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27 20:5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回延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回延安》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初一诗歌教学,应侧重在指导学生如何读诗,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深入的欣赏,并在欣赏品析过程中培养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的朗诵。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能力目标:
????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3、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当是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
4、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多媒体创设情境,围绕诵读、理结构、研读赏析,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读研结合???合作讨论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5—10分钟)
1、【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那么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提到陕北,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收集,说说你说了解到的延安。看来大家对延安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诗人贺敬之对延安有着什么样的深刻情谊? (多媒体展示)《回延安》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预习,说说作者、背景
?
2、学生质疑,教师整合学生所提问题。
通过预习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从体裁角度)
学生质疑预设:(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怎样读这首诗?(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感情?
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10—15分钟)
(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走进文本,读中悟情
学生自读,汇报学习成果: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抽学生读,并以第一小节为例,让学生谈谈为什们这样读?
提示方法:理解诗意,读出语气、语速、重音、节奏。
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
?
介绍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
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
根据要求提出质疑
?
?
、学生读课文
自学,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
学生动手标注诗的节奏、
重音
展示学习成果
?
.由于这是一首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对信游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课文
培养学生质疑精
神,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步感知诗的内容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
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对比自己所做的批注,矫正思维偏差
?
?
2、听视频范读。以领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而热烈的感情。
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请大家听范读,注意诗中感情、节奏和重音的处理。
(1)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训练(读、听、评); 
?朗读要求:要用忧郁深沉的感情,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2)抽读、点评; (3)全班齐读、体会;
(二)研读、赏析诗歌
(1)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祝延安。(课件展示)那么,这些内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学生回答,并深情朗读相关诗句
(3)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小结: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
的东西寄托了思乡之情。最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对祖国的思念。
(4)(2)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
采用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
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表现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感情都有很好效果。
?
三、局部细品,质疑再探(5—10分钟)
1、????????????生质疑,师补充:词中的“母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情?
2、诗中哪些语句体现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
四、归纳小结,学用延展(8—10分钟)
板书设计:
回延安 重见亲人的喜悦之情
忆延安 回忆过去,再点喜悦之情
回 延 安 话延安 亲人相见时的热烈、喜悦
看延安 眼见延安新貌的喜悦之情
祝延安 展望前程的喜悦
(内容分析) (作者情感)
?
贺敬之用“信天游”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为我们带来了一首经典的好诗,请同学们课后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试着创作一首信天游,要注意体现信天游的特点
?
听视频朗读
感受重音、节奏、感情的处理
小组合作,读听评训练
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学习,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听取并及时补充
思考、小结知识
?
?
?
倾听、思考
小结赏析诗
歌的方法
?
?
?
?
倾听、思考
回答、批注
?
?
?
按要求试着背全诗
?
?
?
?
?
再读诗,提出质疑
?
?
?
?
?
?
?
配合教师小结所学知识
?
?
?
?
?
?
回答、展示学习成果
?
小组互读互评,共同提高
?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通过小结所学知识,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
?
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
?
?
?
?
师生共同小结,领会诗的主旨
?
?
?
?
?
?
学生自行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概括;教师适当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
?
?
?
?
?
?
?
?
?
?
训练学生再次质疑的能力
?
?
?
通过小结,形成知识体系,便于记忆巩固
?
?
?
训练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回延安》是一首现代诗,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反映的是延安的新风貌,抒发对延安的感激、怀念、赞美和祝愿。语言通俗易懂,很有生活气息。课前用《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首歌来引入本课的学习,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首先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作为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诵读、欣赏,品味诗歌的内容。这节课学生表现得不错,能积极地进入文本。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集思广益,能很好地探究诗歌的内涵。总体上能完成当堂的学习任务。不尽人意的是感觉前松后紧,合作探究环节时间有点紧张,学生的探究结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展示。再有一些较差的学生,学习不积极主动,在小组合作时,应付了事,并没有真正学到东西。
还有让我觉得困惑的是,这样给语文课规定的条条框框,让我感觉到语文课失去了原有的语文色彩,变得程式化。今后我还要多探索,争取达到语文的课堂高效。
《回延安》导学案
主备:顾红梅 审阅: 审批: 课型:自学验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信天游”的特点。
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学习本诗成功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初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处理生字词。
反复诵读,在文中勾画出饱含情感的语句,批注自己的理解。
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准备与同学交流。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3、信天游简介: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 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协,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情景导入】
【导学内容】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白羊肚( ? )??? 糜子(?? )???? 黍类(?? )??? 油馍(?? ) 柳林铺(? )??? 打发( ? )?? 漫溯(? )?? 气喘(?? )
2、梳理结构思路,把全诗五节内容整理到课文上。
第一节,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第二节,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第三节,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第四节,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第五节,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3、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线索是什么?
【我的疑问】
二、、合作探究
1、全诗第一节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你试着找一找,并说说这些词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怎样的心情?
2、比兴手法在“信天游”一诗中大量使用,请你结合知识链接的相关内容,试着在原文找一找含有比兴手法的句子并作说明?
3、夸张手法的运用也是信天游的艺术特色之一。请你找出一句,并说一说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诗人把延安比作母亲,并数次在诗中热烈地呼唤 。诗人为何这样作比呢?请举例说明。
三、拓展延伸
5、这首诗是用信天游的形式写出的,请你说一说信天游和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有什么不同?
【我的收获】
【资料补充】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信天游的比兴非常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风云雨露;下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还有柴米油盐,五谷杂粮,衣食起居都可以起兴作比。‘兴’,既有比喻的意思,也有兴托、发端的作用,用微妙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渲染气氛等。”既然是“微妙的事物”,那么就会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信天游的起兴里就有很多这样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比如:“羊肚子手巾(那)三道道蓝,我那当红军的哥哥(哟)回来了。”又如:“羊肚子手巾(那个)三道道蓝,你说(那个)难呀难也不难。”“起”是一样的,但是兴起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内容。这其中有哪些联系?这样的联系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创造者的心智活动能展示民歌创作的哪些规律?通过语用分析,或许可以获得答案。
【复案整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