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构成(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

文档属性

名称 物质的构成(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8-01-18 12:04:00

文档简介

课件10张PPT。第 四 节
物 质 的 构 成蔗糖是由什么构成的?探索一:(可放大几百倍)光学显微镜(可放大几百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1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个数为:生活小实验:黑豆与小米的混合?<黑豆与黑豆之间有空隙 !探索二:分子之间有没有空隙?1. 分子之间有空隙2. 分子之间空隙大小不一样 当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入到对方的空隙中去了,所以总体积会减小。水跟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为什么会减小?拓展:1.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时,玻璃管内液面为什么会上升?2.留心体验生活,举例说明固体 液体之间的空隙大,还是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再见 《物质的构成(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生活实例分析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通过科学史感受科学发展的艰难与曲折。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探究,尤其是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以动手实验促进动脑思考;通过观察宏观现象,推断微观本质的思维训练,建立微观模型。
3.知识目标: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教学重点]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教学难点]分子之间有空隙
[教学过程]
引课
图片展示中国2007年的第一场雪景(陕西吴起县),及与之同时的九龙湖的山水景观(衢州)。引出水的固态和液态,突出无法观察到但确实存在的水蒸气,并确认三者是属同一物质。
(从学生熟悉的水的三态入课,感受可见与不可见都可能有物质存在。)
新课
一.探索一 蔗糖由什么构成?
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形蔗糖,你看到了什么?
2.将方形蔗糖碾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
3.将碾碎后的蔗糖溶入水中,用放大镜观察糖水,你还能看到蔗糖吗?蔗糖是否消失了?
4.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糖水里有蔗糖?
5.展示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分子图片证实分子的存在,对比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差异,感受分子与细胞的大小差异。
6.结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观察“块形蔗糖——蔗糖粉末——蔗糖水”,感受构成蔗糖的颗粒越来越小;通过“判断糖水中是否存在蔗糖微粒”的方案设计,体现科学的实证性特征)
二.科学史:阿佛加德罗与分子学说
(感受科学家的严谨与执着,感受科学发展的艰难、曲折,感受科学是一个不断逼近真理的过程)
三.观看有关分子的视频,学生复述其中描述分子大小的信息,感受分子很小。
四.探索二 分子之间有没有空隙?
1.你认为水分子是怎样排列构成水的?请画一画!
2.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分子是紧密无间地挤在一起的还是分子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吗?
3.小实验:25毫升黑豆+25毫升小米 ?50毫升,并思考为什么?
4.小组讨论:利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染成红色的水、酒精、烧杯、量筒、细玻璃管”设计实验
5.方案交流,生生评价方案优劣,选择最优方案。
6.实验验证。
7.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8.对照模型,请你再解释一下,为什么水和酒精混合体积会减小?
9.如果用水和水或酒精和酒精来做这个实验,结果会怎么样?
10.小结:水和酒精混合体积会减少的原因是:⑴分子之间有空隙;⑵不同分子之间空隙大小不一样
11.举例说明气体分子之间有空隙。
12.出示三张分子间空隙不同的图片,选择表示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最合适的模型图片?同时学生演示压缩气体与压缩液体,感受难易的实验。
13.水的三态变化,分子变了没有?变的是什么?
(学生画图显现出学生关于分子构成物质时分子间有无空隙的真实猜想;“黑豆加小米”的小实验给学生设计“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搭设了思维阶梯,降低了设计难度;方案评价训练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凸显出该实验的用意;“水和水或酒精和酒精”的实验讨论,训练了思维的严密性。)
五.拓展:温度计测热水温度时,玻璃管内液面为什么能上升?
(通过拓展题,小结本课知识点;提升出学习化学最显著的思维方法——通过宏观现象,推断微观本质;再次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物质的构成(一)》教学反思
——细品“黄豆与芝麻”,谈教学设计的最优化

关于“黄豆与芝麻混合”的活动放在“酒精与水混合“的实验之前还是之后更有利于学生的学,我的观点是将“黄豆与芝麻混合”的活动放在“酒精与水混合”的实验之前的教学设计略优一筹。理由如下:
1.支持学生作出合理假设
“黄豆与芝麻混合”的活动将学生的生活体验显性化,有利于学生作出“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的合理假设。
2.支持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课本上“酒精与水混合”的实验设计精巧,现象明显。但对初一学生来说,没有任何铺垫与思考直接进行该实验无疑是直奔主题的假探究。因为学生本身并没有进行这个实验的需求,他们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仅仅是老师让我这样做,我就这样做了。)
相反,学生由于有了“黄豆与芝麻混合总体积减少”的体验作出“分子之间有空隙”的假设后,最想做的就是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然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的实验技能不允许他立即设计出如课本介绍那般精巧的实验。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象“黄豆与芝麻混合”那样,借助量筒将“酒精与水混合”测出他们的总体积。这种实验思想是合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以此为支撑,教师再适时展示书本介绍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设计另外的实验方案,就有了“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然后根据具体学情,以“量筒有刻度,玻璃管无刻度”、“量筒粗,玻璃管细”为切入点,引导生生互动对两种实验方案优劣进行评价。(同时也是对刚刚学过的第一章相关知识技能进行拓展应用)。
3.支持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如果学生进行“酒精与水混合”的实验仅仅是“因为老师让我这样做,我就这样做了”。那接下去,“老师让我用黄豆类比酒精分子,用芝麻类比水分子,混合试一试是不是果真体积会变小?我当然也愿意”。最后结论是“老师说的没错,分子间是有间隙的。”“黄豆与芝麻混合”的活动的使命也就圆满完成了。
但是,如果“酒精与水混合”的实验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要求自己做的,必定会有学生会有“为什么一定要用酒精与水混合?用酒精与酒精混合可以吗?用水与水混合可以吗?”的自我反思。经过小组交流,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实验验证,从而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两种分子间隙不一样大,两者混合体积才会减小”。
细品“黄豆与芝麻”,其中滋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基于以上三点考虑,我更愿意将“黄豆与芝麻混合”的活动置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