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8课 项羽之死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项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应和(hè) ????? ?麾下(huī)??? 乌骓马(zhuī)?? 慷慨悲歌(kǎi)
B.田父(fù)? ?? ??瞋目(chēn)?? 歌数阙(què)??? 所向披靡(mǐ)
C.创伤(chuāng)? 叱咤(chì)??? 壁垓下(ɡāi)???? 审时度势(dù)
D.骠骑(jì)?? ??? 自刎(wěn)??? 虞美人(yú)????? 声名狼藉(jí)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溃败 骏马 ?? 漫朔 ? 壮士扼腕
B.奔逝 ?????? 气慨????? ??刈旗 ???? ? 泣下沾襟
C.嘱托 ?????? 陨落????? ??戮力????? ? 暗然神伤
D.凭借 ?????? 莅临????? ??愧怍 ???? ?舐犊情深
【答案】D
【解析】A项,朔—溯;B项,慨—概;C项,暗—黯。
3.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 ? 壁:设营驻守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 东:东面
C.期山东为三处????? ?????????? 期:约定
D.汉军皆披靡?? ???????????? ?披靡:溃散
【答案】B
【解析】东:向东(行军)。
4.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B.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C.期山东为三处
D.项王瞋目而叱之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然今卒困于此
B.辟易数里
C.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D.善刀而藏之
【答案】A
【解析】B项,辟—避;C项,伏—服;D项,善—缮。
6.下列各项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项王乃大惊曰
A.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B.汉军乃觉之
C.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答案】A
【解析】A项和例句中的“乃”都是副词,译为“于是、就”;B项,副词,译为“才”;C项,副词,译为“仅仅”;D项,代词,译为“你的”。
7.对下列各项中文言特殊句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②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③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D
【解析】①是定语后置句;②是省略句,“饮”后面省略了“于”;③是判断句;④是宾语前置句。
8.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人生在世,谁都不可能不历经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卷土重来。
B.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义正词严,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不得不服从了。
C.部队溃败后立即开展整风运动,决心以破釜沉舟的精神,多打胜仗,搞好群众工作,开发根据地。
D.封建时代的读书人一旦中举,不会稍事停留,一定会衣锦夜行,赶紧回家报喜。
【答案】D
不当。
9.请仿照画线句,以司马迁为对象再写一个句子。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答案】如果没有司马迁实地考察,搜集史料,没有他忍辱负重的坚持不懈,发愤著述,哪里会有史家绝唱《史记》的流传!
【解析】这是一道并列关系的类举型仿写题。仿写的句式,必须符合:如果没有……没有他……哪里会有……。内容是说明谁经过怎样的努力取得怎样的成绩。本题要求以司马迁为对象。
10.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三个人物,按要求写一段文字。
《荆轲刺秦王》里的荆轲
《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廉颇
《项羽之死》中的项羽
要求:(1)开头必须用到“人性是有缺点的”这句话,且要用到上面提到的三个人物。(2)对人物形象作出合理的分析概括,且使用因果或假设分析。(3)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4)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5)不少于200字。
【答案】人性是有缺点的,纵其功高盖世,也无法遮掩白璧上的微瑕。荆轲虽然谋略周详又忠心耿耿,但他鲁莽草率,自己所约之人未至,恐太子丹见疑,便草草入秦,以致事业未成;廉颇虽然武力高强又战功显赫,但他心胸狭窄,想与蔺相如比功劳比地位,若非闻蔺相如一言,恐怕两虎共斗,势不俱生;项羽虽然英勇过人又所向披靡,却刚愎自用,最终丢失霸业,乌江自刎。人性的弱点,人皆有之,我们不能苛求完美,但要将人性的弱点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这就需要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在做事时尽力摆脱这些弱点,不被其左右,方能成功。
其他的要求如因果或假设分析、排比的修辞手法等也要正确运用。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足王也 王:称王
B.汉军至,无以渡???? 无以:没有办法
C.籍独不愧于心乎? ???独:唯独
D.马童面之?????? 面:面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独:岂,难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
B.江东: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为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习惯称自此以下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该地区在长江的右岸,故又称江右。
C.“籍”是项羽的名。按照古代称谓习惯,名用来自称。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
D.司马:殷商时代始置,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江右”错,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东在长江以东,故称江左。
3.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B.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C.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D.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答案】B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记叙了项羽乌江自刎,主要刻画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B.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项羽对亭长说的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
C.在生与义的抉择下,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的笑。
D.故人追之、认之,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两两对比,何等鲜明!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知恩图报的豪侠性格。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知恩图报的豪侠性格”错,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答案】(1)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
(2)于是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如(1)中的关键词“纵”“王”“之”,(2)中的关键词“购”“邑”“德”。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论范增
苏 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然者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此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人君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周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②;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知,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知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有删改)
【注】①卿子冠军: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援救赵国,途中,宋义畏缩不前,被项羽矫诏杀死。②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 间:离间。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稍:稍微。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本:根本,本质的东西。
D.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 ?? 比肩:并肩,引申为地位相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稍”:渐渐。
2.依据文意,作者确认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的主要依据是( )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B.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
C.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D.(义帝)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
【答案】C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范增既不能促使项羽抓住机遇除去刘邦,又没有帮助项羽抢在刘邦之前进军关中,更没有阻止项羽弑杀义帝。所以作者评价时说范增“陋矣”。
B.作者认为项羽怀疑范增是两人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两人初期的政治地位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伏笔,后来政治主张上的巨大分歧又加剧了这个矛盾。
C.作者分析问题时,能从两方面着眼。比如作者认为项羽先有怀疑范增之心,陈平的离间计才能发挥作用;又比如从一方面指出范增浅陋,从另一方面又指出范增也是人中豪杰。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多次运用引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因果关系不成立。范增没有见微知著,没有审时度势……所以作者认为范增“陋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
(2)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3)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答案】(1)范增离去是对的;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了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
(2)义帝的生死存亡,岂止关系到楚国的盛衰成败,也和范增的祸福密切相关。
(3)意见一致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时机,却想依靠项羽成就一番事业,(见识)浅陋啊!
