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庄子》二则相关知识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为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52篇,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文中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阐明事理的根据,构思巧妙,想象奇幻,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相关知识
《庄子》中许多内容已衍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例如: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游刃有余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东施效颦 枯鱼之肆
呆若木鸡 大而无当 亦步亦趋 得鱼忘筌
盗亦有道 邯郸学步 失之交臂 大相径庭有关庄子的典故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内篇·齐物论》)背景材料·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那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子天资卓绝,聪明勤奋,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面对“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腐败社会,庄子不屑与之为伍。而“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也使他无法施展抱负。既然人世如此污浊,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庄子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逍遥游》主要观点:人应当参透功名利禄、权势地位的作用力,打破其束缚,使精神活动臻至优游自在,无牵无挂的境界。 关于《逍遥游》: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 文 北海有一种鱼,它的名字叫鲲。鲲身躯庞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成鸟后,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种鸟,海水运动时就将迁移,(借助风力)飞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这部书,是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向南海迁移的时候,拍打水面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课文探究1. 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
答: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说明世间万物都要 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2. “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答:“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演 练一、阅读《北冥有鱼》完成1~4题。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怒而飞 ( )
(2)志怪者也 ( )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盘旋飞翔 )
(4)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极点,尽头 )鼓动翅膀 记载演 练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种鸟,海水运动时就将迁移,(借助风力)飞往南海。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演 练3.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解析】文章借鲲鹏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来说明万物有所待的道理。借用寓言故事把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
【答案】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演 练4. 你敬佩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要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演 练【答案】示例一:我敬佩鲲鹏。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范仲淹、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示例二:我不敬佩。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原文对译:原文对译: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了;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肯定的!” 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快乐’之类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的啊。”?问题探究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问题探究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 ,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问题探究(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进行了符合逻辑的推理:首先承认自己不是庄子,因此不知庄子的感受;然后照此推理,庄子不是鱼,因此也不知道鱼之乐。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文章的美点轻松闲适,趣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
一求真,一尚美;
一拘泥,一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