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一节 感觉世界
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
2.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的特点。
教学重点:怎样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难点:怎样设计探究实验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1.观察图片:游乐场中木马上的人和明亮的灯光一起旋转着的情况。请你描述人运用了哪些感官器官。2.学生描述:(1)怎么样感觉自己坐上了旋转的木马?(听到呼呼的声音)(2)怎样保护自己?(抓住保护杆)(3)3.展示讨论:展示图1-1 人的感觉(1)环境刺激有哪些?(2)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有哪些?大家的结论都相同吗?(3)小明为什么要戴着耳机欣赏音乐?4.学生讨论:(1)环境刺激有:声、香味、光、冷、热、酸、甜、苦、辣、咸、痛等。(2)每个人所喜爱和讨厌的刺激是不同的(如交响乐对有的人来说感觉是一种悦耳的音乐,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可能感觉是一种令人心烦的噪声)。(3)因此,小明为避免影响别人而戴耳机欣赏音乐,是一种文明的行为。5.小节板书:一、五种基本感觉:视觉 ———— 眼 听觉 ———— 耳 嗅觉 ———— 鼻 味觉 ———— 舌 触觉 ———— 皮肤6.学生讨论:如果没有上述感觉器官,人类会怎样?7.讨论结果:(1)盲人:(2)聋人:(3)植物人:
(4)某处瘫痪的人:8.小结: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具备各种复杂的感觉功能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动植物由于摄取养料的方式不同,因此感受外界信息的能力也不同。如果还能很快察觉和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就无法生存与繁衍。9.过渡:人类有五种基本感觉,但是不是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器都一样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进行实验。10.实验:(或做“纸袋里是什么?”的游戏)(1)两个同学为一组,其中一人闭上双眼,另一人拿出一个物体让他触摸,并叫他说出触摸物体的形状、大小、冷热、软硬以及粗糙还是光滑。11.设问: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12.小节板书:二、皮肤的感觉功能:1.皮肤内分布着多种感受器,它有冷觉、热觉、触觉等感觉功能。13.设问:皮肤的冷觉和热觉感受器究竟能感受环境中的什么刺激?怎么设计实验说明。14.讲述:取三个杯子,分别盛上冷水、温水和热水,将自己的左右手分别浸在冷水和热水中,一段时间后,将两手同时浸入温水中,此时左右手感觉冷还是热?15.讲解板书:2.冷热感受器并非感受物体温度的刺激,而是感受皮肤散失或获取热量的速率的变化。16.实验:(2)请一位同学闭上双眼,另一位同学用两支铅笔分别轻轻地点在他的背、手臂、手指等处,观察哪一部分皮肤的感觉特别敏感。17.设问:当你的皮肤受到针扎等损伤性刺激时,会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功能对人的健康生活有利还是有害?18.讲解板书:3.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对热敏感的神经末梢比较丰富。19.实验:用铅笔轻轻地点手背和重重的扎手背感觉有什么不同?20.提问:触觉和痛觉有什么区别?这两种感觉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痛觉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21.小节板书:4.痛觉感受器是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这种感觉对人的健康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痛觉,人体就不能感知对身体的损伤性刺激,也就无法对损伤部位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人就不能健康地生活下去。22.体会盲人的痛苦:闭眼后触摸纸币判断面值。23.过渡设问:你是否想过,是什么让我们感觉新鲜蛋糕的香味?我们又是如何闻到蛋糕的香味的?
24.学生回答:是鼻子让我们感觉新鲜蛋糕的香味。25.展示图片:图1-3 用鼻子闻蛋糕的香味26.小节板书:三、鼻和嗅觉1.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了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味刺激传到大脑从而形成嗅觉。27.讨论:你知道嗅觉有什么特点吗?28.展示板书:2.嗅觉的特点:
(1)长时间,腥臭味闻不出。是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疲劳的缘故。(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为什么?不同动物嗅区感受气味刺激的嗅细胞有多少。)(3)嗅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会逐渐减弱。(为什么?嗅区感受气味刺激的嗅细胞逐渐减小)(4)动物对不同物质的敏感程度也不同。28.思考讨论:我们如何仔细辨别某一物质的气味?29.小节板书:3.做频繁而短促的呼吸来辨别气味。30.设问:怎么设计实验证明:不同的人嗅觉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31.学生设计实验:如取几个棕色的小玻璃瓶分别装入酱油、食醋、黄酒、自来水等,进行辨别。32.思考:我们可以把气味收集和保存起来吗?33.小节:可用排水法收集――先在集气瓶中装满水,再在有气味的环境中倒掉水,并用玻片及时盖上。34.例题讲解:(1)皮肤共有几种感受器?(2)实施局部麻醉后的手术过程中,病人的感觉状况应该是( )A、痛觉和触觉完全消失 B、痛觉存在,触觉消失C、触觉存在,痛觉消失 D、痛觉与触觉都存在(3)俗话:入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而不闻其嗅。有什么科学含义?35.课后作业:预习舌和味觉部分内容,探究舌的不同的部位对甜、酸、苦、咸的敏感性,写出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36.课后小节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1.复习:(1)人的皮肤有 、 、 、 等感觉功能,其中对人体健康保护意义最大的是 。(2)嗅觉有哪些特点?2.过渡:我们知道舌上有味觉感受器,那么它是怎样感知各种食物的刺激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舌和味觉。并板书:四、舌和味觉3.实验观察:请同学们两两观察对方的舌表是光滑的吗?请描述。4.学生描述: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5.探究:舌表面密布许多小凸点,内藏 ,其内有许多 细胞。6.观察图片:图1-5 味蕾的构造7.小节板书:1.舌头表面大约有1万个微小的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8.思考:回忆嗅觉的形成,想想味觉是怎样形成的?9.学生回答:略。10.图示小节板书:2. 味 蕾 → 神经 → 味觉中枢(感受器) (大脑皮层)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便溶于唾液中,刺激味觉细胞,使其产生信息,再通过神经传到脑部,经过脑部分析,我们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11.讲述:我们知道舌能对甜、酸、苦、咸等产生反应,那么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咸的敏感性是否相同呢?请设计实验证明。12.学生设计实验:用4只干净的小玻璃杯,四根吸管,清水和少量的盐、糖、咖啡、食醋。设计实验方案:略。注意事项:(1)实验应考虑卫生,防止测试液被污染,避免交叉感染。(2)实验结果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如何获得较统一、准确的结论?(3)同一测试者经多种味、多次测试后,发现舌的敏感性降低,如何避免?13.填表:在图1-6 味觉感觉区填上。14.小节板书:3.对苦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根,对甜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尖,对酸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两侧中间部,对咸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两侧的前部。15.讲述:除了四种基本的味觉外,还有麻、辣、涩等味觉,它们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16.设问:(1)人在感冒时,嗅觉的灵敏度降低了,这是为什么?(2)人在感冒时,味觉的敏感度也会减弱,又是什么原因?17.回答:(1)感冒时,鼻腔堵塞,鼻腔内的粘膜覆盖在嗅细胞上,使带气味的物质很难刺激嗅细胞。(2)人在感冒时,虽味觉不受影响,但嗅觉的灵敏度降低了,而食物的美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嗅觉。所以味觉的敏感度也会减弱。18.本节小节:略。19.例题讲解:实验设计:人如果仅靠品尝食物而不闻食物的气味,是否能将它们一一区分开来呢?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这一说法。使用以下这些食物:削了皮的梨、苹果和熟土豆。写出你的假设和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注意:一定要在实验中控制变量,使其在各次测试中保持统一。)20.布置作业:21.课后小节反思:
第二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发生的条件。
2.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3.了解声速与哪些因素有关,记住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教学重点:声音的传播要依赖于物质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要依赖于物质
教学过程 备注
1.引言:有一个古老的谜语:如果一棵树在森林中倒下,而且那里没有人听到它倒下,请问这棵树倒下时有没有发出声音?要回答这个问题,你首先必须要了解声音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声音的知识。并板书:第二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或: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2.学生实验:(一)把一根橡皮筋扣在椅子背上,用手将它拉紧,拨动它。回答下列问题:(1)你听到声音了吗?(2)橡皮筋在做什么的运动?(3)这声音是由什么引起的?(二)用两只手指轻轻地放在你的喉部,然后发出声音。回答下列问题:(1)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2)你知道是什么在振动?3.学生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4.归纳板书:一、“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并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5.设问: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吗?请你举例说明。6.学生举例:(1)固体:敲打铁棒(2)液体:在水中投入石块(3)气体:雷声7.板书:1.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会产生声音。8.讲述板书:假如你专心地听,便会听到一些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把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并板书:2.声源:发声的物体9.提问:声音是怎样由声源传到人耳的呢?10.实验:图1-9 声音的传播实验。11.小结板书: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12.思考:许多科幻电影都有太空中战争的场面。你认为在太空中能听到爆炸的声音吗?13.学生回答:太空中没有空气,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不能听到。14.设问: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并用实验证明。15.学生实验:(一)敲击桌面的一端(二)做“土电话”16.小节板书:2.声音在固体能传播。17.设问: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18.学生设计实验:19.小节板书:3.声音在液体中传播。20.归纳板书: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即声音的传播要依赖介质。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21.提问: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你知道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吗?22.学生实验:(一)水面波的实验。(二)喇叭响时对准烛焰的实验。23.小节板书:点击处水面的上下振动带动周围的水面也跟着振动,从而形成向外扩散的圆形波纹――水面波。跟水面波一样,声音也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声波。并板书:三、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24.提问:声波有哪些方面的应用?25.学生回答:(1)医疗上:超声波粉碎内脏的结石(2)测海水深度26.图片设问:读图1-15回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同吗?27.小节板书:四、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并记住:在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28.思考:对着山崖高声喊叫,你会听到什么?查阅资料,尝试解释原因。29.小节板书:五、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30.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17米)31.例题讲解:(1)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为( )A、有声音必有发声体的振动 B、有回声,必有声源的振动C、有声源的振动,必能听见声音 D、声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传播E、声音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40米/秒 F、同一物质的不管什么状态,传播速度都一样(2)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速度由大到小: 。A、0℃的空气B、15℃水C、80℃的水D、15℃的空气(3)人在岸上走会吓跑水中的鱼,说明了什么问题?32.课后作业:收集相关声音的知识,并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有关课外的相关声音的小论文。33.课后小节反思:
第三节 耳和听觉
教学目标:
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
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教学重点: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教学难点:耳的各部分的作用和乐音的三个特性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1.引言:在学校或商场,你会听到别人谈话的声音,在音乐会上,你会听到悦耳的音乐;当你经过建筑工地时,常会听到震耳欲聋的打桩声。那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在第一节中,我们知道听觉的形成与耳有关。那么耳的结构如何呢?听觉是怎样形成的呢?2.挂图或投影:出示耳的结构挂图或投影片。请同学们指着图说说耳的结构哪些部分?3.回答板书:一、耳的结构: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三块听小骨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内有位觉感受器)和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4.思考:耳的各个部分有什么功能?5.学生讲述:学生一:学生二:6.小结板书:二、耳的功能: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功能是收集、传入声波。鼓膜可以受到声波的振动而振动;在鼓室内的三块听小骨相互连结。其中的第一块听小骨前端与鼓膜接触,第三块听小骨的后端与内耳接触。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连通。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7.提问:了解了耳的结构,我们来看看听觉是怎样形成的?8.学生讲述:9.小结板书:三、听觉的形成:耳廓收集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三块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位听神经中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大家一定要注意,只有通过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才能形成听觉。现在请一位同学重复一下听觉形成的过程。10.学生复述:听觉的形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外耳、中耳收集、传导声波;②内耳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③位听神经中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导神经冲动;④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兴奋,形成听觉。11.