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能及其改变》教材内容全解
1.物体的内能,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
由于物体由大量分子构成,而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每个分子既有分子动能又有分子势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就是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但是一个物体不一定具有机械能.例如:停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既没有动能,也没有势能,因此它没有机械能,但它有内能.
由于物体的内能和物体内的分子有关,所以那些影响分子运动快慢和分子间作用强弱的因素(如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物质种类、物质状态等)会影响物体内能的大小.由于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比较复杂,在初中阶段不做较深的要求,同学们只需知道:同一物体在物态变化不变时,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而不同物体不能只以温度作为标准来衡量内能大小,还与其它因素有关,现不做研究,所以如果说温度越高的物体内能越大,这就错了.只能说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2.改变内能的方法.
改变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做功或物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内能会增大;物体对外做功或向外界放热,内能会减小.例如:冬天如果感到手冷,可以有多种方法提高手的温度,如靠近火炉或暖气片、手捧一杯热水,双手相互摩擦或双手相互拍击等,这些方法都能使手的内能增大.其中手靠近火炉或暖气片、手捧一杯热水属于热传递,而双手互相摩擦和相互拍击属于做功的方法.
3.做功和热传递的联系与区别.
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它们对于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是并不能说这两种方法完全相同,因为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1)做功的过程是物体的内能与其它形式的能量相互转化的过程;热传递的过程是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量的形式不变.(2)在利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中,功的大小量度内能变化的大小;在利用热传递改变内能的过程中,热量大小量度内能变化的大小.
4.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区别.
温度、内能和热量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物理量.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从分子运动的观点来看,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大,分子热运动就越激烈,因此可以说温度是分子热运动激烈程度的标志.这里还得说明一下单个分子的运动是无意义的,我们这里指的都是大量分子的运动情况.
内能是一种能的形式,它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它跟温度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又有密切的联系,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一个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高温物体放出了多少热量,它的内能就减少了多少焦,低温物体吸收了多少焦的热量,它的内能就增加多少焦.因此只有转移过程中的这一部分内能才可称为热量,如果脱离热传递过程,热量就没有意义,所以,只能说物体“吸收”或“放出”多少热量,而不能说“具有”多少热量.
温度和热量是实质不同的物理量,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在不发生物态变化时,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内能增加,温度(可能)升高;物体放出了热量,它的内能减少,温度(可能)降低.
1.下列事件中物体内能减少的是( )
A 金属汤勺放进热汤中后会变得烫手 B 放入电冰箱中的面包温度降低
C 一块0℃的冰全部熔化成0℃的水 D 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表面升温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就一定升高 B 只要物体的内能增加了,就一定吸收了热量
C 只要物体的温度保持不变,就一定没有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
D 物体的温度虽然没有变化,但它的内能有可能增加
3.下列事例中,肯定属于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秧田中的水被晒热 B 将牛奶放进冰箱冷冻制冰棒
C 磨刀时刀刃发热 D 热开水变凉
4.关于温度、热传递和热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高的物体具有的热量多 B 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C 温度的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少 D 热量总是从热量多的物体传递到热量少的物体
5.冬天双手对搓一会儿就会感到暖和,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________的方法使人体温度升高
6.人造地球卫星穿越大气层飞向太空或者返回地面进入大气层的过程中,卫星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是属于用_________的方法改变内能的例子.
7.烧开水时,壶盖被水蒸气顶起来,水蒸气的内能将_________,这是因为水蒸气______________消耗了内能.
8.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做功改变内能的是( )
A磨刀时刀刃发热 B 热水逐渐被晾凉
C 电钻打孔时钻头会发热 D 从高空落下的雨滴温度变高
9.下面是某同学物理学习笔记的摘录,其中错误的是( )
A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B 扩散现象表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 物体的内能的大小只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D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10.两个物体相接触,热不再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传递的原因是两个物体具有相同的
A 比热容 B 热量 C 质量 D 温度
11.关于做功、热传递和内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对物体做功一定能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B 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C 0℃的物体也有内能 D 物体吸热,那能增加,温度可能升高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 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C 物体内能减少,温度不一定降低 D 物体内能减少,一定是放出了热量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运动越快,它的动能越大,内能就越大 B 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但有内能
C 物体内能减少,一定是对外做了功 D 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从外界吸收热量
14.小华把蚊香片放大电热驱蚊器的发热板上,蚊香片的温度升高.这是通过_______的方法改变蚊香片的内能的;通电一段时间后,整个房间都能闻到蚊香片的气味,这一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元测试
一、填空题
1.某同学连接的电路如图6—1所示,灯泡上标有“3.5 V 0.7 W”的字样,该同学所用电源是由三节干电池串联组成的。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当电流表的示数为_____A时,小灯泡恰能正常发光。这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是_____Ω。
图6—1
2.张东方同学在一次实验中,所用的电阻R2的阻值为30 Ω,按图6—2所示的电路连接器材后。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的示数是0.3 A,如果电阻R1消耗的电功率是6 W,经计算电阻R1的阻值为_____。
图6—2
3.平时我们所说的“用电器正常工作”是指用电器两端所加的电压正好等于_____,此时用电器消耗的电功率就是它的__________。当电路中有几个用电器时,无论是串联还是并联,电路中的总功率等于___________。
4.小良同学在如图6—3所示的电路中,所用的电源电压恒定。当他闭合开关,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到a点时使R1接入电路的电阻为1 Ω,到b点时使R1接入电路的电阻为4 Ω,并且在a、b两点时R1消耗的电功率相等;他还观察到在a、b两点时电压表的示数变化了2 V。通过以上的测量数据,他计算出R2的阻值是_____,当滑片在b点时,电流表的示数为_____。
图6—3
5.某用电器的额定电压是220 V,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是800 mA,这个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是_____,电阻是_____;如果该用电器每天使用5 h,则每天消耗的电能是_____J,一个月耗电_____度(一个月按30天计算)。
6.如果某用电器工作时5 min做功1.5×105 J,这个用电器的电功率是_____。
7.某同学将一盏标有“220 V 40 W”的灯泡接到电路中,测出通过灯泡的电流是0.1 A,这盏灯消耗的实际功率为_____。
8.郑冉同学家中有一台空调,接在家庭照明电路中,他测出空调工作时通过的电流是 5 A,如果该空调每隔15 min工作一次,每次工作5 min,在3 h的时间内这个空调消耗的电能是_____,电流做的功是_____。
9.某用电器的铭牌上标着“220 V 1200 W”的字样,当将该用电器接在家庭照明电路中时,正常工作10 min消耗的电能是_____度,电流1 s做功_____J。
二、选择题
10.有几位同学将两只灯泡接入电路中,让它们同时工作,下面是它们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较亮的灯泡中通过的电流一定大
B.较亮的灯泡两端的电压一定大
C.较亮的灯泡额定功率一定大
D.较亮的灯泡消耗的电能一定多
11.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将一个标有“12 V 2.4 W”的灯泡和一个电阻R串联起来接在电路中,如图6—4所示,闭合开关灯泡恰能正常发光;如果它们将灯泡换成一个标有“12 V 3.6 W”字样的,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电源电压不变)
图6—4
A.“12 V 3.6 W”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比3.6 W小
B.“12 V 3.6 W”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比3.6 W大
C.“12 V 3.6 W”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等于3.6 W
D.无法判断“12 V 3.6 W”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的大小
12.有两个电阻R1、R2(已知R1<R2),如果将它们串联起来接入电路中,在相等的时间内它们消耗的电能分别为W1、W2,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W1<W2 B.W1>W2 C.W1=W2 D.无法判断
13.小明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将灯泡两端的电压从12 V增加到14 V,他观察到和灯泡串联的电流表的示数变化了0.2 A,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灯丝电阻不变)
A.该灯泡消耗的电功率变化了0.4 W
B.该灯泡消耗的电功率变化了2.8 W
C.该灯泡消耗的电功率变化了2.4 W
D.该灯泡消耗的电功率变化了5.2 W
14.某同学连接的电路如图6—5所示,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甲的示数为0.2 A,电流表乙的示数为0.8 A,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6—5
A.电阻R1与电阻R2消耗的电功率之比是1∶3
B.电阻R1与电阻R2消耗的电功率之比是1∶9
C.电阻R1与电阻R2消耗的电功率之比是3∶1
D.电阻R1与电阻R2消耗的电功率之比是9∶1
15.张雨同学连接的电路如图6—6所示,当他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a点滑到b点时,电压表V1前后两次示数之比是3∶4,电压表V2前后两次示数之比是2∶1.如果滑片P在a点时,变阻器在2 s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是4 J,当滑片P在b点时,关于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6—6
A.3 W B.2.7 W C.2 W D.1.3 W
16.某同学家中有一个电炉,上面标有“220 V 1000 W”的字样,下面关于这个电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使用这个电炉时应连接额定电流为10 A的保险丝
B.这个电炉在正常工作时的电阻为484 Ω
C.这个电炉工作时消耗的电功率是1000 W
D.这个电炉正常工作0.5 h消耗的电能为1.8×106 J
17.某同学有一个灯泡,将它与8 Ω的电阻串联,当将它们接在24 V的电源上时,灯泡恰好能正常发光,该同学测得通过电阻的电流为1.5 A。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这个灯泡的额定电功率为36 W,额定电压为24 V
B.这个灯泡的额定电功率为18 W,额定电压为12 V
C.这个灯泡的额定电功率为20 W,额定电压为12 V
D.这个灯泡的额定电功率为12 W,额定电压为12 V
18.张研同学有两段电热丝,电阻分别是R1、R2(R1>R2),他将这两段电热丝在电路中串联起来,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容器中,两个容器中装有相同质量的水,如图6—7所示。当他将开关闭合后,关于甲乙两个容器中水温的变化,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6—7
A.甲容器中的水温度上升的快
B.乙容器中的水温度上升的快
C.甲、乙容器中的水温度上升的一样快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三、实验题
19.某实验小组有一个小灯泡,上面只能看清“2.5 V”的字样,他们想知道小灯泡的功率是多少,找来的器材如图6—8所示。
(1)将图中所给器材,按照实验的要求用线连接起来。
图6—8
图6—9
(2)在闭合开关以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_____端。
(3)实验中的电源用_____节干电池串联即可.如果灯泡的电阻约为9 Ω,电流表选用的接线柱应为_____和_____。
(4)当灯泡正常发光时,请你在图6—9(甲)中的表盘上画出指针的位置。
(5)当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指针位置如图6—9(乙)中的表盘所示,这个小灯泡的电功率为_____。
20.陈红同学家中有40 W的日光灯5盏,平均每天开灯3 h;100 W的电视机一台,平均每天看电视3 h;200 W的洗衣机一台,每月使用10 h;1800 W的电磁炉一个,平均每天使用1 h。
(1)他家的保险丝应选用哪种规格的?
(2)陈红同学家一个月(按30天)用电多少度?
(3)如果他家每天少开灯30 min,少看电视20 min,电磁炉少用10 min,每月可省电多少度?
21.赵阳同学有一只电热器,他不知道这个电热器的功率,他想利用家中的电能表进行测量,他把家中其他电器都关闭,只让电热器工作,经过3 min他观察到电能表转了12转,他家的电能表上标有“220 V 5 A 300 r/kWh”的字样。请你帮他算出这个电热器的功率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0.2,5
2.13.5 Ω
3.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各用电器的功率之和
4.2 Ω,1 A
5.176 W,275 Ω,3.168×106,26.4
6.500 W
7.12.1 W
8.2.97×106 J,2.97×106 J
9.0.2,1200
二、选择题
10.D 11.A 12.A 13.D 14.A 15.B 16.D 17.B 18.A
三、实验题
19.(1)略(2)依连线位置而定.(3)2,“-”,“0.6”(4)略(5)0.75 W
20.(1)直径为 1.51 mm.(2)83度.(3)13.2度.
21.800 W机械能复习练习题
1.关于动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运动的物体一定只具有动能; B 火车的动能一定比汽车的动能大
C 速度越大的物体,动能越大 D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
2.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降时,机械能将( )
A 逐渐减小 B 逐渐增大 C 保持不变 D 无法判断
3.行驶中的摩托车以一定的速度冲上一斜坡,它在上坡的过程中( )
A 动能逐渐减小,重力势能逐渐增大 B动能逐渐减小,重力势能不变
C 动能保持不变,重力势能增大 D 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保持不变
4.飞机在高空沿水平方向匀速行驶,同时空投救灾物资,空投过程中飞机的( )
A 动能增加,重力势能不变 B 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
C 动能、重力势能都增加 D 动能、重力势能都减小
5.体积相同的实心铝球和铜球,从同一高度下落(不计空气阻力),则( )
A 刚下落时它们重力势能都相等,落地瞬间动能叶相等
B 刚下落时铝球重力势能大,落地瞬间铜球动能大
C 刚下落时铜球重力势能大,落地瞬间铝球动能大
D 刚下落时铜球重力势能大,落地瞬间铜球动能大
6.甲乙两物体,甲的速度是6m/s,乙的速度是2.5m/s,则甲乙两物体的动能大的是( )
A 甲物体 B 乙物体 C 一样大 D 无法确定
7.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其( )
A 重力势能不变 B 动能不变 C 机械能不变 D 以上都不对
8.空中飞行的飞机要避免碰撞小鸟是因为( )
A 鸟是保护动物 B 小鸟太小会把它碰死 C 飞行员保护动物的责任心强
D 小鸟和飞机的相对速度大、动能大,会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
9.下列属于物体的动能转化为势能的是( )
A 物体沿斜面滑下 B 电风扇通电转动 C 秋千从低出荡向高处 D 冰雹从天而降
10.在下列物理过程中,物体的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是( )
A 风使风车转动 B 小孩从滑梯上匀速滑下
C 足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 D 弹簧门自动把门关上
11.篮球从手中竖直落向地面,从接触地面到发生形变的过程中( )
A 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B 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C 重力势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D 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12.当跳伞运动员匀速下降时( )
A 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小 B 动能增加,机械能不变
C 动能增加,机械能减小 D 动能不变,机械能减小
13.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作椭圆形轨道转动的过程中( )
A 在近地点时动能最大 B 在远地点时的动能最大
C 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动能增加 D 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重力势能增加
14.滚摆运动过程中,每次上升的高度逐渐降低,对此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滚摆运动到最高处时,动能为零 B 滚摆运动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C 滚摆下落过程中机械能不断减小 D 滚摆运动过程中,机械能不断减小
15.钟表里拧紧的发条带动指针转动的过程中( )
A 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B 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C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D 弹性势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16.水平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因某种原因突然刹车,从刹车到汽车停下来,它的动能______,势能________,机械能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7.以小孩玩的滑梯为例,若小孩在滑梯上匀速下滑,这一过程中,他的重力势能_______,动能________,机械能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8.神舟五号发射时,在火箭载着飞船刚离开地面升空的过程中,杨利伟的动能逐渐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__.
19.老鹰和小燕子在空中飞行时,如果它们的动能相等,则______飞得快.
20.下列物体具有哪种形式的机械能: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具有______能,拉开的弓具有________能,高举的重锤具有________能.
21.我国发射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近地点的速度是7.2km/s,它在远地点的速度一定________7.2km/s,(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2.在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中,从物理学角度分析,此过程是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
23.小车沿光滑的斜面由静止滑下的过程中,小车的重力势能__________,动能_________,机械能_________.(填“增加”、“减小”或“不变”)
24.在河中修建一拦河坝,增加了上游水的__________能,水由上游流下来时,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
25.研究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让钢球从斜面上滚下,打到一个小木块上观察木块被推得远近.(1)让同一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时,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_______越大,把木块推得越______,表示钢球_______越大.(2)让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钢球质量越大,让木块推得越______,表示钢球的______能越大.(3)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______;速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______.
26.如图所示,在研究“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中.
(1)在图甲中,让木球从斜面上滚下来,当木球在斜面上滚动时,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
(2)在图乙中,在水平面上滚动的木球把弹簧片压弯的过程,木球的______能转化为弹簧片的________能.
(3)在图丙中,弹簧片恢复原来形状的过程中,把木球弹回,此过程_____能转化为_____能
(4)在图丁中,被弹回的木球沿斜面上升,在这一过程中又是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测量小灯泡的功率练习题
1.如图所示是“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电路图,图中是实验所需的电学元件,其中电源为两节新的干电池,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灯丝电阻约为10Ω.
(1)用笔划线代替导线.按电路图将元件连接成实验电路(要求正确选用量程)
(2)一位同学连好电路后,闭合开关时发现,灯泡不亮,电流表无读数,但电压表有读数,试分析电路的故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另一位同学按电路图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时发现灯泡特别亮,这说明他在闭合开关前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测定灯泡的额定功率,应调节_______________,使电压表的读数为_________V,如果此时电流表的读数为0.28A,则该灯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__W.
2.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6V,电阻约为12Ω,为了测定它的额定功率,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步骤:A.断开开关.B.将滑动变阻器调至电阻最大的位置.C.设计电路,画出电路图.D整理仪器.E.闭合开关,调节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其额定电压.F.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的数值.G.断开开关,按电路图连接电路.H.应用公式,计算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上述操作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是测定额定电压是2.5V灯泡的额定功率的电路图.
(1)a是_______表,b是_______表.
(2)按图接好器材,测量前,开关应________,滑片P应滑到______点.
(3)如果小灯泡的阻值为10Ω,电源由两节干电池串联而成,那么a表应选________量程,b表应选__________量程.
(4)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两端电压只有1.8V,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向______端移动,才能使电压表示数为_______,此时灯泡的实际功率就是额定功率.
(5)要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和_________,计算灯泡的额定功率的公式为__________.
4.程跃同学要做“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请你根据程跃边实验边思考,逐一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请在下面空白处画出该实验电路图.
(2)程跃同学刚连接完最后一根导线,立即看到灯泡发出明亮的光.在一旁观察的林雨一惊,提醒程跃实验中有问题.程跃想,我的实验连线没有问题啊!请你帮助程跃找出实验中两个操作不当之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程跃选用的灯泡的额定电压是2.5V,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读数为0.32A,则此灯泡的额定功率是________W.
(4)做完实验后,程跃将测灯泡实际功率实验与以前做过的测定某一固定电阻阻值的实验进行比较,发现这两个实验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请你写出一个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程跃根据测量灯泡实际功率的多组数据,作出了I—U图像,如图所示.结果发现图线不是直线,这表明灯泡的电流与电压不成正比.程跃很纳闷,请你帮他分析原因.
5.小明同学想测量额定电压为3.8V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但手头的电压表0—15V的量程坏了,但他通过所学的知识思考后,还是顺利地完成了实验,已知电源电压是3节新干电池,请你在下面画出小明同学的实验电路图.实验中他从电流表上读出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为0.25A,则此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_W,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______V.《运动的快慢》导学案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学习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学习难点】:
【学习过程】:一、讨论思考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 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 内看物体运动 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 相同,看运动 的长短比较快慢。
(2)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总结〗: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 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1) 物理意义: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 ;
2) 速度定义:速度等于 。在相同的路程内,物体经过的时间越长,它的速度就越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 ,速度越大。
3) 速度公式: 。其中s--- ---- ( ) -----时间----- ( ) ----- ----- (m/s或m.s-1);◎根据速度公式,当已知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和运动时间时,你能写出计算物体通过的路程的公式么? ◎ 若已知路程s和速度v,你能写出计算时间的公式么?
4) 速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 做单位,符号是 或 。 (写出下面单位换算的过程)
1m/s= = km/h 1km/h= = m/s
3、阅读课文第16页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4、速度计算
(1) 学生阅读课文第16页例题1、例题2,讨论明确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及注意事项。与数学计算题的解法有何不同?
(2) 有两个小球A、B各自的运动的快慢都不变,其中A小球沿直线运动30m,用了1min;B小球沿直线运动40m用了50s。试计算两小球的速度,并比较谁的速度大。
三、“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看“想想议议”讨论并回答其中的问题。
四、匀速直线运动
1、 自己阅读课文第18页的内容:
(1)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3) 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总结】:物体 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 ,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 ,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 s成正比,与t成反比。)
2、 小结: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 速度。
3、 计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 计算你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估算你家到新华书店的距离,如果你以前面的速度去新华书店,要用多长时间?(写出计算过程)
(2) 请尝试说明列车时刻表。课本19页图1.2—5
(3) 根据列车时刻表查询从襄樊到丹江的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襄樊到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
(4) 查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运行的平均速度。
五、课后阅读科学世界<<时间放大镜>>
【达标自查】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 120m,则它的速度为 m/s,其物理意义为 。
3、一个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 B、10 m/s C、5 m/s D、无法判断
4、善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 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 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 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5、下列速度,按大小排列的顺序是( )
(1)运行中的火车的速度是72km/h (2)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轿车的速度是1.8km/min (3)草原上狂奔的猎豹的速度是28m/s
A、(1) (2) (3) B、(3 ) (2) (1) C、 (2) (3) (1) D、(1) (3) (2)
6、一辆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第1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3h内通过的路程还是80km,小华说该汽车在这3h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明则认为汽车在这3h内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谁说得对?谈谈你的看法。
【能力提高】
7、小明跟爸爸坐火车去旅游,为了测定火车行驶中的平均速度采用了如下方法:从听到车轮与钢轨连接处发生第一次碰撞起计数,结果在1min内听到了25次碰击声,爸爸告诉小明钢轨每一根长25 m ,则这段时间内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大?
8、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前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 m,在接下来的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是16m。
(1)分别求出它在前5s,最后5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2)通过你的计算结果说明,为什么说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的。
【学后记】:第四章 热现象练习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温度,常用温度计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来测量温度的.
2.1983年南极洲最低气温是-89.2℃,它读作( )
A.零下89.2摄氏度 B 负摄氏度89.2度 C 摄氏负89.2度 D 负89.2摄氏度
3.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_____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零度,把__________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一百度,零度到一百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做______________,用符号______来表示.
4.18℃应读作________________;-18℃应读作________________;18℃比-18℃高_____℃
5.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它的最小刻度是______℃
6.一支体温计的示数是39.5℃,一位同学没有帅过就给体温正常的自己测量,测量体温的结果是_______℃
7.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以前,应该:(1)观察它的________(2)认清它的________.
8.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做法是:(1)温度计的玻璃泡_________________中,不要碰到容器_____或容器_____.(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__________________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_______与温度计中液柱的_________相平.
9.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为了防止管内液体膨胀玻璃管,必须注意( )
A 温度计的最大刻度值. B 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
C 温度计的长度 D 温度计玻璃泡的大小
10.欲测量某种液体的温度时,请按照温度计的使用步骤把下面的叙述依次排列_________
A 取适当的温度计 B 估计液体的温度 C 温度计的液柱不再升高时
D 让温度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几分钟 E 取出温度计 F 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11.物质从______态变成_____态叫做熔化.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__,这个温度叫做物质的_______.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________,所以,非晶体没有熔点.
12.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热,在凝固过程中要_____热.
13.把一块-15℃的冰加热熔化成水,它的熔化图像是( )
14.对冰水混合物加热,则( )
A 水的温度升高,冰的温度不变 B 冰熔化,水的温度升高
C 冰、水的温度都升高 D 冰熔化,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不变
15.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可知,该晶体是_______,它的熔点是____℃;BD段是_______过程,在C点时,物质处于____________状态,整个过程中要______热.
16.海波的熔点是48℃,则温度是48℃的海波处于什么状态( )
A 固态 B 液态 C 固液共存状态 D 以上三种状态都有可能
17.物质从_____态变成_____态叫做汽化,蒸发是液体在________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__________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过程要_____热.
18.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是:(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在100℃时才能蒸发 B 水在蒸发时不吸热 C 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
D 用电风扇吹风时会感到凉爽,这是因为电风扇吹出的风比周围的空气温度低.
20._________和_________是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是在_________下在液体______和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______热,温度______.
21.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_______,不同液体的______不同,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______℃.
22.物质由_____态变成_____态叫做液化,使气体液化的方式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3.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通过__________的方法使之液化的,液化时它将_____热.
24.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夜间温度_______时,会在草木石块上凝结成小水珠,就形成了____,如果凝结在空气中的浮沉上,就形成了_____.
25.北方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进暖和的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这是因为
A 镜片上的冰熔化成小水珠 B 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比室外的水蒸气多
C 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镜片后液化,附着在镜片上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6.一杯热水冒出的“白气”是( )
A 水产生的水蒸气 B 从水中蒸发出的小水珠 C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D 水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27.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 冰和雪融化成水 B 掀开沸水锅盖,可以看到有水从锅盖上滴下来
C 雾的形成 D 湿衣服被风吹干
28.夏天从冰箱里取出一瓶酒,发现瓶子外面“出汗”,这是( )
A 酒从瓶内渗出来 B 熔化现象 C 液化现象 D 汽化现象
29.物质从____态直接变成_____态叫升华,这一过程中要______热;物质从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态叫凝华,这一过程中要_______热.
30.日光灯用久了两端会变黑,这是因为钨丝受热时_______变成钨蒸气,钨蒸气又______在日光灯管两端的内壁上造成的.
31.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升华时能够_____热,所以常用于运输中防止食品变质.
32.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_而形成的.
33.放在衣服箱里的卫生球,过几个月后就没有了,原因是( )
A 卫生球熔化了 B 卫生球蒸发了 C 卫生球升华了 D 卫生球先熔化后汽化了
34.冬天室内门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室内水蒸气_______而形成的.
35.以下现象属于升华的是( )
A 夏天,室外的衣服变干 B 打开装汽油的瓶子盖,汽油跑掉了
C 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 D 冰冻的湿衣服变干
36.下列现象中,不是凝华现象的是( )
A 霜的形成 B 雪的形成 C 露的形成 D 雾的形成电功率练习题
例1:指出电流通过下列用电器时,分别将电能转化为何种形式的能。
电扇______;普通电灯______;电烙铁______;洗衣机______。
例2:关于电功和电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流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电流做同样多的功,用的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C.电流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D.相同时间内,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例3:判断灯亮度的主要依据是
A.加在电灯两端的电压 B.通过电灯的电流
C.电灯的额定功率 D.电灯的实际功率
例4:有两个电阻R1和R2,R1=9 Ω,R2=3 Ω,采用下列四种连接方式分别接到电压为12 V的电源上,通电10 min,电流做功最少的连接方式是
A.R1和R2并联 B.R1和R2串联 C.只接入R1 D.只接入R2
例5:某人家装有“220 V 40 W”的电灯3盏,100 W的彩电一台,每天用电4 h,每天消耗的电能为_____kW·h,合_____J;若他家月初电能表的示数为,那么下月初(30天)电能表的示数为。
例6:如图20—18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为12 V,R2=40 Ω,开关S闭合后,电流表示数为0.8 A,求:1 min内电阻R1消耗的电能是多少?R1的电功率是多少
例7:如图20—17是一只家用电能表的表盘,则(1)该电能表所在电路中同时使用的用电器总功率不得超过多少W?(2)若该电路中只有同一种规格的两个灯泡在工作,
5 min内,电能表的转盘转动25 r,则所用灯泡的电功率是多大?
例8:一个额定电压为2.5 V的小灯泡,正常发光时通过灯丝的电流为0.2 A,求:(1)小灯泡的额定功率;(2)小灯泡发光时的灯丝电阻;(3)通电1 min小灯泡消耗多少电能?
例9:某学校电能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5 A,学校里已经装了40 W的电灯50盏,60 W的电灯20盏,想要再装些电灯,至少可以再装多少盏40 W的电灯?
例10:一个同学家电能表的示数是,现在他家里有40 W的电灯4盏,平均每天用电2.5 h,用了30天,共用了几度电?此时电表的示数为多少?
例11:每个家庭都需要照明灯泡,目前市场上既有白炽灯,又有电子节能灯,究竟选择哪一种好呢?某中学“STS”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在正常工作时,25 W的白炽灯与5 W的电子节能灯、45 W的白炽灯与9 W的电子节能灯、60 W的白炽灯与11 W的电子节能灯的发光效果相当.他们选择其中的一组进行研究,收集了有关数据如下表:
名称 额定电压(V) 额定功率(W) 寿命(h) 每只售价(元) 每度电费(元)
白炽灯 220 60 1000 1.5 0.4
电子节能灯 220 11 5000 30 0.4
根据以上数据,通过计算,说明你买照明灯时将做怎样的选择(写出依据的物理原理并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电功率习题
一、填空题
1.某小组在实验室中将两个亮度不同的灯泡分别接入照明电路中,同学们发现电能表的铝盘转动的快慢不同,接亮度大的灯泡时铝盘转动的_____,接亮度小的灯泡时铝盘转动的_____,这种现象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的_____不一样。在物理学中,用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_____,电功率用符号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简称_____,符号是_____。
2.一个用电器功率的大小,等于它在_____s的时间内所消耗的电能;如果在“t”这么长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是“W”,那么这个用电器的功率P=_____,其中“W”的单位是_____,“t”的单位是_____,“P”的单位是_____;如果用电器在1 s的时间内消耗1 J的电能,这个用电器的功率就是_____,即_____=1 J/s。
3.理论的分析证明,对于用电器的电功率P、通过用电器的电流I和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U,三者之间的关系是_____,其中电流I的单位是_____,电压U的单位是_____,电功率P的单位是_____。由这个关系式可以看出,如果用电器两端所加的电压发生了变化,它消耗的电功率_____,把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叫做_____。
4.某同学来到百货商场的家电柜台前,看到一个电磁炉的铭牌上标有“220 V 1600 W”的字样,他知道这个电磁炉要接在_____V的电路中,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是_____;他又来到小家电柜台前,想买一个灯泡,他拿到灯泡,看到灯泡上标有“PZ220~40”的字样,他知道PZ代表的是普通照明灯泡,这个灯泡在电压为_____时正常发光,这个灯泡的额定功率是_____,如果这个灯泡正常发光1 h,消耗的电能是_____J。
5.电功率是指____,额定电压是指用电器在____时的电压,额定功率是指用电器在____时的电功率。
6.灯泡的亮暗是由____的大小决定的,若加在它两端的电压不等于额定电压,灯泡就不能正常发光,它的____功率也就不等于它的额定功率。
7.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是0.4安,经过1秒,电流做了1焦的功,由此可见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是____伏,在60秒内它消耗了____焦的功。
8.功率为4.5千瓦的一台电动机,带动水泵工作2时,共做____焦的功。
9.如图3所示,两只电阻R1、R2阻值相等,分别串联和并联接在相同的电压下,则在此两种情况下,在相同时间里电流分别通过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总电阻所消耗的电功率之比是____。
10.有三只不同规格的灯泡分别标有“220V,40W”、“110V,40W”、“36V,40W”的字样,各自在额定电压下工作,通过____规格灯泡中的电流强度最大,在相同时间内三只灯泡所消耗的电能应该是____。
11.某一用电器标有“12V,12W”的字样,把它跟另一电阻R串联后接在18伏的电源上,该用电器恰好正常工作,则电阻R上消耗的电功率是____。
二、选择题
12.关于用电器的电功率,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用电器如果串联,它们的电功率一定相等
B.两个用电器如果并联,它们的电功率一定相等
C.额定电压相等的用电器其电功率一定相等
D.电压和电流都相等的用电器其电功率一定相等
13.有几位同学对电功率这个概念,有以下几种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A.电功率是表示电流通过用电器时做功多少的物理量
B.电功率是表示电流通过用电器时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C.电功率大的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的电能一定多
D.电功率大的用电器工作时所用的时间一定少
14.(多选)某同学将一个用电器接在36 V的电源上,测出通过用电器的电流是500 mA,如果通电时间为5 min,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流通过这个用电器做的功是5400 J
B.电流通过这个用电器做的功是5400 W
C.这个用电器的电功率是18 W
D.这个用电器消耗的电能是5400 J
15.启明同学有两个用电器,当他将甲用电器接入电路中时,测出4 s钟的时间内做功 16 J;当他将乙用电器接入电路中时,测出10 s钟的时间内做功30 J。在下面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甲用电器的功率大,乙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多
B.甲用电器的功率大,甲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多
C.乙用电器的功率大,乙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多
D.乙用电器的功率大,甲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多
三、计算题
16.张红同学家中有一个电热水器,其额定电压是220 V,他将家中的其他用电器全部关闭,将电热水器接入电路中,经过12 min,他发现电能表的示数增加了0.1度,请你帮他计算出:
(1)这个电热水器的功率多大?
(2)这个电热水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多大?
(3)这个电热水器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多大?
17.某居民楼房楼道内安装了5盏灯,灯泡上均标有“PZ220~40”字样,以前这个楼道内的居民节约用电意识差,不注意随手关灯,每天楼道内的灯泡平均亮2 h。后来,他们有了节约用电的意识,将楼道内的开关全部换成了声控开关,每天楼道内的灯泡平均亮20 min,请你算出他们一个月可节约多少度电?(一月按30天计算)一年呢?如果采煤工人用一度电可以采煤120 kg,这些电可采煤多少吨?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快,慢,快慢,快慢,P,瓦特,瓦,W
2.1,W/t,焦耳,秒,瓦特,1瓦特,1 W
3.P=UI,安培,伏特,瓦特,也要发生变化,额定功率
4.220,7.3 A,220 V,40 W,1.44×105
5.电流在1秒内所做的功,正常工作,额定电压
6.电功率,实际
7.2.5,60
8.3.24×1
二、选择题
9.D 10.B 11.ACD 12.A
三、计算题
13.(1)500 W(2)2.27 A(3)96.8 Ω
14.10度,3650度,438吨第三节 密度的测量学案
【学习目标】1.深入理解密度的概念.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生活中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实验设计】一、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的密度.
1. 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m.2.在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1;
2. 用细线悬吊着固体慢慢没入水中,记下总体积V2;4.固体的密度
二、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
1.在玻璃杯中盛液体,称出总质量m; 2.把玻璃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3.称出玻璃杯和杯中剩下的盐水的质量m1;4.盐水密度
【典型例题】例1.在测定液体和石子密度的实验中,某同学记录了如下操作步骤:
A 用天平测得石子的质量为m1 B 用天平测得空烧杯的质量为m2
C 用天平测得盛放适量液体的烧杯的质量为m3
D 用量筒测得烧杯中液体的体积为V1
E 将石子放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液面达到的刻度V2
(1)测定液体密度所需的上述实验步骤为___________,测定液体的密度ρ液=_________
(2)测定石子密度所需的上述实验步骤为___________,测定石子的密度ρ石=_________
例2.下面是“测量油的密度”的实验步骤:
A.把玻璃杯中的一部分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油的体积v
B.用天平称出玻璃杯的质量m0,再把筒中的油倒入玻璃杯中,称出它们的质量m1;
C.在玻璃杯中盛油,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m
D.利用密度公式,求出油的密度ρ
E.称出玻璃杯和杯中剩下油的质量m2
F.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零刻线上,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红线
G.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值及横梁标尺上的分度值.
请选出最佳的实验步骤(可去掉无用步骤),按照实验的操作顺序:_________________
【针对练习】1.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石块的密度:
(1)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2)调节天平时,应把天平放在_______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________处,若天平左盘下沉,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旋转,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线处.(3)测量石块质量时,应把石块放在______盘里,在_____盘里放50g砝码一个,游码在标尺上的读数为3.4g,此时天平平衡,则石块的质量为________g
(4)把石块放入盛有60cm3水的量筒内后,水面到达的位置为80cm3,则石块的体积为______cm3.(5)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kg/m3
2.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设计的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①用天平称出盛有盐水的玻璃杯的总质量m1;②把玻璃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③称出玻璃杯和杯中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④
方案二:①用天平称出空玻璃杯的质量m1②在空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称出它们的总质量m2;③把玻璃杯中的盐水倒出量筒中,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④
(1) 哪种方案测出的盐水密度较准确 为什么
答:
(2) 所测不准确的盐水密度是偏大还是偏小 答:____________
3.给你一台托盘天平和一套砝码,一只刻度不清的量筒,一个烧杯,适量的水,则测量牛奶密度的实验步骤为:
(1)称出牛奶的质量:①称出________的质量,记为m1,②称出_______的质量,记为m2,③牛奶的质量m=_______.
(2)测量牛奶的体积:①在倒入量筒内质量为m的牛奶液面处做一个记号,记为V1,然后将牛奶倒入原牛奶杯中;②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内,使______的体积与质量为m的牛奶的体积_______;③称出倒入量筒内水的质量为m水;④计算出水的体积V水=_____,则牛奶的体积等于_________的体积.
(3)计算牛奶密度的公式ρ=__________.
4.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甲、乙两同学各提出了一套方案.
甲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乙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盐水体积,再测出余下的盐水和烧杯的质量.
你觉得谁的方案更好 请说明原因.
5.现有天平一架、矿泉水瓶一个、足量的水,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出一包“蒙牛”牌牛奶的密度,要求写出步骤和密度表达式.第一节 质量及其测量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2.能熟练的换算各质量单位.3.理解质量的含义,知道质量跟什么有关.4.提高自学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信心.
【自学指导】仔细阅读课本P94-P96的内容,并通过讨论初步总结出天平的使用方法.然后测验一下你的自学效果.
【自学测验】1.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_______,比它小的单位有______和______,比它大的单位有_______.
2.完成以下单位换算:0.45t=________kg=_______g;20mg=______g=______kg
3.物体的质量只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而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无关.
4.实验室中测量质量的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5.天平在使用前应先_________,此时游码位于________处,使用时要用_______来取放砝码,被测物体放在_____盘中,砝码放在_____盘中.
【典型例题】例1.质量相同的木块和铁块相比较( )
A 木块的体积较大,所以所含物质较多 B 铁块较重,所以所含物质较多
C 木块和铁块质量相同,所含物质的多少是一样的
D 无法比较其物质含量的多少
思路引导:因为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木块和铁块的________相同,所以含物质的多少______,故应选_____.
例2.试判断3×107mg所表示的质量可能是( )
A 一朵玫瑰花 B 一只羊 C 一头大象 D 一杯水
思路引导:将不熟悉的毫克换算成较为熟悉的千克.3×107mg=________g=______kg
例3.一质量为5kg的铝块,在下列情况下,它的质量将发生变化的是( )
A 把铝块熔化后,全部铸成铝壶 B 把铝块制成铝板
C 把铝块从赤道拿到南极去 D 把铝块锉成一个规则的零件
思路引导: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只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它不随______、_____、______而改变,故应选______.
例4.用天平称一本书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一个100g,一个20g,一个10g,游码的读数为2.5g,则这本书的质量为________.
思路引导:被测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砝码的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
【针对练习】1.以下关于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把铁条拉成很细的铁丝,质量变小了 B 密闭容器中的冰熔化成水,质量变大了
C 宇航员在太空中的质量比在地面上小 D 1kg的铁块和1kg的棉花质量一样大
2.一只鸡蛋质量更接近于( )
A 50mg B 50g C 0.5kg D 100mg
3.航天员费俊龙把圆珠笔从地球带到了太空中,则圆珠笔一定不变的是( )
A 位置 B 质量 C 温度 D 体积
4.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当横梁平衡时,右盘中有砝码10g的一个,20g、2g的各两个,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物体的质量为( )
A 32.52g B 54.52g C 54.56g D 32.54g
【达标测试】1、1kg铁的质量比1kg棉花的质量( )
A 小 B 大 C 一样大 D 无法确定
2.关于物体的质量,下面说法哪种正确( )
A 同一铁块,做成铁锤质量大,做成铁管质量小
B 一块铅熔化后成液体时,质量变小了
C 一块铜在地球上的质量比在月球上的质量大
D 一块铜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3、一物体质量为60000mg,这个物体可能是( )
A 一张课桌 B 一块橡皮 C 一块砖 D 一个鸡蛋
4、小丽同学用调好的天平称一个物体的质量,当右盘中放一个50g和两个20g的砝码,游码移至2.6g位置时,天平平衡,则物体的质量为( )
A 90g B 90.3g C 92.6g D 92.3g
5、实验室中测量物体的质量用________,它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使用天平时,如果加减砝码都不能使天平平衡,则需要拨动游码,在标尺上拨动游码相当于在_____盘中加砝码.
6、用天平称液体质量,通常的方法是:先称出______的质量m1,再称出______的质量m2,则被称液体的质量m=_______.
7、以下是用天平测量水的质量的实验步骤,其中步骤_____是错误的,请先找出改正,然后填出合理的步骤序号__________________.
A.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B 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C 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的位置使天平平衡 D 将空烧杯放在左盘里
E 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在标尺上的读数之和就是空烧杯的质量
F 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
G 把装水后的烧杯放在天平的右盘中,称出烧杯和水的质量
H 烧杯与水的总质量与空烧杯的质量之差就是烧杯中水的质量
8.如何称出一个大头针的质量 在下面写出你的测量方法.
天平的使用学案
【学习目标】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会利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我要掌握】天平的基本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3.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为了保持天平测量精确,使用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不能超过称量.每台天平能够称的最大质量叫做天平的称量.用天平称的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用镊子往盘子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2.保持天平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不要用手直接拿砝码,不要把砝码弄湿弄脏,以免锈蚀.
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观察天平的称量及游码标尺上的分度值
2.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3.用天平称出被测固体的质量.(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
4.用天平称出烧杯中水的质量(想一想应该怎样称)
A 烧杯的质量m1 B 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 C 烧杯中水的质量m=________
思考:如果按上述步骤测量液体质量时两个质量反了,会造成什么结果
【能力提高】1.使用天平测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下列操作不规范的是( )
A 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
B 用镊子夹取砝码,以免使砝码锈蚀
C 不用天平测量质量过大的,超过天平测量范围的物体
D 在测量中,调节横梁右端的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线处,然后读出质量
2.在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向右盘中添加砝码,应当按___________顺序(选填“质量由小到大”或“质量由大到小”),在调换砝码时发现,如果添加最小的砝码嫌大,而取出最小的砝码又嫌少,这是应采用_________的方法使天平恢复平衡.
3.在已经调节好的天平左盘内放入一橡皮块,用镊子向右盘内加减砝码,各种质量的砝码上、下试过多次,当怎么也不能使天平恢复平衡,此时应该( )
A 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 B 把物体放在天平右盘内测量
C 把两个托盘对调 D 使用游码
4.小明同学用天平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可是在测量中犯了一个错误,他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右盘,而将砝码放在天平的左盘,天平平衡时,盘中砝码有50g一个,20g两个,5g一个,游码显示质量数为2.2g,则物体的真实质量为_______g
5.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观察横梁是否平衡,其标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天平称液体的质量,通常的方法是:先称出__________的质量m1,再称出_______的质量m2,则被称液体的质量m=________.
7.用一架天平、一个空瓶测一杯盐水的质量,有如下操作的实验步骤:
A 调节天平使横梁平衡 B 用天平称出瓶和盐水的总质量
C 算出瓶内盐水的质量 D 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到标尺的零位置
E 用天平称出空瓶质量
合理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
8.一台托盘天平横梁平衡调节前,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此时要使横梁平衡,可采用下列措施中的( )
A 将左侧平衡螺母向右旋 B 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
C 将左端平衡螺母向左旋 D 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
9.在用调好了的天平称量物体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右侧,这时应当( )
A 减小盘中的砝码 B 向右移动游码
C 把右端的平衡螺母向里旋 D 把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外旋
10.用天平称取23g某种药粉,你认为在下列几种方案中最佳的一种是_____
方案A:(1)调节天平平衡,并在左盘里放上白纸(2)在右盘里加20g砝码,将游码移至3g处;(3)往左盘里白纸上加药粉,小心地增减药粉至天平平衡.
方案B:(1)在左盘里放上白纸,并调节天平平衡;(2)在右盘里加20g砝码,将游码移至3g处;(3)往左盘里纸上加药粉,小心地增减药粉至天平平衡.
方案C:(1)调节天平平衡;(2)在左盘里放白纸,并在白纸上放药粉;(3)在右盘里加20g砝码,将游码移至3g处;(4)反复增减左盘药粉,直至所称药粉为23g为止.
11.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张邮票的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把一张邮票放在天平的左盘,反复移动游码,求平均值
B 把一张邮票放在天平的左盘,右盘中放小砝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C 把一张邮票放在一个盒子里,先测其总质量,再减去盒子的质量
D 把n张同样的邮票,先测其总质量m,则一张邮票的质量为m/n
12.有一团铜线,估计有几百米长,现身边有一架天平(在测量范围内),一把最小刻度是毫米的直尺,想很快确定铜线的总长度.实验步骤是
(1)先用天平称出___________________(2)再用直尺量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后又用天平称出___________________(4)这团铜线总长度的计算式为_________实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学案
【学习目标】1.熟悉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2.会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3.学会几种常见的非常规测量方法.
【重点】规范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使用刻度尺进行非常规测量.
【课前准备】课前请同学们每组准备以下物品:
硬币一枚、细铜丝(或细铁丝,约长30cm)一段、细线一段、毫米刻度尺一把、三角板两块、圆柱形铅笔(或圆珠笔)
【课前讨论】使用刻度尺要做到五会:
1.会认:使用刻度尺前应该观察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会放:放正,刻度尺要沿着所测长度,如果尺子较厚,要将有刻度的一侧紧贴被测长度,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如果零刻线磨损,可用一整刻度对准被测物体一端.
3.会看:视线应与刻度尺面_______.
4.会读:认准分度值,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__________.
5.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______和_______.
【步骤】1.观察你使用的刻度尺,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零刻线是否磨损:______; 量程:____________; 分度值:__________
2.测量你的物理课本的和作业本的长、宽,将结果填入下表:
课本长 课本宽 作业本长 作业本宽
3.把细铜丝(或铁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的总长度,算出铜丝(或铁丝)的直径.把数据填入表中.
线圈长度 线圈圈数 铜丝(或铁丝)直径
4.怎样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硬币的直径 在下面空白处画图表示出你的测量方法,将硬币的面值和直径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硬币面值:_________.
硬币直径:_________.
【讨论】5.利用你准备的器材测量下面画出的曲线的长度,并说出你的方法.
实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学案
【学习目标】1.熟悉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2.会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3.学会几种常见的非常规测量方法.
【重点】规范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使用刻度尺进行非常规测量.
【课前准备】课前请同学们每组准备以下物品:
硬币一枚、细铜丝(或细铁丝,约长30cm)一段、细线一段、毫米刻度尺一把、三角板两块、圆柱形铅笔(或圆珠笔)
【课前讨论】使用刻度尺要做到五会:
1.会认:使用刻度尺前应该观察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会放:放正,刻度尺要沿着所测长度,如果尺子较厚,要将有刻度的一侧紧贴被测长度,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如果零刻线磨损,可用一整刻度对准被测物体一端.
3.会看:视线应与刻度尺面_______.
4.会读:认准分度值,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__________.
5.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______和_______.
【步骤】1.观察你使用的刻度尺,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零刻线是否磨损:______; 量程:____________; 分度值:__________
2.测量你的物理课本的和作业本的长、宽,将结果填入下表:
课本长 课本宽 作业本长 作业本宽
3.把细铜丝(或铁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的总长度,算出铜丝(或铁丝)的直径.把数据填入表中.
线圈长度 线圈圈数 铜丝(或铁丝)直径
4.怎样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硬币的直径 在下面空白处画图表示出你的测量方法,将硬币的面值和直径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硬币面值:_________.
硬币直径:_________.
【讨论】5.利用你准备的器材测量下面画出的曲线的长度,并说出你的方法.第三节 动能和势能(第1课时)
【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能量以及能量的单位.2.知道什么是动能.3.知道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重点难点】1.动能的概念.2.与动能有关的因素.
【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P62第1段,知道什么是能量以及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物体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_______,简称______,它的单位是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二、阅读课本P62第2—4段内容,回答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动能.
查看课本P63小资料中表一的内容,分组讨论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
2、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
3、你认为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实验,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什么来反映小球的动能的大小的
2.实验中是怎样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的
3.实验中是怎样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的
4.这个实验是用什么方法探究的
5.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把结论填到课本上.
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
课 堂 作 业
1.关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B 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C 速度和质量都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D 动能是运动物体本身的性质,与质量、速度无关
2.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高山上静止的石头不具有能 B 物体已做的功越多,说明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多
C 只要物体能够做功,说明物体具有能 D 只有正在做功的物体才具有能
3.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都能影响物体的动能,下表给出了一些物体的动能,分析比较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质量和速度相比,对动能影响较大的是物体的________.
抛出去的篮球 约30J 跑百米的运动员 约3×103J
行走的牛 约60J 飞行的步枪子弹 约5×103J
从10m高处落下的砖块 约2.5×102J 行驶的小汽车 约2×105J
4.研究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中需要让同一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这是为了探究物体动能与_______之间的关系;还要换用_______不同的钢球,让他们从_______高度滚下,这是为了探究物体动能与_______之间的关系.
5.如图所示,让钢球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打到一个小木块上,能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相同位置的木块,被撞地越远,表示钢球的动能越大.现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看哪次木块被推得远,回答以下问题:
(1)设计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给出了一头牛慢步行走和一名普通中学生百米赛跑时的数据.
物体 质量m(kg) 速度v(m/s) 动能E(J)
牛 约600 约0.5 约75
中学生 约50 约6 约900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对物体动能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_________,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图所示,在“研究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将A、B、C三小球先后从同一装置的hA、hB、hC高处滚下(mA=mB
hB),推动纸盒运动一小段距离后停止.
(1)要研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我们应选择_______两图来进行比较.
(2)从图中可以看出,A、B、C三个小球刚到达水平面时,_____球动能最大.
【课后小结】本节课你都掌握了哪些内容 把你掌握的知识写下来.
第三节 动能和势能(第2课时)
【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弹性势能.2.知道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重点难点】1.物体是否具有势能的判断.2.与重力势能相关的因素.
【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P64的1、2、3段,并填写下列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重力势能.____________________叫弹性势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势能._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为势能.
课 堂 作 业 一
1.下列物体中具有重力势能的是_______________;具有弹性势能的是____________
A.因挤压而变形的气球 B.在水平路面上飞驰的小轿车 C.正在下坠的桩锤
D.停在空中不动的直升机 E.钟表中卷紧的发条 F.高山上的石头
G.三峡水库中的水 H.被推开的弹簧门的弹簧 I.跑百米的运动员
2. “黄河远上白云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能.
二、阅读课本P65的探究实验,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什么来判断重锤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的
(2)实验中怎样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被举高的高度之间的关系的
(3)实验中怎样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的
(4)这个实验所采用的探究方法是什么
(5)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把课本上的结论填写完整.
【典型例题】1.物体所具有的能的判断.
例1.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能,请写在空白处.
(1)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汽车__________(2)竖直上抛的小球在最高点时________
(3)静止在空中的气球_________(4)从空中降落的雨点__________
(5)被压缩了的弹簧___________.(6)飞流之下的瀑布_______________
思路引导: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是:判断跟动能和势能有关的因素是否存在.判断物体是否有动能的关键是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判断重力势能关键是判断物体是否具有高度.
2.动能、势能、变化的判断.
例2.直升飞机在空中匀速上升过程中,它的( )
A 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B 重力势能和动能增大
C 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 D 动能和重力势能减小
思路引导:动能的大小跟_______和_______有关,重力势能跟_______和______有关.
当直升飞机在空中匀速上升时,它的质量______,速度________,所以它的动能______,但是它的高度逐渐_______,所以重力势能逐渐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判断好跟动能和势能有关的因素如何变化.
课 堂 作 业 二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势能一定大 B 所处的高度大的物体重力势能一定大
C 高山的石头没有重力势能 D 放在同一高度的物体,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势能大
2.下列物体中重力势能最大的是( )
A 放在一楼窗台上的质量是4kg的石块 B 放在三楼窗台上的质量是4kg的陶罐
C 放在五楼窗台上质量是4kg的一盆花 D 晾晒在五楼窗台上的质量是1.5kg的球鞋
3.下列物体既具有动能又具有重力势能的是( )
A 在轨道上行驶的火车 B 从坡顶向坡下跑的运动员
C 江河中的流水 D 空中静止的飞机
4.以下各物体中不具有重力势能的是( )
A 被拉伸了的橡皮筋 B 正在高空飞行的火箭
C 树上的苹果 D 高山上的流水
5.修筑上游的拦河坝主要用于( )
A 提高上游水位 B 蓄水 C 养鱼 D 提高河流通航能力
6.在下列情况中,物体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的是( )
A 海上航行的轮船 B 空中飞行的子弹 C 吊在天棚上的电灯 D 拉长的橡皮条
7.空中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的一架飞机,正在向灾区空投物资,在空投过程中,飞机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情况是( )
A 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大 B 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减小
C 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D 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8.有一辆汽车和一列火车,若以相同的速度行驶,则_______具有的动能大;处在同一高度以相同的速度飞行的子弹和炮弹相比较,_______的重力势能大.
9.洒水车匀速行驶在平直路面上洒水,则在此过程中洒水车的动能逐渐______,
10.跳水运动员从最高点向水面下落的过程中,他的速度逐渐_______,所以动能逐渐_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11.自行车下坡时速度越来越大,它的动能逐渐_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_.
12.在研究物体的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试验中,三个相同的木桩被从空中静止释放的铁块撞击,陷入沙坑中的情况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我们是通过观察什么来比较各铁块重力势能的大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A,B两铁块质量相等,则两铁块下落高度的关系是hA_____hB;若A,C两铁块下落的高度相等,则两铁块质量的关系是mA_____mC;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一周学习基础检测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
1.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在物理学中,能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2.物体由于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_____.
3.物体由于被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对于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的势能越______;对于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的势能越______.
4.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5.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统称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机械能.
6.滚摆下降时,它的重力势能越来越______,动能越来越_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能.滚摆上升时,它动能越来越______,重力势能越来越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7.在只有_____能和______能的相互转化时,机械能是守恒的.
8.人造地球卫星在近地点的动能最______,势能最_____;在远地点的动能最______,势能最_____.当它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
9.课本上“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和“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两个实验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10.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动能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应该选质量_______的小球,从斜面上________位置滚下去推动水平面上的木块,观察木块被推出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
11.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应该让同一重锤从_______高度落下,打击小桌,观察小桌陷入沙中的深度.
12.一个木箱重100N,某人用20N的水平推力推动它前进了5m,则此人所做的功是多少 若把这个木箱搬到5m高的楼上,在此人做功又是
13.一台水泵给一个水塔供水,工作30min把水塔灌满,已知水塔高出地面30m,容积是60m3,则这台水泵的功率是多少千瓦 (g=10N/kg)
一周学习基础检测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
1.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在物理学中,能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2.物体由于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_____.
3.物体由于被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对于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的势能越______;对于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的势能越______.
4.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5.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统称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机械能.
6.滚摆下降时,它的重力势能越来越______,动能越来越_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能.滚摆上升时,它动能越来越______,重力势能越来越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7.在只有_____能和______能的相互转化时,机械能是守恒的.
8.人造地球卫星在近地点的动能最______,势能最_____;在远地点的动能最______,势能最_____.当它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
9.课本上“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和“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两个实验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10.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动能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应该选质量_______的小球,从斜面上________位置滚下去推动水平面上的木块,观察木块被推出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
11.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应该让同一重锤从_______高度落下,打击小桌,观察小桌陷入沙中的深度.
12.一个木箱重100N,某人用20N的水平推力推动它前进了5m,则此人所做的功是多少 若把这个木箱搬到5m高的楼上,在此人做功又是
13.一台水泵给一个水塔供水,工作30min把水塔灌满,已知水塔高出地面30m,容积是60m3,则这台水泵的功率是多少千瓦 (g=10N/kg)第一节 功学案
【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功的概念,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2.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功的简单计算.3.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重点难点】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做功的计算.3.是否做功的判断.
【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P56前两段,知道什么是力学中的功,知道力何时能做功.并填写下列空格: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二、观察课本P56的图8.1-1中三个图,找出三个实例的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
P56的图8.1-2中,力都没有做功,想一想这些力为什么没有做功 并写出原因:
甲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本P57第一段,找出力学力所说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_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本P57第二段,了解两种不做功的情况,要知道为什么不做功.通过各个实例可知力学里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力才做功.
课堂作业(一)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
(2)物体只要移动了距离,就做了功( )
(3)物体从高处落下重力做了功( )
(4)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移动了距离,这个力就做了功( )
(5)受提着重物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做了功( )
(6)人用力推车,但车未动,人没有做功( )
三、阅读课本P57“功的计算”部分的内容,然后合上课本,填写下列空白.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力所做的功就___________.在物理学中,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功.
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 功 -----_________( )
F----____-----_________( )
S----____-----_________( )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_,距离的单位是________,功的单位是_________,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_________,简称_______,符号是______,且1J=_____N·m
【典型例题】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力F=200N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前进了10m,则拉力所做的功是多少
课堂作业(二)
1.已知物体受10N的拉力,并沿拉力方向匀速前进了5m,拉力对物体做功_________J.
2.用100N的拉力将重500N的木箱在水平地面上运速移动了5m,拉力做功________J,重力做功为_______J.
3.马拉着质量为2000kg的车在平路上前进,马的水平拉力是500N,做了2×105J的功,则马拉车前进了_______m.
4.某人沿水平方向用力推着重1500N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10m,已知受到的阻力为100N,求它推车做的功.
提 高 练 习
1.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做了功的是( )
A 用力把杠铃举在空中不动 B 用力提着水桶水平匀速移动
C 用力在斜面上拉车前进 D 物体在光滑的平面上运速移动
2.一个物体的质量是5kg,用10N的水平拉力在地面上前进了10m,则拉力做的功是_____J,若把物体匀速向上提起10m,则需要的拉力是_______N,拉力所做的功又是_________J.
3.起重机将重3×103N的楼板以1m/s的速度举到10m高的三层楼后,又将楼板水平移动了3m,在整个过程中,起重机对楼板做的功是( )
A 6×103J B 9×103J C 3×104J D 3.9×104J
4.某同学用50N的力将重10N的足球踢出去15m远,该同学对足球做的功是( )
A 750J B 150J C 没有做功 D 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5.两辆车的重力分别是100N和500N,用200N的力都使它们前进了15m,则( )
A 拉大车做的功多 B 拉小车做的功多
C 拉力对两车做的功一样多 D 无法比较
6.如图所示三种情况下,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都沿接触面匀速移动了S的距离,则功的计算公式W=FS( )
A 只适于甲 B 只适于乙 C 只适于甲和丙 D 甲、乙、丙都适用
7.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了5m,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是重力的0.05倍,求拉力F做的功.(g=10N/kg)第四章 透镜及其应用内容全解
一、透镜的种类
1.凸透镜:中央比边缘厚的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中央比边缘薄的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二、关于透镜的几个概念
1.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的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
2.光心:薄透镜的几何中心叫做透镜的光心。通常用“O”表示,凡是通过该点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它是实际光线会聚点,也叫实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凹透镜折射后成为发散光线,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凹透镜的焦点,同样用“F”表示,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也叫虚焦点。
4.焦距:从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通常用“f”表示。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透镜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如下图所示。
5.物距: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常用“u”表示。
6.像距:物体通过透镜成的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常用“v”表示。
7.实像:由实际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实像是倒立的,实像既能被人眼看到,又能被光屏承接,使照相胶片感光。
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像,虚像是正立的,虚像只能被人眼看到,不能被光屏承接,不能使照相胶片感光。
三、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
1.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如图所示: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过(实)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其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虚)焦点.如图所示:
3.通过凸透镜(实)焦点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凹透镜另一侧(虚)焦点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四、注意对“会聚”和“发散”的理解
初中物理中对会聚和发散的解释是以平行的入射光为前提的,会聚作用是指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更“靠拢”些;绝不能将会聚作用理解为就是将光线会聚一点,只有一些特殊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才能会聚一点,如: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焦点).发散作用是指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更“远离”一些,例如下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要求在图中填入适当的凸透镜.在图1中折射光线对入射光线来说是发散的,因此,应该在图中填上凹透镜,而不是凸透镜.在图2中,折射光线对入射光线来说是会聚的,因此应在图中填上凸透镜,而不是凹透镜.
图1 图2
五、注意对“会聚作用”和“会聚光线”以及“发散作用”和“发散光线”的理解.
如图1所示,本来就会会聚的光线射在凸透镜上,折射光线仍是会聚光线,而且会聚程度增加;如图2所示,本来发散的光线射到凹透镜上,折射光线仍为发散光线,而且发散程度增加.
图1 图2
综合上述,可以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折射光线可以是会聚光线,也可以是平行光线,还可以是发散光线.因此,把凸透镜的作用理解成凸透镜的折射光线一定是会聚光线,凹透镜的作用理解成凹透镜的折射光线一定是发散光线是不正确的.一般来说,凸透镜的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靠拢了,凹透镜的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分散了,都是相对而言.这就是说凸透镜对任何光线都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任何光线都有发散作用.物态变化历年中考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冬天窗上的冰花一般结在玻璃的内表面 B 0℃的水不一定结冰
C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可见蒸发不需要吸热 D 物体升高温度需要吸收热量
2.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了,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情况是( )
A 先汽化,后液化 B 先液化,后汽化 C 只有液化 D 只有汽化
3.下列关于“冰棒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剥去包装纸,冰棒“冒气”属于汽化现象
B 剥去包装纸,过了一会儿,冰棒“流汗”属于液化现象
C 冰棒放入茶杯,杯子外壁会“出汗”属于液化现象
D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棒,包装纸上沾有“白粉”属于凝华现象
4.下列自然现象中,通过熔化形成的是( )
A 春天,河里的冰化成的水 B 夏天清晨,花草叶子上附着的露水
C 秋天清晨,笼罩大地的雾 D 冬天,空中纷飞的雪花
5.下列现象中与物态变化的联系正确的是( )
A 烧开水时冒的“白气”----汽化 B 夏天湿衣服晾干----升华
C 冬天早晨看到草上的霜----凝华 D 吃冰棒解热-----液化
6.下列物态变化的例子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 从冰箱里拿出的冰块化成水 B 清晨河面上出现薄雾
C 冬天农家的屋顶上铺了一层霜 D 钢水浇注成火车轮
7.下列现象是升华现象的是( )
A 春天,冰冻的河面开始解冻 B 夏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干了
C 秋天,早晨的植物叶子有露珠 D 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8.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上升 B 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C 晶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D 填上飘落的雪花,是非晶体
9.下列物态变化的事例中,正确的是( )
A 电冰箱冷冻室内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B 夏天阴凉地方的石头比较湿润,这是液化现象
C 舞台上用干冰制作“云雾”,这是汽化现象
D 衣柜中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变小或消失,这是汽化现象
10.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
B 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
C 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到冷
D 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会出现小水珠
11.下列物态变化事例中物体放热的是( )
A 让水蒸气液化而收集蒸馏水 B 冰箱里冷凝剂蒸发而致冷
C 在衣柜中放卫生球防虫蛀 D 冬天将冻犁放入凉水中,犁中的冰熔化
12.下列现象中可能发生的是( )
A 冰不经过熔化就可以直接变为水蒸气 B 对沸腾的水加热,水温不断升高
C 当外界的气温升高到37℃时,河中的水温上升到37℃ D 不用加热也能使物体温度升高
13.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放热过程的是( )
A 打开暖水瓶瓶盖,从瓶口冒出的“白气”形成的过程
B 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变小的过程
C 冬天,室内的水蒸气在玻璃上形成冰花的过程
D 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的过程
14.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而成的
B 夏天,我们看到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C 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表面有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 用久了的白炽灯泡内表面发黑,是钨蒸气液化后再凝固的结果
15.某同学在松花江畔观察到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吸热的物态变化是( )
A 早春江面上皑皑冰雪的消融 B 初夏江面上浩浩浓雾的形成
C 深秋江边上晶莹冰棱的生成 D 初冬江岸上美丽雾凇的出现
16.夏天,小刚同学买回一个西瓜,吃了一部分后将剩余部分保存起来,下列措施中,不能防止水分蒸发的是( )
A 将西瓜放入冰箱里 B 将西瓜放入高压锅内封存
C 用保鲜膜将西瓜包好 D 将西瓜切成小块后存放
17.夏天打开冰箱冷冻室门时,我们可以看到冒“白气”,这是( )
A 冷冻室里的冰升华时产生的水蒸气 B 冷冻室里的冷空气遇热时凝华成的小水珠
C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时凝华成的小水珠 D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时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18.小明两次煮鸡蛋,第一次在水开后继续用大火煮,直到煮熟;第二次在水开后将火焰调小,但仍保持锅中的水沸腾,直到煮熟,两次比较发现( )
A 第一次比第二次省燃料又省时间 B 第一次费燃料但省时间
C 第二次比第一次费燃料又费时间 D 第二次比第一次省燃料,两种方法所用时间相近
19.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鸡蛋,常看到鸡蛋先湿后干的现象,此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A 先液化后蒸发 B 先升华后蒸发 C 先液化后升华 D 先凝华后升华
20.2003年10月16日,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圆了“千年的飞天梦”.在“神舟五号”返回地面的过程中,为了防止高速运动时与空气摩擦被烧毁,返回舱的外壳上涂上一层特殊的材料,其作用是( )
A 坚硬不怕热 B 形成光滑表面,不与空气摩擦而产生高温
C 不传热 D 受热熔化并汽化而吸收大量的热量
21.用一块棉布手帕浸没在盛有质量分数约为70%的酒精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
A 这是魔术,你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 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 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 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22.由于天气炎热,会议室内开着空调,一位参加会议的同学发现会议室的玻璃上结了一层小水珠,对这种现象下述解释正确的是( )
A 低温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室外的一侧形成了小水珠
B 高温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室内的一侧形成了小水珠
C 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在玻璃室内一侧形成了小水珠
D 室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在玻璃室外一侧形成了小水珠
23.下列现象中利用了熔化吸热的是( )
A 运输食品时利用了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 B 天热时向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C 在发烧的病人头上放冰袋以缓解症状 D 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凉
24.下列物理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不对物体加热也能使物体的温度升高 B 0℃的冰放在0℃的房间里能够继续熔化
C 对已沸腾的水改用大火加热,温度会上升 D 冰可以不经过熔化过程直接变成水蒸气
25.用手触摸刚从锅内捞出的煮鸡蛋时,感觉不太烫,但过一会再去触摸时,感觉很烫手,这是因为( )
A 鸡蛋的内部温度很高,热向外逐渐散发,所以过了一会儿才感觉烫手
B 蛋壳传热较慢,感觉烫手需要一段时间
C 刚捞出时蛋壳表面有水,水蒸发吸热,所以不太烫手
D 鸡蛋表面温度没有变化,人的感觉反应较慢
26.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 )
A 人体的温度 B 北方冬季的平均气温
C 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房间温度 D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2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打开热水瓶盖,从瓶口冒出的“白气”是由水的汽化形成的
B 寒冷地区使用酒精温度计测气温是因为酒精的凝固点较低
C 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可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
D 用久了的白炽灯泡发黑是由于灯丝的升华和凝华形成的
2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任何温度下液体都可以蒸发 B 所有的固体都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C 物质升华时会放出热量 D 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29.雨的形成是与自然界水循环相关的复杂过程,地球上的水先升腾到高空变成水滴,成为云的主要组成部分,当满足一定条件时,云中的水滴先后要经历转变为水蒸气、小冰晶等过程,才能形成雨落到地面,那么,从云中的水滴到降雨的过程中,水先后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A 液化、汽化、凝固 B 升华、凝华、熔化
C 汽化、凝华、熔化 D 液化、凝固、熔化
30.果农常用保鲜袋包水果,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减少水果中水分的__________;融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这是因为融雪是________过程,需要________热量.
