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八年级上第六章第一节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叶)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八年级上第六章第一节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8-02-29 11:19:00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答:光合作用(1)植物生活所需的有机物,主要通过植物的什么作用来制造?(2)光合作用发生在植物的哪一部位呢?答:主要发生在植物的叶(3)叶为什么能制造和怎样制造有机物呢?回答此问题需了解叶的形态以及结构和功能叶的形态叶的组成以及作用
完整的叶包括{叶片:
叶柄:托叶:叶的主体,通常呈绿色扁平状,有利于接受阳 光。连接叶片与茎,运输营养物质的通道,支持叶片,使叶片伸展在空间。着生在叶柄基部的小形叶片,保护幼叶。是否所有的叶都含有这三部分呢?疑问比较桌面上的棉花、大豆、莴苣三种植物叶的组成,有什么不同? 1、棉花和大豆的叶下面有叶柄,而莴苣的叶没有叶柄
2、棉花叶柄下有托叶,而大豆的叶柄下面没有托叶看一看桌上各种叶的叶片有哪些形状。(1)芦苇叶是带形;(2)花生叶是卵形
(3)番薯叶是心脏形;(4)松树叶是针形
生活中还可见到哪些形状的叶片?举例叶片的共性:宽阔而扁平,这样便于接受阳光。同时,叶片形状的多样性也为识别植物种类提供了依据。叶片上还可以看到什么? 再仔细看看叶片叶脉比较以下两片叶片上的叶脉分布有什么区别?平


脉网


脉植物叶脉一般分为两种:2、网状叶脉1、平行叶脉平时看到的植物叶片的叶脉哪些是网状脉,哪些是平行脉?这些植物是双子叶植物还是单子叶植物? 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叶具有网状脉,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叶是平行脉。但也具有网状脉的单子叶植物(慈姑),具有平行脉的双子叶植物(胡桐),这说明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想想看比较下面红枫和月季的叶,两者除了叶片的形状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红枫每个叶柄上只生有一个叶片的称为单叶。
例子:番薯、 棉花、桑树等的叶片每个叶柄上着生两个以上的小叶片称为复叶。 例子:月季、 槐树、松树等的叶片根据小叶片排列的方式不同,复叶分为﹛掌状复叶 — 小叶都着生在总叶柄的顶端,形状像手掌羽状复叶 — 小叶着生在总叶柄的两侧,形状像羽毛请看单叶和复叶下面三组植物枝条上的叶的着生方式有什么不同?每个枝条上相邻的两个节上着生的叶片在方向上有什么特点?仔细比较123?叶在茎上排列的方式称为叶序
叶序可以分为三种:﹛轮生叶序—在茎枝的每个节上着生三片或三片以上的叶 互生叶序— 在茎枝的每个节上交互着生一片叶 对生叶序 —在茎枝的每个节上相对地着生两片叶 叶片在方向上特点:无论哪一种叶序都能使同一枝条上的叶互不遮挡。 意义:这些排列可以使植物获得更多的阳光。
为什么认为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为什么说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主要在叶片中完成? 这与叶片的结构特点有密切关系 叶的结构和功能叶的横切面叶片的结构 ﹛表皮—叶片表面一层透明的薄膜 叶肉 —夹在两层表皮之间较厚的绿色部分叶脉—穿插在叶肉中 ﹛上表皮下表皮表皮表


成表皮细胞 特点作用呈正方形或长方形,
排列紧密,没有细胞
间隙,一般不含叶绿
体,外壁有一层透明
的,不易透水的角质
层。便于透光,保护内部,防止
水分蒸发雨后的莲叶上常有水珠滚动,但是水分并没有渗到叶片的内部的原因保卫细胞肾形、内含叶绿体,成对存在,中间空隙叫气孔控制植物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和水分蒸发气孔的开闭叶肉叶肉﹛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细胞呈圆柱形,排列较整齐 海绵组织 :接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较疏松1、叶片为什么是绿色的?想想看叶肉细胞内有许多叶绿体,叶绿体内含有绿色的叶绿素。2、观察叶片的上、下表面颜色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叶片的上表面颜色一般较叶片下表面深,主要是因为接近上表皮的栅栏组织细胞里面含有的叶绿体比较多,而接近下表皮的海绵组织细胞里面含有的叶绿体比较小。3、叶肉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脉1、叶脉包括木质部和韧皮部,内有导管和筛管2、叶脉作用:﹛运输作用支持叶片作用 ﹛导管:运输水分和运输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 筛管:运输有机物的通道 小资料 世界上最大的叶子
你如果去过北京植物园的温室或去过云南西双版纳植物园、广州华南植物园,一定
会对著名的观赏植物王莲印象很深,因为它的叶子长得太奇异了。它的直径可达两 米多,向阳的一面是淡绿色的,十分光滑,背阳的一面是紫红色的,有粗粗的叶脉长长的刺毛,叶子的边缘向上卷。要是在叶子的中央,坐上一个35公斤(kg)重的小孩,叶子还能稳当地浮在水面上。这样大的叶子总该是世界上最大的叶子了吧!不,还有比它大的!








