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点评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二单元中,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21教育网
点评:这个教材分析,依据单元教学重点,对本课的教学要点做出恰当的分析。一篇课文为什么放在某个单元中,是要讲究“单元”整体意识的。这一单元的5篇课文,共同组成一个主题,共同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任务。一节课的设计也是要讲究“单元意识“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了解本文简单的物候知识。
2.了解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3.揣摩语言,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二、方法与过程
老师示范、点拨,学生合作探究、比较揣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点评:这个教学目标的设计,简明扼要,抓住了本节课的要点。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语言,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重、难点)
点评:这里把教学重难点放在一起出现的,如果分开写清楚,重点、难点各是什么,及其突破点,将会更明确、更醒目,也更有针对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细读课文。
点评:这个环节,师生准备恰当。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引用郭沫若的诗句引人本文。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到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到了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的功夫,你才到了华京。
———郭沫若
思考:玉兰花“走得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纬度(南北)
点评:开课由郭沫若关于广州和北京“玉兰花”的诗句入手,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有效引导。
二、朗读课文??回顾旧知
自由读课文,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课文。
1.本文里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是什么?(出示课件)
首先是纬度(南北);第二个因素是经度(东西);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还有古今的差异。
点评:这个环节,复习第一节课的有关内容,既由郭沫若诗句继续引发信念的问题,又为下面的深化阅读与思考,起到了物候知识上的提纲挈领作用,做到了前后关联。21cnjy.com
2.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明确:纬度(南北)
点评:这个环节,抓住主要问题,分清主次。即抓主要矛盾。
3.?判断下面四句中物候现象产生的原因(出示课件)
①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纬度因素)21·世纪*教育网
②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 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古今差异)
(这些实例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这是复习回顾环节)
点评:这个复习回顾环节,把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逐一举例作了说明,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三、研读课文??学习语言
1.思考以上四句采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
点评:这个环节,紧承上面的四个例句,分析其说明方法。自然过渡到本课的教学任务之一。
2.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出示课件)
(1)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表精确性)
(2)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表模糊性)
(第一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或9天而是10天,很精确。
第二句里春天,沿海都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像我们平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如: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精确与模糊都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www.21-cn-jy.com
点评:这个环节进入到本课的教学重点,从精确性与模糊性都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来品析句子的准确性。www-2-1-cnjy-com
3.品味语言的生动性
(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用比较揣摩法进行语感教学,比较揣摩法,即对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加一加、删一删、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培养学生语感。)2-1-c-n-j-y
点评:这个说明解释了“比较揣摩法”的基本步骤,表明了老师在阅读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可贵探索。只要持之以恒,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必有收获,值得提倡。【出处:21教育名师】
本文的语言写得非常优美,你喜欢文中哪些语句?先读一读,再品一品。再有感情的朗读。这节课重点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的方法品读赏析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版权所有:21教育】
1.删一删??(出示课件)
A:(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B:立春过后,大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品读AB两句,比较A句的好处。
(A句渐渐展现了春回大地的渐进的过程。“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冰雪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漏着暖暖的春意。“草木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各种花次第开放”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B句就不具备这样的画面感。也体现作者语言的丰富生动的特点。)
点评:这个环节,就是比较揣摩法的其中之一——删一删,学生揣摩原句与删减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从中感悟语言生动丰富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是可取的。21·cn·jy·com
2.换一换 (出示课件)
A:(原文)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这样看来,这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比较AB两句哪句好,为什么?
点评:这个环节采用了比较揣摩法的其中之二——换一换的方法,“这”字指代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让学生揣摩其表达意味有何不同,来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性。2·1·c·n·j·y
3.换一换
A:(原文)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B:大雁 ,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失了。
比较AB句中“北雁南飞”比“大雁”,“销声匿迹”比“消失”的使用,好在哪里?
