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第 三 课 时
实验一 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练习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选择刻度尺。
2、初步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初步学会用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实验器材:
带有毫米刻度的直尺、卷尺、三角尺、量筒、烧杯和水、圆柱体、细线、小石块(大小能放入量筒)。
三、实验过程:
[ 一、实验室守则(先给学生讲清楚)]
1.学生必须严格遵从老师的指示。
2.没有老师在场, 学生不得进入实验室。
3.未经老师许可, 严禁从实验室取走任何物品。
4.学生不得在实验室内追逐或嬉戏。
5.实验室内不得饮食,学生不应在实验室内吮指头或铅笔,以免沾染化学物品或细菌而引致疾病。
6.保持实验室清洁及整齐, 不要把垃圾拋在洗涤槽中。
7.如有意外发生, 应速向老师报告。
8.若有任何物品损毁, 必须向老师报告。
9.学生必须留心所有进行中的实验。
10. 实验完毕后,必须依安全步骤把实验用品清理,然后放回原处。
[ 二、实验过程]
1、观察各种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填入下表。
刻度尺 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
米尺
学生用直尺
450三角尺
600三角尺
卷尺
2、测量物体的长度
(1)估计待测物体的长度,填入下表。
(2)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的刻度尺,填入下表。
(3)正确读数,填入下表中。
测量内容 测量工具 估计长度/厘米 测量结果/厘米
橡皮的长度、宽度厚度
课桌长度
3、观察量筒、量杯的测量范围和刻度,填入下表。
仪 器 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
量 筒
量 杯
4、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1)用烧杯将适量的水(估计能浸没石块)倒入量筒内,都读出水的体积V1,填入下表。
(2)将小石块用细线拴住,缓缓放入量筒内的水中,当石块沉倒筒底,并被水完全浸没时,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刻度值V2,填入下表。(想一想;此时测的V2是什么?)
(3)计算待测石块的体积,填入下表。
V1/厘米3 V2/厘米3 小石块体积/厘米3
5、取出小石块放回原处,把量筒内的水倒回烧杯中,整理好仪器。
讨论:
1、你会测算不规则形状物体的面积吗?试测算下图中树叶的面积,并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图略)
2、观察图中所示的实验。(图略)
实验中测出木塞的体积是________。这种测量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三、作业布置]
科学实验活动册第四节 温度的测量(二)
学生实验:温度计的使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根据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温度计;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学会使用体温计。
过程与方法: 规范使用温度计测物体的温度。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温度计的使用,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温度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体温计的结构特征分析
三、教学准备
实验室用水银温度计(不同规格各一支)、气温计、体温计、烧杯、开水和冷水若干。
四、教学过程
情境一:观察不同的温度计,熟悉它们的用途、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把结果填入下表:
序号 名称 主要用途 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
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
情境二:用气温计测得当前实验室气温。
实验室气温______℃。
情境三:测量水温。
(1)把开水倒入烧杯,将水银温度计插入烧杯内的水中(不要碰到烧杯的壁和底,玻璃泡全部浸入)。观察温度计中的水银柱。当它不再上升时,温度计所指示的温度值为____℃。
(2)在烧杯中适当加入冷水,温度计的水银柱逐渐下降。当温度计分别指示为50℃和30℃时,将手指浸入水中,记下手指对水温的感觉。
水温为50℃时,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温为30℃时,____________________。
(3)继续观察,记下水银柱不明显下降时的水温:__℃。此时的水温和室温相比,哪个温度高一点?_____。为什么?_____。
情境四:观察体温计,它与水银温度计相比较,在构造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
(1)由于_________,所以体温计离开被测人体后水银柱不会回落,这样可以方便地读出所测的体温。
(2)体温计测量范围为__℃至__℃,最小刻度为__℃。
情境五:用体温计测量自己的体温:
(1)先用手握住体温计上部,用力甩几下,使体温计的水银柱回落到玻璃泡内。
(2)把体温计夹在自己的腋下,过3~5分钟取出。
(3)读出自己腋下的温度为__℃。
情境六:测量室内气温时,气温计应该怎样放置才能客观地反映室内气温?
五、板书设计
学生实验:温度计的使用
情境一:观察不同的温度计,熟悉它们的用途、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情境二:用气温计测得当前实验室气温。
情境三:测量水温。
情境四:观察体温计,它与水银温度计相比较,在构造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
情境五:用体温计测量自己的体温:
情境六:测量室内气温时,气温计应该怎样放置才能客观地反映室内气温?
六、作业
实验活动册 P15-P18除P17第四题外第六节 时间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时间的单位和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学会估计一段时间的长短;了解时间的测量工具,初步学会使用停表测量时间;了解时间间隔和时刻的区别。
过程和方法:查找资料-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应用感受-理念升华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几种计时工具的发明,树立一种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爱国情感;通过对本节课实验、问题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养成实事求是,珍惜时间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停表的使用;学会估计一段时间的长短;让学生有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准备
准备课件、停表、手表
四、教学方法
计算机辅助教学 讨论、质疑、答辩式教学 评议结合教学
五、教学预设
(一、教学引入)
请一位学生朗读朱自清《匆匆》,其他学生记录他开始朗读的时间,和结束的时候的时间。
问:散文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什么?
生:谈感受(如时间飞逝等)
问:结合它来说明时间有什么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从具体的内容来概括时间的特点,在体验中明白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二、新课教学)
问:刚才**同学读《匆匆》用了*分*秒的时间,分和秒是什么关系?你还知道哪些时间的常用单位呢?讲述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学生是让学生一方面体会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另一方面通过短文的朗读,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时间的国际主单位是秒,常用的有小时、分钟、天、月、年、星期、季度、旬、倾刻、须臾、时辰等
问:你知道常用单位之间是怎样换算的吗?
