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无答案)(打包4套)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无答案)(打包4套)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27 20:42:22

文档简介


学习内容
1. 春 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能通畅地朗诵课文,说出课文的写作思路。
2.感受本文构思精巧、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感受构思精巧、情景交融的写法。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自学
1.请用工整的字体默写一首有关春天的古诗词,感受春天的气息。
(提示:如孟浩然《春晓》、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等等)


2.读课文1遍,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水涨( ) 捉迷藏( ) 酝酿( )( ) 应和( )
黄晕( ) 蓑( )衣 嘹亮( ) 抖擞( )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①用一句话说出对文章的最初印象。

②文中具体选取哪些景物描写春天的?

4.阅读“比喻”的相关知识,在文中找出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二、交流展示
(一)交流课前先学的内容
小组交流展示
(二)课堂自学
1.自由朗读课文或者听课文录音,思考:
(1)春天给万物带来哪些变化?(在文中划出来相关语句或者词语)
(明确: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春草勃发、春花竟放、春风和悦、春雨静谧、春早人勤)
(2)写了这么多的景物,作者的思路却非常清晰,你能写出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写作的吗?(理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 绘春? 春风图——风唱春? —— 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2.本文在写景上很出色,语言非常生动。请你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文字,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向你的同学们说说喜欢的理由。
(赏析时要注意弄清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修辞,重点分析认为写得精彩的一两个句子,抓关键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谈自己的体会。)
词句举例:
①连用两个“盼望着”体现作者急盼心情。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花之多。花之艳。
(二)交流展示
组内交流、组际交流
根据发言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形成板书)(盼春、绘春、赞春)
三、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读音
酝酿(   ) 抖擞(  ) 嘹亮(  ) 应和(  ) 
烘托(  ) 眨眼(  ) 清脆(  ) 黄晕(  )
2.依照课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春》是一篇_______(体裁)作者_______,字_______。现代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清醒而真挚,被称为,散文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并回答下列问题。
作者按照盼春、绘春、颂春的顺序描绘春天,在描绘中,依次描绘了五幅美丽的图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突出了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21·cn·jy·com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www.21-cn-jy.com
学习内容
1. 春 第2学时
学习目标
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3.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学习重难点
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自学
1.请工整地抄写本文中你认为重要的成语(8个)

2.品味语言: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仔细揣摩下列语句,找出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体会修辞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1)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的”和“钻”这些词用的好,好在那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5)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释疑解难:读了这篇课文,你们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多提几个问题,你会理解的更深刻。)
二、交流展示
(一)组内交流展示课前先学的内容,自行订正。
(二)课堂自学
1.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前先学提示的第二题学着自己赏析文中你认为的优美的语句,并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书本上留下你自学的痕迹)
2.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出如此优美的散文?
(明确:观察仔细、抓住特征、按照顺序、不同感官、多种修辞、语言准确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三)总结交流
先小组交流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发言,看那组总结得最准确,方法最多。可以从写作方法、写作角度、写作顺序等角度思考)
拓展延伸:
1. 写“春”
请同学们看图,运用本节课所学到修辞手法,写一句描写春天的句子。
春天像一幅色彩淡雅的水彩画,处处渗透着典雅、秀美。
