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七、八年级寒假培训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2008年七、八年级寒假培训资料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8-03-03 13:18:00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做好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武汉第一初级中学 李少坤一、设计前认真研究《课程标准》1、仔细研究《课标》,准确把握标高。2、不拘泥于《课标》,创造性地利用课标提出的基本要求,充分利用身边有利的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二、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1、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2、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水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3、分析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对该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情况交流生活中有关二氧化碳的事例,猜测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讨论、设计、优化并实施探究方案。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学习小结。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测。交流实验现象,总结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发现并提出新问题:紫色石蕊试液为什么变红色?实验延伸。《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程序设计《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教学片断你最喜爱的食物是什么?探究活动它们分别能提供什么营养物质?下列食物主要提供哪些营养物质?三、根据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设计1、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设计。(1)注意基础性原则(2)注意现实性原则《金属的锈蚀与防护》教学片断《爱护水资源》教学程序设计人类的水资源水的污染水的浪费武汉的水资源水的治理节水从我做起《氢氧化钠的性质》教学片断(3)注意思想性原则(4)注意现代性原则 (A)事实情景。它一般包括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空有关的物品、现象、事件和经验,与科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以及能体现科学与社会、经济、为类文明发展有关的事实材料和重要的科学史实。 (B)经验情景。它包括生活体验、知识经验以及熟悉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等。科学教学情景主要有以下几种:(C)实验情景、问题情景及模拟联想情景等。(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景。
(2)利用有价值的问题创设教学情景。
(3)利用学生兴趣创设教学情景。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创设教学情境 在探究式教学中,这一点是教学利器。从心理学角度讲,当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支架”不平衡时,就会产生平衡冲突的心理倾向,即产生认知冲突,会使学生积极地思给,深刻地探究和积极讨论,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从而达到认知平衡。(4)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教学情境。交流生活中有关二氧化碳的事例,猜测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讨论、设计、优化并实施探究方案。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学习小结。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测。交流实验现象,总结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发现并提出新问题:紫色石蕊试液为什么变红色?实验延伸。《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程序设计《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片断2、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四、具体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调整与完善1、在突破重难点的各个环节中做好详细的预案,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作好对策准备。2、做好教学流程中各个环节的过渡与衔接。《氢氧化钠的性质》教学片断3、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消除面面俱到的思想,学会选择性的放弃。关于科学教学设计的思考
武昌区教研室 汪 岳
2004年9月,随着综合课程——初中科学课的实施,武汉市的基础教育改革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也表明是迈出艰难的一步。
在这三年里,关于科学课的争论一直不断,直到现在依然没有平息,但科学课并没有被“叫停”。我们相信科学课会在争论中发展,在争论中完善,在争论中前进,科学教师也会在争论中进步。
显然,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在实施的初期,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比如师资队伍的建设、实验设备的配置、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考试评价的研究等等方面,还需要我们去改进和完善。
要完善科学课,我们就应该站在一个思想者的高度来看待科学课程改革,要明确理解科学课和传统的学科教育的区别,更应该明确科学素养的核心是什么,科学课程给学生带来了什么,让学生学会了什么,只有站在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考虑的立场上才能公正地评价传统课程和科学课程的优劣。
因此,这需要我们更加努力、更加务实、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在“坚持”中完善科学课程,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真正对学生的发展负责。
作为一个科学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主阵地,要守住这一阵地,就必须搞好课堂教学。下面,就如何进行科学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认识。
一、科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保持对自然现象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了解或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用它们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和科学的世界观;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以科学的知识和态度解决个人问题的意识;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这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
(二) 立足学生发展
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体现科学本质
科学课程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本质,逐步领悟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且通过科学探究而不断发展。还应当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是一项人人都应当关注的社会事业。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以及对科学的良好情感都有重要的作用。
(四)突出科学探究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是惟一的方式。教学中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把从探究中获得的知识与从其他方式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奠定可广泛迁移的科学知识基础。
(五) 反映当代科学成果
科学课程要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
二、科学课程教学设计一般流程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流程:
(一)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能否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教材,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合乎实际地处理教材,科学合理地组织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也是说课的首要环节。
(1)分析本节教材在本单元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或知识结构体系;
(2)分析如何依据教材内容(并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任务。课时目标是课时备课时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
(3)分析如何精选教材内容,并合理地扩展或加深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加工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即搞清各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4)分析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5)分析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学生是主体。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实施课程标准后,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基于这一转变,教师就必须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说课活动中虽然没有学生,看不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但从教师的说课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课改精神——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启发者。具体要考虑两大问题:
①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及教学目的,学生宜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它,这种学法的特点怎样?如何在课堂上操作?