1时=60分 1分=60秒 1秒=60毫秒
算一算:
1年= 天,
1天= 小时= 秒
15分= 秒= 小时
1800秒= 分= 小时
1小时= 秒,1秒= 毫秒
探索与思考:
讲述:通过《匆匆》我们知道了时间有来无影,去无踪,一去不返的特点那么它的长短有没有方法测量呢?你知道那些测量时间的测量工具呢?
学生讨论回答:古代人民用日晷、沙漏、火钟、摆钟、电子停表、电子钟、原子钟、手表等
(学生观看发展过程的图片和资料,树立民族自豪感,明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总结出任何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时间的测量标准 。)
讨 论:
(1)我们还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哪些自然现象来确定或感知时间?
(日升日落、月形变化、四季变化、电线杆的影子、枫叶红了、候鸟迁徙等)
(2)这些自然现象和计时工具为什么能够用来计时呢?
(有的自然现象或计时机械都可以当作计时工具,是因为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它们一直都在作有规律的变化。)
思 考:蜡烛可以吗?
(蜡烛燃烧易受外界影响,如有风的时候蜡烛燃烧更快,不适宜作计时工具。)
讨 论:
1.实验室里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时间呢?
(停表,包括电子停表和机械停表)
2.停表与普通表的不同之处?
(在于普通表的时针、分针和秒针是在不停地走动,而停表的指针是可走可停的。停表不使用时指针应停在零位。)
3.如何使用?
观察动画,练习使用和读停表
(三、小结)
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四、随堂练习)
一、一天中,手表上的时针能转 圈,分针转 圈,秒针转 圈
二、指出下列叙述中表示的是时刻还是时间间隔?
1.早上5:45起床;
2.每一节课的上课时间为45分钟;
3.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发射成功;
4.小明读完一篇课文的时间为5分钟;
5.核电站一年可向华东电网输送电能15亿度;
6.地球公转一周需要365天。
表示时刻的有 1、3 ,
表示时间间隔的有 2、4、5、6
(如果时间允许,做课外尝试)
课外尝试:
1. 找一支香,先用尺子量出它的长度。点燃五分钟以后,再量一下它的长度;过五分钟以后,又量一次。量了几次以后,你会发现什么?(在没有风的情况下,香的燃烧速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可否用它计算时间?若可,请问该怎办?(根据实验所得到的燃烧速度,比如,每五分钟燃烧掉1厘米,就可以在同样的香上每隔1厘米刻上一个刻度。这样,就成了一把测量时间的“尺子”了。只要看看香烧掉的长度,就可以知道已经过去了多少时间。)
2. 你能用水流计时吗?
利用水流,也可以计算时间。找一个空酒瓶子,灌满水以后,倒立过来,让水流出去。反复做几次,水流完的时间总是一定的;第一次用几秒钟,第二次还是几秒钟。
3. 流动的水和燃烧的香为什么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尺子”呢?
因为水的流动和香的燃烧都是一种运动,时间和运动有密切的关系,只有通过运动才能表现出流逝的时间。因此,量度时间离不开运动。
六、板书设计
第六节 时间的测量
一、时间的单位:主单位:秒
常用单位:分、时、天、年
二、时间的测量工具:停表、时钟、电子表
实验室: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
附:
匆匆 作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EMBED PowerPoint.Slide.8第七节 科学探究(二)
1、 教学目标
1、 加强提出问题的能力,巩固科学探究的步骤。
2、 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和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2、 教学重难点
1、 加强提出问题的能力,巩固科学探究的步骤。
2、 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和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3、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典型例子设计
4、 教学过程预设
(1、 复习引入)
请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分析例题
答: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学生分析例题
(设计意图:回顾探究的步骤,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新课教学)
情境一、夏天,小明在教室里上科学课,突然教室里的电风扇停了下来,后来,老师要求同学们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讨论.
1、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电风扇会停下来)
2、建立假设:(如:可能是停电了,可能是电风扇坏了)
3、选择其中一个假设,怎样证明这个假设是否正确
(如:停电了,去其他教室看看是否有电,收集足够的证据)
(设计意图:加强提出问题的能力,巩固科学探究的步骤 )
情境二、夏天到了,蚊子和苍蝇也多起来了,它们在飞行的时候发出了嗡嗡声,对于这种现象,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提出的呢?
(如:为什么它们在飞行的时候会发出声音?它们发声的部位在哪里?)
情境三、秋天到了,落叶纷纷,看着飘落的树叶,你是否也有问题要问呢?能不能根据你的问题提出假设呢?
(如:问题:为什么,树叶会落下来?为什么树叶在秋天的时候落下来
假设:可能是风太大了,可能是树叶没有用处了。)
情境四、“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今天是中秋节,面对如此明月,你是否有什么话要说呢?
(如:为什么中秋节月亮会那么圆呢?)
