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课题 桃花源记 单元 三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下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实词。 2.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实词。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
难点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吧。 进入情境 初步了解“世外桃源”这一成语,进入情境
作者名片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由于社会动荡,他空有才智难以施展。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归隐。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回忆作者有关知识 了解作者
朗读感悟 朗读课文 提示:读准字音、节奏。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huán)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yì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二、朗读小窍门:朗读要处理好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朗读中逐步培养语感,疏通文意。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熟悉故事内容。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读出点“讲故事”的味道。 朗读课文 训练朗读能力,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理解文章 一、小组合作学习程序:1、根据课后注释,译读课文,不懂之处作好标记。2、不懂之处提问。3、小组展示文章翻译。4、识记重点词句。5、抽测。二、古人写文章,为使文章精炼,常常省去某些根据语境不言自明的词语,语法书上称作“省略”。阅读文章时要清楚它省略了什么,翻译时有的还需要补译出来。试看下面几句话中括弧处省略了什么词语:(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 )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村人)具言所闻,(村人)皆叹惋。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渔人)停数日,辞去。三、积累词语1、古今异义词语古义今义鲜美鲜艳美丽食物味道好交通交错相通运输、邮电事业总称妻子妻子、儿女男子配偶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 地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条件关联词语不足不值得不充足、不满俨然整齐的样子好像果实现果实、结果开朗开阔敞亮乐观延邀请延后、向后推迟云说云彩缘沿着缘故、缘分扶沿着搀扶向先前的方向、向着2、一词多义舍:便舍船(舍弃) 屋舍俨然(房舍)志:处处志之(作标记) 寻向所志(标记)寻: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不久)其:欲穷其林(这) 得其船(代他的)并:并怡然自乐(全部) 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为:捕鱼为业(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乃:见渔人,乃大惊(就,于是) 乃不知有汉(竟然)句子翻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尽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事,桃源人听了都感叹惋惜。)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事情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渔人)出了洞,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来的路返回,(沿途)处处做上标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到了武陵郡,拜见大守,说了他在桃花源的奇遇。太守当即派人跟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先前去桃花源的那条路了。 )试一试:你能找到出自本文的几个成语?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无人问津、世外桃源“然”字是个语缀性的词,“……的样子”。请从文中找出这样的词并解释。如:“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俨然”——整整齐齐的样子。“怡然”——高兴、满足的样子。“欣然”——欣喜、乐意的样子。 合作学习补充省略成分抢答 训练自学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了解文言文中的省略句。积累词语
整体把握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请整理全文思路,复述这个故事。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返寻桃花源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二、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大意。第一部分(1)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2、3)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4、5)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了解桃花源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物描写的作用?)(带有神秘色彩,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神秘的气氛,也为描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从进入过程来看,桃花源有什么特点?)(曲折、隐蔽、幽深)渔人看到什么景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所见给人怎样的感觉?)(自然环境优美宁静)(安居乐业、和平安宁)桃花源人如何对待渔人?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人有什么特点?)(桃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衣食自足)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足为外人道也。”(说明什么?)(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7、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些说明了什么?暗示桃源是虚构的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8、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环境优美、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和平安宁、幸福美好的社会。 补充:这是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思考并回答了解桃花源的情况 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结构。探究桃花源的特点
问题探究 一、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写作背景:魏晋时期,政权交替,战乱频繁,东晋王朝腐败,赋税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民不聊生。他憎恨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向往一个理想社会,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二、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本文虚构了一个环境优美、风俗淳朴,没有压迫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和平安宁、幸福美好的社会。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和平安宁、幸福美好的社会理想。隐含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美好愿望。三、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为朝代的更替而感叹。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桃源外的人饱受战乱之苦,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四、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①对桃源生活满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②为下文再寻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笔。五、“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包括他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思考 探究本文主旨
巩固提升 作者在文章里寄托的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个社会理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黑暗现实,有积极意义,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是一种空想。 它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出一定的复古倾向,这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映。 思考探究 学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进一步了解这种理想的利弊。
课堂小结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游踪为线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环境优美、风俗淳朴,没有压迫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和平安宁、幸福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和平安宁、幸福美好的社会理想。虽然这个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是值得肯定的。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3张PPT)
桃花源记
人教版 八年级下
导入新知
同学们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
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
方。我们一起跟着渔
