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与液化(浙江省温州市)

文档属性

名称 汽化与液化(浙江省温州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8-02-22 11:51:00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汽化和
液化快乐的一天嗨 我叫马瑞水的状态由 变为 ,
散发到 。液态气态空气中地板上的水到哪里去了?汽化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怎样使校服干得更快些?忧愁的一天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二、探究(设置对照组)谈谈生活中需要加快蒸发
或减少蒸发的例子滴灌喷灌酒精擦在手上为什么感觉凉凉的?痛苦的一天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
读数怎样变化? 。降低液体蒸发是否会从外界吸热?日常生活中利用液体蒸发吸热降温的实例有哪些? 畅所欲言充实的一天今天很高兴和七年(6)班的同学一起学习,下面是我的一些感悟,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共勉:
科学在身边 多问多发现
动手加体验 梦想就实现
学以致用住在非洲沙漠中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冰箱保鲜食物。一名初中生发明了一种“沙漠冰箱”罐中罐,它由一个内罐和一个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入潮湿的沙子,使用时将食物和饮料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然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向两罐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就能起到保鲜的作用。(1)经常在两罐间洒些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水的蒸发吸热 降温加快水的蒸发夏天吹电扇感到凉爽,这是为 什么呢?
弟弟:扇来的风是凉的,扇来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
马瑞:扇来的风能加快汗液蒸发从而加快从人身上吸热汽化与液化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蒸发这部分知识,学生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同时又存在很多值得探讨发现质疑的地方,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做好引导者、组织者,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树立理念,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用科学规律解释生活中出现的现象,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本课教学的素材必须从生活中来,从学生最感知的生活现象入手,即从体验经验开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应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与生活生产相联系,真正体现科学源于生活的道理。
2.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本课是以实验的设计、对比、观察、分析来验证、得出知识结论。这就决定了课堂是学生活动的乐园,在活动过程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全方位的活动起来,才能达到本课教学目标。
3.注重科学探究。注重培养学生能从感性——猜想——验证的探究实验活动能力,注重方法的培养。本课不应以掌握知识为目的,而应注重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紧紧抓住用对比实验来研究的学习方法。注重过程才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汽化、液化的物态变化过程;知道蒸发什么是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蒸发是吸热、降低温度的过程;有致冷作用。
能力目标:能进行探究性设计实验,归纳实验结论。掌握对比的研究方法。
情感目标:产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精神。
[学具、教具]
学具:烧杯、玻璃片、铁片、温度计、酒精、水、酒精灯、胶头滴管、实验任务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及蒸发吸热、温度降低致冷作用的理解。
难点:从感性——猜想——验证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设计方案;
利用科学探究《蒸发吸热、温度降低》实验,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组织与引导
学生活动
科学素养
引入
马瑞的日记1:快乐的一天
提问:地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引出:汽化的概念。
举例:值日生拖地
引出:蒸发的概念
读日记
思考
回答
从亲身体验中感知汽化及汽化中的蒸发
新授知识(1)
蒸发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马瑞的日记2:忧愁的一天
提问:帮助马瑞想办法,怎样使校服干得更快?
引导:把这些方法迁移到其它液体上,请同学们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组织学生探究活动,设计实验方案(注意控制变量法)
组织学生交流,小组间相互帮助提出、改进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
引导归纳结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与液体温度的高低、液面的大小、液面上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种类有关
过渡:蒸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哪些地方需要加快或增大蒸发?哪些地方是减小或减慢蒸发?
读日记
思考
回答:撑开来晾;
通风处;
挂在朝阳处……
猜想:液体的温度
液体的表面积
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
液体的种类……
分工合作:分A、B、C、D四大组(大组中每4人一小组来讨论、设计,写在任务单上)
小组互评,提出最佳方案
根据修改后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各组之间进行交流评价,得出结论
思考举例并解释
领悟科学源于生活,从生活经验中感知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情趣、思维、想象、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培养合作、交流、团体协作精神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新授知识(2)
蒸发吸热、温度降低
马瑞的日记3:痛苦的一天
提问:酒精擦在手背上为什么感觉凉凉的?
组织学生探究活动
1. 甲温度计置空气中的读数____以及置酒精中的读数_________。
2.乙温度计先插入酒精后置空气中的读数___________。
引导提问:为什么两支温度计的读数不一样?说明了什么原因?
结论:蒸发吸热,温度降低,有制冷作用。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蒸发吸热的事例
马瑞的日记4:充实的一天
猜想:液体蒸发需要吸热
注意:仔细观察实验
做好记录
讨论归纳结论
学生举例,畅所欲言
马瑞送给同学们的礼物:展开想像的思维插上创造的翅膀就能梦想成真、畅想未来
培养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活动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在实验过程中学会获得知识
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感悟科学源于生活这一道理。
前后呼应
[教后反思]
在《蒸发》这一节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蒸发的过程可能会有所了解,但对于影响蒸发快慢的具体因素知之甚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理解。让学生能看得到、摸得到,最终能想得到,想得通,从而能够有所收获。让学生在多项活动中观察、设疑、实验、理解、解感,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在本节课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活动时间超过了三分之二,体现了主体性原则。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用“马瑞的日记”贯穿整节课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利用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出蒸发的概念,此处的教学体现了情境性的原则。由于很多同学都帮家长晒过衣服,所以学生一般知道将衣服展开置于阳光下或将其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但很少有同学会将“展开”、“置于阳光下”、“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这些基本常识同“扩大蒸发表面积、提高蒸发的温度以及通风条件”等影响蒸发快慢的外界条件联系起来。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衣服要展开而不是团在一起,为什么要放在有阳光的地方而不是放在阴暗处,为什么要放在通风的地方而不是放在相对密封的环境中,同时帮助学生把这些条件与影响蒸发的因素结合起来使学生自己提出假设。为验证假设,教师先把学生分组,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分组研究外界温度高低、周围通风好坏、蒸发面积大小对蒸发快慢的影响。经过不同组别相互间的交流,同学很快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外界因素有了了解,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的重点,而且由于是学生亲自体验活动后得出的结论,所以更易于为学生接受,体现了探究性和实践性原则。
从以上的简要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注重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积极思考,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活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因此,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实施活动教学真正体现了的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主动性学习行为。
这节课不足的是课堂知识内容丰富,时间紧凑学生没有充足的探究空间;在探究《蒸发吸热、温度降低》的实验中急于得出结论,没有留给学生充足思考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