情境五、小兰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1)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你认为她应选用表
中编号为 的琴弦(只填字母代号);
(2)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实验研究;②分析归纳;③提出
问题;④得出结论。你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 (只填数字代号);
(3)在上述探究方法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设计意图:加强提出问题的能力,巩固科学探究的步骤。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和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展示图片:日常科学在浴室
观察——产生的问题
预设回答:为什么浴缸中会有肥皂泡? ( http: / / www.seed. / zh / watch / bathroom / bubbles.htm" \t "_parent ) 为什么镜子上会有雾? ( file: / / / E:\\在浴室_镜子上的薄雾.htm" \t "_parent )
为什么我的浴鸭会浮起来? ( file: / / / E:\\在浴室%20-%20浮鸭.htm" \t "_parent )为什么我必须频繁地加热水? ( file: / / / E:\\在浴室%20-%20冷水.htm" \t "_parent ) ( file: / / / E:\\在浴室%20-%20冷水.htm" \t "_parent )
为什么用肥皂清洗? ( file: / / / E:\\在浴室%20-%20肥皂.htm" \t "_parent )为什么我的手指都皱巴巴的? ( file: / / / E:\\在浴室%20-%20奇怪的手指.htm" \t "_parent )
为什么当我放出浴缸中的水后会形成漩涡 ( file: / / / E:\\在浴室%20-%20漩涡.htm" \t "_parent )? ( http: / / www.seed. / zh / watch / bathroom / vortex.htm" \t "_parent )为什么吹风机能烘干头发? ( http: / / www.seed. / zh / watch / bathroom / dryer.htm" \t "_parent ) ( http: / / www.seed. / zh / watch / bathroom / dryer.htm" \t "_parent ).
(三、课堂延伸)
主题——找一个自己不知道的内容探究
1、空间技术 2、基因技术 3、海底世界 4、恐龙时代的生物
5、睡眠与梦 6、人类与生态环境 7、磁悬浮列车 8、外星人
9、长度、时间、质量测量的由来 10、纳米技术
11、我们能否延年益寿? 12、四季由来 13、火星旅行
14、一堂新课程科学课
(四、作业)
选择你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5、 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发现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第三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二)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
2、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
技能目标
能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规范使用仪器
2、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正确使用量筒
难点: 体积的特殊测量方法
三、教学准备
刻度尺、卷尺、量筒、烧杯、小石块
四、教学预设
第二课时
(1、 复习提问)
1. 完成下列单位的换算:
50分米=_______千米=______米=_____厘米=_______毫米
2×103毫米=_____分米=_____米=_____厘米
2. 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 120米=120米×(1/1000)=0.12厘米
B. 250米=250米×100厘米=25000厘米
C. 4000厘米=4000×(1/100)米=40米
D. 355微米=355×(1/1000)米=0.355米
3.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__________千米,_______________厘米. 北京--杭州的空中距离约1100千米,___________米,____________厘米。
(二、新课)
出示:长方体木块,让学生来测量它的长、宽、高
过度:引出体积
讨论:在生活中,你知道在哪些地方要测量物体的体积?
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如:大部分液体商品的包装上注明体积、食用油)
展示:一些实物
1、体积的单位:立方米,用m3表示、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
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升(L)和毫升(mL),
1米3=1000分米3=106厘米3
1升=1000毫升
设疑:立方米和升都是体积单位,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呢?
1立方米 =1000升
即 1分米3=1升
学生观察自带的饮料瓶找出其表示体积。
学生计算:1立方厘米 =_____毫升
2、形状规则的固体体积测量
问:形状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如何测量?并计算长方体木块的体积?
指出:对形状规则的物体,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宽、高等,代如体积公式便可计算出它的体积。
回忆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及单位。
简单回顾
3、、液体的体积的测量
对液体来说,用什么来测体积呢?
问:在家里有看到其他方法或工具测液体体积吗
指出:日常生活中,电饭煲、药瓶和针筒上,都标有刻度,也可以用来测液体的体积。(鼓励学生要注意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测量液体的体积,我们一般用量筒或量杯。
(1)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
展示量筒和量杯
密切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量筒的使用
问:谁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
归纳:
1)、首先,看清测量范围何最小刻度;
2)测量时,平放在桌面上
3)静止时,读数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学生上台试测,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其正确与否,讨论、归纳量筒的正确使用。
讨论:俯视、仰视分别会使读书产生怎样的影响?(偏大、偏小)
会发现错误从而归纳出正确的方法。
4、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测量
(出示小石块)如遇到像石块一样不规则的物体,有什么方法能简便准确地测量它的体积呢?
归纳:用排水法测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
思考:是否任何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都可以用排水法?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引导得出:物体应不溶水也不吸水。
讨论:
1)若石蜡放在水中是浮在水面的,那么用什么方法测出它的体积呢?
2)怎样可粗测出人体的体积?
(三、小结)
小结
(四、作业)
作业本、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二、体积的测量
体积的单位:
1米3=1000分米3=106厘米3 1升=1000毫升
1升=1分米3 1毫升=1厘米3
量筒的使用 平放在桌面
视线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第三节到第六节作业分析
1、 教学目标
1、 巩固-这三节的内容,做到查漏补缺
2、 加强对难点停表读数的理解,学会读不同类型的停表
2、 分析过程
作业本上典型错题分析第五节 质量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实验的工具,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课实验,问题的探索,提高探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质量及其单位。托盘天平的用途、构造和使用步骤。
教学难点:天平托盘的构造、功用和使用步骤。游码质量的读法。
三、教具准备
天平、托盘天平和砝码、小铁块、石头、烧杯、水
四、教学预设
(一、教学引入)
问:你今天中午吃了什么?
生:米饭、汤等-------
问:你怎么样利用我们学过的科学量去描述一碗米饭呢?