春天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姿态极妍。
春天像一幅中国画,气韵神情滋润着每个喜爱它的人。
春天像慈祥的母亲,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幸福。
春天像辛勤的园丁,播种未来和希望。
2.请同学们从老师投影的画面中任选一幅,认真的观察,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写出画面的特色来。
二、反馈检测
阅读文中选段,精美文段赏析。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在空白处填上课文的原句。
(2)“斜织”一词表现春雨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写了什么自然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4)这段中“ ” 一句是直接描写。描写 , 。“ ” 是间接描写,这是从春雨润物和人们的活动两方面着笔的,赞美了春雨在默默无声中带给大地以无限的恩泽。
(5)下列语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春雨特点,请用恰当的词语把春雨的特点概括出来,写在括号内。
A、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
(6)在这段文字中,除雨外,作者还写了人,有近有远,有静有动,请概括都写了有关人的什么场景?写这些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一)写作背景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荷塘月色”无疑是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春》确实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21教育网
(三)春的诗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1cnjy.com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1·c·n·j·y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济南的冬天
学习内容
2. 济南的冬天 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2.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学习重难点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2.重点研读课文第3节。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自学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暖和( ) 着落( ) 髻 ( ) 看护( ) 镶 ( ) 水藻( ) 贮蓄( ) 澄清( )
请工整地抄写本文中的你认为重要的成语(6--8个)。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你能在文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的词语吗?
作者用三个自然段写济南的山,每一段各侧重于哪个方面?
(3)作者写水,突出了水的哪些特点?
二、交流展示
(一)朗读课文,检查预习
(1)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
(2)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朗读本文方法。如语速较慢、语调柔和、语气亲切、读出喜爱之情等等。
(教师点拨:朗读课文时,脑海中要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二)课堂自学
教师提示阅读方法:粗读,把握基本内容;细读,理解主题,揣摩生动的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述的。
学生默读,自学,思考:
(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2)济南是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
(3)文中渗透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4)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自学后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展示。明确:
(1)因为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所以作文称济南是个宝地。
(2)这三幅山景图分别是: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的山、城外的远山
(3)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4)不可以更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三)创新活动——当一当导游(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假如你是一名导游,根据刚才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要给一个没有到过济南的人介绍济南冬天的特点,你准备怎样解说?请用自己的语言整合济南冬天的主要内容。
2.小组交流展示。
3.全班展示,教师点评。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1.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知。我们明确了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导游活动,加深了我们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与理解。
2.再次细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断,揣摩、品味。
三、反馈检测
(一)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济南(??) ?伦敦(?) ? 晾晒(??)?暖和(??)?
着(??)落 ?发jì(??) 看(?)护妇? 镶(?)上?
狭窄(??)? 水藻(??) zhù(?)蓄??chéng(??)清
(二)朗读并赏析第三段,回答下列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①找出文中的相关词语,说说这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的?
答:
②下点小雪为什么“最妙”?请给出完整的分析。
答:

