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第4章第六节物质的溶解性(浙江省温州市)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七年级上第4章第六节物质的溶解性(浙江省温州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8-03-10 22: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5物质的溶解性
温州二十三中 周文霞
[设计意图]
突出新科学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努力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透过表象看本质的思考分析能力,充分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以及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努力做到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的自身切实的感受出发,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物质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固体和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技能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初步学会比较的科学方法,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表达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不能仅依靠感官,应当借助科学的思想和工具[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难点:通过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蔗糖、食盐、沙子、色拉油、酒精、汽水、水;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药匙、
[教学手段]
利用实验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讨论、学生实验探究式学习法;
[引入课题]
T:(端着一杯雪碧,喝一口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喝的是什么吗?
S:(各种回答)开水、雪碧、白酒、糖水、盐水等
T:你们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S:因为它们都是无色的
T:对,但他们所含的成分一样吗?
S:不一样
(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回答出: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T:那他们在水中溶解有什么样的性质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物质的溶解性
[讲授新课]
板书 §4~5物质的溶解性
1、 固体、液体、气体的溶解
演示实验:分别将10克的蔗糖/食盐/沙子到入20毫升的水中
(在由学生做实验之前,先由同学们猜)
S:蔗糖和食盐全部溶解,沙子不能溶解
分别由三位学生进行搅拌,尽量让他们溶解
现象:蔗糖全部溶解,食盐部分溶解,沙子几乎不溶解
结论: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板书)
T:刚才同学们根据平时的经验认为食盐都可溶解,现在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S:原来食盐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
T:那蔗糖是不是就能无限制的在水中溶解呢?
(同学们进行猜测:可以或不可以)
S:做一下实验就知道了
演示实验:(由学生来做)不断的往水中加蔗糖
结论: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S1:老师,往里边再加水它又会溶解
S2:给它加加热也会溶解
T:那我们再来试试看
演示实验:(由学生做)1,往原来不溶的蔗糖里加水
2,给原来不溶的蔗糖加热
结论:(板书)1,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2,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3,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T:是不是温度越高溶解能力越强?
刚才老师喝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演示实验:加热这杯饮料
现象:气泡逐渐冒出
S:(同学们齐答)是雪碧
S:有气泡冒出,是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是雪碧
T:所以是不是温度越高溶解能力越强?
S:不一定
结论(板书):4,液体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
T:(举例)谁能解释平时喝了雪碧后打嗝
S:(几位学生回答)
T:(适当补充)
T:鱼儿呼吸时也需要氧气,但鱼整天泡在水里,悠闲地吐着气泡。你知道它所需的氧气来自哪里吗?
S:水中溶有氧气
T: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缺氧死亡。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S:5,液体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水中的氧气越少
T:刚才这些溶液都是以水为溶剂,那其它液体能否当溶剂而溶解其它物质呢?
S:可以,如:汽油,酒精等。
演示实验:出示酒精,食用油,水,分别把食用油滴入酒精和水中
现象:食用油可溶于酒精中,不溶于水中
结论:同一物质在不同的物质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习题:你家中餐具上的油污是如 何清洗的?请说明理由。
T: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演示实验:“溶解的吸热与放热”
结论: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热;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热。
小结:一,固体、液体、气体的溶解
1,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2,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3,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4,液体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
5,液体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水中的氧气越少
二,溶解的吸热与放热
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热;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热。
练习:
1.取少量下列家庭常见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完全溶解的是: ( )
(A)食醋 (B)蔗糖 (C)金龙鱼食用调和油 (D)食盐
2.小明和小芳两位同学分别在自己的杯子里倒了相同体积的白开水,小明用的是热开水,小芳用的是冷开水,随后,他们很快在自己各自的杯子里溶解食糖,两位同学都将食糖溶解到不能再溶解为止。则结果是: ( )
(A)小明的糖水更甜 (B)小芳的糖水更甜
(C)小明溶解的糖要少一些 (D)两杯水一样甜
3,烧菜汤时,往汤里放麻油和盐,搅拌后看到麻油漂在上面,而盐粒却看不见了,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冷水加热,发现有气泡从水中逸出,这说明 ( )
A.温度升高,固体的溶解能力增强 B.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增强
C.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减小 D.水分蒸发,固体从液体中析出
5.能溶于水的物质 ( )
(A)只有固体 (B)只有气体
(C)只有液体 (D)可能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6.下列关于物质的溶解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盐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B)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越强
(C)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D)油污不易溶于水中
板书:一,固体、液体、气体的溶解
1,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2,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3,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4,液体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
5,液体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水中的氧气越少
二,溶解的吸热与放热
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热;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热。
[教学反思]:本节通过实验演示,仔细观察,自己得出结论。学习兴趣较浓,兴致较高,整体学生注意力集中,从做习题情况反映,掌握较好。但在学生演示实验是操作不规范,背对着同学们,搅拌时,玻璃棒碰到烧杯壁。老师在引导提问时,问题不明确,学生反应较慢,应做修改。
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