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修葺/提纲挈领 拮据/佶屈聱牙 翘楚/翘首以待
B.悭吝/草菅人命 喘息/不揣冒昧 蹊跷/另辟蹊径
C.糟糠/沆瀣一气 沮丧/含英咀华 纰缪/未雨绸缪
D.熨帖/钟灵毓秀 瑕疵/睚眦必报 伺候/伺机而动
【答案】B
【解析】A.qì/qiè,jié/jí,qiáo。B.qiān/jiān,chuǎn/chuǎi,qī/xī。C.kāng/hàng,jǔ,miù/móu。D.yù,cī/zì,cì/sì。
2.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象芴???????????????????? 枇杷??????????????? 亭亭如盖
B.门扉???????????????????? 斑驳??????????????? 喜不自胜
C.渗漉???????????????????? 逡巡??????????????? 珊珊来迟
D.篱笆???????????????????? 归宁??????????????? 逾疱而宴
【答案】B
3.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迨诸父异爨 异爨:不同用一个灶头,意思是分了家。
B.往往而是?????? 往往:常常。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束发:表示初成年,15岁。
D.余扃牖而居?? 扃牖:关闭窗户。
【答案】B
【解析】往往:到处。
4.下列各句中的“得”与“轩凡四遭火,得不焚”中“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又北向,不能得日
B.吾得兄事之
C.未得与项羽相见
D.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答案】C
【解析】C项与例句中的“得”都是“能够”之意。A项,得到。B项,必须,应该。D项,得到。
5.下列画线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算而今重到须惊 B.寒水自碧
C.中原北望气如山 D.借书满架
【答案】C
6.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C.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答案】C
【解析】“乳”,名词做动词,喂奶,哺育;其余均为名词做状语。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妪,先大母婢也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A.两个“先”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B.两个“先”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
C.两个“先”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 D.两个“先”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
【答案】D
【解析】先:以前;对已去世的人的尊称。为:介词,对;动词,是。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散文家。他的散文取法于“唐宋八大家”,有较大成就,时人对他有“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的赞誉。
B.“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一般选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C.“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初一”称“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用作对对方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
【答案】D
【解析】“先”是对已故的人的称呼。
9.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三讲”之后,广大干部的思想觉悟大幅度提高,实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指日可待。
B.他走在田间的小路上,望着丰收在即的庄稼,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在希望的田野上》。
C.姑娘们亭亭玉立,引来了无数羡慕的目光。
D.锣鼓一响,灯光变暗,剧场里万籁俱寂,剧幕拉开,演出开始了。
【答案】D
【解析】“万籁俱寂”与前面的内容相矛盾。
10.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而在传递这种感情时,往往又不是直截了当,总是极尽委婉曲折之能事
②归有光可谓深谙此道
③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古人在吟诗作文时总是想方设法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情感氛围
④或哀婉凄切,或闲适欢愉
⑤或托物以言志,或借景以遣怀,或即事以抒情,使人如品佳茗,久久难忘
⑥他在《项脊轩志》中正是将那种“可喜”“可悲”之情不留痕迹地融入了写景叙事当中
A.③④①⑤②⑥ B.③⑤②④①⑥ C.③④①②⑥⑤ D.⑥⑤②③④①
【答案】A
11.根据《项脊轩志》的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句话。
示例:生活,就是项脊轩中的桂影书香,虽平常但也平静,平静中自有珊珊可爱之处。
【答案】生活,就是项脊轩中的凡人琐事,多可喜亦多可悲,可悲中自有浓浓思念之情。
【解析】注意分析例句的格式及所写的内容与文章的关系。比如“平静”“可爱”等词语体现出项脊轩的特点等。
12.某班为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将举办古诗文朗诵比赛,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拟写一段串联词。要求关涉以下作品的内容,衔接连贯自然,有文采,100字左右。
