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4古诗词三首 课件+教案+课后练习+音频视频+备课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4古诗词三首 课件+教案+课后练习+音频视频+备课资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13 16:21:56

文档简介


一 独坐敬亭山
1、作者:李白(701年-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作品原文
独坐敬亭山⑴
众鸟高飞尽⑵,孤云独去闲⑶。
相看两不厌⑷,只有敬亭山。[1]
3、词语注释
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厌:满足。
4、作品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5、创作背景
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望洞庭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著有《陋室铭》。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与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2]
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词》、《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原文赏析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译文
注释
洞庭: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念huò,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洞庭湖的湖光秋月相互辉映,湖面平静好像铜镜没有打磨。远望洞庭湖的君山和湖水,好似白银盘中托着一青螺。
3、作品鉴赏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1]
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只有真心观察,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情意。
4、创作背景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诗人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间年去来洞庭湖,据文献可靠的约有六次。说的是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刘禹锡经过洞庭湖,写下了所见的美景,作者观望洞庭湖的景色的角度刚好把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抓住了最美丽的湖光山色。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描写了景物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真实情感。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忆江南
1、作者
【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晚年号香山居士 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作品原文
忆江南⑴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⑵。日出江花⑶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⑷。能不忆⑸江南?[1]?
注释译文
注释
⑴忆江南:词牌名。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忆:怀念。
⑵谙:熟悉。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⑷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蓝草,可以用来制作染料。
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我熟悉那里的风景。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2]
3、作品鉴赏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3]?
课件44张PPT。1 古诗词三首黄山桂林山水泰山杭州西湖大漠风光新疆的天山内蒙古草原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苏轼
【朝代】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独坐敬亭山独:独自一人。
敬亭山:山名。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心中充满了孤独寂寞的情感。  
众鸟:鸟儿们;
高飞尽:都飞远了;
孤云:一片白云;
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鸟儿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
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白很孤单、寂寞)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我看着山,山看着我,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只有敬亭山才是我最知心的朋友。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对看;
厌:满足。(“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一、完成下面的填空   1.《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中,“两”指的是______和_______。诗句中,能表现出“孤独”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这句诗运用了( )修辞手法。 2.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从这句诗中,你体会到诗人最喜欢的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词语 独 ,敬亭山,尽, 闲 ,两,厌 三多音字加拼音组词 尽 , 相 四、辨字组词 停( ) 亭( )闲( )闭( ) 孤(  ) 狐(  )厌(  )压(  ) 五、默写古诗并翻译前两句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作者简介创作背景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说的是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刘禹锡经过洞庭湖,写下了所见的美景,作者观望洞庭湖的景色的角度刚好把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抓住了最美丽的湖光山色。1.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洞庭,和,谈,潭面,镜未磨,翠,白银盘,青螺
2.试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分小组讨论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互为映衬,水面风平浪静,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里托着一只小小的青螺。诗句大意 1.找出诗歌中的比喻句,想一想,诗人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想一想,诗人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下洞庭湖的景色?
3.再想一想,诗歌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诵读古诗课堂练习
一、1.辨字组词
镜(   ) 未(? ? )庭(? ? ? ) 潭( )骡( )
境(   ) 末(? ? )蜓(? ? ) 谭( )螺( )
2.多音字加拼音组词。 和
二、填空。
《望洞庭》在诗中“白银盘”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青螺”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 )的修辞手法。这首诗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写的。与《独坐敬亭山》相同,都是描写_____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三选择正确的说法,在括号里打“√”
1、春来江水绿如蓝。
A:这句话中“蓝”指蓝颜色。 ( )
B:这句话中“蓝”指叶子为蓝绿色的植物。? ? ? ?( )
2、“相看两不厌”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A:这两句诗中的“相”意思相同。( )
B:这两句诗中的“相”意思不同。( )
四、默写《望洞庭》,解释带点字及句子意思。
( )
和: 镜未磨:
诗句意思:
( )
翠: 青螺:
诗句意思:
忆江南同学们,你们知道词吗?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渔歌子” ,还有“江城子” 、 “菩萨蛮”等。词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三首《忆江南》,这是其一。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解释下列字词
旧,曾,谙,红胜火,蓝,绿如蓝 江南是多么美好啊,那往日的风景是多么熟悉。太阳出来了,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天来了,江水像蓝草那么绿,那么浓。怎能叫人不回忆江南?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一、组词
谙(   ) 暗(   )
二、完成下面的填空
 1.《忆江南》是_______牌名。诗人通过回忆,写出了江南日出时_______的红和春天_______的绿。这样写对照鲜明,色彩浓丽,使我们体会到了诗人_________的情感。
2、《忆江南》这首词生动的描绘了__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诗
人的_之情。
3、《忆江南》是( )代诗人( )的作品。通过作者回忆曾经观光游览江南春景所留下的印象,赞美了 。诗中的 两句描写出江南的风光。
3、能不忆江南吗?(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 )
三、选择正确的说法,在括号里打“√”
能不忆江南?
A:这句是疑问句。( )
B:这句是反问句。( )
四、默写《忆江南》并写出它的意思。
五、解释字词的意思
忆江南: 谙: 。
旧: 。 曾: 。
蓝:
《古诗词三首》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通过通读初步感知诗的意境,并能通过感受意境,提高古诗诵读的能力。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度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学习通过了解诗人写作背景和抓住重点词语的方法反复诵读,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祖国山水的特点,感受山水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风光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复习导入
激发情感:
我们先来欣赏几张图片(搜集学过的描写祖国山川的故诗、李白写诗的背景)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歌唱。很多诗人用自己的诗词来赞美山川的壮美。这样的古诗词我们也学过一些。大家还记得吗?
