进行问题的探究,这里同学们要注意的是,我们提出来的应该是一个问题,可以加上问号的。第二,建立假设和猜想,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的假设还没证实之前,还只是我们的一种猜想,一种可能,所以在我们的假设中,应该带上一些疑问词,比如,可能,也许,是不是等等。第三,制定计划(或者,平时,我们也叫实验方案设计),对下一步我们如何去验证我们的猜想进行设计。第四,获取事实与证据,这一环节,我们也叫实验探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一般我们会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通过两组实验进行对比,获得实验数据或实验现象,在实验设计上,也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什么是变量同学们可能产生疑问。变量就是可以变化的因素。比如我们研究两个人谁跑的快,我们可以怎样去研究呢?教师讲述: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已经用到了变量控制的方法,如果我们路程和时间都不一样,我们就很难得出一个准确的运动快慢的比较,而当我们把路程变为一定时,看时间的大小就很快的看出时间短的那个人跑的快,时间长的那个人跑的慢。通过这个例子,也是想告诉大家,如何对多个因素影响时,我们如何去设计实验方案。在多个因素影响实验结果时,我们要把研究的那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都不变,然后观察实验结果的变化。比如A、B都会对C产生影响,那我们可以先保证A一样,看B的变化对C有何影响,再来保证B不变,看A对C有什么样的影响。第五步,得出结论,第六步是把自己的结论与大家进行交流。教师讲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有这么六步,但是有些步骤可以相互结合,或者可以顺序相互调动。那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事例,来认识探究的过程。〖故事展开〗一天,在做作业的时候,我书桌上的台灯突然暗了,这时候,我想找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于这样的一个是列,你如何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呢?教师讲述:有了研究的问题,那你都有哪些假设呢?教师提问:根据你的假设,那能设计怎样的实验方案呢?〖学生活动〗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的修正,找到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案。教师讲述:根据同学们的设计,万一家里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你们就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解决问题了。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回答: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得过天花的人会对天花有免疫能力学生回答:取验证自己的假设学生回答:让他们都跑一百米,比较他们所用的时间大小。学生回答:灯为什么会熄灭呢?学生回答:可能是停电了,可能是灯丝断了,可能是保险丝断了……
基础知识巩固 把学案中几道典型的题目进行讲解,并且对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应用讲解。
板书设计:
第7节 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和猜想
3、制定计划
4、获取事实与证据
5、检验与评价
6、总结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