学生可能从颜色、营养物质组成、体积、温度、质量等进行描述,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把具体的数值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从学生亲身经验的事例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最重要的是,身边最常见的例子隐含有科学的知识,不但复习了上几节学习的科学量,而且引入了质量的概念.】
[板:第五节 质量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讨论:在生活中,什么东西需要用质量来计算。
(设计意图:科学课堂与实际相联系、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体会质量的重要性)
生:寄包裹付邮费、买菜买米等--------
展示实物1:铁钉、钥匙、 铁的刻度尺和课桌、讲台
问:组成这些物体的东西是什么?几种物体含有的铁是否相同?
哪种物体含该物质较多呢?
师: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钥匙、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 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小结: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实物展示2: 一张纸并提问: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将它从温州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实物展示3:一杯水并提问:将它加热,质量变不变?将它冷冻成冰块,质量变不变?将它带到太空中,质量变不变?
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设计意图:展示第1、2、3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质量概念的理解,学生往往把质量与重量概念混为一谈,有必须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
出示:一盒回行针
请学生猜猜它有多重
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以及英文符号.
1分米3的纯水. 介绍它的质量是1千克. 让学生感受质量.
请学生看图1—47“国际千克原器”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1吨=103千克、1千克=103克、1克=103毫克 图1—47
也可以介绍公斤、斤、两、钱等.
【设计意图:把质量的单位与实物联系起来,加强感性
认识有利于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问:要准确地知道这盒回形针的质量,我们就要进行测量,你知道哪些测量质量的工具吗?
---托盘天平 电子分析天平 电子盘秤
【设计意图:过渡性教学环节设计,为引入测量质量的工具(特别是天平)作铺垫.】
实验室里常用托盘天平来测物体的质量
阅读课本21页图1-45,对照实物,观察天平的结构。
阅读课本21页,回答如何正确使用天平。
托盘天平演示:用托盘天平称一元硬币的质量.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教师指出:
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哪边调呢?还可以怎么调节呢?
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探究如何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可先假想自己使用托盘天平时,是如何操作的,并与书本的使用方法比较).
小结:①左物右砝码;②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④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引导学生总结使用天平应当注意的地方.
小结:天平的量程一般都写在天平的铭牌上,使用天平时首先要看它的铭牌 ,弄清仪器的性能和规格,按照要求正确地使用,是使用任何仪器都必须遵守的,要注意养成这样的习惯.
【设计意图:此环节有示范作用,为学生规范科学地使用天平打下基础.】
(三、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
作业本
课外思考:
(1)在测量之前,天平指针偏左(右)了,如何处理?
(2)在测量过程中,天平指针偏左(右)了,如何处理?
(3)衡量过程中,砝码是按什么样的顺利放置的?
(4)在称取5克食盐时,天平指针偏左了,如何处理?如果天平指针偏右了,如何处理?
(5)小明在称量过程中不小心“左码右物”了,称得物体质量为36.4克(小数后质量由游码读出),物体的实际质量是多少?
(6)天平可以在月球上使用吗?可以在太空中使用吗?
上述六个讨论问题可以作为课外思考题。
【设计意图:上述六个讨论问题是使用天平时常见的问题,通过练习操作,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对天平测量质量的更深入的认识。但由于课堂时间的关系,可以安排在专门的课堂上结合实际操作解决.】
五、 板书设计
第5节 质量的测量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特性:物体质量的大小由物体本身所含物质的多少决定,与物体所处的位置、状态、形态、温度等无关。
单位:千克(kg)、克(g)等
工具:实验室用天平。
五、精彩存盘
1.一只鸡的质量是2.5 .
2. 使用天平时,取放砝码必须用镊子,其原因是( )
A.砝码不易弄脏生锈 B.可以轻轻地将砝码放在托盘上,天平不易损坏
C.传统的习惯 D.上述原因都不是
3. 一块冰带到月球上全部融化成水,体积变小,质量将 (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4. 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砝码被磨损,用它来测得物体的质量与真实值比较( )
A.偏大 B.偏小 C.相等 D.无法判断
5. 某同学用一架调节号的托盘天平测一本书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上的砝码为:100克一个,20克砝码二个,10克砝码一个,5克砝码一个。游码位置如图所示:则这本书的质量为 ( )
A.153.8克 B.156.2克 C.153.6克 D.156.4克第1章 第2节 实验和观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1)练习实验操作、记录,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
2)了解实验和观察的意义、方法,熟悉实验室常用的仪器
3)知道人的感官对事物判断的局限,知道借助于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可以进行数据的测量。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实验观察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准确记录和描述
教学难点:准确的记录和描述简单实验现象
三、教学准备
放大镜、印泥、电流表、电压表、酒精灯、停表、试管及试管架
100ml烧杯(2只)、玻璃棒(1支)、药匙(1支)、食盐( 50 克)、
多媒体课件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展示图片:一些容易造成视觉误差的图片。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观察的结果与事实的不同
引出:单凭我们的感官对事物还不能作出可靠的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一些强烈的视觉冲突,让学生很直接地体验到单凭我们的感官对事物还不能作出可靠的判断)
(二、新课)
一、从观察到实验
问:我们的观察为什么会产生失误呢?
生:人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判断具有局限性。
问:怎样才能减少失误?
生:通过实验使我们的观察更精确。
问:做实验首先要了解些什么?