串词(《琵琶行》结束,《项脊轩志》即将开始):
【答案】就是这样一种声音,缓缓流过每一个人的心田。它流过了沧桑,流过了风雨,流出了深切的哀伤,也流出了无奈的渴望。也总有一样事物,如清澈的音乐声,能触摸到人心里最柔软的角落。归有光的项脊轩就是他一生深情的寄托。下面请××同学为大家朗诵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对下列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当南日 当:挡
B.迨诸父异爨 迨:及,等待
C.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收效
D.令人长号不自禁 号:号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号:哭号。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于”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鸡栖于厅
C.然余居于此 D.室西连于中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项,介词,和。其他三项都是介词,在。
3.下列各项中,不是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尝居于此
C.先妣抚之甚厚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答案】C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屋,伴随作者经历了成长中的一些人和事,见证了归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苍凉悲切,表现了作者的沉重慨叹。
B.对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来说,哪怕是母亲一个因爱而呵斥的眼神都是极可贵的,然而归有光却无法拥有,他只能在老乳母的追忆中睹物思母,聊以填补这片空缺的感情。
C.祖母对这个过早失去母爱的孙子十分疼爱,去轩中看望孙子,希望归家能在中道而衰的时候出现一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而这希望便落在了作者身上。
D.“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者写“悲”时,把自己的感情与所叙的事件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情调。如写祖母一节,“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出了作者对祖母刻骨铭心的哀思。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D项,“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是写作者对母亲的哀思。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答案】(1)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怎么整天默默地待在这里,像个女孩子一样呀?
(2)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孺人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②。冬月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③。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④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孺人:大夫的妻的封号,明代为七品官之母或妻的封号。 ②若不谋夕:好像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指好像形势危急,难以预料。③洒然:整齐貌。 ④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十六,来归 归:女子出嫁
B.喑不能言 喑:哑,不能说话
C.室靡弃物 靡:无
D.遇僮奴有恩 遇:遇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遇:对待。
2.对下列两组词语中画线词的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世乃有无母之人 ②辍耕之垄上
③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 ④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A.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也相同。
B.两个“之”不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不同。
D.两个“之”不同,两个“以”也不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①“之”为助词,相当于“的”;②“之”为动词,意为“往、到……去”;③“以”为介词,拿、用;④“以”为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B.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C.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D.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答案】B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
【答案】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关心爱护女儿,更加想念孺人。夜半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追思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就都记不起来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句中的关键词有:期,益,追,茫然。