②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做怎样的学法指导?怎样使学生在学会过程中达到会学?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恰倒好处地融进学法指导?
(二)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STS四个方面加以说明,力争具体、准确、可行。《科学》课程标准的目标动词举例,可供参照:
(1)技能目标动词举例
(2)科学探究目标动词举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动词举例
(三)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确定教法,主要思考“怎么教”的办法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根据,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本节课所采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据的教学原理或原则,包括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确定本节课所选择的一组教学方法、手段,对它们的优化组合及其依据。无论以哪种教法为主,都是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而定的。要注意实效,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提倡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创造性;
(3)注意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应采用的学法之间的联系;
(4)要重点考虑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方法。
(四)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教程要求做到:
(1)合理的教学全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即“引入——新课——小结——反馈”的内容安排。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阐述清楚,具体内容要介绍,“教的是什么”、“怎样开展活动”,“如何过度”,“怎么检测”等等,以详细的教案呈现。
另外,在呈现教学过程时,通常要有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有“为什么这样教”的意图和理论依据。
(2)重点说明教材展开的逻辑顺序、主要环节、过渡衔接及时间安排,例如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
(3)考虑如何针对课型特点及教学法要求,在不同教学阶段教与学、讲与练的协调统一。
(4)要对教学过程作出动态性预测,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调整对策。
(五)进行教学反思与评价
按教学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        
(1)教学前。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备课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它可以是一堂具体的课或一个单元,乃至一个学期的课。备课时要重点考虑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策略的调整和教学设计的创新。同时要顾及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等。
(2)教学中。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例如,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开展,师生的思维发展和感情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某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以及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等,如果课后不及时去捕捉和反思,这些不期而至的点子便会时过境迁,留下遗憾。在给学生的作业和小测的设计和批改中也要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以便查漏补缺,并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3)教学后。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平时的一节课、一个单元、一次大或小的测验后,或一节公开课后从学生,同行老师的评价的反馈中,我们要静下心来回顾和审视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反思和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是否符合新课程所要求的“沟通”和“合作”、组织教学上有何新招、教法上有哪些创新、启迪是否得当、对知识难点的讲解有无突破、训练是否到位、有何缺憾或失误等等,都要及时记录和收集在自己的教学日志、札记或学生和自己教学的档案上,并作必要的整合和取舍,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以便扬长避短,少走弯路,同时要将这些实践上升为理论,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例如写成论文。
《科学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 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
 (2) 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
 (3) 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科学学习;
(4)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
 (5)安排教学计划与教学时间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
 (6)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
  
三、科学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一等奖)
武汉市二十六中 程聪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与技能:1.理解等高线的含义;
2.知道等高线可以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3.学会绘制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4.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一般方法;
情感价值态度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通过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绘制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三.教学资源开发:玻璃片,烧杯,山体模型,直尺,铅笔,线,牙签,油性笔。
四.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
学生探究活动
导入
(展示图片)
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看到这些自然界的美景,真让人觉得心旷神怡,真是让我们体会到了“流连忘返”这个成语的含义!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写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的是哪里啊?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可惜,现在我们只能看到山的这一面,不知道这些图画所展示的山,从不同的方向看是什么样子呢?这些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美景如何表示在平面上?
(庐山)
(山的不同面,风光不一样。)
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动画及图片)
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
我们能在不同的角度看出它各个位置的地形地貌。
那么看到这样一幅图片,你的脑海中能想出怎样的一幅图画呢?
(一座山)
(想不出来)
但是在我的脑海中,它们就是一样的!下面这幅地图,就能全方位地表示出山体各部分的地形地貌!那么,上下两幅图是怎么个一样法呢?山的形状和各部分的高度是怎样在这幅地图中表示出来的呢?