了解实验的仪器。
讨论:观察细胞等微小的物体可以用显微镜,什么仪器能看比细胞更微小的物体 你还知道那些更先进的仪器、它们有什么用途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生讨论
师:对所有的仪器,我们首先要了解它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接下来我们来观察一些常见的仪器和工具。
小组讨论:任务和要求Ⅰ:
(1)写出桌上各仪器的名称以及可能的用途
(2)写出实物展示仪器名称及可能的用途
(3)请写出你还知道的仪器及其用途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体验成就感,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
学生发言,并介绍仪器的用途
1、试管架、试管、试管夹和试管刷 (可先让学生上来演示如何使用,指出错误——试管夹如何套试管,为什么?试管的拿法,试管刷顶部毛的用途等)
2、停表
3、天平和砝码 (简单介绍,在以后的质量测量里再详细介绍)
4、电流表电压表 (问学生是否可以在家里用这两个测,注意量程等)
5、显微镜 (放手指放大的挂图,发现很多细菌,教育学生要注意卫生)
6、酒精灯(叫学生上来点,然后怎么盖灭,可以用手捏灭,由此说明三层火焰的温度)
二、实验的操作和观察
情景设计:世界上有不会淹死人的海,这就是巴勒斯坦地区的死海,当你跳入死海时,即使你不会游泳,也不会沉入海底,你可以自由自在地浮在海面上,你甚至还可以很舒服地躺在死海的海面上看书。
设问:为什么死海的海水能托住人体,而普通的海水不能托住人体?
(设计意图:以真实生活实例为情景引入问题,让学生以实验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突出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功能)
1. 鸡蛋上浮实验
器材准备:烧杯、鸡蛋、食盐、玻璃棒;
实验步骤:
(1) 将鸡蛋放入清水中,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
(2) 向清水中加入食盐,并用玻璃棒搅拌加速食盐的溶解;观察实验现象
2、指纹实验:2个人一组,观察自己的指纹,让学生把指纹印在泥印上,然后用实物投影仪让大家一起比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 ?利用这一点,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
007的指纹锁,银行用指纹确定身份,超市保管钱物的箱子,还可以利用指纹破案等。
(设计意图:科学是为社会服务的,科学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这一观点)
(三、小结)
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四、学业诊断)
1.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借助仪器扩大观察范围. 要观察微小的物体,可以用___;要看到遥远的星体,可以用____.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科学研究中,实验和观察是两回事,它们互不相干
B.观察就是用眼睛看,而不能用其他的仪
C.电流表是测电流的,电压表是测电压的
D.在熄灭酒精灯时,可以用嘴吹
3. 你看右图中的三人是否一样大?你用刻度尺去测量一下.结果说明单凭我们的感官是____(“能”或“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的。在进行科学实验时,有时还需要得到一些具体的数值,就要用____来对物体进行测量。
4. 在做“观察鸡蛋的沉浮”实验中:
(1)除了鸡蛋、食盐、清水、药匙、烧杯外,还要用到________ 。
(2)为了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应该使用____ _搅拌,在搅拌过程中应尽量避免_____。
(3)生鸡蛋(新鲜的)放在清水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在烧杯中溶解较多的食盐后,生鸡蛋会__。
(五、作业)
作业本、预习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实验和观察第七节 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
b.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c、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
d 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2.、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科学研究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喜悦。
3、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目标:
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难点: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黑盒子 、一个苹果
四、教学预设
(一、教学引入)
展示:一个苹果
师:看到这个苹果,你能想到什么问题?看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好?
生提问
师:对于这些问题,你想过吗?研究过它们吗?你想过如何去研究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教具的引入,从而创造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本课的愿望和积极性,从而引出新课)
(二、新课教学)
我们从爱德华.琴纳的故事来讨论如何完成探究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课本P26-27,思考问题:
1、琴纳发现了什么问题? 。
2、琴纳提出了怎样的假设? 。
3、琴纳收集到了什么证据? 。
4、琴纳作出了什么解释? 。
学生阅读并小组讨论完成以上思考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精神)
举手发言,回答问题
问:爱德华.琴纳进行科学研究的步骤如何?
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检验假设——交流讨论。
小结:1、要善于提出问题
2、针对问题,依据自己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建立假设
3、依据探究的目的和条件,制定探究的计划,通过观察和实验等途径获取多种事实和证据
事例:意大利南部发现30多万年前的人类脚印,科学家从脚印推断: 原始人的身高可能不足1.5米。
问:根据这个事实,你能不能提出问题呢?
1、提出问题:人脚印的长度与人的身高有什么关系?
2、 建立假设:既然能用脚印的长度来确定一个人的身高,那么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可能存在着某种关系。你认为这种关系是怎样的?
脚印的长度可能与身高成比例,身高越高,脚印长度越长。
3、设计实验方案:一个假设提出后,还需要设计专门的实验来检验这个假设。在实验中,你要以收集一些事实证据来检验你所提出的假设。你要收集哪些事实证据?要以通过什么方法来收集呢?
4、收集事实与证据:要检验一个假设,需要有足够的事实证据。 在收集事实证据时,需要进行记录,你收集了哪些证据?人物序号 脚印长度 身高 性别 年龄 体重
5.检验假设:根据收集的事实证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提示:可以求身高和脚印长度的比值,然后求平均值)
6.交流:把你探究的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设计意图:启发、探究、自主、合作学习,学生思考,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汇报、交流)
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在研究脚印的长度的实验中我们可以进行测量。但在是是常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是我们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测量的。这些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测量的问题就像是包裹在盒子里的东西,该如何去探究呢?
我这里有一个盒子,提问:不打开盒子,该怎么来认识盒子里的东西呢?
