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2张PPT。目标导航首页末页一、郑和下西洋
1.背景:明初,经济逐步 ,国力 。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 和 (宣扬国威),换取海外的奇珍(到西洋取宝)。
3.时间: — 年(先后共 次)。知识要点首页末页繁荣雄厚地位 1405 威望 1433 7 4.航行活动范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 和
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地区—— 和
一带。
5.特点:时间 、规模 、次数 。
6.影响:①增进了中国与 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知识要点亚洲非洲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长大多亚非②开创了 与 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明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中国沿海的“ ”严重,危害极大。
2.主要人物: ;
抗倭军队:“ ”。知识要点西太平洋 倭患戚继光戚家军印度洋 3.战绩:1561年,戚家军在 九战九捷,迅速平定了浙东境内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 、 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知识要点台州福建广东4.结果: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5.性质:抗倭战争是一场 的战争。
6.对戚继光的评价:伟大的 和爱国主义者。
知识要点反侵略民族英雄1.郑和下西洋有哪些历史价值?
郑和下西洋,其庞大的船队,遥远的航程,精湛的航海技术,出色的组织水平,有效的后勤保障,完善的港口设施,珍贵的航海结晶——《郑和航海图》等,都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对世界航海事业和海洋文化的贡献。难点释疑首页末页郑和下西洋在当时的世界航海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称得上是空前的壮举,这也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郑和下西洋,拉开了15世纪世界大航海活动的序幕,为世界航海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相比之下,欧洲人成功进行远洋航行的历史始于1492年。这一年,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率领船队成功跨越大西洋到达美洲中部。难点释疑2.什么是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是指维护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戚继光、郑成功、康熙等人的英勇斗争都体现了反抗外来侵略、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杰出的民族英雄。难点释疑郑和历史图片首页末页郑和下西洋路线图郑和宝船(模型)历史图片戚继光★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某同学赋诗一首:“忆往昔,郑和壮举,美名远播;看今朝,一带一路,合作共赢。”郑和“美名远播”的“壮举”应包括( )
①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②1405—1433年,前后七下西洋
③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④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题技巧首页末页D正确答案:D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题干所问的是郑和“美名远播”的“壮举”,①选项不属于壮举,符合题意只有②③④选项,排除①选项,故选D。解题技巧一、单项选择题
1.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13周年,该壮举发生在公元纪年年代尺(下图)中的哪一时段( )
A.14世纪 B.15世纪
C.16世纪 D.17世纪
过关训练B首页末页2.观察历史地图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
A.玄奘西行
B.张骞出使西域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过关训练D3.“永乐三年(1405年)七月十一日,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从江苏太仓一带至福建长乐太平港扬帆出海。庞大的大明船队,从此开始长达28年的海外宣扬国威和寻求贸易的远航。”材料中“远航”的领军人物是( )
A.郑成功 B.毕昇 C.郑和 D.关汉卿过关训练C4.《奔赴索马里》歌中唱道:“中华勇士,铁血男儿,无畏征程,早有郑和六百年……”这里提到中国最负盛名的航海家——郑和。郑和先后七下西洋,最远到达( )
A.波斯湾沿岸 B.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印度半岛 D.阿拉伯半岛和红海沿岸过关训练B5.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 )
A.明朝国威的树立
B.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过关训练C6.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强了明朝的综合国力
B.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往来
C.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D.打破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的状态过关训练B7.据史书记载,从1407年到1422年短短十多年间,有南洋多国使者多次搭乘船只访华。与南洋使者访华有关联的事件是( )
A.马可·波罗来华 B.荷兰人抵达台湾
C.郑和下西洋 D.葡萄牙人到达澳门过关训练C8.有学者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下列哪些观点是对郑和的正确评价( )
①和平使者,扬威异域
②探寻新路,寻找黄金
③友好往来,促进交流
④殖民先驱,海盗鼻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过关训练B9.小明的历史老师讲授郑和下西洋时,在黑板上精心设计出下列《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比较表》,根据此表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 )过关训练①时间早 ②次数多
③规模小 ④人数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过关训练C10.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小丽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她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
A.祖国统一 B.民族团结
C.中外交往 D.抵抗侵略
过关训练C 张骞通西域 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郑和下西洋11.明朝初年,我国沿海地区不断遭受倭寇的侵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先后扫平浙江、福建、广东倭患的爱国将领是(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文天祥过关训练B1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他抗击的侵略者是( )
A.沙俄 B.英国
C.荷兰 D.日本过关训练D13.东南沿海人民为了纪念戚继光,在他战斗过的地方刻石立碑。戚继光抗倭最深远的影响在于( )
A.扫平了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
B.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C.使东南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D.维护了朝廷的尊严过关训练C14.连环画伴随着很多人度过童年,是人们了解历史、汲取文化的重要途径。与下边连环画封面人物有关的事迹是( )
A.反击匈奴
B.大败金军
C.荡平倭寇
D.收复台湾过关训练C15.戚继光祠堂有一副对联,内容为:“千秋隆祀典,百战著勋名”。下列属于体现戚家军“勋名”的事件是( )
A.雅克萨反击战
B.台州九战九捷
C.郾城大战
D.官渡之战过关训练B二、综合题
16.我国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古丝绸之路”再次成为关注热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过关训练材料二 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过关训练材料三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途中遭匈奴扣留,到公元前126年才回到长安。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出使乌孙等国,公元前115年回到长安。过关训练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最后一次航行,船队正在穿越印度洋回归祖国时,62岁的郑和病逝在他的宝船上。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过关训练(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
过关训练“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南海。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
?
过关训练社会安定,国力雄厚;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统治者的支持。(4)张骞、郑和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你更赞赏哪一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过关训练答案一:张骞: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不畏艰险,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答案二:郑和:从1405—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不畏艰险,鞠躬尽瘁,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交流。 ……
远航的正式开始是在永乐三年(1405年),但远航的决定可能在朱棣即位的次年便已经做出。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命令福建修造一百三十七艘用于远洋航行的帆船。之后,苏州、江西、浙江等地的造船厂,也纷纷开始接受修造远洋航行船只的任务。拓展阅读 船舶有“马船”“粮船”“战船”“坐船”等种类,而体积最大的是“宝船”。负责建造“宝船”的,主要是当时设在南京城外西北方向、隶属工部的龙江船厂,故又称“宝船厂”。1957年,龙江船厂遗址出土了一根长达11.07米的巨型舵杆。专家据此推测,船长在四十八至五十三丈之间,排水量达两万五千吨。拓展阅读这与文献中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的记载是相近的。在设计上,宝船还应用了防水隔舱、平衡舵等技术。
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率领由六十三艘大船和二百五十五艘小船、两万七千八百余人组成的船队,满载丝绸、棉布、麻布、瓷器、铁制用品、茶叶等物品,在祭拜过天妃宫的拓展阅读妈祖神之后,由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下海。据说,船上还载有船员们的生活必用品,如盐、酱、茶、油、酒、食用的淡水、不变质的干货、米、麦等粮食。
……
——卜宪群等《中国通史明清卷》
阅读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阅读首页末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