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国旗怎样升上去
【教学目标】
1.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和作用,知道滑轮有动滑轮和定滑轮之分;知道两种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2.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能够在具体情景中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3. 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说明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4.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各自的作用。
【教学难点】
组装滑轮组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滑轮
1. 谈话:每个星期一的早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课件演示国旗上升的过程。设计意图:在此处加强讲解作用力方向和受力方向的认识,引导学生发现拉力的方向和国旗上升的方向不同,从而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2. 讲述:你有没有注意到旗杆顶上有一个小小的装置?课件演示放大旗杆的顶端,出现滑轮——那就是滑轮。(板书:滑轮)3. 提问:滑轮是一种怎样的装置呢?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滑轮,让学生观察,寻找结构上的特点。4. 交流讨论:滑轮形状5. 教师进行小结。6. 教师利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生活中使用滑轮的图片或生活场景。7. 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从每周的升旗仪式入手,学生能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生活中的场景既为学生提供了研究的材料,又为学生更深入的探究提供了可能。]
二、了解滑轮的分类及作用
学生认识两种滑轮1. 出示两种滑轮装置,课件演示提升重物。提问:在用滑轮提升重物时,两个滑轮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是什么滑轮呢?2. 阅读教材第12页内容,了解两类滑轮的名称和结构:定滑轮和动滑轮。(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3. 我们通过滑轮提升物体的过程中,用力的大小跟原来有没有变化呢?学生提出假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书写部分假设。充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并要求小组成员记录本组的假设,对本组的假设进行实验验证。4. 师生实践活动。活动探究一:使用定滑轮时的特点(1)按图甲组装定滑轮,竖直向下拉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状态,读出测力计示数,比较拉力与重力。(2)改变拉力方向,拉力大小是否变化?(3)改变钩码个数,情况如何?议一议通过实验,你发现使用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F=G(定滑轮的实质: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活动探究二:使用动滑轮的特点做一做(1)按图乙组滑轮,竖直向上拉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状态,读出测力计示数,比较拉力与重力。(2)改变拉力方向,情况如何?(3)改变钩码个数,情况如何?议一议:通过实验,你发现使用动滑轮有什么特点?使用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的力。填写《国旗怎样升上去》实验报告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可以清晰、直观地观察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三、拓展探究
1. 出示各种各样的滑轮组图片或播放相关影片(使学生形象认识滑轮的特点和作用)。2. 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实际上单独使用很少,应用的时候,常常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方便,于是就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扬长避短,这样就组成滑轮组。3. 学生设计滑轮组。[设计意图:滑轮组是定滑轮和动滑轮优点的结合,在生活中应用的更加广泛,让学生设计滑轮组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滑轮的作用。]
【板书设计】
5.国旗怎样升上去
定滑轮:改变用力方向,不省力
动滑轮:省力,不改变用力方向
课件12张PPT。
5.国旗怎样升上去 定滑轮不能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定滑轮动滑轮能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动滑轮友情提醒:1.安静探究。
2.组内做好分工。
3.认真实验并及时记录。
4.每次使用测力计前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国旗怎样升上去》实验记录表
实验一: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1、用测力计测出两个钩码的重量。
2、将一个单滑轮挂在支架上,线绳穿过滑轮,线绳一端勾上钩码,一端勾上测力计。(制作一个定滑轮)
3、用手匀速拉测力计,记录读数。
得出结论:
实验二:研究动滑轮的作用
1、在滑轮的挂钩上挂上钩码,用测力计测出一个单滑轮和两个钩码的重量。
2、线绳一端系在支架上,另一端穿过滑轮后连上测力计,(制作一个动滑轮)匀速向上拉测力计,
观察测力计读数。
得出结论:
定滑轮不省力,只能改变用力方向;
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理论上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
但实际情况中由于摩擦力的存在,省力要小一些。结论:滑轮的应用滑轮组比一比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缺点定滑轮动滑轮优点:改变力的方向省力一半缺点:不省力不能改变力的方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