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9课 阿房宫赋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项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水涡(wō)?? 矗立(chù)? 锱铢(zū)? 鼎铛玉石(chēng)
B.辇车(niǎn) ? 雷霆(tíng)? ? 摽掠(piáo)? 妃嫔媵嫱(yìng)
C.椽笔(chuán)? 妍媸(chī)? ?槛车(jiàn)? 逦迤不绝(yǐ)
D.呕哑(yā)?? 戍卒(wù)? 晓鬟(huán)? 廊腰缦回(màn)
【答案】C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椒兰 栗粒 参差 春光融融
B.赋税 琴弦 云鬟 遥无音信
C.焚烧 气侯 腻烦 勾心斗角
D.凄迷 梳妆 架梁 金块珠砾
【答案】D
【解析】A项,粟粒;B项,杳无音信;C项,气候。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B.戍卒叫,函谷举???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C.奈何取之尽锱铢???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答案】C
【解析】取:都是“夺取”的意思。A项,统一/与“旦”连用表假设。B项,(被)攻占/拿、把。D项,灭族,杀尽/种族。 21*cnjy*com
4.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辇来于秦?????????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且焉置土石
【答案】A
5.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 ④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A
【解析】①和②中的“而”都是连词,表转折;③中的“之”为动词,到,往;④结构助词,的。
6.对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互文)
B.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比喻)
C.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对比)
D.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夸张)
【答案】D
【解析】秦始皇在位共三十六年,此处写实,没有运用夸张的手法。
7.下列对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妃嫔媵嫱: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其中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人。
B.王子皇孙: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儿子、孙子。
C.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D.燕赵、韩魏、齐楚: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被秦国灭掉的六国。
【答案】B
【解析】王子皇孙:在文中指的是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往往于结尾部分发表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21cnjy.com
B.赋在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在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重要特征。
C.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赋”,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是骈赋。
D.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学体裁,以至于后世有“汉赋”之称,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据现有资料考证,最早写赋的是战国后期赵国的荀子。21·cn·jy·com
【答案】C
【解析】《阿房宫赋》是文赋。
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杜牧诗歌的虚实处理和运用微妙复杂,变化无穷。 ,善于给读者创造驰骋想象和联想的广阔天地,正是古代诗歌既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奥秘所在。
A.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
B.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C.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D.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
【答案】A
10.仿照下面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出一幅图景。
要求:①围绕一个中心,造六个句子;②体现出比喻、排比和前后判断的特点。
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2-1-c-n-j-y
【答案】示例一 河曲夏夜图:天上擎起神奇的宝镜,那是诗国的月宫;地上飘着点点的灯一盏,那是赴会的飞萤;河曲舞着袅娜的倩影,那是婆娑的杨柳;草窠传来精彩的合奏,那是蟋蟀的管弦。少女似的,夏夜如此动人;清水似的,夏夜如此明澈。【版权所有:21教育】
示例二 雷电暴雨图:墨色的帷幕铺开了,那是密布的乌云;银白的光剑劈下了,那是耀眼的闪电;愤怒的战鼓擂响了,那是炸裂的惊雷;哀痛的泪水滂沱了,那是无边的暴雨;嘈嘈的大弦渐轻了,那是瓦檐的残滴;雨水在草叶中穿梭,传来蟋蟀摔破管弦的声音。
示例三 白雪松梅图:像雄狮,吼醒黎明,那是西风的赞歌;像明镜,晶莹璀璨,那是冰凌的盛典;像精灵,若即若离,那是飞雪的欢舞;像梨花,千树万树,那是落雪的严妆;像鹤顶,高洁超卓,那是红梅的芳姿;像战士,威武庄严,那是青松的身形。
11.根据下列提示,写出《阿房宫赋》中的名句。
(1)文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2)《阿房宫赋》中既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做铺垫的句子是“ , ; , ”。
(3)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统领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 , , , ”。
(4)总结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 , ; , ”。
(5)杜牧在文中告诫后人光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如果不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 , ; , ”。21教育网
【答案】(1)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2)歌台暖响 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 风雨凄凄 (3)六王毕 四海一蜀山兀 阿房出 (4)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5)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1·c·n·j·y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各选项中,对画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 庾:露天的谷仓