【参考译文】
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十六岁嫁到归家。过一年,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姐。过一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过了一年生淑顺;又过一年生有功。先母多次攒眉蹙额看着各女佣说:“我因为孩子多而受苦。”有一个老妇人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把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会多次怀孕了。”先母举杯喝尽,失声变哑,不能说话。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逝世。各个孩子看见家里大人哭,也跟着哭,但是还以为母亲是睡着了。真是伤心啊!由于母亲逝世,家里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带出两个孩子对画工说:“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大姐(淑静)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面容像母亲。
孺人不需担心家里吃食,却终日劳苦,好像形势危急,未来难料。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叫丫鬟做成炭团,重叠晒在台阶下面。家里没有被丢弃之物,没有闲人。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间间房里整整齐齐。待佣人有恩惠,佣仆即使被责打了,背后也都不忍心责怪她。吴家桥每年送来鱼、蟹、糕饼,人人都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
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县学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就会在县学过夜。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先母在半夜醒来,叫我背诵《孝经》,要我熟练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孺人死后十一年,大姐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孺人生前应允的。她死后十二年,我补上了生员。她死后十六年,我娶妻,婚事也是孺人生前给我订的。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关心爱护女儿,更加想念孺人。夜半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追思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就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天啊!多么悲痛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亡儿曾羽孙圹志①
归有光
呜呼!余生七年,先妣为聘定先妻。一年而先妣弃余。余晚婚,初举吾女,每谈先妣时事,辄夫妇相对泣。又三年生吾儿,先妻时已病,然甚喜。临死之夕,数言二儿,时时戟二指②以示余,可痛也。
时吾儿生甫三月,日夜望其长成。至于今十有六年,见吾儿丰神秀异,已能读父作书,常自喜先妻为不死矣。而先妣晚年之志,先妻垂绝之言,可以少慰也。不意余之不慈不孝延祸于吾儿,使吾祖、吾父垂白哭吾儿也。
吾儿之亡,家人无大小,哭尽哀。今母之党③,皆哭之愈于亲甥。其与之游者,相聚而哭。其性仁孝,见父母若诸母④,尚有乳哺之色。慈爱于人,多大人长者之言。故其死莫不哀。
一日,余与学者说书⑤退食,方念诸子天寒日已西尚未午飧,使人视之,则儿已白母为具食矣。洞庭有来学者,贫甚,余馆之,儿时造其室视食饮,殷勤慰藉,其人为之感泣。余与妻兄市宅,直已雠而求不已。儿每从容言:“舅舍大宅而居小宅,可念,吾父终当恤之,他勿论也。”余误笞一人,儿前力争之;余初不省而后悔。笞者闻儿死,为之大哭。余穷于世久矣,方图闭门教儿子;儿能解吾意,对之口不言而心自喜,独以此自娱。而天又夺之如此,余亦何辜于天耶!
岁之十二月,余病畏寒,不能早起,日令儿在卧榻前诵《离骚》,音声琅然,犹在吾耳也。会外氏之丧⑥,儿有目疾,不欲行,强之而后行。盖以己酉往,甲子死也。前死二日,余往视之。儿见余夜坐,犹曰:“大人不任劳,勿以吾故不睡也。”曰:“吾母勿哭我;吾母羸弱,今三哭我矣。”又数言:“亟携我还家!”余谓:“汝病,不可动。”即颦蹙甚苦。盖不听儿言,欲以望儿之生也;死于外氏,非其志也。
呜呼!孰无父母妻子!余方孺慕,天夺吾母;知有室家,而余妻死;吾儿几成矣,而又亡。天之毒于余,何其痛耶!吾儿之孝友聪明与其命相,皆不当死。三月而丧母,十六而弃余。天之于吾儿,何其酷耶!
(有删改)
【注】①圹(kuàng)志:墓志。②戟二指:伸出或竖起食指和中指,其形似戟。③今母之党:归有光继室王氏一方的亲属。④若:和。诸母:婶母。⑤说书:讲说书中句意大旨。⑥外氏之丧:外祖父家里有丧事。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妻垂绝之言,可以少慰也???? 少:略微
B.其与之游者,相聚而哭???? 游:游玩
C.家人无大小,哭尽哀???? 无:无论
D.直已雠而求不已???? 直:同“值”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游:交往。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洞庭有来学者,贫甚????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B.天之于吾儿,何其酷耶???? 吾其还也
C.余亦何辜于天耶???? 其制稍异于前
D.勿以吾故不睡也????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归有光亡儿“孝友”的一组是( )
①见吾儿丰神秀异,已能读父作书???
②见父母若诸母,尚有乳哺之色???
③使人视之,则儿已白母为具食矣???
④余误笞一人,儿前力争之???
⑤儿能解吾意,对之口不言而心自喜???
