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27 09:4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项中,字形及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伦  逆旅  琼筵(yàn)  百代过客
B.烟景  阳春  羽觞(chāng)? 浮生若梦
C.俊秀  雅怀  幽赏??????? ? 秉烛夜游(bǐng)
D.群季  嘉咏  醉月??? ????? ? 假我文章(jiǎ)
【答案】C
【解析】A项,“筵”读yán;B项,“觞”读shāng;D项,“嘉”应为“佳”。
2.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有以也?????? ????????????? 良:确实
B.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逆:迎
C.大块假我以文章 ?????? ???? ???大块:大面积
D.古人秉烛夜游????? ????????? 秉:拿着
【答案】C
【解析】大块:大自然。
3.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大块假我以文章
【答案】B
【解析】A项,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B项,春天;C项,走投无路,陷入困境/生活贫困,经济困难;D项,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也泛指著作。
4.下列对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 以:介词,拿,用
B.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 以:介词,凭借
C.大块假我以文章? ????????????? 以:介词,把
D.开琼筵以坐花????? ????????????? 以:连词,表承接
【答案】B
【解析】以:名词,原因。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B.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C.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D.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答案】B
【解析】B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
6.下列对“吾人咏歌,独惭康乐”中“独惭康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唯独使石崇感到羞愧
B.谢朓独自感到羞愧
C.只有我因不能和谢灵运相比而感到羞愧
D.唯独使谢灵运感到羞愧
【答案】C
7.下列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A.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B.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C.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D.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答案】D
【解析】骈句是一种讲求对仗的艺术,它要求文字对偶,重视声韵的和谐。D项,上下两句并不对仗,不是骈句。
8.下列各项,全都是李白的作品的一项是( )
A.《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题西林壁》
B.《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送友人》
C.《梦游天姥吟留别》?????? ?? 《月下独酌》
D.《登高》?????? ???????????? 《蜀道难》
【答案】C
【解析】A项,《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作品;B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作品;D项,《登高》是杜甫的作品。
9.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7月17日,北京人艺历史大戏《李白》在首都剧场上演,演出将持续至7月26日。这部首演于1991年的作品,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演绎,如今已成为北京人艺的当家大戏之一。二十多年间,每逢《李白》上演,便一票难求。有人开玩笑称:“《李白》这部‘人气之作’也有‘气人之处’,那就是——买票难。”
《李白》的导演之一唐烨认为,《李白》二十多年久演不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李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知名度和感召力,是吸引观众走进剧场的首要原因。除此之外,话剧剧本赋予历史人物的独特魅力,也深深吸引和感染着观众。“郭启宏先生的本子,不只是在说历史。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在历史中融入了很多现代的东西,看似讲历史人物,实际也在讨论现代人的心理状态,让观众特别有共鸣。”唐烨说。濮存昕饰演李白,从三十多岁演李白开始,每年演出都会融入自己的人生阅历,今天的濮存昕已经到了剧中李白的年龄,他的人生阅历和对戏剧的体悟都融入了他对角色的塑造中。
根据所给材料,概括历史大戏《李白》久演不衰的原因。要求:不超过40字。
【答案】李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很强的感召力;剧本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演员表演到位。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天地就是空间, ① ,这是我们把握现实的两大坐标。西方人也常常说,所谓人是在生死之间的一个旅客。旅行是有不同动机的, ② 。中国以前的读书人赴考是要到京城去,这就是教育的旅行。孔子去拜见老子,司马迁为了他的史学大业,去访问名山大川,这些也都是为了教育。《徐霞客游记》是一本非常生动的记游之作,值得一看。徐霞客不仅文笔好,而且是地理学家、科学家。他认为长江的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所以他从杭州一路往西旅行,一直到昆明,到金沙江。旅行的另一个动机是政治,是不得已的, ③ 。唐朝韩愈被贬到潮州,宋朝苏轼被贬到最南边的海南岛,这都是政治的旅行。还有一种旅行的动机是宗教,宗教的旅行也叫“朝圣”。你到罗马,到普陀山,到宗教圣地去,都要跋山涉水。
【答案】①光阴就是时间 ②其中的一个动机是教育 ③也就是贬官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1.对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万物之逆旅 ②百代之过客 ③会桃花之芳园 ④序天伦之乐事
A.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③④全都相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①②③④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2.下列对“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夜里拿着蜡烛行游,真是有所凭借的
B.古人夜里依靠蜡烛行游,真是有原因的
C.古人夜里依靠蜡烛行游,确是有所凭借的
D.古人夜里拿着蜡烛行游,确是有原因的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秉:拿着。良:确实。以:名词,原因。考生了解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积极心态的一组是( )