新课讲解
地图上一条条的线是怎么画出来的?
线上的数字表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激发学生思考。
提问
首先,这个数字可能比较容易引起我们的猜想,
同学们猜想一下,数字代表什么呢?
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啊?
从山脚爬到山顶要爬多远呢?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会告诉你,登上珠穆朗玛峰只需爬4000多米,为什么呢?
(高度)
(8844.43米)
学生思考讨论,代表发言。
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为下步实验做心理准备。
板书
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  1.海拔高度  2.相对高度 (课件练习巩固)
练习巩固
复习有关基础知识。
师生小结
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43米指的是海拔高度,4000多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与青藏高原相对高度。在地图上标注珠峰的高度就是8844.43,所以,我们在地图上标注的应该是海拔高度!
思考,记忆
巩固地面高度的两种表示方法。
承转
好,数字的意义我们弄清楚了,接下来轮到这一条条线了!
板书
这一条条的线叫做等高线,顾名思义,就是线上各点海拔高度相等。
二、等高线地形图(书本74面蓝色方框)
1.等高线
2.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①②):
理解等高线的含义,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演示模型及课件动画)
①用等高度的水平面平行地“切割”山体,每一个切面与山体相交于无数的点,每个点的海拔高度相等,这些点构成了一条等高线;
②将山体各层等高线垂直投影到同一平面,就构成了平面等高线地形图。
观察
探究活动: 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好了,现在原理已经讲给大家听了,下面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了。
书本P73面,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教师现场演示,引导学生实验。思考“分析与思考”:
同一线圈上的各点,高度是否相等?
从山顶向下看,不同高度上的线圈的大小是否相等?高处的线圈与低处的线圈相比哪个长?
坡度较小的地方,这些线的间距是大还是小?分布是疏还是密?坡度大的地方呢?
如果坡度达到90°呢?这些线的间距如何?
学生两人一小组,边理解思考边做实验.
在动手中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总结板书
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③④⑤):
练习巩固
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五.板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
1.海拔高度
2.相对高度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
2.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①同线等高;
②等高距全图一致;
③一般不相交,不重叠;
④连续,封闭;
⑤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一.分析与思考:
1.同一线圈上的各点,高度是否相等?
2.从山顶向下看,不同高度上的线圈的大小是否相等?高处的线圈与低处的线圈相比哪个长?
3.坡度较小的地方,这些线的间距是大还是小?分布是疏还是密?坡度大的地方呢?
4.如果坡度达到90°呢?这些线的间距如何?
二.练习:
1.读下图回答:某人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
2.读右图回答:
①A点的海拔高度是 米;
②D点与A点的相对高度是 米;
③从A点和B点分别向山顶C处进发,从 点出发的路程较短,从
点出发的坡度较缓.
3.尝试绘制等高线地形图:首先经过地形测量获得各个测量点的海拔高度;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起来,最后在每条等高线上标出高度.图中标注着经过地形测量测出的各点的海拔(单位:m),读图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三.思考题:
今天我们绘制的是一座山峰的等高线地形图,如果是盆地呢?会有什么不同吗?
