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一、辛弃疾(一)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从小就受到“忍辱待时”,伺机报国的思想的教育,“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辛弃疾字幼安)。传世词600多首,集有《稼轩词》4卷、《稼轩长短句》12卷等。山东历城 英雄辛弃疾22岁时,辛弃疾率领两千人马,加入了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开始抗金救国的活动。不久以后,耿京为叛徒张安国所害,辛弃疾激愤万分,以50骑人马,直闯50000金兵把守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突破金兵包围,驰奔南宋。在湖南长沙创建了飞虎军。
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宋史·辛弃疾传》 辛弃疾智略超群,深谋远虑,当时就有人把他比作“隆中诸葛” 。但是回归南宋以后,却受到了种种的猜忌和排挤。他给皇帝上奏《美芹十论》、给宰相进呈《九议》,具体阐述复国中兴大计,均不被腐朽的南宋政府所采用。 他曾经三次被罢官。42岁的壮年,就被弹劾去职,居住在江西上饶农村10年。52岁被起用,3年后又遭到诬陷,被迫丢官,赋闲8年。一生中宝贵的近20年的光阴,就是在“闲居”中度过的。 1207年9月,辛弃疾在铅山故居含恨而死,终年68岁。人生
经历22岁: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
23岁:投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26岁:《美芹十论》
31岁:《九议》
33岁:出任滁州知州
预言金朝“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
36岁:平定茶商动乱
38岁: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严打平乱,维护治安
39岁:调回京城,任大理寺少卿
40岁:任湖南转运副使,创置“飞虎军”
41岁: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
42岁: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江西
52岁至55岁:在福建任职
55岁至57岁:连续四次遭到弹劾
63岁之前:归隐江西
64岁:奉令出任,但事未成就又遭罢免
66岁:罢居铅山,虽屡见封召,但以年老多病,力辞未就
68岁:含恨而逝抗金恢复中原的军事论文 “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词。”
(《词苑丛谈》卷四引黄梨庄语)辛弃疾的另一面(二)创作 辛弃疾的词,有今人邓广铭编注的《稼轩词编年笺注》,共收现存的辛词六百二十余首。这些词中最令人受到感染的是抒写爱国情怀、描写田园风光这两方面的词。 词坛飞将军虽然在政治上辛弃疾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但在文学创作上,辛弃疾却有超出一般常人的天分和眼光。他把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人生的感叹,都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诗词创作中。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辛弃疾一生写下了六百多首词。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而言,辛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他在词的世界里,尽情地抒发自己的英雄理想和人生情感。其卓尔不群、大气磅礴的词风,最终确立了他在豪放词派中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并被后人誉为“词坛飞将军”。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
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
北宋时的失意文人
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 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主要体现在:
1、英雄形象
2、乡村中风景人物
3、心灵世界的拓展
4、爱情词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描写农村风物的词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上》)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朗读3.心灵世界的拓展生活在一个动荡的社会,辛弃疾一身报国志向无处抒发,只好把满腔的愤恨投入到了诗词的创作中。因此,辛词从深广的社会忧患中,体现出了个人的苦闷。如他的著名代表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的爱情词在他的各类词作中少之又少。其中,《青玉案·元夕》最被后人称道和喜欢。很难想象,这么一个驰骋沙场的赳赳武夫,也能写出这样感情细腻,超脱世俗的爱情词来。4.爱情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朗读一(短)
朗读二(长)去国帖(三)辛词的艺术成就1、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创新精神,进一步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孙权
刘裕2、善于塑造奇伟不凡的形象“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红旗铁马响春冰”(《好事近·元夕立春》)
“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乱云急雨,倒立江湖”(《汉宫春 》)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叠嶂西驰》)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辛词风格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嬉笑怒骂,皆成佳篇;亦庄亦谐,俱臻妙境。
北宋神宗、哲宗两朝,曾盛行过滑稽谐谑词,但包括苏轼在内,整个北宋的谐谑词,都是滑稽调笑,少有严肃的深意。稼轩本富有幽默感,于是利用这一度流行的谐谑词并加以改造,来宣泄人生的苦闷和对社会种种丑行的不满,从此谐谑词具有了严肃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卜算子 ·漫兴 (写贤愚的颠倒错位)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李广神勇英武,却终生不得封侯 。李蔡人材平庸,名声远在广之下,但却封列侯。
芸草去阵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根除园中杂草,修葺乡间住宅 。有朝一日恢复汉代官制,选举“力田”,看来是非我莫属了!
含着泪的微笑,骨子里是辛酸苦辣 。二 、写作背景 《水龙吟》作于孝宗乾道五年(1169),作者35岁,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作者已南下多年,虽有满腹经纶,一腔热血,却不受重用,年华虚掷,难遂报国之愿,于是借登临观览,抒发了英雄失意、功业难成的郁愤之情。
三 、朗诵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四 、内容赏析《水龙吟》上片
第一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
去秋无际。
秋: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 柳永《雨霖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第二层: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山: “水是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韩愈《咏桂林山水》
“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皮日休《缥缈峰》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三层: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落日:比喻国势衰微的南宋王朝。
断鸿:失群的孤雁,比喻作者飘零的身世。
江南游子:指代作者自己。 第四层: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 李贺《南园》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拍栏干 :“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
——北宋·刘概
“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水龙吟》下片 第一层: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登临意”之一:
“张翰思归 ”一典,写明不愿忘怀时事,弃官归隐,表白抗金的决心。 第二层: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登临意”之二:
“求田问舍”是再次用典,一方面是表明自己不愿弃官回乡作富家翁,同时也是对朝廷那些不思抗敌,只顾求田问舍的达官贵人的讽刺。 第三层: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登临意”之三:
桓(huan)温北伐时的感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反映了作者对朝廷不肯使用抗战人才,北伐无望的愤慨。桓温(东晋) 第四层: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自伤英雄抱负不能实现,心头郁结,得不到慰籍。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
主 题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五 、 艺术特色“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
意境却极沉郁。”
——《白雨斋诗话》
(一) 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
(二) 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
(三)采用白描、反衬的手法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六 、苏辛词比较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形成了豪放而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放而沉郁的风格。
玉簪 螺髻战国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