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②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③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④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⑤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⑥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句流露出的是人生如梦而应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考生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同《兰亭集序》一样,属于宴集序。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回答了什么人(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花园)、干什么(宴饮)等问题。
B.李白与堂弟们宴饮赋诗,并为之作此序文。序中写出了欣赏美景、高谈清论、饮酒作诗的情景,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但不足以掩盖其豪情逸兴。
C.本文重点写景,辅以叙事、抒情。作者以诗笔行文,充满诗情画意。虽然是文,却和诗一样飘逸俊爽。
D.本文引用了不少典故,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答案】C
【解析】“本文重点写景”错,本文主要是写“夜宴桃花园”。
5.篇首“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天地比作旅舍,把光阴比作行人,旅舍是供人临时寄宿的,所以不能久居;行人是来去匆匆的,所以转瞬即逝。这样写说明了光阴易逝、人生莫测这一道理。
6.本文和《兰亭集序》同是记叙宴饮之乐的序文,但表达的生命观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王羲之感慨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为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的,必然会“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而李白则认为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才更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展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本题,学生首先要明确《兰亭集序》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然后与本文作者的情感和态度进行对比分析即可。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东京梦华录》序
【宋】孟元老
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①到京师,卜居于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渐次长立,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②。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巿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瞻天表则元夕教池,拜郊孟享③。频观公主下降,皇子纳妃。修造则创建明堂,冶铸则立成鼎鼐。仆数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
一旦兵火,靖康丙午之明年,出京南来,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④,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目之曰《梦华录》。
然以京师之浩穰,及有未尝经从处,得之于人,不无遗阙。倘遇乡党宿德,补缀周备,不胜幸甚。此录语言鄙俚,不以文饰者,盖欲上下通晓尔,观者幸详焉。绍兴丁卯岁除日,幽兰居士孟元老序。
《东京梦华录》跋
【明】胡震亨
《东京梦华录》多记崇宁以后所见,时方以逸豫临下,故若彩山灯火,水殿争标,宝津男女诸戏,走马角射,及天宁节女队归骑,年少争迎,虽事隔前载,犹令人想见其盛。至如都人探春,游娱池苑,京瓦奏技,茶酒坊肆,晓贩夜市,交易琐细,率皆依准方俗,无强藻润,自能详不尽杂,质不坠俚,可谓善记风土者。但大内所载殿阁楼观,仅仅十一,无论诸宫,只如政和新宫,自延福、穆清已下,尚有四十余殿,而艮岳⑤于时最称雄丽,何可略也?
【注】①崇宁癸未:宋徽宗崇宁二年。②教池游苑:指金明池、琼林苑的游赏。③拜郊孟享:孟,首。指到郊外拜祭天帝。④梦游华胥之国:《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后用“梦华”为追忆往事恍如梦境之意。⑤艮(gèn)岳:北宋末年在汴京城内东北景龙山侧耗巨资人工修筑的一座小山,内有大量名花奇石、珍禽异兽。其正门名为阳华门,因而艮岳又名为阳华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白之老,不识干戈    识:了解,知道
B.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易:交易,买卖
C.目之曰《梦华录》     目:用眼睛看
D.然以京师之浩穰      穰:众多,兴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目:命名。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京师“当时之盛”的一组是( )
①渐次长立,正当辇毂之下
②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③出京南来,避地江左
④节物风流,人情和美
⑤天宁节女队归骑,年少争迎
⑥率皆依准方俗,无强藻润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的能力。①陈述自己成长在京师,并未涉及表现京师“当时之盛”;③讲自己离开京师,避难南方;⑥是胡震亨对《梦华录》的评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序文前半部分文辞艳丽,全方位地描述了京师胜景,涵盖了当年汴梁城的众多领域,繁声竞响,光影满目,作者十分喜欢这些繁华的景象。
B.北宋末年,身居京师的百姓眼福不浅,他们有机会看到公主出嫁、皇子纳妃的盛大典礼,甚至在一些重要场合上可以亲睹皇上天颜。
C.孟元老创作《东京梦华录》的原因只是为了纠正后生们对往事的不以为然,他想还原历史真相,觉得自己的作品能让后世的读者了解到当时的盛况。
D.胡震亨认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再现了京师当年的盛况,并赞扬孟元老非常擅长记录地理风俗人情,但他对孟元老略过艮岳这一当时的代表性建筑不提表示不理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有两处错误:①“原因只是为了纠正后生们对往事的不以为然”的说法不正确,这只是他创作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应是他对往昔生活的无限眷恋;②“能让后世的读者了解到当时的盛况”的说法不准确,原文“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中“庶几”表示“可能”或“希望”。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
(2)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
(3)此录语言鄙俚,不以文饰者,盖欲上下通晓尔。
【答案】(1)我担心时间长久之后,再谈起那时的风俗和景观,更会失去历史的真实,那就的确太可惜了。
(2)我如今追思往事,回忆起来怅然伤怀,这难道不是和华胥之梦刚刚醒来的情形一样吗?
