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教案(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会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料上沾有的油污等洗去。
2.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21教育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通过学习身边的化学,明确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乳浊液的概念、乳化现象、物质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
难点:乳化现象及其应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归纳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水、植物油、洗涤剂、温度计、药匙、玻璃棒、烧杯等21cnjy.com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在一只小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在其下面放一块小木片,并向木片上滴入几滴水,将烧杯向上提,观察到木块没有被提起来。然后向小烧杯中加入硝酸铵晶体,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烧杯外壁有水珠凝固时再把烧杯向上提起。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聆听、思考,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
创设情境,从生活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
?
?
?
?
?
?
?
?
新课讲授
好,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进行今天的学习,首先同学们分成小组,完成活动探究一:分别向水中加入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测定加入物质后溶液温度的变化。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最后得出实验方案:
用温度计测量加入物质前水的温度
加入物质,搅拌
用温度计测量加入物质后溶液的温度
比较得出温度的变化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集思广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获得知识记忆准确、牢靠。
表扬学生,对他们的回答予以肯定。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
分组做实验,分工明确,配合完成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
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
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
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予以表扬,然后小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的现象,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
请同学解释课堂导入时小木条能否被提起的原因。
学生聆听、理解、消化
学生回答: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使烧杯温度降低,水结冰沾上小木条,所以会被提起。
教师适当的小结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思绪和知识点。
学以致用
练习:如图所示,向小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下列物质,U形管液面右侧未发生改变,该物质是( );U形管液面右侧升高,该物质是( );U形管液面右侧降低,该物质是 ( )
氯化钠 B、氢氧化钠 C、氧化钙 D、硝酸铵
学生思考作答
课堂练习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找到盲点和易错点,另一方面教师能够得到及时的课堂反馈。
活动探究二(实验9-4):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mL水和几滴植物油,观察试管中的液体是否分层。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入4-5滴洗涤剂,振荡,观察现象。把两只试管内的液体倒掉,并用水冲洗试管,比较试管内壁的干净程度。
小结: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思考:洗涤剂为什么能除去餐具上的油污呢?
小结:乳化现象
学生动手操作并完成下表:
思考、讨论看书总结:用洗涤剂去油污。洗涤剂是乳化剂,能使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这些小液滴能随水流走。
实践出真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得出结论,认识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课堂练习
想一想:
你知道汽油去油污和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分别是什么吗?
活学活用,及时巩固,找到盲点。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溶液温度的变化得出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解时放热,有些物质溶解时吸热;另外通过生活中的现象了解了乳浊液和乳化作用。
板书设计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
活动探究一: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的现象,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活动探究二: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