⑥大人不任劳,勿以吾故不睡也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①⑤表现的是归有光亡儿聪明的一面和归有光对他的喜爱,与“孝”和“友”都没关系,故可排除A、B、D三项。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归有光为儿子曾羽孙所写的墓志铭,曾羽孙是归有光的原配所生。曾羽孙出生三个月后,其母亲就亡故;又十六年,曾羽孙也撒手人寰。
B.曾羽孙仁孝慈爱,因此,在他死后,家人、亲戚、朋友,无论是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都恸哭异常,就连前来向归有光求学的洞庭人也为之哭泣,表达哀痛之情。
C.曾羽孙聪颖,能领悟父亲归有光望子成龙、光复家业的心意;而归有光盼儿病愈心切,没能领会儿子屡次表达的那种想被带回家、不想死在他乡的心愿。
D.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挖掘出有情感价值的材料,是归有光文章的一大特色。本文于娓娓叙述之中饱含伤感之情,简短议论之中充满切肤之痛,读来令人心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无论是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只指家人;洞庭人不是为曾羽孙的死哭泣。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念诸子天寒日已西尚未午飧,使人视之,则儿已白母为具食矣。
(2)儿时造其室视食饮,殷勤慰藉,其人为之感泣。
(3)余病畏寒,不能早起,日令儿在卧榻前诵《离骚》,音声琅然,犹在吾耳也。
【答案】(1)我想到天气寒冷,太阳已经转西,而那些学生还没有吃午饭,便派人前去看看,而我儿早已告诉他母亲为他们准备好了饭食。
(2)我儿时常到那馆舍里看看(他们的)饮食情况,热情周到,让人宽慰,那些人为之感动流泪。
(3)我有病怕冷,不能早起,就每天让儿子在卧榻前诵读《离骚》,声音琅琅,现在仿佛还在我的耳朵里。
【参考译文】
唉!我七岁时,母亲为我和妻子定下婚约。一年后母亲亡故。我结婚晚,长女出生,每次谈起亡故母亲的事情,我们夫妻就相对流泪。又过了三年儿子出生,妻子当时已生病,然而很是高兴。临死的晚上,多次谈及我们的两个孩子,并时时伸出食指和中指来给我看,那情景真让人痛心啊。
当时,我儿出生刚刚三个月,我日夜盼望他长大成人。到现在十六年了,看我儿魁梧精神而又优异,已经能够阅读我写的书,我常暗暗高兴,认为我的妻子没有死去。而母亲晚年的心志,妻子临死时的话语,可以略微得以安慰。没想到我的不慈不孝延续祸害到我的儿子,让我的祖父、父亲白发人送黑发人。
我儿死去,家人无论是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都为之恸哭。我儿继母家中的舅舅哭他比哭自己的亲外甥还痛苦。那些与他交往的人,聚在一起哭泣。他秉性仁爱孝敬,看见父母和婶母,还有婴儿的神情。对人慈爱,常说大人、长者的话语。所以他死后没有人不哀伤。
有一天,我和前来求学的人讲说书中知识后回家吃饭,我想到天气寒冷,太阳已经转西,而那些学生还没有吃午饭,便派人前去看看,而我儿早已告诉他母亲为他们准备好了饭食。前来求学的洞庭人,很贫穷,我供给他们食宿,我儿时常到那馆舍里看看(他们的)饮食情况,热情周到,让人宽慰,那些人为之感动流泪。我给妻子的哥哥买了宅子,钱价已偿付却还讨要不停。我儿常常得体地说:“舅父舍弃大宅而居住小宅,让人惦念,我的父亲要始终周济他,其他的话不要说。”我错打了一个人,我儿走上前努力为他争辩;我起初不明白后来就后悔了。被打的人听到我儿死去,为之大哭。我在世上困顿很久了,打算闭门教儿子;我儿能理解我的心意,(我)嘴上不说而心自喜,独自以此自娱。然而上天就将这也剥夺了,我对上天有什么辜负呀!
