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兄殁南方(mò) ? ?形单影只(zhī)????? ?辍汝而就(chuò)
B.丞相薨(hōng) ???? 不省(xǐnɡ)???????? ?衔哀致诚(xián)
C.令守汝丧(sàng) ?冀其成立(jì)?????? 汝遽去吾(jù)
D.其余奴婢(bì) ????? 万乘之公相(shèng)? 归取其孥(nú)
【答案】C
【解析】“丧”应读sāng。
2.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乃能衔哀致诚 致:表达
B.吾去汴州 去:离开
C.图久远者 图:打算
D.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孰:仔细
【答案】D
【解析】孰:谁。
3.下列各项中对“诚”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诚知其如此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
④而神者诚难明矣
A.①和②相同 B.③和④相同 C.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相同
【答案】B
【解析】①诚意;②如果,果真,表示假设;③④确实,实在。
4.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汝之子始十岁 ②使取汝者始行
③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④长吾女与汝女
A.两个“始”字的意思相同,两个“长”字的意思不同。
B.两个“始”字的意思相同,两个“长”字的意思也相同。
C.两个“始”字的意思不同,两个“长”字的意思相同。
D.两个“始”字的意思不同,两个“长”字的意思也不同。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皆不幸早世
C.以求斗斛之禄 D.敛不凭其棺
【答案】C
【解析】A项,“羞”通“馐”。B项,“世”通“逝”。D项,“敛”通“殓”。
6.对下列各句中“以”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未可以为信也
②未始以为忧也
③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④汝殁以六月二日
⑤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⑥使者妄称以应之耳
A.①和②相同 B.②和③相同 C.②和⑥相同 D.④和⑤相同
【答案】A
【解析】①②中两个“以”都为介词,把;③介词,因为;④介词,在;⑤介词,拿、用;⑥连词,表目的,用来。
7.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B.岂独伶人也哉???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C.入于太庙??? 而皆自于人欤
D.倚柱,怒发上冲冠??? ?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答案】B
【解析】A.介词,被/介词,从。B.都是疑问副词,表反问,难道。C.介词,到/介词,从。D.名词, 头发/动词,打开。
8.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其”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⑥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⑦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③⑤/⑥/④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①/②⑤/③/④/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C
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祭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E.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答案】BE
【解析】B项中“独”与“孤”应互换;E项中“范仲淹”应为“欧阳修”。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B.“薨”在古代指诸侯或大官的死。年幼丧父称为“孤”。
C.“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
D. “十二郎”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
【答案】D
【解析】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
11.重新排列下面的句子的顺序,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说韩愈擅长写古文,死后他的文章广为流传,当时的学者将其喻为泰山、北斗,非常敬仰他。
②后来,人们就用“泰斗”一词称在某一方面成就卓越,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影响的人。
③唐代文学家韩愈是被称为“泰斗”的第一个人。
④据《新唐书·韩愈传》记载:“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⑤起初,人们把韩愈比作泰山、北斗,表达对他的推崇、敬仰之情。
A.⑤②④①③ B.③④①⑤② C.④①③②⑤ D.②①⑤③④
【答案】B
【解析】要让语句衔接正确,应找到行文逻辑:先说谁是被称为“泰斗”的第一人,接着引用史料印证并作解释,最后解说今人如何引申使用“泰斗”一词。
12.根据下面的提示,默写名句。
(1)承先人后者, ,在子惟吾。两世一身, 。
(2)韩愈哀叹自己未老先衰、体弱多病的名句是“吾年未四十, , , ”。
(3)韩愈说自己很快就会随着老成而死去的名句是“死而有知, ?其无知,悲不几时, ”。
(4)一在天之涯, ,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 。
【答案】(1)在孙惟汝 形单影只 (2)而视茫茫 而发苍苍 而齿牙动摇 (3)其几何离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4)一在地之角 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时要注意理解性默写的提示语,还要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如“惟”“只”“苍苍”等是易错字。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乙】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 ????克:能