提问:听觉会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12.学生回答: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会变得不敏感。13.讲述:老人可以借助于助听器而听得更清楚些。但是,如果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受了损伤,那么他们即使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听到声音。这种现象叫失聪。14.讨论: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完全“失聪”的原因可能有哪些?15.学生思考回答:学生一:鼓膜破裂学生二:听小骨损伤学生三:听觉神经损伤16.总结板书:四、耳聋的类型:传导性耳聋: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均会引起听力下降而引起的。造成耳膜破裂的原因:患急性中耳炎没有及时诊治;因巨声或被打耳光形成耳膜的内外压力差,压破鼓膜,潜水过深等。神经性耳聋:它是由于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听力下降或丧失。如有些小孩病打连霉素后,导致听神经损伤。17.提问: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哪种能借助于助听器而听到声音?18.学生回答:传导性耳聋19.讨论:怎样做好耳的卫生保健?20.讲解板书:五、防护耳聋第一,要保护好外耳道和鼓膜。注意不要随便用尖锐器物掏耳屎,以免戳伤鼓膜和外耳道;如有小虫或植物种子进入耳内,应用不同的方法清除。第二,如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捂紧双耳。为什么要迅速张口呢?(出示鼓室内外气压平衡示意挂图或投影片)迅速张口(或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这样可以使咽鼓管的口开放,空气由咽部进入鼓室,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板书)。第三,要预防中耳炎。方法主要是当咽、喉、鼻受感染时,应用食盐水漱口,保持口腔卫生,避免病进入咽鼓管。第四、预防外耳道疖。外耳道疖的形成主要是不洁净的水或脓性分泌物进入外耳道,使病菌侵入耳毛的根部或皮脂腺造成的。因此,预防的方法是不要损伤外耳道,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21.体会耳聋:让学生体验失去听力的生活,使学生体会到失去听力的人的痛苦,作为健康的人应关心和照顾他们。同时教育学生应珍惜自己的健康。22.提问:晕车和晕船是什么原因?23.讲解板书:六、耳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为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即位觉感受器,它在前庭和半规管中。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症状,即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和航空病。24.探究:为什么要用两只耳听?(关键是在于设计实验方案)第一步,提出问题:第二步,建立假设第三步,设计实验方案:(关键是在于设计实验方案)第四步,实验检验:第五步,作出解释、交流和评价25.板书小节: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26.课后作业:蜜蜂靠什么发出嗡嗡声?权威专家都认为:是靠翅膀振动发声。湖北省监利县12岁的小学生聂利大胆挑战这一说法。她说:“蜜蜂有自己的发音器官,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聂利是监利县黄歇口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在甘肃省兰州市8月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她撰写的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请你也设计实验证明: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27.课后小节反思:参考:2001年秋,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没有发音器官,但它们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会产生嗡嗡的声音。后来,聂利在《十万个为什么》一书中也看到这种说法。去年春天,她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她因此对教材、科普读物的说法产生怀疑,并开始试验和研究。她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或者剪去蜜蜂的双翅,都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为了探究蜜蜂的发音器官,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1.引言:假如有一天,你和你的朋友正在聊天。你们聊了一会后,就彼此说再见,待你的朋友走开时,你会突然意识到还有一些重要的事情没有说,这时你会怎么做呢?为什么要这么做?还有当你的一个朋友与你偶然邂逅时,他或许会令你惊奇,会从后面捂住你的眼睛,说“我是谁”。让你猜。这时你会根据声音的特点来判断你的这位朋友。那么声音有哪些性质。声音根据会不会引起你的烦恼可以分为乐音和噪声。乐音有三个特性。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它们。并板书:乐音的特性2.提问:我们知道歌手有低音歌手和高音歌手,那么怎么区别他们呢?3.讲解:区别他们是根据调子的高低来加以分别的。我们把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单调。并板书:一、音调:声音的高低4.设问:音调的高低是由什么决定的?
5.学生实验:(一)塑料尺划过梳子时,快慢的声音差别。(二)尺子的振动时,尺子的长短时的声音差别。6.实验小节: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7.讲述板书:1.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大。所以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儿童说话时的音调 般比成年人高,女人的音调一般比男人高。女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85赫到1100赫左右。一个低音歌手唱歌时声音的频率范围为80赫到260赫,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女高音歌手的声音频率可超过1000赫。)8.思考:一只蚊子、苍蝇从你耳边飞过,你能听到它翅膀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可是一只蝴蝶飞过你的耳旁时,你却听不见,这是为什么?9.讲解板书:2.人听到声音的频率大约是20到20000赫。低于20赫的叫次声;高于20000赫的叫超声波。10.提问:你知道次声波和超声波有哪些应用吗?(狗为什么很早就能感觉到有人将路过它的处所?蝙蝠为什么不会碰到墙壁?)11.讲解:狗能听到20000赫以上的超声波远远超过人类的听力上限。蝙蝠有回声定位法来确定飞行路线及寻找食物。雷达利用蝙蝠相似的原理,但它接收是无线电波。在医学上用超声仪来检查孕妇的身体、除掉人体内不需要的人体组织进行手术。在家庭用品中运用超声波的例子包括自动照相机、超声波牙刷和超声波珠宝清洁器。12.过渡板书:如果你有力地弹吉他,你会注意到,如果拉弦的距离越大,你所听到的声音也就越响。我们把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并板书:二、响度:声音的强弱13.提问:声音的强弱,即响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14.学生实验:鼓声与振动15.小节板书: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小。16.提问:声音的大小用什么来衡量?17.讲解板书:2.声音的单位:分贝,符号为dB。 并用图表来说明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耳的感觉情况。 18.设问:怎样辨别出笛子、钢琴、小提琴、鼓、古筝等乐器的声音来?19.讲述板书:各个乐器发出的声音并不是单一频率,而是由各不相同的频率和振幅的,即还有音色。并板书:三、音色:由各不相同的频率和振幅的音质。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都能影响音色。20.设问:你正舒服地坐在教室里,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突然,你听到粉笔在黑板上发出的刮擦声。这种声音叫什么?21.学生回答:噪声。22.讨论:噪声有什么特点?23.学生讨论学生一:学生二:24.讲解板书:噪声没有悦耳的音质和可以确定的音高。这种声音的振动是无序的。但即使对某些人来说是音乐的声音,对于其他人来说也可能是噪声。所以噪声和乐音的划分是相对的。并板书:四、噪声及防护:25.介绍噪声危害:(1)可以使血压升高(2)可能会使耳朵失聪26.讨论: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27.提示:个人、社会、政府怎么做?28.小节板书:1.防止噪声产生(摩托车的消音器)2.阻断噪声的传播(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戴耳罩)29.实验设计:研究材料的吸间性能。(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入上要测试的小块材料如棉花、书、木板、橡皮泥、金属块、海棉等,用筷子尽力用相同的力轻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现的声音大小。声音越小,说明杯下材料的吸音性能越强。)30.例题讲解:(1)“闻其声知其人”有什么科学道理?(2)大提琴能发出很响的声音,但音调总比小提琴低,是因为大提琴( )A、响度小 B、音色不同 C、频率低 D、频率高(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打鼓时鼓面振幅越大、音调越高B、乐器振动频率越大、声音越响C、要产生声音,一定要使物体振动,并有介质传播D、钢琴、手风琴音调相同时,音色也相同31.课后作业:听到声音的条件是什么?32.课后小节反思:
第四节 光和颜色
教学目标:
1.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何种物体是光源。
2.理解光传播与声音传播的区别。
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5千米/秒。
4.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5.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一些光学现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1、引课:请伸出你的手,看见五个手指吗?“伸手不见五指”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看不见?(没有光)现在有光吗?(有)请你闭上眼睛,还能看见吗?(不能)为什么?(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对,我们能看见物体就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2.提问:(1)那么光从哪里来?(学生举例)(2)你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能够自身发光)(3)什么叫光源?3.小节板书:一、光源:能自身发光的物体4.练习:请看这四个物体:太阳、电灯、蜡烛、萤火虫、月亮、钻石。你能说出那些是光源吗?5.讲解:我们经常说皎洁的月光,月亮是不是光源?光彩夺目的钻石是不是?为什么?可我们明明看到了月亮钻石了,我们不是说看见物体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吗?(能反射光)所以月亮钻石包括桌子、椅子也不是光源,我们却能看到它,因为它能反射光,光再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就看到了。6.实验提问:请看老师手中的小激光器,它发出的光在远处会打出一个亮点(演示)。请大家猜测一下,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你能不能举例或用实验证明?7.回答举例:可能沿直线传播。如:晚上南京城的亮化工程。(灯的光束)放映机的光束;穿过森林的太阳光束;雾天车灯的光束;雨中车灯的光束;8.学生实验:(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用烟充满瓶子,思考:为什么用烟?)(2)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用激光灯发出光束向水投射。加入牛奶)(3)光在玻璃中沿直线传播。(用果冻实验)9.教师实验:用激光演示器发出的光束垂直向厚玻璃砖表面投射,观察传播情况。10.小结板书:空气、水、玻璃这些我们都叫介质。光在空气、水、玻璃等同一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即:二、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11.提问:你能举出反例吗?即光在不均匀物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12.学生举例:学生一:透过酒精灯看后面的背景在晃动。说明酒精灯上方空气热膨胀流动不均匀了。学生二:买早点时透过炉子上方看后面物体在晃动;学生三:星星在眨眼。学生四:早晨太阳还在地平线下,就看到了。地球周围的大气是不均匀的,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从大气层外射向地面的光线就会发生弯曲,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就是因为不均匀的大气使光线变弯了的缘故。13.介绍光线:为了形象的表示光的传播,我们可以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种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注:光的传播是实际存在的,光线是人们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而画的带箭头的图线。它是表示光的一种模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以后我们还会学到电场线、磁感应线,它们和光线一样,都是物理模型。我们夜晚看到的手电筒发出的光束和电影院中看到的放映机发出的光束,是由于光的传播路径上空气中的尘埃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眼睛的结果。(前面用烟、牛奶的原因)并板书:三、光线:光的传播是实际存在的,光线是人们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而画的带箭头的图线。14.解释现象:关于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生活中你知道有哪些应用吗?学生举例。15.学生举例:如:打靶三点成一线;队伍对齐16.提问思考:电闪雷鸣,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是我们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17.学生猜测: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得多。18.讲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较精确地测定了光速。现在公认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299792458m/s近似等于3×108m/s,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说明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1秒钟内绕地球七圈半。地球上任意最远的两点之间光走一走只需1/15秒,眼睛眨一眨要1/10秒。可见光速之大。光从月球传播到地球只需1.3秒。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8min到达地球,如果一辆以1000km/h的速度行驶的赛车不停的跑,要经过十七年时间才能跑完从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光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在空气中光速十分接近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也认为是3×108m/s。光在水中的速度是上述值的3/4,在玻璃中的速度是上述值的2/3。19.提问:从上述介绍中,你在讲述光速时,是否要讲请是何种物质中的光速呢?20.学生回答:从介绍中,可以知道在不同介质中光速不同,所以我们说光速必须说明是在哪一种介质中。21.板书:四、光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快慢是不同的。1.光在真空中光速是:3×108m/s22.计算: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是多少?23.板书:1光年=9.46×1015m/s(强调光年是距离的单位)24.提问:(1)百米赛跑裁判以看见发令枪冒的烟为准还是听到枪声为准?(光传播比声音快,所以以烟为准)(2)想想议议: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估测发生雷电的地方离你多远 需要知道什么 测出什么 公式 需要知道声音在空气的传播速度v=340m/s,要测出声音从发声处传到人耳的时间t。(看到闪电计时,听到雷声结束)。根据算出距离。25.探究实验:阳光下树阴中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1)提出问题:(2)猜想和预测:(3)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证据:(4)得出结论和解释:(5)反思评价:26.评价板书:五、小孔成象:(1)“小”:是指孔与物的距离大大于孔与屏的距离(2)“象”:实际光线所成的倒立、缩小的实象(3)象的形状是与物体形状相似,与孔的形状无关。27.习题精讲:(1)你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到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的例子吗?请举出。A、影子的形成B、手影C、日食和月食D、立竿见影(2)下列所举的例子是光源的是( )A、电影屏幕上的太阳 B、水中的太阳C、电视屏幕中的太阳 D、画中的太阳(3)光和声音都从水中向空气中传播,则它们的速度是否要变化?28.课后作业:(1)你能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来测旗杆的高度?