课件48张PPT。对科学课程内容”整合”特点的思考武汉市教科院 王玲莉7~9年级科学课程性质 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
科学入门课程7~9年级科学 课程内容的突出特点一、整合二、探究一、整合的含义Collaborate,指“协作、合作”;
Converge,指“汇聚或靠拢于某一交叉点,达成一致;趋于或达成联合、共同结论或者结果”;
Integrate,指“使并入、使一体化、使成一整体” 整合:将分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最后形成一个有效率的整体 。综合: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整体。整合(科学课程)目的不是
简单地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作为唯一追求目标
而是
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从基本科学观念上理解科学内容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物质
运动与相互作用
能量
信息
系统
结构与功能
演化
平衡
守恒例:世界的物质性原子离子分子物质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个
体系
统器
官组
织细
胞种
群群
落生态
系统生

圈例题: 构成细胞的微粒是( )。
A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B 分子、原子、离子
C 溶液、溶质、溶剂
D 固体、液体、气体我们在研究问题时,需要明确自己在哪个层次上,对不同层次物质系统的研究,其概念、方法是不同的。科学课程中整合的含义2、通过内容的整合让学生
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
从基本观念上理解科学内容1、对科学知识进行整合科学探究活动对各领域知识的
联系和信息进行
组合、加工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二、课标、教材 是如何体现整合的?武汉版科学:物质的结构规律与物质的运动规律武汉社版《科学》——寻找规律(8年级上)第一单元 物质的结构规律
第一章 原子 元素
第二章 分子 离子
第三章 混合物 纯净物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与运动
第二单元 生物界的结构规律
第五章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六章 生物家族
第七章 生物及其家园
武汉社版《科学》——认识自然(7年级下)第三单元 运动的世界
第一章 运动和静止
第二章 力
第三章 阴晴冷暖
第四章 地月运动
第五章 动物的行为
第四单元 物质与物质变化
第六章 物质的变化
第七章 物质的性质
第八章 材料天地 浙教版科学教材:存在的自然—演化的自然 —自然与人 有人认为: “科学教材让原有的经典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系错乱、拼凑,不利于学生形成真正的学科体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同各分科课程相比,科学课程试图超越学科的界限,统筹设计,整体规划,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
科学教材内容的整合应力求体现科学整体的思想。可从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考虑,并将其与生命科学领域、物质科学领域以及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领域的内容结合起来。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内容标准科学探究
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
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探究(一)科学探究的目标和要求(六个要素)
1、提出科学问题
2、进行猜想和假设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4、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
5、检验与评价
6、表达与交流
(二)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实验技能
1.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和观察的技能
2.基本实验技术
3.查阅信息资料的技术生命科学主题1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主题2 生物的新陈代谢
主题3 生命活动的调节
主题4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主题5 人、健康与环境 物质科学主题1 常见的物质
主题2 物质的结构
主题3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主题4 能与能源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主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主题2 人类生存的地球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主题1 科学史
主题2 技术设计
主题3 当代重大课题整合特点一是试图超越学科界限,保留带有结构性的基本内容,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
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进行综合与渗透,并力求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与关联。
整合途径从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将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与技能融通和连接。
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综合性的主题 ? 课程学科要素的变化 从课程性质来看,综合科学课程仍属于学科课程。
科学课程的学科要素归结为:
1、基本事实
2、基本概念
3、基本原理(含规律)
4、符号系统
5、计量系统
6、技能系统
7、方法系统
8、思想情感教育系统科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主要是由学科基本事实,概念系统和基本原理构成。
涵盖分科课程初中生物、物理、化学、自然地理的基本内容教材的编写结构≠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三、面对整合,我们能做些什么?1、教授整合的知识2、引导学生发掘并对知识进行整合1、教授整合的知识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原则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武汉社版《科学》——认识自然(7年级上)走进科学
第一单元 认识环境
第一章 水的世界
第二章 阳光 空气 土壤
第三章 我们的家园——地球
第四章 遥望星空
第二单元 认识生物