实验测量和判断、感觉大小,估计形状方法等
盒内物体有多大?什么形状?估计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并将操作记录在表中,最后阐述自己的探究过程。看看哪组猜得最快、判断最准确
黑盒子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学生填写的表格
操作 目的 现象或感觉 判断
小结:对黑盒中物体的探究,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建立假设、验证假设中,逐步接近盒中的物体。人们对许多问题的探究也是如此;科学家对科学的探究也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建立假设、验证假设中逐渐逼近真理。
黑盒一定是黑的吗?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问题是黑盒问题?
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从天花和牛痘的故事中了解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然后通过所学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去探究了脚印和黑盒问题。除了我们今天所研究的问题以外,在我们身边,在日常生活中,在自然界中,你还能发现或提出问题吗?你知道该怎样去研究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作业)
作业本
五、板书设计
第七节 科学探究 (第一课时)
1、 科学家的探究活动
2、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发现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3、 黑盒子实验模型第1章 复习
1、 教学目的
1、 复习第一到第七节的内容,温故而知新。
二、教学过程
1、实验和观察
科学探究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是:实验和观察
仪器:扩大观察视眼
酒精灯、刻度尺、天平、量筒、停表、放大镜、显微镜、烧杯等
2、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
1千米(km)=1000米,
1米=106微米(μm)=109纳米(nm)
(2)、测量工具:刻度尺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使用前:
观察最小刻度值,零刻度线,量程和单位
使用:
放正确、 看正确、 读正确、记正确
(4)、练习
①下面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
②下图的海螺,其长度为_____
思考:如何测量一角硬币的直径?
(1)、体积的单位:米3(m3)或毫升(ml)
1米3=106毫升,1升(l)=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cm3)
(2)、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
(3)、量筒的正确使用
A、使用前:观察最小刻度值、零刻度线,量程和单位
B、 使用:
放正确:量筒必须放在水平桌面上
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读正确: 写上单位
(4)、练习
如图,小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3、 温度的测量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的单位:摄氏度(℃)
0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100 ℃——水沸腾时的温度
(3)、温度测量工具:温度计
(4)、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A、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B、使用前:观察最小刻度值、量程
C、使用:放正确、看正确、读正确(写上单位)
(5)、练习
甲的读数:
乙的读数:
4、 质量的测量
(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形状、位置、温度等因素无关
(3)、质量的单位:千克(kg) 1千克=1000克(g)
(4)、实验室测物体质量常用的工具: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
A、使用前:观察“铭牌”——量程、最小刻度值
B、调平: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
C、称量:左物右码
物体质量=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D、完毕:写上单位,整理
(6)、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
A、不能用手摸天平托盘和砝码
B、取用砝码用镊子
C、不可以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
D、从大到小加减砝码
E、加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
(7)天平称某物体质量时,天平的右盘有100克的砝码1个,50克砝码1个,20克砝码2个,游码位置右下图所示,天平的指针在刻度盘的中间。则该物体的质量为_____克。
1、下列测量工具没有“0”刻度的是( )
A、托盘天平 B、量筒 C、卷尺 D、酒精温度计
5、 时间的测量
(1)、时间与时刻
(2)、时间的单位:秒(s)
(3)、实验室常用的计时工具:
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
(4)、练习:
停表读数为:
6、 科学探究
发现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1—1 科学并不神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
(2)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3)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树立学好《科学》的良好习惯和决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讨论式、探究式。
四、课前准备
气球、沙、玻璃缸、CAI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问:这个暑假有没有出去旅游呢?请几位外出旅游过的同学讲述看到的难忘的景象。
生:(讲述)
(二、新课)
[ 板:第一节 科学并不神秘 ]
过度:我们都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其中有无数奇妙的景象。
(出示CAI课件:奇妙的自然现象。)
问:你们见过吗?知道他们是什么吗?
过度: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还有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科学是一门非常有趣而且有用的学科。
学生举手讲述、补充,教师给予恰当评判
出示CAI课件:不断变化的自然界
种子长成了幼苗 鸡蛋会孵出小鸡
食物发霉
大雁迁徙
实验:直筷子插入水中
要想知道筷子为什么“断了”你必须要学懂有关科学知识(造成悬念)、过度并提出讨论的问题:大自然除了这些还有许多自然现象,谁能说说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讨论: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昆虫蜕皮
青蛀冬眠
自由发言 火山地震
刮风下雨
日出日落
刚才大家见到这么多的自然现象,你们是否有一种提问的冲动呢?譬如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测解释)
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随意发挥,教师恰当引导、鼓励)
小结归纳: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我们想知道“为什么”的问题。学习了《科学》这门课程,你们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能产生这些问题,说明你们有智慧,具备科学研究的动力。事实上,人类就是在不断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科学的规律。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问。
阅书理解P3
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呢?
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苹果落地)
瓦特发明蒸汽机(烧开水)
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教堂的吊灯)
归纳:很多科学发现是由一个个小小疑问引发的,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让学生来介绍: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苹果落地)、
瓦特发明蒸汽机(烧开水)
1、 出示CAI课件:金鱼在金鱼缸内上下游动
让学生观察金鱼游动并描述现象,然后提问。
2、 确定探究问题: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上浮或下沉?
3、 建立假设
解释金鱼为什么能自由上、下运动?
4、观察金鱼游动情况,提问:
①鱼怎么生活在水中闷不死
② 鱼怎么繁殖
③ 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上下游
④……
学生讨周围论后,做出多种猜想并全班交流。
5、再次联想解释鱼上下动原因?