(3)这本《梦华录》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刻意进行雕琢修饰,其原因大概是想使文人学士和普通百姓都能看懂而已。
【参考译文】
我小时候跟着在外地做官的父亲周游于南北各地,于徽宗崇宁二年来到了京都,住在城西的金梁桥西边夹道的南侧。我逐渐长大,正赶上生活在天子脚下。太平盛世很长时间了,京城里人口密集,物业繁华。垂着童发的小孩儿,只知道玩耍;两鬓花白的老人,没有经历过战争。节日一个接着一个,我得以观赏到各种好景。华灯齐放的良宵,月光皎洁的夜晚,瑞雪飘飞之际,百花盛开之时,或者是七夕的乞巧,或者是重九的登高,或者是金明池的禁军操练,或者是琼林苑的皇上游幸。放眼所见,到处是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饰华丽的轿车争相停靠在大街旁,名贵矫健的宝马纵情奔驰在御街上,镶金叠翠耀人眼目,罗袖绮裳飘送芳香。新歌的旋律与美人的笑语,回荡在柳阴道上与花街巷口;箫管之音与琴弦之调,弹奏于茶坊雅聚与酒楼盛宴。全国各州郡之人都往京都汇集,世界各国的使者都和宋朝往来。调集了四海的珍品奇货,都到京城的集巿上进行贸易;荟萃齐九州的美味佳肴,都在京城的宴席上供人享受。花光铺满道路,不阻止任何百姓乘兴春游;音乐震荡长空,又见有几家豪门正开夜宴。奇特精湛的技艺表演使人耳目一新,奢侈享受的生活使人精神放松。能够观瞻到皇上天颜的机会,是在元宵节观灯、金明池观射、郊坛祭天的时候。而且还能够多次看到公主出嫁、皇子纳妃的盛大典礼。皇宫的重要建筑成就是创建了大庆殿,重要的冶铸伟绩是制成了九鼎。我在几十年当中沉醉于观赏盛典,迷恋于游玩胜地,从来没有感到厌倦和满足。
不料忽然间战火燃起,宋钦宗靖康元年的第二年,我离开汴京来到了南方,因躲避战乱而住在江左,情绪郁闷而低落,年岁又逐渐进入老年晚景。暗想当年在汴京城里的生活,每逢佳节时的人物风流倜傥,人情和顺畅美,都已化成惆怅和隐恨。最近同亲戚会面的时候,谈到往昔汴京城里的繁华景象,年轻后生们总是妄加非议,不以为然。我担心时间长久之后,再谈起那时的风俗和景观,更会失去历史的其实,那就的确太可惜了。因此,我非常慎重地把我的记忆写下来,编成一集,这可能会使今后的人们打开此书就能够看到(了解到)当年的盛况。古代传说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的典故,我如今追思往事,回忆起来怅然伤怀,这难道不是和华胥之梦刚刚醒来的情形一样吗?因此我把我所撰作的这本书命名为《梦华录》。
但是汴京城毕竟太大太繁华了,对于那些我没有亲身经历的事件或者没有去过的地方,靠听别人讲述来记录,这就难免有遗漏或欠缺。如果遇着故乡的朋友或德高望重的前辈,对此书予以补充使它更加完备,那真是不胜欣慰。这本《梦华录》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刻意进行雕琢修饰,其原因大概是想使文人学士和普通百姓都能看懂而已,希望读者能理解这一点。宋高宗绍兴十七年,岁在丁卯,大年除夕,幽兰居士孟元老序。
《东京梦华录》多记载宋徽宗崇宁以后的景象,当时朝廷以崇尚安乐治理天下,所以像那元宵节灯山金光灿烂、临水殿里龙船夺标比赛、宝津楼上男女艺人的杂技表演、骑马相逐射箭的表演以及天宁节女子舞队骑马归来时少年豪俊争相迎接的诸多场景,虽然事属前代的记载,然而仍能让人想象得到当时的盛况。至于其他那些像那京城人春日里出城踏青,在园林苑囿中游玩,京城各瓦肆中的技艺表演,茶坊酒家、早巿夜巿里细小琐碎的交易等,全都按照当时京城的习俗,没有强加一点雕琢修饰,自能详细介绍当时的风貌,然而不显得杂乱,语言通俗质朴而不显得粗俗,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擅长记录风土人情的。但是它所记载的皇宫内的宫殿楼观,只是提及了很少的一部分,且不说各个宫殿,只说政和年间营造的新宫,自延福宫、穆清殿以下,还有四十余座宫殿,而且艮岳在当时最是雄伟壮丽,怎么可以省略不提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湖觞芰①图序
【清】曾燠
去年此日,湖水入图;闰月今秋,莲花展节。踏芳草而旧径出,讯竹林而新雨来。芰荷深浅,不减于昔游;朋友合离,已殊于前度。感四时之代谢,惜二难之重并。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于时,晓凉犹嫩,残暑欲收。水涨茱萸之湾,风清杨柳之郭。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老僧来迎,群贤毕至。则由慧因寺前发棹也。
