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竹图题诗》课件+朗读+习题(2课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 墨竹图题诗》课件+朗读+习题(2课时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23 16:59:14

文档简介

《墨竹图题诗》习题
基础过关
1.为下列加横线词语注音。
劲竹( ) 青苔( ) 竹笋( ) 潜藏( ) 斋( )
赈灾( ) 僵石( ) 千仞( ) 汹涌( ) 苍茫(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词语
摇yè( ) 尘 āi( ) líng( )云 坚yì( ) 灵hún( ) 深yuān( )
3.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拟人方法的一句是 ( )
A.你坚毅顽强地顶开压在你头上僵石般的硬石。
B.我描画从大地深处生长出来的劲竹。
C.你扫掉积习在我灵魂中的尘埃。
D.你的纯洁,使人想起清晨的露水。
4.下列各句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 )
A.请你把字典借给我用一下,好吗?
B.你能不能把字典借给我用一下?
C.请你把字典借给我用一下。
D.你把字典借给我用。
综合训练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名著之一,孙悟空的形象家喻户晓,他还有两个师弟,个性也
都十分鲜明。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和有关他们的他们的故事吗?请写出一个相关的人物和故事。
拓展应用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天生万物,代代衍化。无论是谁都应有个灵魂。竹也一样。竹干中,空空的,隐一股清白浩然之气;竹节处,鼓鼓的,显耿耿孤傲不屈之节;竹叶间,沙沙的,涤无尽浮华红尘之恋;竹林里,柔柔的,卷丝丝春花秋月之帘。偶在竹径行走,一瞬间,灵台清澈,明心见性,清风掠过,气血舒张,那浩浩荡荡的清气,使人触赏到弃绝杂念的禅界。这禅界,是古往今来多少儒生佛子追求的境界。士大夫讲究气节。所谓臣节、国节、妻节、子节者也,唯遇高风才亮得名节。何谓高风?即霜寒之风。越是霜寒愈是清冷,竹越挺得笔直俊拔。古人将松、梅、竹并称“岁寒三友”,百代千朝,称诵不绝。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佛祖释加牟尼刚出道时,讲经的第一座寺院,也是全世界的第一座寺院,就是竹子搭的,叫“竹林精舍”。观世音菩萨也一样,拜观音的,都知她身后有一片紫竹林。记得春秋时晋文公为报答他的恩人当时已归隐的介子推,派兵逼他出山做官,可介子推不愿意,背着老母躲入竹山。晋文公放了一把火,不一会儿,山上的竹全烧光了,介子推至死不出,母子双双烧成焦炭。一代隐士高人生于竹山,死于竹山,也算归得其所了。后人为纪念介子推的高风亮节,在他死之日忌用烟火只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每个觉得做人比做官更重要,人格比功名更珍贵的人,都会喜欢种竹、赏竹、伴竹。这是人们称道竹的高洁。  
除了名人雅士,老百姓也爱竹。几千年了,人们歌竹林而悦目,制竹椅而坐躺,造竹板而击敲,扎竹伐而漂荡,舞竹剑而激昂,吹竹箫而回肠,品竹笋而欢畅,书竹简而飞扬。人与竹、竹与人,那么多年了,又岂能分扯得开?   
竹任人砍伐,任人派遣,却从来没索取过什么回报。这才是竹的秉性。这也是中国人的秉性。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就应该有这种精神。
1.选文中引用苏东坡的诗句,说明他特爱竹。这两句诗是什么?
2.苏东坡曾这样颂竹:“结根岂殊众,修柯独出林。孤高不可恃,岁晚风霜侵。”这几句诗写出了竹子什么精神?
3.“寒食节”与哪个人物有关?你认为他这样做值吗?谈谈你的看法。
4.读了本文,你认为:竹子的秉性是什么?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
5.名人雅士爱竹,老百姓为什么也爱竹?