写出过程。(2)假如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比光速更大飞行器,我们可以做什么?29.课后小节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1.复习:略2.引言:清晨,太阳冉冉升起,花园里的花朵在阳光照耀下争奇斗艳,粉红色、橙红色、紫罗蓝色等等。每朵花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美丽色彩。阳光让你清晰地看到了每种颜色,但阳光是白色,究竟是什么使花朵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呢?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你知道是怎样形成的吗?接下来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六、光的色散3.观察实验:图1-29 太阳光的色散4.演示实验: 强调:光线将向棱镜的底边偏折;不同颜色的光经过棱镜时偏析的角度不相同;棱镜能把各种色光分开。5.小节板书:1.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混合而成。2.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单色光,则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复色光。6.提问:在“非典”时期,国家为了能在人类流动多的地方安放了什么仪器进行测体温?7.学生回答:红外线测温仪。8.讲述:如果在上述实验中把非常灵敏的温度计放到彩色光带的红光以外,温度计读数也会上升,说明这里也有光的辐射,只是人们看不见,我们把这种辐射的光线叫红外线。并板书:七、看不见的光1.红外线:9.介绍红外线: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表明,不仅太阳光中有红外线,而且任何温度高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就是冰和雪,因为它们的温度也远远高于绝对零度(即摄氏-273.15度),所以也在不断地辐射红外线。换句话说,任何“热”的物体虽然不发光但都能辐射红外线。因此红外线又称为热辐射线简称热辐射。不同物体不同温度,就释放出不同种类的红外辐射。换句话说,如果能够知道某物件所释放出的红外辐射的类别和能量,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物件的温度。人是恒温动物,能维持一定体温,不断向四周空间发散红外辐射能。因生理结构,体表各处温度不等,而当人体某处发生病变或生理状况发生变化时,必将因其血流和代谢变化而产生高于或低于正常温度的偏离。根据这一理论制成的红外热像仪,可以测定人体温度的变化,作为临床医学诊断的指标。10.介绍遥控器:发光二极器,按不同的键发出不同的红外线,实现各项功能之间的转换。11.提问:我们知道,大气层中的一层臭氧层,它的作用是什么?12.学生回答:防止紫外线辐射生物。13.介绍紫外线:如果在白光色散实验中,把感光胶卷放到紫光以外,可以发现胶卷被感光了,说明这里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我们把它叫紫外线。并板书:2.紫外线:14.提问:紫外线有什么作用?15.讲解板书: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了紫外线。一切高温物体如太阳、弧光灯发出的光都含有紫外线,紫外线的波长比紫光还短,其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紫外线能杀死细菌和病毒,所以我们常用它照射物体(如食品等)来消毒。但过强的紫外线能对人造成伤害,现在天气预报每天都播报第二天的紫外线指数预测。板书:2.紫外线:常用作消毒灭菌16.对话:师:“我校是刚新建的,如果你是校长,你会选什么颜色的玻璃装在教室里?”生:"白色!"(异口同声出乎我的意料)师:"墙是什么颜色的?"生:"白色!"(还是异口同声,部分学生答过之后有所觉察)"玻璃是无色的!"师:"同学家的阳台有没有装蓝色玻璃的?白天家里亮吗?"生:"白天觉得不亮,且家里东西颜色变了。"师:"为什么会这样?"生:"蓝色玻璃只能透过蓝光。"师:"现在我们教室里有没有这种感觉?"生:"没有,室内室外没什么差别!"师:"这是因为无色透明的物体能将所有的色光全透过。"17.设问:物体的颜色到底由什么决定?18.学生实验:P23 图1-33 光的颜色19.归纳板书:八、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能透过的色光决定的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能反射出来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实际呈现的颜色不仅与不透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还跟照射它的色光有关。或: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所呈现的颜色,由其选择吸收后剩下“穿透”过去的色光而定。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物体所呈现的颜色,由其选择吸收后剩下“反射”过去的色光而定。20.思考:(1)在暗室中,把红色玻璃纸挡在手电筒前,将光照射到绿色植物上,植物将会是什么颜色?(2)将玻璃纸换成绿色,然后照在黄色的橘子上,橘子将变成什么颜色?再用绿光照射绿色植物,植物将呈什么颜色?21.学生解答:22.老师讲解:可以先请学生先做实验,要求在暗室或夜晚的家中做。答案:(1)植物将会是黑色,因手电筒所发出的白光经过红色玻璃后就射出红光,而绿色植物是不透明物体,它只反射绿光,因此红光照在绿色植物上将会吸收,故绿色植物看上去是黑色的。(2)当用绿色玻璃纸替换红色玻璃纸,再将手电筒光照在黄色的橘子上,橘子将变成黑色。而照在绿色植物上时,植物将呈绿色。23.习题精讲:(1)为什么电影幕布的颜色都是白色的?(白色的幕布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2)白纸上写红字,在红色灯光下为什么看不清楚?(白纸和红字都能反射红色的灯光,所以看不清楚。)(3)通过蓝色的眼镜看白纸,纸是什么颜色?为什么?(蓝色。因为白纸反射的各色光中只有蓝色的可透过蓝色眼镜,其他颜色光均被眼镜吸收。)24.介绍:彩电图像的色彩是怎么来的?25.课后作业:26.课后小节反思:
第五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学目标:
1.理解从实验推得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能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
2.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得出,理解虚像的物理意义。
3.能直接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虚像,找出物和像的对应关系。
4.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5.理解在光的反射和折射中光路的可逆性原理。
教学重点:1.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作图方法。
3.能用作图方法和几何知识分析平面镜对光路的控制和成像问题。
4.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作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1.引言: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 这是因为他(它)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并板书:第五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2.提问:你知道潜水艇潜望镜的原理吗?请说出光是如何进入人的眼睛的。3.实验:手电筒光的反射实验4.提问:从上述实验中,你可以得出什么规律?5.小节板书:1、定义:光射到两种媒质的分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改变传播方向,回到原媒质中内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6.强调注意:1)、反射发生在两种媒质的分界面上;2)、一般说来,只有一部分光反回到原媒质中,即反射光,另一部分光也改变了方向,但进入了第二种媒质,即折射光;特殊情况,在发生全反射时,入射光全部反回到原媒质。7.学生举例:说明光的反射现象的普遍性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要发生反射现象(绝对黑体除外,理想条件下,绝对黑体能吸收所有的电磁辐射)。8.讲述三线二角:结合如图讲解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9.探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存在什么关系?10.实验:11.小节板书:2.光的反射定律:1)内容: 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图示: 如图1所示,AO叫入射光线;O点叫入射点;OB叫反射光线;ON叫法线;∠AON=i,叫做入射角;∠BON=r,叫做反射角;r=i。12.强调:作光路图要注意的几点:(1)实线、虚线要分清 (2)箭头要画准 (3)光路要完整13.实验:光路可逆性实验14.讲述板书:3.光路的可逆性通过原来光路图改变光线方向(出射角和入射角的符号也发生变化),光路图还是成立说明。15.举例说明:如:当你从平面镜例看见别人的眼睛的同时,别人也可以从平面镜例看见那的眼睛。