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壶口瀑布 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瀑布的妙处; 3、?学会联想和引申,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瀑布的妙处,学会联想和引申,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难点?学会联想和引申,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准备?收集关于壶口瀑布图片和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1? 课时 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活动方式?教学意图 教 师?学 生? 导入?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们的思想。 ——? 罗丹(法) 面对雄厚、开阔的壶口瀑布,作者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的《壶口瀑布》。?叙述?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 介绍?梁 衡(1946—)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管理司司长、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作品: 科学史章回体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 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散文;《只求新去处》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讲述?听 记录?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初步感 知?1、?图片欣赏; 2、?初读课文: (1)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 明确:第一次? 雨季;第二次? 枯水季节 (2)壶口瀑布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的特征又是怎样? 第一次? 雄壮伟大? 第二次? 气势磅礴? 柔和细碎? 刚中带柔 3、请学生阅读描写壶口瀑布的语段语句。 (指名学生阅读) 4、齐读第三、四段课文。?收集资料 设计问题?阅读课文 思考探究 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课堂 小结?优美的散文应该反复阅读,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初略的感受一下文章的内容,下节课我们将详细分析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宏伟气势。 作业 布置?1、?反复阅读课文,找出关于壶口瀑布的描写。 2、?思考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第一次? 雨季??????? 雄伟壮观、危险 第二次? 枯水季节??? 气势磅礴、柔和细碎、刚中带柔 第 2 课时 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活动方式?教学意图 教 师?学 生? 导入?1、用50字说明一下“壶口”之名的由来。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落至四十多米宽的深沟(深槽)中,被拢成一束。这深槽形似巨壶,“壶口”由此得名。) 2、壶口瀑布真能装下壮阔无比的黄河吗??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落至四十多米宽的深沟(深槽)中,被拢成一束。让人感觉就像把黄河装进了壶里。还有一些装不下的水就各自夺路而走。) 上节课由于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对文章进行细细品味,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笔一起去领略一下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提问?回答?温故知新 品味课文第2段?1、作者第一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雨季,他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哪些奇特的景象?请大家把描写的语句圈画出来,再和同桌核对。(观察几个学困生是否在圈划,后有否核对。)讨论明确: 涛声 隐隐如雷(震耳欲聋); 雾气 弥漫(扑面而来); 河水 正沸着; 瀑布 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水不断地冲进去,冲进去; 听到; 看到;(板书) 2、面对这样的黄河,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感受: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进一步的感受:可怕、惊慌、要逃离。(用文中提到的一个词就是什么?)危险。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黄河的特点是令人震撼的气势,为下文再写黄河先作情感上的铺垫。) 4、请男同学们把第2段朗读一遍,尽可能读出黄河令人震撼的气势。?设计问题 点评概括?阅读课文 思考探究?引导学生筛选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会初次在壶口看到的黄河的特点 品读第3、4、5段?1、作者第2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枯水季节。他看到了哪些和雨季不同的景象?(当狭窄的壶口容不下黄河排排涌来的河水时,有什么奇特的景象发生了?) 集体讨论、交流,明确: (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因为运用了比喻句,形象生动的写出了黄河具有的特点) 2、可见,作者第二次在壶口见到黄河,对它产生了不同于前次的感受,他想到了什么?找出相关的语句(黄河既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用一个成语概括,可以称之为——刚柔并济 3、黄河表现出的两方面的特点同人的情感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①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兼容了喜、怒、哀、乐——人的各种感情 ②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是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像人的坚忍不拔的性格。?设计问题,点评学生的回答?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合作探究?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