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27 09:4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曝晒(bào)
缣素(jiān)
箨龙(tuò)
亲厚无间(jiàn)
B.相蹑(niè)

筼筜(yún)
荟萃(cuì)

兔起鹘落(gǔ)
C.赦免(shè)

砍斫(zhuó)
绢丝(juàn)

庖丁解牛(páo)
D.偃竹(yǎn)

捕蜩(zhōu)

蛇蚹(fù)

喷饭满案(pēn)
【答案】C
【解析】A项,曝,应读“pù”。B项,鹘,应读“hú”。D项,蜩,应读“tiá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穷匮 攀缘 
蘖根祸胎 
始作俑者
B.深挚
惶恐
幅员辽阔
法网恢恢
C.报道
部署
伶牙利齿
随声附合
D.亵黩
装祯
功亏一匮
倜傥不羁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B.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C.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D.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
【答案】A
【解析】老:形容词用作动词,养老。B项,为:动词,画。C项,熟:形容词,熟练。D项,尝:副词,曾经。这三项中加点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
4.下列各句中,画线的“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
B.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C.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
D.与可以书遗余曰
【答案】B
【解析】B项,以:连词,来。A、C、D三项的“以”均为介词,把。
5.下列各句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B.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C.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D.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答案】C
【解析】省略句: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译:如今您把精神寄托在画墨竹上面,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
B.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译: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一节地堆累勾勒而成,一叶一叶地堆起来,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
C.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译:所以凡是心里意识到,但作起画来不熟练的,平时创作,自己看得很完整,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
D.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译: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
【答案】C
【解析】对“平居自视了然”的翻译有误,应翻译为“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官传序》一文中,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B.《祭十二郎文》一文中,作者用了七个“呜呼”,悲天悯人;四十多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C.《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画竹”是线索,作者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痛,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作者与子由都向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答案】D
【解析】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
8.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书法无捷径可走,只有从一点一滴学起,多临摹,多创作,拓宽视野,记之于心,熟之于手,达到心手相应,才能日益进步。
B.彪悍的匪首凶猛扑来,一名特种兵迅速侧身而上,一个背摔将其摔倒在地,兔起鹘落之间,已锁住匪首喉咙。
C.“我们考虑做乡村旅游,搞特色农业采摘体验,鼓励群众办农家乐,让村里整体致富。”对于村子的发展前景,新庙村负责人胸有成竹。
D.这次出台的具体举措只是高考改革的“中点”,而绝非“终点”。高考改革还需“庖丁解牛”,从细处一一落实,任重而道远。
【答案】D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北宋画家文同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    ,    ,    。    ,    。    。
①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②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
③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
④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
⑤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⑥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就会立刻浮现在眼前
A.②③④⑥①⑤
B.②③①④⑥⑤
C.⑤①⑥②④③
D.⑥③⑤①②④
【答案】B
【解析】通读供排句可知,②句中的“原来”承接横线前的问句,应为首句。③①两句紧跟②句,写文同研究竹子的具体做法。④⑥两句相连,讲文与可观察竹子的收获。⑤句是对语段内容的总结,应为尾句。故正确选项为B。
10.荆楚大地,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这片广阔的大地上,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有赏不尽的人文景观:屈原、诸葛亮、李白、崔颢、苏轼、闻一多等;武当山、荆州古城、黄鹤楼、古琴台、黄州赤壁等都天下闻名。联系课文和相关内容,从以上历史人物或旅游景观中选出两项完成以下对联。
(1)苏东坡贬谪黄州感慨赤壁赋,        。
(2)        ,临赤壁遥想公瑾谈笑英姿慨华发早生。
【答案】(1)诸葛亮高卧隆中吟诵梁甫吟/孟浩然隐居襄阳吟咏鹿门歌/闻一多蛰居异国高唱红烛歌/屈灵均行吟泽畔悲吟怀沙篇/李太白游历江城忽闻落梅花
(2)登名楼追思仙人乘鹤陈迹叹乡关难觅/登琴台追忆古人高山流水叹知音难遇/游荆州缅怀三国风云历史叹英雄远逝/瞻古城怀想三国英雄成败叹青山依旧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轮扁,斫轮者也
斫:雕斫
B.余因而实之
实:证实
C.而临事忽焉丧之
丧:亡失
D.废卷而哭失声
废:撕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废:废置、搁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叶叶而累之
时翘首而遐观
B.乃见其所欲画者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之二虫又何知
D.然二百五十匹绢
其声呜呜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均为连词,表修饰。B项,人称代词,他;副词,表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C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指示代词,这。D项,连词,表转折,可译为然而;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B.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C.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D.足相蹑于其门
【答案】C
4.下列句子共编为四组,其中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①句体现的是“胸有成竹”的艺术创作思想;②句体现的是“心手相应”的艺术创作思想;⑤句体现的是“尺幅千里”的艺术创作思想。其他三句未体现艺术创作思想。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杂记,记叙了苏轼与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
B.本文按时间顺序行文,表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凝练生动,虽有悼念之意,却又没陷入哀伤的情绪之中,寓庄于谐,文理自然。
C.苏轼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典故来类比文同画竹,他认为文同具有高超的画竹才能,但画竹只是作为寄托,他实际上是了解掌握了事物规律的人。
D.作者引用曹操祭桥玄的典故,来说明他记述当年与文同的“戏笑之言”,既表达了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又表达了对当年文同教导自己的感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B项,本文并非按时间顺序行文。C项,这是苏辙的看法。D项,没有表达感谢之情。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3)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答案】(1)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直到如剑从鞘中抽出一样长到很高的巨竹,都是一出生就有的。
(2)我的话是没有根据的啊,世界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
(3)我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感情亲密、深厚,没有隔阂。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蒲永昇画后