【参考译文】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暗中勾结,渐渐剥夺了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成为定局,君王好自为之吧,希望能让我这把老骨头回乡务农!”回乡时,还没到彭城,背上痈疽发作就病死了。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对的;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了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既然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最终因此失去了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周易》说:“能洞察事情的发展趋势大概很神明吧?”《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雪珠。”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宋义的时候。
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子熊心;诸侯背叛他,因为他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际上是主要谋划者,义帝的生死存亡,岂止关系到楚国的盛衰成败,也和范增的祸福密切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却能够长久生存的道理。项羽杀宋义,就是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本源。难道还要等到陈平(使用反间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能够乘机而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是贤明的君主。只派遣沛公入关,却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发现了宋义,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如果不是贤明之君能像这样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宋义,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服从(楚的指挥);中途杀义帝,一定不是范增的本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本意,他必然极力劝谏却没有被接受。不听取他的忠告又杀死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在项羽杀宋义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刚毅果敢的大丈夫吗?范增已经七十岁,意见一致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时机,却想依靠项羽成就一番事业,(见识)浅陋啊!虽然如此,范增是汉高祖畏惧的人;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豪杰呀!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胜则兵罢 ??????? 罢:通“疲”
B.故不如先斗秦、赵??? ??????斗:使……相斗
C.乃遣其子宋襄相齐??? ??????相:辅助
D.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假:假扮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假:代理。
2.下列几句话编成四组,都表现项羽有勇有谋的一组是( )
①项羽为鲁公,为次将
②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③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
④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
⑤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
⑥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④⑤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①交代项羽的职位,④陈说当时的境况,⑥写的是诸侯军。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项羽认为,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以一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侯的军队,最后诸侯将“无不膝行而前”而臣服于他。
【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2)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答案】(1)现在(上将军)不体恤士卒却曲从私利,不是安定社稷的臣子。
(2)在城下的有十余支救钜鹿的诸侯军,没有哪个敢出兵。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如(1)中的关键词“恤”“徇”和判断句,(2)中的关键词“壁”“莫”“纵”和定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章邯已经击败了项梁军队,就以为楚国的兵力不足以忧虑,于是引兵渡过黄河攻打赵国,大败赵国。这时,赵歇为赵王,张耳任相国,都逃进了钜鹿城。
楚王召见宋义,与他议事,非常喜欢他,于是任命他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出兵救赵。其他将领都为宋义部属,号为卿子冠军。行军到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前进。项羽对宋义说:“我听说秦军在钜鹿围住赵王,(我们应该)赶快带兵渡过黄河,楚军攻打他们的外围,赵军在里面接应,必定可以击破秦军。”宋义说:“不对。现在秦国进攻赵国,打胜了,军队一定疲惫,我们可以趁他们的疲惫之机;打不胜,我们就率领大军,擂鼓长驱向西,必定能攻下秦国,所以不如先让秦赵相斗。披甲胄执兵器(打仗),我宋义不如你;但坐下来运用策略,你不如我宋义。”于是给军中下达命令说:“势如猛虎,执拗如羊,性贪如狼,倔强不听指挥的,一律斩首。”于是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去辅助齐王,亲自送他到无盐,大宴宾客。当时天寒大雨,士兵冻饿交加。项羽说:“正应该合力攻打秦国时,我们却久留而不前进。今年收成不好,百姓穷困,士卒只能吃野菜豆子,军中无存粮。况且楚王把全国兵力集中起来交给上将军,国家的安危在此一举。现在(上将军)不体恤士卒却曲从私利,不是安定社稷的臣子。”项羽就在帐中斩下了宋义的头,出帐在军中发布命令说:“宋义与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掉他!”这时,诸将都畏服,不敢有异议。于是相约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
项羽就引兵全部渡过黄河,把船沉入河中,砸破做饭的锅,烧了住处,只带三天的干粮,用以表示一定战死,不准备再回来的决心。因此一抵达就包围了王离的部队,与秦军相遇,打了多次仗,断绝了他们的通道,打败了他们,杀死苏角,活捉了王离。这时,楚兵为诸侯军中最英勇的。在城下的有十余支救钜鹿的诸侯军,没有哪个敢出兵。楚军战士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十的,楚兵呼声震动天地,诸侯军都很害怕。在攻破秦军之后,项羽召见诸侯军的将领,(他们)进入辕门,没有不跪在地上前行的,都不敢抬头仰视。项羽从此开始成为诸侯中的上将军,诸侯都听从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