B.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 ????业:继承……的事业
C.敛不凭其棺 ???????????? 凭:凭借
D.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尤:怨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凭:临。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其传之非其真邪 B.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C.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D.东野之书,耿兰之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项,结构助词,的。其余三项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选文都以“呜呼”两个叹词开头,表明作者的感情变得非常强烈。
B.选文第一段写作者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的矛盾心情,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通,具有浓厚的抒彩。
C.选文第二段主要表现作者痛悔、内疚之情,多用整句,情绪激荡,一气呵成,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D.选文第二段中“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表明作者因为十二郎之死的打击,更因自己身体状况之差,所以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作者只是以此表明自己悲痛之极,并非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2)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答案】(1)也就是所说的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2)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灵魂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
韩 愈
公讳丹,字文明,姓韦氏。公之父政,卒雒县丞,赠虢州刺史。公既孤,以甥孙从太师鲁公真卿学,太师爱之。举明经第,选授峡州远安令。顺宗嗣位,诏拜谏议大夫。
刘辟反,围梓州,诏以公为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公行至汉中,上疏言:“梓州在围间,守方尽力,不可易将。”征还入议蜀事。刘辟去梓州,因以东川节度使让高崇文①,拜晋、慈、隰等州观察防御使。将行,上言:“臣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上以为忠。
一岁,拜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公既至,则计口受俸钱,委其余于官。罢八州无事之食者,以聚其财。始教人为瓦屋,取材于山,召陶工教人陶,聚材瓦于场,度其费以为估,不取赢利。凡取材瓦于官,业定而受其偿,从令者免其赋之半;逃未复者,官与为之;贫不能者畀②之财,载食与浆,亲往劝之。为瓦屋万三千七百,为重屋四千七百,民无火忧,署湿则乘其高。明年,筑堤捍江,长十二里,疏为斗门,以走潦水。公去位之明年,江水平堤,老幼泣而思曰:“无此堤,吾尸其流入海矣!”灌陂塘五百九十八,得田万二千顷。凡为民去害兴利若嗜欲。
卒有违令当死者,公不果于诛,杖而遣之去。上书告公所为不法若干条,朝廷方勇于治,且以为公名才能巨,治功闻天下,不辨则受垢,诏罢官留江西待辨。使未至,月余,公以疾薨。使至,辨凡卒所告事若干条,皆无丝毫实。诏笞卒百,流岭南。公能益明。
(选自《韩愈文集》,有删改)
【注】①高崇文:唐代大将,刘辟反,统兵往讨,平定叛乱。②畀(bì):给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明经第 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B.因以东川节度使让高崇文 让:责备
C.为重屋四千七百 重:双层的
D.不辨则受垢 垢:污秽,耻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让:移让。
2.下列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罢八州无事之食者,以聚其财 ②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B.①逃未复者,官与为之 ②吾书与汝曰
C.①从令者免其赋之半 ②其信然邪?其梦邪
D.①贫不能者畀之财 ②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表目的;表原因。B.介词,给。C.他们的;表选择,是……还是……。D.代词,他们;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韦文明“治功”的一组是( )
①凡为民去害兴利若嗜欲 ②罢八州无事之食者
③为瓦屋万三千七百 ④征还入议蜀事
⑤得田万二千顷 ⑥筑堤捍江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①总体评价,与“治功”无关;④个人经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
(2)公既至,则计口受俸钱,委其余于官。
(3)卒有违令当死者,公不果于诛,杖而遣之去。
【答案】(1)我所治理的三个州,并不是要害之地,不值得设置官职,浪费国家资财,不如让三州归属河东方便。
(2)韦公到任后,就计箅家里的人数来接受朝廷的俸禄,把多给的钱都交给官府。
(3)有一个违反命令应当判死刑的士卒,韦公最终没有杀他,实施杖刑后让他离开了。
【参考译文】
韦公名丹,字文明,姓韦。他的父亲名韦政,在雒县县丞任上去世,朝廷追赠虢州刺史。韦公在父亲去世之后凭甥孙的身份跟随太师鲁公颜真卿学习,太师很喜欢他。后参加明经考试合格,经过选定授以峡州远安县令的官职。顺宗皇帝嗣位,下诏授以谏议大夫之职。
刘辟造反,围困梓州,皇帝下诏让韦公担任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韦公走到汉中时,给皇帝上书说:“梓州现在正处在被包围的时候,他们正在尽力防守,这时不可以更换将领。”朝廷征召他回来讨论蜀地之事。刘辟离开梓州,(韦公)趁机将东川节度使之职移让给高崇文,自己被朝廷授予晋、慈、隰等州观察防御使之职。将要上任,给皇帝上书说:“我所治理的三个州,并不是要害之地,不值得设置官职,浪费国家资财,不如让三州归属河东方便。”皇帝认为他很忠心。
