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2-28 22:0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 第二单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1.唐朝灭亡后,全国出现了怎样的局势?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五代十国。2.这一政局的实质是什么?3.这一政局有何影响?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温故知新 一、北宋的建立 根据上图,结合教材第28页内容,概括北宋的建立。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经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都城:开封阅读教材第28页内容,总结北宋的统一。 二、北宋的统一统一方针:先南后北。
结果: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观察教材第29页《北宋形势图》,说说北宋的统一有何特点。 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思考:北宋取代后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其特征有哪些?隋朝取代北周。特征:(1)权臣夺权。
(2)取代前,前代已经统一了北方或已经开始统一北方。
(3)都发生在我国的政治中心地区——黄河流域。
(4)后继统治者都很有作为,创立的新制度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赵普曰:“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原因: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有何影响?
通过兵变夺取政权。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三、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问题探究材料一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奖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历。(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宋太祖军事上的什么措施?
(2)北宋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二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军事上的措施 材料一反映了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材料二反映了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问题探究 阅读教材第30页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归纳北宋在中央和地方上采取的措施。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政治上的措施 北宋时期,要派一个朝廷官员(最爱吃螃蟹)去地方担任知州,问他想去哪里,他说:“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也。”
——《归田录》欧阳修 为什么当知州,不愿意当地有通判呢? 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职一应保留。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 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带来怎样的影响?官僚机构庞大,行政效率很低,形成“积贫”的局面。 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 措施: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总结宋太祖在经济上的措施,这些措施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经济上的措施(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蕃于空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
(1)上述材料反映了北宋的什么治国政策?
(2)北宋为何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3)宋太祖和宋太宗实行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4)这一政策有何影响?文化上的措施2.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1.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3.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4.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神童诗》1.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使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从历史影响上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宋朝初年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2.影响: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你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
2.宋朝是如何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宋朝科举制的发展有何影响?这种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材料一 西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材料二 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说明君权的强化。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北宋的建立北宋的统一军事上政治上中央地方经济文化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的政治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