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26 10:4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度 九 年级 班 语文 教案
课 题
十《给我的孩子们》(节录)
课 型
新授
节数
备课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日期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线索。
过程与方法
阅读讨论
情感态度
品味语句,理解作者对孩子们童心的满腔挚爱,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
教材
分析
重点
理解作者对童真的高度肯定和对成人世界“不由自主”的悲哀。
难点
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在生活中努力做“真人”。
教学
模式
三疑三探
1课时
共__1__课时
学法
自学 合作 探究
主 案
副案(修改栏)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鲁迅说:“凡一个人,即使到了中年以至暮年,倘一和孩子接近,便会踏进久经忘却了的孩子世界的边疆去,想到月亮怎么会跟人走,星星究竟是怎么会嵌在天空中。”有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儿童,在孩子的世界里遨游,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分析事物,创作了很多关于儿童的漫画。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他的代表作。他就是丰子恺。
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
1、?作者“憧憬于你们的生活”中“你们”指的是谁?
2、孩子们有着什么样的生活?
3、孩子们在文中具体指的是谁?作者写了他们哪些事情呢?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对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7 分钟)自探提示:
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来的两种感情是什么?憧憬这种感情在文中的第几段直接体现?(第一段)
2 作者憧憬孩子们的什么?为什么?
3.孩子们拥有如此纯真的童心,大人们能理解吗?为什么?
4.作者悲哀的这种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
二、解疑合探(15 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问题
1
2
3
展示
1
3
5
评价
2
4
6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孩子们在文中具体指的是谁?作者写了他们哪些事情呢?
瞻瞻:大哭、做脚踏车、堆火车汽车、争辩、怀疑我成了和尚、
看见腋毛当黄鼠狼、掉香蕉、裁纸。
阿宝:给凳子穿鞋子
软软:玩弄画笔。
孩子们每天做火车、做汽车、办酒、请菩萨、堆六面画、唱歌等游戏活动中有自主的创造
作者憧憬孩子们的什么?为什么?
(率真、自然、热情、肺肝相示。因为他们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
孩子们拥有如此纯真的童心,大人们能理解吗?为什么?
(不能。妈妈破坏了阿宝的杰作;爸爸对瞻瞻裁纸的行为进行了呵斥,对软软玩弄毛笔进行了阻挠,在孩子们的眼中大人是无聊的没有气性的奇怪的动物,因为他们只会整天闷闷地趴在桌上或者坐在窗下做事。)
在作者看来,大人们所谓的“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大人们呼号“归自然”、“生活的艺术化”、“劳动的艺术化”,却受到更多的约束;大人更是是没有出肺肝相示的,以自己为例说明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彻底地真实和纯洁”?作者特别写到自己为了谋生而到上海上课,这些都看作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无聊”的事,而孩子们的生活才是真的生活。所以作者对自己曾经扼杀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感到后悔,也对大人们丧失了童真童趣而痛心,为人的不得已的成长感到悲哀无奈。)
作者悲哀的这种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8—11)
学生齐读这一部分,要读出无奈的感慨。)
质疑再探:( 5 分钟)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来的两种感情是什么?(憧憬和悲哀)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为什么孩子们抱怨,“我”倒喜欢,孩子们感谢,我倒悲哀呢?
——孩子抱怨,说明孩子们还率真,所以“我”喜欢;孩子们感谢时,说明孩子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所以“我”悲哀。
四、运用拓展( 5 分钟)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地出示下面的习题共学生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
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问:为什么说孩子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世俗的力量太强大,终究要被世俗改变;作者这样说是激愤之词,是希望孩子们能够不被世俗改变。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作业设计
阿宝给凳子穿鞋的杰作被妈妈破坏,瞻瞻聪明地学爸爸裁纸被呵斥,软软玩弄毛笔被禁止……也许你的童趣曾经也被否定过,请你结合自身实际以“我眼中的大人们”为话题谈谈你的看法,写一段在200字左右的话。
板书设计
给我的孩子们
我:失去自我 ?俗务缠身
孩子们:纯洁真实 ?前途光明
作业布置
阿宝给凳子穿鞋的杰作被妈妈破坏,瞻瞻聪明地学爸爸裁纸被呵斥,软软玩弄毛笔被禁止……也许你的童趣曾经也被否定过,请你结合自身实际以“我眼中的大人们”为话题谈谈你的看法,写一段在200字左右的话。
教 学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