那年的十二月份,我有病怕冷,不能早起,就每天让儿子在卧榻前诵读《离骚》,声音琅琅,现在仿佛还在我的耳朵里。适逢我儿外祖父家里有丧事,儿有眼疾,不想去,再三劝说他才上路。在己酉那天去的,在甲子那天死去的。死去的前两天,我去看他。儿子见我在夜晚坐着,还说:“父亲经受不住劳累,不要因为我的原因而不睡觉。”又说:“我的母亲不要为我哭泣;我的母亲瘦弱,现在已为我哭了多次了。”并多次说:“赶快带我回家!”我对他说:“你有病,不能动身。”他就皱眉头,很是痛苦。我不听儿子的话,是希望儿子能活下来呀;死在外祖父家里,不是他的想法。
唉!谁没有父母妻儿!我正小的时候,上天夺取母亲的生命;有了家室,而我的妻子又死去;我的儿子要长大成人了,却又死去。上天对我的毒害,是多么令人痛心啊!看我儿的孝敬、友好、聪明连同他的命相,都不该死。而他出生三个月后就失去了母亲,十六岁就离开了我。上天对我儿,又是多么残酷啊!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堂,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心石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 构:建造
B.揭之楣间?????? ???? 揭:张贴,悬挂
C.周环艺以花果竹木??? ??? 艺:装饰
D.公以言事忤天子 ??????? 忤:触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艺:种植。
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B.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
C.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D.因于园中构屋五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C项,“于”是介词,对于。其他三项中的“于”均是介词,在。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2)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答案】(1)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家族免不了有动荡不安的祸患。
(2)如今距离玉岩公去世,还没有多长时间,以前和他同时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可他们的后代就有现在不知沦落到何地的。
4.请简要概括作者借杏花书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①对玉岩公尽忠之心的赞颂;②对周孺允兄弟出众才华的肯定,以及对他们能早日受到朝廷重用的期盼。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这篇散文共四段,前两段叙事,后两段议论抒情,其中第三段赞玉岩公,第四段赞孺允兄弟,思路很清晰。答题时应结合文章主旨,思考作者抒发的情感。
【参考译文】
杏花书屋,是我的友人周孺允建造的书屋。孺允曾说他的父亲玉岩公担任过御史,在玉岩公被贬到沅、湘一带时,曾梦到自己居住在一间房子里,房子周围杏花绚丽多姿,几个孩子在房子里读书,琅琅的读书声传到门外。嘉靖初年,玉岩公被朝廷起用后升任御史,于是他的家从原先住的地方迁到县城的东门,也就是他现在居住的房子。玉岩公曾经指着房子后的一块空地对孺允说:“将来应当在那里建造一栋房子,命名为杏花书屋,以此记录我(昔日)的梦。”
玉岩公后来升官做了南京刑部右侍郎,还没有来得及回家就死在了南京。(玉岩公死后,)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家族免不了有动荡不安的祸患。像这样过了好几年,才得以安定地生活。到了嘉靖二十年,孺允修葺玉岩公的居室,趁此机会在园中建造了五间房屋,藏书达万卷,把玉岩公昔日命的名字,悬挂在门楣之上,在院落的四周种植花草、果树、竹子等。当春天到来时,杏花烂漫,整个院落如玉岩公从前梦中的景象。再回想玉岩公昔日在沅、湘一带的情景,真可谓是醒来所见的现实是虚妄的,而梦中所做的才是真实的。走上这个厅堂,追思玉岩公,怎能不感慨万千!
以前唐代人重视进士科,读书人将要登第的时候,正是长安杏花盛开之时,所以人们都把新进士的杏园宴当做一件大事。如今科考进士,也是在杏花盛开之时,读书人考取进士,常常把梦见杏花作为考中的前兆。这是世俗对荣华功名不能忘记才成这样的。玉岩公因为向皇帝进谏而触犯了皇帝,(被贬谪)在岭南地区辗转十几年,所以他的心肠像铁石般坚强,追求富贵的念头已经灰飞烟灭了。但玉岩公仍把科举功名寄托在自己的子孙身上。大约古代的君子,爱自己的国和家,不仅仅鞠躬尽瘁,对他们的后代子孙,也希望他们代代享受恩德,并且永远地为国效力。玉岩公的良苦用心大约就是这样吧。
如今距离玉岩公去世,还没有多长时间,以前和他同时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可他们的后代就有现在不知沦落到何地的。孺允兄弟虽然在目前还不得志,但人们正期望他们能被重用,并且玉岩公的孙辈都才华出众,可以凭此知道《诗》《书》传家的影响啊。《诗经》中说:“打如今开了头,年年都有好收成;君子有了厚禄,就留给子孙。大家都欢乐无比啊!”我在周氏家族看到了《诗经》里所说的情形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