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春》说课教案
说课人:黄剑平
说课地点:张易中学教研室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也是有好处的。
2、教学目标
A、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B、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C、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B、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3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4教学时数:二课时
二、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现在正饱受着严冬的寒冷,总是希望着冬天早点过去,春天早点到来,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
(二)作者简介:(此步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己查找资料完成对朱自清的认识,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补充。)
(四)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抄写在小黑板增大课内容量)
(五)学生自读,理解欣赏春色之美。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当然也要提出相应的问题来供学生思考
○1写春草作者为什么却写孩子们的嬉戏?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 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春风是无形、无色、无味,但作者是通过哪些角度把它写的有情有感的?
○5写春花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六)精读,通过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还像上节课那样一遍遍的朗读,学生绝对会觉的枯燥泛味,因此我让学生各自找最精彩的地方朗读,品味它的语言。另外,进行朗读比赛,各组推荐二到三名同学朗读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由平常朗读较好的同学作评委,进行打分评比,最后作全班配乐朗读。在这过程中,我还用了这样一个句式:“ 段(句)好,好在 ”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根据乡下学生素质较低,我先用了“春草图”作示范。设了些小问题:如“钻”为什么不用“长”。“偷偷”叠词的运用,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及其作用?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激起学生自主的活动,设计的句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七)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寻找美
同学读完《春》,从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一定能够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
[说明]设计此题步骤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我还准备印发一些有关“春”的名句供他们欣赏。
(八)、美的训练
1、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 ( http: / / www. / jhzj / index.html" \t "_blank )归纳。
2、写一段描写家乡冬景的文字。
3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 ( http: / / www. / jhzj / index.html" \t "_blank )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设计第二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学生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冬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冬景”上。同时也可以为下文学习《济南的冬天》先作个铺垫。第三道是选做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