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叶的组成、叶的种类和叶着生方式、叶脉类型等基础知识。
2.通过观察叶片、叶序和叶生长特点,了解叶的向光性。
3.使学生掌握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重点
1.完全叶的组成、叶序和分类。
2.叶片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作用
教学难点
是羽状复叶与对生叶序的区别
叶片结构与对应功能的关系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和讲述相结合。
课前准备
采集棉花、大豆、莴苣, 芦苇、花生、番薯、松树的叶。
小刀、 镊子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靠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但是植物只靠水分和无机盐是不能生活的,植物的生活还需要有机物。
问: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主要是通过植物的什么作用来制造?
问:光合作用发生在植物的哪一部位呢?
问:叶为什么能制造和怎样制造有机物呢?
讲: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认真研究叶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首先我们来了解叶的形态。
一 叶的形态
概括:一片完整的叶包括叶片、叶柄和托叶三个部分
问:这三个部分的形态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后回答)
问:是否所有的叶都有这三部分呢?
(学生观察比较棉花、大豆、莴苣的叶后回答)
学生再观察芦苇、花生、番薯、松树的叶的叶片形状有什么不同。
问:生活中还可见到哪些形状的叶片?(过举例说明各种各样植物的叶的形状也是不一样的)
让学生归纳各种形状叶片的共性。
问:仔细观察,叶片上还可以看到什么?(要求回答:叶脉)
学生比较桌上几种植物以及幻灯片上的叶片上的叶脉
问:植物的叶脉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类型?他们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答:植物的叶脉一般分为两种,网状脉和平行脉
问:平时看到的植物叶片中的叶脉哪些是网状脉,哪些是平行脉?这些植物是双子叶植物还是单子叶植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概括: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叶具有网状脉,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叶是平行脉。但也具有网状脉的单子叶植物(慈姑),具有平行脉的双子叶植物(胡桐),这说明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问:比较红枫和月季的叶,两者除了叶片的形状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
在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单叶和复叶的概念。
单叶:每个叶柄上只长有一个叶片。
复叶:每个叶柄上长有许多个小叶。
复叶又分两种:
小叶都着生在总叶柄的顶端,形状像手掌,叫做掌状复叶。
小叶着生在总叶柄的两侧,好像羽毛的形状,叫做羽状复叶。
放图片让学生比较复叶和单叶的区别。
问:比较三组植物枝条上的叶的着生方式有什么不同?每个枝条上相邻的两个节上着生的叶片在方向上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引出叶序的概念。
叶在茎上排列的方式称为叶序 ,叶序可以分为三种:互生叶序、对生叶序、轮生叶序。并且说明三种不同着生方式的特点。让学生观察叶的生长分布有什么特点?
教师概括:观察植物叶的生长、排列和分布状况后发现,植物的叶序尽管并不相同,但相邻的两片叶总是不相重叠的。同一个枝条上的叶,互不遮挡。
问:叶这样分布特点的意义?
答:可以使植物获得更多的阳光简要说明一下复叶和枝条的区别。
问:为什么认为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为什么说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主要在叶片中完成?(由问题引出叶的结构)
叶片的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表皮、叶肉和叶脉。(看书本中图片)
一、表皮
教师取一叶片,用刀切一下,用镊子轻轻地从叶片的表面撕下一层透明的薄膜—表皮。
表皮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
表皮由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组成。
表皮细胞:呈正方形或长方形,排列紧密,无色透明,外壁有角质层。作用:便于透光,防止水分蒸发,保护内部。
保卫细胞:肾形,成对存在,中间的孔隙叫气孔,细胞内有叶绿体。作用:控制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和水分蒸发。