16.设问:为什么有时黑板看不清楚?17.演示: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或灯光。18.小节板书:4.分类:镜面反射:光滑平面上的反射现象叫做镜面反射。即若入射光线是平行线,则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线。如:光滑的镜子,永久乐的黑板,瓶花的金属表面,平静的水面漫反射:发生在粗糙平面上的反射现象叫做漫反射。即入射光线是平行光线而反射光则设想各个方向,不再是平行线。如:电影银幕要用粗糙的白不做,能从个角度看清出题19.强调:漫反射也是遵从反射定律,由于繁盛漫反射的物体反射面不是光滑的镜面,所以,反射方向也是杂乱无章的。人们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就是由于漫反射的缘故。如果物体是镜面反射(绝对光滑平面)那么我们讲看不到镜面本身,看到的是它反射来的来自其他物体的像。20.课堂练习:1.根据要求作图(1)如图是两条反射光线和一平面镜,请作出光源的位置(2)如图为一入射光线和它的反射光线,请作出平面镜的位置2.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时,反射角是多少?若入射光线不变,平面镜绕入射点转过10角,则入射角和反射角各为多少?反射光线转过了多少?3.如果你是学校的总务主任,学校需要一块小黑板,你需要木匠师傅和油漆师傅应该注意什么?4.下面哪些现象是漫反射引起的:( )A、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光源; B、通过水面看到物体的像;C、晚上在灯下看书会看到纸面上发出刺眼的光泽;D、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电影银幕上的像。21.课后作业:在雨后有月光的夜晚,你应该怎么走路,才能不踩到小水潭?说明理由。22.课后小节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1.复习提问:(1)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B、镜面反射指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是有规律的反射;漫反射时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是无确定方向的反射;C、当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300时,反射角一定是300;D、当入射光线与界面成角900时,反射角为00。(2)光的反射类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2.提问:从生活经验中,你知道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3.学生回答:4.学生实验:证明是不是不正确?镜子实验一:镜子实验二:5.提问:从实验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6.学生小节:学生一:像和物大小相等;学生二:像与物与平面镜对称;学生三: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7.总结板书:二、平面镜1.定义:反射面为平面的镜子叫做平面镜。2.平面镜成像:如图所示。1)遵从反射定律;2)像在平面镜的后面,是正立等大的虚像,物像关于镜面对称。 3)像与物方位关系:上下不颠倒,左右要交换. 8.提问:平面镜有什么光学特点?请举例说明。提示:如果入射光线分别是平行光束、会聚光束、发散光束,请作图说明反射光束如何?9.学生作图说明:略10.小节板书:3.平面镜的光学特点:不改变入射光束的性质。1)入射光束是平行光束,反射光束仍然是平行光束;2)入射光束是会聚光束反射光束仍然是会聚光束;3)入射光束是发散光束反射光束仍然是发散光束。11.讲解平面镜成像作图法:1)反射定律法:从物点作任意两条入射光线,根据反射定律作其反射光线,两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如图2)对称法:作物点到镜面的垂线,在此垂面上镜面的另一侧截取与物点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点为虚像点。12.课堂练习:(1)一人站在平面镜前1.5m处,这个人向镜子前进了0.5m,人和像之间的距离为:( )A、1m; B、1.5m ; C、2m ; D、2.5m。(2)一个人从远处走向一面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大小不变; D、无法确定。13.作图练习:1.根据要求作图(3)如图为两条反射光线,请作出光源的位置和平面镜的位置(4)如图A点为物点,B点为像点,C点为反射光线上的一点,请作出光路图。2.如图所示,两平面镜所成的角为50度,要使最后反射回去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且方向相反,则入射光线应与平面镜成 度角。3.如图所示,一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朝平面镜运动,要使平面镜中的像恰好能沿着竖直方向向下落,则角A应等于 度。4.太阳光沿着水平地面成30度角的方向射来,为使反射光线水平射出,则平面镜与水平地面成的角为 。我们通过大衣镜看到台钟上显示的时间是2时35分,此时真正的时间为 。14.“三、平面镜的应用”板书:“1.用平面镜成像” 如照镜子,商店里墙上的平面镜。
板书:“2.用平面镜改变光路”如香港汇丰银行大楼上的平面镜阵列等。
板书:“3.用平面镜既改变光路,又要看它成的像。”
演示一:牙科医生用的小平面镜。 演示二:用潜望镜看花瓶的像。
观察:潜望镜构造。 学生作潜望镜光路图。14.阅读凸面镜和凹面镜(作简要介绍)凸面镜:对光器发散作用 如:汽车的后视镜,扩大事业凹面镜:对光器汇聚作用 如:手电筒,太阳照,探照灯15.课后作业:(1)测量微小电流的仪器,一般不用指针的偏转来指示读数而是象图3所示,在仪器的可动部分安装一个小平面镜M,让光源S发出一束光射M上,光线经M反射后射到离镜较远的标尺N上.当电流为零时,反射光线指在标尺的中央零刻度处;当有微小电流时,仪器的可动部分就带着小平面镜M转动一小角度,使反射光线偏离标尺零点而指在某一刻度处,用反射光线在标尺上指示的位置来显示电流的大小.反射光线就象一根无质量的指针.如果M到N的距离l=0.5m,当M转动20时,反射光线在标尺上的位置将移动多少厘米 想一想,仪器用小平面镜的反射光线来代替普通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来指示读数有什么优点 (2)假如“光不会发生反射”,我们的身边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设想向个合理的场景。16.课后小节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1.实验引入:实验一:把一双筷子放入空杯子,我们看到筷子是直的。然后往杯子里面加水,发现筷子慢慢的从水和空气的分界面开始发生了弯曲。实验二:在一个碗中放一枚硬币,让两个学生斜看碗中的硬币,上下移动视线到刚好看不到硬币为止(此时视线不能动),然后向碗中倒水,看能否看到硬币。(可以看到,好象碗底变浅了) 问:放入其他的物体是不是还是一样?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答:光的折射现象。2.板书:三、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3.提问:前面我们学到过,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里是直线传播的,那现在进入另一种介质,光不是直线传播了,那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4.演示实验:(观察折射光路 )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光路,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中也是沿直线传播,但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处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过程,让学生把光路画下来。引导学生和反射光路比较,得出入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入射角、折射光线、折射角及位置关系。 5.讲述板书:2.折射光路6.提问: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一定发生折射现象吧? 7.演示实验:让光垂直入水和空气界面时,不发生折射,只有斜射入时,才发生折射8.小节板书:3.折射条件:斜射入两种介质的界面时才发生折射 9.提问:是不是所有折射时,光路都符合上述图示呢?它们的角度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设计实验证明。10.演示实验:把水换成玻璃砖进行实验。11.结论板书:4.折射定律:(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12.思考题:如果有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光线将怎样偏折呢?请根据光路可逆性把你结论得出。13.思考讲述:通过作图讲解。14.小节板书:(2)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15.设问:通过光的折射的学习,你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现象吗?16.学生举例:(1)杯中的筷子(2)先从空气射入玻璃,再从玻璃射出空气,会怎么样?(3)鱼从水中看楼房,高了还是矮了?(4)海市蜃楼的形成。17.学生阅读:光污染18.老师简要介绍19.课堂练习:1.作出下列各图中,入射光线的折射光路图 2.判断下列各图中,哪条折射光线是正确的? 3.如图所示,AO、BO、CO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中的一条,且∠AOB=∠BOC=150 ,∠AOC=60 。则入射光线是 。4.如图所示,在S处人眼能看到河里C处有一条鱼。若从S处射出一束激光,要使激光能照射到鱼的身上,则激光应朝 点射去。若用鱼叉叉鱼,则应向 点叉去。5.潜水员在游泳池中仰头看体育馆墙壁上的灯。则看到灯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 。(填高、低、一样高或无法确定)6.如图是我们看到插入水中的筷子的正确图象是( ) 7.如图所示为光线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情况,其中∠1=∠2。那么,入射光线是______、反射光线是______、折射光线是______、法线是______、入射角是______、反射角是______、折射角是______。20.课后作业:假如“光不会发生反射”,我们的身边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设想向个合理的场景。21.课后小节反思:
第六节 眼和视觉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2、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照相机,放大镜和人眼球的作用。
3、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能说出视觉形成的过程。
4、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并知道矫正方法。
5、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眼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视觉的形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1.引问:前面学过凸面镜能发散光线,凹面镜能会聚光线,那还有什么可以起到发散和会聚的作用呢?2.生答:在常用的光学仪器中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里面都有透镜。并板书:一、透镜3.展示提问:根据两种透镜的形状,你能得出它们的形状特点吗?4.小节板书:1.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5.提问:根据前面所学的凸面镜、凹面镜特点,你能推知这两种透镜有什么特点吗?并能用实验证明吗?你能根据其特点制成简单的透镜吗?6.学生讨论:自制简单透镜,滴水在光滑纸上或玻璃上7.演示实验:实验一:得出焦点的概念(有光,太阳光会聚,无光,手电筒)实验二:发散和会聚实验8.实验小节(1)凸透镜(有光,太阳光会聚,无光,手电筒)(2)凹透镜(不会会聚,发散)9.小节:凸透镜和凹面镜一样起会聚的作用,会聚的一点叫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而凹透镜使太阳光发散,和凸面镜一样。10.板书1.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会聚光线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发散光线11.思考:在如图中填上合适的透镜。12.学生讲解:学生一:第一幅图中是发散的,所以应填凹透镜学生二:第二幅图中是会聚的,所以应填凸透镜13、讲解板书:2.会聚和发散会聚: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的延长线更靠近主光轴发散: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的延长线更远离主光轴所以根据会聚和发散的概念可知第一幅图中应填凸透镜,第二幅图中应填凹透镜。且凸透镜的会聚是对任何光线都是会聚的,凹透镜的发散对任何光线都是发散的。14.思考:你能用冰和阳光来取火吗?15.学生回答:把冰磨成凸透镜形状的冰,对着太阳光。16.提问:我们怎样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呢?经过它们的光线会发生怎样的特点呢?17.讲解板书:3.几条特殊光线 18.讲解练习:(1)在如图所示的图中,作出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 (2)如图,F是焦点,从主光轴上a、b两点发出两条平行光线射向凸透镜,折射后在另一侧的情况是( )A、a的折射光线与主轴相交,b的折射光线与主轴不相交B、a的折射光线与主轴不相交,b的折射光线与主轴相交C、两条折射光线都要与主轴相交,但b的交点离透镜较远D、两条折射光线都不与主轴相交 19.课后作业:(1)根据如图中的光线,找出凸透镜的焦点。(2)根据几条特殊光线,作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20.课后小节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学生分组实验:大概25分钟。强调:1.成像物体用点燃蜡烛的烛焰比较好,这样得到的像较清晰,学生也容易辨别它的正倒。2.实验时,先确定烛焰与透镜的距离(U),然后再来回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烛焰的焰心的清晰像时,才读出像的位置(V)。3.要多次改变物距,通过对成像情况的反复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像规律,必须避免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的不科学做法。4.像的位置确定后记下像的各个特点,如位置,大小,正倒,虚实等等。5.当烛焰移到凸透镜焦点以内形成放大虚像时,可让学生先用光屏去接,不会出现在屏上,说明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是判别像的虚实的主要方法之一。6.强调指出:①所谓放大、缩小是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比较。②变大、变小是物距不同时,像与像的大小比较。③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并不是生活中的“倒立”、“正立”。上述概念学生经常搞错。二、总结:物距(u)象距(v)象的特点物象与镜的关系应用u =∞v =f会聚于焦点异侧找焦点u>2fF< v <2f倒立、缩小、实象异侧照相机u =2fv =2f倒立、等大、实象异侧放大、缩小分界点2f> u >fv>2f倒立、缩小、实象异侧幻灯机u =fv =∞平行射出虚象、实象分界点u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1.复习:凹透镜和凸透镜的成像特点。2.引课:人的眼睛在结构上和照相机非常相似,眼睛的结构如何呢?各个部分有什么功能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眼睛的知识。并板书:三、眼睛3.观察:眼球模型,了解各部分的作用。附图:http://resource.tengtu./statics/tbfd/czpdx/tbfd/c2sw/c2sw05/default.htm ( http: / / resource.tengtu. / statics / tbfd / czpdx / tbfd / c2sw / c2sw05 / default.htm )4.讲述板书:(课件见上述网址)1.眼球的结构和功能(1)眼球壁(2)内容物:
A、眼球壁又分外膜(角膜、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和内膜(视网膜)三层。外膜的前部是角膜,它无色透明;后部是白色的巩膜。巩膜主要起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中膜在外膜的内面,中膜的前部是虹膜,是棕黑色,中央是瞳孔;在虹膜的稍后部是睫状体,里面有平滑肌,有调节晶状体曲度的作用;占中膜三分之二的后部是脉络膜,它含有丰富的血管,有营养眼球的作用,它还含有丰富的色素细胞,有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的作用。内膜是位于最里面的视网膜,内有大量的感光细胞。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感光细胞的神经纤维组成了视神经。
