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敕
勒
川 阴
山
下天
似
穹
庐笼
盖
四
野天
苍
苍
野
茫
茫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你想了解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吗? 《敕勒歌》学习目标(1)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
(2)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
(3) 认识民族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自学思考题1. 淝水之战的时间、经过、结果和相关成语?
2. 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
3. 建立北魏的是哪个民族?统一北方的时间和意义?
4.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目的?
5.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作用?
6. 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前秦东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东
晋
十
六
国
形
势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政权。前秦王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统一了黄河流域。冲撞篇——秦晋决战淝水岸背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淝水之战
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83年,苻坚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晋军以8万精兵应战,打败前秦军。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经过
(成语)383年
前秦 东晋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东山再起
以少胜多
东晋胜利
前秦瓦解 北方再度分裂
阅读教材86页第2自然段、87页第1自然段 自主学习 完成表格 时间双方结果特点影响冲撞篇——秦晋决战淝水岸前秦:
①骄傲轻敌。
②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③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东晋:
①战略得当。
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提示:
阅读课本86页到87页找出前秦失败的原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它发源于大鲜卑山(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的北段)为黄帝后裔。北魏统一1、民族:3、统一时间:4、影响:2、政权名称:北魏439年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鲜卑族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北魏孝文帝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五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假如你是北魏统治者,面对这些困难,你会怎样解决?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巩固统治,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族的统治改革第一步:迁都洛阳(494年) 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方面,洛阳和平城相比具有哪些优势?都城平城,地处偏远,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吸收
汉文化制度。 阅读课本87页,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一、迁都洛阳二、推行汉化措施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 北魏的公主要出嫁,整个洛阳吹吹打打,大家都在路边观看公主风光出嫁。此时两位官员垂头丧气站在路边。
元丞相:“刘太守,你怎么不高兴啊!”
刘太守:“别提了,我因为没有在朝廷上说汉语,被罚三个月俸禄。元丞相,你看起来也很郁闷啊。”
元丞相:“哎,我夫人没有穿汉服,被皇上知道了,我被罚了半年俸禄啊!”穿越历史联系教材内容,解读下面的历史故事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第一问:公主最有可能嫁给哪个民族的人?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联姻联汉姻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学习与探究 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第二问:刘太守、元丞相原来姓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姓氏的变化?改汉姓目的: 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第三问:刘太守为什么被罚三个月俸禄?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用汉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穿汉服第四问:元丞相为什么也被罚俸禄?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推行的汉化措施有哪些?整理:语言:服饰:姓氏:婚姻:一、迁都洛阳二、推行汉化措施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不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阅读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动脑筋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的融合和进步。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灭亡。你的看法呢?辩一辩孝文帝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和谐篇——“胡”“汉”交融盛世现概念解读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流融汇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民族交融① 看一看图片:看下列图片所反映的生产生活方式,哪些原本属于“胡人”?哪些原本属于汉人?火眼金睛胡汉人胡食汉人胡服汉人骑马胡人牛耕 再看图片:看看“胡人”和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②胡③④汉胡胡人汉服⑤汉⑥汉⑦胡⑧胡汉人席地而坐——胡床、胡椅、胡凳和谐篇——“胡”“汉”交融盛世现生产、生活方面(经济)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方面汉语的使用;西北民族的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民族心理方面“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政治方面连连看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结合材料谈谈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和谐篇——“胡”“汉”交融盛世现想一想东汉末年以来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有哪些?回顾归纳:曹魏西晋前秦北魏(短暂统一全国)北周淝水之战孝文帝
改革汉化措施促进民
族交融迁都洛阳前秦衰败北魏统一课堂小结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CBD4、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 )
A.东晋——前秦 B.西晋——东晋
C.前秦——西晋 D.前秦——北魏5、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
①破釜沉舟 ②四面楚歌 ③草木皆兵 ④ 风声鹤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A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