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2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2017-2018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2)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1.2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2017-2018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2)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3-01 14:3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1.2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1.碱金属元素及其单质从Li→Cs的性质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A.密度逐渐增大 B.熔沸点逐渐升高
C.金属性逐渐增强 D.还原性逐渐减弱
【答案】C
2.下列有关钾、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单质钠比钾活泼 B.密度:单质钠<单质钾
C.均是短周期元素 D.最外电子层上均只有一个电子
【答案】D
【解析】A项,钾比钠活泼,A项错误;B项,钾的密度比钠小,B项错误;C项,钾是长周期元素,C项错误。
3.卤族元素的下列性质与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无关的是
A.都能与钠反应 B.都可以形成无氧酸
C.氟没有正价 D.均可形成氢化物
【答案】C
【解析】卤素原子的最外层均有7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就是因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电子层数的不同导致它们的化学性质有差异,本题选择C项。
4.下列卤素性质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卤素单质的颜色按Cl2、Br2、I2的顺序逐渐变深
B.氯气易液化、溴单质易挥发,碘单质易升华
C.氯、溴、碘的原子半径或离子半径随电子层数的增多而增大
D.Cl2、Br2、I2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答案】D
【解析】A.卤素单质Cl2、Br2、I2的颜色分别为黄绿色、红棕色、紫色,逐渐加深,A正确;B.氯气常温下为气体,易液化,溴单质常温下为液体,易挥发,碘单质为固体,熔点与沸点相接近,易升华,B正确;C.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离子半径逐渐增大,则氯、溴、碘的原子半径或离子半径随电子层数的增多而增大,C正确;D.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D错误;答案选D。
5.下列关于碱金属的原子结构和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B.碱金属单质都是强还原剂
C.碱金属单质都能在O2中燃烧生成过氧化物
D.碱金属单质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
【答案】C
【解析】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只有一个电子,同时原子半径又比较大,故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表现出强还原性,A、B项正确;锂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是Li2O,C项错误;碱金属单质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D项正确。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卤族元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因此其单质不能与其他非金属元素单质反应
B.碱金属元素单质越活泼,其熔点和沸点就越高
C.卤族元素单质都能与水剧烈反应
D.卤族元素单质都能和氢气反应,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随单质氧化性的增强而增强
【答案】D
程度也逐渐减弱,C错误。
7.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关于该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核电荷数为18
B.核外有3个电子层
C.属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
D.在化学反应中易得2个电子
【答案】B
外层有8个电子,属于8电子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故D错误;故选B。
8.下列有关碱金属、卤素结构和性质描述正确的是
①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单质、卤素单质的熔沸点依次升高,密度依次增大
②F、Cl、Br、I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次外层电子数都是8
③碱金属单质的金属性很强,均易与氧气发生反应,加热时生成氧化物R2O
④砹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族元素,根据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At与H2化合最容易
⑤根据HF、HCl、HBr、HI的稳定性逐渐减弱的事实,推出F、Cl、Br、I的非金属性递增的规律
⑥碱金属都应保存在煤油中
⑦卤素按F、Cl、Br、I的顺序其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的原因是随着核电荷数增加,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起主要作用
⑧碳酸铯不易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铯和二氧化碳
A.全部正确 B.⑦⑧ C.①③⑤⑥⑦ D.①③⑦⑧
【答案】B
【解析】①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单质熔沸点逐渐降低,密度呈增大趋势;而卤素单质的熔沸点依次升高,密度依次增大,错误;②F、Cl、Br、I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次外层电子数除F是2个外,其余都是8个,错误;③碱金属单质的金属性很强,均易与氧气发生反应,加热时Li生成氧化物R2O,而Na则生成的是Na2O2,不完全相同,错误;④砹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族元素,根据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At与H2化合最不容易,错误;⑤根据HF、HCl、HBr、HI的稳定性逐渐减弱的事实,推出F、Cl、Br、I的非金属性递减的规律,错误;⑥碱金属中的Li的密度比煤油小,要保存在液体石蜡中,其余的密度比煤油大,应保存在煤油中,错误;⑦卤素按F、Cl、Br、I的顺序其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的原因是随着核电荷数增加,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起主要作用,使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正确;⑧根据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可知,碳酸铯不易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铯和二氧化碳,正确。故选项B正确。
9.如图表示第ⅠA族金属(又称为碱金属)的某些性质与核电荷数的变化关系,则下列各性质中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A.金属性 B.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C.阳离子的氧化性 D.原子半径
【答案】C
其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减弱,C项与图不符。
二、非选择题
10.(1)已知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请回答:
①当x?y=10时,该粒子为________(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
②当y=8时,阳离子可能为(填离子符号)________、________。
(2)原子序数大于4的主族元素A和B的离子Am+和Bn?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据此推断:元素A和B所属周期序数之差为________;元素A和B的原子序数之差为________。
【答案】(1)①原子 ②K+ 、Ca2+
(2)1 m+n
【解析】(1)①假设为原子,则有质子数=核外电子数,x=2+8+y,x?y=10,符合题意,假设正确,因此该微粒为原子;②当y=8时,阳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因此可能为Ca2+、K+。
(2)因为两种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B在A的下一周期,即周期序数之差1,列举Am+为Na+,Bn?为O2?,原子序数相差11?8=3,正好是m+n。
11.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
Ⅳ.……
(1)A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其化学方程式是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              。
(3)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            。
(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            。
(6)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          ,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答案】(1)16HCl(浓)+2KMnO4===2MnCl2+2KCl+5Cl2↑+8H2O
(2)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3)Cl2+2Br?===Br2+2Cl?
(4)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置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5)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KI溶液中碘的实验的干扰
(6)原子半径逐渐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