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 单元 二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下
学习目标 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科学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重点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科学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难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猜一猜下面几幅图分别是什么季节? 鸟语花香,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在用它独特的语言向我们传递信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语言! 看图猜季节 进入情境
题目解读 一、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不好,“大自然的语言”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显得生动、形象,同时把抽象的物候知识说得通俗易懂,引发读者的好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了解标题含义及妙处。 了解标题含义及妙处。
作者名片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了解作者 了解作者
预习检测 萌(méng)发 风雪载(zài )途翩(piān)然 衰(shuāi)草连天 孕(yùn)育 销声匿(nì)迹 连翘(qiáo) 周而复始:一轮一轮循环往复。 积累词语 积累词语
自主检测 一、听课文朗读,思考下列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1、本文是什么文体?(说明文,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2、本文说明了哪几个问题?(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2)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四个因素按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不能颠倒。)(4)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二、根据刚才的自主学习结果整理全文思路。(1—3)介绍物候和物候学(4—5)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6—10)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三、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1、回顾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①从原因到结果 ②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主要到次要 ④从简单到复杂 ⑤从整体到局部 ⑥ 从概括到具体⑦从一般到特殊 ⑧ 从现象到本质2、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从现象到本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总结:写说明文要有条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了解文体通读全文,了解全文说明的对象和内容整理文章思路层次回忆说明文的几种顺序,思考本文所用的顺序。 了解文体初步感知课文思路和内容。了解文章思路和层次结构。了解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课文精读 细读1—3段,思考: 1、第一段哪些事物属于“大自然的语言”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开放、候鸟归来 植物孕育果实、果实成熟、叶子变黄、北雁南飞 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细读第三部分,请找出7、8、9、10各段中心句。 每段第一句为中心句,是本段说明的中心内容。 3、请对着地图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举例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4、请对着地图举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举例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5、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有什么影响?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有没有特殊情况?)(特殊情况:逆温层,从一般到特殊)6、请补充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举例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细读课文,分析问题 细读课文,具体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学会抓中心句来把握段落内容具体了解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
语言品析 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句子来说明。例: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本文语言表达准确严密,请结合具体词句来说明。 例: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只”说明相差较少,“就”表示春天短促,也不可删除。都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三、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能否删掉,为什么?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许多”表示数量较多,但不是所有。“左右”表约数,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与实际情况不符合。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四、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1、植物的抽青、发芽等物候现象……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 2、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要考虑到特殊情况”说明研究物候学不但要发现物候的一般规律,还要考虑特殊情况。“约”表估计,因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老师给文章重新拟了一开头,请同学们将其与原文作比较(朗读),具体分析哪个表达效果更好。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写出燕子的活泼伶俐和轻快地飞舞的样子。“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用词非常典雅。“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拟人修辞;把大自然的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语言的生动性。这些生动说明有什么好处? 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如一幅四季风光画。 通读全文,根据老师的问题,找出例句进行品析。 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生动说明的特色及生动说明的作用。
巩固提升 用本文所学物候知识解释大自然的语言:1、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由于纬度的差异,玉兰开花等物候现象纬度越往高处越迟。2、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问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用本文所学解答 学以致用,进一步理解本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现象到本质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饶有趣味,是一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用自己的方法总结 巩固提升
课后作业 积累农谚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4张PPT)
大自然的语言
人教版 八年级下
导入新知
同学们猜一猜下面几幅图分别是什么季节?
鸟语花香,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在用它独特的语言向我们传递信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语言!
导入新知
了解作者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科学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学习目标
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
不好,“大自然的语言”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显得生动、形象,同时把抽象的物候知识说得通俗易懂,引发读者的好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解读标题
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预习检测
萌( )发 风雪载( )途
翩( )然 衰( )草连天
孕( )育 销声匿( )迹
连翘( )
周而复始:
萌(méng)发 风雪载(zài )途
翩(piān)然 衰(shuāi)草连天
孕(yùn)育 销声匿(nì)迹
连翘(qiáo)
周而复始:一轮一轮循环往复。
1、本文是什么文体?
2、本文说明了哪几个问题?
自主学习
听课文朗读,思考下列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1、本文是什么文体?
说明文
自主检测
说明对象是什么?
“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说了哪几个问题?
(1—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自主检测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什么说明方法?)
下定义
3、本文说了哪几个问题?
(1—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4—5)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
自主检测
自主检测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3、本文说了哪几个问题?
(1—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4—5)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
自主检测
(6— 10)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
自主检测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四个因素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
由主要——次要
条理清楚 符合规律
3、本文说了哪几个问题?
(1—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4—5)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
(6— 10)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
自主检测
(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自主检测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1—3)介绍物候和物候学
(4—5)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6—10)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经度差异
纬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自主检测
请根据刚才的讨论结果整理全文思路。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
①从原因到结果 ②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主要到次要
④从简单到复杂 ⑤从整体到局部 ⑥ 从概括到具体
⑦从一般到特殊 ⑧ 从现象到本质
自主检测
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自主检测
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描述物候现象
阐述研究意义
作出科学解释
追究因果关系
现象
本质
(1—3)介绍物候和物候学
(4—5)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6—10)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现象——本质
启示:写说明文要有条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经度差异
纬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主——次
逻辑顺序
自主检测
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细读揣摩
细读1—3段,思考:
第一段哪些事物属于“大自然的语言”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花开放
候鸟归来 植物孕育果实 果实成熟
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 昆虫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
也叫物候或物候现象
细读揣摩
细读第三部分,思考:
请找出7、8、9、10各段中心句。
每段第一句为中心句,是本段说明的中心内容。
细读揣摩
请对着地图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
细读揣摩
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
三月的内蒙古
三月的海南
细读揣摩
请对着地图举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细读揣摩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细读揣摩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有什么影响?
天山山顶和山脚的差异
特殊情况:逆温层
从一般到特殊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有没有特殊情况?)
细读揣摩
古代三月的长城
现代三月的长城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语言品析
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句子来说明。
例: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语言品析
本文语言表达准确严密,请结合具体词句来说明。
例: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只”说明相差较少,“就”表示春天短促,也不可删除。都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许多”表示数量较多,但不是所有。“左右”表约数,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与实际情况不符合。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品析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1、植物的抽青、发芽等物候现象……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
2、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要考虑到特殊情况”说明研究物候学不但要发现物候的一般规律,还要考虑特殊情况。“约”表估计,因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品析
语言品析
老师给文章重新拟了一开头,请同学们将其与原文作比较(朗读),具体分析哪个表达效果更好。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语言品析
2、“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写出燕子的活泼伶俐和轻快地飞舞的样子。
3、“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用词非常典雅。
语言品析
4、“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拟人修辞;把大自然的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语言品析
这些生动说明有什么好处?
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如一幅四季风光画。
巩固提升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用本文所学物候知识解释大自然的语言:
由于纬度的差异,玉兰开花等物候现象纬度越往高处越迟。
巩固提升
用本文所学物候知识解释大自然的语言: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问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课后作业
积累农谚: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古代农谚选粹
课后作业
古代农谚选粹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睛。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总结总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现象到本质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饶有趣味,是一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请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作业布置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