俄而锦缆徐牵,彩虹乍落。桥亭暂过,天水忽空。入香海之慈云②,有琅??鸸荨B滩ǚ嚎停?沙颂?抑?牵话子鹨》遥?山嵩豆??纰邸T蚓途幌阍靶№?病?
于是过莲性之寺,沿筱园之堤,厥有层楼,颇宜高咏。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飔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筩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④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将返山阴之棹,复回曲院之风。别港渺以通幽,清磬悠然在水。一庵半掩,千树交阴。竹露品茶,林风醒酒。则归途访桃花庵也。
嗟乎!何地无水,何处无花?或因人事之乖,不免胜游之少。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官有余闲,民无异志。得从诸君之后,重开昨岁之筵。可以娱嘉宾,容拙吏。谓非厚幸,宜得纪传。爰有董、巨⑤山水之家,徐、黄⑥丹青之手。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其图慧因寺者,为钱塘钱玉鱼;其图净香园者,为长洲袁竹室;其图桃花庵者,为如皋陈肖生;其图高咏楼者,为全椒吴山尊也。图中之客,凡十有八人,各有诗,是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秋湖觞芰:秋湖,指江苏扬州的瘦西湖,作者曾燠(yù)于乾隆五十七年出任两淮盐运史,并在扬州设有驿馆。因在闰六月游湖,故称“秋湖”。“觞”,古代称酒杯,此处含有饮酒欣赏的意思。芰,指菱、荷一类水生植物。②香海之慈云:指香海慈云,它是位于湖中小金山上的一个私家园林,也是古代扬州二十四景之一。③远公之社:指佛教领袖慧远在庐山为弘扬佛法而开创的莲社。④双蕖之怨:“双蕖怨”为古代乐府曲名。⑤和⑥中的“董、巨”“徐、黄”指的是董源、巨然、徐熙、黄筌,他们都是南唐至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晓凉犹嫩,残暑欲收   ??? 嫩:轻、微。
B.桥亭暂过,天水忽空????????????????? 空:空旷、开阔。
C.或因人事之乖???????????????????????? 乖:不顺、不和谐。
D.可以娱嘉宾,容拙吏????????????????? 拙:笨拙、不聪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拙”:普通、一般。
2.下列各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胜游”(即“畅快游览”)感觉的一组是( )
①踏芳草而旧径出,讯竹林而新雨来 
②朋友合离,已殊于前度 
③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④晓凉犹嫩,残暑欲收 
⑤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 
⑥竹露品茶,林风醒酒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的能力。用排除法解答:②是作者的遗憾;③作者对朋友相聚的热情;④介绍出游前的天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这篇给诗集作的序文中,采用了大量骈散结合的句式,抒写了文人墨客游山玩水的乐趣,颇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意蕴。
B.本文不但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们游览瘦西湖等主要景点的行游过程,而且交代了《秋湖觞芰图》中每幅作品的创作背景。
C.本文不仅行文有序,而且描写生动,议论精当,说明简明,语言朗朗上口,有一种音韵之美。