31.下列三种方法中都是加快蒸发的实例,其中_____主要是通过加快液体表面的气流来加快蒸发的;______是通过液体温度来加快蒸发的;_______是通过增大液体的表面积来加快蒸发的.
A 刚洗过的锅上有水珠,用火烤一烤 B 将湿手帕晾在通风处 C 将篮球场上的积水扫开
32.某温度计的示数为“-5.6℃”,正确的读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小明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1)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沸腾现象;探究水沸腾时_________的变化规律.
(2)当水温度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表格里记录的数据,请你画出水的沸腾图像.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85 87 89 92 94 96 97 98 98 98 98
(3)从水的沸腾图像可以看出,此时水的沸点是_______,沸腾时温度________.
(4)从表中可以看出,水沸腾时的温度并不是100℃,请你写出一个可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家中鱼缸里水的温度一般都略低于室内的气温,这是由于水的_______造成的.
35.同样湿的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晾在树荫下干得慢,这表明液体的______越高,蒸发越快.被100℃的水蒸气烫伤往往比100℃的开水烫伤更厉害,这是因为水蒸气_______(填“蒸发”、“液化”或“凝华”)时会放热.
36.日常生活中,炸麻花用油,煮饺子用水,这是因为油和水的________不同,可以对不同烹饪手段提供各自所需的温度.
37.寒冷的冬天,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内游客的嘴里不断呼出“白气”,这是______现象;冰雕的质量会一天天减少,这是________现象.
38.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小明从空调屋里走出来后,镜片上出现一层薄雾而模糊不清,过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镜片上这两种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先_______后_______.
39.使用二氧化碳灭火,是利用它具有____________的化学性质.图书档案.重要设备等发生火灾,要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这种灭火器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的办法使二氧化碳液化装入钢瓶里的.使用时需要注意手先握在钢瓶的木柄上,然后再打开螺帽,否则会因液态二氧化碳在________时要_________大量的热而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40.有的同学再擦眼镜时先向眼镜“哈气”,使眼镜变得潮湿更容易擦干净.这个过程中水蒸气发生了_________,此现象是一个_____热过程.
41.(选作)小明家有一支温度计,把它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温度为4℃,把它插在沸水中时温度为94℃,问:(1)当读数为34℃时,实际温度为多少 (2)如果用它来测量温度为64℃的热水,它的示数为多少 电与热导学案
【学习目标】1.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产生的热与哪些因素有关.2.理解并掌握焦耳定律的内容及实质.3.会用焦耳定律解释一些现象.4.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方法
【自学指导】一、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本15页上半部分和16页焦耳定律的内容.
1.什么是电流的热效应
2.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
3.生活中哪些用电器是把电能转化为热的 尽可能多的写出来.
二、阅读课本15、16页的演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个实验是利用什么方法探究的 写出它的名称.
2.实验中是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判断产生热量多少的 这种方法在物理上叫做什么 为什么要盛等量的煤油
3.15页的实验是探究电流产生的热跟什么因素有关 这个实验中控制哪些量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实验中是如何做的 这个实验中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4.16页的实验是探究电流产生的热跟什么因素有关 这个实验中控制哪些量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实验中是如何做的 这个实验中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5.课本上没有探究电流产生的热与通电时间之间的关系 你能写出电热与通电时间的关系吗
三、仔细阅读课本16页的全部内容,注意找出课本上的错误.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国物理学家_____得出了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之间的关系: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__________________成正比,跟导体的______成正比,跟___________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__________.
2.焦耳定律的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其中Q表示______单位是_______,I表示_____单位是________;R表示_______,单位是______;t表示_______单位是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电流产生的热量Q等于消耗的电能W 即:Q=W.我们把这样的电路叫做什么
4.电炉丝通过导线接到电路里,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
四、学习17页例题,找出其中的印刷错误,把它改正过来.
针对练习:课后题1、2、3、4
五、阅读课本17页最后一部分,了解电热利用和防止的场合、方法
【提高练习】1.电流的热效应是指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_____现象,实验表明,在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较大的导体在一定的时间内产生的热_____。P=I2R这个关系式表明,在_____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_____。
2.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的电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防止电流产生热造成的危害的方法有:电视机_____、电动机_____、电冰箱_____。
3.某同学将两个定值电阻R1、R2串联后,接在电压为7 V的电源上,测出通过的电流是0.5 A,R1两端的电压是5 V,R2的电功率是_____W。
4.赵强同学家中有一个电热器,已知该电热器的电阻为100 Ω,当他将这个电热器接在家庭照明电路中,通电10 min产生的热量是_____J。
5.有一个电炉接在家庭照明电路中,2 min放出9.6×105 J的热量,这个电炉的工作电流是_____,它的电阻是_____。
6.某导体的电阻是2Ω,通过的电流是2A,则通电5min内产生的热量是________J.
7.在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关系的实验中,应设法保持______、______一定,改变________,记录几组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8.下列电器属于利用电热效应工作的是( )
A 电铃 B 电热毯 C 电视机 D 电风扇
9.下列实例中不属于利用电热的是( )
A 用电饭锅煮饭 B 用电热孵卵器孵小鸡
C 用电熨斗熨衣服 D 电视机加散热窗
10.有两条电阻丝,它们的电阻之比是2:1,把它们并联后接入电压为U的电路中,则在相等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之比是( )
A 1:2 B 2:1 C 1:4 D 4:1
11.电烙铁通电后热得发烫,而跟电烙铁连接的铜导线却不怎么热,这是因为( )
A 电烙铁通电后会发热,而铜导线通电后不会产生热量
B 通过电烙铁的电流大,而通过铜导线的电流小.
C 电烙铁内电热丝的电阻比铜导线的电阻要大得多
D 电烙铁内电热丝的通电时间比铜导线长
12.功率相同的下列用电器,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热量最多的是( )
A 电烙铁 B 充电器 C 电风扇 D 一样多
13.要使电热器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减小到原来的一半,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 电压不变,电阻变为原来的2倍 B 将电压和电阻都减小为原来的一半
C 电阻不变,电压变为原来的2倍 D 电阻不变,电压减小为原来的倍
14.有几位同学课后讨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这个现象时,发表了以下几种意见,你认为其中错误的是( )
A.当导体两端的电压、通过的电流一定时,通电时间越长放出的热量就越多
B.只要导体的电阻大,通电时间长,放出的热量就一定多
C.电流通过导体放出热量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成热能的过程
D.如果导体的电阻为零,无论通过的电流多大,通电时间多长,导体都不会发热
15.某电热器的电阻是55 Ω,将它接入电路中,通电1 min产生的热量是5.28×104 J,关于通过这个电热器的电流,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4 A B.2 A C.16 A D.40 A
16.周勇同学有一个电炉,在“防非典时期”,为了熬制预防“非典”的中药,他想使这个电炉在单位时间内放出的热量减小一半,以满足熬制中药需要文火的要求,他与几位同学商量后,想采用以下几种措施,你认为其中可行的是( )
A.将电炉的炉丝剪短一半,接入原来的电路中
B.将电炉的两个炉丝串联在一起,接入原来的电路中
C.将电炉的两个炉丝串联在一起,接在电压为原来电路中电压的一半的电源上
D.将电炉的炉丝剪短一半,接在电压为原来电路中电压的一半的电源上
17.将材料、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两段电热丝串联起来,接在电路中,通电一段时间后,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过两段电热丝的电流相同,产生的热量相同
B.通过两段电热丝的电流相同,产生的热量不同
C.通过两段电热丝的电流不同,产生的热量相同
D.通过两段电热丝的电流不同,产生的热量不同
18. 某同学用图2所示的装置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导体电阻大小的关系。图中两个烧瓶内盛有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煤油,温度计显示煤油的温度,两瓶煤油中都浸泡着一段金属丝,烧瓶A中的金属丝是铜丝,电阻比较小,烧瓶B中的金属丝是镍铬合金丝,电阻比较大。实验时,该同学想把两段金属线串联接入电路。
(1)请你用笔画线作导线,帮他完成电路。
(2)这样连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A瓶中温度计的示数小于B瓶中温度计的示数,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图1电路中, R1=2Ω,R2=4Ω,电压表示数为3V。求:
(1)电阻R2上每分钟放出的热量。(2)电路每分钟消耗的电能。
20.一个电热器,当通过它的电流是2 A时,每min产生2.64×104 J热量。求该电热器的电功率和它工作时的电阻值。
21.曹莹同学将一段阻值为18 Ω的电热丝接到电源上,经过3 min产生的热量是1440 J,当他将一段阻值为6 Ω的电热丝接到这个电源上时,2 min内产生的热量是多少?
22.某同学家中有一个电热水器,上面标有“220 V 1000 W”字样,如果他将这个热水器接在家庭照明电路中,通电1.2 h.请你计算:
(1)电热水器的电阻多大?(2)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23.一个标有“220V,1.1kW”字样的电热水壶,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求:(1)电热水壶正常工作时通过它的电流.(2)电热水壶的电阻;(3)通电10min,电热水壶产生的热量.
【选做题】一电动机线圈的电阻为1Ω,线圈两端所加电压为2V时,电流为0.8A,电动机正常工作.求:(1)电动机正常工作1min所消耗的电能;(2)电动机正常工作1min所转化的机械能是多少
例2.林芳家新买了一台家用淋浴器,说明书的部分内容如下,一次装满水后,淋浴器所带温度计示数为20℃,通电50min后,温度计示数变为42℃,请你计算:(1)电热淋浴器加热过程所产生的热量是多少 (2)加热过程中水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J (3)这台电热淋浴器的效率是多少
1.下列电器属于利用电热效应工作的是( )
A 电铃 B 电热毯 C 电视机 D 电风扇
2.下列实例中不属于利用电热的是( )
A 用电饭锅煮饭 B 用电热孵卵器孵小鸡
C 用电熨斗熨衣服 D 电视机加散热窗
2.有两条电阻丝,它们的电阻之比是2:1,把它们并联后接入电压为U的电路中,则在相等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之比是( )
A 1:2 B 2:1 C 1:4 D 4:1
3.电烙铁通电后热得发烫,而跟电烙铁连接的铜导线却不怎么热,这是因为( )
A 电烙铁通电后会发热,而铜导线通电后不会产生热量
B 通过电烙铁的电流大,而通过铜导线的电流小.
C 电烙铁内电热丝的电阻比铜导线的电阻要大得多
D 电烙铁内电热丝的通电时间比铜导线长
4.功率相同的下列用电器,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热量最多的是( )
A 电烙铁 B 充电器 C 电风扇 D 一样多
5.某导体的电阻是2Ω,通过的电流是2A,则通电5min内产生的热量是________J.
6.要使电热器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减小到原来的一半,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 电压不变,电阻变为原来的2倍 B 将电压和电阻都减小为原来的一半
C 电阻不变,电压变为原来的2倍 D 电阻不变,电压减小为原来的倍
7.在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关系的实验中,应设法保持______、______一定,改变________,记录几组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8.某台电饭锅说明书上所列主要数据如表所示:
额定电压 220 额定容积 2.0L
额定频率 50HZ 额定煮米量 0.7kg
额定功率 440W
(1)这台电饭锅在额定电压下使用时,通过的电流是________A
(2)电饭锅正常工作15min消耗的电能是_________kW·h,产生的热量是___________J.
9.在远距离输电中,为了减少电流通过输电线造成的发热损失,在输电功率一定的情况下,一种有效的措施是减少输电电流,若某段输电导线的电阻为10Ω,将通过它的电流由20A减小到10A,则这段输电导线1min内因发热损失的电能将比原来减少_______J
11.有一只“36V,6W”的字样的灯泡,求:(1)灯泡正常工作时,灯丝的电阻是多少 (2)将该灯接在24V的电源上工作10min,将消耗多少电能(假设灯丝电阻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3)灯泡消耗的电能并没有全部转化成光能,还有一部分能量转化成什么能 你是根据什么现象作出此判断的 巩固练习题
1.关于弹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它所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的作用
B 同一物体发生的形变越大,弹力就越大
C 平时所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就其力的性质而言都是弹力
D 两个物体不接触也有可能有弹力
2.下列几种力中不属于弹力的是( )
A 绳子的拉力 B 两块磁铁间的排斥力 C 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 D 书对桌面的压力
3.关于公式G=mg有几个同学进行了下面的说明,其中正确的是( )
A 重力是质量的10倍 B 在同一地点,g 为定值
C 某一地点地面物体的G与g成正比 D 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4.小萍同学用一根弹簧做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关系的实验,具体数据记录如下:
拉力/N 1 2 3 4 5 6
弹簧的长度/cm 6 7 8 9 10 11
拉力/N 7 8 9 10 11
弹簧的长度/cm 12 13.1 14.3 15.6 16.2
(1)根据实验数据,你认为能做一个测量范围多大的弹簧测力计 理由是什么
(2)当悬挂物体时,弹簧长度为8.5cm,那么该物体对弹簧的拉力多大
(3)用手拉伸一个弹簧时,开始时不太费力,后来越来越费力,这是什么原因
5.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 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零
C 使用前,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 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超过测力计的测量限度
6.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来回拉动几下它的挂钩,目的是( )
A 看每次指针是否都能回到零刻线 B 看弹簧是否具有良好底弹性
C 看弹簧是否有与外壳相碰,伸缩不灵底现象 D 看以上三点是否都符合要求
7.弹簧测力计底弹簧断了,拆去断掉的部分,把剩下的较长的部分仍装在原来的弹簧测力计上,调零后,再用它测力,结果会( )
A 测量值仍和实际值相等 B 测量值比实际值大 C 测量值比实际值小 D 无法判断
8.一根弹簧受4N的拉力时,长度是14cm;受8N的拉力时弹簧的长度为16cm;则不受外力时,弹簧的长度是_______cm,当受12N的拉力时,弹簧长度是______cm.
9.小球沿斜面加速滚下,关于小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10.下列物品中物重接近1N的是( )
A 一袋方便面 B 一张学生桌 C 一枚大头针 D 一块砖
11.有一块砖先平放在地面上,然后再将这块砖侧放在地面上,最后竖直放在地面上,则其重心位置( )
A 高度不变 B 高度减小 C 高度增加 D 不能确定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B 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地面向下的
C g=9.8N/kg表示1kg=9.8N D 物体的中心就是重心
13.抛出去的铅球落地前,在空中飞行时的力是(不计空气阻力)( )
A 重力和抛力 B 只有抛力 C 只受重力 D 没有任何力作用
14.在地球上宇航员重630N,则在月球上他的重力为( )
A 630N B 大于630N C 小于630N D 0
15.将不同质量的钩码依次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读出它们的大小并记录在表格中,如下表所示,算出每次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质量m/kg 重力G/N 重力跟质量的比值(N/kg)
0.1 1.0
0.2 2.0
0.3 3.0
(1)在下图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接这些点,你发现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实验和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2)题可知,在一般情况下g为定值,但经过科学家的精确测量,g值仍有差异,下表为各个不同城市g值的大小.
地点 赤道 广州 武汉 上海 北京 纽约 莫斯科 北极
g值大小 9.780 9.788 9.794 9.794 9.801 9.803 9.816 9.832
地球纬度 0° 23°06 30°3 31°12 39°56 40°40 55°45 90°
观察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①g值相同的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
②g值相差最大的两地是__________
③试猜想g值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小强同学的质量是50kg,他的体重是多少牛顿 小萍同学的体重是392N,则她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第七章综合检测题
一、填空题
1.电能表是测量________________的仪表。一位同学家上月底抄电表时,电能表的读数是,本月底抄电表时,电能表的读数是。该同学家本月用电________度,若每度电费0.3元,应交电费________元。
2.电功率表示________________,电灯的功率等于100 W,它表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3.一个标有“PZ220-40”的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工作,功率是________W。1度电可供这只灯泡正常使用________h。
4.在________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________________成正比。
5.电热器是利用________制成的加热设备。某电热器的电阻是10Ω,通过2A的电流,1 min产生的热量是________J,若电流变为原来的2倍,则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变为原来的________倍。
6.引起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可能是发生了短路,也可能是电路中同时使用的用电器的________过大;避免因电流过大引起火灾的最好办法,是在电路中串联________。
7.电能表的表盘上标有“220 V 5 A”字样,则此电能表能接的用电器的总功率不能超过________ kW。若有额定电流分别为3 A、5 A和7.5 A三种规格的保险丝,则为配合此电能表应选的保险丝规格为________A的,为了安全用电,在这个电路中,最多能开________盏“PZ220-60”的电灯。
二、选择题
8.一个用电器工作5 h耗电1 kW·h,这个用电器的功率是( )
A.200 W B.100 W C.50 W D.25 W
9.关于电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根据,消耗电能越多,电功率越大
B.根据P=IU,同一导体通过的电流越大,电功率越大
C.根据P=I2R,电阻越大,电功率越大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0.甲、乙两盏电灯并联在电路中,都正常发光,甲灯比乙灯亮,这是因为( )
A.甲灯两端电压比乙灯两端电压大 B.甲灯电阻比乙灯电阻大
C.甲灯中的电流可能与乙灯一样大 D.相等时间内甲灯消耗的电能比乙灯多
11.一只普通的白炽灯泡在家庭电路中正常发光时,通过灯丝的电流最接近于( )
A.25 A B.2.5 A C.250 mA D.2.5 mA
12.某同学观察两只额定电压相同但额定功率字样模糊的白炽灯泡,发现甲灯灯丝较粗,乙灯灯丝较细,则它们的额定功率是( )
A.甲灯大 B.乙灯大 C.一样大 D.无法判断
13.保险丝熔断后换上新的,又立即熔断。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可能是( )
A.电路中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 B.保险丝不允许通过的电流过小
C.电路中有短路现象 D.电路中有开路现象
14.下图中,a、b、c、d为电路的四个接点。L1、L2均为“6V 0.5W”的小灯泡,电源电压为6V,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a与b接,c与d接时,L1、L2均正常发光。
B.c与b接,a与d接时,电源会被烧坏
C.c与b接时,两灯均发光但都比较暗
D.c与d接,b与c接时,L2正常发光但L1不亮
三、实验题
15.在测量额定电压为2.5 V、功率约为1.2 W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时,备有如下器材:开关一只,导线若干,4.5V和6V的电源各一套,量程为0-0.6A、0-3A的电流表和0~3 V、0~15V的电压表各一只,标有“200Ω 1 A”和“10Ω 2A”的滑动变阻器各一只,测量时电表示数必须超过所用量程的一半。
(1)应选用________V的电源;
(2)电流表量程应选择________________A,电压表量程应选择________________V;
(3)滑动变阻器规格可选择________________。
16.某同学在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当他闭合开关后,在移动变阻器滑片过程中发现:灯泡变亮时,电压表示数反而减小;灯泡变暗时,电压表示数反而增大,经检验所用器材均完好。
(1)请根据上述现象,画出该同学实验时的电路图。
(2)若按该同学所连的电路进行实验,结果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如下图所示(已知电源电压恒为6V),则电流表的示数为________A,电压表的示数为________V,测得此时小灯泡的电功率为________W。
四、计算题
17.靠近发电厂的居民小区,用户电压经常偏高,最高时比正常电压高22 V。
(1)某户居民家庭装潢时,将“220 V 100 W”的灯泡接入这样的电路里,灯泡的实际功率最大可达多少?
(2)在电压最高时,要使“220 V 100 W”的灯泡正常发光,需要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这时电阻消耗的电功率多大?
第七章综合测试题
一、填空题
1.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46.2,13.86;2.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电灯在1s内消耗的电能为100 J;3.40,25;4.电流,导体的电阻;5.电流的热效应,2 400,4;6.总功率,保险丝;7.1.1,5,18。
二、选择题
8.A;9.B;10.D;11.C;12.C;13.A;14.D;15.B。
三、实验题
16.(1)4.5,(2)0~0.6,0~3,(3)“10Ω 2A”;17.(1)电路图如下图所示,(2)0.28,2.5,0.98。
四、计算题
18.解:可节约电能为W=Pt=1 000×(60-40)W×12h×365=20 kW×4 380 h=8.76×104kW·h;
19.解:(1)灯泡的电阻为,电路中的实际电压为U实=220 V+22 V=242 V,灯泡的实际功率为.(2)灯泡正常发光时通过灯泡的电流为,因为灯光和RX串联,通过RX的电流为,
所以串联电阻RX的阻值为;电阻RX消耗的电功率为:。第三节 比热容学案(第1课时)
【学习目标】1.知道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2.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3.理解比热容的概念.4.记住水的比热容.5.了解生活中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实例.6.会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自学指导】一、思考课本“想想议议”的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空白处.
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吸收的热量与水升高的温度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对于同一种物质,质量越大,升高的温度越多,则它吸收的热量越________.
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沙子,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的度数也相同,那么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你认为下列哪个猜想正确( )
A.水吸收的热量多 B.沙子吸收的热量多 C.水和沙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1.如果水和沙子的质量相同,吸收的热量也相同,那么它们升高的温度哪个多( )
A 水 B 沙子 C 一样多
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猜想:_______(填“水”或“沙子”)的吸热能力较强.
需要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前需考虑的问题:(1)怎样得到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 是不是还需要其它的器材
(2)怎样保证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
(3)测量温度时应注意些什么
结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______的,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________的. (填“相同”或“不同”)
2.为了表示不同物质在吸热能力上的差别,物理学里引入了_________这个物理量.
____________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_______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__________.用符号_____表示,它的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_
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外:比热容的概念还可以表述为: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______1℃所______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想想议议:我国北方楼房中都装有“暖气”,用水做介质,把热量带到房中取暖,用水做介质有什么好处 生活和生产中,还有没有用水来加热或散热的情况 试举例.
三、试计算下列物质吸收的热量.
1.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质量是5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3.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0℃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4.质量为5kg的水,温度升高10℃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如果以Q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代表物体的质量,t0和t分别是加热前后物体的温度,通过以上计算,可以总结出一个计算热量的公式:Q=_______________
如果要计算物体降温时放出的热量,那么公式又应是Q=________________.
课 堂 作 业
1.把质量为2kg,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3J/(kg·℃))
2.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质量是1.5kg,温度降低到20℃,放出多少热量 (已知铁的比热容是0.46×103J/(kg·℃))
3.质量为500g的某中物质,温度从20℃降到30℃,吸收了2.1×104J的热量,则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是多少 它可能是什么物质
比热容学案(第2课时)
例1.关于物质的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物体切去一半后,剩下部分的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一半
B 吸收热量多的物质,比热容一定大
C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热量后,温度高的物质比热容大
D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通过测定比热容可以鉴别物质
1.关于比热容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质量越大,物质的比热容就越小
B 吸收的热量越多,物质的比热容就越大
C 温度的变化越大,物质的比热容就越小
D 比热容跟热量、温度的变化、质量等因素无关
2.对一桶水来说( )
A 温度高时,比热容大 B 倒掉一半后,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一半
C 结成冰后,比热容与水还是一样大
D 液态水的比热容是一个确定值,是水的基本特征之一
3.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之一,它的物理意义是反映物质吸热或放热本领的大小
B 只要温度升高相同,比热容小的物体一定比比热容大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小
C 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的比热容大
D 比热容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的比热容大
例2.试利用地理和物理知识解释我国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的原因.
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反映了我国新疆的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其主要原因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的( )
A 热量 B 密度 C 比热容 D 内能
2.水的比热容较大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事例中哪个不是应用这一性质( )
A北方冬天,用热水循环来供暖 B 初春傍晚在秧田里灌水可防止秧苗冻坏
C 用水冷却汽车的发动机 D 夏天给教室洒水,感觉凉爽
3.小明根据下表所提供的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 液体的比热容一定都比固体大
B 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热量后,煤油温度变化大
C 同一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后比热容不变
D 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块吸收热量多
例3.一室内游泳池注入质量为6×105kg的水,水温从18℃提高到28℃时,需要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1.电热器因清洁卫生,无污染等优点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果电热水器水箱内装有40kg的水,温度从25℃升高到75℃,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质量为1kg,温度是20℃的水,吸收8.4×103J热量后,温度升高到多少
3.质量为500g的铁锅中放有3kg水,把它们从15℃加热到85℃,吸收了多少热量
(c铁=0.46×103J/(kg·℃),c水=4.2×103J/(kg·℃) )
4.家庭用太阳能热水器与燃气式热水器的初装费,使用年限见下表
热水器名称 初装费 使用年限 可能发生人身事故吗? 对环境有污染吗?
太阳能 1500元 15
燃气式 800元 5
(1) 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常识填写上表的空白处
(2) 在15年内,使用哪种热水器更经济?
(3) 若由你来帮助家长选购,你认为应选上述哪种热水器?简述理由
(4) 若这太阳能热水器装水量为100kg,集热管接收太阳能的有效接收面积约为2m2,每小时1m2接收面积上有效接收太阳能约为2.1×106J,则该热水器每小时的水温升高多少?第十三章 电压 电阻
第一节 电压
知识点津
自学检测
1._______是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________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用字母_____表示,其国际单位是______,用字母_____表示,常用单位还有______、______。
3.家庭照明电路电压是_______,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不超过_______的电压。
4.500mV=_________V 3000KV=__________V
5.电压表的使用方法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在预先不知道被测电压大小的情况下,为了保护电压表,可以先选择_______(选填“大量程”或“小量程”)进行_______。
6.如图13-1-1所示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依次标着“-”、“3”、“15”。当使用“-”和“15”两个接线柱时,表示量程是_______,分度值是____;当使用“-”和“3”两个接线柱时,表示量程是_______,分度值是____;现在电压表的示数为_______。
学测同步
例1. 如图13-1-2所示的电路中,开关S闭合时,电压表所测的电压是( )
A.电灯L1两端的电压
B.电灯L2两端的电压
C.电灯L1、L2两端的电压
D. 电源电压
点拨:判断电压表测的是那段电路两端的电压关键是看电压表跟谁并联,
不要被图中的假象所迷惑,对于该题而言,电压表实际是跟灯L2并联的,既不跟电源并联也不跟灯L1并联,故选择B。
练习1
1. 某同学用电压表的0~3V量程时,示数为2.4V,若用0~15V量程,电压表指针位置不变,则电压表的示数为______V。
2. 如图13-1-3所示的电路中,在圆圈a、b、c上连接适当电表,
3. 使灯泡L1、L2并联且能发光,那么a应是_____b应是_______,
c应是______。
4.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路中只要有电压,就会有电流
B. 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只要构成通路,导体中就会有电流通过
C. 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必要条件
D. 通过导体的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5. 在选择电压表的量程时,正确的是( )
A.尽可能选择大一些的量程
B.经试触后被测电压不超过小的量程时,尽可能选择小量程
C.尽管选用的量程不同,但对测量结果毫无影响
D.为使测量结果更准确,量程选的越小越好
例1.
5.如图13-1-4是电压表测灯L1两端电压的几种电路图,其中错误的是( )
6.在如图13-1-5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都闭合后,电压表测的电压是( )
A.L1两端的电压
B.L2两端的电压
C.电铃和L1两端的电压
D.电源两极间的电压
7.如图13-1-6所示,请按照电路图甲,把图乙中的实物连接起来
强化训练
课堂小结
限时检测
1.仔细看图,如图13-1-7中甲表的示数为______V,甲表采用的是______量程;乙表的示数为______V,乙表采用的是______量程.
2.以下关于电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的干电池,一节的电压是2 V
B.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 V
C.用电器正常的工作电压都是220 V
D.高压输电线的电压是380 V
3.比较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规则,下列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测量前都要估计测量值的范围,以选定量程
B.使用前都要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
C.接入电路时,都要严禁将表的两个接线柱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D.接入电路时,都要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流出
4.李明同学在一次用有3 V和15 V两个量程的电压表测电压时,电压表的“+”接线柱已接入电路,在用15 V量程试触时,指针位置如图13-1-8所示,则下一步实验操作应该是( )
A.直接接入c接线柱,然后读数
B.直接接入b接线柱,然后读数
C.断开开关,接入c接线柱,闭合开关后读数
D.断开开关,接入b接线柱,闭合开关后读数
5.在如图13-1-9所示电路中,甲、乙两个电表连接方法都正确的是( )
A.甲、乙都是电压表
B.甲、乙都是电流表
C.甲是电压表,乙是电流表
D.甲是电流表,乙是电压表
6.如图13-1-10所示是几位同学测量灯泡L2两端电压的电路图,其中正确的( )
7.如图13-1-11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后,将出现的情况是( )
A.电流表指针有明显偏转,电压表指针几乎不动
B.电压表指针有明显偏转,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动
C.两表指针均有明显偏转
D.两表指针均几乎不动
8.如图13-1-12所示,请根据甲图,将乙图的实物连接起来.
知识拓展
1.如图13-1-13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两只灯泡都不亮,且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针均几乎不动。在查明电路中各接线柱与导线接触良好的前提下,现将开关与电流表的位置对调,将两灯泡的位置也对调,再次闭合开关时发现两只灯泡仍不亮,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动,但电压表指针却有了明显的偏转。根据上述现象,试分析哪些电路器件可能出现故障。
第二节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知识点津
自学检测
1. 在如图13-2-1甲所示的电路中,电压表V1、V2、V的关系是___________,若电压表V1的示数是2.5V,那么电压表V2的示数_______,电压表V的示数为_____。
2. 如图13-2-1乙所示的电路中,电压表V1、V2、V的关系是___________,若电压表V1的示数是2.5V,电压表V的示数为6.3V,那么电压表V2的示数_______。
学测同步
例1. 如图13-2-2所示,当S闭合后,电压表V1的示数为7V,电压表V2的示数为8V,若电源电压为12V,则L2两端的电压为( )
A.4V B.3V C.5V D.8V
点拨: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分析清楚电路图,弄清各电路元件的
连接方式及电表是测哪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或哪段电路中的电流),
例2. 然后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电压(或电流)的特点去解决即可。从电路图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串联电路,电压表V1测的是L2、L3两端的电压,电压表V2测的是L1、L2两端的电压,而总电压是12V,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可以算出L2两端的电压为3V。所以选择B。
练习1
1.在如图13-2-3所示的电路中,电压表V1所测电压是灯泡_______两端的电压,电压表V2所测电压是______两端的电压,若电压表V1的示数是2V,电压表V2的示数是5V,则灯泡L1两端的电压是_____,灯泡L2两端的电压是_____
2.如图13-2-4所示,S闭合时,电压表V1的示数为9V,电压表V2的示数为4V,电压表V3的示数为7V,则灯L1、L2、L3两端的电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电路中有两只灯泡,用电压表测出这两只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那么这两只灯泡的接法是( )
A.一定是并联 B.一定是串联 C.可能是并联也可能是串联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如图13-2-5所示,当S由断开到闭合,电压表示数将会( )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D. 都有可能
例2.
5.如图13-2-6所示,电源电压为9V,电路中三个灯泡完全相同,则电压表的示数为( )
A.6V B.4V C.2V D.0V
强化训练
课堂小结
限时检测
1.把3节电压为1.5 V的干电池串联后,总电压为 V;把它们并联后的电压为 V.
2.在串、并联电路中,有关电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相等
B.并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支路两端电压之和
C.串联电路中,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日常生活中手电筒里的电池的连接方式是( )
A.并联 B.串联 C.并联和串联都有 D.混联
4.如图13-2-7所示,将开关闭合后,电压表V1和V2的示数分别为10V和4V,则此时L2两端的电压为( )
A.4V
B.6V
C.10V
D.14V
5.如图13-2-8所示的电路中,当闭合开关S后,发现两灯均不亮,电流表的指针几乎指在“0”刻度线不动,电压表指针则有明显偏转.该电路中的故障可能是( )
A.电流表坏了
B.灯泡L1的灯丝断了
C.两个灯泡都开路
D.灯泡L2的灯丝断了
6.如图13-2-9所示,实验器材怎样连接才能使L1L2两灯串联在电路中,并能用电流表测出L1的电流、用电压表测出L2两端的电压?要求:(1)在方框中画出电路图;(2)连接好实物(电路中电流约为0.4A,L2l两端的电压约为1.4V)
7.某同学有20只小灯泡,每只小灯泡正常发光的电压是1.2V,串联起来使用后,正常发光总电压是多少伏?如果用干电池作电源,需要几节干电池串联起来?
知识拓展
1.小明在做“组成串联电路”的实验时,电路连接好后,闭合开关,两灯均不亮。经检查,电路连接无误,老师告诉他是一个小灯泡坏了。请你帮助小明在导线、电流表、电压表、小灯泡中任选一种连入电路,检测出哪支灯泡坏了。请按下面表格的要求填入检测实验的内容
选用器材 检测电路图 现象和结论
第三节 电阻
知识点津
自学检测
1. 电阻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用字母____表示,其国际单位______,用字母____表示,它的元件符号可用________表示。
2. 5MΩ=__________Ω 2×104KΩ=______________ MΩ
3.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________,其大小决定于导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材料一定时,导体的长度_______,横截面积_______,导体的电阻就越大。
4.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严格的_______,当条件变化时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学测同步
例1. 有甲乙丙三根同种材料制成的导线,放在同一室内,已知甲和乙一样粗,但甲比乙长,乙和丙一样长,但乙比丙细,三根导线中电阻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无法判断
点拨:由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可以判定甲的电阻大于乙的电阻,乙的电阻大于丙的电阻,所以可以判定甲最大,所以选择A。注意:在利用决定电阻的因素判定电阻大小时,决定电阻大小的三个因素要同时考虑,
6.
不能单独只考虑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如不能说导体的长度越长(或越细),导体的电阻就越大等等。
例1.
练习1
1. 关于导体的电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短导线的电阻比长导线的电阻大
B.铜导线的电阻一定比铝导线的电阻小
C.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当导体中无电流时导体就无电阻
D.以上都不对
2.下列事实中,最能说明导体的电阻跟横截面积有关的是( )
A.长度相同的铜丝,细的比粗的电阻大
B.粗细相同的铜丝,长的比短的电阻大
C.长短相同的铜丝和铁丝,细的可能比粗的电阻大
D.长短粗细都相同的铜丝和铁丝,铁丝比铜丝的电阻大
3.白炽灯的灯丝断了,若搭接上后仍能使用,则搭接后的灯丝的电阻比原来将( )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增大、减小都有可能
4.一根钨丝连接在电路中,为增大这段电路的电阻,可采取的办法是( )
A.再取一根钨丝与它并联使用 B.再取一根钨丝与它串联使用
C.换一根长度相同的粗钨丝 D.换一根长度、粗细相同的铝丝
5.将长短不同,粗细相同的两根铝导线串联在一电压不变的电路中,则它们的电阻和电流是( )
A.长导线电阻小,电流大 B.短导线电阻大,电流小
C.长导线电阻小,电流相等 D.短导线电阻小,电流相等
6.一根原来阻值为10Ω的金属丝,将其截去一半,把剩余的一半均匀拉长到原长,则此金属丝的电阻大小将( )
A.仍为10 B.小于10 C.大于10 D.都有可能
7.将甲乙两段电阻线接在相同电压下,甲线中的电流小于乙线中的电流,不考虑温度的影响,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若它们材料、粗细都相同,甲线长,乙线短
B.若它们材料、长度都相同,甲线细,乙线粗
C.若它们长度、粗细都相同,它们的材料一定相同
D.甲、乙电阻线的材料、长短、粗细不可能完全相同
强化训练
课堂小结
限时检测
1.如图13-3-1所示,在M、N之间分别接入横截面积相等而长度不同的镍铬合金线AB和CD,AB比CD长.当开关闭合后,发现接入AB时,电流表示数比较小,这说明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________有关,其关系是______________.
2.如图13-3-2所示的实物电路图中,AB部分为电阻丝.(1)当电路接通后,用酒精灯给电阻丝缓慢加热,观察加热前后电流表的示数的情况,看到的现象是示数_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由此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以下四根导线:
甲:长1m,直径0.3mm,镍铬线 乙:长1m,直径0.5mm,镍铬线
丙:长0.5m,直径0.3mm,镍铬线 丁:长1m,直径0.3mm,锰铜线
(1)要研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应选________两根导线
(2)要研究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________两根导线
(3)要研究导体的电阻与材料的关系,应选________两根导线
4.下面有关导体电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没有电阻,绝缘体有电阻
B.铜的电阻比铁的电阻小
C.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和铁丝比较,铁丝的电阻较大
D.要改变导体的电阻,可以改变通过的电流
5.为了研究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必须( )
A.同时变化多个因素,保持一个因素不变,比较通过电阻的电流大小
B.保持多个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比较通过电阻中的电流大小
C.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改变其它多个因素,比较通过电阻中的电流大小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6.如图13-3-4所示是一个“按钮”开关的示意图
(1)要想接通电路该怎么做?
(2)金属片A为什么必须是弹性的?
(3)外壳D和按钮C应选用什么样的材料?为什么?
(4)如果在金属片A和B之间放一片干燥的白纸,按下C时,电路中会有电流吗?
7.小明学习了电阻概念后,有一个想法,电阻的大小可能与通电的时间有关,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过程来探究出小明的想法是否成立。
知识拓展
1. 某同学在研究电阻的大小与导体长度的关系时,供选择的导体规格如下表,对导体的选择合理的一组是( )
材料 编号 长度/m 横截面积/m2 材料 编号 长度/m 横截面积/m2
镍铬合金 ① 1 0.5 锰铜 ⑤ 1 0.5
② 1 1 ⑥ 1 1
③ 1.5 0.5 ⑦ 1.5 0.5
④ 1.5 1 ⑧ 1.5 1
A.①⑤或②⑥ B.①③或⑤⑦ C.①⑦或②⑧ D.②③或⑥⑦
第四节 变阻器
知识点津
自学检测
1.滑动变阻器是靠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_______来改变电阻的,它在电路中不仅可以改变电路中的_____,还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它在电路中的元件符号是_______。
2.滑动变阻器在连接时,要将滑动变阻器的_______上的一个接线柱和_________上的一个接线柱接入电路。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到____________。
2. 如图13-4-1所示,若将A、C接入电路,连入电路的电阻线是_____,当P向右滑动时,连入电路的电阻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把A、D接入电路,连入电路的电阻线是_____,当P向右滑动时,连入电路的电阻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把B、C接入电路,连入电路的电阻线是_____,当P向右滑动时,连入电路的电阻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把B、D接入电路,连入电路的电阻线是_____,当P向右滑动时,连入电路的电阻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把A、B接入电路,连入电路的电阻线是_____,滑片滑动时,连入电路的电阻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学测同步
例1. 将如图13-4-2所示的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要求开关S闭合后,滑片P向右移时,电流表的示数变大,则应( )
A. N接D,M接F
B. N接E,M接F
C. N接C,M接E
D. N接C,M接F
点拨:P向右移,电流变大,要求电阻变小,必须是接入电路的电阻线变短才行,所以要使用PD段,故D点一定要接,C点不能连,E、F等效任取一点,故选A。
练习1
1. 如图13-4-3所示的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和符号表示了两种连接方法,对改变电阻的作用是否一样?
2. 将两只变阻器按如图13-4-4所示的方法连接,如果把a、b两接线柱接入电路里,要使这两组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总电阻最大,则应将滑片P1、P2移至( )
A.P1在最右端,P1在最右端
B.P1在最右端,P1在最左端
C.P1在最左端,P1在最左端
D.P1在最左端,P1在最右端
3. 如图13-4-5所示电路,若要求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变小,应将滑动变阻器的_____接线柱接到M、N之间( )
A. A和B B.C和D C.A和C或A和D D.B和C或B和D
4.将图13-4-6所示的实物连接成用滑动变阻器控制灯L亮度的电路,要求:电池串联,滑片p向右移动时,灯L变暗。
强化训练
课堂小结
限时检测
1.收音机的音量控制旋钮是一个电位器,它实际上是一个__________,它通过改变__________的大小来改变电流,从而改变了声音的大小.
2.对滑动变阻器的探究进行小结,得到滑动变阻器的所有接法如图13-4-7所示.不正确的接法是 、 .由此可见,正确的接法是: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两个接线柱应选择“一上一下”,交叉使用.A与 的效果一样、D与 的接法效果一样,由此可见A、B两接线柱相当于一个接线柱.
3.有几位同学拿来一个滑动变阻器,看到铭牌上标有“20 Ω 1 A”的字样,这几位同学讨论时说出了以下几种对铭牌意义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电阻的最小值是20 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1 A
B.电阻的最小值是20 Ω,允许通过的最小电流是1 A
C.电阻的最大值是20 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1 A
D.电阻的最大值是20 Ω,允许通过的最小电流是1 A
4.如图13-4-8所示,(甲)为调光台灯,(乙)为一简单调光台灯的电路图,将电路图的M、N两点之间接入一个滑动变阻器,使得滑片P向左移动时,灯泡的亮度减小,则下列方法中正确的是( )
A.A接M,B接N
B.C接M,D接N
C.A接M,D接N
D.B接M,C接N
5. 如图13-4-9所示是小灯泡和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四种不同情况,能利用滑动变阻器调节小灯泡从亮到灭的正确电路是().
6.连接图13-4-10中的电路,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灯泡变亮.
7.小明在学校兴趣小组学习时,老师给了他如图13-4-11所示的元件,要求设计一个铃声可以变化的电铃.
(1)将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使用时,应将滑片置于阻值 处.
(2)画出电路图并连接实物.
(3)欲使铃声越来越大,应怎样做?
8.小儒同学想在家中安装两盏电灯,为了学习和生活的方便,用一个开关控制两盏灯的同时,其中的一盏灯的亮度可以调.请你帮她想一想,怎样设计电路,都需要哪些器材,画出你设计的电路图.
知识拓展
1. 某晚会舞台灯光照明设计中需要一盏红灯和一盏绿灯,并要求当红灯逐渐变亮时绿灯逐渐变暗,反之,当红灯逐渐变暗时绿灯逐渐变亮。请你用一个滑动变阻器和几根导线画出所设计的电路图。
2. 一位同学设计了风力测定仪,如图13-4-12所示,O是转动轴,OC是
金属杆,下面连接着一块受风板。无风时,OC是竖直的,风越强,OC杆
偏转的角度越大。AB是一段圆弧形电阻,P点是金属杆与弧形电阻相接触
的点,电路中接有一个灯泡。测定风力时,闭合开关S,通过分析可知,金属
杆OC与弧形电阻AB组合在一起,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_,观察__________,
可以粗略地反映风力的大小。若要提高该装置反映风力大小的性能,可采取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
单元测验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1.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 ,电源的作用是 。
2.通常我们用字母 来表示电压,电压的单位是 ,符号为 。
3.我国家用电灯、电视机的电压为 ,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 ,对人体的安全电压应 ,合 kV。日光灯工作电流约为0.15A,合为 mA。
4.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大小可以用 测量,使用时,必须将其 联在待测电路两端,并使电流从 接线柱流入电压表,从 接线柱流出电压表,使用电压表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 。由三节干电池串联起来作电源,则应选用
(选填“0~3V”或“0~15V”)的量程来测电池组的电压。
5.如图1所示,作为一个完整的电路,其中缺少的元件是 ,
电阻R1、R2的连接方式是 联,它们电压的大小关系是 。
6.某滑动变阻器的铭牌上标有“20Ω 0.5A”,其中“20Ω”的含义为 ,“0.5A” 的含义为 。
7.如图2所示,S2 闭合,S1断开时灯L1 两端电压为2V, L2两端电压是4V。 当S1、S2同时闭合时, L1两端电压是 V, L2两端电压是 V。
8.超导现象是20世纪的重大发现之一。科学家发现,某些材料在温度很低时,如铅在7.20K(-265.95℃)以下,电阻就变为零。超导材料用途很多,它的优点是 (只需写出一条,下同)。但目前还不能大量应用的主要困难是 。
9.如图3甲所示,是收音机上用以调节音量的一种电位器(也是一种
变阻器), 图乙为其内部结构示意图。使用时,接线柱O必须接入电路。
由此可知,电位器能调节电阻大小的原理是
10.把一根粗细均匀的细铁丝对折起来,电阻将 ,若剪去一半,剩余部分的电阻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8分)
1.在通常情况下,以下物质全部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 )
A.陶瓷、油 B.自来水、玻璃 C.塑胶鞋、大地 D.人体、空气
2.关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用前都应检查指针是否指零
B.若有两个量程,一般都先用大量程“试触”
C.两表都不能将两接线柱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
D.接入电路时,都应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3.在图4(a)所示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两个电压表指针偏转均为图(b)所示,则电阻R1和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 )
A.4.8V,1.2V B.6V,1.2V
C.1.2V,6V D.1.2V,4.8V
4.如图5所示电路中,开关S闭合时电压表测量的是( )
A.电源电压
B.L1两端的电压
C.L2两端的电压
D.L1两端的电压和电源电压之和
5.如图6所示为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使滑片向左端滑动时,连入电路的阻值变小,连入电路的接线端是 ( )
A、A和B B、C和D
C、A和C D、B和D
6.用电压表测灯泡L1两端电压的电路图如图7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
7.如图8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开关S 由闭合到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 ( )
A.保持不变
B.始终为零
C.变小直至为零
D.变大
8.闪烁的彩灯,装点着节日的热闹与繁华.彩灯的内部结构如图9所示,其额定电压约为6V.彩灯是采用串联的方法接入照明电路的,任一灯泡灯丝熔断后,其它灯泡仍继续发光.原因是彩灯的结构中有( )
A.特殊的灯丝
B.金属杆引出线
C.带绝缘层的金属丝
D.灯泡内充有气体
9.小明在做电学实验时,按图10连接一个电路,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后,灯L1L2都发光,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盏灯突然熄灭,而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都不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灯L1短路 B.灯L2短路
C.灯L1断路 D.灯L2断路
10.关于电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它们没有电阻 B.导体和绝缘体的电阻大小只跟材料有关
C.将一根铜导线均匀拉长后,其电阻变大 D.铜导线的电阻一定比铝导线的电阻小
11.如图11所示,闭合开关S,灯L发光,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a端移动,灯L的亮度与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情况是( )
A. 灯L变亮,电流表示数变大
B.灯L变暗,电流表示数变小
C.灯L变亮,电流表示数变小
D.灯L变暗,电流表示数不变
12.如图12所示,已知两只灯泡L1和L2是串联的,则在①、②和③三个电表中(电流表或电压表)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是电流表,②和③是电压表;
B. ①和③是电压表,②是电流表;
C. ①和②是电流表,③是电压表;
D. ①②和③都是电流表
13.如图13所示的电路中,电流表测量的是 ( )
A.通过灯L1的电流 B.通过灯L2的电流
C.通过灯L1和灯L2的电流之和 D.电源供给电路的总电流
14.某同学在做电学实验时,不慎将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位置对换,如图14所示。
若开关闭合,其后果是( )
A.两表会被烧坏
B.两表不会被烧坏
C.电压表不会被烧坏,但无示数
D.电压表不会被烧坏,电流表可能被烧坏
三.实验探究题(共32分)
1.做“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实验时,为了便于研究而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即每次选出两根合适的导线,测出通过它们的电流,然后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请将合适的导线代号填入下面的空格中:(4分)
(1)为了研究电阻与导体材料有关,应选用的导线是 ;
(2)为了研究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有关,应选用导线C和导线 ;
(3)为了研究电阻与 的关系,应选用导线A和导线 。
导线代号 A B C D E F G
长度(m) 1.0 0.5 1.5 1.0 1.2 1.5 0.5
横截面积(mm2) 3.2 0.8 1.2 0.8 1.2 1.2 1.2
材料 锰铜 钨 镍铬丝 锰铜 钨 锰铜 镍铬丝
2.图15是研究串联电路电压关系时,用电压表测电阻Rl两端电压的电路图,这个电路中有两处错误.(4分)
(1)请在错处画上“×”,并在图上改正过来.
(2)按改正后的实物图在画出电路图.
3.在图16中,要求用电流表测量灯泡L2中的电流(0.3A),电压表测量灯泡L1的电压, L1、 L2并联,变阻器调节L1的亮度,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将符合要求的电路图画在虚线框内,并将实物连接起来。(4分)
4.现有两种规格的不锈钢丝和铜丝。请你设计实验研究方案,比较不锈钢丝和铜线这两种材料的导电性能。(4分)
(1)实验研究中对不锈钢丝和铜丝的选取有什么要求?
(2)你用什么方法显示材料的导性能?(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加以说明)
5.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软硬程度不同的铅笔其用途是不同的,例如作画用6B软铅笔、写字用软硬适中的HB铅笔、制图用6H硬铅笔。铅笔芯是导体,那么铅笔芯的电阻大小与其软硬度有何关系呢?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
(1)实验器材的名称及数量:
(2)主要实验步骤及所要测量的物理量(用字母表示):
(3)分析测得的物理量,判断铅笔芯的电阻大小与软硬度的关系:
6.图17所示电路中,当开关S闭合后,灯泡不发光。若已经确定问题是由于灯泡断路或短路引起的,在不允许断开电路的情况下,请你利用一只电压表或一只电流表接入电路中的a,b,c,d任意两点间(不造成短路),分别对故障进行分析判断,请参照示例,把方法和判断结果填入下表中(限填写一种方法)(8分)
电表 故障(接在何处、开关的开断情况) 现象与结论
电压表 电压表接在a,b间,闭合开关 若电压表有示数,则灯泡断路,若电压表无示数则,灯泡短路
电流表
电压表
四.简答、设计题(12分)
1.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当灯不亮时,没有电流通过灯,于是有人说灯丝的电阻也就没有了,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2分)
2.小宇同学设计了一个风力测定仪,如图18所示,O是转动轴,OC是金属杆,下面连接着一块受风板C,无风时OC是竖直的,风越强,OC杆偏转的角度越大。AB是一段圆弧形电阻,P点是金属杆与弧形电阻接触的点,电路中接有一个小灯泡,测风力时,闭合开关S。由图可知:(6分)
(1)金属杆OC和弧形电阻AB组合在一起相当于一个什么电路元件?
(2)通过观察该装置中的什么可以粗略地知道风力的大小?
(3)若要提高该装置反映风力大小的性能,可采用什么方法?
3.给你一电池组,一只滑动变阻器,一个开关,一只红灯泡,一只绿灯泡和若干导线,请你按照下面要求设计一个有滑动变阻器控制的电路。要求:红灯变亮时绿灯变暗,绿灯变亮时红灯变暗。(4分)
参考答案
第一节 电压
练习1
1.12 2.电流表 电压表 电流表 3.C 4.B 5.D 6.B 7.略
限时检测
1.3.5V 0~3V 8.5V 0~15V 2.B 3.C 4.D 5.C 6.B 7.B 8.略
知识拓展
灯L2断开
第二节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练习1
1.L2 L1L2 3V 2V 2.2V 2V 5V 3.C 4.B 5.A
限时检测
1.4.5V 1.5V 2.C 3.B 4.B 5.D 6.略 7.24V 16节
知识拓展 略
第三节 电阻
练习1
1.D 2.A 3.A 4.B 5.D 6.C 7.C
限时检测
1.长度 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导线越长,电阻越大 2.减小 电阻丝AB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甲丙 甲乙 甲丁 4.C 5.B 6.(1)按下C (2)能让不按下C时,A、B自动断开 (3)绝缘体,防止漏电和触电 (4)没有电流,因为干燥的白纸是绝缘体
7.用横压电源,定植电阻,电流表,计时器,按下图所示做实验
步骤:①按图连接电路
②闭合S,按下秒表:观察电流表示数,记下不同时间时,
电流表的示数,填入下表
次数 时间(s) 电流(A)
1
2
3
③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知识拓展 B
第四节 变阻器
练习1
1.一样 2.D 3.C 4.略
限时检测
1.滑动变阻器 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丝 2.C F B C 3.C 4.C 5.D 6.略 7..(1)最大 (2)略 (3)略 8.略
知识拓展
1.
2.滑动变阻器 灯泡亮度 把灯泡换成电流表(或在电路中串联连一个电流表)
单元测验
1. 填空题
1.电压 电流 提供电压 2.U 伏特 3.220V 1.5V 不高于36V 0.036 150
4.电压表 并联 “+” “-” 量程 “0~15V 5.开关 并联 相等
6.变阻器的阻值变化范围是0~20Ω, 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0.5A 7.0V 6V
8.大大降低电能损耗,减小电子元件的尺寸 获取低温的技术困难和设备费用昂贵(其它说法合理同样给分) 9.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长度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10.变小 变小
二.选择题
1~5ACACC 6~10DACCC 11~14ABBD
3. 实验探究题
1.(1)CF (2)BE (3)横截面积 D 2.略 3.略
4.(1)应选取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不锈钢丝和铜丝
(2)分别将不锈钢丝和铜丝与小灯泡串联后接到同一电源上,根据小灯泡的亮暗显示不锈钢丝和铜丝的导电性能的强弱(其它方法合理即可)
5.⑴电源 开关 电流表 导线 长度、横截面积都相同而软硬度不同的铅笔芯3根;
⑵①用导线将电源、开关、电流表依次和软、软硬适中、硬铅笔芯连成串联电路;
②闭合开关,分别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1、I2、I3;
⑶若I1 = I2 = I3,则铅笔芯的电阻大小与软硬度无关;
若I1 >I2 >I3,则铅笔芯的电阻大小与软硬度有关,在长度、横截面积都相同时铅笔芯的硬度越大,电阻越大;
若I1 <I2 <I3,则铅笔芯的电阻大小与软硬度有关,在长度、横截面积都相同时铅笔芯的硬度越大,电阻越小
6.电流表:不能接入a、c或a、d间,否则引起短路。方法一:电流表接入a、b间,闭合S,若电流表有较大示数,说明灯泡断路;若电流表无示数或示数很小,说明灯泡短路;方法二:电流表接入b、c间,试触?后,若电流表有示数,则灯泡短路;若无示数,则灯泡断路。
电压表:方法一:电压表接入b、c间,闭合S,若有示数,则灯泡短路;若无示数,则灯泡断路;方法二:电压表接入b、d间(闭合开关与否无影响),若有示数,则灯泡短路;若无示数,则灯泡断路。其他方法正确都得分。
四.简答、设计题
1.不对,a.当灯不亮时,不一定没有电流通过灯丝;b.不论是否有电流通过电阻,电阻都存在,电阻大小与电流无关,只与导体本身的性质有关。
2.(1)滑动变阻器;(2)灯泡亮度;(3)将灯泡换成电流表(或在电路中串联一个电流表,或在灯泡两端并联一个电压表)
3.
前面我们学习了电流,你想知道电流形成的原因吗?在电路中如何去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呢?
1.电压 2.电压的测量
知识点一
1.电压及其电压的测量
L2
图13-3-1
图13-2-9
图13-2-8
图13-2-6
读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3-2-7
使用方法
电压表
主单位:________
常用单位:______
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
常见电压值:家庭电路电压______
干电池电压________
对人体的安全电压______
单位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 压
你想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吗?怎样去探究?请你大胆地去探究
1.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2.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知识点一
1.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及应用
L1
图13-2-5
图13-2-4
图13-2-3
图13-2-2
图13-2-1
图13-1-13
图13-1-12
图13-1-11
图13-1-10
图13-1-9
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串联电路中电压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串、并联电路中
电压的规律
导线多是用铜做的,也有用铝做的,特别重要的电器设备的导线还要用昂贵的银来做。铁也是导体,既多又便宜,想想看,为什么不用它来做导线呢?
1.电阻 2.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严格界限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知识点一
1.电阻及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V2
图13-1-8
图13-1-7
图13-1-6
图13-1-5
图13-1-4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_____,其大小决定于
导体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元件符号:_______
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用单位:_______、________
主单位:______
单位
定义:电阻是用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表示
电阻
收音机有一个调节音量的旋钮,你知道它是怎样实现调节音量的吗?
1.变阻器的构造、原理及使用
知识点一
1.变阻器的原理及应用
V1
图13-1-3
图13-1-2
图13-1-1
图16
A
V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法
连接方式:_____
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方法
元件符号:_________
变阻器
图13-3-2
图13-4-1
图13-3-3
图13-4-2
图13-4-3
图13-4-4
图13-4-6
图13-4-5
图13-4-7
图13-4-8
图13-4-9
图13-4-10
图13-4-11
图13-4-12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7
图18初四物理第12-14章电学综合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有a 、b、c、d四个带电体,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a排斥c ,b吸引c ,b排斥d,由此判断 ( )
A.a 、d间相互排斥 B.a 、d间相互吸引
C.a一定带正电 D.d一定带负电
2. 下列变换正确的是 ( )
3. 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仅使灯L1工作,应闭合开关S2、S3
B.仅使灯L2工作,应闭合开关S1、S3
C.使灯L1工作,应闭合开关S1、S3
D.使灯L2工作,只闭合开关S3也可
4. 用安培表测量通过灯L2的电流强度,图12中正确的电路图是 ( )
5. 关于R=U/I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电路两端的电压越大,电路中的电阻就越大
B. 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减小,导体的电阻就增大
C. 导体的电阻跟电压成正比,跟电流强度成反比
D. 导体的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的性质,不随电压、电流的改变而改变
6. 如图4—3所示,R1=10欧姆,R2=30欧姆。电源
电压不变 电键K断开时,安培表的示数为0.6
安培,若将电键K闭合,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安培表的示数不变
B. 安培表的示数变为0.8安培
C. 总电阻变为40欧姆
D. 总电阻变为7.5欧姆
7. 灯L1和灯L2连接在电压为6伏的电源上(电路中无其它用电器,且电源电压保持不变,L1和L2的电阻不随温度变化),L1的电阻为10欧,两灯均发光时,测得L2中电流为
0.4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L1和L2两端的电压之比可能是1:1 B.L1和L2两端的电阻之比可能是2:3
C.L1和L2两端的电阻之比可能是2:1 C.L1和L2中的电流之比可能是1:1
8. 如图4-6所示,电源电压不变,闭合电键后当滑动变阻器的
滑片p向a端滑动时,伏特表和安培表的示数将:( )
A. 安培表示数增大,伏特表示数减小
B. 安培表示数增大,伏特表示数增大
C. 安培表示数增大,伏特表示数不变
D. 安培表示数减小,伏特表示数不变
9. 用实验研究导体的材料、长度和粗细对电阻的影响,可供选择的导体规格如下表
材料 编号 长度(m) 横截面积(mm2) 材料 编号 长度(m) 横截面积(mm2)
镍铬合金 ① 1 0.5 锰铜 ⑤ 1 0.5
② 1 1 ⑥ 1 1
③ 1.5 0.5 ⑦ 1.5 0.5
④ 1.5 1 ⑧ 1.5 1
你认为下面对导体选择最合理的一组是 ( )
A. ③④⑤⑥ B. ②③⑥⑦ C. ①⑤⑥⑦ D. ⑤⑥⑦⑧
10. 如图所示,V1和V2是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压表,
都有3 V和15 V两个量程,闭合开关后,发
现两个电压表偏转的角度相同,则( )
A.R1∶R2=1∶4 B.R1∶R2=4∶1
C.R1∶R2=1∶5 D.R1∶R2=5∶1
二、填空题
1. 图1中小灯泡发光时,灯丝中自由电子移动方向
由A到B,则电流方向是由_______到________,电池的
__ __端是正极,___ __端是负极。
2. 如图4所示,图A中安培表测量灯_____或灯______
的电流强度,图B中安培表测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的电流强度,图C中安培表测量的是灯______的电流强度。请在图上标出所用安培表的“+”“-”接线柱。
3. 录音机中改变音量大小的电位器实质上是一种_________,它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_________来实现改变音量大小的。
4. 有一电阻器如果在它两端加12伏的电压,通过它的电流是0.4A,则这个电阻器的电阻值是_________Ω,如果在它两端加15V的电压,通过它的电流是_________A。
5. 两个电阻R1=30欧,R2=50欧,串联在电路中,通过他们的电流之比I1:I2=______;它们两端的电压之比U1:U2=___________.
6. 如图4-2所示,电源电压不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a端
滑动时,安培表的读数 ,伏特表的读数 ;当滑片p向b端滑动时,伏特表的示的示数 安培表 ;若使R1中的电流强度最大,滑片P应移到 端, R1两端的电压最小,滑片P应移到 端。
7.如图所示的圆环是由阻值R、粗细均匀的金属丝制成的.
A、B、C三点将圆环分成三等份(每等份电阻为1/3R),若将
其中任意两点连入电路,则连入电路的电阻值为_________.
三、实验题
1. 如图9所示,是测量电流强度的连线图,请画出它的电路图。
2. 要研究电流强度和电压的关系,用导体AB为研究对象,用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来使导体AB两端电压成整数倍的变化,由伏特表和安培表中读出相应的电压值和电流强度的数值。
AB两端电压(伏) 1.5 3 4.5
AB中的电流强度(安) 0.3 0.6 0.9
1)请画出实验电路图:
2)测得数据记录如下:
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在 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 成 。
3) 将上述实验中的电源改变为三节蓄电池,则通过导体AB的电流强度是 安培。
3. ⑴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原理是 .
⑵利用图2所给器材,画出测量小灯泡电阻的电路图,并在图2上依电路图连接电路图。(要求用滑动变阻器接线柱C)
3)在接通电路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在 端。
4)若要使灯泡两端电压升高,P应当向 端移动。
四、计算题
1. 如图所示,R1为12的定值电阻,电源电压为9V,开关闭合后电流表示数为0.5A,通电5min.请你根据这些条件, 求出与电阻R2有关的三个电学物理量
2.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已知R1=6欧,R2=4欧,当S1和S2都闭合时,电流表A1的示数为1A,电流表A的示数为2.5A,求:
①电阻R3的阻值和电压表的示数。
①当S1和S2都断开时,电流表A1、A和电压表V的示数。
R2
R3
S2
S1
R1第二节 滑轮学案
【学习目标】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自学指导】一、仔细阅读课本P80的内容,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并回答问题.
1.你能从图9.2-1中悟出什么道理
2.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它们有什么区别
3.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一下,在你周围哪些地方能见到定滑轮或动滑轮
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分别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并在下面画出图9.2-3中乙和丙图的示意图.
