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语文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娜塔莎》课件2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语文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娜塔莎》课件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23 17:1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第四单元
第7课 娜塔莎小说的艺术可以说是刻画人物的艺术,失去了对人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描写,就无法反映具体、生动的社会图画。本单元选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的几部分和泰戈尔的《素芭》,旨在通过这两篇小说,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学习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学会如何去分析人物形象。【课标定位】
1.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及发展变化,关注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典型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2.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从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中全面把握人物性格。
3. 注意小说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
4.在阅读中,了解小说塑造人物的各种方法。【学法指导】
1.从解读故事到理解人物。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就会有什么样的故事情节。因此,小说欣赏者要在了解了故事轮廓和故事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人物,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2.从体味细节来了解人物。在对每一个情节进行细致品味分析时,读者可以根据情节中的细节描写,了解细节所体现的人物的行为内容。智慧和人品
我相信,骄傲是和才能成正比的,但是正如大才朴实无华,小才华而不实一样,大骄傲往往谦逊平和,只有小骄傲才露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傲慢脸相。有巨大优越感的人,必定也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
文明对于不同的人,往往进入不同的心理层次。进入意识层次,只是学问;进入无意识层次,才是教养。温馨晨读 真正相信自己的人是很少的,有些人的自信不过是一种“有益的盲目”,似乎下意识地知道自己内心的空虚,避免去看透自己,以维持虚假的充实。真正的自信者必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而这样的自信也必定和对自己的怀疑以及不满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人的自信必须靠自己去争得。事实上,几乎所有伟大的天才都并非天性自信的人,相反倒有几分自卑。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这弱点而苦恼,不肯毁于这弱点,于是奋起自强,反而有了令一般人吃惊的业绩。
我相信,天才骨子里都有一点自卑,成功的强者内心深处往往埋着一段屈辱的历史。温馨晨读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修权》
 赏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能精心地培育人才,巧妙如神地使用人才,那么,从事大业就能得心应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是中华民族腾飞必经的门径。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培养人才也是不容易的。温馨晨读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赏读: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温馨晨读 知识卡片
一、作家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自主学习 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自主学习 二、写作背景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小说以四大家族的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自主学习 三、审美视窗
俄罗斯伟大的心魂——托尔斯泰
世界文豪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这是因为托尔斯泰的作品折射出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俄国社会的众生百态。人们高度赞扬托尔斯泰在唤醒少数富裕特权阶级的良心这一点上,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使读者感动,自然而然地启发了读者去按照作品提示进行社会变革。自主学习 托尔斯泰,是世界性作家,他的许多作品是世界性的文学作品,对世界的读者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托尔斯泰的关于文学价值,艺术理论乃至宗教、道德的思想、见解,影响深远。
对托尔斯泰,全世界的读者不仅怀着深深的文学的敬意,对他的崇高的生命品质和精神品格,也难以忘怀,充满敬畏。贵族出身的托尔斯泰就曾这样说“朴素”,“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品质”,“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自主学习 这是文学之外的托尔斯泰,他的伟大、崇高、朴素的人格,让人们充满了无尽的敬意。
环境和文化无论怎样改变,但我们知道,让我们充满敬意、敬畏的巨人,却永远在人们的口头上和记忆中活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zhái dǐ línɡ xūn shòu pēnɡ jiànɡ chá huánɡ tǎn bènɡ 自主学习 tiě tiè tiē báo bò bó xiān qiàn bì bei 自主学习 耽误 虎视眈眈 愉悦 忠贞不渝 擦拭 试验 撩拨 缭绕 潦草 瞭望 三、近义辨析
1.愤懑·愤怒
辨析:愤懑:(书面语)气愤;抑郁不平。愤怒:因极度不满而情绪激动。两者应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
例句1.这些函件中所表示的不快、悲观,差不多可以说是____,并不是骗人的。
例句2.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的那一天,许多网民发帖____声讨侵略者的罪行。  自主学习 愤懑 愤怒 2.质疑·置疑
辨析:质疑:是指提出疑问,让人解答。置疑:是加以怀疑的意思(多用于否定式)。
例句:车王舒马赫的能力勿庸________,他的战绩也是无可匹敌,但他的复出仍引起了各方面的________声。 自主学习 置疑 质疑 四、词语解释
宽宏大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学习 形容人度量大。也作宽洪大量。本文通过描写娜塔莎在参加舞会前的兴奋、激动与焦急的心情和舞会上相遇安德来公爵并双双埋下爱情种子,以及已经许配给安德来公爵的娜塔莎因为孤独与寂寞受美男子阿那托尔的诱惑而背叛安德来的心理状况,塑造了一位纯真善良、渴望爱情与幸福但又过于轻信他人的、充满浪漫与幻想的贵族女孩形象。合作探究 结构图示合作探究 重点突破
一、作者笔下的娜塔莎是怎样的形象?
提示 
小结:这些行为虽是出于对爱情的追求,却表现了她的稚气、意志不坚定。合作探究 二、娜塔莎对安德来公爵是真挚的爱情吗?又该如何理解她对安德来的爱情呢?
提示 此时娜塔莎的情感是真挚的。但这种感情是建立在别人的谎言之上的,这种痕迹在前面舞会上娜塔莎的言行和心理就已经有了体现——热情而冲动,带有一点虚荣。课文中她对安德来的爱情应该也是真诚的,然而这种爱情是建立在一位少女朦胧渴望爱情的基础上的。合作探究 三、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刻画人物?