(观察鱼的内部结构:关注鱼鳔)
(培养学生联想,发言能力)
看到现象:上浮
看到现象:气球慢慢下沉
发言(猜想):鱼内有气球(鳔)
充气,放气改变鱼上下运动。
(教师恰当的引导、评价)
结:
研究问题的思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搜集证据设计实验——作出解释
课外作业:课后练习,明天汇报
过渡陈述:经过长期的科学探索,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问题找到了答案,对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但是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人们会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正是这些无尽的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索、去创新,推动科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问题:讨论科技带给我们什么?
出示CAI课件: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利方面: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
弊方面: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
(感受事物变化的相对性)
总结:要想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我们必须认真学好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探索的本领。我们要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三、小结板书)
§1.1 科学并不神秘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研究各种自然现象
寻找相应答案
科学 始于小小疑问
细心观察,动手探究
二、科技改变了世界 利:
弊:
(四、学业诊断)
1. 科学是一门研究____、寻找____的学问.
2. 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 )
A.仔细观察 B.积极实验 C.认真思考 D.以上都是
3. 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沸腾顶起壶盖而改进和发明了蒸汽机……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你觉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的都只是好处,没有坏处
B.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的都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C.既有好处,也有坏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好处将占主导地位
D.既有好处,也有坏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坏处将占主导地位
5. 请你谈谈科学技术给我们的家庭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
6. 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杯(或烧杯)中放入一把有金属柄的勺子和一把塑料牙刷,再倒入沸水. 请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现象?
(五、作业)
作业本A第一页
六、板书设计
§1.1 科学并不神秘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研究各种自然现象
寻找相应答案
科学 始于小小疑问
细心观察,动手探究
二、科技改变了世界 利:
弊:第三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一)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的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
2、熟悉刻度尺上的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
3、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一起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技能目标
1、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能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规范使用仪器
2、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筒
难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体积的特殊测量方法
三、教学准备
刻度尺、卷尺、量筒、烧杯、小石块、
四、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展示:科学课本与作业本
问:它们谁的长度更长?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再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更准确地知道它们相差了多少呢?
学生想到对它们进行测量。
讨论:在生产和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对物体进行测量?
学生讨论,举例回答(如买家具、做衣服等)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事例入手,很容易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把长度的测量与解决生活问题结合起来,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长度的测量
先请同学们作个智者,用什么方法判断:
(1)二位同学的高矮;
(2)二位同学到校距离的远近;
(3)上海的东方明珠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谁高。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体验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的长度,可能这种体验是不科学的,但是可以通过下面的学习能够得以修正,而更重要的是把长度的测量与生活实例相结合)
引导归纳:测量是比较的过程,是指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也要规定长度的标准——长度单位。
二、长度单位
问:你知道哪些是长度的单位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长度的主要单位是米,用“m”表示。
大家能否估计:课桌高度、教室的长和宽?
问: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指甲的宽度用米做单位合适吗?
(讲述)测量较大的距离,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测量较小的距离一般有
厘米(cm)、毫米(mm)。
它们之间的关系: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在研究微观世界时,还会用到更小的长度单位,微米、纳米等。
1米=106微米=109纳米
简单介绍科学记数法。
补充:纳米技术
练习:28.6千米=______米,
91.2厘米=_______米,
0.0005米=_______毫米=_____微米
学生回顾长度单位的换算。
学生描述或回去查资料
阅读图1-18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
熟悉实验室里的仪器是观察的第一步,从介绍常用的实验仪器着手,使学生对实验室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三、刻度尺的使用
1、认识刻度尺
要准确测量长度,必须借助于长度的测量工具。
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工具。
(展示各种刻度尺、投影)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不同刻度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概括出:有零刻度线、最小刻度不同、最大刻度值(量程)不同。
2、了解讨论刻度尺的使用
课堂小实验
教师巡视,找出典型不足之处,以供讨论、指出。将发现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其正确,并归纳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活动:学生拿出自带的各种尺子
观察、讨论
引导学生观察每一大格的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的长度。
学生用自带的刻度尺测课本的厚度。
讨论、纠正错误
归纳:
1)、放正确。刻度尺与物体的待测部分并齐。
(想一想)没有并齐会是什么结果? 。
2)、看正确。视线垂直尺面对准待测物体。
3)、读正确:注意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和单位。
(练习读数)
思考:如果刻度尺一端损坏或0刻度线模糊,你能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吗?
4)、记正确。不但要记下测量值,还要正确写上单位。
指出:没有单位的实验记录是没有意义的。
3、练习使用刻度尺
随堂动手测量指距、书本的长和宽。教师巡视指导。
指出:用指距可粗略地测量长度。
(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测量的技能)
4、测量工具的选择
出示皮卷尺、米尺
问:要测量课桌的高、跳远的距离,你选用哪一种?为什么?
为了方便准确,不同的测量对象,要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介绍其他测量仪器及方法:声纳、雷达、激光测距。
思考:粗略测量的其他方法?
(身上的尺度)
思考、回答
讨论:1、你能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和钢笔杆的直径吗?
