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2章第6节 生物的结构层次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2章第6节 生物的结构层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8-02-26 16:2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节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器官和系统、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
第二课时:消化系统如何工作的、结构与层次、显微技术与科学的发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器官、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区分植物体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
3、了解构成人体的器官和人体的八大系统
4、了解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
教学重点、难点:
器官、系统的组成;植物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动物体的器官和系统的组成
教学过程:
细胞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单位,多细胞生物构成它们身体的众多细胞,并形成非常复杂的结构。在生物体内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连合在一起形成组织。
复习提问:植物体的组织种类有哪些?(保护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动物体的组织种类有哪些?(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细胞和组织是如何构成生物体的呢?
前面我们已经观察过叶的纵切片,现在回顾叶片的结构:
上、下表皮:保护组织
叶肉:营养组织
叶脉:输导组织
像植物的叶片它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的,能完成一定的功能,这样的结构叫器官。
一、器官和系统
1、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2、被子植物有两大器官:根、茎、叶 花、果实、种子
营养器官 生殖器官
器官关键属性:由多种组织依次组合
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与植物体相似动物体内的组织也要构成器官,例如:人的心脏
心脏的内表皮:上皮组织
心脏壁:由心肌构成的肌肉组织
心脏内的血液:结缔组织
心脏的活动要受神经控制还有神经组织。
3、人体器官:P75,比一比,看谁写的多。
消化器官:口腔,咽,食道,胃,大肠,小肠,肛门——消化管
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消化腺
由以上器官组成人体的消化系统。
系统:不同的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能完成一项或多项生理活动。
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
每一个系统都担任一项或多项生理功能,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呢?
课堂小结并布置预习消化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下节课请学生表演。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二、消化系统使如何工作的
1、P76游戏
一、我是口腔:我位于消化系统的起始段,食物从我这里开始进入消化系统,我这里有牙齿、舌和唾液腺三个工作岗位。
1、我是牙齿:我的特点是很坚硬。我的任务是将食物切断、撕裂、磨粹。把食物由大变小、由长变短、由粗变细。
2、我是舌:我很灵活,活动自如。我的任务是搅拌食物,配合牙齿将食物磨粹,同时我还能感觉出食物是酸、甜、苦、盐,品尝不同的味道。
3、我是唾液腺:我分布在口腔壁上、舌下、下颌处,通过管道与口腔相通,我像一个腺眼,能源源不断地分泌唾液,起到湿润食物帮助吞咽的作用,在我分泌的唾液中含有溶菌酶对食物有消毒和杀菌的作用。我一昼夜能分泌约1—1.5升左右。
食物说:“在口腔中我的模样的确发生很大的改变,最主要一点是变细了。”
二、我是食道:我紧挨口腔之后长约25厘米左右,我的任务是将口腔咀嚼过的食物以食团的形式推进胃里。
食物说:“在食道里我就象传送带上的物品匆匆而过。”
三、我是胃:我在人体的左上腹部,我象一个袋子一样,我有很强的伸缩性我被撑大时的体积可增大到原来的7—8倍。我的伸缩能力较强,我像一只无形的大磨,我的任务是把牙齿的工作再细化一些,把食物磨成糊糊。我的壁上有胃腺能分泌胃液,使胃变成一个酸罐将细菌进一步杀死,同时对鱼、肉、豆制品中的蛋白质成分进行初步分解。
食物说:“在这里我大约停留4—5个小时,由于不断地被研磨,我变得更细小,有些成分被分解了,跟随我进来的细菌兄弟也死亡大半。”
四、我是小肠:在消化系统中,我是最长的部分,长约5—6米是名副其实的羊肠小道,我的左邻是胰腺,右舍是肝脏,它们可是我的得力助手。先听听它们的自我表白吧!
1、肝脏:我位于人体的右上腹部,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约1.5千克,我的任务有:解毒、储存、分泌胆汁,通过管道将胆汁输送到小肠,在小肠里我对油类食物进行消化。
2、胰腺:我可重要了,我分泌胰液,并通过管道输送到小肠,参与对蛋白质、淀粉、脂肪的彻底消化。
3、小肠说:“在肝脏、胰腺的帮助下,再加上我本身也能分泌小肠液,在这里对食物进行彻底的消化,并将消化后的营养成分吸收送到血液。”
食物说:“经过小肠后,我不仅变得面目全非,而且各奔东西,所剩下的只有前面消化器官处理不了的残渣,伴随着水分以及少部分的无机盐和维生素我被推进大肠。”
五、大肠:我较粗大,长约1.5米,我已没有消化任务,我的工作是再将食物中的无机盐、维生素和部分的水分吸收送入血液。
食物说:“经过大肠后,我所有有用的东西都由于吸收进入血液,只剩下食物残渣。随后我进入直肠。”
六、直肠:我位于大肠的末段,我的任务是将食物残渣暂时贮存,并以粪便的形式通过肛门将它们推出体外。
从肛门出来的食物说:“你们都嫌我脏,都说我臭,其实我是消化器官不能消化也不能吸收的东西,我只是从口腔开始到肛门旅游了一次,最后被人类当作废物抛入厕所。
2、评价
3、小结:人体内的各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的,使人形成一个整体。
三、结构与层次——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基本形态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
即:生物体由系统组成,系统由器官组成
器官由组织组成,组织由细胞组成
四、显微技术与科学发展
显微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1931年,卢斯卡和诺尔根据磁场可以会聚电子束这一原理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1958年,我国成功地研制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显微镜技术和功能也日益进步,放大倍数已超过1000多万倍,并在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电子显微镜可以获得许多引人入胜的显微图像,其逼真度和立体感令许多外行着迷。通过电子显微镜,人们可以观察到气味分子进入蝴蝶触须的途径。材料科学家利用电子显微镜可以从原子尺度研究得到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化学成分的信息。生理学家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对神经组织进行研究,还可以动态观察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用显微镜检查计算机芯片制造过程中的焊接裂缝会十分清楚。
1982年,宾尼格和罗勒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1988年中国科学院白春礼和姚俊恩研制出了我国的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是另一种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全新技术,其放大倍数可达上亿倍,它采用尖端只有一个原子的特殊探针对物质表面进行逐行扫描来获得原子尺度的图像,它也可以用探针对单个原子和分子进行操纵,对材料表面进行微加工。20世纪电子显微技术的兴起,为人类获得新型材料以及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应用广泛的纳米材料就是在电子显微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肝炎病毒也是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它为21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临床上,颅内动脉瘤被医生喻之脑内“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往往在数秒钟内致人于死地。上海的神经外科医生们突破常规,对出血期的颅内动脉瘤大胆进行早期手术治疗。他们通过显微外科技术,细致快速地将动脉瘤一举切除。目前,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已能缝合1毫米的微血管了;断肢低温缺血长达56个小时仍能再植成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显微外科的应用已开始起步。应用内容主要是图像识别、手术设计、手术预测以及术中术后的监护,这些都预示着外科史上又一辉煌的篇章已经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