2.按照图9.2-3的图示进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9.2-1的漫画中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结果 请你帮他想个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阅读课本P82关于滑轮组的知识,然后解决下列问题:
1.使用滑轮组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看图9.2-4,了解组装滑轮组时应该怎样绕线.除了课本上这中绕法,你还能有其它绕法吗 试着在下图中画出两种绕法.
3.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滑轮组的特点是:使用滑轮组既能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且有几段绳子吊着动滑轮,拉绳子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本P82的科学世界中的文章“其他简单机械”,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图9.2-5中各个轮轴的“轮”和“轴”
2.使用轮轴和斜面时,是省了力还是费了力 省了距离还是费了距离 它们属于省力机械还是费力机械
课 堂 作 业
1.如果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下列各图中,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力的大小分别是多少
(已知被提升重物的重力均为1000N)
F1=_________N; F2=________N; F3=________N; F4=________N.
2.如图所示,一辆汽车陷入泥坑,现用一滑轮组把它拉出来,请画出最省力的绕法.
3.(选作)如图所示,物体重20N,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拉力F的大小是( )
A 10N B 20N C 30N D 40N力及其作用效果
【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力,力是怎样产生的.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两个作用效果.4.知道力的三要素是什么.5.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自学指导】1.阅读课本P4的“想想做做”部分的内容,并回答其中的三个问题.然后填写下面空格:
小明把面团压扁表明力能使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员把地上足球踢出去表明力能使_________________;守门员把飞来的足球接住表明力能使_________________;运动员把传来的足球踢回去表明力使物体的运动________发生改变.
总结得出力的两个作用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本P5,找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以及力的单位、符号,并学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然后做下列题目.
(1)一个小孩只能搬起一个小石块,而大人可以搬起大石块,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有关;(2)向东推车,车向东运动,向西推车,车向西运动,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有关.(3)用同样的力在距离门轴较远的位置推门比在距离门轴较近的位置推门要容易些,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有关.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力的三要素.
(5)在下图中用力的示意图把力表示出来:已知A物体受到向右的50N的推力;B物体受到向上的100N的举力;C物体受到向左的150N的拉力.
3.阅读课本P6第一段,找出什么是力,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怎样的.并分析课本上的例子,分析它们之间产生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1)人推车的推力:施力物体是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2)推土机推土的推力:施力物体是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3)拖拉机拉犁的拉力:施力物体是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4)手提水桶的拉力:施力物体是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
(5)小强穿着旱冰鞋站在墙边,当他用力推墙时,他的运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力提起一桶水,胳膊有一种被向下拉的感觉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1.力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是指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力的单位是_________,简称_______,符号是_______.
4.用一根带________的线段把力的________和________表示出来的做法叫力的示意图
5.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一个物体受了力,一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作业】1.下列四个力中,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
A 手拉长弹簧的力 B 人站在跳板上的压力 C 手对弓的拉力 D 踢足球的力
2.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可见到的几种现象:①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②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③ 用力握小皮球,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起来.
其中,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3.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 )
A 一个巴掌的力太小 B 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
C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 只有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4.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发生力的作用 B 小孩用力推墙,他同时也受到墙的作用
C 人坐在软沙发山,可发现沙发凹下去,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 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球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小孩力气小,一根弹簧也拉不开,运动员力气大,很容易拉开三根弹簧,这说明_________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而在排球运动中,二传手用力向上托球,球就向上运动,主攻手用力向下扣球,球改变运动方向,急速下降,这说明________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6.如图所示,用扳手拧螺母时,按通常经验,沿________方向可使螺母拧紧,沿_______方向可使螺母拧松,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_有关;若用同样大的力拧螺母,则把力作用到_____点更容易将螺母拧紧或拧开,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有关.
7.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1)放在水平桌面的书对桌面的压力.
(2)用20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桌子.
(3)一个人用60N、沿与水平成30 角的力向右斜上方拉物体.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导学案 设计:崔维军
【学习目标】1.知道家庭电路中引起电流过大的两种原因.2.知道保险丝怎样“保险”.3.通过学习,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知识回顾】1.由于导线的电阻很_____,电路中发生短路时,电路中的电流会非常_____.
2.家庭电路中的用电器是________连接的.(填“串联”或“并联”)家庭电路的电压是_____V.
3.一个电路的总功率等于这个电路中各个用电器的功率________.
4.焦耳定律的公式是__________,根据这个公式可以得出:在电流和通电时间一定时,导体的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热量越________;在电阻和通电时间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越_______.
5.某家庭中安装的电能表上标有“220V,10A”的字样,则这个家庭中允许接的用电器的最大总功率为_________W.
【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19页和20页第一段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根据电功率和电流、电压的关系式P=UI,可得到I=_____,从这个关系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家庭照明电路中,接入的用电器功率越大,电路中通过的电流越_____;如果电路中接入的用电器太多,总功率大到一定程度时,电路中的总电流就会超过___________值,使___________熔断,从而切断电路.
2.在家庭电路里,如果同时使用图15.6-1所示的家用电器,总的电功率大约是多大 干路电流大约是多少 自己从课本上查找所需数据试着计算一下.
3.根据所学的知识总结出家庭电路中引起电流过大的两种原因,试着在下面写出它们.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练习一】1.(多选)在家庭照明电路中,接入的用电器越多,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路中的总电流越大 B.电路中的总电压越大
C.电路中的总电阻越大 D.电路中的总功率越大
2.某同学家电能表的规格是“220 V,4 A”,他家已有40 W日光灯两盏,80 W彩电一台,120 W的洗衣机一台,当这些用电器同时使用时,能否再接一只800 W的电饭锅使用?
二、阅读课本20页剩余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保险丝是用电阻_________,熔点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制作的,当电流过大时,它由于温度升高而_________,切断电路,起到___________的作用.不同粗细的保险丝有__________额定电流,过粗的保险丝____________.
2.保险丝(或保险装置)安装在干路还是支路才能起到保护作用 在选择安装保险丝时,保险丝的额定电流与家庭电路中的允许通过的最大总电流应符合什么关系 试讨论之.
3.总结一下使用保险丝的注意事项:
【针对练习二】1.下面关于保险丝的说法,正确的是
A.保险丝是用电阻较大,熔点较低的铅锑合金制成的
B.保险丝的额定电流应等于或稍小于电路中允许通过的最大正常工作电流
C.保险丝断了,可以用铁丝代替
D.保险丝越细越安全
2.某同学家中所装的保险丝的额定电流为10 A,他家中有150 W的电视机一台,100 W的计算机一台,150 W的电冰箱一台,40 W的日光灯4盏,1600 W的电磁炉一个,这些用电器________同时使用。(选填“能”或“不能”)
3.不同粗细的保险丝允许通过的电流是不同的。一座教学楼的总保险盒中的保险丝允许通过的电流是25 A,楼里共有20间教室。每间教室装了40 W的电灯6盏,在全部电灯都亮着的时候,能不能再接上一个500 W的电炉?
【课下作业】1.报载某娱乐场所发生火灾,死伤数十人,损失惨重。经警方调查,火灾的原因是由于电路燃烧引起的,经进一步检查发现,该场所的保险丝熔断后有人用铜丝代替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一种是电路中有_____发生;另一种是由于用电器的总功率_____,使导线过热引起绝缘皮燃烧.
2.城市中旧的居民楼中,在炎热的夏天,经常由于电流过大,而使保险丝熔断,产生这种故障的原因是_____。
3.王号同学所在的初二(2)班教室中,安装了“220 V 60 W”日光灯10盏,关于选用的保险丝的规格,下面的规格中合适的是
A.1 A B.3 A C.5 A D.10 A
4.下面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家庭电路中使用电器的总功率不要超过允许的范围
B.要按时检修和更换绝缘皮老化的导线
C.照明电路导线的接头一定要用绝缘胶布包好
D.安装、移动和维修家用电器时,不必切断电源
5.家庭电路中,有时会有下列现象发生。请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1)电饭锅用上几秒钟后停止工作,同时其他用电器也停止工作。
(2)闭合开关时,电灯不亮,并且使原来正常工作的用电器停止工作。
6.某同学家中的保险丝熔断了,可是他没有保险丝,就用一段铜丝替代,请你分析他这样做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故?
7.张铭同学家中装有200 W的电冰箱一台,1000 W的空调一台,100 W的电视机一台,800 W的微波炉一个,20 W的日光灯三盏,他家的保险盒内的保险丝的规格应为哪种?(保险丝的规格有5A、7.5A、10A、15A、20A)
参考答案
1.解:学校照明电压U=220 V,所有电灯总功率为P=40 W×6×20=4800 W。
电炉全部发光时总电流为:
I==21.82 A
电炉正常工作时的电流为:
I′==2.27 A
所以I+I′=21.82 A+2.27 A=24.09 A<25 A
所以能再接一只500 W的电炉.
2.解:家庭电路选装的电能表,一般是在供电线路能承受的最大功率的前提下,根据供电线路中所有用电器一起工作时的总功率来选择的。因此,能否再接入一个大功率的用电器主要看电表是否可能被烧坏。
电表所在电路的总功率不能超过:
P总=UI=220 V×4 A=880 W.
现有用电器同时使用时总功率是:
P=40 W×2+80 W+120 W=280 W.
因为P+P′=280 W+800 W=1080 W>P总=880 W.
所以不能再接880 W的电饭锅。
3.家庭电路各支路并联.
(1)电灯开关闭合时,灯丝温度较低,电阻较小,由I=可知,刚闭合开关时,电流较大,使灯丝烧断而熄灭。
(2)电饭锅功率过大,致使干路中电流过大, 烧坏保险丝,使其他用电器也停止工作。
(3)闭合电灯开关时,其他用电器停止工作说明电路开路(可能保险丝烧断),而电灯的电功率较小,所以很可能开关串联的电灯发生短路所致。
4.选A.
[分析]A.保险丝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它串联在电路中,当电路中电流增大到危险程度之前必须自身熔断,达到保护电路的目的。为此制造保险丝的材料必须满足如下条件:(1)电流通过保险丝时能产生大量的热,使保险丝能及时熔断.根据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的关系可知,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导体本身电阻的大小有关,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因此,必须用电阻率较大的电阻丝制成。(2)保险丝应在电流达到危险程度之前熔断,因此要求保险丝的熔点必须很低。
B.每个保险丝都有其额定电流和熔断电流。选择保险丝时,应使保险丝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正常工作时的最大电流,如果保险丝的熔断电流刚好等于电路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则在电路中的电流稍一增加保险丝就会熔断,而使电路不能正常工作。
C.若保险丝断了,用铁丝代替就起不到保护电路的作用,因为(1)铁的电阻率较小(与保险丝比较),电流通过时不能产生大量的热;(2)铁的熔点较高,当电路发生危险时,不能自行熔断因而用铁丝代替保险丝是很危险的。
D.保险丝的直径不同,允许通过的电流不同。直径越大,允许流过的电流越大.在不同的电路中,因用电器功率不同,电路中流过的电流也不同,根据P=UI可知,在有大功率的用电器的电路中电流较大,如果用很细的保险丝,一通电就把保险丝熔断,使电路不能正常工作,因此应根据保险丝的实际情况选择保险丝,而不是保险丝越细越安全。
注:家庭电路中的问题都是电能、电功率的知识的应用,因此学习时必须和以前的知识结合起来。
5.(1)L1支路有断路发生;(2)L2被短路;(3)L3正常工作。
[分析](1)L0不亮,则说明L1支路有断路,因而没有电流通过L0(分别闭合S2、S3也可判断L2L3电路是否有断路)
(2)L0正常发光,说明L0直接接到了电源两端,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L2一定被短路了。
(3)L0发红光是因为其实际电压小于额定电压,观察电路可知,只有在L0、L3串联时才可能出现此情况,说明L3正常工作,L3电路是通路。
注意:灯正常发光,则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灯光暗,实际电压小于额定电压,灯泡发光过亮则实际电压大于额定电压。
一、填空题
1.P/U,越大,最大,保险丝
2.较大,较低,而熔断,不同的,不能起到保险的作用,2
3.短路,过大,易燃物
4.用电器功率太大
5.能
二、选择题
6.AD 7.B 8.B 9.ABC 10.B
三、计算题
11.电流10 A(或直径1.51 mm).
12.略
13.当家庭电路中用电器功率过大,尤其是发生短路时,电路不能自动切断,造成火灾。电功、电功率、生活用电综合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只断灯丝的灯泡,摇接灯丝后使用,要比原来亮一些,这是因为灯丝的( )
A.电阻变小 B.电阻增大 C.电阻率减小 D.电阻率增大
2.两个绕线电阻分别标有“100Ω、10w”和“10Ω、40W”,则它们的额定电流之比为
A.1:20 B.20:1 C.1:10 D.10:1 ( )
3.将一根电阻丝接在某恒定电压的电源两端,电流做功的功率为P。若将该电阻丝均匀地拉长为原来的两倍后再接入该电源。则它的功率为 ( )
A..4P B.0.25P C.16p D.0.125P
4.一根电阻丝在通过2C的电量时,消耗电能是8J。若在相同时间内通过4C的电量,则该电阻丝在这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E分别为( )
A.E=4J B.E=8J C.E=16J D.E=32J
5.两只灯泡分别接在两个电路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额定电压高的灯泡较亮 B.额定功率大的灯泡较亮
C.接在电压高的电路两端的那盏灯较亮 D.在电路中实际功率大的灯较亮
6.当发现有人触电时, 下列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
A.立即用手把人拉开, 使人脱离电源; B.立即用手把电线拉开, 使人脱离电源;
C.立即用干燥木棒把电线挑开, 使人脱离电源; D.立即去叫电工。
7.在电动机正常工作时,每秒钟内电流做功和每秒钟内电枢上产生的热量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电功等于电热 B.电功等于电热的0.24倍
C.电功等于电动机输出的机械功 D.电热仅为电功的一部分
二、填空题
8.家庭电路的电压为 V。在家庭电路中,控制电灯的开关,一端与电灯相连,另一端应该接在 线上。
9.2006年3月,我国彩电能效标准正式实施。新颁布的彩电能效标准明确规定彩电待机功率不得超过9W,预计在该标准实施后的10年,全国可累计节电3.772×108kW·h。
在使用彩电过程中,就如何降低彩电电能消耗,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1) ;(2) 。
10.一个标明“1kΩ,10W”的电阻,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_____,允许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最大电压为______。当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为40V时,它消耗的实际功率为______。(设电阻阻值不随温度变化)
11.“220V、5.5kW”的电动机,电阻为0.4Ω,它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为______A,1s钟内产生的热量是______J,1s内有______J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12.一只电炉的电阻为48.4Ω,接在电压为220V的电路中工作,它的功率是____W,电炉丝工作时热得发红,而连接电炉丝的导线却不怎么发热,其原因是 。
三、实验题(26分)
13.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已知电源为两节铅蓄电池,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Ω,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0Ω 1A”字样,某同学已连接的部分电路如图甲。
(1) 该同学连接的电路中有错误,请用笔在错误处划“×”标明。
(2) 错误改正后,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图甲中把电路连接完整。
(3) 闭合开关,将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某位置时,电压表示数为2.5V,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小灯泡中的电流是_______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_______W。
(4) 另一同学连好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小灯泡先很亮后熄灭,你认为凶在连接电路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14.有一只“36V 6W”的灯泡。求:(1)灯泡正常工作时,灯丝的电阻是多大?
(2)将该灯接在24V的电源上工作10min,将消耗多少电能(假设灯丝电阻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3)灯泡消耗的电能并没有全部转化成光能,还有一部分能量转化成了什么能?你是根据什么现象作出此判断的?
15.在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6V恒定,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电压表的量程为0~3V,灯L1和L2的规格分别为“6V 1.8W”和“6V 1.2W”,滑动变阻器R的规格为“50Ω1.5A”,不计温度对灯丝电阻的影响。求:(1)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户放在a端时,闭合开关S1、S2、S3后,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是多少 (2) 若两灯中只允许一盏灯工作,且要求电路元件安全使用,在滑片移动过程中,整个电路至少消耗多少电功率 第四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其应用.4.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知识梳理】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____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____透镜,近视眼镜片是_____透镜,远视眼(或老花眼)镜片是_____透镜.
2.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_____,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____个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_______,用字母____表示.
3.凸透镜对光有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作用.
4.远处的物体通过照相机的镜头成______、______的____像;幻灯片通过投影仪的镜头成_______、_______的_____像;放大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__的_____像.
5.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___,折光能力太____,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_____,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在眼前放一个____透镜,可以纠正近视眼.
6.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____,折光能力太_____,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近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可以戴一个____透镜纠正.
7.近视眼和远视眼在矫正前像离视网膜越远,所配眼镜的度数越_____.
8.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______,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______,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______.被观测物体的光经过显微镜的两次放大,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像.
9.望远镜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用来把这个像放大.望远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_______就可以变得很大,所以我们能很清楚的看到远处的物体.同一个物体离我们的眼睛越近,它对我们眼睛所成的______就越大,我们就会感到物体越大.
【典型例题】题型一:透镜对光的作用.
例1. 如图所示,光路正确的是( )
例2.在下图的方框内填上适当的光学元件.
题型二:生活中常见的透镜的成像.
例3.测绘人员绘制地图,需要从空中的直升机上向地面照相,在航空摄影中照相机内的感光胶片上所成的像是( )
A 正立、缩小的虚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倒立、等大的实像 D 倒立、缩小的实像
例4.把一滴水滴在玻璃板上,在玻璃板下面放置一张报纸,从水滴上面看上去,报纸上的字比实际的要_____(填“大”或“小”),此时这个水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
例5.从圆形鱼缸的侧面看去,会看到鱼缸中的“鱼”特别大,这是因为圆形鱼缸相当于一个________,我们看到的是鱼的________________的像,.
题型三:眼睛和眼镜的考查.
例6.下面关于近视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近视眼根本看不清物体
B 近视眼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使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
C 近视眼应该戴凸透镜,使光的会聚点靠前,成像在视网膜上
D 近视眼应该戴凹透镜,使光的会聚点靠后,成像在视网膜上
例7.+300度和-200度的眼镜片,哪个是远视镜片 它们的焦度是多少 焦距是多少
题型四: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例8.生物课上常用的显微镜能对微小的物体进行高倍放大,它们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则物镜和目镜对被观察物体所成的像是( )
A 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 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
C 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D 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例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显微镜、望远镜所成的像都是实像
B 显微镜、望远镜所成的像都是虚像
C 显微镜成实像,望远镜成虚像
D 两者的目镜看到的都是虚像
例10.小明观察远近不同和高矮不同的两根竹竿,眼睛感到最高的是( )
A 15m远1.7m高的 B 15m远1.5m高的
C 10m远1.7m高的 D 10m远1.5m高的
课堂作业(必做题----独立完成) 姓名:___________
1.在下图中分别作出光路图.
2.根据透镜成像的性质连线.
投影仪 放大镜 照相机
倒立、放大、实像 倒立、缩小、实像 正立、放大、虚像
3.王老师戴着眼镜在办公室正阅读《新教材全解》,这时听到学生的“报告”声,为了看清是哪位学生她摘下眼镜,你认为王老师的眼睛可能是( )
A 正常 B 近视 C 远视 D 无法判断
4.下列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是被两次放大之后的实像
B 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虚像
C 所有望远镜的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5.小明站在平面镜前,当他逐渐靠近镜子时,由于像相对于他的眼睛所成的视角逐渐______,所以产生一种“像在变大”的错觉,其实所成的像的大小_______,因为平面镜成_______________的像.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第1小组同学依次把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但是,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请你帮他们找出一个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2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第1小组 第2小组
焦距/cm 14 14 14 14 16 16 16 16
物距/cm 20 30 40 60 20 30 40 60
像距/cm 47 26 22 18 80 34 27 22
像的正、倒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请分析以上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写出两条即可)
课堂作业(必做题----独立完成) 姓名:___________
1.在下图中分别作出光路图.
2.根据透镜成像的性质连线.
投影仪 放大镜 照相机
倒立、放大、实像 倒立、缩小、实像 正立、放大、虚像
3.王老师戴着眼镜在办公室正阅读《新教材全解》,这时听到学生的“报告”声,为了看清是哪位学生她摘下眼镜,你认为王老师的眼睛可能是( )
A 正常 B 近视 C 远视 D 无法判断
4.下列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是被两次放大之后的实像
B 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虚像
C 所有望远镜的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5.小明站在平面镜前,当他逐渐靠近镜子时,由于像相对于他的眼睛所成的视角逐渐______,所以产生一种“像在变大”的错觉,其实所成的像的大小_______,因为平面镜成_______________的像.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第1小组同学依次把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但是,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请你帮他们找出一个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2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第1小组 第2小组
焦距/cm 14 14 14 14 16 16 16 16
物距/cm 20 30 40 60 20 30 40 60
像距/cm 47 26 22 18 80 34 27 22
像的正、倒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请分析以上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写出两条即可)
第四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1.熟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会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梳理】把下表填写完整.
物距u 成像特点 像距v 应用
倒正 大小 虚实
u>2f
u=2f
fu【典型例题】题型一:成像特点的判断.
例1.某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物体距透镜12cm时,所成的像是( )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倒立等大的实像
题型二:焦距的判断.
例2.当烛焰离透镜30cm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40cm B 30cm C 20cm D 10cm
题型三:“近焦像大像变远”规律的应用.
例3.某人照相,拍了一张后,他向照相机移近了几步,再拍一张,如果照相机的位置不变,拍照的人应该( )
A 把镜头向外拉一些,人像变大 B 把镜头向里缩一些,人像变大
C 把镜头向外拉一些,人像变小 D 把镜头向里缩一些,人像变小
题型四:凸透镜成像实验考查
例4.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实验,他发现蜡烛离凸透镜越远,光屏上得到的像越_____(填“大”或“小”),再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时,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_____(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此时在光屏上看到的像是_____的(填“倒立”或“正立”),该像比原来的像______(填“大”或“小”)一些.当蜡烛继续向凸透镜靠近的过程中,发现蜡烛的位置在_______时,则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得不到烛焰的像.
例5.如图所示是做研究凸透镜成像条件的实验中光屏上的图像,在不移动光屏和透镜的情况下,向______(填“上、下、左、右”)移蜡烛,再向______(填“上、下、左、右”)移动蜡烛,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间.
课堂作业(必做题----独立完成) 姓名:__________
1.某同学想选用一个焦距在10cm至20cm之间的凸透镜,于是他用实验的方法分别对A、B、C三个凸透镜进行测试.测试时,保持物距u=20cm不变,得到如下结果:A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成正立、放大的虚像;C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则他应该用( )
A 透镜A B 透镜B C 透镜C D 无法确定
2.反映幻灯时,要想获得更大的像应采取( )
A 使幻灯机向银幕靠近些,幻灯片靠近镜头
B 使幻灯机离银幕远些,幻灯片也离镜头远些
C 使幻灯机向银幕靠近些,幻灯片离镜头远些
D 使幻灯片离银幕远些,幻灯片离镜头近一些
3.一物体沿凸透镜主光轴移动,当物距为30cm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能形成一个放大的实像,当物体移至离凸透镜15cm处时,它的像一定是( )
A 放大的实像 B 放大的虚像 C 缩小的实像 D 缩小的虚像
4.某同学拿着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用一张白纸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此时光斑到透镜光心的距离是6cm.该同学用此透镜观察较小的文字,看到了正立的较大的字,则较小的文字到透镜的距离( )
A 等于12cm B 大于6cm小于12cm C 小于6cm D 大于12cm
5.做“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应把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点燃蜡烛,并要调整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和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适当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观察光屏上出现清晰、倒立、缩小的烛焰像,这时测得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u与凸透镜焦距f的大小关系应是_____________,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仪器是_________.
6.如图所示,为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当物体处在A区时,所成的像在_____区,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2)如果光屏在F区时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则物体应位于_____区,此时像与物的方向_______(相同、相反),物的大小______于像的大小(大、小)
(3)当物体位于_____区时,物体所成的像位于A区或B区,此时的像是______像.
(4)如果想在B区得到像,物体可以放在_____区或_____区.
(5)如果想在C区得到像,物体应放在_____区,此时像距______(大、小)于物距.热和能历年中考题
1.物体的温度降低,则( )
A 一定是物体放出了热量 B 一定是物体对外界做了功
C 物体的内能会减少 D 物体的内能会增加
2.下列各种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
A 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快慢不同
B 铅板和金板长时间压紧在一起,铅和金互相渗透
C 端面磨平的铅棒压紧后能够吊住大钩码
D 两瓶气体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两瓶气体逐渐混合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的物体的内能为零 B 通过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C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无关 D 对物体做功会使物体的比热容增大
4.以下关于能量转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电饭锅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内能 B 汽油机做功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 电动机车行驶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D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5.下列现象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
A 用打气筒打气,气筒壁发热 B 锯木头时,锯条发热
C 用电熨斗熨衣服,电熨斗发热 D 被点燃的冲天炮腾空而起
6.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三者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B 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C 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7.内燃机四个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冲程是( )
A 吸气冲程 B 压缩冲程 C 做功冲程 D 排气冲程
8.扩散现象表明了( )
A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 分子有确定的大小
C 分子有确定的质量 D 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地引力和斥力
9.金属制成的气缸中装有柴油与空气的混合物,有可能使气缸柴油达到燃点的过程是( )
A 迅速向里推活塞 B 迅速向外拉活塞 C 缓慢向里推活塞 D 缓慢向外拉活塞
10.甲物体的比热容大于乙物体的比热容,若( )
A 甲乙质量相等,则甲吸收的热量一定多
B 甲乙吸收的热量相等,则乙升高的温度一定多
C 甲乙质量相等,它们升高的温度相同,则甲吸收的热量一定多
D 甲乙质量相等,它们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则甲降低的温度一定多
11.下列运动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香水瓶打开后,过会儿屋内闻到香味 B 无数雨滴从空中落下
C 扫地时,看到空中飞舞的尘埃 D 导体中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12.通常把青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的时间,而把青菜炒熟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 炒菜时盐多些,盐分子容易进入青菜中 B 炒菜时青菜分子间有空隙,盐分子易进入
C 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加剧,扩散加快 D 盐分子间有相互的斥力
13.下列事例中,利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 B 冬天室内使用暖气取暖
C 用锯锯木条,锯条发热 D 盆中的热水温度逐渐降低
14.下列事例中物体内能减小的是( )
A 金属汤勺放入热汤后会变得烫手 B 放入电冰箱中的食物温度降低
C 一块0℃的冰全部熔化成0℃的水 D 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表面升温
15.近期煤价节节攀升,少数不法商贩将煤矸石破碎后掺在优质煤中高价销售,客户为了不上当,最恰当的方法是检测下列物理量中的( )
A 热值 B 比热容 C 温度 D 质量
16.当水壶中的水烧开时,壶盖会被顶起,从能量转化的观点看,这是水蒸气的________能转化为壶盖的机械能.
17.我国许多城市中建有大型绿地,绿地中的人工湖具有“吸热”功能,盛夏时节能大大减弱周围地区的“热导效应”.若某一人工湖湖水的质量为1×107kg,水温升高2℃,则湖水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____J.若这些热量被同等质量的砂石吸收(c砂石18.出行是人们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出行的工具多种多样,使用的能源也不尽相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燃油汽车所消耗能量的类型分别是( )
① 生物能 ② 核能 ③ 电能 ④ 太阳能 ⑤ 化学能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9.西气东输主干线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途径九省市区,最终到达上海,总计年输送天然气1.2×1010m3,即年输气质量为__________kg.若这些天然气完全燃烧则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_J.(管道内天然气密度为6kg/m3,天然气的热值为5×107J/kg)
20.在试管中装些水,用软木塞塞住,加热使水沸腾,水蒸气会把软木塞冲出,这是演示的“四冲程”热机工作过程中的_______冲程,这个情景是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21.我省城乡冬天大都以煤炉、暖气等设备取暖,若某家的一间房一昼夜需1.008×108J的热量来保持室内温度不降低.
(1)若以完全燃烧烟煤(热值为3×107J/kg)来获得这些热量,需要多少kg的烟煤
(2)若以热水流进流出暖气片降温10℃放出这些热量,则流过暖气片的热水质量是多少kg (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22.当太阳光照射地面时,1m2地面上在1s内平均得到的太阳能辐射约为1×103J,小明同学家最近安装了一台太阳能热水器,这台热水器的参数如表所示:
容积V 集热管的采光面积S/m2 效率η 使用年限
100L 1.5 40% 15年
小明家每天大约需要100kg热水,用这种热水器将这些水从25℃加热到45℃需要多少时间 简单机械特点总结
一、杠杆
1.杠杆的五个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杠杆的动力臂比阻力臂长,这类杠杆是________杠杆;如果动力臂比阻力臂短,这类杠杆是_________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这类杠杆是_________杠杆,如:________.
4.如图所示,用这个杠杆将重力为G的重物提起,使重物升高h,则克服重物的重力所做的功为W1=_________;拉力F作用在杠杆上移动的距离是S,则拉力所做的功应为W2=_______,如果忽略杠杆的重力,则W1_______W2;如果杠杆的重力不能忽略,则W1_______W2.
二、滑轮
1.使用定滑轮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用动滑轮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用滑轮组既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n)绳子吊着动滑轮和物体, 如果不计动滑轮重及摩擦,则拉动滑轮组所用的拉力就是物体重的_____________,若拉力F通过的距离为S,物体G提高的高度为h,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如果考虑动滑轮的重,则拉力F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G和动滑轮的重G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利用动滑轮将重力为G的物体提高高度h,则所做的功是W1=________;如果人作用在绳子上的力是F,移动的距离为S,则人所做的功是W2=__________.如果动滑轮的重忽略不计,则W1________W2.
三、斜面
如图所示,用斜面将重为G的物体提升高度为h,则所做的功为W1=________,推力F沿斜面把物体推到顶端,所做的功W2=_______,如果忽略斜面的摩擦,则W1_____W2,即:______________由此可以推导出推力F=________,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在忽略斜面摩擦的情况下,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所用的推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_____.
四、轮轴
如图所示,轮轴的轮半径为R,轴半径为r,作用在轮上的力为F1,作用在轴上的力为F2,则当轮轴平衡时,它们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针对练习】1.用一个杠杆把一物重30N的物体提高了0.4m,已知动力的作用点移动了2m,则动力所做的功是________J,动力的大小是________N(不计杠杆的自身重力)
2.利用动滑轮把一重物提高了0.4m,已知拉力为10N,拉力作用点移动了1.2m,则拉力所做的功是__________J,物体的重是________N.(不计滑轮重及摩擦力)
3.已知斜面的高度为2m,斜面的长度为6m,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则需要用_______N的推力可以将重60N的物体从斜面底端推上顶端,推力所做的功为_________J,将重60N的物体直接提升高度2m,所做的功是________J.可见当斜面光滑时,推力所做的功与直接提升重物所做的功相等.
4.如图所示,人通过定滑轮拉住质量是10kg的物体,定滑轮位置比绳端A的位置高4m,绳端后来的位置B与A在同一水平面上,且AB=3m.人拉绳从A点匀速移动到B点(不计绳重和摩擦),则人对物体做的功是________J.(g=10N/kg)
5.如图所示,沿角度是30 的光滑斜面把一物体匀速拉到h高处,沿斜面向上的拉力为F1,所做的功为W1;利用动滑轮(不计摩擦,绳及动滑轮重),将同一物体由地面匀速上升到h高处,所用的拉力为F2,所做的功为W2,下列力和功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F1=F2 W1=W2 B F1>F2 W1=W2 C F1=F2 W11.一个澡盆大致是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是1.2m、0.5m、0.3m,最多能装多少千克的水
解:长方体的体积V=长×宽×高=1.2m×0.5m×0.3m=0.18m3
根据公式ρ=m/v变型可得
澡盆最多能装的水的质量为:m=ρv =1×103kg/m3×0.18m3=180kg
答:这个澡盆最多可以装180kg水.
2.一个容积为2.5L的塑料瓶,用它装水,最多装多少千克 用它装汽油呢 (1L=1dm3)
解:2.5L=2.5×10-3m3,ρ水=1×103kg/m3
根据密度公式ρ=m/v可得:
瓶内装水的质量 m1=ρ水V=1×103kg/m3×2.5×10-3m3=2.5kg
瓶内装油的质量 m2=ρ油V=0.71×103kg/m3×2.5×10-3m3=1.775kg
答:最多可以装2.5kg的水,最多可以装1.775kg的汽油.
3.一块长方形的均匀铝箔,用天平和尺能不能求出它的厚度 如果能,说出你的办法.
答:(1)用天平测出铝箔的质量m
(2)用刻度尺测出长方形铝箔的两个边长a和b
(3)铝箔厚度的表达式:
4. 1cm3的冰熔化成水后,质量是多少 体积是多少
解:根据ρ=m/v可得:
1cm3冰的质量为 m=ρV=0.9g/cm3×1cm3=0.9g
因为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所以水的质量也为0.9g
所以,水的体积 V= ==0.9cm3
答:水的质量为0.9g,体积为0.9cm3
5.一个瓶子能盛1kg水,用这个瓶子能盛多少质量的食用植物油
解:当瓶子装满水时,瓶子的容积等于水的体积,所以根据ρ=m/v可得
1kg水的体积为: v= ==10-3m3
当装满油时所盛的油最多,此时油的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所以
装油的质量
答:最多可以装0.9kg的食用植物油.
6.建筑工地需用沙石400m3,可用载重4t的卡车运送,需运多少车
解:根据公式ρ=m/v可得
沙石的质量为 m=ρv=1×103kg/m3×400m3=4×105kg=400t
所以需要的车数 n=m/m1=400t/4t=100车
答:需要运100车
7.建成后的长江三峡水库的容量约为3.93×1011m3,则这个水库的蓄水量是多少吨
解:根据公式ρ=m/v可得
水的质量为 m=ρv=1×103kg/m3×3.93×1011m3=3.93×1014kg=3.93×1011t
答:这个水库的蓄水量是3.93×1011吨.
8.体积为40cm3的铁球,质量为158g,则这个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如果把空心部分注满水,则铁球的总质量为多少
解:方法一:根据公式ρ=m/v可得:
铁球的密度
铁的密度为7.9g/cm3,因为此铁球的密度小于铁的密度,所以它是空心的.
方法二:根据公式ρ=m/v可得:
158g铁的体积为:
因为铁球的体积大于158g铁的体积,所以此球是空心的.
方法三:根据ρ=m/v可得:
40cm3铁的质量为
因为此铁球的质量小于40cm3铁的质量,所以此球是空心的.
(2)158g铁的体积为
所以空心部分的体积为 V2=V-V1=40cm3-20cm3=20cm3
(3)注入水的质量m1=ρ水V=1g/cm3×20cm3=20g
注满水后铁球的总质量 m2=m+m1=158g+20g=178g
答:略
9.体积为30cm3的空心铜球质量是89g,将它的中空部分注满某种液态物质后称量,总质量为361g,问:注入的是什么液态物质
解:根据ρ=m/v可得
铜球中铜的体积
注入液体的质量
空心部分的体积
注入液体的体积等于空心部分的体积,
所以注入液体的密度
查密度表可知,此液态物质是水银第六节 浮力的应用学案(第1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2.会判断物体的浮沉.
【重点难点】浮沉条件的应用.
【知识回顾】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用公式表示为F浮=_______=__________.
2.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它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_________________.即V排=V物
3.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它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指导】当把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如图甲所示,是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的受力情况.
当F浮>G物时,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物体上浮,会露出液面一部分体积,最终漂浮在液面上,如图乙所示.漂浮时:F浮=G物
当F浮=G物时,这两个力相互抵消,物体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会悬浮在原来的位置,如图丙所示.悬浮时:F浮=G物
当F浮另外:物体的重力G物可表示为:G物=ρ物gV物,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可表示为G排=ρ液gV排,又因F浮=G排,所以F浮=ρ液gV排,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V物=V排,所以:
当F浮>G物时,即ρ液gV排>ρ物gV物,可得出ρ液>ρ物时,物体上浮,最终漂浮在液面上.
当F浮=G物时,即ρ液gV排=ρ物gV物,可得出ρ液=ρ物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当F浮总结以上可以归纳得出物体浮沉的条件是: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1)若G物F浮或ρ物>ρ液,物体下沉.
【典型例题】例1.煮饺子时你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把包好的饺子放入锅中,饺子会沉到底部,但过一会饺子会全部浮到水面上来,请你利用浮力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例2.一个物体的质量是6kg,体积是0.01m3,若将它全部浸没入水中,放手后物体的将会怎样运动 最后处于什么状态 (用两种方法解答此题)
第六节 浮力的应用学案(第2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轮船能够浮在液面的道理.2.理解排水量的概念.3.知道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浮沉原理.
【知识回顾】(1)当G物___F浮或ρ物___ρ液时,物体上浮.(2)当G物____F浮或ρ物___ρ液时,物体悬浮.(3)当G物____F浮或ρ物____ρ液时,物体下沉.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50—52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从浮力的角度看,轮船采用了_______法增大浮力,从而使轮船漂浮在水面上.这种办法的好处是:比同体积的实心体重力______(填“大”或“小”),而且还可以使排开的水_____,所以受到的浮力比同体积的实心体受到的浮力_______(填“大”或“小”).
轮船的大小通常用________来表示.排水量就是轮船________时排开水的_________.如果一艘轮船,它的排水量是1×104t,在密度为1×103kg/m3的河水中航行,根据物体漂浮的条件(F浮=G物),它满载时排开河水的体积是___________m3,如果在密度为1.03×103kg/m3的海水中,所排开的海水的体积比河水的体积______(填“大”或“小”),如果从河流驶入大海,它将_______一些(填“上浮”或“下沉”).
潜水艇两侧有______,向水舱中冲水时,潜水艇的重力逐渐_______,当潜水艇的重力等于它排开的水重力(即浮力)时,潜水艇可以_______在水中,当用压缩空气将水舱内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的重力_______,从而使重力______浮力,而上浮.所以潜水艇是通过改变______________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气球里的气体密度_______空气的密度,这样在它的重力小于它排开的同体积的空气的重力(即浮力),所以能浮在漂浮在空中.当气球里的气体体积减小时,它排开空气的体积减小,所受到的浮力减小,所以可以降到地面上.飞艇内冲入的也是密度较小的气体,也是通过改变自身的体积来改变浮力,从而实现上升和降落.
【典型例题】
例1.潜水艇在海水里匀速上浮过程中(未露出水面),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浮力变大,重力小于浮力 B 浮力不变,重力小于浮力
C 浮力不变,重力等于浮力 D 浮力和重力同时变小,但浮力和重力始终相等
例2.一艘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是2×107kg,船的自重是7×107N,它最多能装多少千克的货物 当它满载时,它浸入水中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g=10N/kg)
【针对练习】轮船的排水量是指轮船所排开水的质量.一艘轮船空载时排水为2600t,满载时排水量为5800t.则轮船自身的质量多大 该轮船最多能装货物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第六节 浮力的判断学案(第3课时)
一、利用F浮=ρgV排进行的定性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ρ液一定,通过比较V排确定F浮的大小.
例1.将一石块浸入水中1/3体积时,所受浮力为F1,浸入水中2/3体积时,所受浮力为F2,则F1_____F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举一反三】1.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在下沉的过程中所受的浮力(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2.质量相等的木块和铁块,浸没于水中时所受的浮力为( )
A木块大 B铁块大 C相等 D无法比较
3.等体积的铁块和石块,浸没于水中时所受的浮力( )
A铁块大 B木块大 C相等 D无法比较
4.体积相等的A,B两球,A悬浮在水中,B漂浮在水中,则( )
A A球受浮力大 B B球受浮力大 C两球受浮力相等 D无法判断
(2)V排一定,通过比较ρ液确定F浮的大小.
例2.一金属块浸没于酒精中,所受浮力为F1,浸没于水中所受浮力为F2,则F1___F2.
【举一反三】1.某石块沉没在盐水中,受浮力为F1,悬浮在煤油中,受浮力为F2,则( )
A F1=F2 B F1>F2 C F12.甲、乙两金属块的体积相同,质量之比为1:2,把它们分别浸没在a,b两种液体中,若a,b液体的密度之比为3:2,则甲乙两金属块受到的浮力之比为( )
A 3:4 B 3:2 C 2:3 D 4:3
二、当题目中的ρ液、V排都不相同或有一个不确定时,利用F浮=ρ液gV排无法比较F浮的大小,常通过比较F浮和G物的关系比较F浮的大小.当上浮时F浮>G物;当下沉时F浮例3.一木块浮在水面上所受的浮力为F1,浮在酒精液面上,所受的浮力为F2,则F1_______F2
【举一反三】1.轮船从河里驶进海里,则船将( )
A 上浮一些,浮力增大 B 上浮一些,浮力不变
C 下沉一些,浮力增大 D 下沉一些,浮力不变
2.质量相等的铁球,木球都浮在水面上,则( )
A铁球所受浮力大 B木球所受浮力大 C它们的浮力相等D无法判断哪个浮力大
3.将一石块投入水中,它静止时所受的浮力为F1,投入水银中静止后所受浮力为F2,则( )
A F1=F2 B F1>F2 C F14.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球都浮在水面上,则( )
A甲球受浮力大 B乙球受浮力大 C两球受浮力相等 D无法判断浮力大小
5.质量相等的木块和蜡块,木块漂浮在酒精面上,蜡块漂浮在水面上,则( )
A木块所受浮力大B腊块所受浮力大C它们受的浮力相等D无法判断浮力大小
6.一蜡块投入酒精中下沉,所受浮力为F1,投入水中它漂浮,所受浮力为F2,则( )
A F1>F2 B F1=F2 C F1三、V排的比较:常由F浮与G物的关系确定F浮的大小后,通过F浮=ρ液gV排比较得出
例4.质量相等的木块和蜡块分别浮在水面上,排开水的体积分别是V1和V2,则( )
A、V1=V2 B、V1>V2 C、V1【举一反三】1.质量相等的木块和蜡块,木块漂浮在酒精面上,蜡块漂浮在水面上,,则排开液体体积的大小关系是( )
A木块排开酒精体积大B蜡块排开水的体积大 C相等 D无法比较
2.一木块浮在烧杯内水面上,下列方法能使其所受浮力增大的是( )
A向烧杯内加水 B向烧杯内加盐 C用手向下按木块 D将水倒出少许
四、弹簧测力计示数大小的比较:首先由F浮=ρ液gV排比较F浮的大小,然后由F=G-F浮比较F的大小.
例5.某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其浸没于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当其浸没在酒精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则( )
A F1=F2 B F2>F2 C F1【举一反三】1.某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其1/3的体积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当将其体积的1/3浸入酒精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则( )
A F1>F2 B F1=F2 C F12.某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没于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0N,当其浸没于盐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
A大于10N B小于10N C等于10N D无法确定
【综合测试】好了我们已经系统地练习了浮力判断,下面让我们进行一个小测试,看你的掌握情况.(每题20分,共100分)
你用的时间:_______ 你的分数:__________ 你对分数是否满意:_________
1.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4个形状,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球体,图中表示它们在水中静止时的情况,如果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是F甲、F乙、F丙和F丁,则它们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F甲>F丁 B F甲F丙 D F乙>F丁
2.如果上题中的甲乙丙丁是4个质量相同而材料不同的实心球,,则它们所受的浮力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F甲F丙 D F乙>F丁
3.如图所示,同一个小球放入三种不同的溶液中,静止时的浮力情况是( )
A在水中最小 B在盐水中最小 C在煤油中最小 D一样大
4.三个外形相同的木球、铜球和铝球,在水中静止如下图所示,则( )
A.木球一定是空心的B.铜球一定是空心的 C.铝球一定是空心的 D.都不一定是空心的
3题图 4题图
5.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铜,铝,木三个实心球,漂浮在水银中,关于在水银面下体积正确的是( )如果把它们都放入水中,静止后,关于在水面下体积正确的是( )
A 铜球最大 B 木球最大 C 铝球最大 D 三个球在液体中的体积相同
漂浮和悬浮条件的应用
【知识回顾】物体漂浮或悬浮在液体中时,它受到的浮力F浮、重力G物以及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之间的关系是:F浮____G排_____G物.
【典型例题】例1.质量是50g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则它受到的重力是____N,它受到的浮力是_____N.
例2.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球静止在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分别是F甲、F乙、F丙,则:
(1)若三球体积相等,则它们的浮力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2)若三球质量相等,则它们的浮力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3)三球的密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例3.把重5N,体积为6×10-4m3的物体投入水中,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漂浮,F浮=6N B 物体悬浮,F浮=5N
C 物体漂浮,F浮=5N D 物体沉在水底,F浮=6N
例4.一木块漂浮在水面上,露出水面的体积是总体积的3/5,则木块的密度是多少
例5.有一体积为103cm3的木块,质量是0.6kg,放入水中后漂浮在水面上,求木块受到的浮力和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
课 堂 作 业
1.在盛着水的缸中放有一质量为500g的木块,木块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该木块所受的浮力为_______N,合力为_______.若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2/5,则它的密度为________kg/m3
2.一艘轮船的排水量为1×104t,则它在河水中航行时,排开水的体积是__________m3,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N,当它从河中驶入海中时,要______一些(填“上浮”或“下沉”),它在海中航行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_N.
3.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4个形状,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球体,图中表示它们在水中静止时的情况,如果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是F甲、F乙、F丙和F丁,则它们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F甲>F丁 B F甲F丙 D F乙>F丁
4.有一个形状不规则的金属块,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称得重4N,把它全部浸入水中称重为3.5N,求:(1)金属块受到的浮力;(2)这块金属块的体积;(3)这块金属块的密度.
漂浮和悬浮条件的应用
【知识回顾】物体漂浮或悬浮在液体中时,它受到的浮力F浮、重力G物以及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之间的关系是:F浮____G排_____G物.
【典型例题】例1.质量是50g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则它受到的重力是____N,它受到的浮力是_____N.
例2.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球静止在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分别是F甲、F乙、F丙,则:
(1)若三球体积相等,则它们的浮力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2)若三球质量相等,则它们的浮力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3)三球的密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例3.把重5N,体积为6×10-4m3的物体投入水中,弱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漂浮,F浮=6N B 物体悬浮,F浮=5N
C 物体漂浮,F浮=5N D 物体沉在水底,F浮=6N
例4.一木块漂浮在水面上,露出水面的体积是总体积的3/5,则木块的密度是多少
例5.有一体积为103cm3的木块,质量是0.6kg,放入水中后漂浮在水面上,求木块受到的浮力和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
课 堂 作 业
1.在盛着水的缸中放有一质量为500g的木块,木块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该木块所受的浮力为_______N,合力为_______.若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2/5,则它的密度为________kg/m3
2.一艘轮船的排水量为1×104t,则它在河水中航行时,排开水的体积是__________m3,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N,当它从河中驶入海中时,要______一些(填“上浮”或“下沉”),它在海中航行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_N.
3.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4个形状,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球体,图中表示它们在水中静止时的情况,如果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是F甲、F乙、F丙和F丁,则它们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F甲>F丁 B F甲F丙 D F乙>F丁
4.有一个形状不规则的金属块,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称得重4N,把它全部浸入水中称重为3.5N,求:(1)金属块受到的浮力;(2)这块金属块的体积;(3)这块金属块的密度.
浮力的计算方法学案
【学习目标】1.熟悉四种常用的计算浮力的方法.2.会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浮力.
【典型例题】一、浮力产生的原因-----压力差法:F浮=_____________,其中压力F=______;压强P=_________.如果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此时F向下=0,所以F浮=_______.
例1.边长为10cm的立方体,浸没在水中,物体上表面与液面平行,且液体表面到物体上表面的距离为5cm,如图所示,求:物体受到的浮力.
二、称重法:F浮=___________,其中G是________________,F示是_________________.
例2.将一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示数为70N,将物体浸没入水中时,测力计示数为68N,则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物体的体积是多少
三、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______=_____________.
例3.边长为10cm的立方体木块,漂浮在水中,物体上表面与液面平行,且物体上表面到液体表面的距离为5cm,如图所示,求:物体受到的浮力.
四、悬浮或漂浮条件法:F浮=_____或ρ液gV排=___________.
例4.一个物体质量是1kg,漂浮在水面上时,露出水面的体积是总体积的1/5,则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物体的密度又是多少
课 堂 作 业
1.如图所示,边长为0.1m的立方体物体浸没在水中,它的每个正方形表面积是多少 如果它的下表面处的深度为20cm,则下表面处的压强为多少 下表面受到的压力是多少 上表面处的压强是多少 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是多少 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
2.弹簧测力计下吊着重力为15N的金属块,当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0N,则水对金属块的浮力是_________N,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是________m3,金属块的体积是__________m3
3.一个球重5N,体积是0.6×10-3m3,浸没在水中,则它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为_______N,若它能自由运动,则它在水中将_______(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4.如图所示,水面上的木块,它浸没在水中部分的体积为50cm3,它在水面上的部分是25cm3,求:(1)木块受到的浮力多大 (2)木块的质量是多少 (3)木块的密度多大
5.铁的密度是7.9×103kg/m3,水银的密度是13.6×103kg/m3,把一边长为10cm的实心立方体铁块放入水中,则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多少,如果把此铁块放到水银中,浮力又是多少 电功率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结合实例认识电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理解电功;知道电能表的作用;知道电功与电功率的关系;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能正确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通过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知道电热的利用与防止;从电热的角度了解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知识梳理】1.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能的单位是_______,常用的单位还有_______,生活中用度,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度=______KW·h=_____________J.
电能表是用来计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仪表.某一电能表上标有“600revs/kw·h”的字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小明家的电能表上标有“220,10A,3000revs/KW·h”的字样,则这个电能表应接在_______的电路中使用,它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_______A,小明家所有用电器的总功率不能超过________W,若上月底示数是0257.1,这个月底示数为0294.1则本月用电______kW·h,合___________J;一天小明想利用电能表测量家中电视机的电功率,于是他只让电视机工作,用手表计时,发现电能表的转盘在5min内转了30转,则他家电视机的功率是______W.
举一反三:某用户电能表上标有“220V,10A”的字样,已知电能表上6月1日的示数是0896.2,表格中列出了他家现有用电器,若这些用电器平均每天都工作30min,30天后,电能表的示数应为__________,他家又新买了一台1000W的空调,能否与其它用电器同时使用.
用电器 彩电 电冰箱 日光灯 洗衣机 电饭煲
数量 1 1 8 1 1
额定功率 200W 100W 40W 200W 800W
2.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成______________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成_______________,即电功等于_________________.当电能全部转化成____能时,这样的电路我们称之为纯电阻电路.此时Q______W.计算电功(电能)的两个普遍公式是W=_________和W=__________.对应的计算电功率的两个普遍公式是P=_________和P=___________.由欧姆定律推导出的两个求电功的公式,且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的公式是W=_______和W=___________;对应的求电功率的公式是P=________和P=___________.
例2.一个灯泡上标有“6V 3W”的字样,现把它接到9V的电路中,要使它正常工作,应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此时这个电阻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举一反三: 有一只标有“PZ220V 40W”的小灯泡,接在220V家庭电路中,求:(1)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阻;(2)灯泡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3)1KWh电可供此灯泡正常工作多长时间 (4)若实际电压是200V,则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灯泡发光情况如何
3.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_________成正比,跟导体的________成正比,跟___________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Q=____________,热量的单位是_______.对于纯电阻电路来说,求热量的公式还有Q=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下表是某电热水器的铭牌,由此可知,在额定电压下对电热水器中的水加热,则通过电热水器电阻丝的电流是_______A,电热水器正常工作1min产生的热量是_______J
额定电压 额定频率 额定功率 容积
220V 50HZ 880W 10L
4.造成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保险丝是用_______合金制成的,它的电阻比较_____,熔点较_____.当电流过大时,它由于温度升高而熔断,切断电路,起到___________的作用.某家庭中装有“220V,10A”的电能表,则该家庭中所有用电器的总功率不得超过__________W.
例4.某家庭电路的电能表上标有“220V,5A”的字样,电路中接入40W的电灯5盏,70W的彩电一台,100W的冰箱一台,700W的电饭煲一只,在这些用电器同时使用时,能否再接上一只500W的电热器 通过计算说明.
例5.一天晚上,小明家中的电灯突然熄灭,其它用电器也停止了工作,他检查电路发现保险丝并没有烧断,用试电笔测试室内各处电路时,氖管都发光,电路故障可能是( )
A 进户零线断路 B 进户火线断路 C 某用电器的插座短路 D 某盏灯的灯丝断了
例6.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①开关中的两个线头相碰②插头中的两个线头相碰③电路中增加了大功率用电器④户外输电线绝缘皮破损,在上述情况中,可能引起家庭电路中保险丝熔断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1.一台额定功率为0.08W的收音机,在接受频率逐渐减小的过程中,所对应电磁波的波长将逐渐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该电磁波在空间传播的速度约为_________m/s;在正常工作情况下,若持续受听1h,将消耗_________J的电能.
2.MP3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年轻人的时尚,若MP3正常工作时的功率为0.01W,在连续播放100S,消耗的电能是__________J.
3.BCD-195K型电冰箱铭牌上标有“输入电压220V,耗电量0.7kW·h/24h,输入总功率120W”等字样,其中“耗电量0.7KW·h/24h”这个数据的含义是:该冰箱正常使用24h消耗的电能为________.如果按照输入总功率120W和工作24h计算,则消耗的电能是_______KW·h,这个计算结果与冰箱铭牌上提供的相关数据差异较大,这是由于冰箱具有__________工作的特点而造成的.
4.一则电视广告:0.4KW·h的电可做什么 只可……(画面中一位男士用手中的电动剃须刀转动一会儿,剃了一些胡须就没电了,0.4KW·h的电却可以使××冰箱正常运转一天)
(1)一般的电动剃须刀功率为2W,0.4KW·h的电可以使一般的电动剃须刀正常工作多少小时 (2)冰箱一天的耗电量与它的材料、使用、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小笛家的冰箱铭牌标明:一天耗电量0.59KW·h,工作功率100W.小笛测得他家冰箱某一天总计用电8h,求该冰箱这一天耗电多少度 (3)通过上述计算和分析可知:电视广告中0.4KW·h的电只让电动剃须刀“转动一会儿”,是否符合事实 电视广告中0.4KW·h的电可使××冰箱“运转一天”是否有条件
5.一天,小明注意到家中的灯泡比平常亮,猜想可能是电压超过了220V,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他做了如下实验:断开家中其它用电器,只开一盏“220V,100W”的电灯,观察到家中标有“3000r/KW·h”字样的电能保在20min内转盘转了121转,求:(1)这盏电灯的电阻多大 (不计温度对灯丝电阻的影响)(2)在20min内这盏电灯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3)小明家此时的实际电压是多少 (3)为使这盏电灯能正常发光,应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6.CFXB型“220V 1100W”电饭煲的原理图如图所示,它有高温烧煮和焖饭、保温两档,通过单刀双掷开关S进行调节,R0为电热丝,当开关S接高温烧煮档时,电路的功率为1100W,当开关S接焖饭、保温档时,电路的总功率为22W.(1)电饭煲在高温烧煮档时,开关S应与哪个触点连接 (2)电热丝R0的阻值为多少 (3)当电饭锅在正常焖饭、保温时电路中的电流多大 焖饭、保温10min,电热丝R0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7.一台电动机线圈的电阻是0.5Ω,加在电动机两端的电压是220V,当电动机正常工作时通过时通过线圈的电流是20A.试计算在1h内电动机消耗的电能和线圈上产生的热量.
8.如图所示灯泡上标有“6V 3W”的字样,电源电压为9V,变阻器的最大电阻为12Ω,当滑片左右移动时,求灯泡的功率变化范围.电功家庭作业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1. 一盏灯连接在电压是220V的电路中,灯泡中的电流是68mA,通电1h,电流做了______电功。
2. 电流在一段电路上做功的多少,决定于电路中的______
A.电流和这段电路中的电阻 B.电流和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C.电流、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和通电时间 D.电流和通电时间
学测同步
例1: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 ,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 。
电流通过电路时发热,电能转化为_____,电流通过电灯时,灯丝炽热发光,电能转化为______和______。
练习:蓄电池对外供电时_____能转化为_____能,给蓄电池充电时_____能转化为_____能。
例2:在研究电流做功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砝码被提起越高,表明电流做的功越多,现将质量一定的砝码通过细线挂在定滑轮下面,闭合开关,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电流表示数(A) 电压表示数(V) 通电时间(s) 砝码上升高度(m)
1 0.20 1.5 1 0.4
2 0.20 1.5 2 0.8
3 0.32 3 1 1.2
(1) 比较实验次数1和2,可以归纳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实验次数1和3,可以归纳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1)和(2)可以发现,这里研究物理规律采用的方法在物理学中叫做______法,请举出采用这种方法研究物理规律的两个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选用“3.8V 0.3A”、“2.5V 0.3A”两只小灯泡探究电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设计电路时,怎样才能使两灯的电压相等?怎样才能使两灯的电流相等?画出设计的电路图。
限时检测
1.电阻R1与R2串联后接在12V的电源两端,R2的阻值为10Ω,通过R1的电流为0.2A,则5min内电流通过R1做的功为 J,通过R2所做的功为 J。
5.两只电阻R1、R2阻值之比为3:5,将它们串联后接入电路中,在相同时间内电流所做功之比W1:W2= ,若并联在电路中,相同时间内电流所做功之比为W1:W2= 。
6.下列电器正常工作时,每秒做功为几十焦耳的是
A.电饭锅 B.教室里的一只日光灯 C.家用手电筒里的灯泡 D.空调器
7.一台电风扇和一个电熨斗,如果使用时电流做功相同,电能转化为内能
A.一样多 B.电风扇较多 C.电熨斗较多 D.无法比较
8. 有一只灯泡在电压是220 V的家庭电路中使用,点亮10 h用了1 KW·h的电能,这只灯泡工作时的电流是多大?
PAGE电和热练习题
例1:阻值不同的两个电阻并联在同一电源的两极上,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过的电流越大的发热越多B.电阻越大的发热越多
C.通电时间越长的发热一定越多D.通电时间相同,电阻值较小的发热较多
例2: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已知R1的阻值为10 Ω,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图1
(1)当开关S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 V,求电流表示数及电阻R1消耗的电功率。
(2)当开关S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是4 V,则1 min内电阻R2产生的热量是多少?
例3:有一个电压可以任意选取的电源,有若干根电阻值相同的电阻丝,现把一根电阻丝接在电压为U的电源上,1 min内,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为Q。现要想使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为3Q,可采取哪三种简单的方法?
例4:某同学用图2所示的装置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导体电阻大小的关系。图中两个烧瓶内盛有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煤油,温度计显示煤油的温度,两瓶煤油中都浸泡着一段金属丝,烧瓶A中的金属丝是铜丝,电阻比较小,烧瓶B中的金属丝是镍铬合金丝,电阻比较大。实验时,该同学想把两段金属线串联接入电路。
(1)请你用笔画线作导线,帮他完成电路。
(2)这样连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A瓶中温度计的示数小于B瓶中温度计的示数,这表明________。
一、填空题
1.电流的热效应是指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_____现象,实验表明,在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较大的导体在一定的时间内产生的热_____。P=I2R这个关系式表明,在_____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_____。
2.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的电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防止电流产生热造成的危害的方法有:电视机_____、电动机_____、电冰箱_____。
3.某同学将两个定值电阻R1、R2串联后,接在电压为7 V的电源上,测出通过的电流是0.5 A,R1两端的电压是5 V,R2的电功率是_____W。
4.赵强同学家中有一个电热器,已知该电热器的电阻为100 Ω,当他将这个电热器接在家庭照明电路中,通电10 min产生的热量是_____J。
5.有一个电炉接在家庭照明电路中,2 min放出1.0×105 J的热量,这个电炉的工作电流是_____,它的电阻是_____。
二、选择题
6.有几位同学课后讨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这个现象时,发表了以下几种意见,你认为其中错误的是
A.当导体两端的电压、通过的电流一定时,通电时间越长放出的热量就越多
B.只要导体的电阻大,通电时间长,放出的热量就一定多
C.电流通过导体放出热量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成热能的过程
D.如果导体的电阻为零,无论通过的电流多大,通电时间多长,导体都不会发热
7.某电热器的电阻是55 Ω,将它接入电路中,通电1 min产生的热量是5.28×104 J,关于通过这个电热器的电流,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4 A B.2 A C.16 A D.40 A
8.周勇同学有一个电炉,在“防非典时期”,为了熬制预防“非典”的中药,他想使这个电炉在单位时间内放出的热量减小一半,以满足熬制中药需要文火的要求,他与几位同学商量后,想采用以下几种措施,你认为其中可行的是
A.将电炉的炉丝剪短一半,接入原来的电路中
B.将电炉的两个炉丝串联在一起,接入原来的电路中
C.将电炉的两个炉丝串联在一起,接在电压为原来电路中电压的一半的电源上
D.将电炉的炉丝剪短一半,接在电压为原来电路中电压的一半的电源上
9.将材料、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两段电热丝串联起来,接在电路中,通电一段时间后,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通过两段电热丝的电流相同,产生的热量相同
B.通过两段电热丝的电流相同,产生的热量不同
C.通过两段电热丝的电流不同,产生的热量相同
D.通过两段电热丝的电流不同,产生的热量不同
三、计算题
10.曹莹同学将一段阻值为18 Ω的电热丝接到电源上,经过3 min产生的热量是1440 J,当他将一段阻值为6 Ω的电热丝接到这个电源上时,2 min内产生的热量是多少?
11.某同学家中有一个电热水器,上面标有“220 V 1000 W”字样,如果他将这个热水器接在家庭照明电路中,通电1.2 h.请你计算:
(1)电热水器的电阻多大?(2)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13.某同学将标有“220 V 25 W”和“220 V 60 W”的两个灯泡串联后,接入220 V的电路中,请你分析这两个灯泡哪个亮一些?
1.要使电热器在单位时间内的供热量减半,以下方法中正确的是
A.电阻丝不变,把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减小一半
B.电阻丝不变,把通过它的电流减小一半
C.保持电压不变,使电阻丝的电阻减半
D.把电热器的电阻和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均减小一半
2.一个电热器,当通过它的电流是2 A时,每min产生2.64×104 J热量。求该电热器的电功率和它工作时的电阻值。
3.在电压不变的电源上,接入一个可调温的电热器,电热器内部有两根阻值不等的电热丝。当两根电热丝串联使用时,电热器消耗的电功率为220 W,当只使用其中一根阻值较大的电热丝时,电热器消耗的功率为275 W;若将两根电热丝并联使用,电热器通电10 s产生的热量是多少?
4.某校师生为了开展科学实验,自制了一电烘箱,用来烘干仪器。电烘箱的电阻丝通过的电流是5 A的时候,每分钟可产生6.6×104 J的热量,求这台电烘箱的电功率和电阻丝工作时的电阻。
5.如图为一台电热水器的电路示意图.当开关S闭合时,电热器处于加热状态,功率为440 W;当S断开时,电热水器处于保温状态,整个电路的功率为22 W。求
(1)当S闭合时,电热水器工作5 min,电流做功为多少焦耳?
(2)当开关S断开时,R2的阻值多大?
6.有一个用电器上标有“110 V,1500 W”的字样,
(1)如果把它接在220 V的电源上使用,应该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2)若用上述方法来使用0.5 h电源要消耗多少kW·h的电能?
(3)这样使用它有什么不好?应怎样使用较好?
7.如图,是家用电饭锅的简化电路示意图.S1是限温开关,靠手动闭合。当温度达到103 ℃时自动断开,不能自动闭合,S2是自动开关,当温度超过80 ℃时自动断开,温度低于70 ℃时自动闭合。电阻R2的阻值是1886 Ω,R1是工作电阻,阻值为50 Ω。锅中放好适量的米和水,接入家庭电路,闭合手动开关S1后,电饭锅就能自动煮好米饭并保温。求
(1)加热过程中电饭锅消耗的电功率P1是多大?
(2)保温过程中电饭锅消耗的电功率P2是在哪两个值之间跳动?
1.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____成正比,跟____成正比,还跟____成正比,这个规律叫焦耳定律.焦耳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____。
2.有三个用电器,其中一个为“220V,60W”的电风扇,一个为“220V,60W”的白炽灯,另一个是“220V,60W”的电热器,都在额定电压下工作相同的时间,比较这三个用电器产生的热量是 [ ]
A.电风扇最多. B.白炽灯最多.C.电热器最多. D.都一样.
3.某电阻丝通过2A的电流时,在某段时间内放出热量是Q.如果通过它的电流增加到4A时,在相同的时间内放出的热量是 [ ]
A.2Q. B.3Q.C.4Q. D.8Q.