教师指出:气孔的开闭,由保卫细胞控制着。表皮上有许多气孔。一般情况下,陆生植物上表皮的气孔数少于下表皮的气孔数。某些浮水植物,如睡莲,其气孔全部分布在上表皮。
二、叶肉
让学生看图后回答叶肉分为哪两部分,以及各自的特点。
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细胞呈圆柱形,排列较整齐。
海绵组织:接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较疏松。
问:叶片为什么是绿色的?观察叶片的上、下表面颜色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叶肉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概括。)
答:叶肉细胞内有许多叶绿体,叶绿体内含有绿色的色素,叫做叶绿素,所以叶片呈现绿色。叶片的上表面颜色一般较叶片下表面深,主要是因为接近上表皮的栅栏组织细胞里面含有的叶绿体比较多,而接近下表皮的海绵组织细胞里面含有的叶绿体比较小。叶肉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三、叶脉
用刀切下一叶脉,让学生观察后与图作一比较后讲解。
叶脉的组成:木质部和韧皮部,内有导管(运输水分和运输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
和筛管(运输有机物的通道 )。

鄞州区田莘耕中学
许刚杰

小资料
叶脉标本的制造
  【方法一】
  称取2.5克NaHCO3、3.5克NaOH,放入盛有100mL清水的烧杯内,用酒精灯煮沸。向杯内放入枫树叶或其他叶脉清晰而坚韧的叶片,让它全部浸入在溶液里,继续加热6~8分钟。用玻璃棒轻轻搅动,使叶片受热均匀。
  用镊子取出叶片,在清水里洗净。把叶片平铺在手掌中,用右手食指在流水中仔细地用刷子刷去叶的柔软部分,露出清晰的叶脉。然后,将叶脉贴在玻璃或平板上晾干。趁未干透,涂上颜料,可以做成书签。
  【方法二】
  取选好的枫树等叶脉清晰而坚韧的叶片,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将整杯水煮沸。然后,在清水中倒入一些NaCO3,浸没叶片。盖上玻璃盖,把烧杯移到温暖处。注意适时换水,并在水中加放些Na2CO3。
  1~2周后,由于腐生细菌的作用,叶的柔软部分颜色由绿转为苍褐色或苍绿色,最后腐烂脱落,留下网状的叶脉。
  用刷子轻刷叶片,将留下的网状叶脉水洗、染色后贴在玻璃上自然干燥。
世界上最大的叶子
  你如果去过北京植物园的温室或去过云南西双版纳植物园、广州华南植物园,一定会对著名的观赏植物王莲印象很深,因为它的叶子长得太奇异了。它的直径可达两米多,向阳的一面是淡绿色的,十分光滑,背阳的一面是紫红色的,有粗粗的叶脉,长长的刺毛,叶子的边缘向上卷。要是在叶子的中央,坐上一个35公斤(kg)重的小孩,叶子还能稳当地浮在水面上。这样大的叶子总该是世界上最大的叶子了吧!不,还有比它大的!
  世界上最大的叶子要算生长在智利的大根乃拉草的叶子了,它的一张叶子,能把三个并排骑马的人,连人带马都遮盖住。象这样大的叶子,要是有人去野营,有两张大根乃拉草的叶子,就可遮住一个5~6个人住的帐篷了。
植物为什么会落叶?
  一夜秋风,遍地黄叶,人便会平添几分惆怅。可你想过吗?为什么植物会落叶?谁是这幅萧索的秋景图的设计师呢?
  早春,伴随声声春雷,万物吐翠,嫩绿的枝芽慢慢展开了她的笑脸。如果说此刻的叶子尚处于旺盛生长的青年期的话,那仲夏的树叶便已到了壮年了,她们旺盛地进行各种代谢活动,为植物体维持生命和生长提供必要的能量。但万物有生便也必有死,叶子经过了她的青壮年以后,便开始步入暗淡的老年,开始衰老死亡了。
  早在40年代,科学家们就认为衰老是有性生殖耗尽植物营养所引起的。不少试验都指出,把植物的花和果实去掉,就可以延迟或阻止叶子的衰老,并认为这是由于减少了营养物质的竞争。如果有兴趣的话,你不妨做这样一个实验,在大豆开花的季节。每天都把生长的花芽去掉,你会发现,与不去花芽的植株相比,去掉花芽的大豆的衰老显著地延迟了。
  但是,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植物都是这样的。许多植物叶片的衰老发生在开花结实以前,比如雌雄异株的菠菜的雄花形成时,叶子已经开始衰老了。这样看来衰老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随着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现在知道,在叶片衰老过程中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RNA含最也下降,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降低。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叶片衰老时叶绿体被破坏。这些生理生化和细胞学的变化过程就是衰老的基础,叶片衰老的最终结果就是落叶。
  从形态解剖学角度去研究发现,落叶跟紧靠叶柄基部的特殊结构──离层有关。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离层的薄壁细胞比周围的细胞要小,在叶片衰老过程中,离层及其临近细胞中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增加,结果使整个细胞溶解,形成了一个自然的断裂面。但叶柄中的维管束细胞不溶解,因此衰老死亡的叶子还附着在枝条上。不过这些维管束非常纤细,秋风一吹,它便抵挡不住,断了筋骨,整个叶片便摇摇晃晃地坠向地面,了却了叶落归根的宿愿。
  说到这里,你也许要问,为什么落叶多发生在秋天而不是春天或夏天呢?是啊,为什么没有“春风扫落叶”呢?是秋风带来的寒意吗?