6.读了本文,作为学生的你,今后应怎样做?请谈一谈。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过关
1. 劲竹(jìng) 青苔(tái) 竹笋(zhú) 潜藏(qián) 斋(zhāi)
赈灾(zhèn) 僵石(jiāng) 千仞(rèn) 汹涌(xiōng yǒng) 苍茫(máng)
2.摇yè(曳) 尘 āi(埃) líng(凌)云 坚yì(毅) 灵hún(魂) 深yuān(渊)
3.B
4.A
二、综合训练
略。
三、拓展应用
1.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2.写出了竹子不随流俗,不畏风霜的孤高刚劲的风范。
3.介子推,(各抒己见)
4.竹子的秉性是:任人砍伐,任人派遣,却从不索取什么回报。竹子的秉性就是中国
人的秉性。中国人的精神就是刚正不阿,吃苦耐劳,贡献大而索取少。
5.老百姓爱竹,是因为竹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用原文回答也可以)
6.略。
《墨竹图题诗》习题
基础过关
1.自读古诗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说说这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读第二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训练
1.下面这首小诗,补写第二小节的空缺内容,使之与一、三小节保持连贯。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液里,吮着它,香甜甜。上学后,母爱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爱意绵绵。
2.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相应的语句。
(1)《墨竹图题诗》中作者由听到冷雨敲窗、风吹疏竹之声而产生的联想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墨竹图题诗》中哪一句更能说明作者对民情的体察入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
1.读一读,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默写一首你课外积累的写竹的古诗。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过关
1.在房间里听着沙沙的竹叶声,好像是民间人民的生活困苦潦倒的呜咽之声。(体会略。)
2.只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体会略。)
二、综合训练
1.略。
2.(1)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2)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三、拓展应用
1.略。
2.略。
课件19张PPT。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坚毅不拨的青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挺拨多姿的翠竹,清高而有节;傲雪报春的冬梅,不惧风寒霜雪。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寒霜的高洁风格。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而誉为“岁寒三友”,以此寓意忠贞的友谊,及做人要有品德、志节。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4、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作者介绍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衙(yá) 斋(zhāi) 燮(xiè) 号(háo)寒
放赈(zhèn) 救济(jì) 遂(suì)
字词积累劳顿:劳累。
夜不能寐:晚上睡不着觉。寐:睡觉。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救济灾民。
岿然不动:屹立着、不动摇。
岿然:高大独立的样子。字词积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分析:这两句诗写的诗作者在衙署书房里休息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想到了老百姓在饥寒交迫中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课文详解 意思:在衙署里休息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发出萧萧之声,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课文详解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分析:这两句诗畅述胸怀,拓宽了诗歌的内涵。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课文详解 赏析:诗人展开充分的想象,由风竹之声联想到百姓的啼饥号寒之声,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的体恤之情。而且,诗人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竹,实际上写人,以竹喻人,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课文详解墨竹图题诗卧听萧萧竹 夜听竹声民间疾苦声 身系百姓吾曹州县吏 官位低微爱民如子
特立独行枝叶总关情 体恤民生写竹喻人图解结构件PPT 主题:这是一首以“竹”为依托抒发感情的题画诗,诗人由风吹竹子的萧萧声,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提笔作画题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关心百姓疾苦的情操。概括主题 写法: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墨竹图题诗》这首诗以竹喻人,也别是“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看似写竹,实则写人,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独立、关心百姓疾苦、充满爱民之情的气节。写法点拨1.宁可是无肉,不可居无竹。(宋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2.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宋 杨万里《咏竹》)
3.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宋 陆游《连日治圃至山亭又作五字》)拓展延伸 “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 “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联燮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拓展延伸 感悟: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以“竹声”为依托,联想到了啼饥号寒的怨声,表达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关怀和同情。以人为镜,真希望所有为官者都能关爱。体恤百姓之苦,做一个爱国爱民的好官。心灵感悟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以“竹”为依托抒发感情的题画诗,诗人由风吹竹子的萧萧声,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提笔作画题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关心百姓疾苦的情操。1、查找郑板桥的资料,准备交流。
2、预习下一课。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