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虞美人-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虞美人-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27 09:3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第14课 虞美人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辨别  筹码  颠簸  雕阑玉砌
B.忽略  题词  肄业  痛心疾首
C.联手  召唤  惆怅  屈意逢迎
D.朱颜  伏法  寂寥  对薄公堂
【答案】B
【解析】A项,“雕阑玉砌”应为“雕栏玉砌”;C项,“屈意逢迎”应为“曲意逢迎”;D项,“对薄公堂”应为“对簿公堂”。
2.下列各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B.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C.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
D.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
【答案】C
3.下列对李煜《虞美人》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亡国之君屈辱生活的延续,并引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慨叹。
B.在前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则指向人事之沧桑无常。
C.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不仅显示出愁思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思的汹涌,形象地传达出词人的故国之思和人生无常的悲伤和感慨。
D.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到问人,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的艺术结构,使作者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动人的美感效应。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D项,“激越的音调”表述不准确,全词的基调是凄楚哀婉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     了:了结,终止
B.雕栏玉砌应犹在     雕栏玉砌:指所在的羁押处
C.只是朱颜改       朱颜:指词人自己的容颜
D.问君能有几多愁     君:你
【答案】A
5.将下面的句子排列顺序,使之衔接自然,语意连贯。
①李煜生于江南,这里的青山绿水孕育了他多愁善感的气质、多才多艺的灵性。
②因此,他往往能将丰富的内容融入看似平常的句子里,善于概括出人生中一些典型的、共同的、容易打动人心的东西,如喜怒哀乐、离情别绪、人生愁恨等,引起读者共鸣。
③而在位期间优游流连于感情漩涡的经历又使他对一草一木、春花秋月皆有独特的感受。
④不管是亡国遗民,漂泊游子,被贬官吏,还是怀人相思者,读了他的词都能发出感慨或借他的词句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⑤读者不容易觉出彼此之间有什么不同而产生感情上的差距。
正确顺序为(只填序号):
【答案】①③②⑤④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通读所给句子可知,这段话重点说的是李煜的经历对他的作品的影响。按照由词人到词作,再到影响的逻辑顺序,①应排在首位。根据①中的“孕育了他”和③中的“又使他”可知,③应在①后,说的是李煜的经历对他写词的影响。②是总结句,排在①③后,指出李煜的词作的特点。④⑤说的是李煜的词对读者的影响,应排在最后。按照句意,⑤应在④前。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的顺序:①③②⑤④。
6.李煜的《虞美人》可以想象成五个电影镜头,前四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补写最后一个。要求:①按照词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
【场景】深院小楼 春夜 月明
【人物】李煜
镜头一:李煜凄苦地披上外衣,走上小楼,天上挂着一轮圆月,院子里的花正在开放。
镜头二: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手臂上,他陷入痛苦的回忆中。
镜头三:(黑白片)南唐宫殿中,规模盛大的歌舞正在上演,舞女娉婷,千娇百媚;南唐后主李煜与众臣纵情欢娱,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镜头四:南唐的宫殿女墙颓坏,宛囿花草荒芜,一片萧条……
镜头五:
【答案】李煜垂手扶栏杆,俯瞰小院外,一两朵桃花在风雨中飘飘摇摇,那载着落红的溪水流向远方,目睹此景,李煜想起自己的人生际遇,不由一声长叹。
7.根据下面所给的材料,在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20
个字。
李煜即位后,朝中亦不乏硕才俊士,如:萧俨、陈乔、徐铉、韩熙载等,但由于李煜摸不透他们的脾气, ① ,最典型的就是韩熙载。韩熙载是南唐三朝老臣,但因为他是北方人,始终没有得到重用。李后主刚即位时,猜忌心很重,鸩杀了很多从北方来的大臣, ② 。李煜对韩熙载的放荡行为很不满意,就派画家顾闳中潜入韩家,仔细观察韩的所作所为,然后画出来给他看。这幅画今天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画名就叫“韩熙载夜宴图”。如此精美传神的图画,背后折射出来的却是当时南唐君臣彼此不信任的尴尬状态。可惜的是, ③ ,最终在凄凉中死去。
【答案】①所以不能做到知人善任? ②韩熙载为逃避李煜的猜疑而故意纵情声色 ③韩熙载还是没有被李煜重用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作答本题需要先把文段大意看懂,然后再根据前后内容安排句子。如第①空,前面有“由于”,所以后面应该是结果,再根据后面的内容来看,这句要表达的是李煜不能知人善任。第②空,因为李煜杀了很多北方来的大臣,所以韩熙载为了躲避被杀的命运,也只能表现出不务正业,若知韩是故意这样表现的,此句内容就容易填写。第③空,由后面的内容可知韩在凄凉中死去,这说明他还是没被重用。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虞美人》一词中,作者追问美景何时结束的句子是“      ?      ”。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的《虞美人》中用了这两个意象的诗句是“      ,      ”。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        ?       ”。
