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特征
【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南方地区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一个重要地理分区,同时学生们也居住在该区,对南方地区的地理特点,更应做一个充分的了解。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知道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人口和;
2.记住本区的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秦岭、南岭,学会分析本区的地形特点。21教育网
3.南方地区工农业生产的特点及有利条件。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养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
1.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南方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机优势。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于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与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若干地理区域。前面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那么今天我们进入南方地区去看看!
一、范围、面积、人口
师:读本区在全国的位置图和中国地形(或政区)图,明确四周的起止位置、本区所属的三个分区。
学:(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
师:利用两个百分比说明本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区。
生:(面积占全国25%,人口占55%)
二、山青水碧,物产富饶
师:本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什么呢?
生: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多沿江分布,且河湖密布,有“江南水乡”之称;气候湿热,植物繁茂……
师:读图7-1-3,分别说出本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分布的主要农作物?
生:(原因),自学课文找答案。
师:四大地形区发展农业各有什么优势和特点呢?
生:(1)长江中下游平原:……。(2)四川盆地……。(3)云贵高原……。(4)东南丘陵:……。
师:多媒体播放“天府之国”——四川盆地。
三、通江达海,经济发达
师: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
1.自绘一张南方地区各省(市)空白图,用硬纸画出钨、铜、汞……等矿产符号,一个个符号剪开,按课文中的矿产产地,教师讲一个,在图上贴一个。然后,全部取下来,再让学生贴一遍。或者,让学生把课文中的地名、矿产,在课文矿产图上作出标记。
2.在课本南方地区地形图上,将长江、珠江、澜沧江用笔勾划出来,并找到其注入的海洋,分析对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找出图7-1-4中南方地区主要的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分析其工业分布特点。
4.读P41-43活动,分析贵州省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及如何治理当地的水土流失?
生:小组代表解说并加以交流……。
【课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北三省
教学
目标
1.掌握东北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描述本区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
2.归纳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找出主要的农业产区和林业基地,分析其形成的自然条件。
4.说出煤炭、石油、铁矿、交通运输和主要重工业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重点
难点
归纳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找出主要的农业产区和林业基地,分析其形成的自然条件。
教学
环节
学习内容
个人增减
导入
新课
一望无际的沼泽地,成群结对的丹顶鹤,成片的大豆、高梁,哈尔滨的冰雕展,美丽的松花江,迷人的太阳岛,天池,林海,拥有海滨浴场和海上石林的城市——大连……:请大家说一说,这些景观位于我国哪些省区呢?为什么这里会形成这些独特的景观?那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个地区。
教学
过程
一、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
读图·析图
1.读图6-2-1,描述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
2.它的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哪些国家接壤?
3.本区西南部与我国哪些省区相邻?
其次,指导学生渎图6-2-1,提出读图要求:
1.从图中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以什么为主?
2.让学生在图中先找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的分布地区和山脉走向,再找出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松花江等河流的分布和流向。
指出东北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的分布以及地势特点,通过读图一一明确掌握形成东北地区“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的地形特征概念。
二、冷湿的气候
讲述东北地区的气候知识时,指导学生读图6-2-2、3,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得出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1.先让学生分析东北三省的气温和降水各有什么特征。
2.根据以上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3. 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气候特点的原因。
交流
展示
一、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
1 .说出东北三省名称的含义
(1)“白山黑水”
(2)“林海雪原”
(3)“北大仓”
2.范围
3.地形
(1)地形(2)地形区
(3)山脉
(4)界河
(5)地形特征
4.气候
(1)气候类型
(2)气候特征
(3)影响
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读图学习了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知识,了解了东北三省独特的“白山黑水”、“林海雪原”,从而进一步了解了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
作业
完成相应填充图册试题
教学
反思
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准确定位黄土高原在祖国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资料学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了解黄土高原丰富到能源矿产。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21cnjy.com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3.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取得到成果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策略
采用“课堂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21教育网
教具准备
Power point课件、相应教学视频
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
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3分钟)
播放歌曲《黄土高坡》
提问:请同学们翻开音乐课本第32页,听音乐的同时,阅读黄土高坡的歌词,写出黄土高原特有的自然现象以及自然景观。(黄土、西北风、东南风、窑洞、牛、黄河)
听歌,思考、回答。
一、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0分钟)
1.呈现黄土高原的位置图
2.教师在黑板绘出“中国空白轮廓图”
1.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边界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请同学在黑板上的“中国空白轮廓图”上绘出黄土高原的边界并写出名称(太行山、乌鞘岭、长城、秦岭)。同学们对比、纠正后由教师补充、小结指出: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2.同学们观察地图,说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3.结合P19资料,说说黄土高原到主要地貌及特点。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地图中读出: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并在描绘出其在整个中国中的具体位置。
2.读出黄土高原跨越的: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3.学生回答: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川
?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5分钟)
播放资料短片:“黄土高原景观”
教师讲述: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黄土川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
观看、聆听、思考发问: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黄土川是怎样形成的?