2、你能用自行车当做里程表来测量路程吗?试说出自行车测量路程的具体方法。
(设计意图:累积法的应用是特殊事物测量方法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载体。)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四、课堂检测)
1. 完成下列单位的换算:
50分米=_______千米=______米=_____厘米=_______毫米
2×103毫米=_____分米=_____米=_____厘米
2. 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 120米=120米×(1/1000)=0.12厘米
B. 250米=250米×100厘米=25000厘米
C. 4000厘米=4000×(1/100)米=40米
D. 355微米=355×(1/1000)米=0.355米
3.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__________千米,_______________厘米. 北京--杭州的空中距离约1100千米,___________米,____________厘米。
(五、作业)
作业本、预习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
1、测量:待测量与标准量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厘米、毫米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
放正确、看正确、读正确、记正确作业分析课第一节到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分析题目中的错误,知道错误的原因
2、 学会客观评价得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巩固体积和长度单位的单位之间换算
4、 通过作业分析,知道一题多解。
二、教学过程
作业本上易错题分析,写对应练习
一、长度单位换算
1.70米= 170厘米 0.25米= 250000微米
25毫米= 0.25分米= 0.025 米 41000微米= 0.041米
910 000纳米= 0.091厘米
二、观察刻度
9第一到第四节阶段测试
目的:检测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更好地查漏补缺。
题目 见试卷第四节 温度的测量(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凭感觉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和温度计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学会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了解温度计有许多不同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和单位观察不同温度计的
不同构造,观察同学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方法,培养观测过程;能对物体的温度进行估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激发学习兴趣,领会到科学的价值,感受到实验的趣味,并享受合作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正确使用温度计
难点: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三、课前准备
烧杯、 水、冰块、各种温度计、气温计、体温计等
多媒体课件制作
四、教学预设
(1、 引入)
冬暖夏凉的井水
相传在一个古老的村庄 ,这里有一口非常神奇的井,无论什么时候,这口井里的水总是这么满满的,即使是在大旱天.而且里面的井水好象知道人们的需求,总在冬天比较暖,夏天却比较凉快 ,村里的人都很尊重这口井.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问题引入:井水真的能知道人们的需求吗?接下来我们就来揭开其中的秘密。
(2、 新课教学)
教师提问:首先,大家来回答几个问题,今天你觉得热吗?冬天冲冷水澡会有怎样的感觉?冬天的中午晒着太阳觉得如何?在夏天的中午呢?喝热汤、吃冰棒又有何感觉?
(设计意图:对生活中物体的冷热感觉,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引出温度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即温度。
[ 板: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
演示实验:用手指感觉冷、热、温水
实验1:
请同学用一只手的一个手指依次按冷水、温水、热水的顺序感觉温度,并说出自己的感觉。
实验2:
请同学将左手食指浸入冷水,右手食指浸入热水,一段时间后两指各有什么感觉?接下去请同学假设若同时将左、右食指浸入温水中,两指会有什么感觉?
相同温度下对不同质地的物体的感觉、 夏天从室外进入室内再进入空调房、几分钟后走出空调房,在这几个过程中分别有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的设计很类似于“人们有时有错觉,而在观察时需借助于仪器”的设计,同样,人对物体冷热程度的感觉往往不是很准确,所以使引入温度及温度的测量工具成为必然)
结论:光凭感觉会产生错觉,要准确知道温度需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板:2、测量工具:温度计 ]
展示:体温计、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
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到它你想了解关于它的哪些知识?
学生讨论回答,选择几个问题进行回答
展示:温度计的结构:外壳、刻度、玻璃管、液柱、玻璃泡
实验3:用手捏住玻璃泡一会儿,观察水银柱的长度变化。
问题:1.温度计中的液柱生长,跟温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如水银温度计,当玻璃泡内的水银受热时,水银柱会上升;玻璃泡内的水银遇冷时,水银柱会下降,通过观察水银柱长短的变化就可知道温度的高低。
[板:3、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
问:每个量的测量都有一个标准,在长度测量的时候我们规定了测量长度的标准—长度单位米,同样在测量温度的时候我们也有一个标准,常用的温度标准是摄氏温度标准,单位是摄氏度。
[板:4、温度的单位:摄氏度(oC) ]
思考:有一根刻度模糊的温度计,现要你重新标上它的刻度,该怎么办?
学生阅读书本p15—16。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 0oC、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oC
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25 oC 读作25摄氏度 -25 oC 读作零下25摄氏度或负25摄氏度
练习:(随机抽查学生)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oC;
2. 气温是-4.7oC;
3.人体正常的体温是37摄氏度
问题:你会使用温度计吗?
学生 阅读16页,然后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观察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1)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
(2)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 与容器内壁、底相碰;
(3)读数时,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
拿出来读数,且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水银柱不再
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5)记录读数,数据和单位要写完整,并要注意是否漏写了负号
[板:5、温度计的正确使用:估、选、放、读、取]
问: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比较
学生回答
问: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
双金属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光测温度计
(3、 小结)
请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4、 随堂练习)
1. 今日温州市区的气温是25摄氏度,记作 ;南极气温是零下56摄氏度,记作 .
2. 为抗“非典”,火车站出口通道检测旅客体温是否正常,所采用的温度计是( )
A.水银温度计 B.光测温度计
C.电子温度计 D.辐射温度计
3. 测量液体的温度,下列图中正确的是( )
4. 关于0℃的水和0℃的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冰比0℃的水温度低
B.0℃的冰比0℃的水温度高
C.0℃的冰比0℃的水温度一样高
D.状态不同,无法比较
5. 把手指伸入一杯水中,感觉不冷不热,则这杯水的温度很可能是 ( )
A.75℃ B.55℃ C.35℃ D.15℃
6. 有一支温度计刻度数据不准确,将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为2℃,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读数为102 ℃,现测得气温为20 ℃,那么室内实际的气温是( )
A.18 ℃ B.20℃ C.22 ℃ D.24 ℃
(5、 作业)
1.课后练习P19 ,
2.作业本B第4----5页全部做好
EMBED PBr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