  其实,走在马路上你就可以找到答案。
  上海等城市马路上最为常见的行道树是法国梧桐。夏天,它用自己的身躯为人们遮阳挡雨,而严冬,却又脱下一身绿衣,让阳光洒落在行人的身上。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在瑟瑟秋风之中,大多数的梧桐叶已落尽,而靠近路灯的那几株树上,却总还有一些绿叶在寒风中艰难地挺立着、坚持着。这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影响植物落叶的条件是光而不是温度。实验证明,增加光照可以延缓叶片的衰老和脱落,而且用红光照射效果特别明显;反过来缩短光照时间则可以促进落叶。夏季一过,秋天来临,日照逐渐变短,是它在提醒植株──冬天来了。
  经过艰苦的努力,科学家们找到了能控制叶子脱落的化学物质。它就是脱落酸,它的名字就清楚地表明了它的作用。脱落酸能明显地促进落叶,这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棉花的机械化收割中,碎叶片和苞片掺进棉花后严重影响了棉花的质量,因此在收割以前,人们先用脱落酸进行喷洒,让叶片和苞片完全脱落,保证了棉花的质量。还有一些激素的作用却相反,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则能延缓叶片的衰老和脱落。
  但是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常绿植株的落叶是怎么回事?光照究竟是通过什么机制在控制落叶的?脱落酸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又是什么?这种种问题正等待我们不断去探索,去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许总会有一天,一夜秋风以后,推开窗户,人们见到的还是满园的绿色,那时候秋天也将是充满生机的秋天了。
叶可分为完全叶(complete leaf)和不完全叶(incomplete leaf)。每种植物的叶片常有一定的形状。叶的形态也为分类的依据之一,但在观察时应以大多数叶片的形态为准。 叶始于茎尖生长锥的叶原基。叶是种子植物制造有机物质极为重要的器官。叶从外形上分为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
以被子植物为例,叶柄的结构与茎相似,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组成;叶片的基本结构有表皮、叶肉及叶脉三部分组成。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工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
叶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绿色植物在阳光照射下,将外界吸收来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叶绿体内,利用光能制造出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同时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藏在制造成的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用下式表示:
碳水化合物中储藏的能量来源于阳光,所以光合作用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光合作用制成的碳水化合物首先是葡萄糖,但葡萄糖很快就变成了淀粉,暂时储存在叶绿体中,以后又运送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植物体内除含有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外.还含有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物。蛋白质和脂肪大都是以碳水化合物为基础,经过复杂变化而形成的。在制造蛋白质的过程中,还需要含氮的无机盐作为原料。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除一部分用来建造植物体和呼吸消耗外,大部分被输送到植物体的储藏器官储存起来,我们吃的粮食和蔬菜就是这些被储存起来的有机物。所以,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仅是植物体自身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还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其他生物(包括人类在内),被这些生物所利用。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也是大气中氧气的来源之一。