第五章 植物王国
第六章 动物世界
第七章 生物界的一员——人类
第八章 健康的生活方式 密度光的折射
与反射 ???? ????浙教版科学第二册 (运动与变化 )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第1节?感觉世界
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第3节?耳和听觉
第4节?光和颜色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6节?眼和视觉 第7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第1节?水在哪里 ??第2节?水的组成 ??第3节?水的密度 ??第4节?水的压强 ??第5节?水的浮力 ????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8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第9节?水的利用和保护
浙教版科学第三册 (相互作用 )第1章?生活中的水对武汉版教材的使用建议(8上)原子 元素增加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从化学变化的本质切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对武汉版教材的使用建议(8上) 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体系与结构,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界、对科学的整体认识。2、引导学生
发掘并对知识进行整合建议:
以科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表述来反映
科学知识的逻辑联系个案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是一种用加热的方法,使溶剂不断挥发的过程武汉版科学教材7上P22
(物质的三态变化)武汉版科学教材8上P61
(混合物的分离)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理解蒸发。名称
定义
实例
属性或特征
概念: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的表征溶液一种物质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硫酸铜溶液、氯化钠溶液等均一、稳定、混合物 概念﹛具体性表述。如:化合价、动物的行为等。定义性表述。如溶液、元素、溶解度等。两种概念的定义形式 核心概念一般采取定义性表述 名称
定义
实例
属性或特征
力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单位:牛顿 N重力、摩擦力、浮力、弹力大小、方向、作用点个案2:显微镜的使用 如果观察到的物像过暗,通常可调节哪些部件,为什么?武汉版科学教材的有关安排:
7上:光学知识
8上:显微镜的使用浙教版科学教材有关安排:
7上:显微镜的使用
7下:光学知识个案3: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的关系不受力受平衡力受非平衡力物
体物体运动
状态不变物体运动
状态改变作匀速直线运动
(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静止
(原来静止的物体)快慢改变方向改变个案4:地球、气候自然带的关系地
球自转
公转地壳
变动纬度
位置
不同海陆
位置
不同太阳
辐射大气
环流地面
状况热量
差异水份
差异气
候植
被土
壤动
物形成影响自

带四、明确不同学习水平的要求记忆水平 (是什么)
理解水平 (为什么)
简单运用 (一般只涉及1个知识点)
综合运用 (一般涉及2个或2个以上知识点)
例题:用某种植物制成紫色的指示剂,遇酸变红色。将制成的指示剂倒入两个广口瓶中,在甲瓶中放入新鲜的金鱼藻,乙瓶不放,再将甲乙两瓶加盖密封,外壁用不透光的纸包起来。静止两天后,结果发现甲瓶指示剂呈红色,乙瓶仍呈紫色。这一实验结果能证明( )。
A.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O2
B.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O2
C.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CO2
D.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CO2 整合途径:对各种联系和信息进行组合、加工 整合后:
两个广口瓶中分别装有适量的清水,甲瓶中放入新鲜的金鱼藻,乙瓶不放,再将甲乙两瓶加盖密封,外壁用不透光的纸包起来。静止两天后,分别加入适量的紫色石蕊试液,结果发现甲瓶中的指示剂呈红色,乙瓶中的仍呈紫色。这一实验结果能证明( )。
A.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O2
B.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O2
C.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CO2
D.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CO2
试题难度2007年武汉市科学竞赛决赛试题 广口瓶中装有适量NaHCO3的稀溶液, U型管内装有红色的清水,将新鲜绿藻浸在该溶液中。如图,连接广口瓶和U型管。实验前保持
A、B两管中的液面相平。 已知,当CO2被不断消耗时,溶液中发生以下反应:2NaHCO3 =Na2CO3+CO2↑+H2O
当溶液中CO2的量不断增加时,又发生以下反应:Na2CO3+CO2+H2O =2NaHCO3(1)将装置在太阳光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绿藻会 (上浮/下沉),原因是  ,A管中的液面会   。
(2)若将装置在暗室里放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绿藻会  ,原因是   。以上论述仅代表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谢谢!课件56张PPT。对科学课程内容“整合”特点的思考武汉市教科院 王玲莉7~9年级科学课程性质 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

科学入门课程7~9年级科学 课程内容的突出特点一、整合二、探究例:如图所示实验,是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⑴实验中,要求弹簧测力计 拉着木块 。
⑵由甲、乙两图可知,摩擦力与 的大小有关。
⑶由甲、丙两图可知, 。例:小明研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时,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将上述四支试管放在盛有37℃温水的烧杯内保温10分钟, 取出冷却后,向每支试管滴入两滴碘液。
(1)乙试管中的液体没有变蓝色,这是因为   。                    
(2)比较    两支试管,可知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影响。
一、整合的含义Collaborate,指“协作、合作”;
Converge,指“汇聚或靠拢于某一交叉点,达成一致;趋于或达成联合、共同结论或者结果”;