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
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知微既死,笔法中绝五十余年。
近岁成都人蒲永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得二孙本意。自黄居寀兄弟、李怀衮之流,皆不及也。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昇辄嘻笑舍去。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尝与余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昇同年而语也。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
(原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人至以手扪之
  
扪:摸
B.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
  营:规划
C.奋袂如风,须臾而成
  
袂:胸襟
D.皆不及也
  
及:比得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袂:衣袖。
2.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
B.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
C.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
D.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
【答案】D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
(2)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昇辄嘻笑舍去。
【答案】(1)但这种画的质量、格调,只不过能和印板水纸争个细微的优劣罢了。
(2)有的王公富人倚仗权势财力要他作画,蒲永昇就大笑着扬长而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第(1)句中,关键点有“其”“毫厘”,固定格式“特……耳”;第(2)句中,关键点有“或”“辄”“舍去”。
4.苏轼在这一篇生动且深刻的画论中,运用了哪些手法阐释了绘画创作上的什么道理?你是怎样理解这些道理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苏轼用“死水”与“活水”分别指代董、戚之流画的水与孙位、蒲永昇画的水,通过对比论证,深刻、形象地说明了绘画中“形似”与“神似”的创作理论。(2)艺术家不应该满足于对事物外貌的逼真描摹,而应着力于表现事物的神理。苏轼的这些见解,是深含艺术奥妙的,对当时以及今人的绘画创作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回答第一问时,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先明确使用了哪些手法,再结合文章,具体分析运用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阐释了什么道理。回答第二问时,要结合文章及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中的创作理论进行评说。
【参考译文】
古今画家画水,大多用平稳旷远的细小纹路来表现水。那些画得好的也不过是能画出波浪起伏的样子,甚至让人用手摸画时,有高低不平的感觉,这便被认为是画得最好的了。但这种画的质量、格调,只不过能和印板水纸争个细微的优劣罢了。
唐代广明年间,隐士孙位才画出了新的意境。他画奔流湍急的巨浪,水流随着山石的形态而曲折,随着流水所遇到的不同事物而赋予水不同的形态,把水的种种变化都画出来了,因此他的作品被人称为神逸之作。后来的四川人黄筌、孙知微都学会了他的笔法。起初,知微打算在大慈寺寿宁院的四面墙上画湖滩水石的壁画,规划、构思了一年,始终不肯下笔。有一天,他慌慌张张地跑进寺内,非常急切地要来了笔和墨,挥笔作画,衣袖摆动,如有风吹,一会儿就画成了。画面上的水有一股激荡跳跃、奔腾急迫的姿态,波涛汹涌,就像可以冲破房屋似的。知微死后,这种笔法消失了五十多年。
近年来,成都人蒲永昇,喜欢饮酒,为人放纵不拘,性情与画融为一体。他开始画活水的时候,深得孙位、孙知微画活水的笔法神韵。即使是黄居寀兄弟、李怀衮一类的人都比不上他。有的王公富人倚仗权势财力要他作画,蒲永昇就大笑着扬长而去。碰上他想作画时,便不顾请他作画的人的地位的贵贱,顷刻间就画好了。他曾将他临摹的寿宁院的水送给我,画了二十四幅,每到夏天我就把它们挂在高堂里的白墙上,就感到冷风袭人,使人毛发竖立。永昇如今老了,他的画也很难得到,而世上能懂得永昇的画的真正价值的人也少。像从前的董羽、近时的常州人戚氏画的水,世上的人传观他们的画并将它们视为珍宝。像董、戚这一类的人,他们画的水可以说是死水,不能和永昇画的水相提并论。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在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作。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醉白堂记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羨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羨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文采表于后世  
表:表露
B.文致太平     
致:传达
C.而皆有侈心焉   
侈:夸大
D.方其寓形于一醉也 
寓:寄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致:取得。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泣而书之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B.岂其所欲哉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C.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D.忠彦以告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都是连词,表修饰;B项,代词,他/语气词,表反问语气;C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介词,把/介词,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首叙明建堂和命名的来由,并由"醉白" 二字推出"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的猜想,从而在读者面前设下悬疑。
B.作者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从而烘托出韩琦就是一位难得的君子。
C.文章通过对韩白的比较,颂扬了韩琦才华出众,功勋卓著,却不以功高自诩的谦谨态度,也否定了他恬退的志趣。
D.文章议论风生,文思翻涌,似远实近,似泛实切,颇能表现出苏文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错在“否定了他恬退的志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2)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