根从土壤里吸收到植物体内的水分,除一小部分供给植物生活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外,大部分都变成水蒸气,通过叶片上的气孔蒸发到空气中去,这种现象叫做蒸腾作用。
叶蒸腾水分和植物体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每株植物都有很多叶,叶片的总面积很大,吸收阳光很多,这对光合作用有利。但是,植物吸收大量的阳光,会使植物体的体温不断升高,如果这些热量大量积累,就会使植物受到灼伤。在进行蒸腾作用时,叶里的大量水分不断化为蒸气,这样就带走了大量的热,从而降低了植物的体温,保证了植物的正常生活。此外,叶内水分的蒸腾还有促进植物内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上升的作用
一、叶的组成
  一片完全的叶有三个部分组成,即叶片、叶柄、托叶。这三部分构成了一片完全的叶,但在我们所常见的植物中,它们的叶并非都具有这三者,不乏缺一、二的,最多是缺少托叶,其次是缺少叶柄。有趣的是还有缺少叶片的,如相思树,除幼苗时期外,全树的叶均无叶片,只剩下扩展成扁平状的叶柄。
  1.叶片 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绿色扁平体,两侧对称,有背腹之分。在叶片上有许多可供我们识别植物的特征,除了叶形、叶尖、叶基、叶缘以外,我们还应注意在叶片上的一些附属物,特别是各种形态的毛被。某些植物叶片的叶肉中有许多透明的油点,如芸香科植物都有这个特点,其中不同的种,它的油点大小,分布疏密均有所差异;有些植物的叶肉中则生有不透明的黑点;有些在叶片背面覆盖上一层白粉;有些在背面密被一片亮晶晶的小珍珠状的腺体。更多的是在叶的两面或仅在背面生有各种毛被,如柔毛、茸毛、硬毛、刺毛、鳞片状毛,或者有分枝的向四面辐射的星状毛等等。也有许多植物的叶片是光滑无毛、无任何附属物的。
  2.叶柄 叶柄是叶片与茎的联系部分,位于叶片的基部,上端与叶片相连,下端着生在茎上。叶柄通常呈细圆柱形或扁平形或具沟漕。不同的植物,其叶柄的形状、粗细、长短都有所不同。有些叶柄长达一米以上,如棕榈;有些叶柄仍短,近乎无柄,如金丝桃;有结叶柄极粗壮,如白菜;有些叶柄细长并能卷缠它物,如女萎;有些叶柄局部膨大成气囊,如水葫芦。少数植物叶柄的着生方式很奇特,不是长在叶片其部,而是长在叶片背面中央,好像一把撑开雨伞的伞柄,这种称为盾状着生,如莲、千金藤。在同种植物中,当叶片长成后,叶柄的形态变化是不大的,长短虽有所不同,但总在某一幅度之内,因此,有时也用叶柄作为识别植物的特征之一。
  3.托叶 托叶是大家所不注意,也不熟悉的部分。它通常着生在叶柄基部两侧,成对生长,也有着生在叶柄与茎之间。托叶的形状、大小因植物种类不同差异甚大,一般较细小。但托叶在区别各种植物中,常常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据,比叶柄还显得重要些,在同一种植物的不同个体中,托叶的有无是极为一致的,其质地、形态也不会有多少变化。因此,对这小小的托叶我们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在有些植物中,托叶的存在是短暂的,随着叶片的生长,托叶很快就脱落,仅留下一个不为人所注意的着生托叶的痕迹,这种情况称为托叶早落,如石楠的托叶。在托叶早落的植物中,有些托叶长成笔套状,套在顶芽上,当叶片长大托叶早落后,在幼枝上留下一个环状的痕迹。这个痕迹称托叶环,如玉兰、荷花玉兰的幼枝上即有许多托叶环,这个识别某些植物的重要依据。有些植物的托叶,能伴随叶片在整个生长季节中存在,这种情况称为托叶宿存,如龙芽草,在其叶柄基部有一对很大的托叶始终存在。也有些植物的托叶变得很细小,成针刺状,如六月雪的托叶即如此。有些植物的托叶变成薄膜状,包围在茎节的外面,这种托叶称为鞘状托叶,如桅子、水蓼。有的托叶还会演变为卷须,如菝葜,其托叶上端两侧变为两条细长的卷须,用以攀援它物,托叶除了早落、宿存两种情况外,还有第三种情况,那就是托叶根本不存在。在叶的生长过程中,托叶完全退化了,连痕迹也看不到。没有托叶的植物是相当多的,而且很一致的出现在许多大类群的植物中,因此,托叶的有和无,早落或宿存、大小和形态、质地以及托叶与叶柄结合的程度等等,都是识别植物中不可忽视的特征。   二、叶片的形态   叶片的形态包括整个叶片的外形,叶片尖端,叶片基部,叶片边缘等几个部分。   1.叶形 叶形是指两个叶片的外形。不同的植物,叶形的变化很大,即使在同一种植物的不同植株上,或者同一植株的不同枝条上,叶形也不会绝对一样,多少还会有一些变化,但也不是说同一种植物的叶形是变化无究的,它的变化总还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常见的叶形有1)针形 叶片细长,顶端尖细如针,横切面呈半圆形,如黑松;横切面呈三角形,如雪松。   (2)披针形 叶片长约为宽4~5倍,中部以下最宽,向上渐狭,如垂柳;若中部以上最宽,向下渐狭,则为倒披针形,如杨梅。