③这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的特点是(用文中词语答): 。
④举例说明本段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答:

学习反思:
学习内容
2. 济南的冬天 第2学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2.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3.了解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所寄予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2.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自学:
1.从课文中选出你最喜爱的语句读一读,并简要说说喜爱的理由。
?
?
2.课文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讲到北平、伦敦的冬天和热带地方呢?
?
?
3. 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
4.熟悉“比拟”修辞并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二、交流展示
(一)自主学习
1.默读全文,2--5节,思考:
(1)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和一幅水景图,请根据他们的特点给每一幅图景拟一个小标题。
(2)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为什么?
2.在课文中发现寻找、品味用得好的词或句子,用大大的圆圈在课本中标出,并说说为什么用得好。(方法指导:用圈点批注法阅读;学生要用心体会和仔细揣摩)
提示:1.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2.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3.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4.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5.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6.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重点赏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用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师小结。
作者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以美的感受。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
(可重点突出本文表现美的方法:选词讲究;对比烘托;多用修辞方法;有直接抒情、有意境中流露真情,也有虚实结合,联想抒情。) 
(三)组际交流
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可从语言、内容、写法等角度来说)
(四)拓展练习
我们感受到了老舍先生笔下冬天的济南,她温暖如春、秀丽如画,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发自肺腑的热爱。我们现在正处冬季,请你用你的心,你的语言描绘一下咱们校园的冬天,注意融情于景。。
三、反馈检测:
比较阅读
〔甲〕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乙〕 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1. 两文都是写济南的水,但从时令上看,甲文写的是_______的水,乙文写的是_______的水。
2.(1)甲文中水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水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
(2)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
?
4.将乙文中“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改为:“哪儿的水都比不上济南”好不好?为什么?请说说你的理解。
?
5.同出一位作家之手,自然写作风格也一样,写水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如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后反思:
知识链接:
(一)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21教育网
(三)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四)相关知识  2003年6月23日 :(十大文化偶像出炉) 时间: 6月6日 — 6月20日  参加人数:14万多人 一直以来争议很大的“二十世纪文化偶像评选活动”于 6月20日 正式揭晓,十大获选偶像名单出炉,老舍以25220票位居第五。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说的是,如果老舍不是自投太平湖自尽,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就将授予他。作为一名满族作家,老舍狂热地迷恋单弦、大鼓这些俗文化,他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老北京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话剧《茶馆》更是戏剧史上的一块丰碑。  21cnjy.com
(五)写作背景  
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雨的四季
学习内容
3. 雨的四季 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2.学习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景物描写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2.欣赏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自学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斗笠( ) 吝啬( )? 静谧( ) ?高邈( )
莅临( ) 粗犷( )?漾出( ) 干涩( )
绿茵茵( )淅沥( ) 花苞( ) ?咄咄逼人( )
睫毛( )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简要概括文中描绘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
(2)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熟悉“名词”并在文中圈划出10个名词。
二、交流展示
(一)活动一:听雨篇
1、师生共同诵读文本。感受作者的优美文采。
2.请简要概括文中描绘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
春雨的特点:美丽、娇媚 ;
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
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思;
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品雨篇
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式: “ 这句运用了 (感官、写作手法或修辞、特点.)” 表述出来。
作者通过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态,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的特点。拟人句子: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表达作用:“化妆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 “ 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向我们展示出雨后春景;”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形象的给我们展示了对雨的热爱。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绿茵茵的波浪““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整棵树,以及她的每一个部分拟人化,形象化,使之整体富有人的形态,“明亮的眼睛”“手臂顿时柔软”“萌发的叶子像绿荫的波浪”更加替下了书的生动,形象,也给了读者不一样的感受
活动二:悟雨篇
1、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2、作者说:“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那么在春雨到来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么样的呢?
3、 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把《雨的四季》写得美轮美奂,打动人心?
调动感官显色彩
巧用修辞绘神韵
按照顺序层次清
融情入景巧抒情
活动三:炫雨篇
雨使你想到什么?
提示:有关雨的诗词、歌曲、谚语、文学作品、电影… …
美文四读
音韵美正确读
意蕴美理解读
境界美品味读
人性美感情读
(三)归纳小结
本文是 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手法描绘了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写出了雨的可爱,寄托了对雨的赞美与喜爱,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反馈检测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花苞(bāo) 绿茵茵(yīn)
B.粗犷的(kuǎng) 斗笠(lì)
C.睫毛(jié) 静谧(mì)
D.高邈(miǎo) 莅临(lì)
2.指出下列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
(1)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2)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3)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
3.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2)渭城朝雨浥轻尘,__________。(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水光潋滟晴方好,_____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4)青箬笠,绿蓑衣,___________。(张志和《渔歌子》)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四季雨的特点。
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最后,“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表达了作者对雨的无限爱恋,结合全文,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是什么?
6.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感情真挚而浓烈。
B.文章从形、声、气等方面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
C.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对“雨”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古朴典雅。
D.文章条理清晰。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E.“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建句话是对工业污染的批判和对工业文明的否定。
答案与提示
1.B
2.(1)本体:叶子 喻体:波浪
(2)本体:雨水 喻体:丝帘
(3)本体:雨声 喻体:乐章
3.(1)空山新雨后 (2)客舍青青柳色新 (3)山色空潆雨亦奇 (4)斜风细雨不须归
4.春雨柔情而有生机;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思;冬雨自然而平静。
5.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感情带来滋润,思想带来流动,灵魂得到净化。
6.CE 点拨:C、“托物言志”、“古朴典雅”不妥,应为“写景抒情”和“优美活泼”。E、文中没有这层意思,有点牵强附会之感。