(此题用多媒体展示,老师可以示范的分析一句,既是示范作用,又能抛砖引玉,调到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独立品析,然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尝试的找出句子课堂进行品析,再当堂展示。如学生有困难师可随时点拨。)21*cnjy*com
点评:这里也是采用换一换的方法,在比较中揣摩其不同。这样学生就学会了比较的方法,还可以继续深化换,如:大雁,昆虫都消失了。让学生学会了一种揣摩语言特色的方法,简单有效。
四、延伸拓展??丰富知识
1.你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时逢盛夏,五月的祁连山(天山),天气寒冷,白雪皑皑,看不到烂漫的春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点评:这个拓展材料,选择了李白关于天山春色的诗句,让学生联想与想象,在诗情画意中运用学过的物候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本文以及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经度差异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点评:这个环节可见物候现象是普遍存在,而又随时随地都能让人感受得到的。前提是,你得运用物候学知识去感悟。
3.“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一带春天刮风多黄沙,于是有人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应改为“黄沙远上白云间”,结合本课内容,谈谈你认为哪个词更合理?【来源:21cnj*y.co*m】
(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远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远(或: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句法气势显然要富有美感,李白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可为异曲同工。文学是可以发挥想象,可以虚构、夸张、移用的。)
点评:这里选取的名诗脍炙人口,通俗易懂,但如果不提出问题,学生是不会做这样的深度赏析的。哲学的、文学的、艺术的、科学的、天文地理知识的,以及物候学知识的,等等,都是综合解读的切入口之一。学生知道从哪些角度分析,就感觉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体会到了语言品析的妙处。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以上1、2、3这些古诗材料的拓展,与开头郭沫若的诗句遥相呼应,扩大了教学的容量,浓郁了课堂教学的诗意氛围。21*cnjy*com
五、小结课文??培养感情
思考: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妙处。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有启发性,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点评:这里把课堂赏析与全文小结结合起来进行,突出了本课语言“生动性”的特征,也有利于落实三维目标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这一目标。如果能结合原文最初发表时候的题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将会更有比较性、启发性。
六、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1.(必做题)课后查找反映的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
2.(选做题)摘抄你喜欢的语句或语段并品析。
点评:作业设置,课内外均有,并随学生自由选择,有助于学生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
■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也是一篇科普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我认真研读教材,结合学生的特点确定了《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二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揣摩语言,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语言揣摩法的使用,学习语言的正确途径是指导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直接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学习语言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语感训练,语感就是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教学即是以培养语感为主目的的教学活动。叶圣陶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逐渐驾驭文字”。我在课堂教学中也尝试着用比较揣摩法进行语感教学,比较揣摩法进行语感教学,比较揣摩法,即对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加一加、删一删、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培训学生语感。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删一删、换一换的方法。如:
1.删一删??(出示课件)
A:(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B:立春过后,大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品读AB两句,比较A句的好处。
(A句 渐渐展现了春回大地的渐进的过程。“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冰雪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漏着暖暖的春意。“草木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各种花次第开放”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B句就不具备这样的画面感。也体现作者言语的丰富生动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先示范的分析一句,给学生一个示范作用,有降低难度,又能抛砖引玉,调到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品析我找出的比较的语句,然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尝试的找出句子课堂进行品析,再当堂展示。这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分寸的冲破教材的教学方法,使课堂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趣味盎然,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极大地挖掘出他们学习语文的潜能,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语言比较揣摩进行鉴别,通过鉴别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在以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仍要坚持不懈的使用语言比较揣摩法品析语言,让学生喜欢上说明文,喜欢上语文。
点评:教学反思很详细,主要叙说了比较揣摩法培养语感的操作过程,由扶到放,由浅入深,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简单、可操作,收效又好,值得学习、推广。也希望老师能够继续大胆探索,在实践中更上一层楼。
总评:这个教学设计,有教师的个性风格。首先是善于探索,把语言品析采用了比较揣摩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教给学生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其次是善于前后关联,拓展迁移。如,选取了大量的诗句,进行深度赏析,掌握物候知识。再次是板书设计新巧,生动形象,新颖别致。
综合点评:
这三个教学设计,主要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设计规范,条理清楚。
三节课的教学设计,都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导航、教学准备等这些基本要素,而且都能切合本节课的特征,具有实效性。设计三,还有教材分析,突出了“单元意识”。
教学过程,都分几大点,如导入新课、复习旧知、新课学习、拓展探究、小结与作业、板书,显得条理清楚,教学环节环环紧扣,节奏感强。
三位老师均有自我反思。指出了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以及这样教学的理念,有的还进行了不足之处的反思,是诚恳的、有效的。
二、重点突出,教法得当。
三节课都是把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语言特征作为重点,并进行突破,尤其是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为什么精确的语言是准确的,模糊性的语言也是准确的,结合例句分析到位,是改换开头一段的比较分析中,感悟到了语言的生动性。难能可贵的是设计三,陈老师采用了一以贯之、努力探索的“比较揣摩法”来培养语感,操作性强,实效性强,值得大家学习。
拓展环节中,分别选取了农谚、诗句进行分析,把物候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起到了有效的拓展迁移,尤其是设计三,对大量古诗进行了深度分析,激发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使原本枯燥的说明文的课堂教学充满了诗情画意。
课堂教学是无止境的,尤其是这样日常的教学设计,更是不像优质课大赛那样精雕细刻,多次打磨,总会出现一点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稳中求变;教法创新,实现高效
教学设计,是事先设置好的,是课堂教学过程的蓝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根据班情、学情,随时调整,对预设的也要注意课堂生成性。
三个设计的总体感觉,第一个是“紧收型”的,没有放开。如,一些问题讨论之后,没有适当展开,学生深化巩固活动有点少。第二个是“粗放型”的,自主活动多,但需要有效调控,谨防跑野马。如,在品析预言帝生动性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学生往往会兴之所至,抓不住要点。老师有及时调控与引导。在实践课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很重要,既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又师生互动,以达到有效实效的目的。第三个是“创新型”的,体现在个人独创性较多,如关联诗句、比较揣摩法培养语感、板书新颖等。但可以改进的地方有,一是教学重难点可以分开,说明方法可以稍微加强,农谚的简析可以课内适当有机穿插等等。
总之,三个教学设计,一和二属于同一个层次,大同小异。设计一注重基础知识,设计二侧重于自主学习,略高一个层次,设计三更高一个层次,彰显了教师钻研教材、驾驭教材与教学风格扎实成熟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