4.甲、乙两只电炉,分别为“220V,500W”和“220V,1000w”,把它们串联在电压为220V的电路中,发热量较大的是____.将它们并联在220V的电路中,发热量较大的是____.
5.通过某电阻的电流为I时,在时间t内,放出的热量为Q;如果要在时间内放出2Q的热量,通过该电阻的电流应为____。
6.在图1电路中, R1=2Ω,R2=4Ω,电压表示数为3V。求:
(1)电阻R2上每分钟放出的热量。
(2)电路每分钟消耗的电能。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热的,较多,电流相同,正比
2.电炉,电吹风,电热水器,电暖风机,中的散热窗,外壳翼状散热片,通风
3.1
4.2.904×105
5.3.8 A,58 Ω
二、选择题
6.B 7.A 8.B 9.B
三、计算题
10.2880 J
11.(1)48.4 Ω (2)4.32×106 J
12.减小连接处的电阻,避免较大电流通过时产生热,造成火灾.
13.25 W的灯泡亮一些.
参考答案
1.D
2.电热器电功率是440 W.工作时电阻是110 Ω.
3.设两根电阻丝电阻分别为R1、R2.且R1>R2.电源电压为U。
由题知P串=220 W P1=275 W
因为P串=I2(R1+R2)将欧姆定律I=代入有
P串=()2(R1+R2)=
同理P1=
所以·==
所以R1=4R2
两电热丝并联时,R1消耗功率与只用R1时相同,R2消耗功率P2=
·
所以P2=4P1=4×275 W=1100 W.
P并=P1+P2=275 W+1100 W=1375 W.
由题知:t=10 s。
根据P=可知电烘箱的电功率
P===1100 W
根据公式P=可得
W=Pt=P并·t=1375 W×10 s=13750 J
电热器消耗的电能全部用来发热.所以通电10 s产生的热量就是13750 J。
4.这台烘箱的电功率是1100 W.电阻丝工作时的电阻是44 Ω.
5.解:(1)S闭合时,电路中只有一个电阻R1,此时P1=440 W.
根据P=可知热水器工作5 min,电流做功:W=P1t=440 W×300 s=132000 J=1.32×105 J
根据P=可求得电阻R1为
R1===110 Ω
(2)S断开时,两电阻串联,此时保温功率为P2=22 W.
由P=可知两电阻的总电阻值:
R===2200 Ω
根据串联电路电阻规律R=R1+R2可知
R2=R-R1=2200 Ω-110 Ω=2090 Ω
6.解:(1)根据P=IU可求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 A=13.64 A
因为电阻和用电器串联,所以通过电阻的电流也是I,由I=得到R=,因此,应串联电阻:R==8.1 Ω
(2)电源消耗的总功率,即用电器和串联电阻消耗的总功率
P总=I·U源=13.64 A×220 V=3000 W
0.5 h消耗的电能:由P=可知
W总=P总t=3 kW×0.5 h=1.5 kW·h.
(3)这样做会浪费很多的电能,应将用电器接在110 V的电源上使用更好。
7.解:(1)电饭锅加热过程中,R2被短接,只有R1在工作,所以加热过程电饭锅消耗的功率即为R1消耗的功率.
R1=50 Ω,U=220 V
P1==968 W.
(2)保温状态由R2控制.温度超过80 ℃时,S2自动断开,此时R1与R2串联.电饭锅消耗的功率为:P2====25 W
当温度低于70 ℃时,S2自动闭合,R2被短接.电饭锅消耗功率P2′=P1=968 W.
所以,电饭锅保温时消耗的功率在25 W和968 W间跳动.
8.解:(1)设三用电器串联,每个用电器两端电压分别为U1、U2、U3.通过每个用电器的电流为I.每个用电器消耗的实际功率分别为:P1=IU1 P2=IU2、P3=IU3.而电路中总的实际消耗的功率为P总=IU总,而U总=U1+U2+U3
所以P总=P1+P2+P3
(2)设三用电器并联,通过每个用电器的电流分别为I1、I2和I3,每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均为U.则每个用电器消耗的功率分别为P1′=I1U、P2′=I2U、P3′=I3U,电路中实际消耗的总功率为
P总′=I总U 而I总=I1+I2+I3.
所以P总′=P1′+P2′+P3′
参考答案
1.电流的平方,电阻,通电时间, Q=I2Rt
2.C 3.C 4.甲,乙 5. 2I 6.(l) 540J;(2) 8l0J.第一节 压强学案(第1课时)
【学习目标】1.会判断压力的大小和方向2.理解压强的概念.3.理解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4.知道“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跟压强有关的因素.
难点:课本探究实验过程的设计,压强的物理意义
【知识回顾】1.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判断一下下列各图中,表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已知物体A的重力GA=10N,物体B的重力GB=20N,F=20N,F1=15N
甲图 乙图 丙图 丁图 戊图
甲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乙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丙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N;丁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N;戊图中顶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
总结:在物理上,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受力面.
压力并不一定由重力产生,只有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才等于重力.
【自学指导】 1.阅读课本P28的“想想议议”部分的插图,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小小的蝉为什么可以把口器插入树皮深处,吸吮树汁 而庞大的骆驼较大的体重作用在宽大的蹄子上,为什么会在沙地上陷入一些,而不能陷入很深
2.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在这个实验中,再次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实验步骤如下:
(1)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2)在腿朝下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3)把小桌翻过来,将同一砝码放在桌面木板上,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分析:步骤(1)和(2)中,让小桌腿朝下是保持____________不变,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步骤(2)和(3)中,把砝码放在桌面木板上是保持_________不变,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观察课本P29图7.1-3,由甲图和乙图可以得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塑料泡沫被压下的深度越_____,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有关;由乙图和丙图可以得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塑料泡沫被压下的深度越______,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有关.综合可以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有关
3.阅读课本P29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并通过理解定义去理解公式是怎样写出的.
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压强.在物理上用字母____表示压强,____表示压力,_____表示物体的受力面积,计算压强的公式是________,其中压力的单位是_____,受力面积的单位是_____,压强的单位是_____,为了纪念___国科学家_______,压强还有一个专用单位叫_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1Pa=______N/m2
注意事项:使用此公式进行计算时,一定要注意统一单位,并要确定准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就是两物体相互接触的面积).除了会计算压强外,还要会用此公式计算压力(F=PS)和受力面积(S=F/P)
4.仔细学习例题,学会解题步骤,然后做下面的例1.
【典型例题】例1:桌面上平放着一本字典,字典受到的重力为5N,它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2.5×10-2m2,计算这本书对桌面的压强.
例2.你坐在家中的沙发上与坐在硬板凳上相比教,哪种情况感到舒服些 为什么
思路引导:两种情况中,人对板凳的压力大小都等于人的______,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两种情况下人受到的压力是一样的,但是人坐在沙发上比坐在硬板凳上时受力面积要_____,由P=F/S可知,在压力不变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_____,所以坐在沙发上舒服些
【针对练习】1.(必做题)一个物体的质量是3kg,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它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100cm2,计算这个物体对地面的压强.(g=10N/kg)
2.(选做题)一个正方体木块的边长是10cm,把它放在水平桌面上,计算它对桌面的压强.(已知木块的密度是0.6×103kg/m3;g=10N/kg)
【课堂作业】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关.
2.某物体对桌面的压强是1×104Pa,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有一瓶没有开启的汽水,瓶内二氧化碳给瓶盖一个14N的力,若瓶盖的面积为7cm2,则瓶盖受到的压强是( )
A 0.5×10-4Pa B 2Pa C 200Pa D 2×104Pa
4.如图所示是研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
(1)比较甲、乙两个实验可知,压力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2)比较甲、丙两个实验可知,压力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第一节 压强学案(第2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2.熟练应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
【知识回顾】1.压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压强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其中压力的单位是______,受力面积的单位是_____,压强的单位是_______,压强的专用单位是_________.
3.由压强公式可以得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小.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大.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30的“想想议议”部分的插图,讨论一下各图中哪些是要增大压强,哪些是要减小压强,它们各自采用了什么方法 并填写下面的空格:
推土机具有宽大的履带是通过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压强的(填“增大”或“减小”下同),而它锋利的土铲是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压强的;斧头具有很窄的刃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_压强的;铁轨铺在一根根枕木上是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__压强的.蝉是通过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压强的,从而能使它的口器很容易插入树皮;骆驼具有宽大的脚掌,是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_压强的,从而不会陷入沙中很深.
总结得出:增大压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压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例1.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常见到以下事例:①有“森林卫士”之称的啄木鸟有细长而坚硬的尖喙,便于啄开树皮;②铁路的铁轨要铺在枕木上;③书包带要做得宽些,背在肩上才舒服;④要把图钉按进较硬的木板,需要加更大的力.其中属于减小压强的是哪一组(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例2.一个长方体木块平放在桌面上时,对桌面的压强为P,若将它竖直切去1/2,则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为( ),若将竖直切下的1/2放到另外1/2上面,则木块对桌面的压强是( );若将它水平切开,把上面部分拿走,则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为( )
A P/2 B P/4 C P D 2P
例3.如图所示,物体A的重力为20N,物体B的重力为30N,已知A的底面积为2×10-2m2,B的底面积为4×10-2m2,求:(1)物体A对B的压强(2)物体B对地面的压强.
【针对练习】1.下列事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
A 书包带很宽 B 铁轨铺在枕木上 C 刀磨得很薄 D 推土机安装履带
2.你购买纸包饮料时,一般配有一根塑料吸管,吸管一端是斜面的,一头是平的,正确的使用方法是( )
A 将平面一头插入饮料管孔 B 将斜面一头插入饮料管孔
C 将任意一头插入饮料管孔均可 D 不用塑料管也可以
3.我们在用螺丝固定物体时,往往在螺丝下面垫上一个垫圈,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美观 B 减小摩擦 C 减小压强 D 增加硬度
4.大型运输车装有很多车轮,是为了( )
A 减小重力 B 减小压强 C 增大摩擦 D 增大稳定性
5.如图所示,物体A的重力为20N,物体B的重力为30N,已知A的底面积为2×10-2m2,B的底面积为4×10-2m2,求:(1)物体B对A的压强(2)物体A对地面的压强.
【课堂作业】1.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常会见到如下现象,其中属于减小压强的是( )
①削铅笔的小刀刀刃磨得很薄②滑雪板做得很宽很长③往墙上钉钉子时,要用力击打④用订书机订书本时,订书机的柄较宽.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一块砖平放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为P1,若将其侧放,对地面的压强为P2,那么( )
A P1>P2 B P1=P2 C P13.将一均匀长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若沿虚线切开拿走上面一半,则长方体的密度,长方体对桌面的压力及压强的变化情况是( )
A 密度不变,压力减小,压强不变 B 密度变小,压力减小,压强减小
C 密度不变,压力减小,压强减小 D 密度不变,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4.一个人在公园结冰的湖面上行走,不小心压破冰面掉进了冰窟窿,工作人员需要接近冰窟窿去救他,旁边有长、宽都差不多的梯子和木板,为了救人,应该( )
A 立即跑向冰窟窿 B 将梯子铺在冰面上,从上面爬过去救落水者
C 将木板铺子冰面上,从上面爬过去救落水者 D 从冰面上爬过去救落水者
5.一名芭蕾舞演员的体重是475N,当她跳舞时一只脚与地的接触面积为9.5×10-4m2,一只大象的体重是6×104N,它每只脚掌的面积是600cm2,求:(1)芭蕾舞演员单腿跳舞时对地面的压强;(2)大象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3)通过计算,你得到什么启示 第二节 光的反射学案(两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知道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重点难点】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及其应用.难点:反射定律的应用和光路可逆的应用.
【典型例题】1.反射定律中角度的计算.
【例1】一条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140 ,则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 )
A 20 B 70 C 140 D 90
【针对练习1】1.一束太阳光沿着与水平面成60 角的方向照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
2.一束光线垂直照在一平面镜上,则其反射光线与镜面的角度是______,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_______.
3.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5 ,转动平面镜,使入射角增大5 ,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
2.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
【例2】如图所示是射向一平面镜的光线,做出它的反射光线.
【针对练习2】1.如图所示是某一束光线的反射光线,在图上画出入射光线.
2.如图所示是从某一点光源S射出的两条光线,在图上画出这两条光线的反射光线.
1题图 2题图
3.如图所示是从某一点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光线,在图上确定出点光源S的位置.
4.一束光线射向互相垂直的两个平面镜,如图所示,在图上画出这条光线完整的光路图
3题图 4题图
【巩固练习】1.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 日食、月食的形成 B 小孔成像 C 太阳光下出现人的影子
D 平静的湖面,映出天上的月亮
2.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 ,入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其反射光线的条数为( )
A 一条 B 两条 C 三条 D 无数条
3.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迎着月光时走暗处,背着月光时走亮处 B 迎着月光时走亮处,背着月光时走暗处
C 迎着月光、背着月光都走暗处 D 迎着月光、背着月光都走亮处
4.在黑暗的房间的桌面上铺一张白纸,上面放一块小平面镜,让手电筒垂直照射小平面镜,当我们从侧面看时( )
A 镜子是亮的,因为它发生了镜面反射,白纸是暗的,因为它发生了漫反射
B 镜子是暗的,因为它发生了镜面反射,白纸是亮的,因为它发生了漫反射
C 镜子和白纸都是亮的,因为它们都发生了光的反射
D 镜子和白纸都是暗的,因为手电筒的光线太弱
5.如图所示,当一束光线与平面镜M1成25 角入射时,要使得光线经平面镜两次反射后沿原路返回,则平面镜M1与M2之间的夹角应为( )
A 25 B 65 C 12.5 D 130
6.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见桌子,这是因为( )
A 桌子的镜面反射 B 桌子的漫反射 C 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D 光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7.甲、乙两人在照同一个镜子时,甲在镜中看到了乙的眼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也一定能看见甲的眼睛 B 乙可能看到甲的眼睛
C 乙不可能看到甲的眼睛 D 乙不可能看到甲的全身
8.小明的写字台上有一盏台灯,晚上在灯前学习的时候,铺在台面上的玻璃“发出”刺眼的亮光,影响阅读,在下面的解决方案中,最简单、效果最好的是( )
A 把台灯换为吊灯 B 把台灯放到正前方
C 把台灯移到左臂外侧 D 把台灯移到右臂外侧
9.为什么黑板反光看不清字 因为黑板比较光滑,射到上面的光接近发生____反射,从而射向某一方向的同学的眼睛中的光线较_______(填“强”或“弱”),而粉笔字很______,射到它上面的光发生_____反射,进入这一方向的同学眼睛中的光很_____ (填“强”或“弱”),所以觉得有些耀眼而看不清字.
10.一束入射光线垂直入射镜面,若保持入射角方向不变,要使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垂直,镜面应转动多少度 自己动手试一试看看与你想的是否一样.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学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速度.2.知道速度的物理意义.3.知道计算速度的公式及其各物理量的单位.4.会进行m/s和km/h之间的换算.5.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1.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2.应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正确使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基础练习】1.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2.速度等于运动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用符号_____表示路程,用符号______表示时间,用符号_____表示速度,则计算速度的公式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其中路程的单位是______;时间的单位是_______;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另外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_________做速度的单位.
4.1m/s=________km/h 20m/s=________km/h 108km/h=_______m/s
【典型例题】
例1.1992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我国选手杨文意在女子50m自由泳决赛中荣获冠军,还以24.79S的优异成绩刷新了她自己保持的24.98S的世界纪录.假如她以25s的时间匀速游完全程,则她的速度是多少m/s 是多少km/h
【针对练习1】1.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m跨栏金牌,成绩为12.91S.则他的速度是多少 如果一辆行驶中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6km/h,则哪个速度比较快
2.一架飞机在2h内飞行了1440km,则它的速度是多少
例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营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为1463km,则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针对练习2】1.南京和上海之间的高速路长约300km,如果一辆汽车以100km/h的速度跑完全程,则需要多长时间
2.猎豹是动物世界的短跑冠军,速度可达28m/s,则经过0.5min,它能跑多远
【解题方法总结】
1.用速度公式计算时,各物理量的单位要统一.如果路程的单位是m,则时间的单位是_____,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_.如果时间的单位是h,则路程的单位是______,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_.
2.要学会公式的正确变形.由v=s/t可得:t=_______;s=________.
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学案 (第2课时)
【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3.知道什么是平均速度.4.会计算平均速度.
【重点】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2.平均速度的计算.
【难点】平均速度的计算
【典型例题】一、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例1.根据匀速直线运动公式v=s/t,可知( )
A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 B 速度跟时间成反比
C 速度不变,路程跟时间成反比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针对练习1】1.如图所示是路程—时间的图像,其中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 )
A B C D
2.如图所示是速度—时间的图像,其中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3.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的速度之比为5:4,它们在相等时间内,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是__________;
二、“过桥”问题
例2.一座大桥长1.6km,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10m/s的速度通过此桥,则所需要的时间为( )
A 120s B 140s C 160s D 180s
【针对练习2】1.一列火车长300m,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1.2km的大桥,则共需要的时间为_______.
2.一列火车长300m,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大桥,由车头上桥到车尾全部离开大桥,共用3min,则这座大桥长为_______m
3.一列火车通过长4200m的隧道用去时间5min,若其速度为15m/s,则火车长_____m.
4.长300m的火车,用5min时间通过了一条长3.3km的隧道,火车的速度是_______,火车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为________.
三、平均速度概念的考查.
例3.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先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100m,接着又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300m,则该汽车在这400m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方法总结:
【针对练习3】1.“龟兔赛跑”新传:龟兔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条道路向同一目标前进,兔子半途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龟离目标很近了,撒腿就跑,结果龟兔同时到达终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这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 ]
B在这段路程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
C在兔子睡觉前一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D无论如何,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龟的平均速度.
2.小明家距学校1.5Km,一天,小明骑自行车上学,他以4m/s的速度行驶到刚好一半路程时,车扎带他只好停下来,补胎用了5min,接着又以6m/s的速度到达学校,则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约为( )
A 4.8m/s B 5m/s C 2.45m/s D 4.8km/h
3.汽车从A城开往B城,全程所用的时间为2小时,前一个小时汽车的平均速度为40m/s,后一个小时的平均速度为60m/s,那么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每秒
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学案(第3课时)
【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变速运动.2.知道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3.会根据公式v=s/t计算平均速度.
【重点难点】平均速度的计算
【典型例题】例1.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先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100m,接着又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300m,则该汽车在这400m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方法总结:
【针对练习】1.一著名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起跑时的速度是9m/s,最后冲刺时的速度是12m/s,如果他的成绩是10s,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________km/h
2.用卷尺和秒表测一个人跑步的平均速度时,4位计时员记录了这个人跑步通过10m、20m、30m、40m处的时间,并记录在下表中:
路程(m) 10 20 30 40
时间(s) 3.2 5.2 6.7 9.2
根据上面的数据,计算出在各段路程上,这个人跑步的平均速度:
(1)从起跑到10m处是_______m/s (2)从10m到30m处是_______m/s
(3)从30m处到40m处是_______m/s
3.一名同学家到学校的距离是1800m,一天早上他骑车从家出发以5m/s的速度向学校驶去,当行驶到了1000m后,自行车突然扎带坏了,为了不迟到,他锁上自行车立刻向学校走去,速度是1.5m/s,则他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
4.汽车从A城开往B城,全程所用的时间为2小时,前一个小时汽车的平均速度为40km/h,后一个小时的平均速度为60km/h,那么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每秒
第二节 平均速度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变速运动.2.知道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3.会根据公式v=s/t计算平均速度.
【重点难点】平均速度的计算
【典型例题】例1.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先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100m,接着又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300m,则该汽车在这400m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方法总结:
【针对练习】1.一著名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起跑时的速度是9m/s,最后冲刺时的速度是12m/s,如果他的成绩是10s,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________km/h
2.用卷尺和秒表测一个人跑步的平均速度时,4位计时员记录了这个人跑步通过10m、20m、30m、40m处的时间,并记录在下表中:
路程(m) 10 20 30 40
时间(s) 3.2 5.2 6.7 9.2
根据上面的数据,计算出在各段路程上,这个人跑步的平均速度:
(1)从起跑到10m处是_______m/s (2)从10m到30m处是_______m/s
(3)从30m处到40m处是_______m/s
3.一名同学家到学校的距离是1800m,一天早上他骑车从家出发以5m/s的速度向学校驶去,当行驶到了1000m后,自行车突然扎带坏了,为了不迟到,他锁上自行车立刻向学校走去,速度是1.5m/s,则他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
4.汽车从A城开往B城,全程所用的时间为2小时,前一个小时汽车的平均速度为40km/h,后一个小时的平均速度为60km/h,那么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每秒 第十一章 热和能基础练习题
1.物质由微小的粒子组成.这些微小粒子保持了物质的性质,我们叫它_____,由于它的体积很小,一般要用_______观察.
2.固态物质中,粒子之间有强大的作用了,具有一定的_______和________.液体没有一定的_______,具有________,气体粒子间作用力小,故气体容易被_______,并具有______.
3.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会显著_________.
4.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________,但水例外,水结冰时体积________.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B 液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C 液体有一定体积,没有一定形状 D 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6.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扩散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
7.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_________________,由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地________.温度越高,热运动越_________.
8.下列现象不能表明分子热运动的是( )
A “SARS”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染
B 向一杯水中滴一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红了
C 把磨得很光滑的铅板和金箔长久紧压在一起,金箔中渗有铅
D 配置过氧乙酸消毒液时,能闻到刺鼻的气味
9.盛油的厚壁钢瓶内压强很大,相当于大气压的1万到2万倍时,虽然瓶壁无裂痕,但瓶内的油依然能从里面渗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物体内所有分子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11.压缩气体做功,气体的温度_______,它的内能_______,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时,气体的温度________,它的内能__________.
12.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________.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_____,内能_________.
13.下列过程中的“热”各表示哪些物理量
(1)天气炎热________(2)热膨胀_______(3)摩擦生热________(4)物体吸热________
14.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物体的内能就_______;物体放出了多少热量,物体的内能就________;物体内能变化了多少用________来量度.热量的单位是______.
15.一把钢尺的温度升高了,则( )
A 一定有热量传给钢尺,使钢尺的内能增加 B 一定有物体对钢尺做功,使钢尺的内能增加
C 一定有作过做功或热传递发生,使钢尺的内能增加
D 不可能同时存在做功和热传递,使钢尺的内能增加
16.一个气缸里的气体膨胀时推动活塞做了800J的功,同时向外放出了300J的热量,则气体内能_____了________J.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的单位是_________.
18.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_____,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比热是物质的______,一滴水的比热容和一桶水的比热容_______,20℃的水和50℃的水的比热容________.
20.铜的比热容是0.39×103J/(kg·℃),铅的比热容是0.13×103J/(kg·℃),有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铜块和铅块,那么:
(1)当它们降低相同的温度时,放出的热量之比是_________.
(2)当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之比是_________.
21.1kg某种燃料____________时放出的热量,叫做燃料的热值.热值的单位是_______.
22.干木柴的热值是1.2×107J/kg,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柴油的热值是3.3×107J/kg,完全燃烧_______kg的干木柴与完全燃烧0.4kg的柴油所放出的热量相等.
23.将装水的茶壶放在炉子上加热,水蒸气把壶盖顶起,这一现象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燃料的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传给_____和______;_______把壶盖顶起,使________的内能转化为壶盖的________能.
24.活塞往复运动中,活塞由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_______,多数汽油机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冲程的不断循环来保证连续工作的.
25.汽油机的每个工作循环中,只有_________对外做功,其它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_______来完成,每个循环,曲轴转动_______周,活塞往复运动_______次.
26.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在________冲程,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_______冲程,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27.内燃机的四个冲程中,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的是________冲程;一个气门打开,活塞向下运动的是________冲程.
28.为了提高热机效率,应尽可能( )
A 采用优质燃料 B 提高热机的功率 C 减少热机的质量 D 减少各种热损失,经常润滑
29.下列关于提高锅炉效率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把块状燃料粉碎成粉末状 B 用鼓风机向炉膛内吹空气
C 利用热值大的燃料 D 向锅炉加大燃料的投放量
30.能量既不会_______,也不会_______,它只会从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或从一个物体__________到另一个物体,而在________和_________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________,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
31.写出下列现象中能量的转化或能量的转移关系.
(1)木炭燃烧_____________(2)冬天搓手取暖_____________(3)热水瓶中的水蒸气将瓶塞顶起___________(4)风吹动帆船前进_____________(5)电池放电_______________
32.已知汽油的热值是4.6×107J/kg,完全燃烧500g汽油,求:(1)完全燃烧汽油产生的热量是多少 (2)若这些热量的50%被水吸收,则可以使质量为40kg的水温度升高多少 第三节 大气压强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大气压强现象.2.会初步应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3.知道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4.知道大气压与温度和体积的关系.
【重点难点】1.大气压强产生的现象.2.大气压强现象的解释.
【课外补充】大气压强除了有类似于液体压强的特点外,还有自身的特点,在温度不变时,一定量的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在体积不变时,一定量的气体的温度越高,压强越大,温度越低,压强越小.
每种液体都有一定的沸腾温度,叫做沸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随气压减小而降低,气压增大而升高.
【典型例题】例1.将托里拆利实验中的玻璃管倾斜30 ,则玻璃管中水银柱的长度变化情况是( ),玻璃管中水银柱的高度变化情况是( )
A 不变 B 变长 C 变短 D 无法确定
例2.在冬天,装有一定量水的热水瓶过了一段时间后,软木塞不易拔出,这主要是由于( )
A 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B 瓶内气压大于大气压
C 瓶塞遇冷收缩 D 塞子与瓶口间的摩擦力增大
例3.在海拔2000m范围内,可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m,大气压减小1mm水银柱,用水银气压计在山脚下测量地结果是758mm水银柱,在山顶测量的结果是648mm水银柱,则山的高度大约是_________m.
课 堂 作 业
(必做题)
1.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最早准确测出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_________
2.1标准大气压=________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__________Pa.
3.在大气压为760mm水银柱的房间里做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为755mm,可能的因为是( )
A 玻璃管太长了 B 玻璃管放斜了 C 管内水银面上方进入少量空气 D 玻璃管比较粗
4.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如果将玻璃管由竖直变为倾斜,则( )
A 水银柱长度增大,高度升高 B 水银柱长度不变,高度降低
C 水银柱长度减小,高度减小 D 水银柱长度增加,高度不变
5.关于托里拆利实验,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玻璃管内径越大,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越小
B 往水银槽内多倒些水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增大
C 玻璃管倾斜,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不变,水银柱变长
D 玻璃管内顶端进入一些空气,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不变
6.下列现象中与大气压无关的是( )
A 把药液注射进肌肉里 B 用手拍掉衣服上的灰尘
C 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 D 用抽水机抽水
7.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A 堵上茶壶盖上的小孔,茶壶里的水就不容易被倒出来
B 用吸管能把饮料吸入口中
C 生产灯泡时,抽气机抽出灯泡内的空气
D 两块玻璃合在一起,中间有水时,很难将它们分开
8.某同学估测大气对0.3m2的课桌上表面的压力大约是( )
A 3×102N B 3×103N C 3×104N D 3×105N
9.用吸管从瓶子里吸饮料时,使饮料上升到嘴里的力是( )
A 嘴的吸力 B 大气的压力 C 瓶底的压力 D 瓶壁的吸力
10.在瓶内点燃浸过酒精的棉花,然后用剥了壳的熟鸡蛋堵住瓶口,鸡蛋就会进入瓶内,这是因为( )
A 瓶内由于热胀,使鸡蛋掉入瓶中 B 瓶内气体将鸡蛋吸入瓶中
C 瓶内气体压强变小,大气压将鸡蛋压入瓶中 D 鸡蛋受重力作用而掉入瓶中
1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当胸部容积扩大时,其内压强与大气压的关系是( )
A 大于大气压 B 等于大气压 C 小于大气压 D 先大于大气压,后小于大气压
12.某人用嘴将小空瓶内的空气吸出,小瓶马上挂在嘴唇上,原因是( )
A 嘴把瓶子吸住 B 瓶内所剩的空气作用的结果
C 嘴边的唾液把瓶粘住 D 大气压把小瓶压在嘴唇上
13.关于大气压的值随高度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B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C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D 大气压与高度无关
14.关于大气压的变化,以下错误的是( )
A 在不同的地方,大气压可能不同 B 在同一地方,不同时间的大气压可能不同
C 离海平面越高大气压越大 D 1标准大气压=76cm水银柱,这个关系不随时间,地点改变
15.一位小朋友的氢气球不小心脱手升到了空中,当气球升到高空时发生了破裂,以下关于气球升到高空破例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高空大气压增大,气球体积减小,将气球压破
B 高空大气压增大,气球体积增大,将气球胀破
C 高空大气压减小,气球体积增大,将气球胀破
D 高空大气压减小,气球体积减小,将气球压破
16.水在88℃时就沸腾了,由此可知水面上方的气压( )
A 一定等于1标准大气压 B 一定小于1标准大气压
C 一定大于1标准大气压 D 可能等于2标准大气压
(选做题)
17.某种液体的密度是1.5×103kg/m3,如果用这种液体做托里拆利实验,则这种液体在玻璃管中的高度是________m.(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8.一次龙卷风发生时,屋外气压急剧降到9×104Pa,当时门窗紧闭,可以认为室内大气压是标准大气压,粗略取作1×105Pa,若室内屋顶的面积为100m2,这是屋顶所受到的内外压力的差可达_________N,屋顶足以被掀飞.
19.医生测某人的血压,测得高压200mm水银柱,低压140mm水银柱,结果他被诊断为高血压,请你帮他计算一下,他的高压是__________Pa(ρ水银=13.6×103kg/m3,g=10N/kg)
20.将一个试管口朝下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加热几秒钟,立刻竖直插入盛水的容器中某处不动,你猜可能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猜想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十一章 热和能
第一节 物质的分子构成
知识点津
自学检测
1. 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微小粒子保持了物质的性质,我们叫它______,它的体积很小,一般要用______观察,其大小只有百亿分之几米,通常以________m作单位来量度。
2. 固态物质中,分子排列_________,粒子间有_________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___________和______。
3. 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_________位置,运动比较________。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______,因而,液体有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
4. 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________,分子间的作用力_______,容易被________。因此气体具有_______。
学测同步
例1.有下列一些物品:A、小刀 B、铅笔 C、铁块 D、二氧化氮气体 E、水 F、氧气(装在氧气袋中) G、酒精 H、色拉油 I、灭火器中喷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J、木块
可以将它们分成三类:
一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它们共同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它们共同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它们共同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小刀、铅笔、铁块、木块都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它们都是固态物质;水、酒精、色拉油都有一定的体积,并可以流动,它们都是液态物质;二氧化氮气体、氧气、二氧化碳气体都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它们都是气态物质。所以A、B、C、J,固态物质;E、G、H。液态物质;D、F、I,气态物质。
练习1
1. 李欢同学将一小烧杯水倒入烧瓶中,如图11-1-1甲所示,并将一个集气瓶中的二氧化氮气体倒入一个大的集气瓶中,如图11-1-1乙所示,仔细观察可得出的结论是:液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体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各有什么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固态物质中,分子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
B.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分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
C.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
D.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所以它们的分子组成没有多大区别
3. 下列物质中,物质形态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
A.玻璃杯 B.牛奶 C.钢片 D.白糖
4.小明将配好的饮料倒入形状不同的冰棒模子中,然后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过了一段时间后,做成了不同形状的冰棒,说明( )
A.固态物质没有一定的形状 B.液态物质在遇冷时可以变为固体
C.液体没有一定的形状 D.液体没有一定的体积
例1.
强化训练
课堂小结
限时检测
1.固体、液体、气体三者相比较,分子间距离最大的是_______分子,分子间距最小的是________分子.
2.物质的状态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构成物质的分子变了 B.构成物质的分子排列方式发生变化
C.构成物质的分子数变了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下列物质中的分子排列有规则的是( )
A.玻璃 B.水 C.冰 D.氧气
4.下面关于固体、液体、气体有不同特征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固体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是因为分子间的作用力太小
B.气体可以流动,是因为气体的分子之间完全没有作用力
C.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且有流动性,是因为液体分子作用力较小分子位置不固定
D.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是因为固体分子之间没有间隙
5.下列关于宇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宇宙中有几十亿个星球,太阳是其中最大的星球
B.宇宙中有几十亿个星球,银河系是其中一个巨大的星系
C.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员,水星距太阳最远
D.太阳周围有牛郎星和织女星绕它运行
知识拓展
1. 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但水结成冰时,体积却变大,请你设计实验来证明这一现象,并举出在生活中利用或防治水的这一特性的实例。
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荷叶为什么会有自洁效应
荷叶为什么会有“自洁效应”呢?原来在荷叶叶面上存在着多重纳米和微米级的超微结构。在超高分辨率显微镜下可以清晰看到,在荷叶叶面上布满着一个挨一个隆起的“小山包”,它上面长满绒毛,在山包顶又长出一个馒头状的“碉堡”凸顶。因此,在“山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这样就在紧贴叶面处形成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量级厚的空气层。这就使得在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降落在叶面上后,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只能同叶面上“山包”的凸顶形成几个点接触。雨点在自身的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球状,水球在滚动中吸附灰尘,并滚出叶面。研究表明,这种具有自洁效应的表面超微纳米结构,不仅存在于荷叶中,也普遍存在于其它植物中,某些动物的皮毛中也存在这种结构。
请回答:
(1) 水滴在上面为什么会形成球形?
(2) 水珠在滚动时具有什么效应?
(3) 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出如何运用“自洁效应”解决相应实际问题,举一例加以说明
第2节 分子热运动
知识点津
自学检测
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气体、液体及固体之间都能发生扩散现象,它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
3.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作无规则运动,分子的这种运动我们称为________,温度越高,热运动_____。
学测同步
例1. 运用分子热运动的理论观点,指出下列说法中哪一个是错误的( )
A. 扩散现象说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B. 铁棒很难被拉断,说明铁棒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C. 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它们的分子之间没有间隙
D. 分子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4.
点拨:物体中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称为扩散现象,该现象主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物质中的分子(原子)时时刻刻都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二是物质的分子(原子)存在着间隙。有分子热运动理论可知物体能被拉伸或压缩,但都不能被无限制的拉伸或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或分子间有间隙和斥力,还要注意一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只是有时引力大于斥力,对外表现为引力,有时引力小于斥力,对外表现为斥力。故选C。
练习1
1.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 )
A.分子间没有间隙 B.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C.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D.分子在不停的作无规则运动
例1.
2. 当盛油的厚壁钢瓶内压强很大,相当于大气压的1万到2万倍时,虽然瓶壁无裂痕,瓶内的油依然能从里面渗出来,这是因为( )
A.金属原子之间有间隙 B.油分子被压小了
C.油分子不停的作无规则运动 D.金属原子不停的作无规则运动
例2.奶奶在厨房炒菜,邓琳琳一进家门就嚷开了:“奶奶,你炒的花菜好香呵!”奶奶却说:“花菜还在锅里,你就闻到香味了,饭桌上放着我早就烧好的肉,你却没有闻到香味,难道我烧的肉不好?”邓琳琳赶紧向奶奶赔礼,又说了一席话,奶奶眉开眼笑了,邓琳琳怎样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向奶奶解释呢?
点拨:炒菜时温度高,相关的物质分子扩散速度快,所以菜的芳香四溢,而烧肉被扣着,相关的芳香分子无法向空气扩散,故无法闻到其香味。
练习2
1. 下列现象中不是由扩散引起的是( )
A.八月桂花香千里 B.长期堆放煤的土壤变黑
C.把糖放入水中过一段时间后变甜 D.打扫教室时,常常看见尘土飞扬
2.如图11-2-1所示是液体的扩散现象示意图,将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放在一起,
静放几天后,界面变的模糊不清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说明水分子向硫酸铜溶液扩散
B.说明硫酸铜分子向水中扩散
C.说明两种液体的分子分别向对方中扩散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3.分子的热运动是指( )
A.少数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一个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C.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D.温度高的物体的分子运动
4.“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出喜》中的两句诗,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
(1)从地理学的角度猜想: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一个什么气候的环境中。
(2)这首诗所描述的景象从语句上进行探究,与现代物理学的论点相矛盾吗?为什么?
强化训练
课堂小结
限时检测
1.如图11-2-2所示,在一根细长的玻璃管里装入半管水,再倒入半管酒精,充分混合后总体积将 ,这一现象说明 .
2.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它表现为当两分子间的引力等于斥力时,分子处在平衡位置;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位置的相互距离时,分子间的引力 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 平衡位置的间距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斥力大于引力.
3.在远处放烟火时,过一会儿就闻到了火药味,这是 现象.把糖放在热水里比放在冷水里化得快些是因为 .
4.能够证明物质分子运动的实例是 .能够证明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实例是 .
5.扩散现象表明( )
A.物体由分子组成 B.分子十分微小
C.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6.两块光滑的玻璃能紧贴在一起但不能结合在一起,是由于两块玻璃分子间( )
A.距离太大了,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很微弱
B.距离太大,分子运动的速度较缓慢
C.距离大于平衡时的间距,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D.距离小于平衡时的间距,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7.铁棍不易被拉伸是因为( )
A.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B.分子间只存在斥力
C.分子间引力、斥力同时存在,间距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D..以上说法都不对
8.下列现象中,不是表明扩散现象的有( )
A.投入盐粒的白水全部变咸 B.放入糖的水变甜
C.给液体或气体加热时产生的对流 D.炒菜的香味能够传得很远
9.下列事物中,说明大量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
A.衣箱里的卫生球,时间长了会变小 B.教室里扫除时,灰尘满屋飞扬
C.冬天大雪纷飞,天地一片白茫茫 D.夏天,水坑里有许多小虫乱动,毫无规律
10.下面说法中不能用分子运动论来解释的是 ( )
A.从烟囱里冒出的黑烟在空中飘荡 B.酒精瓶被打碎后,屋里很快就闻到酒精味
C.用盐腌蛋一段时间后,蛋变咸了 D.往开水里放些糖,水会变甜
11.图11-2-3中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地系一根棉线;图b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圈;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d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分子之间有空隙
12.同学们写作业时,常会用透明胶带把错误处揭去,操作时往往要把胶带用手抹几下使之与纸贴紧,才能揭干净,这是为什么?
知识拓展
1. 同学们都有这样经验,当我们做作业出现错误时,我们习惯于将透明胶带用力抹在错误处,使之与纸紧密接触,然后揭下来就比较干净。为什么?
2.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纳米科技
一个新型的研究领域,正在悄悄地为未来科学技术更快发展打基础,这就是纳米科学技术。美国物理学家费恩曼在一次演讲中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用单个分子(甚至原子)来组装我们所需要的物质。1986年随着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原子的“纳米眼”和操纵原子的“纳米手”,从而使费恩曼的幻想变为了现实。
今天在电子和通信方面,用纳米薄层和纳米点制造纳米电子器件――存储器、显示器、传感器等,使器件的尺寸更小、运行的速度更快、耗能更少。………………
纳米科学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在国际上备受关注,这个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我国科学家也在进行纳米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成绩,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1) 纳米技术的思想利用了物理学中怎样的思维方法?有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也采用了此法。请举一例
(2) 如果纳米技术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中,生活将有许多变化,请写出三个合理场景。
第3节 内能及其改变
知识点津
自学检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物体的内能。
2.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其大小与物体的________有关,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______,物体的温度降低,内能_________。
3.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
4.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_______,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热传递,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__________,热传递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
6.在热传递的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________,物体吸热,内能________,物体放热,内能______,热量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
学测同步
例1.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越快,内能越大 B.物体举的越高,内能越大
C.物体运动的越快、举的越高,内能越大 D.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点拨:物体内部所有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它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而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无关。实验证明,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质量(分子个数)、温度、状态有关。质量越大,温度越高,内能越大,质量和温度一定时,气态的内能比液态的内能大,液态的内能比固态的内能高。所以选D。
练习1
1. 仔细观察图11-3-1中的甲、乙、丙三杯水,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杯中水的内能最大 B.乙甲杯中水的内能最大
C.丙甲杯中水的内能最大 D.一样大
2.关于物体的内能( )
A.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内部分子动能一定增加 B.物体内能增加,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D.物体的体积增大,它的内能一定减小
例2.
例2.关于热量、内能、温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B. 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一定吸收了热量
C. 物体的内能增加了,它的温度一定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点拨: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做功,二是热传递,二者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但是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却不变,故A项、C项错误;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所以B项错误。所以选D。
练习2
1. 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了,则( )
A.它一定吸收了热量 B.一定对它做了功 C.它含有的热量一定增加 D.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炽热的铁块温度很高,具有较大的内能 B.铁水凝成铁块时,内能增加
C.冷冰块的温度低,不具有内能 D.水结成冰时,温度不变,故内能也不变
3.给自行车胎打气,当用力将活塞向下压时( )
A.筒内空气对外做功,空气内能减小 B.筒内空气对外做功,空气内能增加减小
C.活塞对筒内空气做功,空气内能增加 D.活塞对筒内空气做功,空气内能减小增加
4.关于热量、功、内能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B.做功和热传递是等效的
C.热量、功、内能的单位相同,所以三者之间没有严格地区别
D.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和其它形式能的转换
强化训练
课堂小结
限时检测
1.内能是物体内部 分子 总和.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分子的运动 ,内能 。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 和 ,这两种方法是 的;图11-3-2中, 是利用前者改变物体内能。
3.下列各种情况中,使物体的内能增加的是( )
A.将物体从一楼搬到三楼 B.物体的温度升高
C.物体做机械运动的速度增加 D.物体对外做功
4.图11-3-3现象中,由于热传递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
5.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具有的内能越多
B.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也没有内能
C.运动的物体有动能没有内能
D.火红的铁块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也具有内能,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 ℃的冰内能为零
B.一个物体各部分温度相同,则其中每个分子热运动速度必定相同
C.将一个物体放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其内能增大
D.两个物体温度相同,材料相同,其内能不一定相等
7.如图11-3-4所示,将甲、乙两物体相接触时,甲把热量传给了乙,(对外均无热传递)则( )
A.甲的内能减少,乙的内能增加
B.甲的内能减少,乙的内能不变
C.两物体的内能都不变
D.两物体的总内能变大
8.下面关于温度、热量、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多 B.物体温度降低时,它的内能一定减少,而且一定放出热量
C.吸热多的物体温度一定高 D.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也增加
9.热传递实质上是( )
A.能量从内能大的物体传给内能小的物体 B.能量从热量多的物体传给热量少的物体
C.能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 D.能量从质量大的物体传给质量小的物体
10.寒冷的冬天,我们常用两手相搓或对手哈气的方法暖手,试分析其原因,并说明两种取暖方法在实质上有何不同?
.
知识拓展
1. 许多公园里都设有供游人休息的石凳或木椅。在夏日阳光的照射下,用手模石凳和木椅,感到石凳比木椅热。对于这种现象的原因,李明同学提出了如下两种猜想
A.石头比木头温度高 B.石头比木头传热快
(1)对于这两种猜想,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正确,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写出设计方案。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地球的温室效应
太阳通过热传递将能量输送到大地,温暖了地球,养育了万物。但是地球表面温度也不能过高,过高不仅会使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大量的良田和城市,也会影响全球气候,使有的地区暴雨成灾,有的干旱少雨。
实际上,地表受热后,也会产生热辐射,向外传递热量。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会阻挡这种辐射,使地表温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就是温室效应。
大气层中的大部分二氧化碳是自然产生的,但是随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幅度上升,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这就是近几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
(1) 太阳是以什么方式来改变地球表面物体的内能的?
(2) 什么是温室效应?在农业生产中请举一例应用温室效应的实例
(3) 根据上述短文,请提出两条减缓地球温室效应的合理化建议
第四节 比热容
知识点津
自学检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其单位_____,读作_________-。
2.水的比热是_____________,其物理意义可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体受热时吸收热量的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物体散热时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
4.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将100g20℃的水烧开所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___。
学测同步
例1.关于物质的比热容,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比热容的大小取决于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
B. 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比热容大的物体温度升高的少
C. 质量和比热容相同的物体,吸收相等的热量后,它们的温度相同
D. 比热容是用来比较热量多少的物理量
5.
点拨:一般来说,物质的比热容不随物质的质量、形状、温度(不发生物态变化)、体积、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比热容,同一种物质具有相同的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所以A选项错误。对于同一种物质而言,吸收或放出相等热量后,升高或降低的温度相同,并不是它们的温度相同,所以B选项错误;比热容反映的是在相同条件下,吸热或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故选项D错误。对于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后,比热大的温度变化小,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练习1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越多的物体比热容越大
B. 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越多的物体比热容越大
C. 质量相等的不同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越多的比热容越大
D. 质量越大的物体,比热容越大
2. 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放出了相等的热量,那么( )
A.水的末温一定比酒精的低 B.水的末温与酒精相同
C.水降低的温度一定比酒精多 D.水降低的温度一定比酒精少
3.质量和温度均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已知C铁A.热从铁块传给铝块 B.热从铝铁块传给铁块 C.铁块和铝块之间没有热传递 D.无法确定
4.冬天在暖气装置中用水来供热,汽车发动机的的冷却装置中有用水来冷却,这是由于( )
A.自然界中的水资源丰富易获得 B.水的密度较大 C.水的比热容较大 D.水善于传热
例1.
例2.家庭用太阳能热水器与燃气式热水器的初装费,使用年限见下表
热水器名称 初装费 使用年限 可能发生人身事故吗? 对环境有污染吗?
太阳能 1500元 15
燃气式 800元 5
(1) 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常识填写上表的空白处
(2) 在15年内,使用哪种热水器更经济?
(3) 若由你来帮助家长选购,你认为应选上述哪种热水器?简述理由
(4) 若这太阳能热水器装水量为100kg,集热管接收太阳能的有效接收面积约为2m2,每小时1m2接收面积上有效接收太阳能约为2.1×106J,则该热水器每小时的水温升高多少?
点拨:(1)燃气式热水器烧煤气,若燃烧的废气不及时排出,将对人造成伤害,因为其对空气有污染。所以应填不可能、没有,可能、有
(2)太阳能热水器的年耗资:1500元÷15年=100元/年
燃气式热水器的年耗资:800元÷5年=160元/年 通过比较应该选用太阳能热水器更经济
(3)选哪一种均可,但短期使用燃气式热水器投资较少
(4) 每小时热水器接收的热是:Q=2×2.1×106J=4.2×106J
每小时热水器升高的温度是:Q吸=mcΔt Δt=Q吸/mc Δt=10℃
练习2
1. 质量为500g的铁锅中装有25kg的水,把它们加热到刚好100℃,若初温为25℃,则其需要吸收多少热量?(C铁=0.46×103 J/(kg·℃))
2.质量为100g、初温是24℃的实心金属球吸收2.3×103J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到74℃。问该金属的比热容是多少?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如下表所示,问该金属可能为何种金属?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J/(kg·℃)]
水 4.2×103 铝 0.88×103
酒精 2.4×103 干泥土 0.84×103
煤油 2.1×103 铁、钢 0.46×103
冰 2.1×103 铜 0.39×103
蓖麻油 1.8×103 水银 0.14×103
砂石 9.2×103 铅 0.13×103
3.为了测定某种液体的比热,把质量是100g的铜块从沸腾的水中取出(标准大气压),迅速投入到质量是100g温度为10℃的待测液体中,混合后的共同温度是25℃,若不计热损失,求这种液体的比热容是多少?(已知C铜=0.4×103 J/(kg·℃)
强化训练
课堂小结
限时检测
1.已知铁的比热容c铁=0.46×103 J/(kg·℃),其物理意义是 .由此可知,要想使质量为5 kg的铁块温度升高2 ℃,需要吸收的热量为 .
2.将一铝块从冰箱中取出放在室温下,慢慢的铝块的温度会升高,但其比热容 (填“变”或“不变”);将其切去一半后,其质量减小,比热容 .
3.一杯水,温度从10 ℃升高到30 ℃时吸收的热量为Q,则将这杯水的温度从30 ℃再升高到70 ℃时吸收的热量为 ;若将这杯水的温度从30 ℃再降回到10 ℃,其放出的热量为 .
4.如图11-4-1所示,在两个相同的烧杯内分别倒入质量相等的煤油和水.杯内各放一个同样的电加热器,且通电时间相同.由此可知( )
A.煤油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吸收的热量
B.煤油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吸收的热量
C.煤油升高的温度大于水升高的温度
D.煤油升高的温度等于水升高的温度
5.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铁块(C铜A.热量从铜块传到铁块 B.热量从铁块传到铜块
C.它们之间不发生热传递 D.无法确定
6.根据表1和表2的资料,可以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表1 几种晶体的熔点
晶体 熔点(℃)
固态酒精 -117
固态水银 -39
冰 0
表2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
物质 比热容(J/kg·℃)
水 4.2×103
冰 2.1×103
沙石 0.92×103
A.沿海地区昼夜气温差异较大,而沙漠地区昼夜气温差异不大
B.南极的最低气温达-89.2 ℃,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水银温度计
C..汽车发动机里常用水来帮助散热
D.水达到0 ℃就会结冰
7.有一高温物体被投入质量为10 kg,温度为20 ℃的水中,如果传给水的热量是2.73×106 J,则水的温度会升高多少?
8.由于太阳能具有安全、清洁、方便等特点,使得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它.如图11-4-2所示已知某太阳能热水器的水箱受太阳热辐射2.4×107 J,如果这些热量的50%被水箱内质量为50 kg温度为30 ℃的水吸收,可使这些水的温度升高多少?
知识拓展
1.某兴趣小组学习了比热容之后,知道了不同物体的吸热本领一般不同,就想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本领是否相同呢?于是想通过实验进行探究:黑色物体和白色物体哪个吸收太阳辐射能的本领更大?
(1)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举一日常生活实例来支持你的猜想
(3)请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你的猜想(写出实验器材及步骤)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地热是蕴藏在地球内部的天然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热的开发利用在世界各国积极展开,在能源和原材料贫乏的日本,地热已得到广泛利用。100m以内地温一般在20℃左右,作为居室空调和道路融雪已足够了。日本普遍在地下100m左右开采地温资源,其做法是:先打一个深100m左右的孔,在孔内安置一套管子,外管直径82mm,内管直径50mm,内外套管分别形成出水管和进水管,接在地面蛇形的散热管上,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水路。使用前先将所有管中灌满清水,再用水泵使封闭管内的清水循环。这套装置在炎热的夏天能降温,在寒冷的冬天能取暖。
(1) 请你说明这套装置是如何利用地热的?
(2) 应用了哪些物理知识?
第五节 热 机
知识点津
自学检测
1. 热机是把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的机器。内燃机是常见的热机,其工作特点是让燃料在_____燃烧,生成______、_____-的燃气,推动________做功。
2. 内燃机工作一个工作循环一般分为四个冲程(按顺序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曲轴转动______,活塞往复_____,对外做功_______-。
3. 在内燃机的四个冲程中,发生了两次能量转化,一是________冲程,将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二是________冲程,将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单位_______,计算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公式是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热机效率。
学测同步
例1.如图11-5-1所示是四冲程内燃机工作的示意图(未按顺序排列),内燃机工作一个循环的顺序应是( )
A.甲、乙、丁、丙 B.甲、乙、丙、丁
C.甲、丁、丙、乙 D.丙、乙、丁、甲
点拨:甲图:进气门开、排气门关,活塞向下运动――吸气冲程;乙图:进、排气门关,活塞向上运动――压缩冲程;丙图:排气门开、进气门关,活塞向上运动――排气冲程;丁图:进、排气门关,活塞向下上运动――做功冲程。
练习1
1. 内燃机的压缩冲程中( )
A.活塞向上运动,克服摩擦做功,使气体内能增加
B.活塞向下运动,压缩气体做功,使气体内能增加
C.活塞向上运动,压缩气体做功,使气体内能增加
D.活塞向下运动,气体膨胀做功,使气体内能减小
2.单缸四冲程内燃机工作时,依靠飞轮惯性来完成的是( )
A.吸气和压缩两个冲程 B.压缩和排气两个冲程
C.排气和吸气两个冲程 D.吸气、压缩和排气三个冲程
3.对于四冲程汽油机和柴油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冲程吸入气缸的都是燃料和空气的混合物 B.第二冲程都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第三冲程都是由燃气推动活塞做功 D.第四冲程都是由活塞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
4.柴油机的效率比汽油机的高,是由于( )
A.柴油的热值比汽油的高 B.柴油的比热容比汽油的大
C.柴油机气缸里的燃气压强比汽油机里的高 D.柴油的密度比汽油的密度大
例2.由燃料的热值定义可知( )
A.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燃烧值越大
B.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时,放热多的燃料其热值越大
C.燃料完全燃烧时,温度升得越高该燃料的热值越大
D.单位质量的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热值越大
点拨:1kg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而与燃料的质量及燃烧的环境无关,是燃料的一种属性,故A、C选项是错误的; 完全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热值大的放出的热量就多,所以选项B是正确的;D选项忽视了“完全”二字,所以是错误的。
练习2
1.一桶煤油用掉一半,则剩余的煤油( )
A.密度和热值不变,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一半 B.比热容和密度不变,热值减为原来的一半
C.热值和比热容不变,密度减为原来的一半 D.密度、热值和比热容都不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量相同的干木柴和焦炭完全燃烧后,放出的热量相同
B.质量相同的干木柴和焦炭完全燃烧后,放出的热量不相同
C.质量大的燃料燃烧后放出的热量多
D.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的那种燃料的热值大
3.已知烟煤的热值是2.9×107J/kg,那么( )
A.2kg的烟煤燃烧时,一定能放出5.8×107J 的热量
B.1kg的烟煤完全燃烧,一定能放出2.9×107J 的热量
C.2kg的烟煤温度降低1℃时,放出2.9×107J 的热量
D.10kg烟煤的热值是2.9×107J
4.四口之家分别单独使用不同种类的燃料时的平均月消耗量分别为:木柴为200kg,烟煤约80kg,液化石油气约30kg,煤气约60kg。这四种燃料哪一种燃料的热值高( )
A.液化石油气 B. 煤气 C.烟煤 D.木柴
例3.小明学习了有关热学的知识后,知道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他想估算一下自己家每天烧水、做饭需要的热量。于是小明仔细记录了他家每天烧水、煮饭、炒菜需要的时间,并把它折算成烧水时间,相当于每天将30kg、20℃的水烧开
(1)小明家每天烧水做饭需要多少热量?
(2)如果普通煤的热值是3×107J/kg,从理论上讲小明家每天烧水做饭需要多少千克煤?
(3)小明家实际平均每天需要烧4块蜂窝煤,按每块蜂窝煤0.5kg算,他家每天实际用煤2kg,由此小明计算出他家煤炉的效率是多少?你认为小明家煤炉效率低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1)Q吸=mcΔt得 Q吸=4.2×103 J/(kg·℃) ×30kg×(100℃-20℃)=1.008×1011 J
(2)由Q放=q·m 当不计热损失时:Q放=Q吸
m= 1.008×1011 J/3×107J/kg=0.336kg
(3)η=W有/W总=0.336/2=16.8%
(4)产生废渣、废气,造成对环境的局部污染
练习3
1. 做同样多的功,甲柴油机5小时消耗了3kg的柴油,乙柴油机3小时消耗了5kg的柴油,则( )
A.甲的功率大,效率高 B.甲的功率大,效率低高
C.乙的功率大,效率高 D.乙的功率大,效率低
2.用煤气灶既方便又环保,一般的煤气灶正常工作时,15min可使4kg、23℃的水沸腾,该城市水的沸点为93℃,求:(1)水吸收的热量 (2)若煤气灶放出的热量65%被水吸收,煤气灶实际放出的热量
3.功率为7kw的汽车,用热值为4.6×107J/kg的汽油作燃料,汽车发动机的效率为30%,油箱内装有50kg汽油,使用这些汽油行驶103km的路程,则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课堂小结
限时检测
1.表为几种燃料的热值,由表可知
(1)完全燃烧5 kg木炭放出的热量是 J.
(2)柴油的热值 酒精的热值,说明完全燃烧质量相同的柴油和酒精时, 放出的热量多.
(3)1 kg焦炭的热值 10 kg焦炭的热值,因为热值的大小仅与 有关.
几种燃料的热值 单位 J/kg
焦炭 木炭 酒精 柴油
3.0×107 3.4×107 3.0×107 3.3×107
2.对于四冲程汽油机,燃料进入气缸的冲程是( )
A.吸气冲程 B.压缩冲程 C.做功冲程 D.排气冲程
3.下列关于燃料热值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燃烧时放出热量多的燃料的热值大
B.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多的燃料的热值大
C.质量1 kg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多的燃料的热值大
D.质量1 kg燃烧时放出热量多的燃料的热值大
4.航天工业中的火箭是用液态氢作为燃料的,这是因为液态氢具有( )
A.较小的质量 B.较小的密度 C.较大的比热容 D.较大的热值
5.关于热机的效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机的效率可以等于1 B.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可能全部用来做功
C.减少热损失对提高热机效率无影响 D.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也不能提高热机效率
6.过去人们在冬天常用烟煤生火取暖.已知烟煤的热值为2.9×107 J/kg,则当燃烧了1 kg的烟煤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放出2.9×107 J的热量
B.屋子吸收了2.9×107 J的热量
C.放出的热量大于2.9×107 J
D.屋子吸收的热量小于2.9×107 J
7.下列提高热机效率的做法中,无效的是( )
A.保证良好的润滑 B.尽量减少各种热损失
C.提高燃油的质量 D.减少因克服摩擦而额外消耗的功
8.汽油机飞轮的转速是3000r/min,则可知每分钟内一个汽缸里燃气推动活塞做功的次数是( )
A.1500次 B.3000次 C.6000次 D.750次
9.两台汽油机,甲的效率为35%,乙的效率为25%,这两个数据表示 ( )
A.甲机做的功比乙机的多 B.甲机的功率比乙机的大
C.在相同时间内甲机燃烧的汽油较乙机多 D.在消耗相同的汽油时,甲机做的有用功比乙机多
10.方便的煤气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普通家庭.某市的管道煤气的收费标准为1.0元/m3,一户人家在一个月内烧煤气消耗的热量约为2.5×109 J,求该户人家这个月应交的煤气费是多少
(煤气的热值为4.2×107 J/kg,密度为1.2 kg/m3,假设为完全燃烧)
知识拓展
1. 有三位同学都是四口之家,一位同学家里烧柴,每个月大约需要消耗150kg的干柴;另一位同学家里烧煤,一个月大约需要100kg;第三位同学家里烧液化石油气,一个月大约消耗30kg。
(1) 三位都是四口之家的同学所用的燃料不同,一个月燃料的消耗量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
(2)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使用蜂窝煤炉、燃气炉哪一种好些?
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工程师很早就知道,如果能在发动机中燃烧热值较低的燃料混合物,便能得到较高的燃烧效率,并减少污染物的生成。但是如果燃料混合物太稀薄,燃烧的速度就会变得很慢,发动机就点不着火。因此,研究火焰的燃烧机制,对于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和减少空气污染,有着重要的意义。1997年7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再次升入太空,宇航员们在23dm3的密封室内装入氢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和六氟化碳的混合气体并把它点燃,结果惊讶的发现,火焰并不是以火花塞为中心,形成一个逐渐向外扩张的火球,直到熄灭为止,而是由一个留在原地燃烧的火球迅速分裂成几个较小的火球,接着这些小的火球又逐渐的互相分离、分裂,当密封室里的燃料逐渐耗尽时,火球就开始收缩,直到熄灭。
(1) 你能说出在航天飞机上做火焰实验的目的吗?
(2) 航天飞机的火焰燃烧与地面上的燃烧有什么不同?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6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知识点津
自学检测
1. 自然界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能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都可以相互_______。
2. 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测同步
例1.指出下列现象中能量的转化或转移情况
(1)雨天时发生雷电_________ (2)人跑步时,身体发热发汗______
(3)风吹动帆船前进_________ (4)陨石的降落_____
点拨:判断能量转移或转化问题时,应明确物体的初始状态及原来具有的能量情况,并通过分析(审题)了解物体后来的状态及能量情况,从而确定能量是转化了还是转移了。(1)――电能转化声能和光能;(2)——化学能转化为内能;(3)——风的机械能转移到船上,使船具有机械能;(4)——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练习1
1. 下列关于能量守恒定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 热传递没有能量转化,不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B. 只有机械能与内能之间的转化才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C. 机械效率不会大于1,这是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的
D. 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原子核内部,只要有能量转化就服从能量守恒定律
2. 把下列事例和对应的能量转移或转化用线连接起来
A.铁条在火炉里被烧热 a.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B.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b.内能转移
C.植物的光合作用 c.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D.用锉刀锉铁块,铁块发热 d.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钻木”能够取火,用冰雕磨成凸透镜也能取火,试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这两种现象。
强化训练
课堂小结
限时检测
1.说出下述过程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①石块从空中落下是由______. ②水力发电是由______. ③电动机工作是由______.④用电炉烧水是由_______.⑤电灯发光是由______.⑥火力发电是由______.⑦乒乓球从台板上跳起来是由______.
2.1998年5月2日,我国用自制的“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利用“一箭双星”技术成功地将两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关于火箭发射过程中能量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燃料的化学能经过热能,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 B.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火箭的热能
C.将燃料的热能转化为火箭的化学能 D.将燃料的机械能转化为火箭的热能
3.在各种形式的能量相互转化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械能一定守恒? B.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守恒?
C.各种形式能的总量一定守恒? D.内能一定守恒?
4.如图11-6-1所示,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可用下面三句话来概括( )
①小孩克服摩擦做功,动能转化为内能
②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③小孩的臀部吸热,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以下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
5.学习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知识后,同学们提出了下面的一些关于利用和开发能源的建议,其中不可行的是( )?
A.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应研究并采用如何让燃料充分燃烧,以减少热量损失的措施?
B.电力部门应加快进行将内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研究,以减少内能在多次转化过程中的损失?
C.我国应进一步开发利用江河水利资源?
D.随着资源的不断消耗,应研究出一种既可以不消耗或少消耗能量,又能不断对外多做功的机器?
6. 瀑布从10m高处下落,如果下落过程中重力做功的40%用来提高水的内能,则水的温度可升高多少
知识拓展
1.在某一高度处用力向下抛球,小球落地后被弹起的高度比原来高度要高,此例是否说明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了?试解释说明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太阳能是人类最基本的能源,它无污染、免费,还可以再生,这种能源的使用期和太阳本身寿命一样长。当太阳光照射地面时,1m2的地面上在1S内平均得到的太阳辐射能约1.0×103J。太阳能热水器就是直接利用太阳能的装置,目前已经逐渐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恰好,小明同学家想买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在参考了以上资料后,他又在网上下载了某型号太阳能热水器的宣传广告:
(1)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说明太阳能热水器的原理
(2) 从太阳能热水器宣传广告你能获取哪些有关的信息?