D.本文虽然只是简要叙述与文人墨客一起闲游秋湖、作画吟诗的情形,但从中也蕴含着一种对当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赞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对文体把握不准,该文不是一篇 “诗集”的序文,应是一本名为“秋湖觞芰图”的画集的序文。
4.用斜线(/)给上面文段中画横线并字体加粗部分断句。
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飔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筩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答案】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飔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筩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
(2)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
【答案】(1)游船预先停在堤边拐弯的地方,寺庙里的钟声忽然在城北敲响。
(2)他们分别各画了一幅美景图,合起来看都各具特色。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在翻译时要重点注意实词、句式的正确翻译。第(1)句关键点是:“堤曲”、“倏”、状语后置;第(2)句关键点是:“胜”、“千秋”。
【参考译文】
去年今天,我们把瘦西湖湖水画进了图画里;今年逢上闰六月,正好是莲花开放的时节。我们踏着芳草沿着老路出门,沿着竹林来到新雨过后的湖边。只见深深浅浅的菱叶和荷叶,同去年游览时看到的景况一点没变;只是因为有的朋友聚散离合,所以这次已不同于上一次了。我们感触一年四季新陈代谢的变化,更珍惜朋友双方难得的重逢相聚。虽然好的聚会不能常常有,但美好的宴席却应该再次摆设。
在这个时候,早晨的凉气还很轻微,残余的暑气将要收敛了。湖水涨满了茱萸湾,清风吹拂着城墙边的杨柳。游船预先停在堤边拐弯的地方,寺庙里的钟声忽然在城北敲响。有老僧前来迎接大家,许多嘉宾都到齐了。那就是从慧因寺前乘船出发呀。
不一会儿就解开彩色的缆绳由纤夫牵着慢慢往前行,看上去就像忽然落下一道彩虹。一穿过桥亭,前面的天空和水面忽然显得空旷开阔起来。大家上岸走进湖中小金山上的“香海慈云”园林,看见这里建有像琅?烙袼频墓?摇S慰托凶咴诼淌鞔灾芯秃孟衿?≡诼躺?ㄌ卫镆谎??趾孟窕骋勺约菏窃诔俗盘?抑?清塾危荒前子鹌?〕隼吹姆枷悖?路鹂梢粤?嵘匣墼洞笫Φ牧?纭D蔷褪窃诳拷?幌阍暗牡胤缴允滦菹⒀健?
于是过了莲性寺,沿着筱园的堤岸向前走,那边有一座楼,很适宜放声吟咏。旁边有三间屋子,屋前有一个小池。微微的凉风送来香气,才升起的太阳散发着光芒。我们铺好鲜丽的桌布,摆上美味佳肴,品尝着用碧筩之杯盛的酒,切削着从华峰那边采来的藕,歌咏着元遗山的乐府曲,吟诵着谢灵运的五言诗。那就是在高咏楼饮酒作乐呀。
一会儿余下的酒已经喝完,大家清雅的兴致却还没有消散。一行人正准备登上返回山阴的游船时,又从曲院那边飘来一阵阵带有荷香的微风。另有一条水路可以通向渺茫幽远的地方,有种磬乐般奏出的声音清悠地回荡在水面。前面有一座庵堂被树丛半遮着,许多树木枝条交错留下浓荫。我们来到还挂着露珠的竹林里喝茶,让林风吹拂着醒酒。那就是在返回的途中游访桃花庵呀。
唉!哪里没有水,哪里没有花?有时因为人和事的不如意,不免很少有这样畅快游览的机会。只有这大江南北,天时调和,年岁丰熟,政事不忙,刑法清正,官吏有空余时间,百姓没有骚动的事情。(我才)能够跟在诸君的后面,重开去年的宴席。能够用这种方式来娱乐尊贵的宾客,容纳普通的官员。说起来这不是大幸吗?所以应该把此次游湖的情形记叙下来。于是有像古时董(源)、巨(然)那样的山水画名家,和徐(熙)、黄(筌)那样的绘画高手。他们分别各画了一幅美景图,合起来看都各具特色。那画慧因寺的,是钱塘人钱玉鱼;那画净香园的,是长洲的袁竹室;那画桃花庵的,是如皋的陈肖生;那画高吟楼的,是全椒的吴山尊。图画中的那些宾客,大概十人中有八人,(也有人翻译成“总共有十八人”)还各自写的诗。我就作了这篇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