学习反思:
学习内容
2. 济南的冬天 第2学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2.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3.了解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所寄予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2.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自学:
1.从课文中选出你最喜爱的语句读一读,并简要说说喜爱的理由。
?
?
2.课文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讲到北平、伦敦的冬天和热带地方呢?
?
?
3. 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
二、交流展示
(一)自主学习
1.默读全文,2--5节,思考:
(1)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和一幅水景图,请根据他们的特点给每一幅图景拟一个小标题。
(2)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为什么?
2.在课文中发现寻找、品味用得好的词或句子,用大大的圆圈在课本中标出,并说说为什么用得好。(方法指导:用圈点批注法阅读;学生要用心体会和仔细揣摩)
提示:1.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2.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3.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4.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5.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6.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重点赏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用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师小结。
作者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以美的感受。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
(可重点突出本文表现美的方法:选词讲究;对比烘托;多用修辞方法;有直接抒情、有意境中流露真情,也有虚实结合,联想抒情。) 
(三)组际交流
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可从语言、内容、写法等角度来说)
(四)拓展练习
我们感受到了老舍先生笔下冬天的济南,她温暖如春、秀丽如画,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发自肺腑的热爱。我们现在正处冬季,请你用你的心,你的语言描绘一下咱们校园的冬天,注意融情于景。。
三、反馈检测:
比较阅读
〔甲〕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乙〕 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1. 两文都是写济南的水,但从时令上看,甲文写的是_______的水,乙文写的是_______的水。
2.(1)甲文中水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水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
(2)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
?
4.将乙文中“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改为:“哪儿的水都比不上济南”好不好?为什么?请说说你的理解。
?
5.同出一位作家之手,自然写作风格也一样,写水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如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后反思:
知识链接:
(一)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21教育网
(三)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四)相关知识  2003年6月23日 :(十大文化偶像出炉) 时间: 6月6日 — 6月20日  参加人数:14万多人 一直以来争议很大的“二十世纪文化偶像评选活动”于 6月20日 正式揭晓,十大获选偶像名单出炉,老舍以25220票位居第五。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说的是,如果老舍不是自投太平湖自尽,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就将授予他。作为一名满族作家,老舍狂热地迷恋单弦、大鼓这些俗文化,他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老北京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话剧《茶馆》更是戏剧史上的一块丰碑。  21cnjy.com
(五)写作背景  
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古诗四首
学习内容
04、 古诗四首  第 1 学时
学习目标
1.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欣赏诗歌《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能简要分析诗歌的思想、语言和艺术的美。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自学
1.请给加点字注音。
碣石( ) 澹澹( ) 竦峙( ) 萧瑟( )
2.反复诵读四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3.查找前两首诗的写作背景;
二、交流
1.说说《观沧海》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情况: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2.师范读,生跟读。?
分析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若,如同。? ?星汉,银河。??????????????志,理想。? ⑵内容? A 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写景? B 写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画了汹涌的????????,耸立海中的????????,岛上繁茂的????????,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 “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4.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5.说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情况: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6.分析内容,探讨问题: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 。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走了很远。表明作者内心的悲痛,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6)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a)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b)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c)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d)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7)明月与轻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而且也寓指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7.拓展思考:
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情怀?
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浪漫和浪漫主义: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浪漫主义: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三、反馈
读《观沧海》,完成文后问题。
1.这首《观沧海》作者 ,是 时期著名的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
2.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 ②以观沧海 ③水何澹澹 ④山岛竦峙 ⑤星汉灿烂 ⑥若出其里 ⑦幸甚至哉 ⑧歌以咏志
3.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4.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5.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文后问题。
1. 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 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反思
学习内容
04、古诗四首 第 2 学时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学习重难点
品味诗歌《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字里行间的乡愁。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自学
1.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诗中名句或赏析其中的重点词语。
3.积累元曲文体知识
二、交流
1.说说《次北固山下》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情况: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2.朗读明义:
学生自由朗读,听老师范读,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研读与赏析:?
(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3)请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5.小结诗歌主题:
说说《天净沙 秋思》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情况:
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一生。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 秋思》,堪称为旅思名作、秋思之祖。 7.划分节奏,配乐朗读小令3遍: 8.领略诗情画意: (1)列举描绘的景物,形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点拨: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词组)并列,一个名词(词组)就是一个景物。后两句描绘的西下夕阳和行进在天涯路上的断肠人,共同形成了一幅萧索荒凉的深秋晚景图。特别是枯、老、昏、古、西、瘦、夕、断肠等词语的修饰作用,增添了景致的荒凉、凄楚,浑天黄日下,无不令人寸断肝肠。“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恬淡美景,用在此处却成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更反衬出断肠人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为全曲点睛之笔,抒写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凄苦之情。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小令是怎样达到情景交融的? 点拨:作者是寄情于物,通过漓淋尽致的刻画物象,描绘有形可感的深秋色彩,借具体生动的物象表达了无形抽象的凄苦心情,从而达到情景相通、情景交融。
三、反馈
(一)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习题:
1. “次北固山下”的“次”意思是 。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3.首联中的 、 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4.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习题: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

答案:(一)1. 停泊,停留 2、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客路 行舟 4、潮平两岸阔 5、D
(二)1.小令??曲牌名??题目
2.马致远??元??戏曲??散曲??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秋思之祖
3.枯藤??老树??西风???昏鸦??古道??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4.A
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