  (3)矩圆形 亦称长圆形。叶片长约为宽的3~4倍,两侧边缘略平行,如枸骨。
  (4)椭圆形 叶片长约为宽的3~4倍,最宽处在叶片中部,两侧边缘呈弧形,两端均等圆,如桂花。
  (5)卵形 叶片长约为宽的2倍或更少,最宽处在中部以下,向上渐狭,如女贞;如中部以上最宽,向下渐狭,则为倒卵形,如海桐。 (6)圆形 叶片长宽近相等,形如圆盘,如猕猴桃。 (7)条形 叶片长而狭,长为宽的5倍以上,两侧边缘近平行,如水杉。 (8)匙形 叶片狭长,上部宽而圆,向下渐狭似汤匙,如金盏菊。 (9)扇形 叶片顶部甚宽而稍圆,向下渐狭,呈张开的折扇状,如银杏。 (10)镰形 叶片狭长而少弯曲,呈镰刀状,如南方红豆杉。 (11)肾形 叶片两端的一端外凸,另一端内凹,两侧圆钝,形同肾脏,如如意堇。 (12)心形 叶片长宽比如卵形,但基部宽而圆,且凹入,如紫荆;如顶部宽圆而凹入,则为倒心形,如酢浆草。 (13)提琴形 叶片似卵形或椭圆形,两侧明显内凹,如白英。 (14)菱形 叶片近于等边斜方形,如乌桕。 (15)三角形 叶片基部宽阔平截,两侧向顶端汇集,呈任何一种三边近相等的形态,如扛板归。 (16)鳞形 专指叶片细小呈鳞片状的叶形,如侧柏。   以上是几种较常见的叶形,除此以外还有剑形、锲形、箭形等。
  其实在各种植物中,叶形远远不止这些,也不完全长得像上述那么典型,例如它即像卵形,又像披针形,因此只能称它为卵状披针形;有时它即像倒披针形,又像匙形,就称它为匙状倒披针形。   在观察叶形时,要注意有些植物具有异形叶的特点,就是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二种明显不一致的叶形。如薜荔,在不开花的枝上,叶片小而薄,心状卵形;在开花的枝上,叶大呈厚革质,卵状椭圆形,两者大小相差数倍,但这两种叶都可出现在同一植株上。水生植物菱亦如此,浮于水面的叶呈菱状三角形,沉在水中的叶则为羽毛状细裂,两者相差悬殊。异形叶的现象出现在同一种的不同植株上,就比较麻烦,如柘树的雄株与雌株叶形不一,时常会被人误认为两种植物。
  2.叶尖 叶尖是指叶片远离茎杆的一端,亦称顶端、顶部、上部。常见的有:(1)卷须状 叶片顶端变成一个螺旋状的或曲折的附属物。 (2)芒尖 叶片顶端突然变成一个长短不等,硬而直的钻状的尖头。 (3)尾状 叶片顶端逐渐变尖,即长而细弱,形如动物尾巴。 (4)渐尖 叶片顶端尖头延长,两侧有内弯的边。 (5)锐尖 叶片顶端有一锐角形,硬而锐利的尖头,两侧的边直。 (6)骤尖 叶片顶端逐渐变成一个硬而长的尖头,形如鸟啄。 (7)钝形 叶片顶端钝或狭圆形。 (8)凸尖 叶片顶端由中脉向外延伸,形成一短而锐利的尖头。 (9)微凸 叶片顶端由中脉向外延伸,形成一短凸头。 (10)微凹 叶片顶端变成圆头,其中央稍凹陷,形成圆缺刻。 (11)凹缺 叶片顶端形成一个宽狭不等的缺口。 (12)倒心形 叶片顶端缺口的两侧呈弧形弯曲。
  此外,还有截形、刺凸、啮断状等等。 3.叶基 叶基是指叶片靠近茎杆的一端,亦称基部、下部。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心形 基部在叶柄连接处凹入成一缺口,两侧各形成一圆形边缘。 (2)耳垂形 基部两侧各有一耳垂形的小裂片。 (3)箭形 基部两侧各有一向后并略向外的小裂片,裂片通常尖锐。 (4)楔形 叶片中部以下向基部两侧渐变狭,形如楔子。 (5)戟形 基部两侧各有一向外伸展的裂片,裂片通常尖锐。 (6)盾形 叶片与叶柄相连在叶片的中央,或在边缘以内的某一点上。 (7)偏斜 基部两侧大小不均衡。 (8)穿茎 基部深凹入,两侧裂片相合生而包围着茎部,好像茎贯穿在叶片中。 (9)抱茎 没有叶柄的叶,其基部两侧紧抱着茎。 (10)合生穿茎 对生叶的基部两则裂片彼此合生成一整体,而茎恰似贯穿在叶片中。 (11)截形 基部平截成一直线,好像被切去的。 (12)渐狭 基部两则逐渐内弯变狭,与叶尖的渐尖类似。 4.叶缘 叶缘即叶片上除了叶尖、叶基以外的边缘。叶缘的形态(图15)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1)全缘 叶缘完整无缺,光滑成一连线。 (2)齿牙状 叶缘具尖齿,但齿的两侧近等长,齿尖直指向外。 (3)锯齿状 叶缘有内、外角均尖锐的缺刻,缺刻的两边平直,而且齿尖向前。如缺刻较小,则称小锯齿;如齿尖有腺体,则称腺质锯齿。 (4)重锯齿状 叶缘上锯齿的两侧又有小锯齿。 (5)圆齿状 叶缘有向外突出的圆弧形的缺刻,两弧线相连处形成一内凹尖角。 (6)凹圆齿状 叶缘有向内凹陷的圆弧形缺刻,两弧线相连处形成一外凸的尖角。 (7)波状 顺缘起伏如浪波,内、外角都呈圆钝形。 (8)睫毛状 叶缘有细毛向外伸出。 (9)掌状浅裂 叶片具掌状脉,裂片沿脉间掌状排列,裂片的深度不超过1/2。 (10)掌状深裂 裂片排列形式同上,裂片深度超过1/2,但叶片并不因缺刻而间断。 (11)掌状全裂 裂片排列形式同上,裂片深达中央,造成叶片间断,裂片之间彼此分开。 (12)羽状浅裂 叶片具羽状脉,裂片在中脉两侧像羽毛状分裂,裂片的深度不超过1/2。 (13)羽状深裂 裂片排列形式同上,裂片深度同掌状深裂。 (14)羽状全裂 裂片排列形式同上,裂片深度同掌状全裂。 在识别植物时,在叶形、叶尖、叶基、叶缘这四者中,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叶缘上,因为叶缘与其他三者相比,它的性状显得尤为稳定。如黄檀小叶片的全缘,白栎叶缘波状,青冈栎叶缘二分之一以上才有锯齿,化香小叶边缘有重锯齿等等,都是极为稳定的。当然,并不是说叶缘的形态在一个种内就一成不变,少数的植物,尤其是在栽培植物中,也会有一些变化。如桂花叶缘有锐锯齿,但有些植株上的叶缘却近乎全缘;杨梅叶缘是全缘,但有时也会有锯齿,类似的情况,总的来说并不多见。相比之下,叶形的变化就多一些,在同一个种的不同植株上,甚至在同一植株的不同枝条上,其叶形也会有不少变化,相差甚大。如垂柳叶片的形态有矩圆形、披针形、倒卵形、倒卵状长椭圆形,还有宽椭圆形等。同一种植物,具有二、三种叶形是很普通的,尤其在萌生枝条上生长的叶片,与正常枝条上的叶形往往相差甚大。
三、叶序   叶在茎上排列的方式称为叶序。植物体通过一定的叶序,可以使叶片均匀地、有规律地向四面分布,使枝叶充分地照到阳光,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叶序的类型主要有:
  1.簇生 凡是2片或2片以上的叶着生在节间极度缩短的茎上,外观似从一点上生出,称为簇生,如马尾松是2条针形叶一簇,白皮松是3条针形叶一簇,银杏、雪松是多枚叶片一簇。 2.套折 叶片左右着生,排成两列,但节间极不发达,而使叶集中在基部,恰如从根上生出,而各叶由外向内叶基部依次套抱,如茑尾、蝴蝶花。 3.互生 凡是在茎的每一节上着生一片叶的称为互生,如樟、向日葵。如果每一节上的叶片,各自向左右两侧展开成一平面,则称为叶两列互生,如杉、香榧侧枝上的叶。 4.对生 凡是在茎的每节上,相对着生两片叶的,称为对生,如女贞、石竹。同互生叶序一样,在对生叶序的每一节上,两片叶均左右展开成一平面,称两列对生,如金钟花。在对生叶序中,上一节的对生叶向左右展开,下一节的对生叶向前后展开,上下两对叶呈十安形交叉,称为交互对生,如女贞。 5.轮生 凡是在茎的每一节上,着生3片或更多片叶的称为轮生,如夹竹桃为3叶轮生,百部为4叶轮生,七叶一枝花为5~11叶轮生。
  此外,在草本植物中,还有一种称为基生,这是指茎极度缩短,其叶恰如从根上成簇生出,如蒲公英、车前。在一些草本植物中,如金盏菊、荠莱,开始只长基生叶,要开花时,地上茎才向生长,茎上有互生的叶片,这种植物就有基生叶和茎生叶两种情况。蒲公英、车前除了基生叶外,永不长茎生叶。
  叶序是植物所具有比较明显而又稳定的特征,是经常被用作识别植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所有的种子植物中,多数植物具有互生叶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类型,少部份是对生叶序,轮生叶序更少。在各种植物中,绝大多数植物具有一种叶序,但也有数植物会在同一植物体上生长两种叶序类型,如圆柏、桅子有对生和三叶轮生两种叶序;紫薇、野老鹳草有互生和对生两种叶序;最有趣的是金鱼草,在一个植株上,甚至可以看到互生、对生、轮生三种叶序。   四、叶脉和脉序
叶脉 叶脉就是生长在叶片上的维管束,它们是茎中维管束的分枝。这些维管束经过叶柄均匀地分布到叶片的各个部份。位于叶片中央较粗壮的一条脉叫中脉或主脉。在中脉两侧第一次分出的脉叫侧脉,联结各侧脉间次级脉叫小脉或细脉。
2.脉序 脉序是指叶脉在叶片上分布的形式。脉序的主要类型有三种:
  (1)网状脉 叶片上的叶脉分枝,由细脉互相联结形成网状,称网状脉。如主脉明显,侧脉羽状排列,并几达叶缘,则称羽状网脉,如女贞、垂柳。如由主脉的基部同时产生多条与主脉近似粗细的侧脉,其间再由细脉形成网状,就称为掌状网脉,如麻、八角金盘等。如从主脉基部两侧只产生一对侧脉,这一对侧脉明显比其他侧脉发达,这种称三出脉,如山麻杆、朴树等;当三出脉中的一对侧脉不是从叶片基部生出,而是离开基部一段距离才生出时,则称为离基三出脉,如樟。由于三出脉、离基三出脉中的细脉都形成网状,所以它们都属于网状脉类型。 (2)平行脉 叶片上的中脉与侧脉、细脉均平行排列或侧脉与中脉近乎垂直,而侧脉之间近于平行,这些都称为平行脉。如果所有叶脉都从叶基发出,彼此平行直达叶尖,细脉也平行或近于平行生长,这种则称为直出平行脉。如麦冬、莎草等;如所有叶脉都从叶片基部生出,则彼此之间的距离逐步增大,稍作弧状,最后距离又缩小,在叶尖汇合,这种则称为弧形平行脉,如紫萼、玉簪等;如所有叶脉均从叶片基部生出,以辐射状态向四面伸展,这种则称为射出平行脉,如棕榈;如侧脉垂直或近于垂直主脉,侧脉之间彼此平行直达叶缘,这种则称为侧出平行脉,如芭蕉、美人蕉等。 (3)叉状脉 叶片上的叶脉无中脉、侧脉之分。叶脉从叶基生出后,均呈2叉状分枝,特称叉状脉。这种脉序形式在种子植物中极少见,仅在银杏中出现。
  羽尖脉、平行脉这两大脉序类型,对于识别植物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所有种子植物,除了银杏属于叉状叶脉以外,不是网状脉就是平行脉,网状脉基本上属双子叶植物所具有的特征,平行脉则属单子叶植物所具有的特征,除了个别有例外,其他都如此。 脉序的形式,在植物体的各种性状中,属比较保守的性状,几乎不受环境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而且在一个大类群的成员中,其脉序的细微特征也相当一致。因此在识别植物时,脉序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表征依据。如侧脉与主脉的夹角大小、侧脉的数目、侧脉是否直达叶缘、或者伸出叶缘之外、或者未达叶缘即变曲、末端是否相互连结、叶脉在叶面上是否突起还是下陷、是主脉突起侧脉下陷还是侧脉突起主脉下陷、或全部突起、或全部下陷、叶片背面的情况如何等等
  五、单叶和复叶
  1.单叶 叶片是一个单个的称单叶。单叶如具叶柄,则在叶柄上只着生一片叶片,叶柄的另一端着生在枝条上,叶柄与叶片间不具关节。它是植物中最普遍的一种叶型。 2.复叶 有两片至多片分离的小叶片,共同着生在一个总叶柄或叶轴上,这种形式的叶称为复叶。复叶中的每一片小叶如具有叶柄,则称为小叶柄。这小叶柄的一端着生在一片小叶上,另一端着生在总叶柄或叶轴上,而绝不会着生在枝条上,如果没有小叶柄,则小叶直接着生在叶轴或总叶柄上,只有总叶柄才着生在枝条上。
  复叶有下列几种:
(1)羽状复叶 小叶在叶轴的两侧排列成羽毛状称为羽状复叶。在羽状复叶中,如果叶轴顶端只生长一片小叶,称为奇数羽状复叶或单数羽状复叶,如槐树;当叶轴顶端着生两片小叶时,称为偶数羽状复叶或双数羽状复叶,如无患子。在羽状复叶中,如果叶轴两侧各具一列小叶时,称为一回羽状复叶,如槐树;如叶轴两侧有羽状排列的分枝,在分枝两侧才着生羽状排列的小叶,这种称为二回羽状复叶,如合欢;以此类推,可以有三回以至多回羽状复叶。根据以上情况,说得确切些,就可以把槐树叶称为一回奇数羽状复叶,无患子叶称为一回偶数羽状复叶,合欢叶为二回偶数羽状复叶。
  在羽状复叶中,如果其小叶大小不一,参差不齐,或大小相间,则称为参差羽状复叶,如番茄、龙芽草等。 (2)掌状复叶 在复叶上没有叶轴,小叶排列在总叶柄顶端的一个点上,以手掌的指状向外展开,称为掌状复叶,如木通、五加,是五小叶的掌状复叶。羽状复叶和掌状复叶的区别,除了小叶的排列方式不一以外,另一个明显区别是前者有叶轴,后者没有叶轴。 (3)三出复叶 在总叶柄顶端只着生三片小叶,称为三出复叶。如果三片小叶均无小叶柄或有等长的小叶柄,则称为三出掌状复叶,前者如酢浆草,后者如白车轴草;如果顶端小叶柄较长,两侧的小叶柄较短,就称为三出羽状复叶,如鸡眼草。 (4)单身复叶 在三出复叶中,由于侧生二小叶退化掉,仅留下一枚顶生的小叶,看起来似单叶,但在其叶轴顶端与顶生小叶相连处有一关节,这处特殊的复叶称单身复叶,如桔。在单身复叶中,叶轴的两侧通常或大或小向外作翅状扩展。
  在识别植物时,单叶和复叶是经常首先应用的特征。判断时,关键是要正确判断叶轴和枝条或者总叶柄和枝条。它们差别的关键所在是叶轴或总叶柄的顶端没有芽,而小枝的顶端具顶芽。发我们能确定它是叶轴或总叶柄时,着生在它上面的不管有多少小叶,它都是一片复叶;当我们确定它是枝条时,着生在它上面的每一片叶,都是一片单叶。此外,作为复叶中的每一片小叶,它的叶腋内是不会长腋芽的,腋芽只出现在叶轴或总叶柄的腋内,而作为单叶的每一片叶腋中均有腋芽。在落叶时,作为复叶,它的叶轴与总叶柄是会脱落的,而在枝条上的单叶,当单叶脱落后,枝条一般并不随它而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