【答案】(1)忠献公既不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而自夸,也不因为自己所缺少的而自卑。
(2)崔浩自比为张良,然而后世始终不赞同他们。
5.用斜线(/)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
【答案】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本段大意和主语的变换及文言虚词“其”“是以”“而”等判断。
【参考译文】
已故魏国忠献公韩琦在自己府第池塘之上建造了一座厅堂,取名为"醉白"。选取白居易《池上》一诗,作醉白堂歌。意思好像是羡慕白居易并且认为自己有不及白居易的地方。天下士人,听说后心生疑虑,认为忠献公已经无愧于商代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却还羨慕白乐天,是何道理?
我听了这些士人的议论感到好笑,我说:忠献公哪里只是羡慕白乐天啊,其实忠献公正想做一个普通人却得不到。老天生出这个人,将要让他担当天下重任,那么受冻的人找他求衣穿,挨饿的人找他要饭吃,凡是不能满足的都想要得到满足。如果有谁能够帮助他们,那他将穷于应付。因此他将一辈子处在辛勤劳苦之中,遭遇各种利害冲突,这难道是人所愿意做的吗?忠献公治理国家已经辅佐三个皇帝,晚年萌生告老还乡的强烈愿望,可是大家一起挽留他继续任职,他不能够放弃。在这个时候,他对白乐天有羡慕的感情,是不值得奇怪的。但是把白乐天平生行事和忠献公比较,人生收获的大小多少,有什么没什么,那么后世对此的评论,相信一定会公允无私。治理天下,平定叛乱,安抚国家,却不居功自傲。渴求贤才,看轻爵禄,而世人并不知道对他感恩。勇敢征战,安定六军。遥远边陲地域的人也仰慕他的风采,而国家安危系于一身。这些都是忠献公做到的,而白乐天没有做到。在自己身体强健时乞求告老还乡,退隐田园十五年,每天和朋友们饮酒赋诗,尽享山水田园乐趣。家里有穿不完的布帛,吃不完的粮食,歌舞作乐享受不尽。这些就是白乐天所拥有的,而忠献公享受不到这些。忠诚的言论,美好的计谋,为国家效劳,而且灿烂文采在后代显露。处境困穷,不改变操守,道德人品比古人还高。这些方面忠献公和白乐天都是一样的拥有。忠献公既不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而自夸,也不因为自己所缺少的而自卑,而是推崇两人共同的地方作为寄托。
当他在一醉之中寄托自己的情怀,看淡得失,忘记祸福,混淆贵贱,等同贤愚,等同世间万物,完全融入自然之中,不仅仅是和白乐天相比较。古代君子对自己要求繁多,对个人身名要求低廉。因此他们实际才能超过名声,因而世人对他们盛赞不厌。圣人如孔子,却把自己比为老彭,认为和左丘明一样,自认为不如学生颜渊。后世君子,他们的实际才能不能达到,可是都有奢求名声的愿望。臧武仲自比圣人,白圭自比大禹,司马长卿自比相如,扬雄自比为孟轲,崔浩自比为张良,然而后世人始终不赞同他们。由此看来,忠献公之贤能比他们要高出很多。
过去忠献公曾对他儿子忠彦说,想求我为醉白堂写一篇记没有实现。死后,忠彦告诉我,我认为自己义不容辞,于是流着泪写了这篇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康直节堂记①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同“悦”
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特立:独立,挺立,高高耸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府史之所蹲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惟杉能遂其性  
其孰能讥之乎
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君以客饮于堂上    
皆以杏仁澄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代词,它的;副词,表反问。C项,都是连词,表转折。D项,介词,和,跟;介词,用。
3.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或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做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杉树并非徐望圣所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2)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3)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答案】(1)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并命名为“直节”。
(2)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
(3)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
【参考译文】
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高举起的太常旗,像巍巍矗立的承露盘的柱。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底下,是府史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所,簿册文书丟在里面,没有人知道这儿有什么可贵之处。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并命名为“直节”。
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是直的。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挤压,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这样的优质、松柏这样的坚贞都免不了这样。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不用人扶植就能长得很直。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但在躯干挺直这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那么这种人大概就是所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
徐君性格温和善良,广施仁爱,在他任职的地方,他以奉公守法而受人称赞。他不施行严明苛刻的政令,但行为却保持正直。看看他所喜欢的,就可知道他的为人了。《诗经》说:“君子有才能,所以能继承前人的事业。”直节堂建成之后,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一位客人醉醺醺地唱着歌说:“我想做个品行不正的人,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躬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吗?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正像这丛杉树,髙高耸立而不偏倚,枝桠伸展,叶片散布,能安然而不危险吗?然而清风吹动衣襟,飞雪洒满庭院,杉树依然颜色不变,您来到树下休息游玩吧!壅土培植灌溉杉树,而不如剪削砍伐,杉树自己并不知道,而要依靠爱树的人呀!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一曲歌终,宴会也就散了。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