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6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项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葭苇(jiā) ??赪颜(chēn)? 烽燧(suì) ?? 歌台舞榭(xiè)
B.巉岩(chán)????屏风(píng)?? 营葺(qì)? ?? 兔起鹘落(gǔ)
C.山麓(lù)? ?? 宗祠(chí)??? 彭蠡(lǐ)??? ?? 光风霁月(jì)
D.迁徙(xǐ)? ?? ?浔阳(xún)??? 汲水(jí)???? ? ?溯流穷源(sù)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屏风 深邃 镶嵌 烽遂
B.茸毛 徒劳 摒弃 铁钳
C.修茸 峭拔 讥诮 徙倚
D.空濛 戍兵 谩狂 澎浪矶
【答案】B
【解析】A.烽遂—烽燧;C.修茸—修葺;D.谩狂—漫狂。
3.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占一山之胜(形容词做名词,风景优美的地方)
B.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动词,经得起)
C.终不能加胜于赵(动词,胜过,占上风)
D.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战胜)
【答案】D
【解析】胜:形容词,尽,完。
4.下列各项中,“信”字的意义和“信造化之尤物也”中的“信”相同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C.低眉信手续续弹
D.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答案】D
【解析】例句和D项中的“信”都是副词,“确实”;A项,名词,“信物”;B项,形容词,“诚实”;C项,副词,“随意”。
5.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信造化之尤物也
B.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C.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
D.掠江东南去
【答案】D
6.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山当是其一也 ②有碑载其事
③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 ④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D
【解析】①代词,其中的;②代词,这;③副词,才;④副词,才。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白”指的是盛唐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号香山居士,又号“谪仙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B.“州治”指的是古时一州最高行政长官的官署,亦指它的所在地。旧时称地方政府所在地为“治”,类似于今天各省的省会。
C.“奉化军节度”意为奉化军管辖。军,南唐至宋朝时的区划名称。节度,这里是管辖的意思。
D.“东坡先生”指的是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李白号青莲居士,“香山居士”指的是白居易。
2.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B.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C.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D.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答案】C
里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结尾几句,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B.作者主要通过小孤山与大孤山的对比交代了大孤山的奇特之处——突兀、怪奇、杰然,突出大孤山的整体风貌。
C.作者通过对大孤山一带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委婉流露出了他志在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情思。
D.作者在记述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这样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突兀、怪奇、杰然是小孤山的整体特点,大孤山的整体风貌:拔地而起,四处空旷,别有胜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
(2)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答案】(1)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缆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
(2)(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余两人坐 延:邀请
B.降跽谢过 谢:感谢
C.过立恭宿别 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中“谢”应是“推辞”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遂扫石而坐??? 弃甲曳兵而走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乐其无已乎??? 其孰能讥之乎
D.遂与李及道士别??? 今君与廉颇同列
【答案】C
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答案】C
错误的,其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选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答案】(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作诗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本题(1)中“识”“无用”“怀”,(2)中“窍”“作”,(3)中“已而”“揖”“奈何”“与”,要着重翻译。句子整体翻译得准确、通顺,也是重点。
【参考译文】
