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12课 阁夜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元宵(xiāo) 蜉蝣(fúyóu) 枕藉(jiè) 戌时(wù)
B.桂棹(zhào) 打更(gēng) 讣告(fù) 迂腐(yū)
C.歼灭(jiān) 忖度(duó) 寂寥(liáo) 抻面(chēn)
D.恫吓(dòng) 雨霁(jì) 尴尬(gà) 怙恶不悛(quān)
【答案】A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帷幕 天涯 雪霁 寒宵
B.摇曳 夔州 夷歌 渔樵
C.漫天 感慨 凄惨 怆然
D.顿挫 萧瑟 寂廖 对仗
【答案】D
【解析】“寂廖”应为“寂寥”。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岁暮阴阳催短景 景:景色
B.天涯霜雪霁寒宵 霁:雪止
C.三峡星河影动摇 动摇:摇曳不定
D.人事音书漫寂寥 漫:徒然、白白地
【答案】A
【解析】景:日光。
4.下列对《阁夜》一诗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和典故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五更: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段,夜里的每个时段被称为“更”。五更在寅时,相当于现在3—5点,这时鸡打鸣,人逐渐从睡梦中清醒,迎接新的一天。
B.鼓角:战鼓和号角,二者都是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
C.夷歌: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为“夷”,也泛称周边的民族为“夷”。诗中的“夷歌”指的是当时东方民族的歌谣。
D.卧龙:比喻隐居尚未显露才能的人,诗中指诸葛亮。杜甫常借用诸葛亮的典故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答案】C
【解析】诗中的“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5.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将序号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①杜甫的忧生,主要表现在生不逢时的忧患。
②他的诗所具有的认真的个性也使他难于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
③杜甫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
④这就使他在诗中时时流露出这种忧患来。
⑤这个时代未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干、实现理想的环境和机会。
⑥比如杜甫的《铁堂峡》:“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它最能说明此种忧患心态。
【答案】①③⑤②④⑥
⑤②④⑥。
6.根据题目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和《登岳阳楼》两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如《登高》中的“ , ”,《登岳阳楼》中的“ , ”。
(2)杜甫在《旅夜书怀》中描绘雄浑阔大的境界的句子是“ , ”。
(3)杜甫《阁夜》中,点明时间,流露出时光飞逝之感和自伤漂泊之意的句子是“ , ”。
【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2)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3)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这是一道理解性默写题,要根据提示来选择诗句,还要注意不写错别字,如“作客”“景”“霁”“宵”。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阁 夜
杜 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结合诗歌内容,理解“催”“天涯”“寒”等词语的含义。
【答案】首联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催”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时光流逝。“天涯”指夔州,又有诗人沦落天涯之意。“寒”指天寒地冻,对于贫困交加的杜甫来说,也指他心境凄寒。
和深层含义。
2.从整首诗来看,诗人感慨万千。诗人共有哪几种感慨?请简要概括。
【答案】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对客居天涯的感慨;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叹;对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感慨和无奈。
【解析】作答本题,可以逐句逐联分析,如首句“岁暮阴阳催短景”说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了,表现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秦州杂诗(其七)
杜 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注】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属国:“典属国”,指唐朝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国后,任典属国。
1.请简要赏析颔联“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答案】颔联描绘了云无风却飘出了边塞,月不夜时就照临险要边关的情景。此联赋中有兴,景中含情,不但表现出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
2.诗的最后两句“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中,诗人想“望”的是什么?而实际“望”到的是什么?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诗人想“望”的是平定叛乱凯旋的战士以及唐朝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然而所能“望”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高山和一片衰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安定的渴求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的能力。对“望”的理解要联系全诗,诗人想“望”的和所“望”到的不一样,通过这种反差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安定环境的渴望。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二人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做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答案】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的风格,清新、俊逸。
【解析】回答此题要注意诗句的具体意思,“无敌”指的是李白诗的地位,“飘然”“不群”指的是李白诗的思想情趣,“清新”“俊逸”指的是李白诗的风格。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此联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诗人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解析】分析感情时要联系诗题中的“忆”字。分析手法时要注意这句是写景诗句,要突出景和情的关系。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主要抒发了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
的语言概括出感情特点。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案】示例 ①“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②“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③“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
【解析】本题要求分别简析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题之前要读懂诗歌内容,而读懂诗歌内容对每一个词、每一句诗的理解都是关键。首联“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其中的“万里”是指什么? 如果本诗的主题为“月下乡思”,那么“万里”可以理解为与故乡有“万里之遥”。“六上弦”,第六个上弦月,点明已是春季时节,又暗指困于瞿塘已有六个月之久。颔联“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的大意是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清辉常常弥满青天。颈联“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意思是天气清爽无风,衣襟配合着静止不动,月亮高挂天空,正对着泪脸高悬。尾联“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二句,写夜深了,诗人看到"南飞"的乌鹊停落在江边。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泊岳阳楼下
杜 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千里,山城高耸。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C.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庄子?秋水》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E.本诗沉郁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答案】DE
2.《泊岳阳楼下》与《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的内容,《泊岳阳楼下》仅用“留滞”与“艰危”二词分别略作点染;《登岳阳楼》则以年老病弱、亲故凋零、漂泊异乡具体写境遇之困顿,又以关山之北兵戎未息写时局之动荡,从而表达对艰危时局的深深忧虑。异:《泊岳阳楼下》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料,但诗人临危弥坚、报国豪情高涨,仍期待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登岳阳楼》虽在自身境遇困顿不堪中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但诗中无论是“昔闻”“今上”之感慨,还是年老漂泊之感伤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都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故只能凭轩远望,涕泗横流。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相同点要联系创作背景,这两首诗都写于唐大历三年,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时所作。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弱,漂泊异乡,同时还在关注时局发展,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不同点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来分析。《泊岳阳楼下》中“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可以看出诗人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气不馁。而在《登岳阳楼》中,侧重表现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更多的是诗人流露出来的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