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语文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素芭》课件2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语文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素芭》课件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23 17:3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第四单元
第8课 素 芭阅读经典
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提供的建议。温馨晨读 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们不妨就把经典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做最好的消遣。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品质的一种检验。温馨晨读 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我的意思是说,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温馨晨读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
 赏读: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汲取。在当今这样的信息时代,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你不去学习就得不到。温馨晨读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赏读: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原指一国的人才,也可以为另一国所用。后来比喻借他人的批评帮助来改正自己的过错,或者比喻拿别人的情况作为借鉴。从读书做学问这方面来讲,学文科的,要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学自然科学的,也要读些人文科学的书。温馨晨读 知识卡片
一、作家作品
泰戈尔(1861-1941),
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
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
诺贝尔文学奖。自主学习 泰戈尔生于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他13岁就能创作长诗。1878年赴英留学,1880年回国从事文学活动。1905年以后,泰戈尔毅然投身于民族运动,写出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
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短篇小说《还债》《弃绝》《素芭》等,长篇小说《沉船》《戈拉》《两姐妹》等。自主学习 二、写作背景
从1891年开始,泰戈尔按照父亲的意图管理家里的地产,较长时间地居住在西莱达。在西莱达农村所度过的岁月,使泰戈尔扩大并加强了对大自然的了解和亲近感;同时,也使他得到了观察和认识农村各种事物和一切生活的机会。这些生活体验成为泰戈尔创作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他目睹了农村的黑暗和凋敝,体验了农村的落后和贫穷,对穷苦的农民群众寄予了深深的同情。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几十篇短篇小说,《素芭》是其中之一。自主学习 三、审美视窗
印度诗圣——泰戈尔
泰戈尔的一生是在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中度过的。祖国的沦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尔的心灵深处,爱国主义的思想一开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自主学习 他生活在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里,虽然出身于富贵家庭,但他的爱憎是分明的,创作思想是明确的,始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时,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殖民统治,并高唱自己写的爱国诗歌领导示威游行。他还曾坚决抛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权。印度人民尊崇他、热爱他,称他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灵魂。泰戈尔不是个狭隘的爱国主义者。他对于处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下的各国人民一贯寄予深切的同情,并给予有力的支持。20世纪20年代,泰戈尔曾多次出国访问,并与世界各国文化名人一起组织反战的和平团体。自主学习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泰戈尔的诗句,也像他一生的写照。他未必需要捧场和赞美,只需要自己的爱和寻找,被懂得的听众感应:“你微微地笑着,不同我说什么话,而我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等待得久了。”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cī móu pí bīnɡ chì jiá jī sǎn qì bù shèn kuī pìn biě qì bànɡ chóu chú pēi 自主学习 bēn bèn bó pō xiè jiè jiě shǔ shùshuò 自主学习 硕大 颀长 瑕疵 毗邻 杳无音信 纷至沓来 晌午 军饷 响声 蓦然 招募 羡慕 三、近义辨析
1.变幻·变换
辨析:都是动词,都含有变化的意思。“变幻”所指的事物,多是动荡不定、变化无常的,使人不可捉摸和难以预料,如风云
变幻、变幻莫测。“变换”一词所指的事物较实在具体,如变换位置、变换角色。“变换”一词也用于贬义,如“变换手法”。“变幻”一般不带宾语,“变换”却常带宾语。自主学习 例句1:这个善良的老妇人,虽然一生当人家的女佣,但对世事的______和家庭的兴衰,依然不缺乏关心和悲悯。
例句2:我(老舍)入了迷似的去搜集材料,把祥子的生活与相貌______过不知多少次——材料变了,人也就随着变。 自主学习 变幻 变换 2.融合·熔合
辨析:“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固态金属熔化后合为一体。
例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________,以便实现网络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这如同将三种不同的金属________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更优的合金。 自主学习 融合 熔合 四、词语解释
1.浑身解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炯炯有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碧辉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流言飞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主学习 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权术手腕。 形容人的眼睛发亮,很有精神。 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毫无根据的话。多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或挑拨离间的话。 5.不屑一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数不胜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包罗万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评头论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海市蜃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主学习 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对某事物极端轻视鄙夷。 形容好的东西很多,数不过来。 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 比喻虚幻的事物。 素芭是一位哑女。作者通过刻画她永恒孤寂的内心,为我们展示了素芭的不幸以及她与自然的和谐融合。长大后的素芭被迫远嫁加尔各答,陷入更大的孤寂,令人同情。作者笔下的素芭美丽聪颖,内心丰富,充满爱心。合作探究 结构图示合作探究 重点突破
一、素芭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提示 (1)自然环境:素芭生活在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在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小鸟、树叶、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合作探究 (2)人文环境:①父母对素芭很冷漠,对女儿的内心和女儿今后的生活根本没有丝毫的关心。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仅仅因为素芭是个哑女!②村里人似乎把这个哑巴女孩看成是村子的一个耻辱,是一个不祥之物。“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③唯一的朋友帕勒达帕也并不是真正关心她、理解她。合作探究 素芭没能从她的乡亲,甚至是她的父母、朋友那里得到理解和关爱。她只能从动物朋友那里寻找安慰,得到温暖,只好扑倒在人类无言的大地母亲的怀里哭诉。素芭生活的这个地方的确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人情冷漠的地方。合作探究 二、作者是如何塑造素芭这一形象的?