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登鹳雀楼------
出示图片 诵读
2引出题目----我们先来学习
二、学习《独坐敬亭山》(板书题目)
1解题目结合注释
请同学们说说
再读题目说说哪个字印象最深,怎么想的
2.联系背景介绍诗人
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漂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内心非常的孤独寂寞。
3.请同学们静心聆听,试着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
同学们大家自己也试着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划分朗读节奏2、3,感悟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大家是从哪两句体会到的?说的是什么意思?结合书上的注释,字典,分小组讨论一下下面两首诗的意思。
各小组汇报
总结
出示诗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天上的飞鸟原本来自由自在的,天上的白云也是悠闲自在的。为什么说? 板书 鸟尽 孤云 孤单寂寞
生回答
鸟儿纷纷飞走了,白云也渐渐的随风而去。这时候敬亭山中还有什么呢?
出示诗句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板书 诗人 敬亭山
两不厌 只有 喜爱 体会作者的心情
是啊!陪伴李白的只有敬亭山,只有敬亭山才对他不离不弃。
诵读悟情
四、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教学《望洞庭》
解题,了解诗人生平
出示图片 月色下的洞庭湖 描述美丽的洞庭湖,在静静的月色下更加令人神往。
同学们先自读这首诗,读完有什么不懂得地方?
生答
我们现在看看这首诗应该如何读?划分节奏223,43,223,43在视频再次了解一下我们不懂得地方。
1).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洞庭,和,镜未磨,翠,白银盘,青螺
2).试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分小组讨论
6.总结诗意
7.提问,总结
1)找出诗歌中的比喻句,想一想,诗人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想一想,诗人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下洞庭湖的景色?
3)再想一想,诗歌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7.边读边想像画面感受洞庭山水的精美绝伦诵读古诗
四、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学习忆江南
直接导入
板书课题 忆江南 提问这个题目与前两首诗不同,有谁能根据预习说说这个题目的特别之处。
介绍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背景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三首《忆江南》,这是其一。
三、读词悟境
1.自读,提出不懂得地方。互相交流,初悟作者的感情
试着说说词中都给我们描绘了什么美景。如有不懂得地方可以提问互相讨论。
试着说说这些字词的意思
旧,曾,谙,红胜火,蓝,绿如蓝
2.我们先来听听这首词,边听边学,注意停顿,试着读出画面读出感情来。
生读
3.那么现在根据注释及刚才的感悟分小组讨论词意。
生答
总结诗意
诵读悟情
看图赞江南,读江南好
特别突出的是
最后面对此情此景,发出感叹
一起诵读
四课后练习
词的意思注释及表达的情感
运用的修辞
课内阅读
学生课前作业
以前一二三年级学过的描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诗至少3首
第一首诗作者的写作背景,第二三首诗词作者简介。
敬亭山、洞庭湖的地理位置。查阅资料拍照或截图发给我。
作者生平及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刘禹锡
代:唐代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三首《忆江南》,这是其一。
独坐敬亭山
完成下面的填空   1.《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中,“两”指的是______和_______。诗句中,能表现出“孤独”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这句诗运用了( )修辞手法。 2.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从这句诗中,你体会到诗人最喜欢的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词语 独 ,敬亭山,尽, 闲 ,两,厌 三多音字加拼音组词 尽 , 相 四、辨字组词 停( ) 亭( )闲( )闭( ) 孤(   )  狐(   )厌(   )压(  ) 五、默写古诗并翻译前两句
《望洞庭》
一、1.辨字组词
镜(   ) 未(? ? )庭(? ? ? ) 潭( )骡( )
境(   ) 末(? ? )蜓(? ? ) 谭( )螺( )
2.多音字加拼音组词。 和
二、填空。
《望洞庭》在诗中“白银盘”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青螺”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 )的修辞手法。这首诗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写的。与《独坐敬亭山》相同,都是描写_____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三选择正确的说法,在括号里打“√”
1、春来江水绿如蓝。
A:这句话中“蓝”指蓝颜色。 ( )
B:这句话中“蓝”指叶子为蓝绿色的植物。? ? ? ?( )
2、“相看两不厌”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A:这两句诗中的“相”意思相同。( )
B:这两句诗中的“相”意思不同。( )
四、默写《望洞庭》,解释带点字及句子意思。
( )
和: 镜未磨:
诗句意思:
( )
翠: 青螺:
诗句意思:
.《忆江南》
一、组词
谙(   ) 暗(   )
二、完成下面的填空
 1.《忆江南》是_______牌名。诗人通过回忆,写出了江南日出时_______的红和春天_______的绿。这样写对照鲜明,色彩浓丽,使我们体会到了诗人_________的情感。
2、《忆江南》这首词生动的描绘了__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诗
人的_之情。
3、《忆江南》是( )代诗人( )的作品。通过作者回忆曾经观光游览江南春景所留下的印象,赞美了 。诗中的 两句描写出江南的风光。
3、能不忆江南吗?(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 )
三、选择正确的说法,在括号里打“√”
能不忆江南?
A:这句是疑问句。( )
B:这句是反问句。( )
四、默写《忆江南》并写出它的意思。
五、解释字词的意思
忆江南: 谙: 。
旧: 。 曾: 。
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