Integrate,指“使并入、使一体化、使成一整体” 整合:将分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最后形成一个有效率的整体 。综合: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整体。整合(科学课程)目的 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从基本科学观念上理解科学内容世界的 物质性原子离子分子物质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个
体系
统器
官组
织细
胞种
群群
落生态
系统生

圈地球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地核地幔地壳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例题: 构成细胞的微粒是( )。
A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B 分子、原子、离子
C 溶液、溶质、溶剂
D 固体、液体、气体我们在研究问题时,需要明确自己在哪个层次上,对不同层次物质系统的研究,其概念、方法是不同的。需要换个角度思考的问题:1、科学课程标准对有关宇宙、星空的内容要求.2、科学课程标准对有关物质转化的要求举例说出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举例说出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
C CO2 H2CO3水稻害虫蛇蛙鼠原始星云恒星红巨星白矮星科学课程中整合的含义2、通过内容的整合让学生
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
从基本观念上理解科学内容1、对科学知识进行整合科学探究活动对各领域知识的
联系和信息进行
组合、加工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对科学知识进行整合
课程标准教材课堂教学二、课标、教材 是如何体现整合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同各分科课程相比,科学课程试图超越学科的界限,统筹设计,整体规划,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
科学教材内容的整合应力求体现科学整体的思想。可从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考虑,并将其与生命科学领域、物质科学领域以及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领域的内容结合起来。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物质
运动与相互作用
能量
信息
系统
结构与功能
演化
平衡
守恒科学课程内容标准科学探究
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
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探究(一)科学探究的目标和要求(六个要素)
1、提出科学问题
2、进行猜想和假设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4、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
5、检验与评价
6、表达与交流
(二)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实验技能
1.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和观察的技能
2.基本实验技术
3.查阅信息资料的技术生命科学主题1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主题2 生物的新陈代谢
主题3 生命活动的调节
主题4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主题5 人、健康与环境 物质科学主题1 常见的物质
主题2 物质的结构
主题3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主题4 能与能源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主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主题2 人类生存的地球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主题1 科学史
主题2 技术设计
主题3 当代重大课题整合特点一是试图超越学科界限,保留带有结构性的基本内容,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
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进行综合与渗透,并力求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与关联。
整合途径从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将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与技能融通和连接。
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综合性的主题武汉版科学:物质的结构规律与物质的运动规律武汉社版《科学》——寻找规律(8年级上)第一单元 物质的结构规律
第一章 原子 元素
第二章 分子 离子
第三章 混合物 纯净物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与运动
第二单元 生物界的结构规律
第五章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六章 生物家族
第七章 生物及其家园
武汉社版《科学》——认识自然(7年级下)第三单元 运动的世界
第一章 运动和静止
第二章 力
第三章 阴晴冷暖
第四章 地月运动
第五章 动物的行为
第四单元 物质与物质变化
第六章 物质的变化
第七章 物质的性质
第八章 材料天地 浙教版科学教材:存在的自然—演化的自然 —自然与人 有人认为: “科学教材让原有的经典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系错乱、拼凑,不利于学生形成真正的学科体系。” 科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主要是由学科基本事实,概念系统和基本原理构成。
涵盖分科课程初中生物、物理、化学、自然地理的基本内容教材的编写结构≠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三、面对整合,我们能做些什么?1、教授整合的知识2、引导学生发掘并对知识进行整合1、教授整合的知识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原则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武汉社版《科学》——认识自然(7年级上)走进科学
第一单元 认识环境
第一章 水的世界
第二章 阳光 空气 土壤
第三章 我们的家园——地球
第四章 遥望星空
第二单元 认识生物
第五章 植物王国
第六章 动物世界
第七章 生物界的一员——人类
第八章 健康的生活方式 密度光的折射
与反射 ???? ????浙教版科学第二册 (运动与变化 )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第1节?感觉世界