B.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 槛:门槛
C.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哀:为……悲伤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鉴:以……为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槛:栏杆。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南亩”指的是农田。因为南坡向阳,利于农作物生长,古人田土多向南开辟,故称。
B.“城郭”泛指城邑,城指外城的墙,郭指内城的墙。
C.“独夫”即独夫民贼,指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
D.“函谷”即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较早的雄关要塞之一,是秦国的门户。
【答案】B
3.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注意“也”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用法不同,在这里表句末停顿。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用了六组“……多于……”的句子构成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B.作者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进而质问道:“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C.作者在“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指出奢侈浪费祸害之重,委婉地提出了节俭持国的观点。21·世纪*教育网
D.文章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借古讽今,可谓意味深长。
【答案】C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答案】(1)瓦缝参差不齐,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多。
(2)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它的)族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如(1)中的关键词“参差”“帛缕”,(2)中的关键词“递”“为君”“族”。 www-2-1-cnjy-com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二鸟赋
韩 愈
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愈东归。癸酉,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见行有笼白乌、白鸜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因窃自悲: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不职干戈、耒耜、攻守、耕获之勤。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其行己不敢有愧于道,其闲居思念前古当今之故,亦仅志其一二大者焉。选举于有司,与百十人偕进退,曾不得名荐书、齿下士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乃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故为赋以自悼,且明夫遭时者,虽小善必达;不遭时者,累善无所容焉。其辞曰:【来源:21cnj*y.co*m】
吾何归乎!吾将既行而后思。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出国门而东骛,触白日之隆景。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退潼关而坐息,窥黄流之奔猛;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入幸;惟进退之殊异,增余怀之耿耿;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余生命之湮阨,曾二鸟之不如;汨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饱食其有数,况策名于荐书;时所好之为贤,庸有谓余之非愚。【出处:21教育名师】
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惟得之而不能,乃鬼神之所戏;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
(原文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 阴:水的北面
B.不职干戈耒耜 职:主管
C.且明夫遭时者 遭时:遇到好时机
D.出国门而东骛 骛:奔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阴:水的南面。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仰望天子之光明 险以远,则至者少
B.乃反得蒙采擢荐进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况策名于荐书 急于星火
D.惟得之而不能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答案】D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在文中能直接起到讽刺统治者作用的一组是( )
①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
②乃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
③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
④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
⑤余生命之湮阨,曾二鸟之不如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①陈述的是行人的神态,④描述的是作者离开长安时的沉重心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三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经历、原委以及此时此际的心境,作者是带着怀才不遇的心情离开长安的。
B.在文中,作者揭露了一种社会现实:封建统治者搜罗名花异鸟供自己享乐,谗佞的官僚到处掠夺此种珍奇异物进献给朝廷,以求得国君的宠幸。
C.作者离开长安是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选择,他在京城里连吃饭都成问题,借此表明了他的坎坷遭遇和愤激之情。
D.“庶无羡于斯类”这句话表明作者并不是真的要和鸟相比,不像鸟那样“蒙恩而入幸”,被人当作玩物。
【答案】C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行有笼白乌、白鸜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
(2)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