单元测验
1、 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1.小青把驱蚊片放到电驱蚊器的发热板上,通电一段时间后,整个房间里就能闻到驱蚊片的气味,这种物理现象是_________现象;这种现象说明大量分子在做 __________运动。如果驱蚊片不加热,在房间里就很难闻到驱蚊片的气味,可见,______ 越高,这种现象就越明显。
2.目前直接利用太阳能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把太阳能转化为 能,如用集热器把水等物质加热,这是用 方式增加水等物质的内能;另一种是把太阳能转化为 能,如太阳能电池。
3.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温度相同、用两盏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加热,记录的温度与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1,可知C甲 _____ C乙。(填>、<或=)
4.在我国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中,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被输送到缺乏能源的东部地区。天然气与煤相比,从热学角度分析它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 ;从环保角度分析它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天然气、煤的热值分别为1.14×108J/kg、3×107J/kg)
5.如图2所示,把两块表面很平且干净的铅块压紧,两块铅就结合在一起,甚至下面挂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图3为汽油机工作时各冲程的示意图,其中压缩冲程是_____,此冲程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是:_____ ,此冲程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每题3分,共24分)
7.下列各物理量中能反映物质特性的是( )
A.比热容 B.内能 C.热量 D.温度
8.下列运动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
A.香水瓶打开后,过会儿屋内闻到香味 B.无数雨滴从空中落下
C.扫地时,看到空中飞舞着尘埃 D.体中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9.图4所示的四幅图中,属于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
10.下列关于内能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内能越大 B、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C、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但有内 D、内能和温度有关,所以0。C的水没有内能
11.四口之家分别单独使用不同种类的燃料时平均月消耗量分别为:木柴约200kg,烟煤约80kg,液化石油气约30kg煤气约60kg。这四种燃料中哪一种燃料的热值最高 ( )
A、液化石油气 B、煤气 C、烟煤 D、木柴
12.小明从右表提供的信息中,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 )
A.汽车发动机用水来冷却效果比较好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J/(kg·℃)]
水 4.2×103 干泥土 0.84×103
酒精 2.4×103 铜 0.39×103
冰 2.1×103 铝 0.88×103
水银 0.14×103 铅 0.13×103
B.液体的比热容都比固体大
C.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比热容值不同
D.量相等的铜和铅,升高相同的温度,铜吸收的热量多
13.出行是人们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出行的工具多种多样,使用的能源也不尽相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燃油汽车所消耗能量的类型分别是( )
①生物能 ②核能 ③电能 ④太阳能 ⑤化学能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①②③ D.①③④
14.《深圳商报》2004年3月11日报道:近日一种新型太阳能公共卫生间落户北京东郊民巷,该卫生间的能源全部由位于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它还能将多余的能量储存在蓄电池里。这种能量转化和储存的方式是 ( )
A. 太阳能转化为内能,再转化为电能 B.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化学能
C. 太阳能转化为内能,再转化为化学能 D.大阳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光能
3、 实验探究(共16分)
15.小明在烈日当空的海边玩耍,发现沙子烫脚,而海水却很凉。同样的太阳光照射,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小明想:是不是沙子和海水吸热升温快慢不同呢?于是他从海边取了一些沙子和海水带回家进行探究。
小明在两个相同玻璃杯中分别装上相同质量的海水和沙子,用一个100W的白炽灯同时照射它们,并用温度计测出它们不同时刻的温度值。记录的数据如下所示。
照射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温度/℃ 海水 31.0 31.6 32.1 32.5 32.8 33.0 33.1
沙子 31.0 32.5 33.8 34.8 35.8 36.0 36.3
(1)小明探究的物理问题是什么?(2分)
(2)小明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已经画出了海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5所示。请你在同一方格纸上画出沙子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7分)
(3)分析小明探究中收集到的数据或根据数据画出的两个图像,你能得出什么探究结论?(4分)
(4)小明发现“夏天海边的沙子烫脚而海水却很凉”。请你用简略的语言从日常生活或自然中举一个类似的现象。(3分)
物质 比热C/[J/(kg·℃)]
铝 8.8×102
钢铁 4.6×102
铜 3.9×102
铅 1.3×102
四。应用计算(7分)
16.质量为100g、初温是24℃的实心金属小球吸收2.3×103J的热量之后,温度升高到74℃。那么,这种金属的比热容是多少?从下表可知此金属是什么?
五、综合应用:(共29分)
17.(8分)海陆风的形成:地球上各处的地形地貌会影响风的形成。由于海水的比热容比陆地上沙石的比热容 ,接受太阳辐射能后,海水表面升温较 ,陆地的比热容相对较 ,升温比较 。于是在白天,由于陆地空气温度高,空气上升而形成海面吹向陆地的海陆风。晚上则反之。
18.(4分)下列现象中,利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________________,其余是通过 ________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1)冬天,人们用双手反复摩擦取暖. (2)在古代,人类钻木取火. (3) 冬天,人们用嘴对着双手“呵气”取暖 (4)把烧红的铁块放到冷水中,冷水变热
(5)晒太阳时会感到很热 (6)用锤子反复打击一块铁片,它的温度会升高
(7)多次弯折一根铁丝,弯折处会发烫.
19.(6分)小明家住市中心,奶奶嫌城市夏天太热而不住他家,这激发了他探究城乡温差的原因。某星期天,他请全班同学分别到选定的地点,于中午同一时刻测出各测试点的气温,以此绘制出图6所示的“区域——温度”坐标图。
(1)图6中气温最低的区域是 ;简析该区域气温低的主要原因:
。
(2)请提出一种降低市中心环境气温的办法: 。
20、(11分)汽车的诞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事实上,人类很早就在探寻着更好的代步工具,法国人居纽于1769年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驱动的三轮车。现在你看到的图7这幅漫画,据说是牛顿所设计的蒸汽汽车原理图,试就该原理图回答下列问题:(问:是否真实?答:无从考究!但不论真实与否,题还是要答的,好成绩还是要争取的!)
(1)找出原理图中运用了哪些物理知识?(说出2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分)
a) 原理图中涉及到哪几种形式的能量?请简述对应的能量转化过程。(说出2点)(4分)
①能量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能量转化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能量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能量转化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使汽车向前运动的力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谁?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1节 物质的分子构成
练习1
1.有一定的体积 没有一定的体积 2.D 3.B 4.C
限时检测
1.气体 固体 2.B 3.C 4.C 5.B
知识拓展
1. 冬天为了防止太阳能里面的水因结冰而涨破太阳能里面的真空管,需要把水放掉
2.(1)将这种材料涂在衣服上,可以用来清洗衣服 (2)自洁效应
(3)水滴在自身的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球形
第2节 分子热运动
练习1
1.C 2.A
练习2
1.D 2.C 3.C 4.(1)晴天 春天 (2)不相矛盾 晴天芳香分子受热,运动速度加快,扩散速度也加快了
限时检测
1.变小 分子间有间隙 2.大于 小于 3.扩散 温度越高扩散速度越快 4.扩散现象 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且难于压缩 5.C 6.A 7.C 8.C 9.A 10.A 11.B 12.因为用手抹几下,可以使胶带与纸之间的距离变小,增大胶带与纸的引力,才能揭干净
知识拓展
1.把胶带用力一抹,使之与纸紧贴,可使分子间距离变小,使分子的引力增大。作用效果明显,这样才能揭得干净
2.(1)逆向思维方法 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磁场能否产生电流)
(2)场景一:制造纳米飞机 场景二:治病不用开刀 场景三:制造纳米结构药物及生物传感器)
第三节 内能及其改变
练习1
1.C 2C
练习2
1.D 2A 3C 4D
限时检测
1.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势能 加快 增大 2.做功 热传递 等效 甲 乙 丙
3.B 4.C 5.D 6.D 7.A 8.D 9.C 10.相搓取暖是用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其实质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对手哈气是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其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知识拓展
1.(1) B (2)略 2.略
第四节 比热容
练习1
1.C 2.D 3.B 4.C
练习2
1.7892250J 2.0.46×103 J/(kg·℃) 铁或铜 3.2×103 J/(kg·℃)
限时检测
1.1千克铁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是0.46×103 J 4.6×103 J
2.不变 不变 3.2Q Q 4.C 5.D 6.C 7.65℃ 8.57℃
知识拓展
1.(1)黑色物体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能力比白色物体强
(2)夏天,在太阳照射下穿黑色衣服比穿白色衣服感到热
(3)略
2.(1)应用热传递的方式利用地热;利用大气压的作用把水抽上来;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来吸热和放热调节室温
(2)冬天,水泵将被地温加热的水引入室内,热水向室内放热,然后将散热后的水引入地下继续加热;夏天,水泵将被地温冷却的水引入室内,冷水从室内吸热,然后将吸热后的水引入地下继续降温,如此循环下去,就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第五节 热 机
练习1
1.C 2D 3C 4C
练习2
1.D 2.B 3.B 4.A
练习3
1.D 2.1.176×106J 1.9×106J 3.10m/s
限时检测
1.(1)1.7×108J (2)大于 柴油 (3)等于 燃料种类 2.A 3.C 4.D 5.B 6.D 7.C 8.A 9.D 10.44元
知识拓展
1.(1)三种燃料的热值不同 (2)燃气炉
2.(1)研究火焰的燃烧机制,对于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2)在航天飞机上火焰燃烧是由一个火球迅速分裂成几个火球,这几个火球又再分离、分裂直到熄灭;在地面上火焰是以火化塞为中心,形成一个逐渐向外扩张的火球,直到熄灭。产生这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燃料在地面燃烧,当燃气受热膨胀时,由于浮力的原因,气体发生对流,使的火焰逐渐向外扩张;而在航天飞机上,重力几乎没有,浮力对气体几乎不起作用,因此不能形成对流。
第六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练习1
1.D 2.略 3.钻木取火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用冰雕透镜取火是把光能转化为内能
限时检测
1.略 2.A 3.C 4.C 5.D 6.0.01℃
知识拓展
1. 略
2.(1)热水器的热效率是40%;一次最多可加热100L水
(2)太阳能转化为水的内能
单元测验
一、1、A。2、A。3、B。4、C。5、A。6、B。7、A。8、B。
二、9、扩散;无规则;温度。10、内(热),热传递;电。11、<。12、热值高,污染小。
1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14、D,B。
三、15、(1)质量相等的海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谁温度升高的快谁吸热本领强。(海水和沙子吸热升温快慢相同吗?)
(2)作图略
(3)①吸收相同的热量,沙子温度变化的快。
②水和沙子吸热温度变化随着时间延长而减小(或沙子和水温度越高时升温越缓慢)
(4)温差变化大。早稻育秧,晚间往秧田灌水,白天将水放出;夏天的柏油马路比水泥人行道热得多。
四、16、4.6×102 J/(kg·℃);铁
五、17、大,慢,小,快。
18、1,2,6,7;热传递。
19、(1)农田;水量多,水的比热容又大,所以不易升温。
(2)增大绿化面积
20、(1)力的相互作用;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水蒸气遇冷液化;汽化现象;滚动摩擦较小;
(2)化学能,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动能,内能转化为动能。
(3)高温高压的水蒸汽向后喷射产生动力。施力物体是空气。
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它们处于不同状态时具有的物理性质相同吗?为什么?
1.物质的组成 2.固态、液态、气态的基本特征
知识点一
1. 物质的组成
2. 固态、液态及气态的基本特征
甲
丁
丙
乙
甲
图11-6-1
4.气态的基本特征:①分子排列_______,分子间作用力_______
②没有一定的______和 ______,具有_________
3.液态的基本特征:①分子排列无_______位置,分子间作用力比固体_______
②有一定的________,没有 _________,具有_________
2.固态的基本特征:①分子排列_______,分子间作用力_______
②有一定的________和_________
1.物质是由_______组成的,有些物质直接是由_____组成的,其大小通常以_____做单位来量度。
物质的分子构成
俗语道:“墙内开花墙外香”、“破镜不能重圆”你能明白其中的物理道理吗?
1.扩散现象 2.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 3.热运动
知识点一
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知识点二
1. 扩散现象及分子的热运动
图11-5-1
图11-4-1
图11-3-4
图11-3-3
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________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扩散现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
分 子 热 运 动
装着开水的暖水瓶瓶盖有时会弹起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冬天人们为什么会喜欢搓手?这些都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你会解释吗?
1.内能及相关因素 2.物体内能的改变 3.热量
知识点一
1.内能的定义及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知识点二
1.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2. 热量、内能及温度的关系
图11-3-2
图11-3-1
图11-2-3
图11-2-2
图11-2-1
图11-1-1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内能的关系:物体吸热,内能______
物体放热,内能______
(3)单位:______
热量
①______:___________物体的内能增加,________________物体的内能减小,其实质是能量的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物体的内能增加,_____________物体的内能减小,其实质是能量的____
(4)改变方法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______
物体的温度降低,内能______
(3)单位:______
内能
内 能 及 其 改 变
对于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如果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吗?
1.比热容 2.热量计算公式Q=mcΔt
知识点一
1. 比热容定义的理解与应用
知识点二
1.热量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图7
图6
图5
B.烧水时水温升高
A.双手摩擦能发热
D.钻木取火
C.锯木材锯子发烫
P
图4
图3
乙
Q吸=______
Q放=______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符号___表示。
(2)单位:_________,读作_________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________,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______。
(4)热量计算
比热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个摩托车是四冲程的,那个摩托车是二冲程的,这是怎么回事?是怎样区分的?它们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你想知道吗?
1.热机 2.内燃机工作原理 3.内燃机工作过程 4燃料的热值及其效率
知识点一
1.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知识点二
1. 热值的定义及其相关计算
2. 热机效率
甲
时间/min
温度/°C
图1
图2
知识点一
1. 能量的转化或转移
2. 能量守恒定律
30℃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式:__________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
公式:________
热机效率
燃料的热值
工作特点:燃料在气缸______燃烧,生成高温高压的______,
用它来推动_________做功。
工作过程:①_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内燃机
热机
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的,你知道它们是从什么角度反映这种联系的吗?
能量转化及其守恒定律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能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_________。
60℃
60℃
丙甲
乙甲
甲
200g
200g
100g
清水
硫酸铜溶液
乙甲
容积(V) 100L
集热管的采光面积(S) 1.5m2
效率(η) 40%
使用年限(τ) 15年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章 质量和密度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1.巩固质量的概念及单位和单位换算.2.掌握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能运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问题.3.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知识梳理】(我能很自觉地把下面的基础知识全部填写正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质量,它与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它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常用单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_________,使用天平要做到以下几点:(1)放:把天平放在_______上;(2)调:先把游码拨到___________处,再调节横梁上的__________使横梁平衡;(3)称:把物体放在天平的_____盘中,砝码放在____盘中,并调节______使横梁平衡,则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所示的刻度之和为物体的质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______,只与___________有关,而与物体的_______和_______无关.
4.计算密度的公式为_________,密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_,常用单位还有______,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水的密度是__________,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是________,其中质量可以用________测量,而液体和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可以用________来测量.
6.测量固体的密度:(1)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m;(2)在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1;(3)把物体放入量筒内的水中,记下总体积V2;(4)物体的密度ρ=________.
7.测量液体的密度:(1)用天平称出液体和容器的质量m1;(2)把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内记下体积V;(3)用天平称出剩余液体和容器的质量m2;(4)液体的密度ρ=_______.
8.密度应用:(1)鉴别物质(不同物质密度一把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2)求质量:对于不便于直接测量的质量可用公式m=ρV算出;(3)求体积:对于不便于测量的体积可用公式V=m/ρ算出;(4)判断空心和实心.
【典型例题】(我写的字最工整,我做题最规范,最快,最准确)
题型一: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
例1.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的质量,当左盘放入待测物体,右盘中加入35g砝码时,天平指针偏向分度盘右侧,这时应( )
A 向右盘中加砝码 B 减少右盘中的砝码
C 将游码向右移动 D 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方法总结:
题型二:密度公式的正确理解.
例2.某医院中有一瓶氧气瓶,里面有质量为m,密度为ρ的氧气,当用去一半后,剩余的氧气( )
A 质量为原来一半,密度为原来一半 B 质量为原来一半,密度与原来相同
C 质量为原来一半,密度为原来的两倍 D 质量为原来的一半,密度为原来的1/4
例3.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B 密度与体积成反比 C 密度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D 密度与质量和体积都有关,当质量和体积发生变化时,密度也发生变化
举一反三:下列关于密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同种物质,密度相同,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B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当体积一定时,物体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C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当质量一定时,物体的体积与密度正反比
D 质量大的物体其密度一定大
例4.甲物体质量为乙物体质量的4倍,两者密度之比为5:3,则甲乙两物体的体积之比为( )
A 20:3 B 12:5 C 5:12 D 3:20
例5.某实心蜡制品的质量为45g,现要用铜将其复制成大小一样的实心铜雕塑,需要用_______kg的铜.(ρ蜡=0.9g/cm3,ρ铜=8.9g/cm3)
解题思路:
题型三.关于密度的应用.
例6.有一铜球质量为89g,体积为25cm3,试判断此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 ( 已知铜的密度为8.9g/cm3)
解题思路:
拓展:若此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若空心部分加入水,铜球的总质量为多少
课堂作业(必做题---独立完成) 姓名:____________
1.下列关于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滴水的密度小于一桶水的密度 B 因为铝比铁轻,所以铝的密度小于铁的密度
C 液体的密度一定小于固体的密度 D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甲乙两实心物体的质量之比为5:2,密度之比为3:1,则甲乙两物体的体积之比为( )
A 15:2 B 10:3 C 15:10 D 5:6
3.如图所示,三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酒精、水、盐水,则装酒精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无法判断
甲 乙 丙
4.某量筒内盛有一定质量的水,将一只体积为12cm3的铁块与一块塑料块绑在一起放入量筒内,水面由28ml升到了60ml处,已知塑料块的质量为18g,在塑料块的密度为( )
A 0.36×103kg/m3 B 0.64×103kg/m3 C 0.9×103kg/m3 D 1.8×103kg/m3
5.一空瓶质量为50g,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250g,装满油后的总质量为210g,在油的密度为_______kg/m3
6.已知ρ铁<ρ铜<ρ铅,用铁、铜、铅制成的三个质量、体积相同的空心球,其中空心部分最大的是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
7.将质量为54g的铝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杯子中,溢出水的质量为20g,若放入盛满酒精的杯子中溢出酒精的质量为______
8.一只茶壶装满水时,水的质量为2kg,若用它去装酒精,最多能装______kg
9.体积为35cm3,质量为79g的空心铁球,若在中空部分装满水,则铁球的总质量为多少
课堂作业(必做题---独立完成) 姓名:____________
1.下列关于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滴水的密度小于一桶水的密度 B 因为铝比铁轻,所以铝的密度小于铁的密度
C 液体的密度一定小于固体的密度 D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甲乙两实心物体的质量之比为5:2,密度之比为3:1,则甲乙两物体的体积之比为( )
A 15:2 B 10:3 C 15:10 D 5:6
3.如图所示,三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酒精、水、盐水,则装酒精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无法判断
甲 乙 丙
4.某量筒内盛有一定质量的水,将一只体积为12cm3的铁块与一块塑料块绑在一起放入量筒内,水面由28ml升到了60ml处,已知塑料块的质量为18g,在塑料块的密度为( )
A 0.36×103kg/m3 B 0.64×103kg/m3 C 0.9×103kg/m3 D 1.8×103kg/m3
5.一空瓶质量为50g,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250g,装满油后的总质量为210g,在油的密度为_______kg/m3
6.已知ρ铁<ρ铜<ρ铅,用铁、铜、铅制成的三个质量、体积相同的空心球,其中空心部分最大的是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
7.将质量为54g的铝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杯子中,溢出水的质量为20g,若放入盛满酒精的杯子中溢出酒精的质量为______
8.一只茶壶装满水时,水的质量为2kg,若用它去装酒精,最多能装______kg
9.体积为35cm3,质量为79g的空心铁球,若在中空部分装满水,则铁球的总质量为多少
质量和密度能力提高训练题
1.铜的密度为8.9×103kg/m3,其意义是( )
A 每立方米的铜的密度是8.9×103kg/m3 B 每立方米的铜的密度是8.9×103kg
C 每立方米的铜的质量是8.9×103kg/m3 D 每立方米的铜的质量是8.9×103kg
2.质量为890kg,横截面积为2.5×10-3分米3的铜线,这卷铜线长_______米.
3.体积是20厘米3,质量是89g的空心铜球,若在其空心部分注满水银,宗质量为______(已知铜的密度是8.9×103kg/m3,水银的密度是11.3×103kg/m3)
4.有两个粗心不同的量筒,它们的最小刻度都是毫升,粗量筒的刻度间距比细量筒的刻度间距小,那么它们的准确度( )
A 细量筒准确度高 B 粗量筒准确度高 C 两个量筒准确度一样高 D 无法判断
5.质量和体积都相等的空心铜球和铅球,其空心部分的体积大小比较( )
A 铜球大 B 铅球大 C 一样大 D 无法确定
6.有一空心铅球,体积为V,空心部分的体积为V0,则该铅球的质量为( )
A ρ铅V B ρ铅V0 C ρ铅(V-V0) D 无法确定
7.冰的密度是0.9×103kg/m3,质量相同的冰和水,其体积之比V冰:V水=_______;体积相同的冰和水的质量之比m冰:m水=______.
8.古人称黄河是“一石水,六斗泥”,经测定黄河水每立方米的平均含沙量约为35kg,合每立方厘米含沙量约为( )
A 35g B 3.5g C 3.5×10-1g D 3.5×10-2g
9.小明在探究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时,得出了如图所示的图线,由图线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______;用甲乙两种不同的物质做成质量相同的实心体,则它们的体积之比V甲:V乙=_______.
10.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分别用了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实验时,他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甲(或乙)液体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下表记录的是实验测得的数据及求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物质 甲 乙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体积(cm3) 5 10 15 5 10 15
质量(g) 9 18 27 4 8 12
质量/体积(g/cm3) 1.80 1.80 1.80 0.80 0.80 0.80
(1)分析表中实验序号1与2(2与3、1与3)或4与5(5与6、4与6)的体积与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表中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可归纳出的结论是: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3)分析上表中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11.给你一只小烧杯,一架天平,适量的水,如何用这些器材测出牛奶的密度,要求写出实验步骤及牛奶的密度表达式.
12.学校用的铅球外面是铁,里面是铅.一个体积为500厘米3、质量是4kg的铅球中含有铅、铁各多少 (ρ铅=11.3×103kg/m3,ρ铁=7.9×103kg/m3)
13.有一个玻璃瓶,它的质量是0.1kg,当瓶中盛满水时,瓶和水的质量是0.4kg;现用此瓶装金属颗粒若干,瓶和金属颗粒的总质量是0.8kg,若往装金属颗粒的瓶中再装满水时,瓶与金属颗粒和水的总质量是0.9kg,求:(1)玻璃瓶的容积;(2)金属颗粒的密度.
※14.如图所示,为质量—体积图像,请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1)甲物质的密度为多少 (2)甲物质的密度是乙物质密度的几倍 (3)当体积为2cm3时,两种物质的质量各为多少 (4)当质量为1.8g时,甲乙两种物质的体积各为多少 第1、 二节 分子热运动学案
※知识点津※
1.了解宇宙世界的组成及物质的构成。2.通过课本三种物质状态模型形象地了解三种物态特征。3.了解分子运动论的三条内容,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知识理解扩散现象,会解释日常现象。4.能知道课本的各个小实验说明或验证了什么。
※自学检测※
1、 学生阅读课本P26-P27,回答下列问题。
1. 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它的大小通常以_________作单位来量度,我们一般用_________来观察它.
2. 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般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
3. 固态物质的特点是什么 液态物质的特点是什么 气态物质的特点是什么 在课本上找出来并用铅笔划出来.
4.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如何变化 是不是所有物质都具有此特点 如果不是,你能举个反例吗 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又如何变化
2、 仔细阅读课本P29,从图11.2-1、图11.2-2以及图11.2-3演示的四个实验(包括第一段的实验)中体会什么样的现象是扩散现象 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你能举出具体扩散现象的实例吗
讨论:图11.2-2及图11.2-3中为什么让密度大的物质放在底部,倒过来行吗 这里面有什么科学道理
3、 阅读课本P30中间部分,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 猜测一下课本演示实验中,哪杯水中扩散现象快,你认为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你能举出一例支持你的结论吗
2. 前面几个实验能否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3. 扩散现象还能说明什么
4. 什么叫热运动 它与温度的关系是什么
4、 阅读课本P30下半部分至P31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 图11.2-5的说明说明了什么
2.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为什么
3. 结合图11.2-6理解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存在形式.
※限时检测※
1.固体、液体、气体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强弱,由小到大排列的次序是_________.
2.围绕太阳运行的九大行星中,轨道离太阳最近的是______,轨道离太阳最远的是_______,地球处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_______条轨道上.
3.将以下内容根据物体尺寸的大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①地球②生物体③银河系④太阳系⑤分子⑥原子核⑦细胞⑧电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4.铁、牛奶、水晶、白酒、水银、饼干;按物态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_______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滴水银相互接近时,能自动地汇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表明水银分子间存在着_____力
6.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将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ml,上述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________.
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的角度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___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_____.
8.晚上在屋里点燃一支蚊香,很快整个房间都可以闻到它的气味,这是气体的______现象,温度越______(填“高”或“低”)这一过程越快.
12.下列事件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扫地时,灰尘四起 B 花开时,花香满园 C 下雪时,雪花飘飘 D 刮风时,黄沙扑面
13.把两块表面干净平整的铅压紧就能结合在一起,把打碎了的两块玻璃用多大的力都不能将它们拼合在一起,其原因是( )
A 铅的分子间有引力,而无斥力 B 玻璃分子间有斥力,而无引力
C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因两铅块分子之间的距离能靠近到引力大于斥力的程度.
15.把磨得很光得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很难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这一现象说明了( )
A 固体由分子组成 B 固体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 固体地分子间存在引力 D 固体地分子间存在斥力
17.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
A 端面磨平的铅棒压紧后能够吊住大钩码
B 两瓶气体,抽掉中间的隔板后气体逐渐混合C 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快慢不同
D 铅板和金板长时间压紧在一起,铅和金会互相渗透第六章 力和运动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描述力.2.会用弹簧测力计正确测量力的大小.3.熟练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4.理解物体的惯性,会用牛顿第一定律判断物体的运动.5.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会用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重力的计算、摩擦力的概念、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
重点实验: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实验、摩擦力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伽利略斜面小车实验
难点:摩擦力的理解、二力平衡的应用
【知识梳理】1.力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测量力的工具是________
2.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力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其它物体_______________,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_____力的作用.它的方向是____________.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_______,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______N/kg.这个关系用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
5.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____________上.物体的重心越低,它越____
6.因为物体的表面________,所以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就是_________,自然界常见的摩擦有______摩擦、_____摩擦、______摩擦.其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有关
7.增大摩擦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摩擦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__________,伽利略根据实验推理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_____,速度不会_______,将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__________________而得出的.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叫做惯性.______________都有惯性.
11.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保持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二力平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到的力的合力为______.
【典型例题】例1.在跳板跳水这一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也受到跳板的他的作用了,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却不同,前者主要改变了跳板的________,后者主要改变了运动员的________.
例2.节日放飞的气球下吊着一物体,在空中竖直向上运动的过程中,气球突然破裂的瞬间,物体将向____运动(填“上”或“下”),这是由于________,物体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又向_____(填“上”或“下”)运动,这又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例3.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乘客没有发生倾倒现象;当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在这两种情况中( )
A 前者有惯性,后者没有惯性 B 前者没有惯性,后者有惯性
C 前者惯性小,后者惯性大 D 前者有惯性,后者也有惯性
例4.文具盒放在水平桌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属于平衡力的是( )
A 文具盒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文具盒的支持力
B 文具盒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文具盒的支持力
C 文具盒受到的合力和桌面对文具盒的支持力
D 文具盒受到的压力和文具盒对桌面的压力
例5.下表是某同学做“研究滑动摩擦力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得到的数据.
(1)实验时,要求木块在水平板面上做_____________运动,此时摩擦力和________力是一对平衡力,因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2)比较1、2两次的数据,可得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2、3两次的数据,可得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数 接触面情况 压力F/N 摩擦力f/N
1 木块与木板 6 1.2
2 木块与木板 8 1.6
3 木块与毛巾 8 3.5
【提高练习】1.正在运动着的物体,若它所受到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
A 立即停止运动 B 速度越来越小,最后停止 C 做匀速直线运动 D 速度越来越大
2.下列实例众,在力的作用下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的是( )
A 紧急刹车 B 做直线运动的足球,碰到球员后,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C 骑自行车加速前进 D 两手用力扳主条,使其弯曲
3.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下列交通规则与惯性无关的是( )
A 右侧行驶 B 系好安全带 C 限速行驶 D 保持车距
4.下列事例中,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
A 正在圆轨道上转圈的过山车 B 减速进站的火车
C 腾空加速上升的火箭 D 在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的轿车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B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C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D 彼此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不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6.运动会上,跳远运动员快速助跑后腾空而起,由于人具有________,还要继续向前运动,若离开地面时运动员水平方向的速度为8m/s,在空中运动0.7s,则他的跳远成绩为___m
7.惯性有利有弊,下列实例中属于惯性对人们有利的是( )
A 人从行驶的车上跳下来容易摔倒
B 大雾天在高速路上,由于一辆车突然停止造成几十辆车追尾
C 汽车上的司机和前排乘客都必须系上安全带后,才能驶上高速公路
D 体育课上推铅球时,铅球出手后不再受推力,却仍然可以向前运动
8.一个小孩沿水平方向用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汽车,但小车仍保持静止,则( )
A 小孩对车的推力大于车受到的阻力 B 小孩对车的推力等于车受到的阻力
C 小孩对车的推力小于车受到的阻力 D 小孩对车的推力与车受到的阻力关系不能确定
9.小刚同学放学回家的路上,脚被石头绊了一下,身子向前跌倒,过了一会不小心脚踩到西瓜皮,身子向后摔倒,对这两种情景,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 二者都是脚的运动状态改变,而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B 二者都是上身的运动状态改变,而脚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C 前者上身的运动状态改变,而脚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后者脚的运动状态改变,而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D前者脚的运动状态改变,而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后者上身的运动状态改变,而脚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10.物体从光滑的斜面滑下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受到的力有( )
A 重力和支持力 B 重力、支持力和下滑力
C 重力、下滑力和摩擦力 D 重力和下滑力
11.在下列笔写字时,笔尖与纸之间的摩擦属于滚动摩擦的是( )
A 圆珠笔 B 毛笔 C 铅笔 D 钢笔
12.足球运动员把足球踢向空中,若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各图能正确表示足球在空气中飞行时的受力情况的是( )(G表示重力,F表示脚对球的作用力)
A B C D
13.如图所示是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时,车内悬挂的小球和杯中水面在某一瞬间的情况,其中符合物理规律的是( )
A B C D 14题图
14.如图所示,用50N的压力F把重4N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上保持静止,则墙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________N;若压力F增大为100N,则墙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________N.
15.投出去的铅球在重力作用下沿曲线运动,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发生改变,铅球落地时将地面砸出了一个小坑,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__发生改变.如果飞行中的铅球受到的所有力突然消失,那么铅球将做________运动.
16.下列属于减小摩擦的是( )
A 轮胎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B 瓶盖四周刻有竖直条纹
C 在自行车链条上加润滑油 D 木桩的头削成尖尖的
17.沿竖直杆向上爬时手要将杆握紧,这是用___________的方法来增大摩擦;而拔河时脚要穿鞋底花纹大的鞋,这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___________来增大摩擦.
18.质量为2kg的物体静置于水平地面上,则地面对该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 )
A 1.96N B 9.8N C 19.6N D 196N
19.如图所示,使一薄钢片的下端固定,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a)、(b)、(c)、(d)各图所示的形变,如果力的大小F1=F3=F4>F2,那么,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的图是( )
A.图(a)和(b) B 图(a)和(c) C 图(a)和(d) D 图(b)和(d)
20.某校实验小组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提出了下列假设: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有关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运动速度大小有关.然后该实验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以验证提出的假设,则这个实验验证的假设是( )
A ① B ② C ②和③ D ①、②、③和④
21.某物理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记录如下表:
实测物体 物体质量m(kg) 重力G(N) 比值G/m(N/kg) 比值G/m的平均值
物体1 0.1 0.99
物体2 0.2 1.96
物体3 0.3 2.91
(1)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在上表空白处填出相应的数据.
(3)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一物体的质量是10kg,用力F拉着它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摩擦力是车重的0.05倍,则拉力F是多少
23.物体重为200N,受到竖直向上的150N的拉力,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是多少 物体受到的合力是多少 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在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中:根据电功率的决定公式______,只要测出小灯泡两端的______和通过的______,就可以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
2.为了测定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问:
(1)请根据如图所示器材,画出实验电路图,并连接实物电路;
2)当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时,开关应______;在闭合开关前要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______的位置;
(3)为了迅速准确地测定额定电压时的额定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给你额定电压为6V的小灯泡一只,你能测出它发光的电功率吗?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① 根据电功率公式,要测电功率需测出电压U和电流I;
② 设计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选择图乙所示的仪器和器材(用笔画线进行连接);
③为比较不同电压下灯泡工作的功率,实验进行三次。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通过实验(步骤略),得到如下数据:
[交流与合作]
请你讨论下列问题以便同其他同学交流:
(1)完成上面数据表的填写;
(2)写出计算灯泡额定功率的计算过程。
3、由实验测得的数据知,当灯泡两端电压等于额定电额时,灯泡中的电流I=______A,灯泡的额定功率P=_______W
课堂练习:
1、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
2、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6V,通过的电流为0.5A,则该灯泡的实际电功率是___________W.
3、一个电暖器标有“220V 2000W”的字样。加在电暖器两端的电压是220V,则此电暖器的额定电功率是______W,通过电暖器的电流是__________A。若加在电暖器两端的电压调为100V,则通过的电流是__________A(不考虑温度对电热丝的影响),这时电暖器的实际功率是___________W。
4、将一个标有“36V 18W”的灯泡接入电路中,测得通过灯泡的电流是0.4A,那么灯泡的实际功率________额定功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5、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连接电路时,应注意:①开关必须是___________的;②闭合开关前,应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__________的位置。
6、灯泡亮度的大小说明了灯泡的:( )
A、额定功率的大小 B、两端电压的大小 C、实际功率的大小 D、通过的电流的大小
7、现有两个额定电压均为6V的灯泡串联在同一电路中,如图所示,当开关闭合后L1两端的电压是6V,两灯都正常发光,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L2两端的电压也一定是6V B、L2与L1的额定电功率也一定相同
C、L2的电阻比L1的大 D、L2与L1的实际电功率相同
测试
选择题
1、两只额定电压都是220V的灯泡,标志模糊不清,要比较它们的额定功率,可观察灯丝的粗细,则( )
A、灯丝细的功率大 B、灯丝细而长的功率大
C、灯丝粗而短的功率大 D、灯丝粗而短的功率小
2、在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电路上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为的是( )
A、调节小灯泡的电阻 B、调节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C、调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D、调节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3、在“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若把电流表并联在电灯两端,把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如图所示,则闭合开关S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灯泡不亮 B、电流表指针有明显偏转 C、电压表示数为电源电压 D、电流表被烧坏
4、在“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中,某同学电路连接正确,闭合开关,灯泡发光,但无论怎样调节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的示数虽然有变化,却始终达不到灯泡的额定电压,其原因可能是下述的哪一种( )
A、变阻器的电阻太大 B、电压表的量程太大
C、电源电压太低 D、电流表的量程太大
5、在下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V,当开关S闭合时,只有一个灯泡发光,且电压表的示数为6V,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灯L1短路 B、灯L2短路 C、灯L1断路 D、灯L2断路
6、有一位同学在做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时(电路如图),闭合开关时发现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但电压表有示数,请对照电路图分析,电路的故障是
A、ab间断路 B、cd间断路 C、ef间断路 D、ef间短路
7、一位同学在做测小灯泡功率的实验,正确连好电路后,闭合开关时发现灯泡特别亮,这说明它在闭合开关前
A、滑片一定置于b端 B、滑片一定置于中点
C、滑片可能置于a端 D、滑片可能置于b端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练习题
1.在班级进行的物理知识抢答比赛中,坐在前排座位的同学,不用向后转头,根据说话声就能判断出是谁在抢答,这是因为不同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
A 振幅 B 频率 C 响度 D 音色
2.用声音的三要素进行填空:“震耳欲聋”表明声音的________大;“悦耳动听”表明声音的________好;“脆如银铃”表明声音的________高;“男低音”是指_______低;初中阶段男生一般都要经历的“变声期”是指______发生了改变.“尖利刺耳”是指声音_________高;请勿“高声喧哗”是指声音的_________.
3.擂鼓人用力擂鼓,是为了使鼓声的( )
A 音调升高 B 响度增大 C 音色改变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4.下列关于音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同一音阶中的“1”比“5”音调低 B 音调的高低是由发生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C 两个人发出声音的音调有可能相同 D 电视的音量旋钮既是调节音调的元件
5.一头牛的叫声和一只蚊子的声音,下列关于它们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牛的叫声音调高,蚊子的声音音调低 B 牛的叫声和蚊子的声音音调高低相同
C 牛的叫声音调低响度大,蚊子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小
D 牛的叫声音调高响度小,蚊子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大
6.“女高音”与“引吭高歌”中的“高”的意思分别是指( )
A 响度大,音调高 B 音色好,音调高 C 音调高,响度大 D 音调高,音色好
7.昆虫飞行时翅膀要振动,甲昆虫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200次,乙昆虫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40次,一位听力正常的人能听到飞行时发出声音的昆虫是( )
A 甲昆虫 B 乙昆虫 C 都能听到 D 都听不到
8.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u”、“ruai”、“mi”、“fa”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乙 丙 丁
9.下列做法中,不是利用音色知识的是( )
A夏天买西瓜时,有人拍拍西瓜,便可以根据声音判断生熟
B 挑选瓷器时,常轻轻敲击它,根据声音判断好坏
C 根据录音机磁带发出的声音,便可知道是哪位歌手唱的歌
D 拉二胡前,在弓毛上涂一些松香粉
10.门内的小兔子能通过声音判断出门外的狼不是外婆靠的是( )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频率
11.轻轻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再稍用力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可以观察到橡皮筋拨动时振动幅度越大时响度________,振动幅度越小时响度_______.这个实验表明响度的大小与_________有关.
1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音色会逐渐改变 B 音调会逐渐降低 C 响度会逐渐减小
D 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都不会改变
13.决定音调高低的条件是( )
A 发声体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B 发声体振幅越小,音调越高
C 发声体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D 发声体频率越低,音调越高
14.用钢琴和小提琴同演奏一首乐曲,能明显区分开钢琴声和小提琴声,这是因为它们的( )
A 音调不同 B 响度不同 C 音色不同 D 音调和响度不同
15.几个同学在室外聊天,室内同学听声音可以分辨出每句话是谁说的,这主要是因为各人的( )
A 音调不同 B 音色不同 C 频率不同 D 响度不同
16.将话筒按在示波器的输入端,将三种声音输入,且发出声音的时间相同,示波器的屏幕上分别出现如图所示的三种波形,根据波形分析:(1)B和A相比,B振动的_______高,所以______高.(2)C和A相比,C振动的_______大,所以_______大.(选填“频率”、“振幅”、“音调”、“响度”、“音色”)
17.医生用听诊器诊病是因为( )
A 听诊器能使振动的振幅增加,使响度增大 B听诊器能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C 听诊器能减少声音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
D 听诊器能缩短听者距发声体间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
18.正在拉二胡的一位同学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使二胡发出不同的音调 B 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
C 为了获得更大的响度 D 阻止琴弦振动发声
19.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 )
A 响度与吸管长度的关系 B 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 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 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20.操作人员听到机器转动声音的音调变低了,则判断机器可能因故障使转动速度( )
A 变大了 B 变小了 C 转速没变 D 无法判断
21.长笛、箫等乐器,包含一空气柱,吹奏时空气柱振动发声,如图所示,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_________,从而改变__________,图中七个小孔中A应为_____,G应为______(选填“1--7”七个音符中的某一个音符)
22.勤劳的蜜蜂飞出去采蜜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440Hz,但它们满载而归的时候,翅膀振动的频率降到300Hz,有经验的养蜂人听到蜜蜂的“歌声”-----即蜜蜂发出的声音的________不同,就能辨别出蜜蜂是飞出去采蜜还是采完蜜飞回家.第二节 密度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记住纯水的密度ρ=1×103kg/cm3
【重点难点】1.密度概念的理解.2.密度公式的应用.3.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想想做做】下表是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所得的数据,根据数据在图上分别绘制出下列两种金属的以V为横坐标,m为纵坐标的图像.并算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m/g v/cm3 m/v
铝块1 27 10
铝块2 54 20
铝块3 81 30
铝块4 108 40
木块1 5 10
木块2 10 20
木块3 15 30
木块4 20 40
【典型例题】例1.有一瓶食用油用掉一半,则剩下的半瓶油的密度( )
A 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B 质量为原来的一半 C 体积为原来的一半
D 质量、体积和密度都为原来的一半
思路引导:食用油用掉一半后,所含物质的多少变为原来的_______,但密度是物质的_______,只与___________有关,所以应选______.
例2.某种金属的质量为316g,体积是40cm3,则这种金属的密度是多少 合多少kg/m3 如果将其切去1/3,则剩余部分的质量是多少 密度又是多少
解:
方法总结:根据密度公式计算时要注意单位要统一,g---cm3; kg---m3
【针对练习】1.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它的( )
A 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 B 质量变大,体积变小,密度不变
C 质量变小,体积变小,密度不变 D 质量、体积、密度都变小
2.一长为10cm,宽为5cm,高为8cm的长方体铝块的质量是1080g,则这个铝块的密度为多少kg/m3
【达标测试】1.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_________,水的密度是_________,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8×103kg/m3=_________g/cm3; 4500ml=______L=______dm3
3.铝的密度为2.7×103kg/m3,则0.5m3的铝的密度为( )
A 5.4×103kg/m3 B 2.7×103kg/m3 C 1.35×103kg/m3 D 无法确定
4.关于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密度大的物体,其质量一定大 B 密度小的物体,其体积一定大
C 质量相同的物体,其密度一定相同 D 质量不同的物体,其密度可能相同
5.一只使用了多年的铅球,下列物理量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 质量 B 密度 C 体积 D 状态
6.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分别用铁块和木块做实验,下表是他测得铁块和木块的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实验记录,请你求出表格最后一栏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物质 实验次数 质量(g) 体积(cm3) 质量/体积(g/cm3)
铁块 1 79 10
2 158 20
木块 3 5 10
4 15 30
(1)分析上表中实验次数1与2或3与4中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表中实验次数_________,可归纳出的结论是:相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它们的质量不相等.
(3)分析上表中铁块和木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质量为250g,容积为800cm3的空瓶内装满油时,总质量为0.95kg,求油的密度是多少 如果装满水,其总质量又为多少千克
m/g
v/cm3
0
100
80
60
40
20
10
20
30
40典型例题
例1: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根据P=I2R可知,电阻越大,电功率也越大
B.根据P=可知,电流做功越多,电功率越大
C.根据P=UI可知,同一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小,电功率也越小
D.根据P=可知,电阻越大,电功率反而越小
例2:如图1所示,L是“12 V 6 W”的灯泡,R是一个滑动变阻器,A、B间的电压U为18 V。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至c处时,灯L正好正常发光。试求:
图1
(1)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值;(2)滑动变阻器上消耗的电功率。
例3:某同学做“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电源电压是1.5 V的整数倍(即电源由几节干电池串联组成),滑动变阻器标有“5 Ω 3 A”字样,所用小灯泡是额定电压为“2.2 V”、“2.5 V”和“3.8 V”中的一个,估计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在1.2 W以内。该同学正确连接电路,闭合电键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发现滑片在中点附近某位置时,(这是一个重要条件)小灯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2所示。求:
图2
(1)小灯正常发光时的电流,并简要说明理由;
(2)小灯的额定电压,并简要说明理由;
(3)小灯的额定功率。
例4:如图3所示电路中,小灯泡上标有“8 V 3.2 W”字样,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40 Ω,R1的阻值为18 Ω。求:
图3
(1)小灯泡L的电阻;(2)S、S1、S2均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为9 V,求电源电压及电阻R1上消耗的电功率;(3)断开S1、S2,闭合S,若接入电路中的电压表的量程改为0~3 V,电流表的量程为0~0.6 A,为了保证两表和小灯泡都能安全使用,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范围为多少?
1.为什么要强调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工作。
2.如图是某同学连接的测定额定电压为2.5 V的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物接线图,指出图中接线的三处错误。
3.如图(1)是“测定小灯泡功率”实验的电路图,其中电源是三节新的干电池,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8 V,其灯丝电阻约为10 Ω,滑动变阻器上标有“10 Ω,1 A”字样。
要求:闭合电路的开关时,电路中可能出现的不正常现象见下表。请参考下列选项,将表中空白部分补充完整。(填选项代号)
A.电路中e、f间短路
B.电路中e、f间断路
C.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太小
③为了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调节的元件是___________,使电压表示数为___________V,如果此时电流表示数为0.14A,则该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____。
4.有“2.5 V,1 W”的小灯泡两只(L1、L2),“10 Ω,1 A”的滑动变阻器一个、开关两个、4.5 V电源一个、两个电流表和的量程分别为0.6 A和0.3 A.电压表一只,量程为3 V,根据下面所提出的要求画出电路图。
(1)S1、S2闭合,适当调节滑动变阻器后灯泡L1、L2能正常发光。
(2)不更改电路,只需断开或闭合开关S1、S2和调节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就能分别测出在额定电压下灯泡L1、L2的功率和总功率。
(3)将一只合适的电流表接在干路上。
(4)滑动变阻器在连入电路时,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应为最大值。
5.要想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现有如下器材:小灯泡(额定电压2.5 V,允许通过最大电流0.4 A),电流表(量程为0~0.6 A和0~3 A),电压表(量程为0~3 V和0~15 V),蓄电池两个(每个2 V,两个串联),滑动变阻器(0~10 Ω、1.5 A),导线数条,开关一个。
(1)电流表的量程应选___________A,电压表的量程为___________V。
(2)利用现有器材设计实验电路,根据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中的实验器材连成实物电路(导线不要交叉)。
(3)根据你所连电路,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______端。
(4)在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时,调节滑动变阻器应使电压表示数指到___________V。若此时电流表示数如下图,则小灯泡额定功率是___________W。
一、填空题
1.某同学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时,已有的器材是:小灯泡、电源、开关.还需要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等器材。如果小灯泡上标有“3.8 V 0.3 A”的字样,为了测出小灯泡在等于、高于、低于额定电压时的电功率,所用的电源由_____节干电池串联组成即可。
2.张船同学在做“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时,连接的电路如图3—1所示,他要想改变电压,滑动变阻器的_____点接在电路的e点,_____点接在电路的f点;该同学观察小灯泡,发现灯泡上标有“2.5 V 0.3 A”的字样,他所选用的电源用_____节干电池组成即可,电压表的左端为_____接线柱,右端为_____接线柱,电流表的左端为_____接线柱,右端为_____接线柱;如果该同学闭合开关,当滑片P在图示位置时,电压表的示数为2.5 V,他要测高于额定电压时的电功率,P应向_____端滑动,测略低于额定电压时的电功率,P应向_____端滑动。
图3—1
3.某同学有一个电阻为10 Ω的灯泡,将这个灯泡接入电路中,测得灯泡中通过的电流是2 A,它的电功率是_____;当他测得灯泡两端的电压是12 V时,它的电功率是_____。
4.在电路改造前,某同学家离变电站较远,当他将一个标有“220 V 100 W”的灯泡的开关闭合后,发现灯泡亮度不够,他用电压表测量了电路中的电压,发现为200 V,通过灯泡的电流是_____A,灯泡的实际电功率是_____W。
二、选择题
5.两个定值电阻R1和R2,阻值分别为10 Ω和20 Ω,允许通过的电流分别为1 A和0.5 A,将它们串联在电路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加在它们两端的电压最大值为20 V
B.通过电路的电流最大值为1 A
C.通过电路的电流最大值为0.5 A
D.他们的总功率最大值是15 W
6.某同学有三只电灯泡,上面分别标有“220 V 60 W”“110 V 60 W”“36 V 60 W”的字样,如果该同学将这三只灯泡分别接到各自额定电压的电路中。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因为三只灯泡的电功率相同,所以三只灯泡亮度一样
B.“220 V 60 W”的灯泡电压最高,所以最亮
C.“36 V 60 W”的灯泡电流最大,所以最亮
D.各个灯泡接入电路的电压不同,无法比较它们的亮度
7.王心同学将一个电热水器接在家庭照明电路中,用了6 min的时间烧开了一壶水,如果他将这个电热水器接在电压为110 V的电源上,烧开同样多的水所需的时间是(电热水器的电阻不变,烧水时不计热量损失)
A.3 min B.6 min C.12 min D.24 min
8.楼道内的灯泡损坏后不容易换,某同学为了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将两只完全相同的灯泡串联起来,接在照明电路中,灯泡上标有“PZ220~60”的字样(灯泡的电阻不变),关于这两只灯泡照明时消耗的总功率,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120 W B.60 W C.30 W D.15 W
三、实验题
9.李利同学在做“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时,连接的电路如图3—2所示。
(1)图中_____是电压表,_____是电流表。
(2)按电路图连接实物时,开关应先_____,并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其连入电路的阻值达到_____。
(3)闭合开关后滑片应向_____移动,直到______;如果李利同学想测量灯泡在略大于额定电压时的功率,应将滑片向_____滑动;如果李利同学想测量灯泡在略低于额定电压时的功率,应将滑片向_____滑动。
图3—2
10.电器修理工人使用的电烙铁,通电后如果较长时间不用,烙铁头由于温度过高发生氧化,焊锡就会不容易附着在上面,影响焊接质量。某工人师傅将电烙铁的电路改装后如图3—3所示,当他焊接时,闭合开关,电烙铁正常工作;当他不焊接时断开开关,使灯泡与电烙铁形成串联。如果电烙铁上标有“220 V 100 W”字样,灯泡的电阻是242 Ω,当开关断开时电烙铁消耗的功率是多少?(设电烙铁、灯泡的电阻不变)
图3—3
1.伏安法测小灯泡功率的实验原理是____,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和____,如果小灯泡的实际电压比额定电压低,则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____(填:大、小或等)。
2.有一个标有“8V2W”的小灯泡,如果接在12V的电源上,必须____联一个阻值为____Ω的电阻才能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在这个电阻上消耗的电功率是____W。
3.如图1所示,电源电压为220,Ll,L2,L3都标有“110V 25W”。当开关K闭合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L1,L2亮度不变
B.L1变亮,L2变暗.
C.L1变暗,L2变暗.
D.Ll将被烧毁.
4.某位同学做“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如图2所示,他所连接的实验电路有三处是错误的,这三处错误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测定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可用如图3所示的电路图。
(1)甲、乙两表中,甲表是____表,乙表是____表。
(2)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____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处于____端。
(3)合上开关,发现灯泡两端的电压只有2V,为了测定灯泡的额定功率,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向____端移动,直到____才停止移动滑片。
(4)若小灯泡的电阻约为十几欧,电源由两节干电池串联,已知电流表量程为0~0.6~3A,电压表量程为0~3~15V.甲表的量程应选____,乙表的量程应选____。若这时两表的示数分别为“2.5V”和“0.24A”,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
在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
1.除了待测灯泡外,选用了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键和导线若干,要完成该实验还必须有____。
2.在右边线框内画出用上述器材组成的实验电路图,并标出电表的“+”、“-”接线极。
3.在实验接线时电键处于____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的位置如图l所示,如果要求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后,不移动滑片P,就可以直接闭合电键,则必须将____和____接线柱接入电路。
4.已知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是2.5伏,闭合电键后,小灯泡两端电压为2伏,调节滑动变阻器时,应注意观察____直到____为止。
5.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安培表示数如图2所示,为____安,则待测小灯泡的功率为____瓦。
6.实验中某同学连接好电路,闭合电键后伏特表示数为2.0伏,安培表示数为0.16安,他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调节过程中发现伏特表和安培表示数始终不变,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
7.实验中另一位同学连接的电路闭合后,无论如何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发现安培表的指针虽有偏转但不变化,而伏特表的示数则始终等于电源电压值,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
8.实验中有一位同学在闭合电键后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伏待表示数减小,灯泡变亮;伏特表示数增大,灯泡变暗,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
9.此实验能否测出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什么?
10.已知灯泡L标有“4V,4W”字样,滑动变阻器阻值为0~8欧,如图3所示,当滑片滑至端点a处时,小灯泡能正常发光,当滑片滑至变阻器中点时,小灯泡的电阻和实际功率分别为 [ ]
A.4欧,1瓦, B.1欧,4瓦,C.4欧,8瓦; D.12欧,1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的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
【设计实验】光具座、蜡烛、凸透镜(f=10cm)、光屏、火柴
【进行实验】(各组按步骤去探究成像规律,比一比哪一组能最快得出正确结论)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下物距u和像距v(此步骤做两次)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f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4.把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渐移近透镜,同时移动光屏保证屏上的像清晰,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以及像距的大小,看有什么规律.
【实验数据】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u/cm 像 的 性 质 像距v/cm
虚 实 大 小 正 倒
U>2f
U>2f
2f>u>f
2f>u>f
UU【得出结论】分析上表的记录,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像的虚实: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虚像.
2.像的大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_____缩小的实像(填“有”或“没有”)
3.像的正倒:凸透镜所成的像_________正立的实像,___________倒立的虚像.(填“有”或“没有”)
4.当物体逐渐向凸透镜移近时,物体所成的像逐渐_______,像离凸透镜的距离逐渐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实验思考】查看上表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的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
【设计实验】光具座、蜡烛、凸透镜(f=10cm)、光屏、火柴
【进行实验】(各组按步骤去探究成像规律,比一比哪一组能最快得出正确结论)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下物距u和像距v(此步骤做两次)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f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4.把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渐移近透镜,同时移动光屏保证屏上的像清晰,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以及像距的大小,看有什么规律.
【实验数据】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u/cm 像 的 性 质 像距v/cm
虚 实 大 小 正 倒
U>2f
U>2f
2f>u>f
2f>u>f
UU【得出结论】分析上表的记录,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像的虚实: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虚像.
2.像的大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_____缩小的实像(填“有”或“没有”)
3.像的正倒:凸透镜所成的像_________正立的实像,___________倒立的虚像.(填“有”或“没有”)
4.当物体逐渐向凸透镜移近时,物体所成的像逐渐_______,像离凸透镜的距离逐渐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实验思考】查看上表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共15张PPT)
船浮在水面上
帆船漂洋过海
潜水艇可以在水中不同深度航行
放入水中的乒乓球松手后,乒乓球会向上运动,最后浮出水面
以上这些现象说明: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
第五节 浮力
学习目标:
1.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会用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大小.
4.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5.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浮力产生的原因:
F向上
F向下
F浮=F向上--F向下
由于物体的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所以物体上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差,即浮力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课堂练习一
1.一正方体物块浸没在水中,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是10N,下表面受到的压力是20N,在物体受到的浮力是_____N.
2.(选作)一个正方体木块漂浮在水面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为10N,则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是_____N,木块受到的浮力是______N.
10
0
10
称重法:
F浮=G--F
课堂练习二
1.一个1N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钩码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0.87N,这个钩码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
2.一个金属球在空气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14.7N,浸没在水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4.9N,求金属球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的大小
0.13
解:由F浮=G-F可得:
F浮=14.7N-4.9N=9.8N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以下是某同学做“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实验的记录数据:
实验次数 物体的重力G/N 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 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 小桶重G1/N 排开的水和小桶的总重G2/N 排开的水重G排
1 1.2
0.9 0.3 0.6
2 1.6 1.2 0.3 0.7
0.3
0.3
0.4
0.4
得出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用公式表示为:
F浮=G排
例:一个物体,放入盛满水的杯中,从杯中溢出0.5N的水,则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为________N.
0.5
课堂练习三
1.一个重为2.5N的物体,放入盛满酒精的杯中,从杯中溢出2N的酒精,则物体受到酒精的浮力为________N.
2.一个物体全部浸没在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的水是100g,那么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是______N.(g=10N/Kg)
2
1
课 堂 作 业
1.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时示数是4N,将它浸入水中测量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3.2N,则此物体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N.
2.把体积为5×10-5m3 的铁球全部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的水重_______N,铁球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为______N,方向为___________.
3.放在水平桌面上的量筒中盛有110cm3的水,当把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小金属块完全浸入量筒中后,量筒中的水面上升到160cm3处,则小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N.
0.8
0.5
0.5
竖直向上
0.5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不要被一些难的问题困住,要有信心,你会克服困难的. 加油!! 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用于属于勇敢攀登的人! 有志者事竟成!
第一章 物体的运动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学案
【我的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会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重点难点】1.参照物的选择.2.参照物的判断.
【典型例题】例1.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似乎有一条“小虫”,他伸手抓来一看,竟然是一颗德国子弹,此时子弹相对于_______是运动的,相对于_________是静止的.
方法总结:
【针对练习1】1.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相同的速度前进收割麦子,则收割机相对于________是运动的,相对于_________是静止的.
2.建国5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我国向世界展示了空中加油机,当加油机在空中给战斗机加油时,它相对于________是静止的.
3.当我们乘坐电梯上楼时,则相对于________我们是运动的,而相对于________我们是静止的.
4.在站台上并列的两列火车上,甲车上的乘客看到乙车向东运动,乙车的乘客看到窗外的树木也向东运动,如果以站台为参照物,则( )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B 甲车向东运动,乙车向西运动
C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但甲车比乙车运动快.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但甲车比乙车运动慢.
例2.坐在行驶的轮船内的乘客说岸边的树木向后运动,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__,岸边的人则说轮船在飞速前进,则岸边的人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___.
方法总结:
【针对练习2】
1.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则以________为参照物,太阳是运动的.
2.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句是以______为参照物,后句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
3.“我坐在奔驰的汽车里,静靠在椅背上,欣赏着窗外的景物,只见路旁的树木急速向后退去……”文中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静靠”______;“奔驰”________;
“后退”_________.
4.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达标测试】1.一汽车沿着湖边的公路以54Km/h的速度行驶,则它在水中的倒影相对于汽车是________的.
2.说月亮在云中穿行,是以_____为参照物;云彩遮住太阳是以______为参照物.
3.平直的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顺风行驶,但甲感觉顺风,乙感觉逆风,丙感觉无风,由此判断三人骑车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
4.下列两个物体可以认为保持相对静止的是( )
A 地球和太阳 B 月球和地球 C 地球和它的同步卫星 D 人行走时左脚和右脚
5.甲、乙、丙三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看见甲匀速上升,甲看见丙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对于地面( )
A 甲上升 B 乙下降,但比甲快 C 乙下降,但比甲慢 D 丙下降,但比甲快
6.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徐徐下降的顾客,看到地面在上升,他选的参照物是( )
A 电梯 B 地面 C 商场的柜台 D 柜台前购物的顾客
7.妈妈送小云上了火车,忽然听见火车一声长鸣,只见旁边并列的列车徐徐向后离去,于是妈妈急着要下车,而小云从另一侧窗外看了看车站,又看了看手表,对妈妈说:“别急,我们乘的车还没开呢!”母女俩结论不同的原因是( )
A 她们听到的火车鸣叫声不同 B 母女俩所处的地点不同
C 母女俩所处的时间不同 D 母女俩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
8.据报道,某地的一幢高楼正在施工,天气突变,一片乌云飞快的飘过高楼上空.突然有人惊叫“楼要倒了!”结果引起邻近大批人惊叫狂奔.造成这种判断失误是由于这些人选用的参照物是( )
A 地面 B 乌云 C 自己 D 高楼
9.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升空的过程中,地面上的人看到他快速向高空飞去,而他在舱内却感觉不到自己运动,则地面上的人和杨利伟分别以______和______为参照物.
10.一小说中写到:“一阵大风,将院内的一口井吹到了篱笆之外”.这句话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井 B 地面 C 院子 D 篱笆
【课堂小结】合上你课本检验一下你学会了这些知识了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机械运动.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另外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做_________.
3.用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________.初四物理第十五章电功率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电能表接在家庭电路中,是为了测量 ( )
A.电流 B.电压 C.电功 D.电阻
2.将“220 V,60 W”和“220 V,100 W”的两只灯串联起来,接在220伏的电源上,则
A.两灯都正常发光,所以100瓦的灯亮 ( )
B.通过它们灯丝中的电流相等,所以它们一样亮
C.两灯都不能正常发光,100瓦的灯要亮一些
D.两灯都不能正常发光,60瓦的灯要亮一些
3.把标有“6 V,3 W”和“12 V,24 W”的两个灯泡串联后接在某一电源上时,恰能使其中的一个正常发光,另一个发光较暗,则发光较暗的灯泡在10秒内所消耗的电能是( )
A.7.5焦 B.15焦 C.30焦 D.60焦
4.一个灯泡的灯丝烧断了,把断了的灯丝搭在一起,灯泡会更亮(灯丝电阻为R,电流为I,两端的电压为U,消耗的功率为P),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R变大,I不变;由P=I2R,可知P变大
B.R变小,I变小;由P=I2R,可知P变小
C.R变小,U不变;由P=U2/R,可知P变大
D.R变大,I变大;由P=IU,可知P变大
5.如图5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当变阻器R1的滑动片
向右滑动时 ( )
A.电流表的读数变小,电压表的读数变小,R1的功率变小
B.电流表的读数变小,电压表的读数变大,R1的功率变大
C.电流表的读数变大,电压表的读数不变,R1的功率变小
D.电流表的读数变小,电压表的读数不变,R1的功率不变
6.小红从商店买来了两只普通照明灯泡,灯上标有
如图6所示的铬牌.小红仔细观察了灯丝的粗
细,然后并联接入220伏的电路中进行比较试
验,如果他观察的结果是正确的,则应该是
( )
A.甲灯灯丝较粗,甲灯较亮
B.甲灯灯丝较粗,乙灯较亮
C.乙灯灯丝较粗,甲灯较亮
D.乙灯灯丝较粗,乙灯较亮
7.为使电热器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加一倍,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 )
A.并联一根阻值相等的电阻丝
B.串联一根阻值相等的电阻丝
C.使电热器两端的电压增加一倍
D.将电阻丝从中间剪成两段,然后将它们并联起来
8.两个分别标有“220 V,25 W”和“110 V,25 W”的灯泡,则 ( )
A.它们的电阻相同
B.将它们并联在同一电路中,电功率相同
C.将它们串联在同一电路中,电功率相同
D.它们的额定功率相同
9.如图7所示,已知灯泡标有“4 V,4 W”字样,滑动变阻
器阻值为 0~8欧,当滑片P移到端点a时,小灯泡正常发光,
当滑片P移到中点时,小灯泡的电阻和实际功率分别为( )
A.4欧,1瓦 B.1欧,4瓦
C.4欧,2瓦 D.2欧,1瓦
10.如图7所示,将额定电压相同的两盏灯按图甲、乙两种方式接在电压均为U的两个电路中,在甲图中灯L1的功率为9瓦,在乙图中灯L1的功率为4瓦,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甲、乙两图中,灯L1两端的电压
之比为3:2
B.甲、乙两图中,灯L2两端的电压
之比为3:1
C.在甲图中,灯L1、L2的功率之比为2:1
D.灯L1、L2的额定功率之比为1:2
二、填空题
1.已知R1=12欧,R2=15欧,若把它们并联起来接入电路中,则通过R1与R2的电流之比为 ;R1与R2两端的电压之比为 ;R1与R2消耗的电功率之比为 ;R1消耗的电功率与整个电路消耗的电功率之比为 .
2.1千瓦时的电能可供“PZ220-100”的白炽灯正常工作 小时.
3.将电阻R1、R2串联接入某一电路中,R1、R2两端的电压U1、U2之比为3:2;将它们并联接入电路时,R1的功率是10瓦,则的R2功率是 瓦.
4.把标有“6 V,3 W”和“6 V,6 W”的两盏电灯串联后接入电路中,要使其中一盏灯能正常发光,该电路两端的电压应是 伏.
5.电阻R1、R2的阻值分别为12欧和60欧,把它们并联接在12伏的电源上,则电路的总电阻一定 12欧(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10秒内通过电阻R1横截面的电量为 库;10秒内电流通过电阻R2所做的功为 焦.
6.电阻R1:R2=2:1.若将R1与R2串联后接在电压为U的电源上,在时间t内电流通过R1产生的热量为Q1;若将R1与R2并联后接在同一电源上,在时间t内电流通过R1产生的热量为Q1‘.则Q1:Q1‘= .(设电源电压不变,电阻不随温度变化)
7.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标有“6 V,3 W”的小灯泡恰能正常发光,若电阻R的阻值为6欧,则电压表的示数为 伏,电流表的示数为 安.
8.如图2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灯的电阻不随温度变化.当开关S1、S2都闭合时,灯L正常发光时,R1消耗的功率为4瓦;当开关S1、S2都断开时,灯L功率为其额定功率的1/4,R1消耗的功率为2瓦;已知R1> R2,灯L的额定功率是 瓦.
9.下表中为某保温式自动电饭锅的主要技术数据.由此可知,在额定电压下工作,通过电饭锅的电流约是 安(保留一位小数);电饭锅正常工作0.1小时,消耗的电能是 千瓦时.
额定电压 220 V 额定功率 900 W 额定频率 50 Hz 额定容积 5.0L
10. 电饭锅烧饭时有两种状态:一是锅内水烧干前的加热状态,二是水烧干后的保温状态.图3所示是电饭锅的电路图,R1是调节电阻,加热用的电阻丝.内部自动开关S在电饭锅加热状态时,应处于 状态(填“闭合”或“断开”).为保证电饭锅在保温状态时,R2上所发出的电热功率是加热状态下的一半,比较R2与R1的数值大小,R2 R1(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1.把一标有“36 V,9 W”的灯泡与滑动变阻器串联接在电源上,可组成一个亮度可调的电路.为使滑动变阻器从一端滑动到另一端时,灯泡的功率在4瓦~9瓦之间变化,则电源两极间的电压应为 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 欧.(设灯丝电阻不随温度变化)
12.如图4所示,电源电压一定,当P置于中点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伏,当P置于右端时,电阻R1在30秒内产生100焦的热量,电压表示数为10伏,则电阻R1= 欧.