【答案】(1)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2)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这两句话说的是“回首”“故国”,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宫女都老了,过去的美好都不在了。实际上抒发的是李煜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解析】作答此题时,要抓住关键词“雕栏玉砌”“朱颜”来理解,“雕栏玉砌”不仅指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也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朱颜”既指南唐旧日的宫女,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案】这两句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句中运用了比喻、夸张、设问的修辞手法,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解析】第一问,结合词人的经历和全词内容可知,这句词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第二问,分析它好在哪里,可以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来分析,这句词运用了比喻、夸张、设问的修辞手法,用“春水”比喻愁绪,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说愁绪像流水一样汹涌浩荡、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平乐
李 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砌下落梅如雪乱”一句中的“乱”字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案】“乱”字表面指落梅的纷乱,深层则指主人公愁思的纷乱。这种寄情于物的写法,将离愁别恨引发的内心的迷乱不安表现得精练、形象、传神。
2.这首词的结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化用了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一诗中“恨
如春草多”一句,试结合作品分析李煜化用的新意所在。
【答案】杜牧的“恨如春草多”是静态的比喻,而李煜将其拓展到了“更行更远还生”的动态境界,将春草一样的“离恨”与行人远去的情景结合起来,写出了离愁别恨生成、增长的过程,生动形象,别有新意。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道题属于评析型题目,可以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角度来评析。杜诗和李词都将恨比作春草,不同的是杜诗展现的是静态,李词展现的是动态,作答时只要能抓住这点不同来进行分析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
李 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别时容易见时难”化用了  的诗《无题》中的“      ”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有双层含意:?????????????。
【答案】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①水流花落春归;②比喻自身面临的厄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别时容易见时难”一句化用了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理解“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双层含意时要结合词人的身份与处境,这句词表面是指流水落花的景色,实际上写的是自身的命运。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词人以景起笔,由景及情,将梦与现实、欢乐与忧思结合在一起,抒发了亡国后的悲哀与无奈。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长相思
李 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一重山,两重山”和“菊花开,菊花残”这两句分别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表现主题的?请简要回答。
【答案】这首词的主题是相思。“一重山,两重山”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表达作者与他所思之人距离的遥远,“菊花开,菊花残”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表达作者与他所思之人分别的长久,从而表达出相思之情的深重。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题干中的提示语是“角度”,调动知识储备,思考描写角度有哪些,然后看这两句分别运用了哪些角度。
2.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也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你认为呢?请结合词中的意象作简要回答。
【答案】示例一 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这首词以远山、烟水、枫叶、菊花、塞雁等共同构建了一个清冷的深秋,在这样的深秋中,相思愈发沉重,内心更为凄冷。
示例二 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相思枫叶丹”喻示着相思的热烈,正因为心里装着所思念的人,所以内心是温暖的。反衬羁旅的愁苦,表达了对家乡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点明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答时要先给出明确的观点,然后围绕自己的观点,结合词的内容进行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欧阳修向来注重炼字,请简要赏析这首词开篇两句“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残”与“细”二字的妙处。
【答案】“残”写出了梅花之凋零,“细”写出了柳条之初生。“残”“细”既交代了作者出行的时间——初春时节,又浸透着浓郁的凄凉之意,饱含着离别的浓浓愁情,为整首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先给出这两个字的意思,然后联系这首词的感情进行阐述。
2.“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用了李煜《虞美人》中的哪两句?试比较两者在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答案】化用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修辞手法相同: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都以水喻愁,将满腔愁绪比作江水,表现愁绪之多,绵延不断。抒情效果不同:欧阳修的词借迢迢春水表达了渐行渐深的离愁别绪,画面真切,意境优美;李煜的词则借一江春水表达了国恨家仇的忧伤情感,境界开阔,意境深远。
作者感情不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