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
看看吧。
出示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实词。
2.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作者名片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由于社会动荡,他空有才智难以施展。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归隐。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朗读感悟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huán)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yì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朗读感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朗读感悟
朗读小窍门
朗读要处理好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朗读中逐步培养语感,疏通文意。
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熟悉故事内容。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读出点“讲故事”的味道。
朗读感悟
理解文意
小组合作学习程序:
1、根据课后注释,译读课文,不懂之处作好标记。
2、不懂之处提问。
3、小组展示文章翻译。
4、识记重点词句。
5、抽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作为
沿着
鲜艳美丽
尽
理解文意
意动,对……感到诧异
的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舍弃
仅
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借代老人小孩
整齐的样子
隐隐约约/好像
都
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平坦宽阔
理解文意
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详细
全,都
通“邀”邀请
竟然
告诉
值得
对,向
说
于是
与世隔绝的地方
更不用说
感叹惋惜
邀请
理解文意
妻子儿女
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已经
沿着
拜见
动词,做标志
计划前往
不久
名词,标志
到了
寻找
终于
是,表判断
理解文意
问路,这里指探访、访求
古人写文章,为使文章精炼,常常省去某些根据语境不言自明的词语,语法书上称作“省略”。阅读文章时要清楚它省略了什么,翻译时有的还需要补译出来。
试看下面几句话中括弧处省略了什么词语: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村人
渔人
渔人
村人
渔人
村人
渔人
村人
渔人
理解文意
词 语 古 义 今 义
鲜 美
交 通
妻 子
绝 境
无 论
不 足
俨 然
鲜艳美丽
食物味道好
交错相通
运输、邮电事业的简称
妻子、儿女
男子的配偶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的关联词语
不值得
不充足、不满
整齐的样子
好像
积累词语
词 语 古 义 今 义
果
开朗
延
云
缘
扶
向
实现
果实,结果
开阔敞亮
乐观
邀请
延后,向后推迟
说
云彩
沿着
缘故,缘分
沿着
搀扶
先前的
方向,向着,朝向
积累词语
①便舍船,从口入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舍,名词)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代词,这)
②既出,得其船
(他的,代渔人的)
积累词语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并:全部)
(并:一起,一同)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给)
积累词语
①见渔人,乃大惊
(乃:就,于是)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乃:竟,竟然)
句子翻译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句子翻译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尽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事,(桃源人)听了都感叹惋惜。
句子翻译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渔人)出了洞,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来的路返回,(沿途)处处做上标记。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事情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句子翻译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到了武陵郡,拜见大守,说了他在桃花源的奇遇。太守当即派人跟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先前去桃花源的那条路了。
试一试:你能找到出自本文的几个成语?
世外桃源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落英缤纷
积累词语
黄发垂髫
如: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俨然”——整整齐齐的样子。
“怡然”——高兴、满足的样子。
“欣然”——欣喜、乐意的样子。
积累词语
“ 然”字是个语缀性的词,解释为“……的样子”,请从文中找出这样的词并解释。
整体把握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返寻桃花源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请整理全文思路,复述这个故事。
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1)
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3)
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
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大意。
了解桃花源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了解桃花源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物描写的作用?)
带有神秘色彩,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神秘的气氛,也为描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了解桃花源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从进入过程来看,桃花源有什么特点?)
(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看到什么景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所见给人怎样的感觉)
了解桃花源
(自然环境优美宁静)
(安居乐业、和平安宁)
5、桃花源人如何对待渔人?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人有什么特点?)
了解桃花源
桃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衣食自足
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足为外人道也。”(说明什么?)
了解桃花源
(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
7、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些说明了什么?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了解桃花源
了解桃花源
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环境优美、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和平安宁、幸福美好的社会。
8、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
问题探究
写作背景:魏晋时期,政权交替,战乱频繁,东晋王朝腐败,赋税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民不聊生。他憎恨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向往一个理想社会,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问题探究
本文虚构了一个环境优美、风俗淳朴,没有压迫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和平安宁、幸福美好的社会。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和平安宁、幸福美好的社会理想。隐含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美好愿望。
问题探究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朝代的更替而感叹。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桃源外的人饱受战乱之苦,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①对桃源生活满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②为下文再寻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问题探究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包括他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问题探究
巩固提升
作者在文章里寄托的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个社会理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黑暗现实,有积极意义,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是一种空想。
它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出一定的复古倾向,这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映。
课堂小结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游踪为线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环境优美、风俗淳朴,没有压迫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和平安宁、幸福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和平安宁、幸福美好的社会理想。虽然这个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是值得肯定的。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