提示 合作探究 续表合作探究 神态描写
文章中神态描写较多,集中体现在第二、三两部分中。第二部分中,娜塔莎一开始是“失望的、焦急的脸”,被邀请时“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跳舞时“她的脸上现出了幸福的喜色”。这些神态展现了她由失望到快乐的心理过程。第三部分中,她的脸上多数时候是“慌张”“幸福的惊惶”,她完全沉浸在了新的爱情中。
艺术审美
1.多角度塑造人物
言行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流露。本文在塑造娜塔莎形象时采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神态更是一个人内心的自然流露,本文较多地使用了神态描写,从而展示出娜塔莎复杂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具体可感。合作探究 2.对比手法的运用
为了突出娜塔莎的形象,作者将她和爱仑比较,突出了她的纯洁。爱仑是一个美丽的荡妇,她的美对比出娜塔莎的纯真,这种纯真更能打动别人。合作探究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有一种迷信流传很广,认为每一
个人都有固定的天性:有的善良,有
的凶恶,有的聪明,有的愚笨,有的
热情,有的冷漠,等等。其实人并不
是这样的。延伸阅读 ……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样,到处相同,但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出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出那一种人性。他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但其实还是他本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特别厉害。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类人。这种变化,有的出于生理原因,有的出于精神原因。聂赫留朵夫现在就处在这样的变化之中。延伸阅读 ……
聂赫留朵夫……只要求……进去探望。
……玛丝洛娃已经在那里。她从铁栅栏后面走出来,模样文静而羞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眼睛不看他,低声说:
“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为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
“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聂赫留朵夫想说,但没有说下去。延伸阅读 “不过您还是离开我的好,”玛丝洛娃补充说,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聂赫留朵夫在她的眼睛里又看到了紧张而愤恨的神色。
“究竟为什么我得离开您呢?”
“就该这样。”
“为什么就该这样?”
她又用他认为愤恨的目光瞅了瞅他。延伸阅读 “嗯,说实在的,”她说,“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了。您把您那套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嗦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要不我宁可上吊。”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她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恨他,不能饶恕他,但也夹杂着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因素。她这样平心静气地再次拒绝他,这就立刻消除了聂赫留朵夫心里的种种猜疑,使他恢复了原先那种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延伸阅读 “卡秋莎,我原先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他特别认真地说,“我求你同我结婚。要是你不愿意,现在不愿意,那么,我继续跟着你,你被发送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
“那是您的事。我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她说,嘴唇又哆嗦起来。
聂赫留朵夫也不再作声,觉得说不下去了。延伸阅读 “我现在先到乡下去一下,然后上彼得堡,”他终于镇定下来说,“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上帝保佑,他们会撤销原判的。”
“不撤销也没有关系。我就算不为这事,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玛丝洛娃说,他看见她好不容易才忍住眼泪……
他问她还需要什么,她回答说什么也不需要。
他们又沉默了。延伸阅读 “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
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在微笑。
“那很好,”他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说完就同她告别了。
“是啊,是啊,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聂赫留朵夫想。他消除了原来的种种疑虑,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感觉,那就是相信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延伸阅读 玛丝洛娃在同聂赫留朵夫见面以后,回到臭气熏天的牢房里,脱下囚袍,坐到铺上,两手支住膝盖。牢房里只有几个人……
“嗯,怎么样,见到了?”她们问。
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坐在高高的铺上,晃动着两条够不到地的腿。
“你哭什么呀?”道口工说。“千万别灰心。哎,卡秋莎!说吧!”她两手敏捷地编织着,说。
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延伸阅读 ……柯拉勃列娃忽然提议说,一面理着她的袋子,显然在想别的事。“咱们来喝点酒怎么样?”
“我不喝了,”玛丝洛娃回答,“你们喝吧。”
品读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十余载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丽篇章。延伸阅读 该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纯洁、热诚、朝气蓬勃、有美好追求的大学青年聂赫留朵夫在姑妈家度假时,与美丽纯洁的少女卡秋莎恋爱的故事。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了军队和上流社会,“耳濡目染”,过起了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在此期间,聂赫留朵夫去姑妈家客居时,诱奸了卡秋莎,并弃之不顾,致使卡秋莎最终沦为妓女,后被诬陷为杀人窃财罪,而聂赫留朵夫恰是一位陪审团成员。两人的不期而遇使两人共同走上“复活”之路。延伸阅读 本文节选了他们两个多次见面后的一个片段。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不是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答案是肯定的。卡秋莎·玛丝洛娃一向认为聂赫留朵夫是她所遇见的男人中最好的一个,尽管他残酷地伤害过她。她对聂赫留朵夫的初恋是纯洁的、真挚的,在她的内心一直保存着这一份可贵的感情,只是“原封不动地深埋在记忆里,而且封存得那么严密,就像蜜蜂把窝螟虫封起来”。延伸阅读 事实上,像她这样一个深情的女人,在原谅了聂赫留朵夫之后,对他并非不可能再重新产生爱情。但是,在经历了血泪斑斑的摧残之后,要卡秋莎·玛丝洛娃再像以前那样爱他,这也是不可能的。她的爱情已大大褪色,但也可以说有了升华,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爱已没有少女时代的狂热,也没有理想化的成分,她更不想同他结合。含苞欲放的爱情的芳香早已经消失,鲜艳娇嫩的花瓣也已经褪色,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永不复返,生活就是这样残酷…… 延伸阅读 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