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2-28 14:5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苏园中学 焦毫洁文 明 之 路学习目标010203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等基本史实,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学会分析地图的方法。学习张骞意志坚韧,顽强不放弃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一个时代各个方面因素的产物。第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有什么作用?
(分为政治、交通、文化三个方面)5分钟第二张骞是什么样的人?
(说出你心目中的张骞)3分钟第三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5分钟第一部分孤胆英雄大漠行——张骞通西域 第二部分古道漫漫驼铃声——丝路连东西第三部分西域都护保丝路——两汉辖西域 丝绸之路壹孤胆英雄大漠行——张骞通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历经磨难,走访了许多西域国家,也使西域各国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狭义: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天山南北地区。
广义:今天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包括亚洲的中部、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地区。西域的概念 分为狭义和广义
当时没有人去过西域,传说西行之路上有寸草不生的漫漫黄沙,还有烈火熊熊的火焰山,日落后昆仑山上还有长着豹尾的食人怪兽。
——译自《山海经》
荒凉毫无生气广阔危险、神秘请依据图片和材料,描述当时西域的情况。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 材料一: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怨恨敌对张骞的勇敢应召原因:1.匈奴与大月氏的关系:
2.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3.个人原因: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博望侯的两次西行时间:BC138年
地点:长安城外
人物:汉武帝
张骞
旁白 长安拜别第一幕: 长安拜别汉武帝
旁白:公元前138年,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汉武帝招募勇者出使西域,郎官张骞毅然应募,汉武帝长安拜别。
张骞:陛下,您就送到此地吧。
汉武帝:送君千里须一别,此去西域凶险异常,西行之路我们大汉尚无人了解透彻,望爱卿早日联络上大月氏,共商讨伐匈奴之事。
张骞:(拜别)臣万死不辞,定不负陛下所托完成使命!
汉武帝:授此汉节,为我大汉使臣,盼早归!(授汉节)
张骞:谨记在心!(行汉礼,接受汉节)孤胆英雄大漠行——张骞通西域 时间:BC128年
地点:匈奴所在地
人物:张骞,
旁白,
大单于,随从
塞外被俘第二幕:出师不利被俘虏(匈奴境内)
旁白:从长安来到陇西,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
匈奴人:站住!哪里来的细作?
随从:大人快跑,匈奴人来了!
旁白:张骞等人逃跑,匈奴骑兵追赶,经过一番刀剑比划,随从被杀,张骞被捉,押往匈奴大帐。
旁白:大帐内,大单于围绕张骞一圈进行打量。
大单于:汉朝使团?(冷笑)这样吧,你归属于我,我封你侯爵、赏你大量金银!
张骞:谢单于美意,不过本使恕难从命。(不屑且倔强的将头扭向一边)
大单于:(大怒)敬酒不吃吃罚酒!把这个奸细拖下去充当奴隶。哈哈哈!昆仑神!
张骞:你……(两士兵将其拖走)
旁白:张骞被扣长达十一年,未忘使命,终于找到机会逃脱。取道车师国,进入焉耆,接着沿塔里木河西行,经龟兹国,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来到了大宛国,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到了康居,最后来到了大月氏王国,见到了大月氏王。时间:BC125年
地点:长安城
人物:张骞
大月氏王
守卫
张骞归来孤胆英雄大漠行——张骞通西域
第三幕:力劝大月氏终无果
(大月氏王帐内)
张骞:汉使张骞拜见大月氏王。(单膝跪地)
大月氏王:起来吧。你就是汉朝来的那位贵使。
张骞:尊敬的王,听闻大月氏与匈奴有血海深仇,皇上特派我出使贵国,希望两国能够结为同盟,共同打击匈奴。
大月氏王:但是大月氏人已经不想看见战争了。宁愿忘记痛苦的过去。
张骞:(急切加焦虑)难道你忘记当年匈奴突袭大月氏,前任大月氏王被匈奴杀害,头颅竟被当做酒杯!