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
──“风成说”
(10分钟)
展示黄土高原形成的动画
1.提问: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说出证据。(教师通过叫学生回忆歌词中“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让学生认识本区盛行风向)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指出:“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2. 提问:既然黄土是从西北部“吹”过来的,那么,为什么黄土都在黄土高原上面堆积而不在东部的华北平原上堆积呢?
1.学生自由发言、
各抒己见。(这里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2.学生通过对黄土高原边界的地形的了解,得出答案:山脉的阻挡作用。(老师可运用形象的比喻将太行山、秦岭的作用比作“垃圾铲”帮助学生理解)
二、
水土流失严重
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图片
提问:图片所展示的是一种怎样的现象?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后得出结论:水土流失。
?
(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播放老师实现录制好的实验,包括:1. 同样没有植物的两个花盆,土壤结实程度不一样,水土流失情况的对比。
2. 相同的水流下,不同植被的水土流失情况对比。
3. 相同植被,在不同的水流作用下,水土流失情况的对比。
1.为了使学生认识地更清楚,让学生观看实验。观看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
实验1中土壤的差异情况;
实验2中的植被差异状况;
实验2中水流的差异情况
各实验中,一次性水杯内水量的多少;
各实验中,一次性水杯内沙土的情况。
2.总结学生的讨论得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①土质疏松。
②植被覆盖率越低。
③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且多为暴雨。
学生观看动画:“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以及“不同降雨量、相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
讨论水土流失与土壤性质、地表植被和降水的关系。很容易得出:
①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②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被覆盖率越低,水土流失情况越严重。
③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就越严重(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且多为暴雨)。
?
(二)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
展示课本图8.7。
刚刚我们所观看到实验所展示的土质、植被、暴雨等都是黄土高原本身存在的问题。那么人类的活动有没有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象加重呢?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
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三)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呈现:黄土高原上聚落与耕地图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①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②让学生结合图“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大多的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黄土高原的哪些位置?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③黄土高原上的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如下: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学生思考并回答:①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②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减少,宜居地方不断减少。③大量的泥沙流入黄河,在下游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三、生机焕发的黄土地
?
?
1.承转讲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恶性循环图上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如何解决?
2.让学生读P24“南小河沟”阅读材料,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呈现结论: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学生思考作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
边读资料边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出结论。
四、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展示黄土高原煤炭资源分布图
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大同、阳泉、平朔、准噶尔、东胜、神府等煤矿,说说它们分别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域。
(2)找出经过黄土高原的主要铁路线,说说它们对当地的能源开发及经济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小组合作,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课堂小结
?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以及丰富到能源等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
首都北京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城市建设的成就。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在34个省级行政区当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从而引出北京,突出北京的城市职能。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提出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对我们的首都了解多少?”请去过北京的同学介绍一下北京的情况。
3.对于北京市的学生,可以直接引入:“对于我们我国首都所在的这个城市,大家都已经有了多多少少的感性认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对这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城市进行更深入的了解。”21教育网
[自然环境概况]
北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首先安排学生读图6-4-1“北京市略图”,明确北京的地理位置(包括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接着读图6-4-2、3,获取信息,并讨论归纳出北京的自然特征,包括气候、地势地形、河流、对外交通等等。
[政治文化中心]
北京的城市职能。这部分内容学生多多少少有一些认识,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要使学生心中的印象变得更加实在、深刻,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看到真凭实据。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说一说天安门周边的党政机关,还可以让他们介绍自己知道的重要的党政机关所在地和自己家附近有哪些文化机构和设施,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他地区的学生在学习时由于条件所限,可能做不了,但教师可以请去过北京的学生介绍情况,并且找一张或几张“北京市地图”,让学生通过读图来了解。21cnjy.com
[著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
1.教学中对这部分的处理注意抓住图,针对图6.5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北京旧城的城市布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布局?”学生的分析能力可能不足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建议教师安排学生上网或从报刊杂志上找一些背景材料。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观察北京现在的二环线都是以北京旧城城墙为基础的,这说明“历史”对“今天”有着深刻的影响。21·cn·jy·com
2.关于北京的名胜古迹,可以安排学生分组介绍,但注意不要上成旅游课,注意让学生从历史价值的角度来介绍北京。www.21-cn-jy.com
3.转折过渡:教材将“传统”与“现代”、“发展”与“保护”的现实矛盾通过活动题的形式摆在了学生面前。这部分可以先安排学生讨论几种观点的合理与不足,然后写一篇小论文,主题是为北京的四合院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辩证看待问题的意识。2·1·c·n·j·y
[建设现代化大都市]
这部分对于其他地区的教师来说,困难较大,因为学生的背景知识不足,所以需要查找一些文字或图片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北京的发展情况。北京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相对比较方便。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做一次问卷调查,看看他们眼中北京的变化(包括北京城市的面貌、北京人民的生活等各方面),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北京的“发展”与“保护”问题的,然后做一次交流。【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畅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都有哪些收获呢?让学生代表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