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让学生归纳出饱和不饱和之间的转化规律,最后通过讨论引出结晶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本节课将从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的状态问题。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进而归纳出相应的概念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21cnjy.com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难点: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归纳总结、联系实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钥匙、石棉网、铁架台、NaCl、KNO3、火柴等。21·cn·jy·com
学生准备:教材、学案等课堂用品。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境
引
入
新
课
【讨论】我国西部有许多盐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NaCl和Na2CO3,那里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NaCl)、冬天捞碱(Na2CO3)”为什么夏天的盐、冬天的碱会从湖水中析出来?
【引言】大家爱喝糖水吗?如果一杯水中放许许多多的糖下去,是不是就能得到很甜很甜的糖水,这种想法对吗?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就像你喜欢吃盖浇饭,你能一直吃下去吗?显然不能,当你吃饱了就不能再吃了,那么溶解溶质时也会饱吗?
【板书】课题2 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
学生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交流后回答。
学生倾听、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各抒己见,发表白己的见解。
以生活事例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通过创设化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努力创设快乐课堂。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探
究
饱
和
溶
液
与
不
饱
和
溶
液
的
概
念
及
判
断
溶
液
是
否
饱
和
的
方
法
【探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课本33页实验9-5,并将探究结论填写到课本的表格中。
【小结】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所加的水越多,氯化钠溶解的就越多。
结论:物质的溶解受溶剂的量的影响。
【探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课本33页实验9-6,并将探究结论填写到课本的表格中。
【小结】硝酸钾不能无限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温度越高,硝酸钾溶解的就越多。
结论:物质的溶解受温度的影响。
【过渡】通过上面探究可以看出:要成为饱和溶液,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定的温度、一定量的溶剂,现在我们可以给饱和溶液下定义了,请大家在课本上找出它的定义。
【讲解】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根据溶质是否能够继续溶解把溶液分成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
【板书】一、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提问】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小结】二、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温度下,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表格。
学生倾听、理解。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表格。
学生倾听并思考讨论得出温度一定,溶剂量一定时,溶质溶解的量是有限的。
学生倾听、思考,并
讨论初步得出定义,然后阅读教材分析概念要点,完善概念的内容。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尝试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及解释,掌握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小组团结协作精神。
使学生从量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溶解性,认识只要条件一定,物质不会无限溶解。
培养分析问题及阅读能力,初步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习确定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探
究
饱
和
溶
液
与
不
饱
和
溶
液
的
相
互
转
化
关
系
【提问】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当两个条件改变其一会怎样呢?
【探究】给实验中有剩余硝酸钾固体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加热。
【提问】溶液中有什么变化?此时溶液是否饱和?为什么?
【归纳】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溶液的饱和与否才有确定的意义。
【板书】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提问】如何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
【探究】给实验中热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降温。
【提问】溶液中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结】溶液中有晶体析出,说明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了饱和溶液。
【板书】1、结晶
【提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结晶呢?
【板书】方法:冷却结晶;蒸发溶剂结晶。
【追问】还有什么方法可使硝酸钾溶液由不饱和变成饱和?
【归纳】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溶液中固体硝酸钾的变化。并分析得出溶液由室温下的饱和转化成升高温度后的不饱和。
学生倾听、思考,共同分析、归纳。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后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溶液中硝酸钾晶体的析出并描述硝酸钾晶体的形态状。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出结晶的另一种方法:蒸发溶剂结晶。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并互相评价。
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巩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培养分析问题和推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并通过观察硝酸钾晶体的形状体验化学的美感,激发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培养分析问题和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
投影展示练习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当堂反馈。
课堂
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针对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归纳总结、交流汇报。
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学生理解。
布置作业
课本P40~41“练习与应用”第1、7、8题。
学生完成习题.
及时巩固。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一、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温度下,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课题2 溶解度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本节课主要研究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及其含义,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溶解度的概念,进而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来表示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情况。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本课题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固体物质和气体溶解度的涵义。
(2)认识影响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3)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物质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化学概念的方法。
(2)通过利用溶解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物质溶解度的探究,认识影响物质溶解度因素的多重性;结合物质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21教育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讨论交流、分析归纳、联系实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教材、学案等课堂用品。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复习引入】同学们在学习八年级物理时就已经知道,“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程度,“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上可以用溶解度表示这种限度。
【板书】二、溶解度
学生回顾旧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交流,明确要学习的新知识。
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探究欲望。
探
究
固
体
溶
解
度
及
溶
解
性
的
概
念
【讲解并板书】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影响因素:温度)
【强调】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注意“四定”:定温(温度)、定态(饱和)、定量(100g溶剂)、定位(质量单位g)。
【提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表示什么意义?
【过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定性的概念表示。
【提问】溶解性与溶解度有什么关系呢?
【投影】展示课本36页“资料卡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不同溶解性所对应的溶解度范围。
???
?学生认真听讲,明确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理解关键词的含义。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学生观看、思考讨论后回答。
??
?使学生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进一步加深对溶解度的理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判断能力。
探
究
表
示
溶
解
度
随
温
度
变
化
关
系
的
方
法
【过渡】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化,属于数学上的函数关系,但由于关系复杂无法用解析式表示,那么大家回想一下,我们还能用哪些方法表示函数关系?
【介绍】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方法:1、表格法; 2、图像法(溶解度曲线)
【提问】从表9—1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用表格法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关系有什
么优点?存在什么不足?
【小结】表格法虽然比较准确但不全面,我
们要想全面而又直观地表示溶解度随温度
变化的关系可以使用溶解度曲线。
【探究】引导学生根据表9—1提供的数据绘制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提问】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活动探究】引导学生从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及其上、下表示的含义、溶解度曲线上升、
下降趋势的含义、溶解度曲线交点及其左、
右表示的含义等方面讨论溶解度曲线能得出的信息。
【小结并板书】固体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少数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极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学生倾听、回忆、思考讨论并汇报结果。
?
?
?
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交流。
??
??
?学生分组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展示,互相评价。然后观察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及课本上图9-12、9-13,并分组讨论分析溶解度曲线能得出的信息。
通过化学与数学的学科间关联,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
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
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变
化的关系。
通过动手绘制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总结能力
探
究
气
体
溶
解
度
的
概
念
【讨论】投影展示课本38页“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讲解并板书】气体的溶解度: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影响因素:压强、温度)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与气体的溶解度有关呢?
【追问】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汇报讨论结果。
?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理解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
?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各组交流讨论结果并互相评价。
? 通过讨论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使学生建立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
?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堂练习
投影展示练习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当堂反馈。
课堂
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针对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交流、汇报。
将知识结构系统化,加深学生理解。
布置作业
课本P40~41“练习与应用”:第2、4、5、6题。
学生完成习题.
及时巩固。
课题2 溶解度 第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