大月氏王:(悲愤而气怒)不要再说了!(平复情绪)我心意已决。我宁愿与贵国多进行商业的来往。
旁白:张骞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返回,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控制区,改变了路线。于是重越葱岭后,而改行沿昆仑山北麓而行。从莎车,经于阗、鄯善,进入羌人地区。不料回国途中再次被匈奴扣留,一年之后才逃脱回国。公元前125年,张骞终于完成使命带着甘父,回到他魂牵梦萦的长安。
张骞:我终于回来了~~~(带着汉节,哭腔)
(抱着守门的官员)我带回了非常多的见闻,要速速求见陛下!
守卫:(扶住骞)走,我立刻禀报上级。
路线:葱岭--昆仑山北麓--莎车--于阗--鄯善孤胆英雄大漠行——张骞通西域 时间:BC119年
地点:乌孙
人物:张骞
旁白
群演
博望侯再西行旁白: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出兵北伐,又命张骞率三百人使团再次西行,联络乌孙国,继续打击匈奴。
骞:(抚摸手上的汉节,对着群演3人)此行尽是英勇之士,意在了解西域,与他们建立联系,以广播我大汉的英名。
群演:好~~~~
旁白:张骞和三百多个随员,带了一万多头牛羊和许多金银、丝绸、布匹等出发。张骞访问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国,与许多国家结交。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武帝反击匈奴汉了解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访问西域各国,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了解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及同汉朝往来的愿望沟通西域,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扩大了西汉的统治区域。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有什么作用?
(分为政治、交通、文化三个方面)空凿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班固《汉书·张骞传》政治:交通:文化:促进了西域与西汉的文化交流奠定了汉朝对西域管理的基础开辟了中原到西域的通道思考: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经过匈奴的控制区,生死难料、交通工具简陋、语言不通、
沙漠地区缺水、饥饿寒冷? 张骞一行人从长安起程,向西行进。一路上爬山过河,穿过沙漠,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时,就被匈奴骑兵发现,并全部被俘。单于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诱使他投降。但是不管匈奴人如何拉拢软化,张骞始终坚贞不屈,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一直伺机逃跑。整整过了十个春秋,张骞才逮到机会逃走,继续向西行进。奔波了好多天,饿了就打飞鸟、野兽,渴了就喝禽兽的血。终于到达了大月氏,却得知大月氏人无意再与匈奴打仗。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
——翦伯赞 《秦汉史》张骞是什么样的人?张骞不畏艰险,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了解与往来。他勇敢坚毅、忠君爱国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贰古道漫漫驼铃声——丝路连东西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互相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做好笔记,分小组讨论:1、各小组沿着本方立场的商路路线;
2、思考在丝绸之路上的文明成果。在日本发现的汉代的金印,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诸岛东南沿海港口马来半岛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马六甲海峡中南半岛苜蓿良种马葡萄舞蹈漆器石榴坎儿井玻璃胡桃锄头丝绸长安商队:你正带领着一支驼队去西域,准备带点什么货品呢?西域商队:你正从西域回来,沿途你会带些什么回长安?友谊之路商业之路文化之路(1)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往来
(2)丰富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想一想:如果让你给这条古代通道重新命名,你会起什么名字呢?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参西域都护保丝路——两汉辖西域 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 对比秦汉两朝的疆域,你发现有什么不同?西汉对西域的管理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了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
中央政权,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为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时, 派 出使西域。东汉对西域的管理甘英出使大秦班超投笔从戎——《后汉书·班超传》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东汉明帝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上古诗中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  )
A.关西 B.新疆 C.西域 D.西藏随堂练习C基础题2.《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随堂练习D提升题(中考)2015年被视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战略决策落地实施的关键年。以下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张骞
B.西域的葡萄、石榴等作物经此通道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C.其路线是从西汉的首都洛阳出发,直达西亚、非洲
D.这条通道开通后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随堂练习C中考题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战略。同时丝路于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古道西风今又现,丝路今朝换新颜。丝路展望丝绸之路,在当今又重获新生,和千年前一样,并非只是一条商路,更重要的是带着各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与智慧沿路播撒,与当地人融合,它远远超越了当初开辟时的意义,沟通中外文明变成了它,更为神圣的使命。
感谢观看焦毫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