提示 哑女素芭虽不能用语言来说话,我们仍然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形象和一颗晶莹剔透的心,这归功于作者高超的描写方法:首先,刻画了素芭的眼睛(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和嘴唇(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合作探究 尤其是眼睛,作者用了饱满的、诗意的笔墨去描绘它:“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任何时候都不需要翻译,心灵自个儿会映照在这双黑眸里。心灵的感触在这黑眼睛的阴影里,时而伸展,时而蜷缩;这双黑眼睛时而炯炯有神,燃烧着;时而灰心丧气,熄灭了;时而犹同静悬的落月,目不转睛,不知凝视着什么;时而若同急疾的闪电,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芒。”从这双眼睛里,我们看出了那掩饰不住的热情和渴望、忧郁与伤感。
其次,刻画了素芭的动作。合作探究 特别是将要动身去加尔各答时,素芭坐在他脚旁,盯着父亲的脸,哭泣着。“素芭到牛栏,向自己无言的同伴告别,亲手喂它们饲料,用手臂搂着它们的脖颈,两眼泪汪汪地向它们道别,泪水不止地从她眼里,籁籁落下。”一系列动作表现了素芭惧怕远离家乡的心理,使我们认识了她的纯朴善良,忍不住为她的命运担心。合作探究 三、把小说每章的主要内容制作成一张情节脉络表。提示 合作探究 艺术审美
1.善于运用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
泰戈尔多次运用细节描写来真实地再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推动情节的发展,从而更加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譬如:“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合作探究 在此,作者通过对素芭眼睛的描写,特别是对其嘴唇的细节描写。将“素芭的哑”与“嘴唇的灵动”进行对比,形象地揭示了素芭美好的内心世界。又如:“一天,月圆的深夜,素芭缓缓地打开自己闺房的窗户,惶恐地探出头,朝外窥望。她似乎感到,月圆时节的大自然,像她一样孤寂地坐在熟睡的大地上,觉醒着。她也仿佛全身充盈着青春的欢乐、激情和忧伤情愫,抵达那无限孤寂的边缘,甚至超越了那边缘,默然无言地、丧失感觉地、纹丝不动地端坐着。合作探究 她的嘴里没有吐出一个词儿。”这一段描写,通过典型的细节将素芭长大以后的情感渴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这些精彩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了一位鲜活可爱的少女形象,为以后情节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合作探究 2.诗意的叙述,诗化的语言
无论是小说故事的叙述还是场景的描写,都洋溢着一种浓浓的诗意:“他们的眼睛语汇却是无比丰富,无限深沉,就同大海一般深沉,就像蓝天一般清澈。从日出到黄昏,从黎明到黑夜,又从黑夜到清晨,自由嬉戏的阴影世界和孤寂大地是那么庄严,那么静谧。”合作探究 “当素芭钻进牛栏。用双臂抱住萨劳的脖子,把自己的脸颊紧紧贴在它的耳旁,亲热地磨蹭,那时班劳就用爱抚的目光注视着她,用嘴舐她的身子。”读到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人们的心不由得被深深感动,一种诗意的美透过悲哀与同情涌上我们的心,从而诱发我们对生活中弱者的关注与理解。合作探究 3.独到的结构
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情节单纯。开头、结尾既各有特色又朴实动人,显示了匠心独到、别具一格和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文章开头说:“这个姑娘被起名为素芭茜妮时,谁会料到她竟是位哑巴呢!”名字和实际恰恰相反,这是怎样的一种巧合呢?结尾处“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这段话引起人们的思索:素芭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合作探究 活着还是死了(节选)