三、实验题
1.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小灯泡的正常发光时的电功率,实验电路如右图所示,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压表的读数是2.5伏,此时电流表的读数如图乙所示,则通过小灯泡的电流是 安,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灯丝的电阻是 欧,
消耗的电功率是 瓦.
2.下面是用伏安法测小灯泡额定功率的主要步骤,请你按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用字母标号依次排列: .
A.把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小灯泡、电流表(较大量程)串联成电路.
B.闭合开关,接通电路.
C.记录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并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D.切断电路,整理器材.
E.把电压表并联在小灯泡两端(所选量程要高于灯的额定电压).
F.实验时发现电流表示数低于较小量程时,应改换电流表低量程接线柱.
G.调节滑动变阻器阻值,使其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
H.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光在额定电压下发光.
四、计算题
1.如图8所示,当开关S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安;当开关S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安,R1消耗的功率为3.2瓦.求R1、R2的阻值各为多少?
2.如图9所示的供电设备向居民楼用户输电的示意图.为保证居民楼内的用户所有用电器都能正常工作,居民楼的输入导线电压必须保证为220伏.当居民楼内消耗的功率为44千瓦时:(1)通过输电线的电流为多少安?(2)若输电线的总电阻为0.1欧,供电设备的输出电压是多少伏?(3)居民楼内由于家用电器的增加,将向供电部门申请“增容”,即增加用电功率.当居民的用电器的额定功率由44千瓦增加到88千瓦,所有用电器均在正常工作时,输电线路损失的功率比“增容”前增加了多少瓦?(4)若要求减小输电线损失的功率,用学过的公式及知识说明应采取的措施.
A
V
S
R1
R2
P
图5
光明
光明
图6
甲 乙
图7
L
P
S
a
b
L1
L2
U
L1
L2
U
图7
乙
甲
图1
V
A
S
R
L
图2
S1
R2
L
R1
S2
图4
R1
U
V
P
S
图3
R2
R1
S
U
0.6
3
A
0
0
0.2
0.4
0.6
1
2
3
乙
V
S
E
R
P
A
A
S
R1
R2
图8
供电
设备
居民
用户
图9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学案
【我的目标】1.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会应用成像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知识储备】
物 距 像 的 性 质 像 距
正倒 大小 虚实
2fU=2f
fU【典型例题】例1.有一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将物体放在离透镜15cm处时,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可得到一个( )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虚像 C 倒立放大的实像 D 正立放大的实像
例2.小明在光具座上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烛焰放在距透镜20cm处,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由此判断,他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大于20cm B一定小于8cm C一定在10cm—20cm之间 D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
解题过程:
例3.五一期间,小明和同学到泰山去游玩,当他为全体同学拍了一张合影后,又想为一位同学拍一张单身照,则他应( )
A 保持照相机与同学间的距离不变,拉长镜头
B 减小照相机与同学间的距离,镜头不动
C 增大照相机与同学间的距离,缩短镜头
D 减小照相机与同学间的距离,拉长镜头
方法总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像越_____,像距越______.
【针对练习】1.测绘人员绘制地图,需要从空中的直升机向地面照相,在航空摄影中照相机内的感光胶片上所成的像是( )
A 正立缩小的虚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倒立等大的实像 D 倒立缩小的实像
2.物体位于凸透镜前10cm处时,可以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缩小的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4cm B 7cm C 9cm D 11cm
3.投影仪是教学时常用的仪器,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投影仪的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则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
A 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并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
B 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并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
C 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并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
D 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并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
【达标测试】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a、b、c、d、e五个位置,如图所示,其中蜡烛放在____处所得到的实像最小,放在____处所得到的实像与烛焰大小相同,放在____处所得到的实像比烛焰大,放在_____处能看到放大的虚像.
2.在一张透明的塑料薄膜上滴一滴小水珠,双手拿着塑料薄膜靠近报纸,透过小水珠看到报纸上的文字是( )
A 倒立缩小的虚像 B 倒立放大的虚像 C 正立缩小的虚像 D 正立放大的虚像
3.用一个凸透镜成像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B 成虚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远,像越大
C 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D 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是放大或缩小的
4.透过圆形的鱼缸看里面的金鱼时,看到的金鱼比实际的要大,则此时:①鱼缸相当于一个凸透镜②鱼缸相当于一个凹透镜③所看到的是金鱼的实像④所看到的是金鱼的虚像.其中正确的表述是( )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5.当烛焰离凸透镜30cm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40cm B 30cm C 20cm D 10cm
6.某同学拿着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用一张白纸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此时光斑到透镜光心的距离为6cm,该同学用此透镜观察较小的文字时,看到了正立较大的字,则较小文字到透镜的距离( )
A 等于12cm B 大于6cm小于12cm C 小于6cm D 大于12cm
7.小明用一架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小刚拍一张2寸的全身照,小刚在原地不动,小明又要给他拍一张2寸的半身照,正确的操作是( )
A 小明往前移动,并使镜头往里缩 B 小明往前移动,并使镜头往外伸
C 小明往前移动,并增大光圈 D 小明往后移动,并使镜头往外伸
8.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
A 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 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 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D 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课外补充:透镜成像作图法
透镜所成的像,可以用作图法求出来.作图时,一般都像如图所示那样用通过光心而跟主光轴垂直的直线来表示透镜,如下图所示:
要求出一个发光点由凸透镜所成的像,只需要求出从这个发光点发出的任意两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交点就可以了,当发光点不在主光轴上时,下面三条特殊光线的折射光线的方向很容易求出:
(1)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方向不变.
(2)跟凸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
(3)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跟主光轴平行.
应用这三条光线中的任意两条,就可以求出发光点S的像S1.如下图所示
物体可以看作是由许许多多的点组成的,物体上每一点都有自己的像,这些点的像合起来就是物体的像,因此,物体的像也可以用作图法求出来.
例如要作出物体AB由凸透镜所成的像,只要作出物体上两个端点A和B的像就行了.作A点的像时,可以用发自A点的两条光线,一条跟主光轴平行,另一条通过光心,这两条光线通过透镜后的交点A1就是A的像,同样可以作出B点的像B1,物体上其他各点的像位于A1和B1之间,可见A1B1就是物体AB的像.
在上图中,物体位于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的地方(u>2f),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大于焦距而小于2倍焦距(f2f),是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些都跟上节的实验结果相符.
物体位于凸透镜焦点以内时(u由此可见,用作图法求像时,如果所画光线在通过透镜后相交,得到的就是实像;如果所画光线在通过透镜后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得到的就是虚像.
用作图法,可以决定像的倒正、大小、虚实和位置.
【课后作业】1.利用凸透镜成像作图法,找出物体的像的位置、大小、虚实、倒正,填入下表,并与上节的实验结果相比较.
物距u 像的倒正 像的大小 像的虚实 像距v
u>2f
u=2f
fu2.试用学过的透镜作图法作出下图中物体AB在凹透镜中成像的光路图,并写出凹透镜成像的性质.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的计算
【学习目标】1.学会计算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2.深入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典型例题】一、杠杠的机械效率.
例1.用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将重400N的货物抬高20cm,手向下压杠杆的力是250N,手下降的高度是多少cm 这个杠杆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二、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例2.用动滑轮把重40N的物体匀速提高20m,所用的拉力是25N,则拉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是多少 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三、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例3.某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3000N的物体提高6m,所用的拉力是1250N,则拉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是多少 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四、斜面的机械效率.
例4.沿着长6m、高2m的斜面,将1200N的物体拉到车上去,所用的拉力是500N,则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针对练习】1.用动力臂是阻力臂5倍的杠杆,匀速将100N的重物举高0.2m,所用动力是40N,杠杆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_.
2.用动滑轮将重80N的货物提升4m,若加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50N,则绳子移动的距离是_______m;动滑轮对物体做的有用功是________J,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_.
3.某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2000N的重物,所用的拉力是800N,绳子自由端被拉下4m,这个人做的总功是_________J,有用功是___________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
4.斜面高1m,长为3m,工人用400N沿斜面方向的力将重为840N的箱子推到车上,则这个斜面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_.
5.某人用动滑轮把重1000N的货物匀速提高10m,如果这个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80%,试求在此过程中人拉绳的力是多少
6.沿着长5m、高1m的斜面,将1000N的物体拉到车上去.
(1)如果不考虑摩擦,需要的拉力是多少
(2)如果所用的拉力是250N,则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7.某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忽略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已知每个动滑轮重50N
(1)当重物的重力为300N时,则需要的拉力是多少 此时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2)当被提升的重物重力是3000N时,则需要的拉力是多少 此时的机械效率又是多少
(3)通过以上两步计算,你得到什么启示 第三节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制的来源.2.知道长度的基本单位及其换算单位.3.初学会用刻度尺测量一般的长度.4.知道时间的单位,并会用钟表测量时间.
5.知道什么是误差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重点难点】1.长度的基本单位及其单位之间的换算.2.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以及刻度尺的读数.3.误差及其产生原因,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典型例题】一、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例1.某同学的身高是1.6m,则他的身高应为_______cm.
例2.某原子的半径为20nm,则相当于__________m.
方法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练习1】1.下列单位换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3.75m=3.75m×100=375cm B 3.75m=3.75m×100cm=375cm
C 3.75m=3.75×cm=0.375cm D 3.75m=3.75×100cm=375cm
2.单位换算:4×105μm=_______m; 7.84×106m=______km 25nm=________m
15km=__________cm 3.6m=__________nm 3×105km=______mm
3.我国的长江全长6300km,如果换算成以米为单位,当相当于__________m
二、刻度尺的读数.
例2.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木块的长度为_________.
方法总结:
【针对练习2】1.如图所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此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cm
2.下图所示是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直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甲同学的读数为41毫米,乙同学的读数为41.0毫米,丙同学的读数为16毫米,丁的读数为16.0毫米.上述四位同学中读数正确的是_______.
三、误差和平均值法测量物体的长度.
例3.一个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先后四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L1=2.45cm;L2=2.46cm;
L3=2.47cm;L4=2.48cm,那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__________cm
方法总结:
【针对练习3】1.某同学测量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结果分别是5.51cm,5.51cm,5.53cm,5.55cm,则这个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
A 5.51cm B 5.52cm C 5.525cm D 5.53cm
2.某同学用一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分别为:8.46cm、8.45cm、8.56cm、8.44cm、8.47cm,那么错误的是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达标测试】
1.一位同学测量了一些物体的长度,忘记了写单位,你帮他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明的身高为1.64_____;课桌宽46____;物理课本的长为250______,一枚硬币的厚度为2_____.小红的鞋长为24_______,金星到南麻的距离为40_____.刘翔在奥运会上跑的距离为110_____.
2.无线电波在1s内通过的距离为:3×105km=__________cm=__________mm.
3.用测量工具测量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误差不能______,只能尽量________.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_______的.
4.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
A.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B.在测量中应力求准确,避免错误,而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
C.只要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
D.天平没有调节就进行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5.如图所示,用某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则此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cm.
6.某人用一刻度尺三次测量一木板长度分别为14.50dm、14.52dm和14.52dm.则该木板的长度为______dm.
7.同一长度的四次测量记录是:25.1mm,25.2mm,27.2mm,25.3mm,其中一次明显是错误的,它是________,根据以上测量记录,这一物体的长应记作________.
8.小明上学路上用了15min,合________h,我校一节课的时间为40min,合________S
某同学在学校运动会上参加200m比赛,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是24S,则相当于____min.第一章 物体的运动复习学案(2课时)
【复习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物体的相对性.2.会用两种方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3.理解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分析.4.会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5.知道什么是平均速度,会计算平均速度.
【重点难点】1.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和速度的计算.2.平均速度的计算.3.长度的测量
【知识梳理】1.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
2.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______
3.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也不一样,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________.
4.速度是表示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理学中,我们用字母_____表示路程,它的国际单位是____,用____表示时间,它的国际单位是_____,用______表示速度,它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另外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________作为速度的单位,符号是_______或________.计算速度的公式是________.
在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单位要同一.
5.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6.平均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7.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______.
8.测量长度的工具是____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_____,1km=_______m;
1dm=_______m;1cm=_______m;1mm=_______m;1μm=_______m;1nm=_______m
9.在运动场和实验室里常用_______测量时间,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____,1h=______min;1min=_______s.
10._________和_________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不是错误,错误可以______,但误差是不能_______的,只能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减小误差的方法.
【知识网络】
【典型例题】例1.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木块的长度为_________.
方法总结:分度值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数时要看清起始刻度和末端刻度,估读到____________.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
例2.一个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先后四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L1=2.45cm;L2=2.46cm;
L3=2.47cm;L4=2.48cm,那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__________cm
方法总结:对于测量错误的数据要_______,计算结果的位数应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2005年10月12日,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飞船进入轨道后,以7.8km/s的速度围绕地球运动,但是在飞船内的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却认为他们自己是静止的,则他们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地球 B 月球 C 太阳 D飞船
方法总结:说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以参照物为标准,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发生变化,则说物体是________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说物体是_______的.
例4.目前普通列车的速度约为100km/h,而磁悬浮列车设计速度约为500km/h,南京到上海的路程约300km,按以上速度计算,磁悬浮列车从南京到上海需要多少小时 如果是普通列车又需要多少小时 磁悬浮列车比普通列车节省多少时间
例5.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先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100m,接着又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300m,则该汽车在这400m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方法总结: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 物体的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复习学案(第1课时)
【复习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制的来源.2.知道长度的基本单位及其换算单位.3.初学会用刻度尺测量一般的长度.4.知道时间的单位,并会用钟表测量时间.
5.知道什么是误差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重点难点】1.长度的基本单位及其单位之间的换算.2.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以及刻度尺的读数.3.误差及其产生原因,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知识梳理】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__________.为了国际间交流的方便,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________,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1km=_______m;
1dm=_______m;1cm=_______m;1mm=_______m;1μm=_______m;1nm=_______m
3.使用刻度尺要做到五会:
(1)会认:使用刻度尺前应该观察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会放:放正,刻度尺要沿着所测长度,如果尺子较厚,要将有刻度的一侧紧贴被测长度,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如果零刻线磨损,可用一整刻度对准被测物体一端.
(3)会看:视线应与刻度尺面_________.
(4)会读:认准分度值,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__________.
(5)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
4.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符号是_______,1h=______min,
1min=________s,1h=_________s.实验室中测量时间的工具是_________
5._________和__________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不是错误,错误可以_______,但误差不能________只能尽量________.
【典型例题】例1.单位换算: 5.4km=_______m; 1.5h=_______min=________s
解题过程:
例2.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_______,估计值是______,被测物体的长度应记作:__________.
例3.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先后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时,记录如下六组数据:11.25cm、11.27cm、12.24cm、11.26cm、11.290cm、11.29cm,则木块的长度为________.
解题过程:
【针对练习】1.单位换算:1.5mm=________μm;(3)15min=______h;(4)2h=_______s
2.一名粗心的同学记录中忘了写单位,请你替他补上:(1)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是0.175_____;(2)一本字典的厚度是3.5____;(3)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是1.9____
(4)一正常人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是0.8______.(5)人跑1000m的时间是4______
3.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A、B两个小木条的长度,其中对木条______的测量是正确的,这个木条的长度是_______cm.
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测量结果的准确值为_______,估计值为_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
3题图 4题图
5.同一长度的四次测量记录是:25.1mm、25.2mm、27.2mm、25.3mm,其中一次明显是错误的,它是________,根据以上测量记录,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___________.
【达标测试】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1.一张课桌的高约为80_____,淄博至武汉的铁路长1348_____.烧开一壶水大约用15______.一个中学生的身高是1.6______.
2.单位换算:4.8m=_______μm; 50nm=________m; 2.5h=_______min=______s
3.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_______,估计值是______,被测物体的长度应记作:__________.
4.下列关于单位的换算,其中正确的是( )
A 7.2m=7.2×100=720cm B 7.2m=7.2cm×100=720cm
C 7.2m=7.2×100cm=720cm D 7.2m=7.2m×100cm=720cm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 B 误差和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
C 测量工具越精密、方法越合理、误差越小 D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6.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下列要求不必要的是( )
A 刻度线必须紧贴被测物体 B 必须从刻度尺的最左端量起
C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D 记录时必须注明单位
7.四名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结果分别是6.58cm、6.60cm、6.59cm、6.61cm,在更接近真实值的是( )
A 6.595cm B 6.59cm C 6.6cm D 6.60cm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都掌握了哪些内容
第一章 物体的运动----运动的描述复习学案(第2课时)
【复习目标】1.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会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3.理解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4.会用v=s/t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难点】1.参照物的选择.2.速度公式v=s/t的应用.
【知识梳理】1.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
2.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______
3.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也不一样,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________.
4.速度是表示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理学中,我们用字母_____表示路程,它的国际单位是____,用____表示时间,它的国际单位是_____,用______表示速度,它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另外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________作为速度的单位,符号是_______或________.计算速度的公式是________.
在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单位要同一.
【典型例题】例1.小红坐在行驶的汽车上,请判断小红在下列情况下是运动还是静止.
A.相对于地面,小红______.B,相对于司机,小红______.C相对于跟汽车同向行驶快慢相同的另一辆汽车,小红_______.D相对于路上的行人,小红_______.
例2.上海和南京间的高速路长约300km,如果汽车跑完这段公路需要3h,则汽车的速度约为多少
【针对练习】1.以下关于静止的说法中,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
A 同步卫星看上去是“静止”的 B 宇宙飞船中的宇航员感觉飞船是“静止”的
C 空中加油机的飞行员看到被加油的战斗机是“静止”的
D 法国飞行员在空战中,伸手抓住“静止”的子弹
2.下列两物体保持静止的是( )
A 太阳和地球 B 地球和同步卫星 C 人走路时左脚和右脚 D 行进中的列车和铁轨
3.单位换算:5m/s=______km/h; 72km/h=_______m/s
4.无线电波速度为3×108m/s,向月球发射无线电波到达月球并返回地球共需要2.56s,求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达标测试】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
1.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船上坐着一个人,岸上有树,相对于树来说,人是______的,小船是______的;相对于船来说,人是______的,树是______的.
2.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两个物体,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是_________的,以其中任何一个物体为参照物,另一个是_______的.
3.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一列火车中,放在车厢小桌上的苹果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
A 火车 B 坐在椅子上的乘客 C 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 D 关着的车门
4.若某人跳伞时看到身旁的直升机正在下降,则直升机相对于地面是( )
A 下降 B 上升 C 静止 D 都有可能
5.汽车的速度是25m/s,它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填上单位:一般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2______;一辆汽车的速度约为80______.
7.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4s内通过20m,则物体的速度是_______.
8.做匀速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速度之比为1:2,运动时间之比为3:5,则它们的通过的路程之比为________.
9.小明的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500m,他骑车的速度是15km/h,则他骑车上学,路上需用多少小时 合多少分钟
10.火车速度为25m/s,飞机速度为850km/h,北京到上海的距离为1530km,则乘飞机比乘火车少用多少时间
第一章 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路程的计算复习学案(第3课时)
【复习目标】1. 会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3.知道平均速度.4.会计算平均速度.
【重点难点】1.匀速直线运动以及计算.2.平均速度的计算.
【知识梳理】1.生活中我们用两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是在__________相同时,比较路程,哪个物体的路程越长,运动就越快;二是在__________相同时,比较时间,哪个物体运动时间越短,则物体运动就越快.第二种方法人们用起来不习惯,故物理上用第一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所以提出了速度这个物理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一段路程和任何一段时间内的速度都________.即速度是一个________,它不随时间和路程的变化而变化.计算速度的公式为__________.
3.变速运动中,我们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______________,计算公式为________
【典型例题】例1.对于匀速直线运动中v=s/t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v与s成正比 B v与t成反比
C 当t一定时,v与s成正比 D v不随s和t的变化而变化
例2.某人从甲地到乙地,他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后,改用3m/s的速度走完了后一半路程,求他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针对练习】1.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8s内通过20m,则前5s的速度是________.
2.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运动路程越大,速度越大 B 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跟时间成反比 D 速度不变,通过的路程跟时间成正比
3.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可知两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
A V甲>V乙 B V甲4.如图所示,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3题图 A B C D
5.某人从甲地到乙地, 前一半时间他以1.5m/s的速度行走,后一半时间他改用2.5m/s的速度走完,求他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达标测试】1.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5s内通过的路程为10m,那么它的速度为_______,在第2s内的速度为_________,第2s内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
2.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比为3:1,路程之比为2:3,则甲乙两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
A 2:9 B 9:2 C 2:1 D 1:2
3.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的时间( )
A 一定都不相等 B 不一定都相等 C 一定都相等 D 三种情况都不正确
4.一辆汽车往返甲乙两地,从甲到乙为上坡,速度为2m/s,从乙到甲为下坡,速度为3m/s,汽车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为( )
5.小明同学骑车上学,从家经书店到学校共5400m,家离书店1800m,他从家出发骑到书店用了5min,在此等同学1min,然后又经12min达到学校,则小明骑车从家到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6.一列火车长100m,以5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200m的桥,需要的时间为______
7.如图所示是襄樊往返于丹江的列车时刻表,则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运行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列车从襄樊到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7531 襄樊8:43 丹江11:58 8:43 9:13 9:53 10:05 10:22 11:12 11:36 11:58
车次 自襄樊起公里 0 19 30 39 45 76 95 103
始发 终到 襄樊 马棚 黑龙堰 朱坡 陈家湖 老河口 苏家河 丹江
7532 丹江13:00 襄樊16:34 16:34 16:03 15:37 15:25 14:39 13:48 13:22 13:00
8.在一次施工爆破中,导火索长40cm,导火索燃烧速度是0.8cm/s,爆破者要安全跑出150m的危险区,至少要用多大速度
第一章 物体的运动能力提高训练
1.某同学按精确测量要求测得某课本的宽度为18.52cm,由此可以推知他所用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此测量结果的准确值为_______,估计值为________.
2.一位同学乘坐一辆汽车行驶在一条限速为60km/h的公路上,他测出汽车每隔2秒钟就驶过一根路边相距45米的电线杆,则汽车的速度是_______m/s,这辆车_______(填“已经”或“没有”)超过限速.
3.通过看电视,我们看到“神州六号”飞船中的一个场景:宇航员费俊龙手中拿着一本书,当他松手后,书“悬”在空中.这本书相对于______是静止的,相对于_____是运动的
4.天文学中常用的一个很大的长度单位叫光年,1光年等于光在1年内所传播的距离.许多科学家对太阳系以外距我们10.8光年的一颗恒星波江座ε星极感兴趣,设想几十年或一百年后,地球上一艘速度达到光速0.9倍的超级宇宙飞船飞向该星,那么它经过______年可到达该星.
5.在新龟兔赛跑的故事中,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当兔子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已悄悄地接近了终点,于是它撒腿就跑,最后和乌龟同时到达了终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在整个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等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B 在整个时间内兔子的平均速度等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C 在兔子睡觉前,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D 在整个过程中,乌龟的平均速度始终小于兔子的平均速度
6.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岸边和行船 B 行船和岸边 C 都是行船 D 都是岸边
7.在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发令枪的枪声才计时,他记录的成绩为13.69秒,则运动员的真实成绩应为(当时气温为15℃)( )
A 14.30秒 B 13.35秒 C 13.98秒 D 13.40秒
8.甲乙两人沿平直的蓄水大坝并肩行走,上坝后第1min内走了40m,第2min内走了30m,连续走完了190m大坝共用了4mi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他们在第2min内,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 他们走完了120m路程的平均速度是0.5m/s
C 他们在第1min和最后1min的平均速度一定不相等
D 在行走中,甲相对于乙的速度是0
9.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甲车上的人看到乙车匀速向南,乙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匀速向北.这三辆车相对于地面可能静止的是( )
A 只有甲车 B 只有乙车 C 只有丙车 D 甲车、丙车
10.李白和王维进行百米赛跑,每次李白都比王维提前10m到达终点,若让李白远离起点10m,王维仍在起点处同时起跑,两人仍按原速运动,则( )
A 李白先到达终点 B 王维先到达终点 C 同时到达终点 D 不能确定
11.学生参加100m测试,下列关于其运动快慢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观众是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比较学生运动的快慢
B 终点裁判员是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学生运动的快慢
C 物理学中采用观众的方法比较学生运动的快慢
D 物理学中采用终点裁判员的方法比较学生运动的快慢
12.驾驶员看到过马路的人,从决定停车直到右脚刚刚踩在刹车板上,在这段反应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称为反应距离.(从踩刹车板到车停下的这段距离称为刹车距离),普通人正常的反应时间为0.5s—1.5s,酒后驾驶的反应时间则增加2—3倍,为确保安全,从2004年5月1日起,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酒后驾车给予严厉处罚.小张正常反应时间是1s,他以72km/h的速度开车反应距离为多少米 假设小张酒后驾驶的反应时间是正常时的2倍,那么他以相同的速度驾驶时反应距离又是多少米
13.射击运动员打活动靶,子弹的速度是800m/s,活动靶移动速度是20m/s,若活动靶移动方向和射击方向垂直,运动员在距中弹点100处,运动员在活动靶距中弹点多远时开枪,才能正好击中活动靶
14.一辆向峭壁方向行驶的汽车,在距离前面峭壁440m处鸣笛,经2.5s听到回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空气为15℃)
15.建设中常用到爆破技术,在一次山石的爆破中,用了一条80cm长的导火索来引爆装在钻孔里的炸药,导火索燃烧速度是0.8cm/s,假若爆破者将导火索点燃后,迅速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破前跑到离爆破点600m远的安全地区
物体的运动
机械运动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运动的描述
单位
动与静
快与慢
工具
方法
误差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参照物
速度
平均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运动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发展过程.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含义.3.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4.再次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过程.
【知识回顾】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______,可以使静止的物体_______,也可以使物体速度的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力还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所以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总结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指导】1.阅读课本19页的第一段以及插图,想一想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通过所学的知识分析出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19页第二段,了解一下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观点哪一个是正确的,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课本上的实验叫“伽利略斜面小车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再次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实验中让每次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让小车在进入水平表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这样才能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情况.如下图所示,是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在平面上最终停下的位置.
在下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填“大”、“较大”或“小”)
表面状况 阻力的大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
毛巾
木板
玻璃
分析上表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___,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速度减小的越______.如果小车不受阻力,小车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理: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实验证明__________的观点是正确的.后来,_____国物理学家________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说明:1.该定律说明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条件,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车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阻力,所以才会慢慢停下来,当给车施加的牵引力并不是维持车的运动,而是去克服受到的阻力,这样才能使车不停地运动,如果牵引力变大,大于阻力,那么车就会加速运动,从而改变车的运动状态,进一步说明了这个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其它物体对它施加作用了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3.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推理的方法而概括出来的规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所以它不能用实验验证,因为任何物体都受到其它物体的作用,但是它能经受住实践的检验.
【典型例题】例.正在路上行驶的汽车,突然受到的所有的力消失,那么它会( )
A 突然停止 B 慢慢停下来 C 做匀速直线运动 D 加速运动
方法总结: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将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突然不受外力,将以力撤销的那一瞬间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原来静止的物体 不受力 永远保持静止状态
原来运动的物体 不受力 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针对练习】1.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它是通过日常生活推导出来的 B 它是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C 它是通过实验直接证明的 D 它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通过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2.在下图所示的实验中,每次必须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这是为了使小车在三种平面上开始滑行时有_________,在越光滑的平面上,小车受到的__________越小,它运动的距离越_______,它的速度________得越慢,进一步推理可得出这样得结论:如果物体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物体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让小车自斜面顶端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滑下,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见下表,通过探究,我们可以反驳下列说法中的哪一个( )
表面情况 毛巾 棉布 木板
小车运动的距离/m 0.27 0.42 0.79
A 摩擦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 B 小车受到力就运动,不受力就不运动
C 若平面非常光滑,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D 运动物体不受力,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4.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所受的各力突然消失,则物体( )
A 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继续向前运动,且速度越来越快
C 慢慢停下来 D 立即停下来
5.足球比赛中,运动员用头顶球,球在向上飞,若此时受到的力都消失,则球将会( )
A 静止 B 做匀速直线运动 C 下落 D 无法判断
6.用绳子拴住一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若绳子突然断裂,小球将( )
A 保持原来的圆周运动状态 B 保持绳断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小球运动速率减小,但保持直线运动状态 D 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第五节 惯性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知道惯性的定义,知道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3.知道惯性和惯性规律的区别.
【知识回顾】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原来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力,则保持______________.
3.原来运动的物体,如果突然不受任何力,则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指导】1.阅读课本21页第一段,找出惯性的概念,并填写下空.
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叫做惯性,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叫惯性定律.___________都有惯性.
2.阅读课本上的“想想做做”部分,猜想一下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自己找一块橡皮,放在一张纸条上,快速把纸条抽出,看一下有什么现象
3.阅读课本21页最后几段,了解一下日常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学会解释现象的方法,然后合上课本,自己试着用惯性的知识解释一下,最后再考虑一下下面的问题:
(1)当汽车开动时,站在车上的人为什么向后仰
(2)解释一下课本图6.5-5中锤头为什么能紧套在锤柄上
4.阅读课本21页的“想想议议” 部分,想一想跳起后你会落在哪里,为什么
【典型例题】1.惯性现象的识别
例1.飞机投弹时,不是飞到目标的正上方投弹,而是要提前投掷才能命中目标,这是因为( )
A 炸弹有向前的冲力 B 炸弹受到向前惯力的作用
C 炸弹具有惯性 D 炸弹受到重力的作用
2.惯性现象的解释
例2.人走路时,被石头绊会向前倒,这是为什么
思路引导:人走路时,脚被石头绊住,由于________,上身仍要保持原来的________状态,而向前倾倒.
解题方法:(以例2为例)
【课外补充】物体的惯性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物体的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不容易改变.例如:为了能够灵活地改变速度,调整方向,歼击机不仅做得轻巧,作战中有时还需要甩掉副油箱;让足球和铅球都静止在地面上,足球轻轻一踢就能运动起来,但要使铅球运动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小轿车转弯灵活,起步很快,而火车起步却很慢;这些现象充分说明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容易程度与物体的_______有关,即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_______有关,且物体的______越大,惯性越大.
【必做题】1.骑自行车高速行驶时(尤其是下坡),往往要刹后闸,这是因为当刹前轮时,前轮被刹住而停止运动,由于_____,后轮仍要保持原来的________状态,而容易向前翻车.
2.在一个水杯的口上放上一张硬纸片,上面放一个鸡蛋,用力在水平方向上弹纸片,将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动员百米冲刺后,并不能立即停下来,这是因为运动员( )
A 失去了惯性 B 具有惯性 C 不受力的作用 D 惯性大于阻力
4.下列现象,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
A 人走路时脚被绊了一下,会向前倒下 B 投出去的篮球会继续向前飞行
C 关闭了发动机的汽车会向前滑行 D 熟透了的桃子会从树上掉下来
5.下列现象或做法与惯性有关的是( )
A 骑车驾驶员必须系好安全带 B 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C 多数人习惯用右手写字 D 电动机通电时转动
6.下列现象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
A 运动员跳远时往往要助跑 B 子弹离开枪口后仍能继续高速向前飞行
C 空中篮球正在落向地面 D 古代打仗时,使用绊马索将敌方飞奔的战马绊倒
7.摩托车做飞跃障碍物的表演时为了减少向前翻车的危险( )
A 应该前轮先着地 B 应该后轮先着地
C 应该前后轮同时着地 D 哪个车轮先着地与翻车的危险没有关系
8.惯性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利有弊,下面现象有弊的是( )
A 锤头松了,把锤柄在地上撞击几下,锤头就紧紧的套在锤柄上
B 拍打衣服可以去掉衣服上的尘土
C 往锅炉内添煤时,不用把铲子送进炉灶内,煤就随着铲子运动的方向进入灶内
D 汽车刹车时,站在车内的人向前倾倒
9.许多高档轿车中安装了安全气囊,特定情况下它会“蹦”出来,以免身体直接撞到车身上而受伤,安全气囊最有可能“蹦”出来的情况是轿车在( )
A 高速公路上急速行驶时 B 盘山公路上缓慢行驶时
C 刚开始突然启动时 D 与前方物体发生猛烈碰撞时
10.下列有关物体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静止时,它没有惯性 B 不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
C 船在水中匀速行驶时,一人在船尾处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落下时将掉入水中
D 子弹离开枪口后,仍能继续高度向前飞行,是由于子弹具有惯性
11.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报道,找出一处科学性错误,在错误字句的下面画上横线.
遇险情急刹车 乘客受伤
本报讯 今天清晨6:30,本市21路公共汽车在行驶途中遇险情,司机紧急刹车,有三名坐在后排的乘客由于突然失去惯性向前急冲而受伤.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伽利略的观点: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由运动变为停止)
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由运动变为静止)
打出去的球会停下来(由运动变为静止)
地上的足球被踢出去(由静止变为运动)
先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些部分
人的“上身”
在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
上身和下身一同向前运动
接着明确什么原因使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脚被石头绊住而停止运动
最后确定研究对象由于惯性应继续静止还是运动,推测出将出现什么现象
上身由于惯性仍要向前运动而向前倾倒电功率学案(第1课时)
【我的目标】1.知道电功率表示电能消耗的快慢.2.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3.知道电能单位千瓦时的来历.
【重点难点】重点是知道电功率的概念和表示意义,会用功率计算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9—10的内容,与同学探讨下列问题,老师随机找同学发言.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写到黑板上给同学展示出来,要证明自己能行.
1.电能表铝盘转动,有时慢悠悠,有时急匆匆,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这种现象表明什么
2.电功率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大小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更大的单位是________,它跟W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某用电器的功率是150W,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3.计算电功率的公式是__________,其中W的单位是_____,t的单位是_____,P的单位是______.该公式变形之后可以计算电功W=_______.
4.根据计算功率的公式变形之后可得到计算电功的一个公式W=Pt,前一节我们学过电功的单位是J和kW·h,当P和t的单位是什么时,电功的单位是J 你知道当P和t的单位是什么时,电功的单位是kW·h吗,你能从KW和h中间的·上得到什么启示 为什么1kW·h=3.6×106J 组内成员之间讨论并同其它组交流探讨的结果
针对练习:小明家的电能表上标有“3000revs/kW·h”的字样,当只接通电视机后,记录在7.5min内转盘转过30转,则这段时间内电视机消耗的电能是多少焦 这台电视机的功率是多少瓦
拓展:从这个题目中,你能不能想到一种利用电能表和钟表测量用电器电功率的方法 试着把必要的步骤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写出来.
6.阅读课本第10页的小资料,了解常见用电器的电功率.
【典型例题】例1.关于电功和电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流做功越多,电功率越大 B 电流做功时间越短,电功率越大
C 电流做同样多的功,用的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D 在相同时间内,做功越多,电功率越大
思路引导: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同时取决于电功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判断电功率大小时,应既考虑到电功也要考虑到时间,不能片面地只考虑一个量.
例2.将阻值为55Ω的电灯接在220V电源上时,电流在1min内电流做的功为多少焦 这个电灯的功率是多少瓦 合多少千瓦
【针对练习】1.电功率反映了( )
A 电流做功的多少 B 电流做功的快慢 C 电流的强弱 D 用电器电阻大小
2.某用电器的电功率为100W,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盏电灯25h耗电1kW·h,这盏电灯的功率是________W.
4.一个“220V,1000W”的电热水壶,正常工作30min,消耗的电能是_______kW·h,合__________J.
5.下课后陈老师去关闭微机房的总电闸时,发现电能表(标有“2500r/kw·h”)的转盘在缓慢地转动,他利用手表估测了一下2min内转盘转动了5r,那么2min内,消耗了_________J的电能;经检查发现,原来机房内还有20台型号相同的电脑显示器处于待机状态,则一台电脑显示器的待机功率约为_______W.
6.2006年3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彩电电能效新标准,规定待机功率高于9W的彩电不能进入市场销售,小明想了解家中彩电是否符合新能效标准,他将100W的灯泡单独接入电路中,观察电能表1min内转了5转;再让这台彩电单独接入电路并处于待机状态,电能表5min内转了2转,由此判断该彩电的待机功率是_______W,若每天待机按20h计算,小明家每月(按30天)因彩电待机消耗的电能约为_______KW·h.
7.我校有34个教室,每个教室安装着标有“220V,40W”的日光灯14盏,再日光灯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若每盏灯每天工作3h,则每盏日光灯每天耗电多少千瓦时 全校教室内的日光灯在一个月(30天)内共耗电多少千瓦时
电功率学案(第2课时)
【我的目标】1.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2.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重点难点】会用功率计算公式P=UI进行简单计算,难点是正确确定额定功率,实际功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从课本第11页的演示实验开始阅读完这一页.讨论解决好下列问题.(要求:要有时间观念,每个同学积极参与发表自己观点,形成热烈讨论的学术探究氛围,最后形成共同的正确认识,起到共同提高的作用,20分钟完成,书写要规范)
1.标有“36V 25W”字样的灯泡,其中“36V”表示什么意思 “25W”表示什么意思 当把它接在多大的电压下,它正常发光 如果把它接在24V的电路中,它的发光情况怎样 当把它接在40V的电路中,它的发光情况又怎样
2.某电灯泡上标有“PZ220V 40W”的字样,其中“PZ”表示什么意思 220V表示什么意思 40W表示什么意思 当把它接在多大的电压上时,它能正常发光 当它两端的电压比220V低时,它的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大还是小 当它两端的电压比220V高时,它的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大还是小
3.家用电器的铭牌上所标的数字表示的都是什么电压和功率
4.写出你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认识.
5.小组内讨论课本“想想议议”的两个问题,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来,以备发言.
电功率学案(第2课时)
【我的目标】1.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2.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重点难点】会用功率计算公式P=UI进行简单计算,难点是正确确定额定功率,实际功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从课本第11页的演示实验开始阅读完这一页.讨论解决好下列问题.(要求:要有时间观念,每个同学积极参与发表自己观点,形成热烈讨论的学术探究氛围,最后形成共同的正确认识,起到共同提高的作用,20分钟完成,书写要规范)
1.标有“36V 25W”字样的灯泡,其中“36V”表示什么意思 “25W”表示什么意思 当把它接在多大的电压下,它正常发光 如果把它接在24V的电路中,它的发光情况怎样 当把它接在40V的电路中,它的发光情况又怎样
2.某电灯泡上标有“PZ220V 40W”的字样,其中“PZ”表示什么意思 220V表示什么意思 40W表示什么意思 当把它接在多大的电压上时,它能正常发光 当它两端的电压比220V低时,它的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大还是小 当它两端的电压比220V高时,它的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大还是小
3.家用电器的铭牌上所标的数字表示的都是什么电压和功率
4.写出你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认识.
5.小组内讨论课本“想想议议”的两个问题,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来,以备发言.
电功率学案(第3课时)
【我的目标】1.会根据P=UI计算用电器的功率、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等物理量.2.总结出应用公式P=UI时的注意事项.3.会根据公式P=UI及学过知识计算实际电功率.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第12页的全部内容,解决好下列问题.
1.间接测量用电器的电功率,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 需要哪些仪表
2.计算功率的公式是什么 在这个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使用这个公式时,应注意什么 试着用学过的知识推导此公式.
3.在220V的电路中,白炽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说明了什么 如果两个白炽灯泡的亮度完全相同,则说明了什么
4.如果我们把教室里的40W的日光灯换成亮度相同,而功率只有10W的节能灯,按每月30天,每天用电5h计算,则一个月,我们班可以节省多少电能
5.假设你家的电能表上标有“220V 10A”的字样,你想一想, 每个数字除了具有各自的含义之外,是否还有功率上的含义 通过讨论或者是查找资料获得这方面的知识
【典型例题】例1.一个电饭锅接在220V的电路中,通过它的电流为0.4A,则这个电饭锅的电功率是多少
例2.有一种用于220V电路中的节能灯,额定功率仅为1W,求它的工作电流
例3.一个在额定电压下工作的电烙铁,功率是100W,电流是454mA,这个电烙铁的额定电压是多少
例4.一个白炽灯上标有“220V 40W”,当它正常工作时,电流是多少 此时它的电阻是多少
根据例4的解题步骤,你能推导出一个公式,能根据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直接计算出电灯泡的电阻.试着推导一下,运用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
例5.一个标有“220V,25W”的灯泡接在110V的电路上时,实际功率是多少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所思所想,试着在下面的空白处写下来. 这节课你对你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分子动理论练习题
1.固体、液体、气体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强弱,由小到大排列的次序是_________.
2.围绕太阳运行的九大行星中,轨道离太阳最近的是______,轨道离太阳最远的是_______,地球处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_______条轨道上.
3.将以下内容根据物体尺寸的大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①地球②生物体③银河系④太阳系⑤分子⑥原子核⑦细胞⑧电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4.铁、牛奶、水晶、白酒、水银、饼干;按物态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_______态,包括___________,其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___态,包括___________,其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滴水银相互接近时,能自动地汇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表明水银分子间存在着_____力
6.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将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ml,上述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________.
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的角度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___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_____.
8.晚上在屋里点燃一支蚊香,很快整个房间都可以闻到它的气味,这是气体的______现象,温度越______(填“高”或“低”)这一过程越快.
9.高压下,油可以渗出钢管壁,这一现象说明固体分子之间也有_______.
10.下列有关分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 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
C 分子很小,用一般的显微镜看不到 D 分子大小通常以nm做单位来量度
11.关于分子的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
A 一切物体都有分子组成 B 分子做永不停息的运动
C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D 有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有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
12.下列事件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扫地时,灰尘四起 B 花开时,花香满园 C 下雪时,雪花飘飘 D 刮风时,黄沙扑面
13.把两块表面干净平整的铅压紧就能结合在一起,把打碎了的两块玻璃用多大的力都不能将它们拼合在一起,其原因是( )
A 铅的分子间有引力,而无斥力 B 玻璃分子间有斥力,而无引力
C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因两铅块分子之间的距离能靠近到引力大于斥力的程度.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14.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来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的是( )
A 吸盘式挂衣钩可吸附在瓷砖表面 B 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折断铁丝
C 用胶水把纸粘在墙上 D 液体和固体很难被压缩
15.把磨得很光得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很难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这一现象说明了( )
A 固体由分子组成 B 固体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 固体地分子间存在引力 D 固体地分子间存在斥力
16.一根铁棒很难被压缩,也很难被拉长,其原因是( )
A 分子太多 B 分子间没有空隙
C 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存在 D 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7.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
A 端面磨平的铅棒压紧后能够吊住大钩码
B 两瓶气体,抽掉中间的隔板后气体逐渐混合
C 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快慢不同
D 铅板和金板长时间压紧在一起,铅和金会互相渗透
18.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有引力 B 只有斥力 C 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D 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且引力与斥力大小总相等
19.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香水瓶打开盖后,满屋充满香味 B 太阳光下扫地时,能看到尘土飞扬
C 糖放入水中后不久,整杯水都变甜 D 衣箱里的卫生球不断变小,衣服充满卫生球味
20.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菜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菜,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 )
A 盐分子减小了,很容易进入萝卜中 B 盐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
C 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 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加快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静止在地面上的冰块无内能 B 空中飞行的飞机比地面上静止的火车的内能大
C 动能大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D 自然界中任何状态下处于任何位置的物体都有内能
22.关于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的内能大
B 温度降低到零摄氏度时,水就没有内能了
C 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D 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大
23.下列有关分子运动的内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 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之间,不可能发生在固体之间
C 由于压缩固体十分困难,说明固体中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D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两种力总是相互抵消的
24.甲乙两块冰块的质量相同,温度均为10℃,甲冰块静止在地面上,乙冰块静止在距离地面10m高处,则两个冰块( )
A 机械能一样大 B 乙的机械能大 C 内能一样大 D 乙的内能大
25.分别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放入等量的糖块,过相同的时间后,品尝两杯水,哪杯水感觉更甜 为什么 热值学案 学案编制:崔维军
知识点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要知道什么是燃料的热值,会利用热值进行热量的计算,了解生活生产中节约能源的一些做法,知道什么是热机的效率,并学会简单的计算.
自学检测
1.燃料燃烧时将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_能.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单位是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气体燃料热值的单位是____________.已知焦炭的热值为3×107J/kg,它的物理意义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的那部分能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4.取暖锅炉都是通过哪些措施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从而起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学测同步
例1.由燃料的热值定义可知( )
A.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燃烧值越大
B.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时,放热多的燃料其热值越大
C.燃料完全燃烧时,温度升得越高该燃料的热值越大
D.单位质量的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热值越大
针对练习一1.一桶煤油用掉一半,则剩余的煤油( )
A.密度和热值不变,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一半
B.比热容和密度不变,热值减为原来的一半
C.热值和比热容不变,密度减为原来的一半
D.密度、热值和比热容都不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量相同的干木柴和焦炭完全燃烧后,放出的热量相同
B.质量相同的干木柴和焦炭完全燃烧后,放出的热量不相同
C.质量大的燃料燃烧后放出的热量多
D.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的那种燃料的热值大
3.已知烟煤的热值是2.9×107J/kg,那么( )
A.2kg的烟煤燃烧时,一定能放出5.8×107J 的热量
B.1kg的烟煤完全燃烧,一定能放出2.9×107J 的热量
C.2kg的烟煤温度降低1℃时,放出2.9×107J 的热量
D.10kg烟煤的热值是2.9×107J
4.下列关于燃料热值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燃烧时放出热量多的燃料的热值大
B.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多的燃料的热值大
C.质量1 kg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多的燃料的热值大
D.质量1 kg燃烧时放出热量多的燃料的热值大
5.四口之家分别单独使用不同种类的燃料时的平均月消耗量分别为:木柴为200kg,烟煤约80kg,液化石油气约30kg,煤气约60kg。这四种燃料哪一种燃料的热值高( )
A.液化石油气 B. 煤气 C.烟煤 D.木柴
6.有三位同学都是四口之家,一位同学家里烧柴,每个月大约需要消耗150kg的干柴;另一位同学家里烧煤,一个月大约需要100kg;第三位同学家里烧液化石油气,一个月大约消耗30kg。三位都是四口之家的同学所用的燃料不同,一个月燃料的消耗量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使用蜂窝煤炉、燃气炉哪一种好些?
例2.热机甲比热机乙效率高,这说明( )
A 在相同的时间内,甲做的有用功比乙做的有用功多
B 热机甲比热机乙做的有用功多
C 在做相同的有用功时,燃烧同种燃料的条件下甲消耗的燃料少
D 热机甲工作时损失的能量一定比热机乙少
针对练习二:1.关于热机的效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机的效率可以等于1 B.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可能全部用来做功
C.减少热损失对提高热机效率无影响 D.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也不能提高热机效率
2.下列提高热机效率的做法中,无效的是( )
A.保证良好的润滑 B.尽量减少各种热损失
C.提高燃油的质量 D.减少因克服摩擦而额外消耗的功
3.两台汽油机,甲的效率为35%,乙的效率为25%,这两个数据表示 ( )
A.甲机做的功比乙机的多 B.甲机的功率比乙机的大
C.在相同时间内甲机燃烧的汽油较乙机多
D.在消耗相同的汽油时,甲机做的有用功比乙机多
例3.表为几种燃料的热值,由表可知
(1)完全燃烧5 kg木炭放出的热量是 J.(2)柴油的热值 酒精的热值,说明完全燃烧质量相同的柴油和酒精时, 放出的热量多.(3)1 kg焦炭的热值 10 kg焦炭的热值,因为热值的大小仅与 有关.
几种燃料的热值 单位 J/kg
焦炭 木炭 酒精 柴油
3.0×107 3.4×107 3.0×107 3.3×107
针对练习三:1.方便的煤气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普通家庭.某市的管道煤气的收费标准为1.0元/m3,一户人家在一个月内烧煤气消耗的热量约为2.5×109 J,求该户人家这个月应交的煤气费是多少 (煤气的热值为4.2×107 J/kg,密度为1.2 kg/m3,假设为完全燃烧)
比热容、热值针对练习
1.航天工业中的火箭是用液态氢作为燃料的,这是因为液态氢具有( )
A.较小的质量 B.较小的密度 C.较大的比热容 D.较大的热值
2. 小明学习了有关热学的知识后,知道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他想估算一下自己家每天烧水、做饭需要的热量。于是小明仔细记录了他家每天烧水、煮饭、炒菜需要的时间,并把它折算成烧水时间,相当于每天将30kg、20℃的水烧开
(1)小明家每天烧水做饭需要多少热量?
(2)如果普通煤的热值是3×107J/kg,从理论上讲小明家每天烧水做饭需要多少千克煤?
(3)小明家实际平均每天需要烧4块蜂窝煤,按每块蜂窝煤0.5kg算,他家每天实际用煤2kg,由此小明计算出他家煤炉的效率是多少?你认为小明家煤炉效率低的原因是什么?
3.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学案
【学习目标】1.熟记液体压强的特点.2.学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分析计算.
【知识梳理】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________,且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_______,同一液体内部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_______,另外液体内部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_______.
2.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是________,其中液体密度的单位是_______,深度的单位是______,压强的单位是________.
【典型例题】例1.如图所示的三只容器中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液体,则三只容器底受到的压强大小关系是( )
A PaPb>Pc C Pa>Pb=Pc D Pa思路引导:由图可知:a图和b图的液体相同,所以______相同,因为a图中液体的深度_____b图中液体的深度,根据P=ρgh可知,a的压强_____b的压强;b图和c图中液体的_______相同,而水的密度_____酒精的密度,所以根据P=ρgh可知,b图中液体的压强______c图中液体的压强,综合可得:Pa_____Pb_____Pc,故选_____.
例2.如图所示,两个容器盛有相同质量的液体,则两个容器中液体对底面的压力和压强分别是( )
A FA>FB,PA=PB B FAPB D FA=FB,PA思路引导:两容器中的液体密度无法确定,所以此题无法根据P=ρgh来分析.但因两容器中液体的质量相同,所以两种液体的重力相同,它们对底面的压力FA_____FB,又因为A容器的底面积_______B容器的底面积,所以根据压强的定义式P=F/S可得:PA______PB.
例3.如图所示,容器中盛有水,其中h1=100cm,h2=60cm,容器底面积S=20cm2,求:(1)水对容器顶的压强(2)水对容器底的压强(3)水对容器底的压力 (g=10N/kg)
【针对练习】1.下列表格是某同学“研究液体的压强”的实验部分数据记录:
实验次数 水的深度/cm 橡皮膜的方向 压强计左右水面高度差/cm
1 4 朝上 3.2
2 4 朝侧面 3.2
3 4 朝下 3.2
4 10 朝下 9.2
(1)实验次数1、2、3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把橡皮膜放入盐水中深10cm处时,压强计左右水面高度差比9.2cm要______.
(3)在同一次实验中,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应等于压强计左右水面的高度差,但仔细观察,橡皮膜在水中的深度略____压强计左右水面的高度差.
2.关于液体的压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液体的压强随体积增大而增大 B 液体的压强随质量增大而增大
C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大而增大 D 液体的压强随密度增大而减小
3.潜水员潜到三峡库区20m深的水中,受到水的压强是________Pa.若他的身体表面积为2m2,则他受到水的压力是________N.(g=10N/kg)
4.塑料桶里装有20cm深的某种液体,液体对桶底的压强为1600Pa,则这种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___.(g=10N/kg)
5.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试管,都装有水,甲管竖直放置,乙管倾斜放置,两管液面相平,如图所示,设液体对两试管底部的压强分别为P甲和P乙,则P甲____P乙.
6.如图所示,容器中盛有一定量的水,并静止放在斜面上,容器底部A、B、C三点的压强PA、PB、P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
7.如图所示,容器内的液体对底面的压强为P1,当把它倒过来时,液体对底面的压强为P2,则它们的关系是( )
A P1>P2 B P1=P2 C P15题图 6题图 7题图
8.一个圆柱形容器,重20N,底面积为2×10-2m2,放在水平桌面中央,在里面装入深10cm的水,求:(1)水对底面的压强(2)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9.一只装煤油的油罐中盛有4m深的煤油,在距底部0.5m处发现有一个面积为5cm2的小孔,求:(1)煤油对罐底的压强多大 (2)小孔处煤油的压强多大 (3)要想堵住这个孔,至少需要在小孔处施加多大的力 第四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学习目标】1.理解机械能的概念.2.知道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3.能解释一些能之间转化的物理现象.
【知识回顾】1.动能的大小跟物体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有关.
2.重力势能跟物体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关.
【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P67前三段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滚摆下降时,高度逐渐_______,速度越来越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_,动能逐渐__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2.当滚摆处于什么位置时动能最大 重力势能最小 当处于什么位置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最大
二、分组讨论想想议议部分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甲图中:是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乙图中:小球从A点运动到B点时,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从B点运动到C点时,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从C点运动到B点时,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从B点运动到D点时,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丙图中:小球从左端摆向右端的过程中,先是小球的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然后再由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当小球运动到________位置时,动能最大.
三、阅读课本P68 1-4段,完成下列填空.
_________________统称机械能.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本P68的想想做做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铁锁的动能和势能是怎样转化的
2.铁锁回不到原来的位置,为什么
3.在此实验中,机械能的总量守恒吗 如果不守恒,它有什么变化
四、阅读课本P68的例题,仔细理解每一句话,并通过此题的学习,学会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1.在这个例题中,什么情况下,机械能守恒 什么情况下,机械能不守恒
2.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阻力和摩擦,机械能总是守恒吗 过山车你见过吗 当它从最高处滑下后,再爬上另外一个坡,这个坡的高度能不能与最高处相等,为什么
五、阅读课本P69“科学世界”的文章,完成文章后面的问题.
【典型例题】例1.向上抛出的石块在空中上升时是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到达最高点后下落,是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
例2.电动小车沿斜面向上匀速行驶,则在这个过程中( )
A 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总机械能不变 B 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总机械能不变
C 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小,总机械能不变 D 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总机械能增大
课 堂 作 业
1.洒水车沿街道匀速行驶,将水洒向路面,在此过程中它的动能将_____,这是因为速度虽不变,但___________.
2. 一个同学在蹦床上玩,从跳起到上升至最高点的过程中,_______能逐渐增大,_____能逐渐减小.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
3. 神州五号飞船飞离地面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在此过程中,航天英雄杨利伟所具有的动能变_______,具有的机械能变________.
4. 2004年8月26日,在雅典举行的奥运会中,我国跳水运动员郭晶晶以绝对优势夺得女子三米跳板冠军,为我国争得了荣誉.她在起跳过程中,跳板的________能转化成________能,又转化成_________能,最后转化成她的________能,而进入水中.
5.自行车下坡,不踩脚踏板,速度也越来越快,从能的转化角度分析,是因为______能越来越小,______能越来越大.
6.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的椭圆轨道运行,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它的重力势能______,动能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7.下列情况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是( )
A在水平面上滚动的小球 B汽车上山 C空中匀速下降的降落伞D苹果从树上落下
8.空中沿水平方向飞行的一架飞机,正在向灾区空头物资,空投过程中,飞机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情况是( )
A 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大 B 动能和势能都减小
C 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D 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
9.下列关于水的各句诗句中,和机械能没有关系的是( )
A不尽长江滚滚来 B飞流直下三千尺 C白毛浮绿水 D一江春水向东流
10.跳伞运动员从高空的飞机上跳下后,在降落伞尚未打开前的下落过程中,运动员的
A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B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减小 D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增大
11.一顾客站在电梯上,随电梯匀速上升,在此过程中他( )
A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增大 B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小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
12.水电站是通过拦河坝来提高上游的水位,被提高了水位的水流下来,冲击水轮机的叶轮,带动发电机发电.这一过程中的能量转化顺序是( )
A 动能 重力势能 电能 B 重力势能 动能 电能
C 重力势能 电能 动能 D 动能 电能 重力势能第二节 功率学案
【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2.会进行功率的简单计算.3.了解功率的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功率的概念、公式、单位及物理意义.难点:功率的计算.
【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P58几段内容,知道物体做功有快慢之分.并填写下列空白:
建筑工地上要把砖送到楼顶,或用起重机搬运,或用工人搬运,不管怎样搬运,都是克服重力做功,那么运送砖块所做的功我们可以用公式_________来计算.运送同样多的砖,起重机和工人所做的功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但是工人所用的时间_______(填“长”或“短”),所以工人做功较______(填“快”或“慢”).
不同物体做相同的功,时间短的做功较_____,时间长的做功较_____.(填“快”或“慢”)
不同物体做功的时间相同,做功多的物体做功较______,做功少的物体做功较______.由此可见物体做功有_______之分.这跟物体的运动也有_______之分是一样的.
二、阅读课本P59几段内容,学习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及物理意义.
功率表示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功率.
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其中W表示______,单位是____;t表示________,单位是______. P表示_______,根据公式写出的功率的单位是_______,专用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符号是______,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工程技术上还常用________做单位,1kW=________W.功率是机械的_____________之一.
某物体的功率是1000W,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补充】在车辆中,常用“马力”来表示汽车的发动机的大小.“马力”是功率的单位,
1马力=735W,这个单位我们在物理上一般不用,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用.
三、学习课本上的例题,学会写文字说明和步骤,然后做下面的例题.(注意单位要统一)
【典型例题】例1.建筑工地上,水泥板质量是1t,起重机在20s内匀速把它提升到5m的高度,起重机提升重物的功率是多少W 合多少KW (g=10N/kg)
例2.质量为50kg的雪橇上装载了350kg的货物,一匹马拉着它沿水平道路将货物匀速运到了3000m外的货场,共用时40min,如果雪橇行进中受到的摩擦力是800N,求马运货时做功的功率.
课 堂 作 业 (每题10分,共120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机械做的功越多,它的功率一定大 B 机械做功时间短,它的功率一定大
C 机械做功越快,它的功率就越大 D 做相同的功,机械用的时间长,它的功率大
2.下列都是功率的单位的是( )
A W、J/s B KW、Pa C W、N/m D N/m2、N·m
3.某机械在2min内把600N的物体匀速提升4m,这个机械的功率为( )
A 2400W B 1200W C 20W D 50W
4.10kw的机器正常工作时,每分钟做的功是( )
A 10J B 2.4×107J C 6×105J D 104J
5.一台机器的功率是750W,它表示的意思是( )
A 这台机器1min做功是750W B 这台机器1min做的功是750J
C 这台机器1s做的功是750J D 这台机器1s做的功是750W
6.甲乙两台机器,功率之比为2:3,工作时间之比为1:3,则它们所做的功之比为( )
A 2:9 B 2:1 C 3:2 D 3:1
7.计算功率的公式是P=_______,由此公式变形可得计算功的另外一个公式W=_______.此公式中只有功率的单位是______,时间的单位是_______,功的单位才是焦耳.
8.甲乙两台机械,它们的功率之比是3:1,在相同的时间里,所做的功之比为______,若做相同的功,则所需时间之比是______.
9.蓝鲸游动时的功率可达350KW,合__________W;某洗衣机的功率是350W,合_______kW.
10.在水平地面上,小明用50N的水平推力推重100N的箱子,在10s内前进了10m,小明推箱子的功率为__________W.
11.起重机以0.1m/s的速度将重400N的重物匀速提高5m,起重机做功________J,它的功率是_______W,合________KW.
12.建筑工地上有300块砖,已知每块砖的质量是1.2kg,把这些砖运送到15m高的楼顶,如果用起重机需要1min,而如果用工人则需要1个小时,分别计算起重机和工人的功率.(g=10N/kg)
一周学习基础知识测验(每题10分)
1.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_________________,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物理学中,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公式表示就是__________.其中F表示_____,单位是_____;s表示_____,单位是_____;W表示______,功有两个单位,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_,它们的换算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功率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功率.用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其中W表示_______,单位是_______;t表示_______,单位是_____;P表示_______,单位是_______或________,它们的换算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另外工程技术上还常用_____做功率的单位,1KW=______W.功率是机械的__________之一.
5.下列实例中,力做了功的是( )
A.起重机吊着楼板从一楼运送到三楼 B.静止的小车在拉力作用下向前运动 C.用力搬石头但没有搬起 D.用力提着一桶水在水平路面上前进 E.冰雹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落 F.冰块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 G.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H.人用力把铅球推出去
6.一台电动机的功率是150W,则它的物理意义是( )
A 这台机器所做的功是150J B 这台机器在1秒内所做的功是150J
C 这台机器1秒内完成的功是150W D 这台机器1秒内的功率是150W
7.关于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功率是表示做功多少的物理量 B 机械做功越多,它的功率就越大
C 机械做功所用时间越短,它的功率就越大 D 做相同的功,用的时间越长,功率越小
8.甲乙两人体重相同,甲用1min走上楼,乙用半分钟跑上同一楼,则( )
A 甲的功率大 B 乙的功率大 C 两者的功率一样大 D 无法确定
9.质量为50kg的雪橇上装载了350kg的货物,一匹马拉着它沿水平道路将货物匀速运到了3000m外的货场,如果雪橇行进中受到的摩擦力是800N,求马运货时做的功.
10.建筑工地上,水泥板质量为0.7t,起重机在14s内匀速把它提升到4m的高度,起重机提升重物的功率是多少 (g=10N/kg)
《功、功率》基础知识测验(每题10分)
1.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_________________,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物理学中,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公式表示就是__________.其中F表示_____,单位是_____;s表示_____,单位是_____;W表示______,功有两个单位,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_,它们的换算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功率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功率.用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其中W表示_______,单位是_______;t表示_______,单位是_____;P表示_______,单位是_______或________,它们的还算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另外工程技术上还常用_____做功率的单位,1KW=______W.功率是机械的__________之一.
5.下列实例中,力做了功的是( )
A.起重机吊着楼板从一楼运送到三楼 B.静止的小车在拉力作用下向前运动 C.用力搬石头但没有搬起 D.用力提着一桶水在水平路面上前进 E.冰雹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落 F.冰块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 G.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H.人用力把铅球推出去
6.一台电动机的功率是150W,则它的物理意义是( )
A 这台机器所做的功是150J B 这台机器在1秒内所做的功是150J
C 这台机器1秒内完成的功是150W D 这台机器1秒内的功率是150W
7.关于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功率是表示做功多少的物理量 B 机械做功越多,它的功率就越大
C 机械做功所用时间越短,它的功率就越大 D 做相同的功,用的时间越长,功率越小
8.甲乙两人体重相同,甲用1min走上楼,乙用半分钟跑上同一楼,则( )
A 甲的功率大 B 乙的功率大 C 两者的功率一样大 D 无法确定
9.质量为50kg的雪橇上装载了350kg的货物,一匹马拉着它沿水平道路将货物匀速运到了3000m外的货场,如果雪橇行进中受到的摩擦力是800N,求马运货时做的功.
10.建筑工地上,水泥板质量为0.7t,起重机在14s内匀速把它提升到4m的高度,起重机提升重物的功率是多少 (g=10N/kg)学习方法导航
1.电功率只能反映电流做功的快慢(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它与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多少以及做功所用的时间无关。它的大小与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电流的大小有关。
2.在使用公式P=UI、P=、P=I2R、P=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公式的适用范围;
(2)单位制的统一。I、U、R、P、W、t的单位分别为A、V、Ω、W、J、s,如果题目所给的单位不符合上述单位,就要先进行单位换算后,再代入公式计算。
(3)式中各物理量都是对于同一部分电路而言的,当电路连接情况发生变化时,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电流可能随着改变,因此在进行计算时,应注意各物理量的对应。(这一点常易被忽视)
(4)计算整个电路的总功率时,无论用电器是串联还是并联,总功率都等于各用电器消耗的电功率之和。
3.理解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和额定功率的含义时,特别注意:
(1)额定电压是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它是用电器的一个重要参数,是一个确定的值,它与用电器实际工作时两端的电压无关。(这一点很重要,容易引起错误)
(2)额定电流是当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时通过的电流,无论电路的连接情况怎样变化,它也是一个确定的值。
(3)额定功率是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它与电路实际工作的情况无关。
(4)当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时,实际电流也就等于额定电流,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注意区分额定值和实际值)
4.测定灯泡的额定功率:无论提供哪些器材,在测定额定功率时,首先要让灯泡正常发光,即使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其额定电压(或让通过灯泡的电流等于灯泡的额定电流),(无论提供哪些器材,这一点都要首先得到保证)并通过电表的显示或一定的推理分析得到确认。
5.电阻串联时,由I1=I2和P1=I12R1,P2=I22R2,得到=;(利用这些关系式时,一定要分清电路的连接情况)电阻并联时,由U1=U2和P1=,P2=得到=。(利用这些关系式时,一定要分清电路的连接情况)利用这些特点解决某些问题是很方便的。第三章 声现象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并知道声音的速度.2.知道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以及人耳的双耳效应.3.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分别与什么有关.4.知道什么是次声波和超声波及其应用.4.知道什么是噪声及其危害,知道噪声的控制途径.5.知道声是如何传递信息和能量的.