洪武乙亥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已经八十多岁了,爱读道家的书。他的儿子立恭,会写诗。诗作都气度开阔不拘小节。他们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有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而坐。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叫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有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发现是《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人骑马经过,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未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幅《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写了上去。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作诗呢?”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说:“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我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生了一场病,没能按约前往。没过多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山水间多次游玩,快乐没有能超过这的,因此最终勉强写下它。我亲手抄录了一遍,赠送给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戊子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入蜀记
陆 游
(八月)十四日。晓雨。过一小石山,自顶直削去半,与余姚江滨之蜀山绝相类。抛大江,遇一木筏,广十余丈,长五十余丈,上有三四十家,妻子鸡犬臼碓皆具,中为阡陌相往来,亦有神祠,素所未睹也。是日,逆风挽船,自平旦至日昳,才行十五六里。泊刘官矶旁,蕲州界也。儿辈登岸,归云:“得小径,至山后,有陂湖渺然,莲芰甚富。沿湖多木芙蓉,数家夕阳中,芦藩茅舍,宛有幽致,而寂然无人声。有大梨,欲买之,不可得。湖中小艇采菱,呼之亦不应。更欲穷之,会见道旁设机,疑有虎狼,遂不敢往。”
(九月)九日。早,谒后土祠。道旁民屋,苫茅皆厚尺许,整洁无一枝乱。挂帆抛江行三十里,泊塔子矶,江滨大山也。自离鄂州,至是始见山。买羊置酒,盖村步以重九故,屠一羊,诸舟皆买之,俄顷而尽。求菊花于江上人家,得数枝,芬馥可爱,为之颓然径醉。夜雨,极寒,始覆絮衾。
(十月)二十一日。舟中望石门关,仅通一人行,天下至险也。晚泊巴东县。江山雄丽,大胜秭归,但井邑极于萧条,邑中才百余户。自令廨而下,皆茅茨,了无片瓦。权县事秭归尉右迪功郎王康年,蜀人也。谒寇莱公祠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是日重阴微雪,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遂登双柏堂、白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复,秀丽可爱。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群山环拥,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骨髓,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予自吴入楚,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而止在县廨听事之后,巴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欲穷之 ?????????????穷:看个究竟
B.苫茅皆厚尺许????? ???????? 苫:覆盖
C.权县事秭归尉右迪功郎王康年??? ??? 权:主管
D.是日重阴微雪????? ???????? 雪:下雪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权:代理。
2.下列画线的“为”的意义和用法,与“为之颓然径醉”中的“为”相同的一项是( )
A.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D.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案】C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如行云流水,涉笔成趣,尤其是所写景物和观感,简练优美,多富有诗意。
B.作者写景,常用白描与衬托的手法,如写木筏之大,从写筏子上“妻子鸡犬臼碓”等什物入手,就是很好的例子。
C.“道旁民屋,苫茅皆厚尺许,整洁无一枝乱”,“自令廨而下,皆茅茨,了无片瓦”,作者对眼前的景物作简练而深刻的勾勒,几笔就写出当地的民风的淳朴。
D.陆游看到寇莱公(寇准)的祠堂,想到自己大半生无所作为,才会有“始有流落天涯之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概括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后一句引文是写当地井邑极萧条,不是体现当地的民风的淳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妻子鸡犬臼碓皆具,中为阡陌相往来,亦有神祠,素所未睹也。
(2)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
【答案】(1)妻子儿女鸡狗以及舂米的臼、碓都有,中间有相往来的通道,还有神祠,这是向来没有见过的。
(2)做县令的可以睡觉、吃饭都在亭子中,那种乐趣简直无边,可是县令空缺,动不动就是两三年没有人肯来补缺,这是为什么啊?
【参考译文】
(八月)十四日。早晨下雨。经过一座小石山,(这座山)笔直得像从山顶一刀削去一半,跟余姚江边的蜀山很相似。行船在江上,遇到一只木筏,宽十多丈,长五十多丈,上面有三四十户人家,妻子儿女鸡狗以及舂米的臼、碓都有,中间有相往来的通道,还有神祠,这是向来没有见过的。这天,遇上逆风,(纤夫)用力拉船,从天亮到太阳偏西才走了十五六里。船在刘官矶旁停泊,这里是蕲州地界。子侄等辈上岸,回来后说:“发现一条小路,(从小路)到山后面,有一个广阔的湖,莲子菱角很多。沿湖有很多木芙蓉,几户人家在夕阳中,芦苇篱笆、茅屋房舍,仿佛是一个幽雅的地方,而且寂静得没有人声。有很大的梨,想买它,但没法买到。湖中有轻快的小船采菱角,叫他们也没有人答应。想要再看个究竟,恰好看见路旁设有捕捉野兽的工具,怀疑有虎狼,于是不敢再向前走了。”
(九月)九日。早上,去拜土地神的庙。路旁的民屋,覆盖房顶的茅草都有一尺多厚,整齐得没有一根杂乱。张起船帆,在江中航行三十里,在塔子矶停泊,塔子矶是江边的大山。从离开鄂州,到这里才见到山。买羊肉买酒,村边泊船处因为是重阳节的缘故,杀了一只羊,几条船分买了,不一会就卖完了。向江边的人家索取菊花,得到了几枝,芳香可爱,(对菊饮酒)因此就喝得醉了。夜里下起雨来,非常寒冷,这才开始盖被子了。
(十月)二十一日。在船中望石门关,才能通过一个人,真是天下最险的地方。晚上船停泊在巴东县,大江和山川都很雄伟壮丽,远远超过了秭归,但街市上很萧条,县城里才一百多户人家。县令办公的地方以下都是茅草屋,没有一片瓦。代理县尉的是秭归的县尉右迪功郎王康年,是四川人。拜见寇莱公(寇准)祠堂,登上秋风亭,亭下是长江和山岳。这一天浓云密布下着小雪,再看亭子的名字,使人怅然若失,才有流落天涯的感慨。于是又登上双柏堂、白云亭。堂下原先有寇莱公所栽种的柏树,现在已经枯死了,然而南山峰峦很多,秀丽可爱。白云亭是天下幽奇绝妙的地方,群山环围着,古木繁密茂盛,往往都有二三百年的树龄。亭栏外面有两条瀑布直流进山涧中,激溅起的水花宛如珠玉纷飞,冷气侵入骨间。下面是慈溪,奔流着与长江会合。我从吴地(江浙)进入楚地(湖北),行程五千余里,经过了十五州,所见的亭台胜景,没有超过白云亭的。而且(白云亭)只在县尉办公之地的后方,巴东知县一点公事也没有,做县令的可以睡觉、吃饭都在亭子中,那种乐趣简直无边,可是县令空缺,常常就是两三年没有人肯来补缺,这是为什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