B、在眼球壁里面的内容物(晶状体、房水、玻璃体)有位于角膜后方、晶状体前方空隙里的房水,还有晶状体和玻璃体。其中晶状体是双凸镜状,依靠一些韧带与睫状体连结。房水、晶状体、玻璃体都是无色透明的,都具有折光作用。5.提问:眼球折光系统包括哪些结构呢?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呢?6.学生讲述:7.讲述板书:2.视觉的形成(1)眼球折光系统:角膜、晶状体、房水、玻璃体、视网膜(2)视觉的形成:讲解:从视觉形成的过程看,有4个关键的步骤:①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晶状体的曲度由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调节,从而改变整个折光系统的焦距)②成像于视网膜;(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只是接受光的刺激,不是视觉形成的地方。)③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导;④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兴奋,视觉形成。这4个步骤缺一不可,而且应该强调的是,眼虽然是视觉器官,但是真正产生视觉必须通过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8.提问:眼球周围还有一些附属结构,包括眼肌、眼睑、睫毛、结膜、泪器等(板书)。泪器包括泪腺、泪点、鼻泪管等。 想一想:这些附属结构有什么功能呢? 9.讲解板书:3.附属结构:眼肌、眼睑、睫毛、结膜、泪器。10.讲述:我们可以看见覆盖在眼球前面的角膜,眼球中心是黑洞洞的瞳孔,周围还有一圈有颜色的虹膜。你的虹膜和他人一样吗?11.观察他人和图1-56 美国人的虹膜12.实验:仔细观察同桌同学的眼睛,你看到他的虹膜和瞳孔了吗?并用手电直照它的右眼,这位同学右眼的瞳孔有什么变化?13.实验结论:瞳孔缩小13.结论板书:4.瞳孔和虹膜(1)在光亮的环境中,瞳孔能减小进入眼睛光线的量。(2)虹膜的作用是改变瞳孔的大小,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来调节进入眼睛光线的量。14.设问:你根据眼睛的特点,对照照相机它们有什么特点?15.讲解:(1)照相机成像原理(2)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原理16.讲述:虽然眼睛能接受许多信息,可是我们的视觉仍存在一定的限制。你能说说有哪些限制呢?你能用实验来证明吗?(并板书:四、人类视觉的限制)17.学生回答:学生一:学生二:18.实验:近点和远点实验19.结论板书:1.近点:2.远点:20.实验:盲点实验:21.结论板书:3.盲点:并讲述:视网膜中央正对着瞳孔的地方,有一小块黄色而凹入的部分,叫做黄斑。黄斑是感光细胞比较集中的地方,物像落在这里,视觉最清晰。我们注意观察物体的时候,就要精确地调节眼球的位置,使物像恰好落在黄斑上。视网膜上视神经穿过的地方,没有感光细胞,物像落在这里,引不起视觉,所以叫盲点。22.课堂练习:(1)下图是人眼球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问: ①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通过眼球折光系统的( )_________、房水、( )_________和( )_________,到达( )__________,形成物像,当物像落在( )__________处时,视觉最清晰。
②从暗室走到阳光下,( )__________会变__________,这种变化是由( )__________内的平滑肌收缩引起的。
③眼球中能将光线刺激转换成神经冲动的是( )__________;M作用是将__________传导到大脑皮层的__________,从而产生__________。(2)某人设计了一个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如图。在C处点燃蜡烛,AB距离一定,在A处立一张白纸板,当C处蜡烛在适当位置上时,便成像在白纸板上,如果B处换为倍数较大或较小的双凸透镜,则纸上的成像就不清晰。请回答下列问题:①B处凸透镜代表眼球的什么结构?_________。A处白纸板代表眼球的_______,C处蜡烛代表_________。
②换成较高倍透镜时,则成像在白纸板的__________方,要使A处成像清晰,BC距离要_________,表示眼视__________物体;换上低倍透镜时,则成像在白纸板的________方,要使A处成像清晰,BC距离要___________,表示眼视__________物体。
③由此可知,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是依靠________调节________的曲度来实现的。
④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答案:(1)①F;角膜;E;晶状体;K;玻璃体;J;视网膜;L;黄斑。②D;瞳孔;小;B;虹膜。③J;视网膜;神经冲动;视觉中枢;视觉。
(2)①晶状体;视网膜;被观察的物体。②前;减少;近处;后;增加;远处③睫状体;晶状体。④倒立的实。23.课后作业:如果没有晶状体和睫状肌,你猜想你所看到的世界如何?24.课后小节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1.复习:说出眼球的结构和各结构功能。2.讨论:请近视眼同学说说近视看物体的特点。3.学生回答:学生一:学生二:4.讲解板书:五、爱护眼睛:1.近视:(1)成因:(2)矫正:5.讨论:怎么预防近视眼?6.讨论板书:(3)近视的预防:从成因入手:A、看书写字姿势不准确。B、光线不适合(光污染)。C、持续用眼过度D、遗传…… 假性近视,还可以恢复。真性近视,前后径过长……7.想一想远视眼(即老花眼)看物体时的特点?8.学生回答:能清楚地看见远处的物体,却看不清近处的物体。9.提问:远视眼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矫正呢?10.讲解板书:2.远视:(1)成因:
(2)矫正:11.设问:你知道有眼病有哪几种?12.学生回答:(1)色盲(通过变色卡),以遗传为主。(2)斜视,白内障,青光眼,自行查找了解。13.检查色盲:看辨色卡。14.讨论:为什么色盲者不可担任驾驶或其他需要辨别颜色能力的工作?学生一:学生二:15.提问:我们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应该如何爱护眼睛,保护视力呢?16.学生自学:P3717.讲解:结合图示讲述 18.学生阅读:显微镜和望远镜19.介绍:人眼能直接看清大小为0.1毫米的物体,如1根头发;放大镜可以看清0.01毫米的物体,如蚊子;显微镜可以看清1微米的物体,如细菌;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大分子。20.课堂练习:(1)检查视力时,视力表上的“ ”落在被检查者视网膜上的图像应该如何?请作出图像。(2)多元学校的瞿老师,近日发现自己的眼睛;“看远处能看得清,正常看书有叠影”。并对自己的眼睛所产生的现象作出如右图所示的折光系统。问:①这位徐老师的视力已患上 (填写:远视眼或近视眼),你作出判断的依据是: 。②若要使徐老师能在正常情况下看书写字,你认为应购买 眼镜,此眼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 。(3)某同学的眼镜可作放大镜来用,则可知他是 眼,镜片为 镜。21.课后作业:老花镜的“度数”等于它的焦距(以米为单位)的倒数乘100。请设计一个测老花镜度数的最简易的方法,要求写出所用器材、操作步骤和计算公式。22.课后小节反思:
第七节 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
2.知道信息收集和处理的一些方法;
3.了解电磁波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备注
1.引入:现在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无时无刻不在用各种方法获取和交换信息,并利用信息来决定人们的行为。信息是如何获取、传递、处理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并板书:第七节 信息的获取和利用2.讨论:当你从小学毕业时,你的父亲、母亲和你都在关心你应该就读哪所学校时,而你现在就读的学校的具体情况,你是怎样获知的呢?3.学生回答:学生一:报纸获知学生二:同学那里获知学生三:上网获取学生四:电视学生五:无线电广播4.提问:我们每天都会获取无数信息,那么人是怎样来认识这个信息世界的呢?5.讲解:结合下面的框图讲解6.读图讨论:人们获取、传递、处理信息的方法有哪些?7.讲解板书:一、信息获取、传递、处理1.获取信息方法:信号和语言(最早);文字;人的感觉器官;遥感、遥测;雷达;射电望远镜、电子显微镜;现代通讯工具。2.信息传递方法:现代通讯工具;磁盘、光盘、文字;计算机、神经3.信息处理方法:大脑;计算机;磁盘、光盘、文字8.讨论:你在获取信息时,所获取的信息是否有可能出现错误呢?9.学生回答:学生一:各种感官器官有可能会出现误差,产生错觉。展示图一:图中的圆圈有没有变形;展示图二:A中心的圆形是否比图B中心的圆形大学生二:10.讲述板书:4.感觉器官的错觉在获取信息时,有的信息是正确的,与客观事实和规律相符合,但也有的信息不完全正确,甚至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得出正确的结论。11.提问:我们在家里,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信息,比如,当你坐在电视机前面观看一场欧洲足球赛时,你知道绿茵场上那些动人的情景是怎样传送过来的呢?又比如,当9.12事件发生时,你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最先获得这一信息的呢?12.思考回答:电磁波13.设问:在生活中,哪些用品用到电磁波?电磁波有哪些种类?并请你说说各种电磁波的用途。14.思考回答:学生一:电视机、收音机、手机学生二: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光。学生三:传播信息;X射线在医学上诊断疾病;γ射线能杀死肿瘤细胞15.板书:二、电磁波1.种类:2.用途:16.猜想:光也是一种电磁波,请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多少?17.讲解板书:3.电磁波传速:与光速相同。18.讨论:(1)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不允许乘客使用手机,这是为什么?(2)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能会使人们在家里上班变为现实。人们在家里只要使用电话、计算机以及可视网等设备进行工作,不必每天到办公室去,你认为这样工作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19.学生思考:略20.课后作业:假如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和声速一样,你猜想一下,写出五种情景。21.课后小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