【知识网络】
【知识梳理】1.声音是由_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一切____________的物体都在振动,________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声音要靠_______传播.一切______、______、______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不能在______中传播.声音在_______、_______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
3.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_______.经_______________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4.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_________.人耳是利用_________来准确判断发声体的位置的,堵住一只耳朵,只用一只耳朵听声音,_____准确判断发声体的位置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频率,频率是表示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它的单位是_______,简称_____,符号是______.某物体在5s内振动100次,其频率为_________.音调是人们感觉到的声音的_______,它跟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有关,它们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_______,它跟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振幅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响度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7.人们把___________________的声音叫做超声波,因为它们已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把___________________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因为它们已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8.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虽然我们看不到声波,但声音的波形可以在_________上展现出来.
9.不同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音色是我们辨别不同发声体的根据.
10.从物理学角度看,发声体做有规则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就是乐音,发声体做_______________时发出的声音是噪声.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______作用的声音,都是噪声
11.我们用________做单位来划分声音的等级,符号是_______.
1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分别是在________处减弱,如:__________;在___________中减弱,如: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处减弱,如:________________.
13.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和_________.
14.鼓皮绷得越紧,振动得越____,音调就越____.击鼓的力量越大,鼓皮振动幅度越___,声音的响度就越_____.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_____,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_____,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____,绷的松的弦发声的音调_____.弦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__管乐器吹奏时_________振动发声,长的空气柱产生的声音的音调_____,短的空气柱产生的声音的音调______.
【典型例题】例1.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发出的声音的_______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_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例2.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下列能有效控制噪声的措施是( )
A在公路两旁和住宅区设置屏障 B 扩大城市规模,多建高层楼房
C 在繁华路段汽车禁止鸣喇叭 D 植树种草绿化城市
例3.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 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 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 D 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生了变化
自然界中的声
由物体振动产生
振动快慢决定_______,振动的快慢用_____表示,且频率越大,______越高.频率越小,______越低
振动幅度决定_______,且振幅越大,______越大,振幅越小,____越小
物体材料、结构决定_______,不同的发声体的_______不同,这是我们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通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做介质传播靠出来
人能听到的声
人不能听到的声
乐音
噪声
次声波
超声波
控制办法: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特性:
______
______
______
应用和危害1.下图所示的四个电路图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正确的电路图是( )
A、 B、 C、 D、
2、如下图所示,各电路中正确的是( )
3.如下图所示,L1与L2属于串联的是 ( )
A B C D
4.在如图12-3-1所示的电路图中,开关S闭合后,三盏灯属于串联电路的是( )
5、如下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适当,要使电铃和电灯同时有电流通过,以下做法中正确的是( )
A.断开Sl,闭合S2、S3; B.断开S3,闭合S1、S2
C.闭合Sl,断开S2、S3; D.闭合S2,断开S1、S3
6、如下图所示电路,当开关S1、S2闭合后,则( )
A、电灯L1和电灯L2并联; B、电灯L1和电灯L2串联;
C、开关S1可控制L1和L2两灯;D、开关S2只能控制灯L2。
7.如图12-3-2所示,要使灯L1和L2串联,应闭合开关________;要使灯L1和L2并联,应闭合开关________
6.如图12-3-11所示的电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接通S1灯亮、电铃响
B.只接通S2灯亮、电铃响
C.只断开S3灯亮、电铃响
D.只断开S1灯亮、电铃响
7.如图所示,若开关S始终闭合,要使小灯泡L1,L2串联,必须闭合开关______;若使L1,L2并联,必须闭合开关_________;若闭合开关________,将造成电路短路.
8.如图所示,要使L1,L2,L3串联,应使S1_______,S2_______,S3________;
(1)如果S1,S2,S3都闭合,则L1,L2,L3是_______联.
(2)如果只需L1发光,则应闭合开关______,断开开关________.
(3)如只需L3发光,则应闭合开关______,断开开关________.
9.如图所示,若使灯L1与L2串联,应闭合开关______,断开开关_________.
(1)若使灯L1与L2并联,应闭合开关______,断开开关________.
(2)如闭合开关S1和S2,断开S3,则______灯亮,______灯不亮.
(3)如闭合开关S2和S3,则电路会出现_______现象.
7题图 8题图 9题图
10、按照下图中甲所示电路,用铅笔线将图乙中各元件的实物图连接起来。
甲 乙
S
S2
S1
S3
L1
L2
L3
S1
S1
S2
L2
L1
L1
L2
S2
D
C
B
A
L1
L2
L2
L1
L1
L2
L2
L1
图12-3-1
图12-3-11
图12-3-2第五节 浮力学案(第1课时)
【学习目标】1.知道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2.会用称重法求解物体受到的浮力.3.理解阿基米德原理.4.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
【重点难点】1.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2.称重法求物体受到的浮力.
【自学指导一】1.称重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2)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3)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G-F示
2.用溢水杯探究浮力的大小:(1)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2)把物体浸入液体,测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并且收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3)测出被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次数 物体重力G 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 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 小桶重G1 排开的水和桶的总重G2 排开的水重G排
1
2
发现规律: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公式表示为F浮=_______=__________.其中被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
【典型例题】1.称重法求解浮力.
例1.一个金属球在空气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14.7N,浸没在水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4.9N,求金属球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的大小
【针对练习1】1.一个1N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钩码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0.87N,这个钩码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N.
2.弹簧测力计下挂着一个铁球,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1.9N,把铁球浸没在水中时,铁球受到浮力是4.9N,则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N.
3.(选作)一个铁球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0N,当把铁球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4N,此时铁球受到的浮力是_____N;当把铁球的一半没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____N.
2.阿基米德原理法---利用F浮=G排求解浮力.
例2. 一个重为2.5N的物体,放入盛满水的杯中,从杯中溢出0.5N的水,则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为________N.
【针对练习2】1.质量为0.3kg的物体全部浸没在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的水是100g,那么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是______N.(g=10N/Kg)
2.(选做)一个物体的质量为0.5kg,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水未满),溢出水0.1kg,则物体受到的浮力为( )
A 小于1N B 等于1N C 大于1N D 无法确定
3.(选作)放在水平桌面上的量筒中盛有110cm3的水,当把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小金属块完全浸入量筒中后,量筒中的水面上升到160cm3处,则小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N.
【自学指导二】阅读课本P49的例题,看课本上是怎样解答浮力问题的,重点看一下解题过程,理解每一个解题步骤.看完后合上课本,自己解答下列例题.
3.阿基米德原理法-----利用公式F浮=ρ液gV排计算浮力.
例3.边长为10cm的一个立方体铜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如果立方体铜块处于更深的位置,浮力又是多少 如果把这个铜块压扁再让它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会不会发生变化 如果把它浸没在酒精中,它受到的浮力变大还是变小
从这个例题中我们可以得出: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只与____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与物体的__________和物体在液体中的_________无关.
4.运用公式F浮=ρ液gV排分析浮力的变化.
例4.水球运动员把漂在水面上的水球慢慢压入水下0.5m的过程中,水球受到的浮力变化情况是( )
A 逐渐增大 B 逐渐减小 C 始终不变 D 先增大后不变
思路引导:运动员把水球慢慢压入水下的过程中,水球在水中的体积逐渐______,排开水的体积逐渐______,所以水球受到的浮力逐渐_______,当水球全部浸入水中后,排开水的体积不再改变,所以受到的浮力_______.故选_____.
【针对练习3】1.一个物体的体积为60cm3,当其体积的一半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N;当其全部浸没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N.
2.一个铁球先后浸没在盐水、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分别是F1、F2、F3,则三者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3.一个圆柱形物体悬浮在密度为1.2×103kg/m3的盐水中,已知圆柱体的横截面积为10cm2,高为15cm,物体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为5cm,物体受到的浮力多大 (g=10N/kg)
4.质量为5.4kg的实心铝球,若将它浸没在水中,则铝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g=10N/kg)
(ρ铝=2.7×103kg/m3)
第五节 浮力练习题(第二课时)
1.浸没在水中的乒乓球露出水面之前,受到的浮力( )
A 不变 B 变小 C 变大 D 先变小后变大
2.关于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漂在水面上的物体比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B 没入水中的物体在水中的位置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C 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D 物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小
3.跳水运动员离开跳台后,从接触水面到全部浸入水中,他受到的浮力将_______;在他全部浸入水中下沉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将________.
4.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0N,将其全部浸没在水中时,所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为20N,此时它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
5.不同材料制成的相同体积的三个小球,放入同种液体中,最后静止时如图所示,则它们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关系是( )
A F甲=F乙=F丙 B F甲6.(选作)用弹簧测力计测得一石块重5N,将石块全部浸没在水中,测力计的示数为3N,则物体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石块排开水的体积为________m3,石块的体积为_________m3,石块的密度是_________kg/m3;若将这个石块浸没在密度为0.8×103kg/m3的液体中,它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_______N.(g=10N/kg)
7.电功率家庭作业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
例1、下表为一电热水器的铭牌。求(1)它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通过电热水器的电流是多少安?(2)若在额定电压下,连续使用了20min,电热水器消耗的电能是多少千瓦时?
额定电压 额定功率 容积
220V 1500W 4.5L
1、把闪光灯接在3V的电源上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4A,则闪光灯消耗的电功率是( )
A、1.2J B、1.2W C、7.5J D、6.48W
2、为了测定一个未知电阻器所消耗的功率,所需的最少仪器设备是( )
A、电压表 B、电流表 C、电压表和电流表 D、电压表、电流表和秒表
3、1度电可供( )
A、80W的电视机工作25h B、100W的电灯工作10h
C、800W的电饭锅工作40h D、2KW的电热水器工作1800s
例2、一灯泡上标有“PZ 220—40”字样,①若把它接在220V的电路中,通过灯泡的电流多大?这时灯泡的电阻多大?②若把它接在200V的电路中,它的电阻多大?实际电流多大?实际电功率又是多大?
1、在“组成串联电路”的实际中,将额定电压相同的甲、乙两灯串联接入下图电路中,且甲灯比乙灯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灯的额定功率大,实际功率也大 B、甲灯的额定功率小,实际功率大
C、甲灯的额定功率大,实际功率小 D、甲灯的额定功率小,实际功率也小
2、电灯L1和L2,它们的额定功率相同,而额定电压U1>U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正常发光时I1>I2 B、它们的电阻R1>R2
C、它们串联使用时,实际消耗的功率为P1'和P2'且P1'D、它们串联使用时,实际消耗的功率为P1'和P2'且P1'>P2'
限时检测
1.灯泡的功率是1.5W,这表明______
A.灯泡在1s内的功率是1.5WB.小灯泡的电流所做的电功是1.5J
C.1s内通过小灯泡的电流所做的电功是1.5JD.灯泡在任何情况下功率都是1.5W
2、电流通过甲用电器时,2S消耗电能6J;而电流通过乙用电器时,10S消耗的电能20J。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的功率大,消耗的电能也多 B、乙消耗的电能多,功率也大。
C、乙消耗的电能多,甲功率大 D、甲消耗电能多,乙功率大。
3、电功和电功率的单位分别是( )
A、千瓦时和焦耳 B、千瓦和瓦特 C、焦耳和瓦特 D、千瓦和焦耳
4、标有“PZ 220—40”和“24V,40W”的甲、乙两个用电器,都在额定电压下工作1h,消耗的电能( )A、甲用电器消耗的多 B、乙用电器消耗的多 C、一样多 D、无法比较
5、某同学从商店买来一只小电珠,把它装在手电筒上,灯丝只被烧红而不是正常发光,其原因是( )A、电路没有接通 B、电珠的额定功率很小C、电珠的额定电压大于手电筒电源的电压D、无法判断
6、判别电灯亮度的依据是( )
A、电功 B、额定功率 C、电压 D、实际功率
7、一盏“36V 40W”的电灯接到某电路时,通过灯的电流是1A,这盏电灯的实际功率( )
A、等于40W B、等于36W C、大于40W D、小于36W
8、把两个电阻R1和R2串联在电路中,已知R1>R2,P1、P2分别表示它们实际消耗的电功率,则P1与P2之间的关系是( )
A、P1>P2 B、P1=P2 C、P19、标有“4V,2W”的小灯泡L与滑动变阻器R'如图接入电路中,闭合开关S,当变阻器的滑片在图示位置时,电压表示数为10V,这时小灯泡恰能正常发光。求:(1)小灯泡中通过的电流多大?
(2)变阻器R'连入电路的电阻值多大?(3)变阻器R'消耗的功率多大?
课后练习
1、L1和L2两个灯泡上分别标有“220V,40W”“110V,40W”字样,当它们正常发光时( )
A、I1=I2 B、I1=2I2 C、I2=2I1 D、I1=I22
2、甲灯标有“220V,100W”,乙灯标有“220V,60W”两灯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分别是R甲、R乙则( )
A、R甲>R乙 B、R甲=R乙 C、R甲3、下列几盏不同规格的白炽灯都在各自额定电压下工作时,哪盏灯发光最亮( )
A、“220V,60W” B、“220V,40W” C、“360V,40W” D、“36V,100W”
4、把标有“220V,100W”字样的灯泡接在110V的电源上时,它实际消耗的电功率是( )
A、100W B、50W C、25W D、12.5W
5、如图所示,A、B两端间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S闭合时,L1消耗的电功率为P1,当S断开时,L1消耗的电功率P1'则( )
A、P1>P1' B、P1=P1' C、P16、把标有“220V,60W”和“220V,25W”两个白炽灯泡串联后接在220V的电路上,则两灯( )
A、都能正常发光 B、都不能正常发光,60W灯较亮
C、都不能正常发光,25W灯较亮 D、无法判断
7、一盏电灯边在电压是220V的电路中,灯光中通过的电流是68mA,这个灯光的电功率是多少瓦?一个月总共通电100 h,电流所做的功是多少焦,多少千瓦时 热和能复习学案
【复习指导】先把课本上每一节的内容看一遍,回顾最基本的知识,把该记住的记准,该理解的全部融会贯通.然后合上课本,填写下列知识梳理的内容.
【知识梳理】1.物质是由_______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__________________,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___和_________.
2.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_________现象.它的快慢与_______有关,且_______越高,扩散越快.
3.一切物体都有_____能,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_______,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它们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_________的.
4.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着________;热传递的方向是从_______物体传递到_______物体.热传递的结果是:高温物体内能________,低温物体的内能_________.
5.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________,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_________.
6.____kg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_____℃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的单位是____________.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可以用公式Q吸=___________和Q放=_____________计算.
7.热机是将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的机器.内燃机的四个冲程是_______冲程、_________冲程、__________冲程、___________冲程.其中________冲程,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__________冲程,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曲轴转动_______周,对外做功______次.
8.用来做__________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燃烧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其中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出的热量用公式____________来计算.
9._____kg燃料________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它的单位是_________.
10.炉子________________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叫做炉子的效率.
【典型例题】例1.一般固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_,同时固体又很难被拉伸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__.
例2.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打扫卫生时,尘土飞扬 B 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C 放在空气中的铁生锈 D 在水中放入盐会使水变咸
例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小,物体的内能越大 B 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也无内能
C 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但有内能 D 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动能越大,内能就越大
例4.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水壶中的水沸腾后,壶盖被水蒸气顶起 B 两手互相搓一搓,手心变热
C 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呵气就感到暖和了D 锯木头时,锯条就发热
例5.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互相接触时( )
A 热量总是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 B 热量总是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C 热量总是由含热量多的物体传向含热量少的物体
D 这两个物体的内能都不会发生改变
例6.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质的质量越大,其比热容越大 B 物质的比热容与其吸收的热量有关
C 物质的比热容与其温度的改变有关
D 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时,比热容的大小与它吸收热量、温度的改变无关
例7.关于燃料的热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燃料的热值与燃料燃烧情况无关 B 容易燃烧的燃料,热值一定大
C 煤的热值大于干木柴的热值,燃烧煤放出的热量比燃烧干木柴放出的热量多
D 为了提高锅炉的效率一定要用热值高的燃料
例8.关于热量、内能、温度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B 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 物体的内能增加了,它的温度一定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例9.转速为2400转/分的四冲程单缸内燃机在1min内活塞对外做功_______次,若每次做功735J,该内燃机的功率是_________W.
例10.为了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一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下表是他们实验的记录,根据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 液体 质量/g 初温/℃ 末温/℃ 时间/min
a 水 160 16 36 4
b 水 80 16 36 2
c 煤油 160 16 36 2
d 煤油 160 16 26 1
(1)比较a、b两烧杯的实验记录,得出的记录是:吸收的热量跟________________有关.
(2)比较c、d两烧杯的实验记录,得出的结论是:吸收的热量跟_______________有关.
(3)比较a、c两烧杯的实验记录,得出的结论是:吸收的热量跟_______________有关.
例11.小明家最近安装了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容积为80L,装满水.(1)热水器中水的质量是多少 (2)水温度升高50℃需吸收多少热量 产生这些热量需要完全燃烧多少煤气 (C水=4.2×103J/(kg·℃),q煤气=4.2×107J/kg)
【针对练习】1.一只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它的( )
A 质量变小,比热容变小,热值变小 B 质量变小,比热容变小,热值不变
C 质量不变,比热容不变,热值变小 D 质量变小,比热容不变,热值不变
2.水的比热容较大的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事例中哪个不是应用这一性质( )
A 北方冬天,用热水循环来取暖 B 初春傍晚,在秧田里灌水可防止秧苗冻坏
C 用水来冷却汽车的发动机 D 夏天给教室洒水,感觉凉爽
3.水的比热容是煤油比热容的2倍,若水和煤油的质量之比为1:2,吸收的热量之比为2:3,则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之比为( )
A 3:2 B 2:3 C 4:3 D 3:4
4.用两个酒精灯分别给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加热,若在相等的时间内,它们吸收的热量相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容一定相等 B 甲乙两种物质的温度变化一定相等
C 温度变化大的物质比热容大 D 温度变化大的物质比热容小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冬天对着手哈气,手变暖,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B 用酒精灯给水加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 洗澡时,用毛巾擦背,感觉后背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D 滑冰时,冰刀和冰之间相互摩擦,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6.在研究物体放出热量多少跟物质种类是否有关的实验中,提供的材料:(1)0.1kg的铜块;(2)0.1kg的铝块;(3)0.2kg的铜块;(4)0.3kg的铝块,应选用的材料是( )
A.(1)与(2) B.(1)与(3) C.(2)与(4) D (3)与(4)
7.关于燃料的热值,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燃料热值与燃料的燃烧情况无关 B 容易燃烧的燃料,热值一定大
C 煤的热值大于干木柴的热值,燃烧煤放出的热量比燃烧干木柴放出的热量一定多
D 为了提高锅炉的效率,一定要用热值高的燃料
8.热机甲比热机乙效率高,这说明( )
A 在相同的时间内,甲做的有用功比乙做的有用功多
B 热机甲比热机乙做的有用功多
C 在做相同的有用功时,燃烧同种燃料的条件下甲消耗的燃料少
D 热机甲工作时损失的能量一定比乙热机少
9.我国大力发展火力发电,火电站进的是“煤”,出的是“电”,在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 )
A 机械能—内能—化学能—电能 B 化学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C 化学能—重力势能—动能—电能 D 内能—化学能—机械能—电能
10.炎热的夏天,人站在水中时感到凉爽,而当人赤脚早在沙土上时却感到烫脚,这主要是因为水和沙土具有不同的( )
A 热量 B 内能 C 比热容 D 密度
11.曙光中学为学生供应开水,锅炉将400kg的水从25℃加热到100℃,燃烧了12kg煤(煤的热值是3.4×107J/kg),试求:(1)12kg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2)该锅炉的效率是多少
12.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年均发电量预计为8.5×1010kW·h,这些电能将送往上海、江苏等九省市,所以人们说:“三峡照亮半个中国”,据有关专家推算,三峡相当于一个年耗煤5×1010Kg的火力发电站.(1)已知煤的热值为2.9×107J/kg,在5×1010kg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多少 (2)设火力发电站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电能为E,它在这段时间内所消耗的燃料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为Q,则火力发电站的效率,根据以上资料,估算通常火力发电站的效率.
13.天然气清洁、热值高.今年我市对所有煤气用户进行了天然气改造,小华家利用天然气灶烧水,烧水前后天然气表的示数前后分别是0456.163m3和0456.177m3.
则:(1)这些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天然气的热值是8×107J/m3).
(2)若放出的热量的60%被水吸收,可以将多少20℃的水烧开
例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 )
A 香水瓶盖打开,满屋充满香味 B 在太阳光下扫地时,能看到尘土飞扬
C 糖放入水中后不久,整杯水都变甜了 D 墙内开花,墙外香
例2.下列情况下,分子间的斥力起主要作用的是( )
A 把两块表面干净的铅用手压紧,它们可以结合在一起
B 玻璃破碎后用手压紧,不能结合在一起
C 用糨糊把邮票粘在信封上 D 压缩固体很难
例3.物体的内能增加了,则( )
A 一定是物体吸收了热量,同时其他物体对它做了功
B 可能是物体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其他物体对它做了功,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C 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减小
D 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增大
例4.下列现象中,由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有( )
A 汽车轮胎放气时,气门嘴温度降低 B 锯木头时,锯条的温度升高
C 把烧热的工件放在冷水中,工件温度降低
D 水盆里的凉水在阳光照射下,温度升高
例5.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的冰内能为零 B 两个物体温度相同,它们之间就不能发生热传递
C 物体温度升高,所含热量就越多 D 50℃的水的内能一定比10℃的水内能多
例6.下列关于比热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温度越高,比热容越大 B 物体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小
C 物体吸收热量越多,比热容越大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例7.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练习题
1.下列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 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噪声令人烦躁不安,危害人的健康
B 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
C 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
D 从环保角度看,一切干扰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都叫噪声
2.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的目的的是( )
A 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 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 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 高架道路两旁建起透明板墙
3.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由于________杂乱无章的_______而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________________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起__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4.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dB;为了保证休息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dB.
5.减弱噪声的途径是:在_________减弱;在________________减弱,在_________减弱.
6.下列所给出的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 )
A剧院里悠扬的乐声 B 公园里人们的轻声交谈
C 教室里老师朗读课文的声音 D 公路上拖拉机行驶的声音
7.下列减弱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 )
A 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加装消声器 B 在公路上和住宅间植树造林
C 用外罩把发出噪声的物体罩起来 D 戴上防噪声耳塞
8.深夜时,正在播放的电视屏幕上常会出现“夜深了,请你把电视的音量开小点”的字样,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要从_________减弱噪声,从乐音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要减小声音的_______.
9.“无声手枪”是在_______处减弱噪声;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这是在_______处减弱噪声;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___________中减弱噪声;城市的某些街道上有“禁止鸣笛”的指示牌,这是为了在________减弱噪声;城市居民楼要装双层真空玻璃窗,这是为了在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射击队员戴着耳塞是为了在________处减弱噪声.
10.下列措施中不属于减小噪声危害的方法是( )
A 在汽车底盘下要装减震弹簧 B 在宾馆地面上铺厚地毯
C 在特工手枪上安装消声器 D 给噪声大的及加上外罩
11.现代城市里常在主街道上设置噪声监测设备,若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60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单位是________,但附近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字将_________(选题“增大”、“减小”或“不变”)
12.小宇同学计划为某高噪声车间的工人们制作消声耳罩,请你根据要求选择材料.
(1)外罩起反射声音的作用,选下列哪种材料好( )
A 软橡胶 B 塑料泡沫 C 硬塑料 D 硬纸板
(2)填料要能吸收声音,选用下列哪种材料好( )
A 碎钢块 B 硬纸片 C 泡沫塑料 D 木屑
(3)“衬里”紧贴耳朵,要求触感舒适,选用下列哪种材料好( )
A 纸 B 皮革 C 木板 D 绒布
13.电影院和剧院的四壁和屋顶常用蜂窝煤状的材料做成,这是为了( )
A 美观,起装饰作用 B 增强声波的反射 C 减弱声波的反射 D 增强声波的响度
14.下面是初三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课外做“减弱噪声的方法”活动时记录的内容
器材:铁盒、纸盒、木盒、玻璃钟罩、又厚又重的铁筒、一块棉絮、小闹钟
步骤:①分别用铁盒、纸盒、木盒……把小闹钟罩住,聆听它响度的变化,发现铁筒罩住小闹钟隔声效果好;②把小闹钟用纸盒罩住,再扣上大铁筒,双层罩的隔声效果更好些③小闹钟罩上两层罩子,钟的响声还是会通过桌面传出来,这时先在桌面上放一块棉絮,把小闹钟放在棉絮上,外边再扣上一个纸盒和一个铁筒,听到的响声就很小了.
分析以上探究过程可知:(1)密实、厚重的材料的隔声效果________(填“好”或“差”)
(2)有空气夹层的双层隔声结构,比同样的单层结构隔声效果要____(填“好”或“差”)
(3)如果在声源和它的传播途径之间放上具有弹性的物体,其减弱噪声的效果______(填“好”或“差”)
15.一场大雪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寂,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较少,噪声减小
B 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C 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D 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
【讨论】下题涉及到初中物理学中一种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望同学们好好讨论掌握.把握住这种方法的本质和内涵.只要你勤动脑,有一股钻研的精神就会弄明白的.加油!
16.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它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编号 A B C D E F G H I
材料 铜 铜 铜 铜 铜 铜 钢 尼龙 尼龙
长度/cm 60 60 60 80 80 100 80 80 100
横截面积/mm2 0.76 0.89 1.02 0.76 1.02 0.76 1.02 1.02 1.02
猜想一: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上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三,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练习题
1.一节新干电池电压是______V;4节干电池组成的串联电池组的电压是_____V,要得到9V的电压,则需要_____个铅蓄电池串联.
2.下表是某同学测量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实验记录:
UAB/V UBC/V UAC/V
1.2 1.8 3
由数据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是某同学测量并联电路的电压的实验记录:
L1两端的电压/V L2两端的电压/V 电源电压/V
第一次测量 3 3 3
第二次测量 6 6 6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用两个量程的电压表(0—3V和0—15V),测量由两节已用过的干电池串联组成的电池组的电压时,记录的数据是10V那么实际电压是_______V.
5.在220V的照明电路中安装正常工作电压为13V的装饰小灯泡,为了使它们正常工作,正确的做法是( )
A 应将51个小灯泡串联在电路中 B 应将51个小灯泡并联在电路中
C 应将16个小灯泡串联在电路中 D 应将17个小灯泡串联在电路中
6.两个完全相同的灯泡串联起来接到电压是6V的电源上,则每个灯泡两端的电压是( )
A 12V B 6V C 3V D 无法确定
7.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V1的示数为2.5V,则V2的示数为______V,V的示数为_____V
8.如图所示的电路,灯泡L1、L2、L3串联在10V的电源上,已知电压表V1的示数是7V,电压表V2的示数是8V,则灯泡L1、L2、L3两端的电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9.如图所示,两灯泡L1和L2是______联的,电压表V测的是______两端的电压,电压表示数为2.4V,电源电压为6V,则灯泡L1两端电压为_______V.
10.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后,电压表V1、V2示数分别是6V和2V,此时L2两端电压为( )
A 8V B 4V C 6V D 2V
11.如图所示,S接A时,电压表示数为2V,S接B时,电压表示数是6V,则L2两端电压是______V.
1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S1闭合、S2断开时,电压表示数为2.5V;当S1断开,S2闭合时,电压表示数为6V,则灯L1两端的电压为________V,灯L2两端的电压为_____V,电源电压为_______V.第六节 二力平衡学案(第1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也能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知道物体的两种平衡状态.3.知道平衡力的概念.4.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知识回顾】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任何力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
2.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叫做那两个力的____,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这两个力的合力为____
3.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都受到____力的作用,它的方向是___________.
【自学指导】1.阅读课本23页第一段,了解一下什么是物体的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是指物体保持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尽管受到力的作用,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_________,所以相当于不受力,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的各个力的合力为_____.
判断下列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A.放在桌面上书 B.空中飞行的小鸟 C.随传送带一块上升的物体. D.正在起步的汽车
E.悬吊着的电灯 F.围绕地球转动的卫星 G.匀速上升的电梯 H.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 I.百米冲刺中的运动员 J.树上的苹果.K.匀速行驶的汽车上的物体
2.阅读课本23页最后几段,找出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下列问题:悬挂的电灯受到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一对平衡力.如果电灯受到的重力是5N,则电线对它的拉力是____N;放在桌子上的书受到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一对平衡力,如果这本书重3N,则桌子对它的支持力是_____N;在水平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的________和_______是一对平衡力,如果牵引力是5×104N,则它受到的阻力是_______N;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已知人和伞总重为700N,则他受到的阻力是_____N.
【典型例题】例1.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在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 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B 桌子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
C 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 D 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思路引导:A:书对桌面的压力受力物体是______,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受力物体是______,这两个力不是作用在________上,所以它们不是平衡力;B:桌子受到的重力受力物体是_____,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受力物体是______,这两个力大小_______,所以它们不是平衡力;C:书受到的重力受力物体是______,书对桌面的压力受力物体是_______,这两个力不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所以它们______平衡力;D书受到的重力受力物体是_____,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受力物体是_____,这两个力大小______,方向________,作用在__________上,所以它们_____平衡力.
例2.分析下列各对力是否是平衡力,如果不是,写出原因.
A B C D E
A.图中两个力______平衡力(填“是”或“不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图中两个力______平衡力(填“是”或“不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图中两个力______平衡力(填“是”或“不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图中两个力______平衡力(填“是”或“不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E.图中两个力______平衡力(填“是”或“不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吊车以2m/s的速度将1×104N的重物竖直向上匀速提起,这时钢索对重物的拉力大小是________N,若吊车改为2m/s的速度使重物匀速下降,则钢索对重物的拉力大小是______N,若吊车改为4m/s的速度使重物匀速下降,则钢索对重物的拉力是________N.
方法总结:因为重物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重物处于_______状态,那么重物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拉力和自身的重力是一对_________,它们的大小相等,所以钢索对重物的拉力是__________N.
解这类题,首先要看一下物体处于什么运动状态,从而判断物体是否受平衡力,如果是,则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出力的大小.甚至可以判断出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课 堂 作 业
1.学校举行升旗仪式,当国旗匀速直线上升时,下列几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 旗受到的重力和绳对旗的拉力 B 旗对绳的拉力和绳的旗的拉力
C 旗受到的重力和旗对地球的引力 D 旗对绳的拉力和旗受到的重力
2.值日时,小东提着一桶水走进教室,下列情况中,属于彼此平衡的两个力是( )
A 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人的拉力 B 水桶受到的重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
C 水桶对人的拉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 D 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地球的引力
3.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汽车所受的牵引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 汽车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 汽车所受的牵引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D 汽车所受的牵引力和阻力的合力为零
4.起重机臂下吊一个质量为5t的重物,下列情况中钢丝绳所受的拉力T应为( )
A 只有静止时,T=4.9×104N B 匀速上升时,T>4.9×104N
C 匀速下降时,T<4.9×104N D 以上三种情况下,T都等于4.9×104N
5.下面关于二力平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一定平衡
B 若两个力的合力为零,这两个力一定平衡
C 若两个力的三要素相同,这两个力一定平衡
D 用一水平推力推水平放置的木箱,但没推动,其原因是推力小于摩擦力
6.用手握住一个瓶子,瓶身保持竖直,如果增大握力,则( )
A 瓶子受到的重力增大 B 瓶子受到的摩擦力增大
C 瓶子受到向下滑力减小 D 瓶子受到的摩擦力和重力不变
7.直接用手匀速竖直向上提起100N的物体,所需的拉力的大小是_______N;如果改为沿水平面匀速拉物体,物体与水平间的摩擦力为20N,则所需的拉力的大小为_____N.
第六节 二力平衡的应用学案(第2课时)
【学习目标】1.学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2.学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3.熟练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知识回顾】1.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物体保持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时,这个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的所有力的合力为_______.
【典型例题】例1.有一架质量为1.5t的直升机,停在空中时,螺旋桨产生向上的举力,这个力是_________N,当它水平飞行时,竖直向上的举力是_________N,当它匀速上升时举力则是__________N,当它匀速下降时举力则是__________N.
思路引导:直升机停在空中时,保持______状态,此时它处于_______状态,所以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螺旋桨产生的举力与______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举力的大小是_________N;当水平飞行时、匀速上升时、匀速下降时直升机均处于________状态,所以直升机受到的举力均等于它的________.
例2.如图所示,用F=20N的压力把重10N的物体压在墙上,物体保持静止,则与压力构成一对平衡力的力是_________________,其大小是_____N;与重力构成一对平衡力的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大小是______N.
思路引导:根据题意,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向右的压力,使墙受到一个压力,同时墙施加给物体一个向左的_________,同理,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的作用,但是由于物体静止,所以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__________,根据平衡力的特点,大小是_______.
【针对练习】1.一个重100N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处于静止状态,当用60N的力竖直向上提它时,物体所受合力是( )
A 40N,方向竖直向上 B 40N,方向竖直向下 C 0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2.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表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10N,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是____N,方向__________.
3.水平地面上静止放着一个重500N箱子,此时它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是_____N,过一会,某人用100N的力水平向右推箱子,但箱子没有被推动,此时箱子受到地面_______摩擦力的作用(填“滑动”或“静”),这个摩擦力的大小是______N,其方向向______.当推力增大到150N时,箱子仍然没有被推动,此时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N;当推力增大到200N时,箱子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它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摩擦力(填“滑动”或“静”),其大小是_______N,方向向______.
4.如图所示,重80N的物体受到F=60N的水平压力作用,沿竖直墙壁向下匀速运动,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
A.20N B.140N C.80N D.60N
5.一个用50N的水平推力,推着一个木箱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则木箱在水平方向上所受合力及摩擦力的大小分别是( )
A.50N,50N B.50N,0N C.0N,50N D 0N,0N
6.如图所示,不计托盘质量和滑轮与绳的摩擦,物体A重10N,当物体B重为2N时,物体A保持静止,这是A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N;当物体B重为3N时,物体A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A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N.
专题补充----受力分析
一、根据二力平衡理论推断不明显的力.
例1.如图所示,物体A放在水平地面上,受到水平拉力F的作用,但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对物体A进行受力分析.
解题方法:尽管物体A受到水平拉力F的作用,但是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在水平方向上,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拉力F和向左的静摩擦力f,另外,由于物体A受到向下的重力G,所以根据二力平衡,物体还受到地面对它向上的支持力N.(受力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二、物体受力情况一般分析法.
例2.如图所示,物体A静止放在斜面上,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解题方法:(1)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以及状态.-----物体A在斜面上静止
(2)确定研究对象与周围的哪些物体发生相互作用-------物体A受地球吸引,还受斜面支持,它与斜面接触,且有沿斜面下滑的趋势,故还受摩擦力.
(3)先画重力G,再画弹力(拉力、压力、支持力、推力),最后再画摩擦力.
(4)完成受力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针对练习】对下列图中物体A进行受力分析.
1.物体A随传送带匀速运动.
2.物体A重150N,用大小为100N的力F向上提物体A.
3.物体A被两绳吊着,处于静止状态.七心草工作室友情赠言: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向着你光辉的顶点攀登吧,成功一定会属于勤奋的你!
第三章 光现象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1.知道光沿直线传播,并会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3.知道光的反射现象.4.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会用反射定律分析问题.5.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虚像是怎样形成的.6.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规律.7.知道光的色散,知道物体的颜色之谜.8.知道红外线和紫外线及其应用.
【知识梳理】1.光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_________m/s,光在水中和其它介质中的速度比真空中_______.
2.光年是光在__________内传播的路程,它是一个__________单位.
3.在反射现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都在同一个平面内;_________和___________分居法线两侧;__________等于__________.这就是反射定律.
4.让光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镜面,那么,它被反射后就会逆着原来的_________的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
5.阳光射到镜子上会发生_________反射,阳光射到白纸上会发生______反射.
6.平面镜成像特点是:(1)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2)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3)像和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4)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像
7.除了平面镜外,生活中常见到的球面镜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凸面镜能使平行光________;凹面镜能使平行光_________.
8.当光从空气中______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______,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光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_______偏折,此时折射角_____入射角;当光从其它物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_______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时,折射角与入射角_______,且等于____度.
9.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在白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______________,这就是色散现象.色光的三原色是_____、______、_____.
10.透明物体的颜色由______________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____________决定的. 无色透明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不反射任何色光.有色物体只通过或反射与物体本身颜色相同的色光,如果色光与物体的颜色不相同,则物体看上去呈黑色.
11.把红、橙、黄、绿、蓝、靛、紫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_______,它们属于可见光,在红光和紫光以外还有人眼看不见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2.在下图中分别作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13.在下面a图和b图中作出反射光线,在c图中作出蜡烛的虚像.在d图中画出人看到 “鱼”的示意图.
a图 b图 c图 d图
【达标练习】1.太阳、月亮、点燃的蜡烛,其中属于光源的是( )
A 太阳和月亮 B 太阳和蜡烛 C 只有太阳 D 太阳、月亮和蜡烛
2.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 )
A 打雷时,总是先发生闪电,后听到雷声
B 打雷时,闪电和雷声同时发生,但光传播的速度比声音快
C 打雷时,闪电和雷声随同时发生,但人眼比人耳反应快
D 打雷时,闪电发生的地点和雷声发出的地点离人的距离不同
3.天文学上的“光年”是( )
A 速度单位 B 时间单位 C 长度单位 D 质量单位
4.日食现象的成因是( )
A 太阳光从侧面照到月球上 B 射向月球的太阳光途中被地球挡住
C 射向地球的太阳光途中被月球挡住 D 射向月球的太阳光,途中被别的天体挡住
5.一人经过一盏路灯时,灯光照射人所形成的影子的长度变化是( )
A 先变短后变长 B 先变长后变短 C 逐渐变长 D 逐渐变短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光的传播速度总是3×108m/s B 光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 当光由水进入空气中时,其传播反向可能不发生变化
D 当光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时,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0°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手影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B 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 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上都会发生反射 D 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8.刘艳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她在镜中的像与她本人的距离为( )
A 1m B 2m C 3m D 4m
9.舞蹈演员在练功房练功,当她向平面镜靠近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将( )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10.下列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 在颐合园内昆明湖的水中可以看到十七孔桥的倒影
B 注满水的游泳池,池底看起来变浅了 C 人在阳光下,地面上出现影子
D 筷子斜插到水中,水下的部分看上去向上弯折了
11.将一根直尺放在平面镜上,另一端可以自由转动,当你从任何角度都能看到尺与镜中的像在同一直线上时,尺与平面镜的夹角是( )
A 30° B 45° C 60° D 90°
12.通过平面镜看到数字电子表的示数为:则电子表的实际时间是( )
A 21:51 B 21:15 C 12:12 D 12:15
13.我们看到湖岸上的树在水中的倒影比实际的树暗一些,这是因为( )
A 树反射的光到湖面发生了反射
B 树反射的光到湖面一部分反射,一部分进入水中发生了折射
C 树反射的光到湖面后发生了光的发散 D 树反射的光到湖面发生了会聚
14.臭氧是一种天蓝色、有臭味的气体,在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可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的大量的( ),有效地保护地球生物地生存.
A 红外线 B 紫外线 C 可见光 D 紫光
15.电视机地开启和关闭可以通过遥控器实现,遥控器用来控制电视机的是( )
A 红光 B 红外线 C 紫光 D 紫外线
16.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m/s,合_________km/s
17.影子、月食的形成都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现象,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中.
18.排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来解释.在练习射击时,要“三点一线”才能射得准,即枪口标尺上的缺口、枪上的准星和射击目标要重合,这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
19.在防治“非典”的活动中,为了迅速准确地把我省的疫情上报中央,采用了通过光缆发送电子邮件的方法,若光缆传播光信号的速度是3×108m/s,成都到北京的光缆线路长约1500km,则从成都向北京发出的疫情报告,经______s就可以被收到.
20.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作为平面镜的是_________,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比较_____和_______的大小;还要分别测出_________________的距离,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归纳出实验结论.正常人的明视距离是25cm,若想在平面镜中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像,则平面镜距面部的距离应为________cm.
21.古诗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诗句,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而是光线经过不均匀大气时发生了_______而形成的_____像(填“虚”或“实”),太阳实际在下图中的______位置(填“甲”或“乙”)
22.“九寨沟”的镜海中有着“鱼在天上游,鸟在水中飞”的美景奇观,这水中画面的“鱼”是由于光的_______形成的_____像;“鸟”是由于光的_______形成的______像.
23.一束光垂直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反射角是_______.如果入射光线的反向不变,把镜面旋转40°(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0°),则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间的夹角是___
24.游泳运动员在水中看站在岸边的教练比实际位置_____些(高或低),这是由于光从_____中射入______中在水面处折射后进入眼睛,折射角_____入射角的缘故.
25.有经验的渔民在叉鱼时,不是正对着看到的鱼去叉而是对着看到的鱼的______方叉,这是由于光从______中斜射到_______中发生了折射的缘故.
26.紫外线容易被红色可见光接纳和吸收,因此,经常穿_______衣服可防治________的危害,减少皮肤癌的发生.
27.衣服、花朵、图画、彩色电视节目里都是各种各样的颜色,我们生活在绚丽多彩的颜色世界中已经很习惯了.但是,物体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呢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明设计了几个实验进行研究.
(1)让一束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射到白屏上,结果在白屏上可以看到一条七彩的光带,由此可知太阳光(白光)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混合而成.
(2)在三棱镜和白屏之间放一块红玻璃,白屏上只在原来出现红光的地方出现一条红色光带;换上蓝玻璃,只在原来出现蓝光的地方出现一条蓝色光带,这表明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____________决定的.
(3)如果在白屏上贴一张绿纸,屏上就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还用其他颜色的纸贴在光屏上,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这表明有色不透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_______的光.
(4)在舞台上演出的演员穿的是绿裙子,白上衣,当舞台灯光是红色时,则在红光的照射下,观众看到演员的裙子是______色的,上衣是_______色的.
28.如图所示一束阳光与地面成30°角,试用一平面镜把阳光反射到竖直的井底.
29.如图所示是斜射向玻璃的一束光线,在图上画出完整的光路图.
30.画出折线ABC在镜中的像.
31.如图所示,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到某液体中,入射角为45°,折射角为30°,光线射到液体底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又射回来,最后光线又回到空气中,请完成此过程的光路图.
28题图 29题图 30题图 31题图变阻器练习题
1.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时应将滑动变阻器_____联接在电路中,连入电路中的变阻器,在接通电路之前,滑片应滑至_________________.
2.某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0Ω,3A”的字样,它表示这个电阻器的__________________为20Ω,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3A.
3.将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移动滑片P能够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如图所示,A、B、C、D四个接线柱只能用两个,则正确的接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四种.但连接________时,电阻可视为零且不变;但连接_______时,阻值最大且不变.
4.如图所示,变阻器接入电路中,欲使滑片P向左移动时,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变大,应接入哪两个接线柱 ( )
A a、c B a、d C c、d D b、d
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开关S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在______端(填“左”或“右”),滑片P向_____端滑行,才能使电流表示数变大,此时灯泡亮度变_______.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变_______,电路中的电流变________,灯泡的亮度变_____.
6.如图所示,滑片P向右滑动时,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大的是( )
7.如图所示,用滑动变阻器控制灯泡的亮度,若要求滑片P向C端滑动时,灯泡变亮,则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正确的接法是( )
A.C接M,D接N B.A接M,B接N C.C接M,A接N D.A接M,D接N
8.如图所示,将两个滑动变阻器串联起来,把接线柱C、F接入电路,要使两个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总电阻最大,则滑片P1与P2的位置为( )
A P1在最左端,P2在最右端 B P1在最右端,P2在最左端
C P1在最左端,P2在最右端 D P1在最右端,P2在最右端
9.如图所示,用笔划线表示导线,将电路元件连接起来,要求:滑片向左移动时,灯L2变亮,L1亮度不变.
10.用笔划线做导线将如图所示的电路各元件连入电路,要求:(1)灯L1与L2并联,电流表只测量通过L1的电流.(2)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时,只能使灯L2的亮度变暗.(3)开关同时控制灯L1和L2.第四节 机械效率学案(第1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3.会计算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重点难点】重点:机械效率的理解运用.
难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理解.
【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P86的图9.4-1,务必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把重100N的沙子运上三楼,如果忽略所使用器械的重及摩擦,则需要做功多少 试计算.
2.按实际情况考虑,图中用三种方法把重100N的沙子运上三楼,人都要克服哪些物体的重力做功 并分别计算这些功的大小.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3.你哪种方法最好 哪种方法最不好,为什么
二、阅读课本P87上半部分的内容,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有用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额外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总功.
2.以图9.4-1中第二种方法为例,克服_________的重力做得功是有用功,克服__________的重力做得功是额外功.在做功的时候,我们总希望______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高些.
3.分别计算图9.4-1中三种方法中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三、阅读课本P87下半部分的内容,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机械效率.用_______表示总功,_______表示有用功,________表示机械效率.
计算机械效率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起重机的机械效率一般为_____________,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般为______________,抽水机的机械效率一般为_______________.
3.提高机械效率的办法主要有哪些
4.思考:为什么使用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典型例题】一台起重机把质量为0.7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4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5×104J,则起重机所做的额外功是多少 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课堂作业题
一台起重机将重3600N的货物提高4m,如果额外功是9600J,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是多少 总功是多少 机械效率是多少 (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第一节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学案(第2课时)
学案制作:崔维军 日期:2006.5.19
【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的平衡.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体验目标】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求数据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1.关心杠杆的使用.2.利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3.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知识回顾】1.杠杆的五个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下图中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自学指导】一、1.阅读课本P75下半部分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当杠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
2.根据生活经验,讨论一下“想想议议”中的撬棒怎样放置,撬石头时最省力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检查你桌上的实验器材,试着写出它们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个钩码的质量是_______g,它的重力是_______N.(g=10N/kg)
3.步骤:(1)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平衡在水平位置.
(2)在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这时杠杆两端受到的作用力等于各自钩码的重力,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平衡.把支点右边的钩码当作动力F1,支点左边的钩码重力当作阻力F2,量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F1、F2、L1、L2的数值填入表中.
(3)改变钩码的个数和力臂的数值,再做两次实验,将数值填入表中.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
1
2
3
4.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对上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例如可以对它们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开始提出的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写做:_______________.
5.交流和评估.
实验时,为什么要保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实验中能不能调节螺母使杠杆平衡
【典型例题】例1.如图所示,重物的质量是1t,OB=8OA,则力F的大小是多少
课 堂 作 业
1.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根据平衡条件,可以得出,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即L1>L2时,平衡时动力_______阻力;当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即L12.两个力作用在杠杆的两端,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两个力必定相等
B.这两个力的力臂必定相等
C.这两个力和它们相应的力臂的乘积相等
D.这两个力和它们相应的力臂的比值相等
3.某同学做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每次都使杠杆平衡,下表是实验数据,表中漏填的地方请补上去.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1 20 4
2 5 3 5
3 2 8 4
4.在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时,先应调节杠杆两边的螺母,使杠杆在______位置平衡.如图所示,若OB=2OA当在杠杆的右端的B点挂1N的钩码时,应在左端的A点挂______N的钩码.
5.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在两端各加一个钩码,则杠杆( )
A 仍会平衡 B 左端下降 C 右端下降 D 无法确定
第一节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学案(第3课时)
【学习目标】1.知道生活的杠杆的应用.2.熟练杠杆的平衡条件.3.会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答简单问题.
【知识回顾】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
【自学指导】1.阅读课本P77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省力杠杆的动力臂比阻力臂_____,这种杠杆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
费力杠杆的动力臂比阻力臂_____,这种杠杆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
实验室中常用的托盘天平也是杠杆,它的动力臂与阻力臂________,是等臂杠杆.
2.在课本P77下面的两幅图中找出杠杆的应用.
3.省力杠杆比费力杠杆好,这句话对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4.阅读P78的文章,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周老师是怎样靠一个小小的弹簧秤称出大象重的
根据弹簧秤的示数,怎样才能算出大象和铁笼的总重力
课堂作业一
1.下列杠杆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费力杠杆的是_______________.
A.筷子 B.镊子 C.钳子 D.托盘天平 E.杆秤 F.瓶盖起子 G.钓鱼杆 H.道钉撬I.扫帚 J.理发剪刀 K.铁匠剪刀 L.羊角锤 M.火钳 N.船桨
2.在使用杠杆时,需要省力,就必须使用动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杆;需要省距离,就必须使用动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杆;天平是一个_______杠杆.
【典型例题】1.最大力臂问题.
例1.如图所示,要把球滚上台阶所用得力最小,画出所用的最小的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判断力的变化.
例2.如图所示,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竖直拉至水平过程中,力F( )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先变大后变小
课堂作业二
1.用撬棒撬起一石块,沿不同方向用力作用于撬棒,哪个力最小( )
A F1 B F2 C F3 D 都一样
2.如图所示,一根不均匀的木棒,用细绳悬挂起来,恰好平衡,若从悬挂处锯段,将木棒分成两段,则( )
A 粗端重 B 细端重 C 一样重 D 无法确定
3.用一杆秤称物体质量时,误用了一个较重的秤砣,称出的物体质量比实际值( )
A 偏大 B 偏小 C 一样重 D 无法确定
4.在下图中,要把石块用最小的力撬起来,在图中画出这个力的方向及其作用点.
5.请画出将质量分布均匀的长方体木块向右抬起时所需最小的力的示意图.
6.(选作)如图所示的杠杆在细绳的拉力作用下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已知小球的质量是5kg,放在距支点10cm处,A点到支点的距离是10cm,求细绳的拉力.(g=10N/kg)电路故障专题学案
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说明电路中有开路的地方,如果用电器没有开路(其它地方有开路),则用电器两端电压为零,如果用电器有开路(其它地方无开路),则电压表相当于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的示数等于电源电压(或指针有明显偏转),如果用电器发生短路,则该用电器不能工作,且测量该用电器电压的电压表没有示数,如果电源发生短路,则电路中的所有用电器都不能工作,且电压表和电流表均没有示数.
如图所示的三个电路,分析电路可能出现的故障.
图1 图2 图3
图1:A.电路正常,闭合开关后,则电压表测量_______的电压,此时电压表的示数_____电源电压.(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B.如果灯泡发生开路,灯泡不亮,电压表______示数(填“有”或“没有”).
C.如果灯泡发生短路,则灯泡不亮,电压表______示数(填“有”或“没有”).
图2:A.电路正常,则电压表测量______的电压,灯L1和L2都亮,电流表有示数.
B.如果灯L1发生短路,则电压表_____示数(填“有”或“没有”);灯L1_____,灯L2______;
C.如果灯L1发生开路,则电压表_____示数(填“有”或“没有”),灯L2______,电流表_______示数(填“有”或“没有”).
D.如果L2开路,则电压表______示数(填“有”或“没有”).
图3:闭合开关后,灯_____,电压表_____示数,电流表_______示数.
例1.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后,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用电压表测量,发现Uab=0V,Ubc=0V,Uad=6V,Udc=6V,其故障可能是( )
A 小灯泡灯丝断了 B 小灯泡与灯座未拧紧 C 开关S处有断路 D 电流表内部断路
1.如图所示,当S闭合后,发现两灯都不亮,但电压表的指针有明显的偏转,原因可能是
A 电流表坏了 B L1灯丝断了 C L2灯丝断了 D L1短路
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闭合时,电压表是测量( )
A L1灯两端的电压 B L2灯两端的电压 C 电源电压 D L2灯和电源电压两端电压
1题图 2题图
3.如图所示的电路,用电压表测量L2灯两端电压,其中连接正确的是( )
A B C D
4.在下面两个电路图的圆圈中,填上电流表或者是电压表,并标出正负接线柱.
5.小明同学按图所示的电路连接好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S,他发现电压表无示数,若故障只出现在灯L1或L2处,则可能是灯L1处________或L2处_________.
6.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后,灯L1和L2都发光,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灯突然熄灭,而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都不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 灯L1短路 B 灯L2短路 C 灯L1开路 D 灯L2开路
7.如图所示,两盏相同的灯泡在电路闭合后都能正常发光.过一会儿,两盏灯泡都熄灭了,此时电路中的电流表没有示数,但电压表有示数,那么电路发生的故障可能是( )
A 灯泡L1灯丝断了 B 灯泡L2灯丝断了 C 灯泡L1短路 D 灯泡L2短路
5题图 6题图 7题图第一节 透镜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3.知道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重点难点】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难点:凸透镜和凹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
【课前回顾】1.当光从空气______到水中或其它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向_______偏折,此时折射角_______入射角.
2.在下图中画出光线进入三棱镜后在射到空气中的光路图.
方法总结:当光线射向三棱镜,经过三棱镜后光线向______偏折
【典型例题】例1.一束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 )
A 原来会聚的可能还会聚 B 原来会聚的一定发散
C 原来发散的可能还发散 D 原来发散的一定会聚
例2.完成如图所示的光路图.
例3.根据图中射出的光线方向相对于入射光线的变化情况在方框内填上一个适当的光学元件.
【针对练习】1.下列是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 光通过凸透镜会变成平行光 B 对平行于主轴的光才有会聚作用
C 对任何一束光都有会聚作用 D 对成像的光才有会聚作用
2.关于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 B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
C 经过凸透镜的光线一定会会聚于一点
D 把一点光源放在焦点上,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一定平行于主光轴
3.如图所示,光路正确的是( )
A B C D
【达标测试】1.透镜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厚_______薄的,叫做凸透镜,它能使光线________,所以又叫________透镜;另一类是________厚_______薄的,叫做凹透镜,它能使光线________,所以又叫做________透镜.
2.如图所示,几个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是_________,属于凹透镜的是__________.
A B C D E F
3.将凸透镜的一面正对着太阳,另一面正对一张白纸,改变透镜与白纸间的距离,观察白纸上的光斑,直到纸上的光斑最小、最亮.这时镜片与纸间的距离近似等于凸透镜的_________.
4.在两个图中分别作出主光轴并标上光心O、焦点F.
5.在下图中分别作出光路图.第五节 声的利用练习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大象利用人们听不见的超声波进行交流.
B 人们利用听得见的次声获得信息,来预测火山、地震、海啸等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发生
C 玩具、激光器发出的是超声波 D 核爆炸、火箭发射、化学爆炸能产生次声波
2.关于声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是利用次声波定位的 B 它本身必须能发射超声波
C 它本身必须能接受超声波 D 它能确定物体的远近
3.关于声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是利用声音来获得身体各方面的信息的.
B 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因此利用声波可以清洗精密机械
C 教师在教室里讲课,回声起到了增强原声的作用
D 声在工农业生产、医疗、军事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没有危害.
4.在操场上体育课时,总感觉老师的声音没有在课堂上听起来响亮,下列错误的是( )
A 人耳很少听到与原声相隔小于0.1s的回声 B 体育老师的声音的响度太小
C 在室外老师的声音向周围传开,几乎没有什么反射
D 在室内谈话时,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5.地震前夕,在地球内部某处振动发声,这种“地震征兆”人耳不能察觉,而动物能够观察,那么这种振动的频率范围可能是( )
A 小于每秒20次 B 在每秒20次到每秒5000次之间
C 在每秒5000次到每秒20000次之间 D 大于每秒20000次
6.请你在下列问题中填上通过声音获取了什么信息.
(1)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现在,利用超声波检查(B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蝙蝠在夜间觅食,却碰不到墙壁核树枝,它们的“绝技”实际上利用的是__________.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发明了___________.非洲热带雨林的一群大象突然静静地改变了前进的方向它们交流的语言对人类来说是一种_________波.
8.下列不属于超声波利用的是( )
A 蝙蝠在黑夜发现要捕食的昆虫 B 医生利用“B超”检查病人身体内的疾病
C 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 D 医生通过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
9.下列对声的利用中,不是利用回声定位的是( )
A 利用声纳探测海深 B 医生为病人检查身体时所做的“B超”
C 渔船探测鱼群的位置 D 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
10.下列关于超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超声波缺乏方向性,且不稳定 B 超声波的穿透能力比较差,没什么用处
C 超声波能获得较集中的能量,可以进行焊接
D 超声波能够成像,人耳能直接听到超声波
1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是( )
A 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造成人员内脏破裂、骨折或皮肉撕裂
B 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C 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质进行钻孔核切削加工
D 电视机的遥控器遥控电视
12.某山上寺庙敲钟,经过4s可以听到对面山壁传来的回声,则该寺庙与对面山壁的距离是_________(V声=340m/s)
13.声波能够传递能量,下列不是应用这一原理的是( )
A 利用“声纳”装置在海洋中探测鱼群的位置 B 医生利用超声波给病人治疗肾结石
C 工业上利用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的微小部件
D 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是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进室内,从而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
14.第五章 质量和密度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质量和密度,并知道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2.知道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3.会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4.能利用密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知识网络】
【典型例题】例1.一杯盐水,用去半杯,剩下的半杯盐水( )
A 密度减半,质量减半 B 质量减半,但密度不变
C 体积减半,密度也减半 D 质量、体积和密度都减半
思路引导:质量只与_________________有关,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密度只与___________有关,与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_无关,故选_______.
例2.给金属表面喷漆,每喷1m2的面积用漆50cm3,那么喷在金属表面的漆层厚度是多少 如果油漆密度为1.8g/cm3,则5kg的油漆可喷多大面积
【提高练习】1、7.8t=_________kg=_______g; 3500mg=________g=________kg
2.7×103kg/m3=_________g/cm3 500cm3=__________dm3=___________m3
2.在贵重金属中常用“盎司(oz)”这个质量单位,1oz=31.1g,一块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金牌含有黄金5.2oz,那么5.2oz=______g
3.国际上还流行“磅(b)”这种质量单位,市场上每瓶鲜奶就是0.5b,1b=0.4536kg,那么每瓶0.5b的鲜奶为_______斤,一名重量级拳击运动员质量为250b,那么250b=_____kg
4.铜的密度为8.9×103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医院中有一个氧气瓶,里面有质量为m,密度为ρ的氧气,当用去一半后,剩余的氧气( )
A 质量为原来的一半,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B 质量为原来的一半,密度与原来的相同
C 质量为原来的一半,密度为原来的两倍 D 质量为原来的一半,密度为原来的1/4
6.一定质量的水结成冰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不变 B 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C 质量变小,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D 质量变大,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7.为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测得四组数据,填在下列表中:
实验次数 物体 质量(g) 体积(cm3) 质量/体积(g/cm3)
1 铝块1 54 20 2.7
2 铝块2 108 40 2.7
3 木块3 108 216
4 木块4 10 20 0.5
(1)将上表填写完整
(2)比较第1、2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同一种物质,它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______
(3)比较第2、3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是________的.
(4)比较第1、4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可得到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要测定形状不规则的金属块的密度,(1)需要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使用托盘天平测金属块的质量时,首先要把游码___________,然后调节_______,再把被测金属块放在天平_____盘中.
(3)若测得的数据如下表,请填写表内所缺的数据.金属块的质量(g) 量筒内水的体积(cm3) 量筒内放入金属块后水面刻度(cm3) 金属块体积(cm3) 金属块密度(kg/m3)
445 30 80
9.一只容积为3×10-4m3的瓶内盛有0.2kg的水,一只口渴的乌鸦每次将一块质量为0.01kg的小石子投入瓶中,当乌鸦投入25块相同的小石子后,水面升到瓶口,求:(1)瓶内石块的总体积;(2)石块的密度.
质量和密度
质量
密度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______
原理:左边物体的质量等于右边物体的质量
使用:
放:
调:
称:
注意事项:1.不要超过_______;2.用_______取放砝码;
3.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 1g/cm3=_______kg/m3
测量: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
应用:1.求质量;2.求体积;3.鉴别物质;4.判断实心,空心等.
公式:__________
原理:__________
主要器材:_______、_______
步骤:
测量固体密度的步骤:
测量液体密度的步骤:
1.
2.把液体倒入量筒一部分,记下体积V
3.
4.密度表达式为:ρ=
1.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m
2.
3.
4.密度表达式为:ρ=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什么是虚像,及其虚像的形成.3.知道什么是凹面镜和凸面镜及其应用.
【预习指导】找一面镜子,研究一下物体在镜中成像的特点,然后自学课本60—63页的内容,熟悉61页的实验探究过程.了解一下什么是虚像以及平面镜的虚像是怎么形成的.于同学讨论一下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面镜成像.最后阅读《科学世界》部分,了解一下什么是凸面镜和凹面镜,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然后做一下预习练习的题目.
【预习练习】1.某人站在镜子前面,在镜中会看到另一个“他”,则镜中的这个“他”就是这个人在平面镜中的______.
2.一个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m处,则镜中的像距平面镜______m,镜中的像与他像距_____m.
3.除了平面镜外,生活中常见的球面镜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凸面镜能使平行光束________,凹面镜能使平行光束___________.
5.生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体上用到了凹面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凸面镜.
【典型例题】1.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考查.
【例1】冬冬的身高是1.5m,他站在平面镜前3m处,则他看到镜中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_______现象形成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_______m;他在镜中的像高______m
【针对练习1】1.在做课本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某同学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①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在一把直尺上;②取两只长短、粗细相同的蜡烛,点燃其中的一只放在玻璃板前的直尺上,可以看到玻璃板后出现蜡烛的像;③把另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像完全重合;④在直尺上记录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和未点燃的蜡烛到玻璃的距离;⑤改变物距,重做上面的实验.其中根据步骤③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B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C 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像是虚像 D 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2.一个人站在竖直挂在墙上的平面镜前,则平面镜中的像( )
A 为正立的虚像,比人高 B 为正立的虚像,比人矮
C 为正立的虚像,与人等高 D 为正立的实像,与人的高度相等
3.人从远处走近一直立的穿衣镜的过程中,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 )
A 逐渐变大 B 逐渐变小 C 始终不变 D 无法确定
4.如图所示,有人从平面镜中看到的某钟面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则此时的时间应为
A.9:03 B.11:15 C.1:45 D.2:57
5.池中水深2.5m,月球到水面的距离为3.8×105km,池边的人看到池中月亮的像距水面____________.
6.在离平面镜前5m处点燃一只蜡烛,这时镜后的像距蜡烛的距离为______cm,如果把镜面移到像处,则像相对蜡烛向______(填“前”或“后”)移动了______cm.
2.平面镜反射作图题
【例2】如图所示是某点光源S点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试用两种方法确定点光源S的位置.
【针对练习2】1.在图中画出物体在镜中的像.
2.在图上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1题图 2题图
3.如图所示,MN是平面镜,A为发光点,B为反射光线上一点,试画出经过B点的反射光线和这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
4.如图所示,电工要从A点拉电线到河岸安装一盏路灯O后,再到房B点,路灯O选在何处用导线最短 小明将河岸当作平面镜,用光学作图法很简单地确定了路灯O的位置,请画出小明所做的图.
3题图 4题图
3.凹面镜、凸面镜对光线的作用.第十章 物态变化
第一节 温度计
知识点津
自学检测
1.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温度,其常用单位是_________,用_______表示。
3. 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______性质制成的。
3.在标准大气压下把_____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0℃,___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100℃。
4.地球表面的最高气温是63℃左右,读作______;水银的凝固点是-39℃,读作_____。
5.使用温度计前要注意:①观察它的_________和________②认清它的_______
学测同步
例1.0℃的冰与0℃的水相比较( )
A.0℃的冰比0℃的水冷 B.0℃的水比0℃的冰冷
C.0℃的冰与0℃的水的冷热程度相同 D.无法比较
点拨: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相同,冷热程度就相同,0℃的冰与0℃的水的温度都是0℃,温度相同,则表示它们的冷热程度就相同,所以选C。
例2.读出图10-1-1中温度计的示数:甲的示数为_______,乙的示数为________
点拨:要准确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必需要弄清温度计的分度值,还要注意液柱是在零上还是在零下。对于甲温度计来说它的分度值是1℃,并且在零下,所以读数为-18℃;而对于乙它的分度值为0.1℃,所以其读数为36.7℃。
例3.四位同学进行“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分别如图10-1-2A、B、C、D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点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1)使用前要做到“一看二清”:①观察量程;②认清分度值;(2)使用时做到“三要”:①玻璃炮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能触到容器底或壁;②要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上表面平行。根据以上使用原则,应选D
a)
练习1:
1.图10―1-3中温度计的示数分别是甲______ 乙______ 丙______ 丁_______
2. 按照温度计的使用步骤,将下面的叙述依次排列______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B.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C.让温度计与被测物体接触几分钟 D.让温度计的液泡没入液面以下一定深度 E.取出温度计 F.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3.如图10-1-4是四位同学在物理实验室中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做法,其中正确的是( )
例4.用体温计测得小强的体温是37.9℃,若没有甩过,用它只能正确测出下列哪位同学的体温( )
A.小红的体温为36.7℃ B.小刚的体温为37.5℃
C.小明的体温为36.9℃ D.小华的体温为38.2℃
点拨:由于体温计的特殊结构,使得体温计的水银柱只能上升,不能下降。由于没有下甩,所以该体温计只能测出高于37.9℃的这位同学的体温。所以选D。
练习2:
1.在“非典”期间,每位同学都要测量自己的体温,一天早晨,小明测量完自己的体温后,用力向下甩了几下,然后将其放在窗台上,就去上学了,放学回到家里,他看到体温计的示数如图10-1-5所示,体温计的读数是______,则这天白天的最高气温是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只体温计的示数均为38.0℃,若没有将水银柱甩下去,就去测量两位就诊者的体温,测量结果,甲体温计的示数为38.0℃,乙体温计的示数为38.8℃。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C )
A.甲、乙两只体温计均不能反映就诊者的体温 B.甲、乙两只体温计均能反映就诊者的体温
C.甲体温计的示数不能反映就诊者的体温 D.乙体温计的示数不能反映就诊者的体温
强化训练
课堂小结
限时检测
1.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_的物理量.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采用的是__________温度,它把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___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2.零下35摄氏度还可以读作_______,可以写作_____,比0摄氏度高15摄氏度的温度,读作_____,记作_____。
3.有三支温度计,其中甲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5 ℃~42 ℃,乙温度计的测量范围-30 ℃~50 ℃,丙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20 ℃~105 ℃,由此可知_____温度计是家庭用的寒暑表,_____温度计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_____温度计是体温计.