【答案】(1)看见路上的行人之中有用笼子装着白乌鸦、白八哥向西去长安的人,在路上喊着说:“某地方的某长官,派遣使者进献它们给皇帝赏玩。”www.21-cn-jy.com
(2)上天既然生下了我,当然也就希望我在人间做出一番事业来;为什么不同古代贤人比一比本领,却独独怅恨自己不曾取得官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如(1)中的“西”“号”以及介词结构后置句,(2)中的“盖”“期”“盍”等。 21*cnjy*com
【参考译文】
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日,我向东回归故里。癸酉日,我出了潼关,在黄河南岸休息。当时才离开长安不久,深有不逢时的感叹。看见路上的行人之中有用笼子装着白乌鸦、白八哥向西去长安的人,在路上喊着说:“某地方的某长官,派遣使者进献它们给皇帝赏玩。”当时路上的行人都躲开道路,没有敢正眼瞧一下的。于是我暗自悲伤起来:我有幸生在没有战事的年代,继承了先人的遗业,不以战斗、农事、攻守、种田等作为职守。努力读书写文章,从七岁起到现在,一共二十二年了,自己认为行为都是符合伦理道德的,从来不敢有所违背,所以说是问心无愧的,我闲居的时候,思虑前古或当今的事情,其中的一些大的事端也差不多都能铭记不忘,了然于胸。可是礼部在选拔人才时,我和百十人一同进退,但榜上无名,只好和朝廷的下级官吏一样,来期盼天子光明的照拂,有朝一日也能显达起来。如今这两只鸟,只是凭借着羽毛的奇异,并没有品德谋略承担利国利民的政治顾问、辅助教育感化人民的责任,竟被朝臣推荐、引进,荣耀到这种地步。所以写了这篇赋来痛惜自己,目的就是说明遇到好时机,即使有小的优点也能通达;如果生不逢时,即使有许多好处也不会被世事所容。辞赋的内容是这样的:
我为什么要离开长安回到故乡去!我只能踏上归路之后才思考这个问题。这里确实不能让自己生存,于是哪里有饭吃就往哪里去了。出了国都的大门向东驰行,炎炎的烈日晒得身上发烫。时不时地回过头去看那离去的长安城(心里悲伤)而流下了眼泪,又怀念那西逝的道路可能永久难回。经过潼关坐在那里暂且休息,看见了黄河水水势凶猛;感叹无知的鸟却能够蒙恩受宠;人被疏离鸟却被亲近,所遇的厚薄极其不同,增加了我心中的不平之气;那两只鸟的内心有什么好呢,只不过靠着外部的装饰来达到目的罢了。我的生命之路坎坷不平,竟然不如两只鸟儿;四处求食,从来不曾有安定的生活;天天能吃饱的好日子都能数得过来,何况在荐书上显耀着名字;当时人们所喜欢的东西就是有才能的,哪里有说我是不愚蠢的。
上天既然生下了我,当然也就希望我在人间做出一番事业来;为什么不同古代贤人比一比本领,却独独怅恨自己不曾取得官位?想得到官位却是不可能的,那是鬼神在戏弄他们;庆幸远没有到老大之年,那就大可不必羡慕那进献到朝廷去的那两只鸟儿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①。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②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杜牧》,有删改)
【注】①薄施尘露:效绵薄之力。尘露,比喻微小的贡献。②进士: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均称“进士”。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属文? 属文:阅读文章
B.侍郎以峻德伟望? ??????峻德:品德高尚
C.扬眉抵掌 ???? ????? 扬眉:眉飞色舞
D.更否,则请以赋见还 更否:还觉得不行的话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属文:写作文章。
2.下列对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以考功郎中知制诰???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多焚所为文章???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
A.两个“以”相同,两个“所”不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所”相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所”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所”不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介词,凭借……的身份/介词,因为。所:与后面动词组成名词性词语。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当初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只好流落到东都,因《阿房宫赋》被认为有“王佐之才”。
B.主司侍郎崔郾和太学博士吴武陵发现了杜牧的才华,一起推荐杜牧参加贤良方正科考试。
C.杜牧仕途较顺,多次升迁,在地方历任刺史等要职,最后升迁担任中书舍人职务。
D.杜牧写诗感情豪迈,语言直率惊人。有人把他比作杜甫,称他为“小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应是吴武陵发现了杜牧的才华,并向崔郾推荐了杜牧。“一起推荐杜牧参加贤良方正科考试”于文无据。【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2)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答案】(1)许多人都说杜牧豪放不羁,不拘细节,然而我尊重你的建议,不敢再改了。
(2)杜牧刚强、正直,有耿直的节操,敢于议论国家大事,指明和陈述其中的利弊得失特别中肯。
【参考译文】
杜牧,字牧之,是京兆人,善于写文章。开始时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到东都洛阳,当时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骑着劣马拜见崔郾说:“您因为德高望重,替明君选拔人才,我岂敢不尽绵薄之力!前几日偶尔见十几个文士,眉飞色舞,拍掌称快,共同阅读一卷文章,我一看,原来是考生杜牧写的《阿房宫赋》。这个人是辅佐君王的人才。”接着拿出文章朗诵起来,崔郾大加赞赏。(吴武陵)说:“请您给他第一名!”崔郾说:“已经有别人了。”(吴武陵)说:“如果不行,就给第五名。还不行的话,就把赋还给我!”言辞面容很严肃。崔郾说:“许多人都说杜牧豪放不羁,不拘小节,然而我尊重你的建议,不敢再改了。”后来(杜牧)又考中贤良方正科。沈传师上表请求让杜牧担任江西团练府巡官。(杜牧)又担任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他升迁为侍御史,多次升迁为左补阙,曾担任黄、池、睦三州刺史,凭借考功郎中的身份起草诏令,后来升中书舍人。杜牧刚强、正直,有耿直的节操,敢于议论国家大事,指明和陈述其中的利弊得失特别中肯。死时五十岁,死前自己撰写墓志,焚烧了所写的许多文章。他写诗感情豪迈,通常语出惊人。认识他的人都把他比作杜甫,所以用“大杜”“小杜”来区别他们。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骊山作
杜 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傍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本诗颈联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答案】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请简要概括本诗的主旨。
【答案】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致断送天下的愚蠢。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诫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解答本题要在第1题的基础上进行。既然颈联和《阿房宫赋》中的某一句或几句内容一致,那么本诗和《阿房宫赋》表达的中心意思相近,抓住这一点进行概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