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2-27 10:1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1.2.3班 物理教案
课 题
牛顿第一定律
课 型
新课
节数
1
备课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日期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了解物理学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2)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
(3)经历实验过程,学会用分析与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会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表述。
(4)在生活中认识惯性,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危害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2)学习“归纳推理”这一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
(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得出过程的体验,感受科学成果往往是多人智慧的结晶。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
分析
重点
1、 学生探究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
3、探究实验的设计与数据的处理
难点
学生探究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
模式
三疑三探
课时
共__1__课时
学法
自学 合作 探究
主 案
副案(修改栏)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本图6-1、6-2、6-3、6-4四幅图,让学生观察,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桌上的书本感受:推书本,书本就运动,撤去推力,书本停止运动.老师推小车,小车运动,撤去外力,小车逐渐停下来。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对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分钟)自探提示:
启发学生比较上述事例的共同特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撤去物体受的力,物体就不会动或停止运动。
??? 引出亚里士多德观点:要维持物体作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 定的力。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现象是没有的。
二、解疑合探( 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1)提出问题:摩擦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如果物体不受摩擦阻力会怎么样?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如何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提示学生: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在发生变化?
设计实验:让小车从斜面滑下,逐渐减小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并推论当平面没有摩擦力时小车的运动情况。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问题
展示
评价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综合伽利略理想实验引进牛顿第一定律
2.教师点拨或精讲。
??(1)教师点明:上述表述其实就是牛顿第一定律所反映的内容。投影牛顿第一定律知识,
??(2)综合述评: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具有两方面重大意义:一是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二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说明,不能直接用实验验证的规律,可以在实验基础上,以合乎逻辑的方式推理出来。
质疑再探:( 分钟)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都解决了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运用拓展( 分钟)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地出示下面的习题共学生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
请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会向后倒,而刹车时,则向前倾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
一、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二、惯性
1、定义: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3、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
4、解释惯性现象的思路:
(1)确定研究对象是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
(2)明确研究对象原来是处于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分析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发生怎样的变化
(4)研究对象由于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
(5)所以结果怎样
作业布置
课本第109页,作业1、2、3。
练习册
教 学反 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