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是《简单电路》单元的第五课。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以及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在这一课的学习中,他们会发现将身边的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时,情况是不一样的。导体是一种容易导电的物体,绝缘体是一种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一课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科学探究: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规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规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橡皮筋、调羹、木条、螺帽、信封、石块、陶瓷片、插头等20种待检测物体。21教育网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5导体与绝缘体
导 体:像铜丝一样容易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像塑料一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思路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谈话:在我们身边,有的物体能导电,有的物体不能导电。来看这根电线:哪部分能导通电路?哪部分不能导通电路? (师演示:用电线外面的塑料连接起来,小灯泡不亮;用电线里面的铜丝连接起来,小灯泡亮了。)
2、提问: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3、讲解:也就是说电线里面的材料和外面的材料是不一样的,里面的铜丝可以导通电路,外面的塑料不能导通电路。 (幻灯出示概念:我们把像铜丝一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像塑料一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学生倾听并观看教师的演示。
期望学生发现:只有把里面的铜丝连起来,灯泡才会亮,铜丝能导电。
教师开门见山的引入研究主题,清楚地示范检测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正确的检测方法,为后面的检测活动打下基础。
从学生的原有经验出发,引出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开门见山。
二、学习检测一块橡皮方法
1、谈话:我们知道了像铜丝一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像塑料一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出示橡皮)那么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说说就能算数吗?
2、提问:对,我们要通过实验进行检测。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检测它们是否能导电呢?
3、谈话:好,那我们就请一个同学上来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下。
4、提问:这样算完成了吗?检测完橡皮就这样放吗?大家对这位同学的检测方法有什么建议吗?
5、讲解: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这节课我们要学会一种更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请大家先用一分钟时间仔细看看是怎么做的。(幻灯出示: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大屏幕出示: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1)从右边盒子里拿出橡皮,预测并记录。(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光。(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4)连续重复检测一次。(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光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6)把检测完的橡皮放在左边的盘子里。)
6、提问:谁来说说这样检测的科学性?
7、师:我们再请一个同学按科学的方法来检测一次。
8、出示记录表。
学生倾听并猜想
学生利用获得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积极尝试
主动交流
认真学习科学、规范的操作方法。
理解科学操作方法的实质。
先请学生按原有经验检测,从而与科学的检测方法相比较,体会科学操作方法的意义,领会科学的严谨性,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质的飞跃。
本课的重点是检测橡皮的过程。为了突破这个重点,关键是让学生理解检测方法。因此不惜时间让大家讨论这样操作的科学性,为的是小组检测25个物体时能按照科学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三、检测20种物品
1、谈话:好,同学们都学会了正确的检测方法,现在老师手里有20种物体,到底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呢?我已经把这些物体的名称印在记录纸上了。请大家来看一看,猜想一下它们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在猜想的导体下打勾,在猜想的绝缘体下面打叉,有疑问的打个问号。(师示范)
2、讲解:下面我们来检测20个物体。老师给大家15分钟时间完成实验。时间一到,组长立刻就把材料收起来上交,明白吗?看哪组实验速度快,完成的质量又高。
3、要求:在大家动手做之前老师这里先提几点要求。 第一,要求大家学会分工与合作。课前大家都分工好了吗? 第二,我们在检测每个物体时一定要按照刚才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严格检测,先预测、检测、再检测,如果不一样,还要进行第三、第四次的检测,然后才能做出判断。 第三,老师没有给大家提供全部的25种物体,如果同学们检测好了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以后,可以自己寻找材料做研究,比如说可以测测书包里的文具,书本等。 第四,小组内部如果需要交流,请控制好你们的声音,免得出现噪音。给我们的研究配上一段幽雅的音乐,因为我们这是一次集体的研究活动,音乐停下来的时候,每个小组也自觉停下来,好吗?
4、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根据生活经验进行预测。
听清实验要求。
认真、规范实验。
先对25个物体是否导电进行猜测,不让猜测流于形式。对同学们的猜测结果进行分类,一目了然,有争议的打上问号,从而引出谁的猜测正确。对有不同意见的问问他的依据是什么,了解他的生活经验和先前有的知识。
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
四、交流汇报,丰富概念:????
1、谈话:(给出音乐停止信号)我们检测已经结束,现在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拿着你们的实验记录表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汇报,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有不同意见的,拿好不同颜色的笔,做好记录。等他们汇报完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师对照黑板上同学们的预测,做一定的更改,并对更改过的做上红色的记号)
2、提问:哪类物体是导体?哪类物体是绝缘体?
3、讲解:找找教室里的东西,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4、出示插头。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
5、总结:人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防止触电,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积极交流
积极归纳
观察、交流
把检测结果与预测情况对照,可以看我们预测时出错了多少,并且直观地看出导体的共性。
通过检测,观察,归纳,丰富了学生导体概念的外延。
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导体和绝缘体》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中的第五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导体与绝缘体是有一定初步认识,他们知道金属是导体,塑料等物体是绝缘体。甚至有学生知道一些绝缘体遇到水后会变成导体。所以,我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亲历导体和绝缘体的验证过程,并能与人合作,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是很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21教育网
本课以检测一块橡皮作为研究的开始,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是简单的,但通过我的学生演示,学生对演示过程所提的建议,和老师本人规范的演示过程,使学生在经历预测、反复检测、记录、做出结论的过程中,明确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对实验成功的影响是重大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接受正确的规范操作,从而使学生学会规范的实验操作。并提高其科学素养。21cnjy.com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对知识的掌握只是让学生了解有关前人的探索经验,而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才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关键所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导体与绝缘体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检测物体的导电性,注重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电器设备和常见现象的分析、讨论。如:为什么不能用湿布擦拭带带电设备?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在实验操作、讨论、分析中,又能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www.21-cn-jy.com
可能出于对四年级孩子能力的考虑,教材本身并未明确提出人体和不纯净的水是否导电的概念,但出于安全教育的考虑,却又在应用部分提出了“为什么不要用湿布擦拭,也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的问题。所以教学中我没有用电路检测器验证人体和水是否导电。只是利用万用电表,通过演示对人体、水的电阻的测试,从说明了水、人体都是导体,从而解决这个问题。有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不太理解,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有待思考。
还有在准备的材料中有铅笔芯,我最初估计可能没有学生能发现其导电性。但事实上,有个别学生发现了这一点,并且验证成功。通过课后了解,有学生通过其他渠道已经知道了铅笔芯是导体,只不过他没有通过实验验证而已。《科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低估学生比高估学生更可怕。的确如此,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有电视作窗口,有网络作后盾,连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的也知道。21·cn·jy·com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不但要钻研教材,更要钻研学生,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老师要发扬民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自主探究,积极合作交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