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李凭箜篌引-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李凭箜篌引-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27 09:3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第13课 李凭箜篌引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女娲(wā)  泣露(qì)  箜篌(hóu)  歌行(xíng)
B.芙蓉(fú)  奢望(shē)  昂然(áng)  纠缠(jiū)
C.倚靠(yǐ)  神妪(qū)  巨擘(bò)   谦恭(gōng)
D.颓然(tuí)  战栗(lì)  突兀(wù)   雕琢(zhuó)
【答案】C
【解析】“妪”应读作yù。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李贺的诗歌描写了一个个???????????的意境,有羲和敲打着的发出玻璃声的太阳,满布寒霜而敲不响的战鼓,老兔寒蟾泣成的天色,把我们带入梦幻世界。
②唐诗高峰之后,宋人??????????,开启了好议论、重理趣、以文为诗、追求平淡的诗歌发展方向。
③陆游继承陶渊明、李白、杜甫等大家的传统,根植于自己的生活实践,在平易晓畅中呈现出一种????????????之气。
A.光怪陆离 自出机杼 恢宏大度
B.波谲云诡 别出蹊径 踔厉风发
C.光怪陆离 别出蹊径 踔厉风发
D.波谲云诡 自出机杼 恢宏大度
【答案】C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在描绘李凭弹奏箜篌给人们的感受、乐声的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是驰骋自己大胆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
B.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动之物,调动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
C.“芙蓉泣露香兰笑”,这样的描写也不一般。可以看到李贺奇异的想象,有着意象新奇的艺术特色。诗人在这首诗中的联想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它的跳跃性很强。
D.诗人的思维活动时而地下,时而天上;时而动物,时而植物;时而神人,时而天帝。他叙述的脉络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随着诗人想象的流动,想象所至,笔之所至,故而使人难以把握诗中描写的音乐美。
【答案】D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  。  ,  ,  。李贺通过色彩意象的组合创造出的意境氛围是多种多样的。
①犹如华彩乐章中的高潮部分,成为全诗意境凸现的点睛之笔
②充分发挥色彩营构意象、表情达意的功能,并使它在创造意境上起到重大的作用
③李贺诗歌中色彩的最独到之处,就是把色彩这一形式因素纳入诗歌的总体艺术构思之中
④都是一首诗中最精彩传神的警句
⑤他的作品中很多描绘色彩和色彩意象的诗句,如“剑光照空天自碧”“雄鸡一声天下白”等
A.③②⑤④① B.③④⑤②① C.⑤②③①④ D.⑤④①③②
【答案】A
【解析】由⑤中的“他的作品中”可知,⑤不能排在首位,因为“他”指代不明,故可排除C、D两项;由句意可知②紧承③,④①紧承⑤,故可排除B项。
5.中唐诗坛上出现的《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以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了神奇的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比较这两首学过的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表现手法的选择上来看,《琵琶行》主要用           ,写琵琶女弹奏前试弦调音是“转轴拨弦”,弹奏时是“低眉信手续续弹”;而《李凭箜篌引》主要用           ,通过幻想境界的瑰奇,烘托了箜篌奇异美妙的声音。
(2)在表现内容的侧重上来看,《琵琶行》主要是突出表现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对音乐的精妙描写只是为表现琵琶女服务的。《李凭箜篌引》主要是突出表现           。
【答案】(1)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2)弹奏箜篌者的高超技艺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抓住所学不难得出答案,《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前试弦调音、弹奏琵琶都是直接描写的;而《李凭箜篌引》中,则通过想象表现了箜篌弹奏者技艺的高超,是侧面描写。《李凭箜篌引》中,描写幻想境界的瑰奇主要是为了突出箜篌弹奏者的高超技艺。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请以此为出发点简要赏析五、六两句。
【答案】“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写声音的清脆,“凤凰叫”写乐音的和缓,“芙蓉泣露”写乐声的惨淡,“香兰笑”写乐声的清丽。这两句的描写有形神兼备之妙。
2.诗人在表现李凭演奏技艺的高超时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使用了侧面烘托、通感、夸张等表现手法。本诗没有对李凭的技艺进行直接的评判,只是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对乐声及其效果进行摹写。“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等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石破天惊逗秋雨”等句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学生作答此类题目,应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判断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如抒情方式、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运用该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答案】CE
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案】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杜诗描写沦陷后长安的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②。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琴名,这里泛指名贵的琴。②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诗的颔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案】“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解析】首先是结合诗的题目“听蜀僧濬弹琴”。其次,“一挥手”是一动作,“挥手”而着一“一”字,可见潇洒,但与“弹琴"结合起来当指弹琴的动作;“万壑松”前因有“如听”一词,故所指当为琴声。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案】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解析】联系名篇《琵琶行》中描写音乐效果的名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可得出本题中二句是写诗人沉醉之态,衬托出琴声动人的魅力。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听颖师弹琴
韩 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1.请分析末两句是如何写琴技之高超的。
【答案】诗人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自己听琴的感受来写弹者琴技之高超。琴声一会儿把诗人带入欢乐的天堂,一会儿把诗人置于悲苦的地狱,如同把冰和炭一起放入听者的胸中,使人难以经受感情上的强烈波动,从而写出了琴声扣人心弦,写出弹者琴技之高超。
2.请比较这首诗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描写音乐方面的异同。
【答案】同:①两首诗都是用一系列的比喻把诉诸听觉的音乐声调的高低、旋律的缓急转化为视觉形象,将抽象的事物写得生动形象,极具感染力;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异:这首诗前十句从正面描绘声音,后八句则通过自己听琴的感受从侧面渲染琴声的优美动听;《李凭箜篌引》主要为侧面烘托。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手法的鉴赏能力。本题要求比较高,一是对《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的手法要了解,二是对本诗中描写音乐的手法要了解,三是要指出异同,并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 歌
李 贺①
鸦翎羽箭山桑②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③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注】① 李贺:公元808年遭谗落第回到家乡,此诗写于落第回乡之时。②山桑:桑树的一种,木可制弓。③麻衣:旧时举子所穿的麻织的衣服。黑肥:衣上的污垢。
1.诗歌的前四句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心情状态?
【答案】身处逆境中仍豪放、洒脱、乐观的心情状态。
【解析】由这四句中的关键词“仰天”“冲”“歌”不难把握诗人豪放、洒脱、乐观的心态。
2.简析“枯荣不等嗔天公”一句中“嗔”字的妙处。
【答案】“嗔”是“发怒”的意思,自己与别人的不同遭遇(“枯荣不等”)令人沮丧、懊恼,造成这种不公平命运的“天公”理当受到责怪,从而表达出诗人志向远大,看到社会不公平就会心生愤慨的情感。
【解析】鉴赏关键字词的妙处需从其表达内容、情感等角度组织答案,必要时要结合其写作背景。
3.诗歌的最后两句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答案】诗歌的最后两句写柳树转眼间就枯木逢春,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这表明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从而借景说理,生动地说明天道无私,人应该乐观向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