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周围的土壤 课件+教案(1)

文档属性

名称 1.我们周围的土壤 课件+教案(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2-28 09:20:13

文档简介

1.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标】
1. 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去观察、描述和记录土壤;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昆虫、蚯蚓等。
2.能够亲自采集土壤,并观察土壤,并且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研究土壤;能够和小组成员交流观察和实验结果;通过调查家乡土壤情况,培养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 具有探究土壤的意识,愿意亲近土壤,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采集与观察土壤。
【教学难点】
测量小草根的长度。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教师事先进行实地考察选择合适的地点。
学生材料:每组土壤若干,每组木棒1根、塑料杯子1只、抹布1块、铲子1把、放大镜1个、报纸1张、盛土容器1个、1杯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师:大家知道,我们基本的生活离不开什么吗? 生:水…… 生:空气…… 生:阳光……
生:食物…… 2. 师:很好。那么植物基本的生存又必需什么呢? 生:也是水,空气,阳光…… 生:还有土壤。 3. 师:对!植物生存必需物除了水、空气、阳光等,还有土壤。土壤为植物提供必需的“食物”。那么土壤是什么样子的呢?土壤究竟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呢? 生:想! 4. 师: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土壤”(板书:土壤)并齐读。 [设计意图: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演讲中,开头的几分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的导入环节宛如一出话剧的“序幕”。起着辐射全课的作用;又如一支乐曲的前奏,为整个乐章定下基调。运用设问法一步步把学生引入到课堂主题的情景中,学生对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在不知不觉中油然而生。] 5. 师:那么同学们认为哪有土壤呢? 生:花盆里有!
生:农村有! 生:我姥姥家到处都是…… 6. 师:对,农村有很多土壤,不过我们这里也有土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周围的”土壤(板书:我们周围的)。 7. 师:大家讨论一下: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你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回答:我们知道花台里有土壤,农村到处都是土壤,还知道土壤很脏,但是植物和动物都离不开土壤,土壤里有蚯蚓…… 8. 师:你们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 生:我们想知道土壤有多少?土壤是怎么来的?土壤有什么作用?…… 9.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啊!想知道的还真多啊!今天我们就到学校花台中亲自观察土壤,高兴吗? 生:高兴!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式探究法,而且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和实践的积极性。]
二、亲近土壤,发现土壤中的物质和住在土壤里的“居民” 1. 师:同学们去观察土壤,先说说:进行观察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还要爱护花草树木。 生:不乱扔废纸垃圾。 2. 师:很好,老师总结一下:(1)注意安全;(2)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的动植物;(3)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可以先照样子画下来;(4)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些什么。 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观察校园绿地一角的土壤。 3. 师:先观察表面的土壤(颜色、形状、湿润度等);然后观察土壤中有哪些“居民”,想一想土壤和“居民”的关系;最后注意观察表层土下约2厘米处的土壤(颜色、形状、湿润度等)。 4. 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指导孩子边观察边记录,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等)。 [设计意图: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探究解决课本中的问题。甚至是课本里解决不好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分工合作,自我管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出的问题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提高了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自主探究的艰辛和快乐,从而得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实地观察使学生非常兴奋,是学习的主体。在挖土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土壤的亲近感和敬仰感,认识到土壤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三、回到教室,再次观察并交流汇报 1. 回到教室,分组交流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和收获。各组派代表汇报演讲。 代表甲:我们发现土壤里有好多枯树叶、蚂蚁,不认识的小虫……(展示自己画的小动物) 代表乙:我们发现下面和上面的土壤有区别。下面的土壤小动物少些,上面的土壤小动物多些,并且肥沃些。 代表丙: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有蚂蚁、蜗牛、蚯蚓、小虫子……他们在土壤里找东西吃…… 2. 师:很好,咱们一起总结一下好吗?土壤中有蚂蚁、蜗牛、蚯蚓、小虫子等多种小动物,上面的土壤比下面的土壤颜色淡一点,湿润度也小一点,是因为在表层的原因。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所以生长在土壤的里面……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那么谁知道土壤中有什么成分呢?各种成分的颗粒度怎么样呢?(此部分内容也可留在第二课讲授) 生:土壤的成分有沙土、黏土和腐殖土。 生:老师他是看书上写的。 4. 师:哦?很好,土壤里是有沙、黏土和腐殖土三种成分。那么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想知道吧?老师收集到了这三种不同的成分,分别放在了一号、二号和三号杯里。我相信只要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比较,我们是一定可以找到答案的。有信心吗? 生:有! 5. 师:好,给你们一点儿时间,讨论讨论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研究? 6. 学生讨论并汇报交流:打算用什么方法,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做实验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7. 师:看来,认识这三种成分的方法实在太多了!这样吧,我们边想办法边做实验。在实验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在这张记录单上做好实验记录。另外,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仪器,放在教室前面,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到前面来拿。 8. 学生实验。 9. 汇报和小结:你们有哪些比较方法?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颗粒大小如何?是什么颜色的? 10. 三号杯里这些颗粒较大的,弄湿以后放在手里一下就散开来的东西和我们带来的是沙;二号杯里的土颗粒较细,而且有个突出的特征,加水以后感觉黏黏的,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是的,科学家就是把它称作黏土;而一号杯里的这些在白纸上涂颜色最深,闻一闻有点儿臭,不怎么黏的土是腐殖土。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辩论的过程就是学生形成正确概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越辩越明,越说越清。]
四、能力拓展 1. 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我国各地(各省市)的土壤的特点和农作物特点,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制作一个地域土壤特点和农作物特点对照的表。
【板书设计】
1.我们周围的土壤
花园、公园、田野……
土壤:黑色、黄色……
石块、小枯枝、落叶、小虫子……
课件13张PPT。点击输入标题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我在长大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土壤1.我们周围的土壤点击输入标题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我在长大寻找土壤观察与采集土壤土壤里有什么不同的土壤寻找土壤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花盆、公园、田野……都有很多的土壤。寻找土壤你对土壤了解多少呢?小组讨论,完成记录单
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吧!观察与采集土壤(1)注意安全。
(2)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的动植物。
(3)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可以先照样子画下来。
(4)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些什么。观察与采集土壤第一步:观察表层的土壤(颜色、形状、湿润度等)。第二步:注意观察土壤中有哪些动植物,思考土壤和动植物的关系。观察与采集土壤第三步:注意观察表层土下约2厘米处的土壤(颜色、形状、湿润度等)。第四步:采集部分样土。 观察与采集土壤观察土壤采集与观察土壤描述土壤:土壤的颜色:

土壤的质地:

土壤的味道:
土壤里有什么土壤里有什么呢?土壤里有什么土壤里有什么土壤里有什么1.测量小草土壤上和土壤里两部分的长度。2.分析数据,你发现什么?3.小草的根为什么这么长?不同的土壤东北黑钙土 北方红壤土 中部黄土 荒漠沙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