泰戈尔
很难说,迦冬比妮是怎样回到拉尼哈特的。一开始,她没有让任何人看到自己。她一整天什么东西都没有吃,一直蹲在一座破庙里。延伸阅读 雨季的黄昏来得特别早,天色渐渐黑了下来;村里人担心暴雨即将来临,都急忙回到自己家里。这时候,迦冬比妮从破庙里走了出来。当她来到婆家的门前,她的心跳得特别厉害。她用纱丽遮住脸,往屋里走去;守门人错把她当成女仆,也就没有阻拦。就在这个时候,狂风突然大作,暴雨倾泻下来。延伸阅读 当时,这家的女主人——沙罗达松科尔的妻子,正在和她那寡妇小姑子打牌。女仆在厨房里忙着;孩子发烧刚退,躺在卧室里的床上睡着了。迦冬比妮避开所有的人,走进这个房间。我不知道,她回到婆家来想做什么,恐怕就连她自己也不清楚。她大概只是想来看一眼这孩子。至于以后她到哪里去,怎么办,她根本就没有想过。延伸阅读 在灯光下,她看见这个多病而瘦弱的孩子,握着拳头睡着了。看到这种情景,她那颗炽热的心仿佛干涸了——要是我能把他搂在怀里,替他承受一切痛苦,那该多好哇!随后,她想起来:“我已经不在了,谁来照看他呢?他母亲喜欢交际,喜欢聊天,喜欢打牌。以前,她把孩子交给我照看,就不再管他了。她对教养孩子,从不沾边。那么,现在谁来精心照料他呢?”延伸阅读 就在这时候,孩子忽然翻了一下身,半睡半醒地叫道:“婶婶,我要水。”哎!我已经死了。我的宝贝,你现在也没有忘掉你的婶婶啊!迦冬比妮急忙从水罐里倒出来一些水,把孩子抱在怀里,让他喝。
这孩子在睡梦中已经习惯让婶母喂他水,所以,这一次他也一点儿不感到奇怪。最后,迦冬比妮总算满足了自己长期以来的宿愿,她吻了吻孩子,然后又把他放在床上。这时孩子醒了;他搂着他的婶婶,问道:“婶婶,你是死了吗?”
他婶母回答道:“是的,孩子。”延伸阅读 “你这不是又回到我身边来了吗?你再不死了吧?”
迦冬比妮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就听到一声响——原来女仆手里端着一碗西谷米饭,走进房间,看见迦冬比妮就大叫一声“我的妈呀”,摔了饭碗,突然晕倒在地。
女主人听到叫声,放下牌,急忙跑过来。她一走进房间,完全惊呆了,想跑出去,腿却不听使唤,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看到这种情景,孩子也感到害怕了——他哭着说:“婶婶,你走吧!”延伸阅读 过了这么多天之后,迦冬比妮今天才意识到,她并没有死。这古老的房舍,这一切摆设,这孩子,这爱的感情,对她来说都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在她和这个世界之间,并没有任何隔阂和距离。在女友家里,她觉得自己的确死了,可是当她来到这孩子睡觉的房间,却觉得,她这个孩子的婶母根本没有死。
她激动地说:“姐姐,你看见我为什么这样害怕?你看,我不是和原来一样吗!”
女主人再也站立不住,晕了过去。延伸阅读 沙罗达松科尔听妹妹述说之后,亲自来到内室。他双手合十地对迦冬比妮说:“孩子他婶儿,你这是干什么?绍迪什这孩子是我家的一根独苗。你为什么要来看他呢?难道我们不是你的亲人吗?自从你去世后,他就一天一天消瘦,他的病还没有好,白天黑夜地呼叫‘婶婶’。你既然已经辞别了人世,就请你中断这虚幻的纽带吧!我们一定会很好的祭奠你的。”
当时,迦冬比妮再也忍不住了,她用激动的声音说:“哎呀,我没有死呀,我并没有死!我怎么向你们解释我没有死呢?你看,我这不是活着吗?”延伸阅读 她说着从地上拿起铜碗,向自己的前额砍去,前额被砍破,鲜血流了出来。
她说:“你看,我不是活着吗?”
沙罗达松科尔犹如一座雕像,呆呆地立在那里,孩子吓得直喊爸爸,地上倒着两个昏迷不醒的女人。
迦冬比妮一边喊着“我没有死呀,我没有死”,一边离开了房间,从楼梯上跑下来,跳进院内的池塘。沙罗达松科尔在楼上房间里,只听到扑通一声。
一整夜都在下雨,第二天早晨雨还在下,直到中午都没有停。迦冬比妮以死证明,她原来并没有死。延伸阅读 品读 小说描写寡妇迦冬比妮突然死了,又突然活过来。她不知道自己是人还是鬼,感到十分困惑,等到她终于有一天明白自己还活着,人们却认为她是鬼,最后她只能以死来证明自己并没有死!看完这篇小说,有点伤感。人类的愚昧往往会造成个人的悲剧。而个人是无法抗拒这周围群体的愚昧的。小说中的世俗力量把女人消解为没有身份、没有生命的活死人,从这个角度说,泰戈尔比一些女权主义者走得更远。迦冬比妮是纯粹的受害者,她的死让人深思。 延伸阅读 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