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球与宇宙
第1节 我们居住的地球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都已经知道,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通过课件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
2、利用我国载人航天成功的例子生动的教育学生的爱国激情以及对未来地球和宇宙发展的展望。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那时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你对宇宙和地球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1、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
2、有没有外星人,星星离地球远吗?
3、……
一、地球的形状
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3)古代巴比伦人——……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中国人也拍到了第一张从太空看到的地球。但如果你古代人,他们没有走出过地球,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你可以通过那些现象去判断地球的形状呢?
全班分两大组讨论,竞争看谁讲的例子更多,更有说服力。
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落;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驶来的帆船,船帆先出现。
模拟P86篮球实验:
老师演示,全班一起观察,并思考:1、在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
2、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答:在篮球表面移动的铅笔,慢慢的从下到上开始消失,而木板上的铅笔则不会消失,这个和帆船消失远去的原理一样,证明地球是圆的。
2、看地球外貌,让学生自己分析了解地球。
可以每一排派一个代表,描述地球的外貌特征——形状,颜色,陆地,海洋和大气(通过各种从太空拍摄的图片进行讨论)
3、现在认识的地球的形状:
经过精密的计算,我们发现,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一个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实验】:弄一个木杆,然后在上面装上两个象纸风车一样的纸片,然后旋转,发现上下两端变扁。地球的形状也是因为同样的原理形成。
二、地球的大小
但为什么我们看上去它还是圆的呢?(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和地球的两极方向的半径6357千米想必,只长了21千米,仅差0.33%,所以,肉眼看不出。)
由地球的赤道半径算出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理解4万千米的长度:课后练习2:一个人日行5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圈要走800天——环游地球80天。)
三、人类了解地球的历程
大航海时代的哥伦布和麦哲伦,以及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都对地球的认识做了很大的贡献。(课后通过网络或书籍更详细的了解)
四、我们的地球家园
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已经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虽然已经开始探索外太空(插入我们载人航天的事例和对外太空探索的简单计划),但毕竟这个探索的时间是相当长的。
外星人来到地球,在进入大气层前,会看到什么呢?
讲述:伊拉克油田上空的黑烟;洪水冲过留下的黑色痕迹;沙漠化留下的一片黄色土地——这就是我们的绿色地球吗?
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因为,地球只有一个!
资料:1、《古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在古代,科学不发达,交通工具落后,人们活动的范围很小,他们对地球只能限于局部的了解。因此,人们对大地的形状,曾经有过形形色色的猜想。我国古代流行着“天圆地方”的说法,有一本名叫《周髀》的书上写道:“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意思是说,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伞;地是方形的的,像一个棋盘。我国古代还有一本叫《淮南子》的书上写道:“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意思也是“天圆地方”。
在国外,古代巴比伦人认为大地像一个巨大的圆屋顶,或者是个从无底深渊中升起的空心山。
古代希腊人则认为大地像一块圆盾,圆盾的四面都是大海。
古代印度人认为,有三头站在巨大的乌龟背上的大象,驮着大地这块圆盾。
古代埃及人设想大地是一个斜躺着的神,他的躯体上长满着植物,天是一个弯着腰的女神,太阳神每天乘船航过天空。当然,现在看来,这些看法是极其荒诞的。
后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特别是指南针的发现,使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了。不少人根据自己的发现,对上面那些猜想产生了怀疑,慢慢地开始有人提出大地是一个巨大圆球的学说。
公元前300多年,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多德发现月食是由于地球挡住了射向月亮的阳光而造成的。他根据地球投在月亮上的阴影形状,推断大地是个球体。
我国东汉时的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公元78——139年),也根据月食时地球的阴影形状,设想大地是个圆球。他在《浑天仪图注》一书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发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尽管古代人们早就推测大地是个球体,但是真正用实践来证实这个假说,还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2、2003年10月15日,看到队友杨利伟与神舟五号升空的一刹那,费俊龙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眼泪也一下子夺眶而出。那时并没有进入航天员候选队伍的费俊龙,只在北京航天城内指挥控制大厅观看了队友杨利伟创造的那历史性一刻,两年后——2005年10月12日,中国载人航空的又一历史是由他参与创造的。10月12日17时29分,费俊龙打开神舟六号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在距地面343公里的太空中的这个小小动作,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由神舟五号的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1971年6月30日,苏联“联盟”11号飞船在完成预定任务返回地球时,因为舱门出现问题,飞船座舱的压力平衡阀在168公里的高度上提前打开,造成密封舱内的空气在短时间内全部漏光,没有穿宇航服的3名航天员因缺氧和体液沸腾而死亡。此次两名宇航员要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工作,舱门设计及宇航员的操作显得极为关键。结果证明,他们都毫无意外地完成了使命。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比俄、美要晚四十多年,但起步晚、起点高,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自主开展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再到“神舟”六号,中国仅用四次无人飞行试验,就成功地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时隔短短两年之后,又一次性突破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这一载人航天领域至为关键的基本技术,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2007年10月,有着50多年历史的中国航天事业翻开新的一页: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载着中国首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探测器,划破云霄,飞入太空,奔向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