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在今江苏镇江东北的北顾亭上,登临地点。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题解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写作背景 辛弃疾写这首词时已经65岁了。他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次年改任镇江知府。这时,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胜,不愿认真准备。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思考 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孙权
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刘裕
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建功立业,令人仰慕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就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思考 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思考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思考 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景象是什么心情? 为了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参考课本40页注⑤思考 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但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下片小结 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表现手法运用典故对 比英雄业绩——可悲现实刘裕——刘义隆扬州路——佛狸祠廉颇——自己孙权 刘裕 刘义隆 拓跋焘 廉颇全词总结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作业背诵《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七 首扬州慢姜夔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作者简介姜 夔(1155-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幽晦等特点。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 序言交待写作缘起。
上阙写眼前实景,写出劫后长期以后萧条景象。
下阙伤今怀古,抒发“黍离”之悲。 创作背景鉴赏一 淳熙丙中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宋时在淮扬一带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左地区的著名都会,故称淮左名都。竹西,是扬州的名胜。说明过去扬州是繁华的,令人向往的。所以作者路过此处,自然要“解鞍少驻初程”。意思是说,下马解鞍,暂时在初行的这段路歇歇吧!开头就点出“名都”、“佳处”,给下文写扬州今日的破败荒凉起反衬作用。鉴赏二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这是写进城后的所见所想。唐代诗人杜牧用“春风十里扬州路”象征昔日的繁华,而今日却变成“荠麦青青”,如此萧条冷落。上下两句,今昔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 鉴赏三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前一句扬州破坏的原因,后两句写战乱的惨状,那屡遭兵火摧残的古树是战火的遗迹和见证,似乎在向人们控诉对战争的厌恶之情。“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移情的手法。 鉴赏四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黄昏时候,凄清的号角声随着凛冽的寒风飘过,回荡在荒凉的空城之上,令人不胜沉痛之感。 鉴赏五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像唐代诗人杜牧那样才华横溢,如果今日重到扬州,一定会为之大吃一惊。因为昔日扬州的繁华已荡然无存。这个“惊”字暗联上片景物,带动下片抒情。鉴赏六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当年杜牧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写下了名噪一时的佳句,为封建文人所称颂不已。如今要是杜郎再来,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鉴赏七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当年杜牧曾写过:“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反映了扬州二十四桥的热闹景象。而今呢?桥虽在,时已非,水波、冷月,寂然无声。这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无限痛惜之情,溢于言表。鉴赏八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时值隆冬,芍药当然未抽蕊开花。但作者想象到“扬州芍药甲天下”,将来芍药盛开的时节,有谁来欣赏呢?这结局,宛如百感交集,一声长叹,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鉴赏九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佳句赏析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何在呢?
“自胡马窥江去后”“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还题诗壁上:“万国东书久混同,江南何尚隔华封。援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又称红药桥。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看到桥边依然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药发问: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这里将无情的花儿赋予了情感,意蕴至深、悲痛已极。花且如此,人何以堪?到这里,全词结句,但词意绵长,余音缭绕,久久不绝,词人的悲怆之感达到了高潮。 1、对比手法的运用
纵观全篇,布局严密,由少驻,写到观景,由景的荒芜,写到原因,由眼中所见到耳中所闻,再到心中所思所想,有声、有色,情景交融;采用点染法渲染,揭示主题,通过对比手法进一步深化主题。音调谐婉,辞句精美。 艺术特色 2、清雅空灵
清雅空灵不但表现在词语上,如“清”“寒”“空”“波心”“冷月”,而且还表现在造境上,如用“犹厌言兵”表现兵燹之后的残破,用杜郎名句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用“桥边红药”表现“寂寞开无主”的荒凉。 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