4.图10-1-6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我国南极科考队成功到达南极的最高点“冰穹”,该地的气温达零下80℃以下,用图示的温度计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测量该地的气温.
5.气象学里的日平均温度,是一天当中的2时、8时、14小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如果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图10-1-7所示,则该地的日平均气温是 。
6.如图10-1-8所示,先把两手同时放人热水和冷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并放入温水中,这时两手的感觉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个事实说明 。
7.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7.7℃,用两支这样的体温计给两个病人测体温,如果病人的体温分别是37.5℃和38.4℃,则这两支体温计的读数将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
8.关于“温度”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是表示热量的 B.温度是表示物体放出热量多少的
C.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 D.温度是表示比热的
9.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温度,图10-1-9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
10.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
C. 上海盛夏中午室外温度可达38℃。 D. 上海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
11.某同学到工厂参加劳动时,用一把受热后的钢尺,去测量某个工件,测得工件长为50.5 cm,关于该工件的实际长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比50.5 cm长 B.比50.5 cm短
C.与50.5 cm相同 D.以上说法都有可能
12.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 ℃,有关三人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个人体温都是39.5 ℃ B.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
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39.5 ℃ D.无法确定
13.在气温为16℃的房间里,用水银温度计测沸水温度,当水银面经过“16”和“100”之间某一刻度时,温度计的读数表示的是()
A.房间内空气的温度 B.沸水的温度
C.温度计内水银的温度 D.什么也不表示
14.甲、乙两只准确的水银温度计,甲的玻璃泡容积比乙的大,两只温度计细管的内径相等,若以℃为单位,当周围温度改变时( )
A.甲的水银柱长度的变化比乙的大,因此甲的读数比乙的大
B.甲的水银柱长度的变化比乙的小,因此甲的读数比乙的小
C.甲的水银柱长度的变化比乙的大,但读数仍与乙的读数相同
D.甲、乙水银柱长度的变化相同,因此两温度计读数相同
15.常温下铁铜双金属片是直的,使它冷却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仍然是直的 B.向铁片一侧弯曲
C.向铜片一侧弯曲 D.以上说法都有可能
16.小明制作了一个实验用温度计,刻度不准确,你如何帮他重新标好刻度,说出办法来?
知识拓展
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温度计是测温仪器的总称。根据所用测温物质的不同和测温范围的不同,有煤油温度计、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气体温度计、电阻温度计、温差电偶温度计、辐射温度计和光测温度计等。
最早的温度计是在1593年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564-1642)发明的。他的第一支温度计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带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时先给玻璃泡加热,然后把玻璃管插入水中,如图所示。随着温度的变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会上下移动,根据移动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温度的变化和温度的高低。这种温度计,受外界大气压强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测量的误差大。
后来伽利略的学生和其他科学家,在这个基础上反复改进,如把玻璃管倒过来,把液体放在管内,把玻璃管封闭等。比较突出的是法国人布利奥在1659年制造的温度计,他把玻璃泡的体积缩小,并把测温物质改为水银,这样的温度计已具备了现在温度计的雏形。
请回答:
如图10-1-10所示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根据气体热胀冷缩现象制成的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是( )
A. 当玻璃泡内的气体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带色液体柱下降,在外界压强相
同的情况下,水柱高低反映温度的高低
B. 水柱的液面位置越高,说明温度越高
C. 水柱的高低,完全决定于温度,外界大气压不影响水柱的位置
D. 因为玻璃也有热膨胀,所以温度变化时,液面高度不变
2. 将一支水银温度计浸在被测的热水中时,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发生此现象的
原因?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知识点津
自学检测
1.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______,从_______变成______的过程叫凝固。
2.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______,这类固体我们称为________,如_______
______、_______等等。
3.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的_______,这类固体我们称为_______,如_____、
_______、________等等。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熔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________。
学测同步
例1.参加无线电小组的同学学习焊接技术,用电烙铁把电路板上断开的电路重新焊接连好,则焊锡发生的变化是( )
A.熔化 B.先熔化后凝固 C.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点拨:利用电焊铁进行焊接,首先要利用加热的电烙铁把固态金属焊锡熔化成液态,通常见到的银白色的液滴即是。把液态焊锡点到需连接的地方,放热冷却后又会接成固态锡块。所以整个过程中,焊锡先熔化后凝固。所以选B。
例2.如图10-2-1所示是某固体发生物态变化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根据图像回答在下列问题:
(1) 由图像可知该固态物质是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此图像为该物质的______图像。
(2) BC段表示_______过程,经历了_____分钟,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此时物质的状态为_______。
(3) ______段处于固态,_____段处于液态。
(4) 由图像可知晶体凝固时需要满足的条件是:①达到_______②不断向外______。
(5)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遵循的规律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
点拨:从图像得知温度整体成下降趋势,由此可以判断该图像为凝固图像,在图像中有一段放热且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所以该物质是晶体;从图像可以看出晶体经过2分钟在B点开始凝固,再经过5分钟到达C点凝固完毕,所以BC段是凝固过程,经历5分钟,此时晶体为固液共存状态;AB段是液态,CD段是固态;从图像还可以看出,晶体并不是向外放热,温度一降低就开始凝固,而是不断向外放热,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才开始凝固的,所以晶体凝固的条件是:达到凝固点且不断向外放热;在BC段尽管不断向外放热但是温度却保持不变,这就是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
练习1
1. 下列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
A.工人将烧红的铁块煅打成工件 B.点燃的蜡烛不停地流着蜡油
C.打开冰箱门,门口有“白气” D.冬天,池塘中的水结了冰
2.雕塑艺术家,塑造城市名人铜像,需把铜水灌入模具中,如图10-2-2所示能正确反映铜像塑成过程的曲线是( )
3.有下列一些物体,铅、铁、蜡烛、冰、松香、海波、沥青,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一类包括_____
__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另一类包括_______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物理课复习时,老师写下一幅热学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冰水,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和_______,反映的一个共性是__________________。
例1.把一块正在熔化的冰放入一大桶0℃的水中,则( )
A.有少量的冰熔化成水 B.冰全部熔化成水
C.有少量水凝固成冰 D.冰和水的质量都保持不变
点拨:有熔化的规律可知,一块正在熔化的冰温度是0℃,而水的温度也是0℃,二者温度相同,正在熔化的冰尽管达到熔点,但不能继续吸热,不满足熔化的条件,因此冰不再熔化;水尽管达到了凝固点,由于不能向外放热,不符合凝固的条件,所以就不再凝固。所以选D。
练习2
1.甲、乙两个漂满冰块的木盆,甲盆置于阳光下,乙盆放在背阴处,在两盆里的冰都还未完全熔化时,那么( )
A.甲盆水的温度比乙盆高 B.乙盆水的温度比甲盆高
C.两盆水的温度都相同 D.不同温度计测量无法比较两盆水的温度高低
2.把盛有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10-2-3所示。用酒精灯对烧杯
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也不熔化 D.无法判断
3.北方的冬天,人们在菜窖里时常放几桶水,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当气温降低时,水会凝固,放出热量,使菜窖里温度升高
B.当气温降低时,水会凝固,放出热量,使菜窖里温度降低
C.当气温降低时,冰会熔化,吸收热量,使菜窖里温度升高
D.当气温降低时,水会凝固,放出热量,使菜窖里温度不至于降到太低
强化训练
课堂小结
限时检测
1.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_______,从液态变成固态叫______;在熔化过程中,________有一定的熔点,________没有一定的熔点,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_______。
2.如图10-2-4所示,为某晶体的______图象,从A到D整个过程是________的(选填“吸热”或“放热”),在AB段物质处于_________状态,BC段是个________过程,物质处于_______状态,CD段物质处于__________状态,48℃表示该晶体的______。
3.人们通常用钨这种金属制造电灯的灯丝,是因为钨的__________高,建筑工人在秋冬季节和泥时,常用食盐水代替自来水,这是因为食盐水的凝固点_____________
4.某物体从200℃开始熔化,直到250℃还未熔化完,则这种物质一定是__________.
5.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一个凝固过程 B.一个熔化过程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6.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 )
A.下雪时雪的温度比较高 B.化雪时要吸收热量
C.化雪时要放出热量 D.雪容易传热
7.如图10-2-5所示,描述晶体熔化图象的是( )
8.坩锅是冶炼金属用的一种陶瓷锅,能够耐高温.坩锅内盛有锡块,坩锅放在电炉上加热,锡在逐渐熔化的过程中( )
A.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B.要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上升
C.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D.要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9.沥青在加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持续上升 B.温度保持熔点不变
C.先上升,后来保持不变,最后又上升 D.先下降后上升
10.下列固体属于晶体的是( )
A.石蜡 B.固态酒精 C.玻璃 D.松香
11.海波的熔点是48℃,那么48℃的海波是( )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 D.以上三种状态都有可能
12.冬天,在东北地区汽车司机常用水和酒精的混合液体作为发动机的冷却液,这是因为这种混合液具有( )
A.较低的沸点 B.较低的凝固点
C.蒸发性能强 D.较易流动
1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的原因是( )
A.没有吸收热量 B.吸收的热量等于放出的热量
C.吸收的热量用来使晶体熔化 D.吸收的热量用来使晶体汽化
14.在0℃的房间里,把正在熔化的冰块投入到0℃的水中,过一段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质量增多 B.冰质量增多 C.水和冰质量不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5.保温瓶中有1000 g水,水温为0 ℃,当向瓶中放10 g-2 ℃的冰块后,盖好瓶口的软木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少量冰熔化成水 B.有少量水结成冰
C.冰和水温度都不会变 D.冰和水的质量都不会改变
16.小明用图10-2-6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某种物质在熔化前后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规律,得到下表的实验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0.7 67.8 73.6 79.6 80.4 80.6 80.5 80.5 80.4 80.5 84.7 88.4 93.5
请按上述实验数据在坐标格中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根据上述数据,你可以归纳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的哪些特点?
17.纯水的凝固点是0℃,海水的凝固点是-2.5℃,这说明水中如果掺有食盐其凝固点会降低.小华把0℃的碎冰块放在保温杯中,在冰中撒一些食盐,搅拌后用温度计插在碎冰块内测量其温度,发现所测得的温度降到0℃以下.小华觉得很奇怪,他认为物体只有放热后温度才会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都比0℃高,冰块怎么会向周围放热呢?请你帮助小华想一想,这个现象有几种可能的解释.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或否定你的解释吗?
18.我国研制的一种聚乙烯材料,超过40℃时完全熔化,低于15℃时完全凝固.有人设计,把这种材料制成小颗粒,掺在水泥中制成地板或墙板,在昼夜温度变化大的地区用这种地板和墙板修筑房屋,便可以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请你解释,这种设计的原理是什么?
知识拓展
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表面是黑色的物体吸热本领强,表面是白色的物体吸热本领差,这叫做“黑体吸热”原理。弄脏的雪比洁净的雪化的快也是黑体吸热的作用。我国西北的高山上终年积着冰雪,山下的土地却经常干旱,政府派农业飞机飞到雪山上空,撒下大量的炭屑,给大片雪山披上了“黑外套”,太阳一出来,冰雪融化加快,滚滚雪水灌溉了万亩粮田。
(1) 上述短文中,有一句话能说明晶体吸热熔化会竹剑变成液态,请把这句话划出来。
(2) 此文给你什么启示?(两条以上)
2.据报道:一种新研制的聚乙烯材可以在15℃-40℃范围内熔化和凝固,把这种材料加工成小颗粒,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板,就可以调节室温,请说明其中运用的物理知识。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知识点津
自学检测
1. 物质从______变为______气态叫做汽化,从_______变为________叫液化
2. 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 沸腾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蒸发是只在__________进行的,在_______下都能发生的一种平和的汽化现象。
4.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________,不同液体的沸点______。
5. 蒸发和沸腾都需要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蒸发有_________作用。
6.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测同步
例1.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沸腾时吸收热量,蒸发不需要吸收热量 B.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无关,沸腾时汽化的快慢与温度无关C.蒸发时物体温度降低,沸腾时温度不变 D.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液体的表面进行
点拨: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都需要吸热,但蒸发吸热,能使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有致冷作用,故A是错误的;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高低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而沸腾是汽化的快慢与从外界吸收热量的多少有关,故选项B是错误的;蒸发时需要吸收热量,如果外界不提供能量,液体的温度自然会降低,若在液体蒸发时,外界向液体提供能量,液体的温度就比一定会降低,甚至还有升高的可能。例如在用酒精灯给烧杯内的水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液体一直在不停的蒸发,同时水温也在不断的升高。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也是在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的前提下才保持不变的,所以C是错误的。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而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所以选D。
练习1
1.关于蒸发和沸腾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1).液体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而只能在一定温度下沸腾
(2).蒸发只能在液体的表面进行,而沸腾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3).蒸发和沸腾不一定从外部吸热
(4).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且能继续蒸发,若其它条件不变,沸腾时温度一降低就不能继续沸腾
A.只有(1)、(2) B.只有(3)、(4) C.只有(1)、(2)、(4) D.(1)、(2)、(3)、(4)
2.在唐朝的皇宫里,夏天由宫里人推动高大的水车,将水洒到宫殿的房顶上,水再顺房顶流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清洁房顶 B.寻欢作乐 C.解暑降温 D.为了新奇、美观
3.如图10-3-1所示是四幅描述水沸腾时的现象,则正确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
例2.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 )
A.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中 B.把新鲜的水果放入冰箱中
C.钢笔在不用时,盖上笔帽 D.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点拨: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是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及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A、B、C选项是减慢液体蒸发的措施。所以选D。
练习2
1. 下列措施中,能防止蒸发的是( )
A.把粮食晒在朝阳的地方 B.把酒精放在密封的瓶中
C.将洒在地上的水用笤帚摊开 D.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处
2.在如图10-3-2所示的三幅图中,分别研究的什么现象,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如图10-3-3所示,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使杯内的水不断的沸腾,则插在烧杯中试管里的水将( )
A. 不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 能达到沸点,可以沸腾
B. 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C. 将酒精灯火焰加大,多加热一些时间,可以沸腾
点拨:要判断试管里面的水能否沸腾,关键是看试管里面的水是否满足沸腾的条件,
烧杯里面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试管里面的水通过热传递可以从烧杯中吸热,
因此可以达到沸点,但是当二者温度相同时,试管里面的水就不能继续从烧杯中吸
热了,所以就不满足沸腾的条件,因此不能沸腾。所以选C。
练习3
1.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 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 只能暂时止沸
2.将一装有水的烧瓶加热至水沸腾后,把烧瓶移离火焰,水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后倒置,再向瓶底浇冷水(如图10-3-4所示),烧瓶中会立刻产生大量气泡,原因是( )
A.瓶中的水发生了分解反应,产生了气体
B.瓶中气压不变,水的沸点降低,水沸腾了
C.瓶中气压增大,水的沸点降低,水沸腾了
D.瓶中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水沸腾了
例1.如图10-3-5是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制取蒸馏水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液化
C.先汽化后液化
D.先液化后汽化
点拨:蒸馏烧瓶内的水被加热后,经过蒸发由液态水变成温度较高的气态水蒸气,温度较高的水蒸气经过冷凝管遇冷发生液化,从而变成液态的水流入接收器。所以选C。
练习4
1. 按图10-3-6所示的情景去实验,你就可以在家中进行人造“雨”,其物理原理是( )
A.水蒸气液化成水 B.水蒸气凝固成水
C.水蒸气汽化成水 D.水蒸气蒸发成水
2.通常皮肤被水蒸气烫伤比被沸水烫伤程度要严重些,这是因为( )
A.水蒸气的温度比沸水温度高 B.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
C.水蒸气含有的热量比沸水多 D.水蒸气跟皮肤的接触面积大
3.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___________的时候,都可以液化;在常温下,可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使石油气液化,_______变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强化训练
课堂小结
限时检测
1.物质从_______态变为_________态叫汽化,它有_______和_____两种方式;汽化的相反过程是________,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条件下,用________的方法使它成为液体贮存在钢罐里的。
2.喝开水时.为降低它的温度,人们常用两个杯子来回地倒,这是采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方法加快蒸发,使水温很快降低.
3.炎热的夏天,人们发现中暑患者后,常常把患者扶到通风处,并在患者身上擦酒精,这里用到的主要物理道理是:(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
4.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跟空气摩擦生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头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发生____________并且____________,这两种物态变化过程都要_________,使火箭温度_____________.
5.测量空气湿度的“干湿泡温度计”,是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在使用时,其中一个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包着湿布,因为水蒸发时要_______________,因此这个温度计的示数要比另一个的示数_________.两个温度计的示数差值大,就表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____________,空气湿度________。
6.用嘴对着镜子“哈气”,镜面会变得模糊,但经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了,在这个过程中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凝华后升华 D.先凝固后熔化
7.有些饭店在洗手间外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打开它就有热风吹到手上,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
A.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并提高了水的温度
B.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C.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D.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提高了水温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8.炎热的夏天,打开电风扇,就会感到凉爽一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风扇吹来的风是凉的
B.电风扇吹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水的蒸发,而汗水蒸发时要从身上吸收热量
C.电风扇吹来的风把人体的温度传到了空气中
D.电风扇吹来的风带走了我们周围空气的热量,所以我们感到凉爽
9.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把的金属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口腔中,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给小镜子消毒 B.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空气液化
C.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 D.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凝固
10.图10-3-7是水的沸腾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图象的AB段时,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处于沸腾状态
B.在图象的BC段时,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处于沸腾状态
C.在图象的AB段时,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处于沸腾状态
D.在图象的BC段时,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处于沸腾状态
11.如图10-3-8所示在敞开的水壶里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 )
A.逐渐升高 B.不变
C.汽化加快温度反而降低 D.随火的大小变化忽高忽低
12.将饺子放在水中煮不会变黄变焦,而放在油中煎就会变黄变焦,这是因为( )
A.油放出的热量比水多 B.油的比热比水大
C.油的沸点比水高 D.油的导热性比水好
13.医院里常进行小手术的麻醉,医生常用一种透明的、沸点为13.1℃的液体——氯乙烷,把准备施行手术的地方“冻结”起来,这是利用液态氯乙烷()
A.蒸发吸热的特点 B.沸腾吸热的特点
C.熔化吸热的特点 D.升华吸热的特点
14.在制药时,可从溶液中提取抗菌素,要作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分但抗菌素不能在超过80℃的条件下提取,应采用的办法是()
A.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 B.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
C.增加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D.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15.生活中常用炖食物(碗不与锅底接触,如图10-3-9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后,碗中的汤( )
A.同时沸腾了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D.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
16.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把酒精和水分别装入两个试管里,再将两试管放于正在沸腾的100℃的水中,则()
A.酒精会沸腾,水不会沸腾 B.酒精不会沸腾,水会沸腾
C.两液体都会沸腾 D.两液体都不会沸腾
17.若100℃的水蒸气穿过100℃的水,则()
A.水蒸气不会液化 B.一部分水蒸气被液化
C.全部被液化 D.无法确定
18.下列现象描述一定质量的水在不同条件下蒸发快慢的情况,其中最能说明水蒸发快慢跟水的表面积有关的是( )
A.温度不同的水,分别装入相同的容器中,放在同处,蒸发快慢不同
B.温度相同的水,分别装入相同的容器中,放在不同处,蒸发快慢不同
C.温度相同的水,分别装入口径不同的容器中,放在同处,蒸发快慢不同
D.温度相同的水,分别装入口径不同的容器中,放在不同处,蒸发快慢不同
19.保留水分是蔬菜和水果保鲜的一个方面,为了研究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有A、B、C三组同学各自做了研究实验.如图10-3-10所示是他们所做实验的部分情景示意图(实验材料是均匀剖开的胡萝卜).
观察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三组实验中,研究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组(填组别字母)
(2)研究方法正确的小组是依据什么物理知识来设计实验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文,回答:
住在非洲沙漠中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冰箱保鲜食物.一位物理老师发明了一种“沙漠冰箱”罐中罐(如图10-3-11所示).它是由一个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上潮湿的沙子.如图所示,使用时将食物和饮料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然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在两罐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就能起到保鲜作用
.(1)经常在两罐间洒些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是为了____________.
21.某同学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你回答: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99
(1)由表中数据做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2)实验中得到水的沸点是多少?
(3)在实验中可观察到:开始加热时,杯底及杯侧壁生成许多_________;沸腾前杯底的气泡在水中上升时体积_________;沸腾时杯底的气泡在水中迅速上升,体积_________,到达水面时气泡_________.
知识拓展
1.小明为了研究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将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烧杯中,然后将它们放置在同一房间(相同环境)里。过了一段时间,他观察到酒精液面明显低于水的液面。
(1)在该实验中,小明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2)根据蒸发快慢的现象,请提出一个相关的问题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把钢制的小勺放在滚烫的汤里,过一会儿,小勺也热的烫手,这是汤把热传给了小勺的缘故。原来,温度高的物体能够将热量传给温度低的物体。把冰块放在阳光下,冰块吸收太阳传递来的热量便慢慢熔化;一壶水放在火炉上,水吸收了火炉放出的热量,温度慢慢上升。温度相同的物体间没有热传递的现象
火炉上沸腾的水被拿离火炉后,壶中的水立即停止沸腾,这说明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要达到沸点,二要不断吸热。人们常说,在高原地区煮饭不易熟。原来,液体的沸点是随液体上方气压的变化而变化的,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高原地区气压低,因而水沸腾时的温度低于100℃,不易烧熟饭菜。我们平时使用的高压锅,密封程度较好,锅内气压大,沸点高,能更快的煮熟饭菜。(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1) 如图10-3-12所示,装有热水的小试管A悬放在正在受热且盛有沸水的烧杯B中,
试管中的水能否沸腾?为什么?
(2) 若不能沸腾,请采用两种方法使试管中的水沸腾。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知识点津
自学检测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叫凝华。
2.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就变小甚至消失,这是一种________现象。
3.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出现霜,窗玻璃上出现冰花等现象,这些是________现象。
4.升华是一个_____热过程,有________作用,而凝华是一个______热过程。
学测同步
例1.李老师在实验室给同学们演示了如下实验,在插有小树枝的封闭的烧瓶中,放入一些樟脑碾碎的粉末,然后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可以看到粉末越来越少;停止加热后,一会儿瓶内的树枝上出现了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对以上实验现象,下列几位同学的猜想中正确的是( )
A. 甲同学猜想:“雪景”是樟脑丸升华而形成的
B.乙同学猜想:“雪景”是樟脑丸凝华而形成的
C.丙同学猜想:“雪景”经历了汽化和液化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D.丙同学猜想:“雪景”经历了升华和凝华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点拨:樟脑是易挥发的白色晶体,加热后樟脑丸升华为蒸气,粉末越来越少,停止加热后,樟脑丸蒸气在小树上放热后凝华成固态,从而出现了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所以选D。
练习1
1. 如图10-4-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2. 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凝华的是( )
A.春天,冰封的湖面上开始解冻了 B.夏天,雨后柏油路面上的水很快干了
C.秋天,屋顶上结了一层霜 D.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3.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下列哪种现象( )
A.凝固 B.升华 C.凝华 D.先升华后凝华
4.寒冷的冬天,在玻璃门窗上常常会结出冰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C.冰花是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冰花是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强化训练
课堂小结
限时检测
1. 从_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___态叫升华.升华过程中要__________热.物质从____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___态叫凝华,凝华过程中要_________热.
2.2001年开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干旱,为了缓解旱情,多次实施人工降雨.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___________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则高空水蒸气就成为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___________为雨点落到地面上.(本题每空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
3.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现象是()
A.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B.冬天,玻璃窗上结冰花
C.衣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D.夏天,水缸外壁“出汗”
4.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水结成冰 B.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
C.严冬东北地区的树上常有树挂 D.钢水浇铸成火车轮子
5.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以保鲜,这是因为干冰( )
A.蒸发时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 B.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
C.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 D.液化时吸收大量的热
6.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CO2)可以产生白雾,形成所需的效果,这种雾气是( )
A.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形成的小液滴
B.干冰迅速熔化后再蒸发形成的气体
C.干冰迅速升华变成的气体
D.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及凝固形成的小冰晶
7.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
A.升华和凝华 B.凝华和液化
C.汽化和熔化 D.液化和升华
8.关于自然界中云、雾、霜、露的形成原因,下列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液化成的小水珠及凝华成的小冰晶形成的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悬浮在地面附近形成的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附着在花草叶片上形成的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再凝固成冰,附着在花草树木上形成的
9.用笔划线把下列现象同该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连起来.
冬天玻璃窗户上的冰花 液化
用铁水浇铸成工件 凝华
从游泳池上来感到凉爽 升华
春天水池中的冰融化了 汽化
夏天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不见了 凝固
秋天看到草上的露水 熔化
10.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热现象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知识拓展
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冷冻治疗是用低于人体体温的冷水、冰或蒸发某些物质降低温度的办法,使病人的全身或局部温度下降,有病的组织首先受到破坏,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最近几十年来,冷冻技术在医院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像用液态气体治疗上皮瘤和红斑狼疮,用二氧化碳(干冰)治疗血管瘤和白疮等等。20世纪60年代,用液氮治疗垂体肿瘤成功,人们对冷冻治疗更加关注了。
通过阅读,你知道液态气体进行冷冻治疗和用干冰进行冷冻治疗有什么不同吗?
2.在一只搪瓷杯里盛一些冰和盐的混合物,过一会在搪瓷杯的外面,可以看到一层薄薄的霜,这层霜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
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1分)
1.人们常说:“今天最高气温是摄氏16度”.其错误在于__________________.
2.重庆地区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是-2℃,则重庆地区的最高温差是______.
3.某同学测量一杯水的温度,选好一只量程适当的温度计,他将温度计插入热水中后立即拿出来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该同学操作的两点错误之处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4.电烙铁上熔融的锡离开电烙铁头后变成锡粒,此过程叫_________,需要_________热.
5.在松香、萘、冰、玻璃、铁、蜂蜡中,属于晶体的是__________,它们都有固定的___________.
6.液化的方法有两种:_________和_________.气体液化后________缩小,便于_________和__________.
7.上物理课时,老师写下一副热学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和_________,反应的一个共性是_________.
8.规格、型号完全相同的两只新旧日光灯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___________,把二者区别开来,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图1中的小试管B装有热水,
悬放在正在加热盛有沸水的烧杯A中,试管B中的水不能沸腾.要使试管中
的水沸腾,可采取的两种方法分别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
10.烧开水时,看到壶口冒出的“白气”是水先_________后_________的结果.
11.夏天,早晨露天草叶上的露珠是_________现象,冬天树枝上出现的“雾凇”是__________现象.
12.写出下列物质在1标准大气压下放热时发生的变化(选填“降温”或某种物态变化)(1)0℃的冰__________;(2)18℃的水_________;(3)0℃的水________;(4)100℃的水蒸气__________.
13.人工降雨是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形成的,干冰在空中迅速吸热变为干冰蒸气,这是_________过程;使云层温度急剧下降,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变为小冰粒,这是_________过程;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冰粒变成水滴,就形成了雨,这是__________过程.(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14.下面关于常用温度计的使用中,错误的是( )
A.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的最高刻度的温度 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C.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D.读数时,要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再读数
1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B.体温计可当作寒暑表使用来测气温
C.开水的温度是100℃ D.人们感觉到的温度与实际气温有较大差异
16.用温度计测量放在室温为25℃的房间中一盆沸水的温度时,当温度计的水银面经过28℃这一刻度时,温度读数表示的是( )
A.房间里空气的温度 B.沸水的温度 C.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 D.无法判断
17.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阳光下,在冰逐渐熔化的过程中,正确的说法是( )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 B.水的温度升高,冰的温度不变
C.冰和水的温度都不变 D.冰和水的温度都升高
18.夏天,用棉被盖住冰块,冰块就不容易熔化,这是因为( )
A.冰块的冷气不容易传到外边去 B.棉被的外的温度不容易传到冰块上
C.棉被外的热量不容易传到冰块上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9.冬天的一场大雪,给交通运输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使雪很快熔化,常常看见洒水车在路面上洒盐水.这是因为( )
A.盐水从雪中吸热 B.盐水使雪的熔点降低
C.盐水使雪温度升高到0℃ D.盐水使雪的熔点升高
20.体温计的使用与一般的温度计有所不同.比如,一只没有甩过的医用温度计指示的读数是38.2℃,用它先后来测两位病人的体温时,都没有先用力往下甩.如果两人的实际体温分别是37.3℃ 和39.1℃ ,那么这支温度计上先后显示的读数分别是( )
A.37.3℃ 和39.1℃ B.38.2℃ 和39.1℃
C.38.2℃ 和38.2℃ D.37.3和38.2℃
21.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来,它的示数将( )
A.一直升高 B.一直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2.夏天出汗的人用扇子扇风感到凉快,用扇子扇一支干燥的温度计,则温度计的示数( )
A.先降低后升高 B.升高 C.降低 D.不变
23.在制药时,为从溶液中提取抗菌素,要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份,但抗菌素不能在超过80℃的温度下提取,应采取的办法是( )
A.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 B.增大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C.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时间延长 D.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24.下面是关于电冰箱的一些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冰箱内的温度之所以比较低,是因为冰箱中制冷剂蒸发吸热造成的
B.冰箱内的温度之所以比较低,是因为冰箱中制冷剂升华吸热造成的
C.夏天,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雾”是冰箱内食品蒸发产生的水蒸气
D.夏天,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雾”是冰箱内食品凝华造成的
25.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这句话从物理学角度分析是( )
A.霜形成之前的气温一定比下雪后的气温低
B.霜形成的温度比雪形成的温度低
C.霜后的气温一定比霜形成前高,雪后气温一定比雪落到地面之前低
D.霜在地上形成,气温必在0℃以下,雪在高空形成,雪后熔化要吸收热,使地面附近空气温度下降
26.把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0℃的房间里,用电风扇对它吹风(电风扇的所吹风温度为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和水的质量都不变,故总质量也不变 B.水可以结冰,但冰水的总质量会减小
C.冰可以熔化,但冰水的总质量会减小 D.冰的质量不变,但水的质量会减小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8分)
27.如图2所示,某固态物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图象,加扫在1标准大气压下进行,由图象分析下列问题:
(1)这种物质AB段为________态,它熔点为_________,沸点为_________.
(2)这个物体熔化成液态后的名称是________.
(3)在图象的_________段,此种物质处于三态共存.
28.某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该同学实验装置及读温度的方法如图3所示,他在实验中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
(2)从实验中观察到水沸腾的现象是:水中发生_________的汽化现象,形成大量气泡,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到水面_________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3)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对水加热,它的温度________,这个温度叫_________.
29.如图4所示,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这是_______现象,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又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这是_______现象,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
四、调查创新与设计(共20分)
30.(2分)写出下列方法所依据的物理知识.
为了确定风向,可以把手臂浸在水中,然后向上举起来,手的哪一面感到凉,风就是从哪一面吹来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4分)请分别举出蒸发吸热为我们服务和给我们带来危害的例子.
(1) 服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4分)现给你一杯烫的开水和一只守杯,你能尽快使这杯水冷下来吗 你是怎样做的 说说你这样做的理由.
33.(10分)小明在烧水时,发现水将近沸腾时,常发出嘶嘶的鸣声,而水烧开之后,则发出低沉的沸腾声音.小明想:是不是水烧开前和烧开后,水的底部和上部温度不同而导致水的振动不同,发声不同呢 为了验证这个问题,他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用酒精灯加热烧杯里的水,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烧杯底部和上部的温度,并观察水的气泡情况.经过观察他发现,在水烧开前,底部水温度升至低于100℃,首先变成水蒸气向上升,这时上层的水温度仍不足100℃,他分析当水蒸气的小气泡升至低于100℃的水层时,就迅速变回水滴,这种先膨胀又再收缩的过程,就引起水的振动,当大量的小气泡从底部上升时,就发出嘶嘶的鸣声.
他继续观察,发现当全部的水都升至100℃时,蒸气泡就能够稳定地升到水面,由小变大,到水面破裂.他分析这时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而不再发生收缩的现象,所以,只发出低沉的沸腾声音,不再发出嘶嘶的鸣声.他跟老师和同学交流,证明了他的猜想是对的.
(1)小明提出的问题是:
(2)他进行的猜想是:
(3)他看到水沸前发出嘶嘶声时,水中的温度情况和气泡情况是:
(4)水沸腾时,水中的温度情况和气泡情况是:
(5)他得到的结论是:
五、计算题(共5分)
34.有一支温度计,其刻度是均匀的,但读数不准确,在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为5℃,而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里时,读数为95℃,用这支温度计测得室温为32℃,则室内的实际温度为多少
参考答案
第一节 温度计
练习1
1.7℃ 18℃ 9℃ -4℃ 2.B A D C F E 3.D
练习2
1.38.7℃ 38.7℃ 体温计的水银柱不能下降,故38.7℃是记录的最高温度 2.C
限时检测
1.冷热程度 液体的热胀冷缩 摄氏度 冰水混合物 标准大气压下沸水 2.负35摄氏度
-35℃ 15摄氏度 15℃ 3.乙 丙 甲 4.22℃ 不能 5.1.5℃ 6.相同 人的感觉并非可靠,要知道物体的温度,就要用温度计来测量 7.37.7℃ 38.4℃ 8.C 9.C 10.C 11.B 12.B 13.C 14.C 15.C
16.(1)把未刻温度的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在液面处刻“0”,(2)把温度计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在液面处刻“100”,(3)用刻度尺测出“0”和“100”之间的长度,然后等分100份.这样就做好了一个实验用温度计.
知识拓展
1.A 2.当把水银温度计放到热水中时,可以观察到温度计上的示数先下降后上升,
原因是玻璃先受热膨胀,内径变大,示数下降,当水银柱受热后,其膨胀程度大于玻璃的膨胀程度,示数然后上升,所以看到水银温度计的示数先下降后上升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练习1
1.B 2.B 3.铅 铁 冰 海波 有一定熔化温度 蜡烛 松香 酒精 无一定熔化温度 4.凝固 熔化 温度保持不变
练习2
1.C 2.C 3.D
限时检测
1.熔化 凝固 晶体 非晶体 相同 2.熔化 吸热 固体 熔化 固液共存 液体 熔点 3.熔点 低 4.晶体 5.A 6.B 7.D 8.C 9.A 10.B 11.D 12.B 13.C 15.B 16.图象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17.食盐温度低;食盐溶解时吸热;温度计不准等. 18.当温度升高时,该材料吸热熔化,使室内温度不致上升太高或太快;当温度降低时,该材料会放热凝固,使室内温度不致降得太低或太快
知识拓展
1.(1)(太阳一出来,冰雪融化加快,滚滚雪水灌溉了万亩粮田。)
(2)黑色物体容易吸热,夏天不穿黑色衣服;大量利用太阳能,节约能源
2.由于新研制的聚乙烯材料具备在15℃-40℃内熔化和凝固这一特点,当环境温度较高时,该材料会吸热熔化,从而降低环境温度,当环境温度较低时,该材料又会放热凝固,从而提高环境温度,所以该建筑材料具有调节室温的功能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练习1
1.C 2.C 3.C A D B
练习2
1.B 2甲:液体蒸发的快慢是否与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有关 乙:液体蒸发的快慢是否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丙:液体蒸发的快慢是否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练习3
1.C 2.D
练习4
1.A 2.B 3.足够低 压缩体积 体积
限时检测
1.液 气 蒸发 沸腾 液化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压缩体积 2增大液体表面积 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 3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蒸发吸热 4熔化 汽化 吸热 降低 5吸热 低 少 小 6B 7A 8B 9C 10D 11B 12C 13A 14D 15D 16A 17A 18C
19.(1)A、C (2)是依据温度的高低和空气流动的快慢对蒸发快慢的影响来设计实验的
20.(1)利用水蒸发时吸热 (2)加快水的蒸发 21.(1)略 (2)99 ℃ (3)小气泡,缩小,变大,破裂
知识拓展
1.(1)控制变量法 (2)液体蒸发快慢是否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2.(1)不能,水达到沸点后不能继续从烧杯中吸热
(2)减小A中液面上方的气压;增大B中液面上方的气压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练习1
1.A 2.C 3.D 4.A
限时检测
1.固 气 吸 气 固 放 2.升华 熔化 3.C 4.C 5.B 6.D 7.C 8.D 9.略
10.霜是水蒸气凝华而成,凝华时放热,所以不冷,而霜前相对霜后较冷.而雪熔化的吸热所以雪后寒.
知识拓展
1.混有盐的冰熔点降低,吸收周围热量而熔化,使搪瓷杯的温度降低,搪瓷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杯的外壁凝华成霜。所以这层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
2.用液态气体进行冷冻治疗利用的是蒸发吸热制冷的原理。而干冰进行冷冻治疗利用的是升华吸热制冷的原理
单元测验
1. “摄氏度”单位不能分开读 2. 42℃ 3. 温度计拿出了被测液体, 立即观察示数
4. 凝固, 放 5. 萘、冰、铁, 熔化温度(熔点) 6.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体积, 储存, 运输 7. 凝固, 熔化, 温度不变 8. 灯管两端是否发黑, 旧灯管有灯丝升华后又凝华成的黑色金属 9. 对A容器加盖增大气压, 对B试管内降低气压 10. 汽化, 液化 11. 液化, 凝华 12. 降温, 降温, 凝固, 液化 13. 升华, 凝华, 熔化
14. D 15. A 16. C 17. C 18. C 19. B 20. B 21. D 22. D 23. D 24. A 25. D 26. B
27. 固, 0℃,100℃, 水, BC 28. 玻璃泡接触容器底, 剧烈, 上升, 膨胀(或变大),破裂, 不变,沸点 29. 膨胀, 汽化, 汽化吸热, 变瘪, 液化, 液化放热
30. 水蒸发吸热降温, 空气流动越快而加快蒸发
31. 利用蒸发吸热使热汤变冷, 运动后出汗由于汗水蒸发吸热容易使人感冒
32. 用两只杯子来回的倒水,高度越高效果显著,这样做是为了加快空气流动加快蒸发,增大表面积加快蒸发,蒸发吸热降温,很快冷下来
33. (1)为什么水烧开前后声音不同?(或为什么“响水不开,开水不响”?).(2)由于水温不同导致水的振动不同,发出不同的声音.(3)下部水温达到100℃,上部水温未到100℃,气泡由大变小,先膨胀后收缩.(4)水温都达到100℃,气泡由小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5)由于水的底部和上部温度不同而导致水的振动不同,发出嘶嘶声,这是响水不开;水温都到100℃后,气泡不收缩,不再发出声响,这是开水不响。
34. 30℃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但是,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可靠吗?通过你对本节课的探究与学习,你就会明白。
1.温度的物理意义 2.摄氏温度的规定 3.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知识点一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温度计的读数及使用方法
知识点二
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 体温计可以脱离被测物体读数,但在使用前必须要下甩
图10-1-4
液化方法: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温度
体温计:可以_______被测物体读数,使用前必须__________
使用方法: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定:把标准大气压下____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0℃
________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100℃
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计
常用单位:_________,用字母______表示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 度 计
老百姓有句俗语“下雪不冷,化雪冷”,也就是说:融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
1.什么叫熔化和凝固 2.熔化和凝固的图像及规律 3.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知识点一
1. 熔化和凝固及其图像
2. 晶体和非晶体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凝固规律
凝固条件
图像:______________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熔化规律
熔化条件
图像:______________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凝固
熔化
熔
化
和
凝
固
知识点二
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及其规律
你做过“纸锅烧水”实验吗?为什么纸锅中的水沸腾了,而纸还没有燃烧?请你大胆一试,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1.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3沸腾图像及其规律 4液化的方法
知识点一
1. 汽化及其两种方式
2. 沸腾的条件及其规律的应用
知识点二
液化及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化
规律: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条件: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
图像________________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沸腾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蒸发
方式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汽化
汽
化
和
液
化
我们经常在电视节目的舞台上看到“烟雾缭绕”的景象,你知道工作人员是怎样导演的吗?
1.什么叫升华和凝华 2.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升华和凝华
知识点一
升华、凝华的定义及现象
升华
现象及应用
现象及应用
凝华
升华____热,有_______作用
凝华____热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0-1-2
乙
甲
丁
丙
乙
甲
D.读取温度计的示数
C.将温度计从烧杯中取出来读数
B.用温度计测烧杯中液体的温度
A.测酒精火焰的温度
图10-1-5
影响因素: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D
A
图4
图3
图10-1-1
图10―1-3
图10-1-6
图10-1-7
图10-1-8
图10-1-9
图10-1-10
图10-2-1
图10-2-2
图10-2-3
图10-2-4
图10-2-5
图10-2-6
图10-3-1
图10-3-2
图10-3-3
图10-3-4
图10-3-5
图10-3-6
图10-3-7
图10-3-8
图10-3-9
图10-3-10
图10-3-11
图10-3-12
图10-4-1
图1
B
A物体的运动单元练习题
1.完成以下速度单位的换算:(1)1080km/h=_________m/s; (2)6.8×108nm=_______m
(3)6.5m/s=_________km/h;(4)1.5min=_________s;(5)7200s=________h
2.在物理学中,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________________,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________________.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________通过的________.公式为________,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5S内通过的路程为10m,那么它的速度为_____m/s,在第2秒内的速度为______m/s,前2秒内通过的路程为______m.
3.甲车的速度V1=36km/h,乙车的速度V2=15m/s,则V1_____V2,2小时内甲车行驶____米,乙车行驶30km需要_______小时.
4.汽车的速度计上有“km/h”字样,当速度计指针指在“90”处,该汽车此时的速度为________km/h=________m/s.
5.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写作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_,可用符号________或_________表示.
6.一位同学乘坐一辆汽车行驶在一条限速为60km/h的公路上,他测出汽车每隔2秒就驶过一根路边相距45m的电线杆,则汽车的速度是________m/s,这辆车_______(填“已经”或“没有”)超过速度.
7.要测量自己步行的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和________,一个中学生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5_____.
8.目前普通列车的速度位100km/h,而磁悬浮列车的速度约为500km/h.南京到上海的路程为300km,按以上速度计算,磁悬浮列车从南京到上海需要______h.
9.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0.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缓解铁路运力紧张状况,今年4月份我国铁路进行了第五次大提速.2004年4月17日19时23分,西安至北京Z20/19次直达特快首发列车由西安火车站缓缓驶出,这是西部地区唯一一列全列软卧特快列车.陕西日报以“西安至北京直达特快列车昨开行,一路不歇到京城”为标题在头版进行了特别报道.Z20/19次列车夕发朝至,全程1200km,运行12h,最高时速可达160km/h,即_______m/s.Z20/19次列车西安至北京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km/h.
11.用如下图所示的方法测细铜钱的直径,铜线的直径是( )
A.1.45mm B.1.5mm C.1.9mm D.29.0mm
12.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这一句应理解成选择的参照物为( )
A 水 B 桥 C 人 D 地面
13.速度是40km/h的运动物体可能是( )
A 行人 B 卡车 C 飞机 D 人造卫星
14.由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可知道( )
A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 B 速度跟时间成反比
C 路程跟时间成正比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15.关于速度,以下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 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 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16.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比为3:1,路程之比是2:3,则甲乙两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
A 2:9 B 2:1 C 9:2 D 1:2
17.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的时间( )
A一定都不相等 B 不一定都相等 C 一定都相等 D 三种情况都不正确
18.甲乙两个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通过的距离比乙大,而乙所用的时间比甲短,那么甲乙两物体的运动快慢是( )
A 甲较快 B 乙较快 C 一样快 D 无法比较
19.2004年4月18日起全国铁路第五次大面积提速,“西宁 北京”新运行时刻表如图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我们可知道提速后西宁至北京列车的平均速度约为_______km/h.
T151 北京 西宁 >14:23 21:0721:15 00:1200:14 03:2503:31 … 11:0911:17 15:06
车次 自北京起公里/km 0 689 935 1200 … 1876 2092
始发 终到 北京 郑州 三门峡 西安 … 兰州 西宁
T152 西宁 北京 12:43 06:0105:53 02:5802:56 23:4623:38 … 14:5314:45 11:26<
20.某同学乘坐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如图所示是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1)行车时间(2)行车速度
物体的运动中考题汇编
1.(2004四川)“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nm=10-9m,纳米技术是以0.1—100nm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目前我国纳米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1.76×107nm可能是
A 一个人的身高 B 物理课本的长度 C 一座山的高度 D 一个篮球场的长度
2.(2004大连)以下数据,最接近一间普通教室的天花板距教室地面的高度的是( )
A 5.5m B 3.5m C 2.0m D 1.5m
3.(2004无锡)在匀速运动的火车上,某乘客说车厢小桌上茶杯是静止的,则他选的参照物是( )
A 从乘客旁边走过的乘务员 B 车厢内放茶杯的小桌
C 铁路旁的树木 D 铁路旁的建筑物
4.(2003广州)一人骑自行车沿平直公路行驶,第1s内通过的路程为2m,第2s内通过的路程为3m,第3s内通过的路程为4m,则( )
A 前2s内平均速度为3m/s B 前2s内平均速度为2m/s
C 3s内平均速度为3m/s D 后2s内平均速度为4m/s
5.(2003天津)火车速度为72km/h,汽车速度为18m/s,则( )
A 火车速度大 B 汽车速度大 C 两者速度一样大 D 无法确定
6.(2004连云港)关于参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选地面为参照物 B 看到月亮在云中穿行,是以月亮为参照物
C 看到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是以旗杆为参照物
D 杨利伟在飞船中感到舱内物体静止,是以地球为参照物
7.(2003南京)科学研究表明,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的病原体,冠状病毒是不规则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直径100nm,即__________m.
8.(2004无锡)填上合适单位:课桌高度是60______,人步行速度约为1.2_____
9.(2004扬州)我国古书记载有“人在大舟中闭牖(牖指窗户),舟行而人不觉动”.这是对运动和静止的__________的生动描述,其中“人不觉动”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
10.(2004山西)超声波在海水中速度为1500m/s,合________km/h,如果从海面某处向海底竖直发出超声波经4s返回海面,则该处海深_______m.
11.(2004南京)甲乙丙三位同学百米赛跑,成绩如下表所示.由表可知,跑得最快的是_____.这里比较快慢是采用在_______相同的条件下比较时间的方法. 甲 乙 丙
成绩/s 14.3 13.8 13.7
12.(2004佛山)驾驶员看到过马路的人,从决定停车直到右脚刚好踩在刹车板上,在这段反应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称为反应距离.(从踩刹车板到车停下的这段距离称为刹车距离).普通人正常反应时间约为0.5—1.5s;酒后驾驶的反应时间则增加2—3倍,为确保安全,从今年5月1日起,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酒后驾驶给予严厉处罚.小张正常反应时间是1s,他以72km/h的速度开车时反应距离是多少米 假设小张酒后驾驶的反应时间是正常时的2倍,那么他以相同速度驾驶时反应距离又是多少米
21.新龟兔赛跑: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当兔子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当它醒来后,发现乌龟已快接近终点,于是兔子撒腿就追,结果乌龟和兔子同时到达终点,在龟兔赛跑地全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兔子的速度始终大于乌龟的速度 B 乌龟的平均速度大于兔子的平均速度
C 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D 乌龟的平均速度等于兔子的平均速度
22.某同学用正常速度匀速步行30m,需40s的时间,若以正常的速度用6min30s的时间沿操场跑道走完一圈,那么跑道的周长最接近( )
A 100m B 300m C 200m D 150m
TAXI
车号:鲁C8888
日期: 05--9--10
上车: 10:00
下车: 10:06
单价: 2元
里程: 8.0公里
金额: 14.00元第四节 摩擦力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自然界中的两种摩擦: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2.知道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3.初步掌握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的一般过程.
【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15页第一自然段知道滑行的自行车慢慢停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并举一个物体受到摩擦力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本第二段,找出摩擦力的概念,并仔细体会它的含义,然后做下面的两个活动:
【探究活动】1.把你的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慢慢移动,感受一下桌面对你的摩擦力,并感受摩擦力方向与手运动方向之间关系.
2.用力把你的手压在桌面上,使你的手有向某个方向运动的趋势(但不要运动起来),感受一下你的手受到的摩擦力、摩擦力方向与手运动趋势方向的关系.
【结论】产生摩擦力的两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摩擦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补充】生活中的摩擦分三种:滑动摩擦、静摩擦、滚动摩擦.课本上我们所学习的摩擦力叫做滑动摩擦力,它只有在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才会产生.另外生活中还有一种摩擦力,一个物体有沿着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的趋势(即要发生相对运动)时所产生的摩擦,这种摩擦叫做静摩擦.例如:当我们去推地面上的一个箱子时,箱子没有被推动,这是因为静摩擦力的大小与迫使两物体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大小相等,箱子保持原来的静止.逐渐增大对箱子的推力,箱子可能仍然不动,说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随着推力的增大而增大.因此我们一般根据平衡的知识推断出静摩擦力的大小.当推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箱子就会被推动,当箱子开始运动时,此时箱子所受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叫最大静摩擦力,当物体运动起来以后,箱子受到的摩擦力就变成了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不确定性,即静摩擦力的大小不是一个定值.
如图所示,一个向高处传送物体的传送带,放在传送带上的物体与传送带一起向上运动,物体在传送带上有向下滑动的趋势,但物体与传送带之间并没有发生相对运动,这时物体受到传送带对它的静摩擦力的作用,在静摩擦力作用下物体才能不会从传送带上滑下,而是随着传送带一起向上运动,此时静摩擦力是物体运动的动力,所以静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受静摩擦力的物体不一定都处于静止状态.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滚动摩擦,这种摩擦力叫做滚动摩擦力.这种摩擦从本质上讲也属于静摩擦.
【练习题1】:1.一个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着桌面向右运动,则物体受到桌面的摩擦力是________摩擦力(填“滑动”、“静”或“滚动”),它的方向向_______(“左”或“右”)
2.爬杆是一项有益的体育运动,王明同学在爬杆的过程中,手紧紧地握住杆向上爬,则他的手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摩擦力(填“滑动”或“静”),方向向_____;当他抱住杆滑下时,他的身体受到的是_______摩擦力,方向向______.
3.如图所示,物体静止放在斜面上,请你在图上画出物体受到斜面的摩擦力的示意图.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思想】:控制变量法.在本实验中,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多个,所以实验探究过程中我们要用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摩擦力与压力之间的关系时,要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因素不变,而在研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要保持压力等因素不变.
【提出猜想】: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可能有: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实验器材】木块、弹簧测力计、长木板、砝码、棉布、毛巾.
【实验步骤】1.把长木板平放在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相等),记下此时的摩擦力的大小 (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在木块上面放一个砝码,增大对木板的压力,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上有砝码)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此时的摩擦力的大小.
3.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不带砝码,保证与第一次的压力相等)在棉布表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此时的摩擦力的大小.
4.把棉布换成毛巾表面,重复步骤3的操作.
【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接触面上受到的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越_____.
【注意事项】弹簧测力计要与桌面平行,拉动过程中要慢,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拓展】小刚同学在做“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认为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接触面积有关,你能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步骤,验证一下小刚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写出你增加的实验步骤.(提示: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设计这一步骤,把实验结果与上述实验的第1步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步骤5:
【练习题2】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系列实验,以下是部分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中保持长木板水平且固定)
步骤1:把木块平放在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甲所示,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录入下表中.
步骤2:把木块侧放在长木板上,用同样的方法拉木块(如图乙所示),记下相应的示数.
步骤3:把两块相同木块叠放在一起平放在长木板上,再用同样的方法拉木块,记下示数.
实验次数 木块对木板的压力/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 滑动摩擦力/N
1 4.0
2 4.0
3 8.0
(1)若已知每个木块的质量为2kg,请你帮小明填全表格内的数据.
(2)比较______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发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3)比较第1、3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节 摩擦力(第二课时)----摩擦与我们
【学习目标】1.知道日常中常见的摩擦现象.2.知道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知识回顾】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物体受到的摩擦力越______,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_____.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16—17页的内容和插图,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以及常见的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在生活中人们根据实际需要,有时需要增大摩擦(有益),有时又需要减小摩擦(有害),所以就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增大或减小摩擦.在各种车辆上安装轮子以及在机器的轴上安装滚动轴承,可以大大减小摩擦,这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减小摩擦.在机器部件之间加润滑油使两个表面之间形成油膜,这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减小摩擦.
我们知道摩擦力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试判断一下下面几个示例中是通过改变什么因素来增大还是减小摩擦力的:
乒乓球拍上的胶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足球鞋上的鞋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泥路上的刻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力刹车,使车快速停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雪橇的底部要做得光滑一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以上事例总结出改变摩擦的方法:
增大摩擦的方法 减小摩擦的方法
【典型例题】例1.摩擦无处不在,在生活中或生产中有时需要增大有益摩擦,有时需要减小有害摩擦,下列叙述中,属于增大有益摩擦的是( )
A 螺丝刀的手柄上刻有一些凹槽 B 旱冰场冰场的地面做得很光滑
C 自行车的转动部位要经常加一些润滑油 D 行礼包的包底上装有四个小轮
思路引导:旱冰场的冰场的地面做得很光滑,这是减小接触面的__________,从而______摩擦,这样可以滑得更顺畅.自行车的转动部分加润滑油是使部件之间形成一层油膜,使它们互不接触,从而______摩擦;行礼包的底部装上四个小轮,是变滑动为滚动,从而_______摩擦.螺丝刀的手柄上刻有一些凹槽,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的___________,从而______摩擦.
【针对练习】1.下列事例中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
A 足球守门员的手套 B 塑胶跑道表层的胶粒 C 鞋底的花纹 D 轮胎的花纹
E 在石碑的底部垫上圆木拉动石碑 F 拔河时用力握住绳子 G 气垫船底部的气垫使船与水面分开 H 雪后路面上撒一些煤渣
2.下列各种摩擦力中:①走路时鞋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②骑车时车轮与轴之间的摩擦粒
③皮带传动中,皮带与轮之间的摩擦力④汽车行驶时,空气与汽车之间的摩擦力;其中属于有益摩擦的是( )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课堂作业
1.在奥运会上,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是要在手上抹一些镁粉,而在杠上做回环运动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前者是增大摩擦,后者是减小摩擦 B 前者是减小摩擦,后者是增大摩擦
C 两者都是增大摩擦 D 两者都是减小摩擦
2.在家里的浴室中,为了防止地面沾水使人打滑跌倒,下列采取的措施中错误的是( )
A 浴室地面应铺上带有花纹的地板砖 B 人沐浴时穿的拖鞋底带有凹凸花纹
C 脚底下放一条毛巾 D 穿上平底的塑料拖鞋
3.磁悬浮列车靠强大的磁性将列车悬浮在轨道上方,从而可高速行驶,那么列车能高速行驶的原因是( )
A 依靠列车的惯性 B 减小了列车的重力 C 减小了列车与轨道间的摩擦
D 减小了列车所受的空气阻力
4.下列现象中可以减小摩擦的是( )
A 拔河时用力握住绳子 B 旅行箱的下面安装小轮子
C 钢笔拧得太紧不易打开,往往在手与钢笔之间垫一块毛巾
D 为了把桌面上得污渍擦干净,常常用大一点力压抹布
5.下列事例中,增大摩擦的措施是( )
A 为了容易推动很重的木箱,在木箱下面垫上几根圆木
B 在汽车轮胎上做成有凹凸的花纹
C 在机器的传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 D 自衣服的拉链上涂些蜡
6.下列事例中,增大有益摩擦的是( )
A 推动笨重物体时,常垫滚木 B 旅游鞋底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C 雪橇的底部非常光滑 D 给机器的轴承加润滑油
7.自行车是我们熟悉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看,它涉及不少有关摩擦的知识,例如:A 轮胎上刻有花纹 B 车轮做成圆形 C 塑料套紧套在车把手上 D 刹车时用力捏闸E 在转动部分添加润滑油 F 脚踏板凹凸不平 G 车轴处装有滚珠 H 车的把手上有凹槽
上述各项内容中属于通过改变接触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的是:___________;通过增大压力而增大摩擦的是:__________;通过变滑动为滚动而减小摩擦的是:______________;通过使接触面彼此分开而减小摩擦的是:______________.用力踩动脚踏板使自行车前进时,后轮与地面间的摩擦力的方向朝_______(填“前”或“后”)
8.拔河比赛中,运动员要穿比较新的球鞋,而且不希望地面上有沙子,这是因为比较新的球鞋能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_____________,而地面上的沙子能_________而减小摩擦
9.马路上一旦泼洒了机油,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特别是骑摩托车、自行车时很容易摔倒,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10.旱冰鞋上的轮子的作用是通过_____________的方法,使_______大大减少,而演奏二胡前往往要在琴弦上抹一些松香,这是通过_____________的方法增大摩擦.
11.全班同学正在上课,突然摩擦力消失,对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 同学们稍微活动就会从椅子上纷纷滑到地面上
B 固定吊灯的螺丝从天花板上滑出,使吊灯落到地上
C 写字时铅笔从手中滑出飘在空中
D 由于太滑,稍一用力桌椅就会在地面上不停地滑着、碰撞着电能学案(第1课时)
【学习目标】1.知道电能的利用.2.知道电能的转化实例.3.知道电能的常用单位.4.知道电能表的作用.5.知道电能表上几个参数的物理意义.6.知道电能表测量电能的原理.7.会根据电能表的读数判断所消耗的电能.8.会根据电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难点】重点:1.电能表的使用.2.电能的计算.
难点:1.电能表上的参数的涵义.2.电流与做功的关系.3.电能的计算.
【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P2-3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合上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写出下列器件工作时的能量转化:
电灯泡把______能转变为______能;电动机把______能转变为_______能;电热器把______能转变为_______能;太阳电池板把________能转变为_______能.电吹风机把______能转化成_____________.电风扇把_______能转化成_______能.
二、阅读课本P4的内容,完成下列题目,并记住下列内容:
电能的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度=1kw·h=___________J.
电能表是用来计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仪表.
某电能表上标有“220V 15(25)A 1500revs/kW·h”其中“220V”表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15(25)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00revs/kW·h”表示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电能表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于一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如小明家电能表8月初的读数是3246.3kW·h,9月初的读数是3258.8kW·h,则他家8月份用电的度数是________
【针对练习一】1.小强家的电能表月初读数是0247.5,若月底的读数是0263.5,则这个月他家共用去电能_______kW·h,若电费的标准是0.50元/度,则这个月他家应支付________元的电费.
2.电能表上标有“3000R/kWh”的字样,表示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能表上的转盘转过_______转.如果只有一个用电器接在这个电能表上,当电能表的转盘转过150转时,则这个用电器消耗的电能是_________kWh.当转过6000转时,这个用电器消耗的电能是_______kWh.
三、仔细阅读课本P7-8的内容,要注意理解一些重要的段落.然后合上课本,细心填写下列内容:
电动机提升重物时,电流做功,电能转化为_______能;电流通过电炉时,电流做功,电能转化为________能;电流通过电灯时,电流做功使灯丝炽热发光,电能转化为_______能;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_______________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_____________.
电动机提升重物时,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流做的功越____;在电压和电流不变的情况下,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做的功越______.即:电流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_______.
电流所做的功叫做_______,用公式表示为W=_________,也就是说,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乘积.其中电压U的单位是______,电流I的单位是______,时间t的单位是______,这样电功的单位才是焦耳.进行计算时,如果单位不统一,应该先__________.
【典型例题】把一个10Ω电阻接到5V的电源上,则电流在1min内所做的功是多少 如果把它接在10V的电源上,电流在1min内所做的功又是多少
【针对练习二】1.将阻值为55Ω的某一用电器接在220V电源上时,电流在1min内电流做的功为___________J.
2. 某一用电器接在电源上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A,已知电流在2min内做的功为1200J,则电源电压为________V.
3.已知导体两端的电压为12V,5s内电流通过导体所做的功为24J,则这段导体中的电流为________A.
4.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是6V,已知R1=10Ω,电路中的电流为0.2A,求:(1)1min内电流通过R1所做的功;(2)1min内电流通过R2所做的功.
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是6V,已知R1=10Ω,干路电流为0.9A,求:(1)1min内电流通过R1所做的功;(2)1min内电流通过R2所做的功.
电能学案(第2课时)
【我的目标】1.熟练掌握计算电功的公式.2.会灵活的利用公式分析电功的大小.
3.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4.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树立自信.
【我该记住】1.电能的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电功的公式是___________,其中U的单位是______,I的单位是______,t的单位是_______,则这样计算出的电功的单位是_______.
3.电能表是用来计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仪表.
4.电能表的计数器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
5.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
6.欧姆定律的公式为_________,其变形公式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典型例题】例1.某电视机接在220V的电压上,其工作电流是300mA,求:(1)电视机每工作1h消耗多少电能 (2)若每天平均观看5h,一个月(30天)共耗电多少千瓦时
方法总结:此题用到的公式是___________,需要注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将阻值为55Ω的电炉丝接在电压为220V的电路上,电流在1min内做多少功
(你要做:跟同学讨论,利用欧姆定律,推导出一个能用题目中的三个量直接计算出电功的公式,并在下面空白处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此题.)
解一: 解二:
例3.将阻值为10Ω的电阻接在电路中,通过它的电流为2A,电流在5min内做多少功
(你要做:跟同学讨论,利用欧姆定律,推导出一个能用题目中的三个量直接计算出电功的公式,并在下面空白处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此题.)
解一: 解二:
例4.一电动机线圈的电阻为1Ω,线圈两端所加电压为2V时,电流为0.8A,电动机正常工作.求:电动机正常工作1min所消耗的电能.
通过审题,你发现的问题是:
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把你认为正确的解法写在下边空白处(查资料,探讨):
例5.一个电热器电阻为R,当它两端电源为U,通电时间为t时,消耗电能为W,若要使它消耗的电能为4W,下列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电阻R不变,电源U不变,通电时间t变为原来的2倍
B 电阻R减半,电压U增大1倍,通电时间t不变
C 电阻R不变,电压U增大1倍,通电时间t不变
D 电阻R减半,电压U不变,通电时间t不变
【交流讨论】1.以下各单位中不属于电功的单位的是( )
A 度 B W C kW·h D V·A·S
2.2kw·h=_________J;18000J=_________kw·h
3.在相等的时间内,电流通过甲电阻做的功比通过乙电阻做的功多,由此判断( )
A 甲电阻一定比乙电阻大 B 通过甲电阻的电流比通过乙电阻的电流大
C 甲电阻两端电压比乙电阻两端电压高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4.在两条电阻丝串联的电路中,电流做功最多的一定是( )
A 电流较大的电阻丝 B 电阻较小的电阻丝
C 电压较大的电阻丝 D 电流较小的电阻丝
5.在两条电阻丝并联的电路中,电流做功最多的一定是( )
A 电流较大的电阻丝 B 电阻较大的电阻丝
C 电压较小的电阻丝 D 电压较大的电阻丝
6.电能表上标有“3000r/kw·h”的字样,如果在该表所在的家庭电路中只有一个用电器工作,6分钟内电能表的转盘转过30转,那么该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为多少焦 通过它的电流为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