过了一年,被授予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之职。韦公到任后,就计算家里的人数来接受朝廷的俸禄,把多给的钱都交给官府。罢免了八州的无所事事只是白吃饭的人,来聚集钱财。开始教导人们建瓦屋,从山上取得材料,召集陶工教给人们制作陶瓦的方法,把木材、陶瓦聚集到集巿上,估计建屋的费用而定价钱,不获取利润。凡是从官府领取木材、陶瓦的人,房子建好以后再交钱,遵从命令的人免除他们一半的赋税;逃跑还没有归来的人,官府给他们将房子建好;贫穷不能购买材料的人官府给予他们钱财,用车装着食物和水,亲自到各处劝说他们盖瓦屋。建造瓦屋一万三千七百间,建造两层的瓦屋四千七百间,百姓没有了火灾的忧虑,夏天潮湿就住在上层。第二年,修筑堤坝保卫长江,长十二里,分散修筑闸门,用来泄出洪水。韦公离职的第二年,长江洪水达到了与堤坝相平的高位,百姓老幼都哭着思念(韦公的好处)说:“如果没有这道堤坝,我们的尸体或许要流入大海了!”开挖池塘五百九十八口,从而获得田地一万两千顷。凡是为百姓祛除祸害兴办有利的事都像是追求享受一样。
有一个违反命令应当判死刑的士卒,韦公最终没有杀他,实施杖刑后让他离开了。这个士卒上书朝廷告发韦公所做的若干条违法的事,朝廷正在严抓吏治,并且认为韦公是一位以才能闻名的大臣,治理地方的政绩名闻全国,不辨明是非就会蒙受耻辱,就下诏罢免韦公的官职留住在江西等待辨明。使者还没有来到,过了一个多月,韦公因患病去世了。使者到后,辨明士卒所告发的若干条事项,没有一件是真实的。朝廷下诏鞭打这名士卒一百下,流放岭南。韦公的才能更加显现出来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伯父墓表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原文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
D.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项,“益”:增加。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的能力。①是说苏涣交游(结交朋友)的情况;②是说苏涣对王蒙正的看法;④表明苏涣爱才,因此选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张冠李戴,从文章来看,受杖责的不是张宗的儿子,而是张宗,该处对“府为符县,公杖之”理解有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答案】(1)(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2)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3)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参考译文】
伯父名涣,早年字公群,晚年字文父。小的时候,他聪明有悟性,和他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年长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开始参加乡试,第二年就考中进士,担任凤翔宝鸡主簿。
不久,苏涣改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自己是章献太后的亲家,便倚仗势力骄纵蛮横。(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苏涣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侍奉王蒙正,但是看不起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推荐苏涣,又写信给显要的官员,说苏涣可以被重用。苏涣告诉凤州在京城办事处的官员,截留了王蒙正的奏章,并且藏起了他的私信。不久,王蒙正失势败落,士人们因此称赞苏涣。
因为太夫人去世,苏涣辞官。后来被起用,担任开封士曹。雍丘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害怕获罪,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派官员去处理,考察多次都不能查出真相。等到苏涣前往,就洗雪了冤情。夏人进犯边疆,开封府应当买百姓的马匹来增加骑兵,开封府尹把这件事交给苏涣办理,马全部买到而老百姓没有受到惊扰。后又做阆州的通判。虽然施政极其宽容,但是有法必依,官员和百姓敬畏他,社会安定。阆州人鲜于侁,年轻时候好学并且能够忠诚地实践,苏涣礼遇他并非常看重他,让他准备乡试,鲜于侁因而获得了功名得以为官。鲜于侁刚开始只是担任小吏,苏涣又任命他为循吏,对他给予期望。鲜于侁最后官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苏涣担任祥符的县令。乡中书手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害怕苏涣,假托有病,满百日后辞官离开,并引荐自己的儿子代替自己。苏涣说:“书手一职依照法令应该任用三等人,你属于二等,不能胜任。”张宗一向侍奉权贵,到府衙控告。府衙为此向祥符县下达了公文,苏涣杖责了张宗。不久宫中地位显赫的宦官到府衙,传达皇上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一职,苏涣依据法令拒不奉旨。又一个宫中地位显赫的宦官到祥符县说:“一定要按法令之外的要求来任命张宗。”苏涣对府尹李绚说:“一个小人物能这样扰乱法纪,府衙也没有什么办法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面不同意为借口争辩一下呢?”李绚面对苏涣的话,非常惭愧,第二天入朝报告皇上。皇上说很好,命令内侍省审问苏涣。张宗贿赂温成那些人,就不再深究,杖责假传圣旨的人,将他赶走,一府的人都震惊了。包拯见苏涣感叹道:“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提拔苏涣做了利州路刑狱官,苏涣到任一年多,弹劾城固一个滥杀无辜的县令,一道的人都震惊惶恐,于是因此此处太平。
苏涣死后二十七年,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苏涣过去的事迹,来交代我说:“父亲已经逝去,只有我这个儿子活着,不抓紧时间记录下来,不久这些事迹就更要散失了,这就是我做儿子的大不孝。”我年轻时候侍奉伯父,常常听伯父说:“我年少时候读书,年长一些开始写文章,每天都有目标,不完成目标就不会停下来。在外漫游,行路中规中矩。回到家里生活,没有懒惰的样子。所以那时,没有听过我自己有错误的行为。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我害怕家门后生一天天懈怠,所以记录下这些听闻来作为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