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第3节?耳和听觉
第4节?光和颜色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6节?眼和视觉 第7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第1节?水在哪里 ??第2节?水的组成 ??第3节?水的密度 ??第4节?水的压强 ??第5节?水的浮力 ????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8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第9节?水的利用和保护
浙教版科学第三册 (相互作用 )第1章?生活中的水对武汉版教材的使用建议(8上)原子 元素增加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从化学变化的本质切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对武汉版教材的使用建议(8上) 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体系与结构,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界、对科学的整体认识。综合: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
各属性联合成一个整体。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而是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从基本科学观念上理解科学内容不是简单地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 作为唯一追求目标2、引导学生
发掘并对知识进行整合个案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是一种用加热的方法,使溶剂不断挥发的过程武汉版科学教材7上P22
(物质的三态变化)武汉版科学教材8上P61
(混合物的分离)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理解蒸发。平时教学名称
定义
实例
属性或特征
概念: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的表征溶液一种物质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硫酸铜溶液、氯化钠溶液等均一、稳定、混合物 概念﹛具体性表述。如:化合价、动物的行为等。定义性表述。如溶液、元素、溶解度等。两种概念的定义形式 核心概念一般采取定义性表述 名称
定义
实例
属性或特征
力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单位:牛顿 N重力、摩擦力、浮力、弹力大小、方向、作用点平时教学个案2:晶体、纯净物武汉版科学教材八上P27 出现纯净物的概念:
氨、氢气、酒精等,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称为纯净物武汉版科学教材九上P133出现晶体的概念:
像硫代硫酸钠(海波)那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这类物质是晶体。物质的组成固体熔化的特点纯净物有不是晶体的吗?有的话举两例子
解决时间:2007-2-5 21:43
提问者: p29435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晶体一定是纯净物吗
(1年前 - 5个回答 - 10 )有学生提问(网上):混合物一定都不会是晶体,对吗? 回答数:2 浏览数: 48 提问时间:2007-05-01 08:56:44 ?? 个案3:显微镜的使用 如果观察到的物像过暗,通常可调节哪些部件,为什么?武汉版科学教材的有关安排:
7上:光学知识
8上:显微镜的使用浙教版科学教材有关安排:
7上:显微镜的使用
7下:光学知识平时教学个案4: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的关系不受力受平衡力受非平衡力物
体物体运动
状态不变物体运动
状态改变作匀速直线运动
(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静止
(原来静止的物体)快慢改变方向改变单元复习建议:
以科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表述来 反映科学知识的逻辑联系初三复习个案5:地球、气候自然带的关系地
球自转
公转地壳
变动纬度
位置
不同海陆
位置
不同太阳
辐射大气
环流地面
状况热量
差异水份
差异气
候植
被土
壤动
物形成影响自

带初三复习四、明确不同学习水平的要求记忆水平 (是什么)
理解水平 (为什么)
简单运用 (一般只涉及1个知识点)
综合运用 (一般涉及2个或2个以上知识点)
例题:用某种植物制成紫色的指示剂,遇酸变红色。将制成的指示剂倒入两个广口瓶中,在甲瓶中放入新鲜的金鱼藻,乙瓶不放,再将甲乙两瓶加盖密封,外壁用不透光的纸包起来。静止两天后,结果发现甲瓶指示剂呈红色,乙瓶仍呈紫色。这一实验结果能证明( )。
A.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O2
B.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O2
C.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CO2
D.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CO2 整合途径:对有关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的知识内容进行联系和信息进行组合、加工,综合解决问题。 整合后:
两个广口瓶中分别装有适量的清水,甲瓶中放入新鲜的金鱼藻,乙瓶不放,再将甲乙两瓶加盖密封,外壁用不透光的纸包起来。静止两天后,分别加入适量的紫色石蕊试液,结果发现甲瓶中的指示剂呈红色,乙瓶中的仍呈紫色。这一实验结果能证明( )。
A.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O2
B.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O2
C.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CO2
D.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CO2
试题难度2007年武汉市科学竞赛决赛试题 广口瓶中装有适量NaHCO3的稀溶液, U型管内装有红色的清水,将新鲜绿藻浸在该溶液中。如图,连接广口瓶和U型管。实验前保持
A、B两管中的液面相平。 已知,当CO2被不断消耗时,溶液中发生以下反应:2NaHCO3 =Na2CO3+CO2↑+H2O
当溶液中CO2的量不断增加时,又发生以下反应:Na2CO3+CO2+H2O =2NaHCO3(1)将装置在太阳光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绿藻会 (上浮/下沉),原因是  ,A管中的液面会   。
(2)若将装置在暗室里放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绿藻会  ,原因是   。以上论述仅代表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W-lnglil@163.com
1323719862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