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课件《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课件《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03 21:0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与发展第19课 清朝前期
社会经济的发展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这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此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人口增长的情况如何?创景设情 “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每年全国各地的游客会来到山西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一饱眼福”。他们观赏乔家大院的建筑,品味晋商文化,想象晋商的富有。 晋商的主要活动有哪些?与之匹敌的商帮叫什么?其主要活动又有哪些?一探究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背景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顺治帝从顺治元年起,清政府就把招抚
流亡,鼓励垦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其一,宣布垦荒归己,由政府发给
垦荒者印信执照,明确产权,
并且保护垦荒者的土地所有权。
顺治六年四月,明确宣布:“无主荒田,
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
有主荒田,令原主开垦,官给牛、种。
后又作了补充规定:“如有主荒田,
原主不能开垦,地方官另行招人耕种,
给予印照,永远承业,原主不得妄争”。
顺治十四年,又宣布将“永远承业”
改为“永为己业”。清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1)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2)治理水利。
(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推广的高产农作物马铃薯玉米甘薯花生向日葵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外,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相关史事清朝开荒执照清朝耕织图清朝治水图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产量也极高。这一材料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粮食产物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2.清朝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3)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3.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一、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背景: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阅读P94—95第1段,找出清朝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背景、措施、作用。2.措施:①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②兴修水利工程,治理大河和大运河;
③引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④经济作物的面积不断扩大。3.作用:①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②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推动的作用。③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商业的发展1.条件(1)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陆路和水运发达。《盛世滋生图》局部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2、商 业(1)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形成商业网(2)农村地区形成工商业市镇;(盛泽镇、汉口镇)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北京、扬州等)(3)商业活动中形成一些大商帮(晋商、徽商)四大名镇之景德镇清朝景德镇清代景德镇制瓷工艺——汝窑 青花雉鸡牡丹凤尾尊
清康熙(公元1661—1722年在位)
高46厘米 口径21.5厘米
足径14厘米粉彩九桃纹过枝盘
清雍正(公元1722—1735年在位)
高8.5厘米 口径51厘米四大名镇之佛山镇四大名镇之汉口镇四大名镇之朱仙镇商业发展的表现(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和徽商。 晋商俗称“山西帮”,亦称“西商”、“山贾”。在漫长的历史中,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范围,形成了成为能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最有经营实力的北方晋帮集团。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特别是到清朝中叶,山西商人逐步适应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由经营商业向金融业发展,咸同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的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徽商 徽商与晋商齐名,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经营文房四宝,走出一条日后教科书上才有的贸易路线:东进苏杭无锡常,抢滩芜湖商道,掌控长淮水运口,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省。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此时的徽商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乔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故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清《盛世滋生图》(局部)二、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阅读P95第2段—97,找出清朝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各行业有很大发展,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水陆商旅往来频繁,各地商品贸易兴盛。形成商业网: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形成大商帮(如晋商和徽商)看一看1分钟人口的增长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康熙时期,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三、人口的增长1、原 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三、人口的增长2、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地力下降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分组讨论: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影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商业:商业发达人口的增长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1.文物承载着历史,(右图)清朝开荒执照,
是清朝政府将州县卫所荒地无主者分给流民
及官兵屯种,并由官府给以印信执照,它说
明清朝(  )
重视农业的发展
B.商业发达
C.手工业发展
D.商帮兴起A2.据载,乾隆时期已拥有“十万烟火”“富甲天下”
“地值寸金”的城市是 ( )
A.北京 B.扬州 C.苏州 D.杭州C3.小明看完《乔家大院》后,了解到剧中主人公乔致庸
是一名典型的晋商,晋商兴盛于( )
A.秦汉时期
B.东晋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D 4.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开始于( )
A. 顺治年间
B. 康熙年间 C. 雍正年间
D. 乾隆年间